第一篇:原子弹和核裂变核电站
军用原子能1.0:原子弹研发和应用
德国
前期理论研究:德国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发表质能转化的理论.1905年
实验验证理论:德国物理家莉泽·迈特纳和弗里施进行铀原子中子轰击实验,证实质能转化的理论,实现实验室级核裂变.1938年
国家实施工程:德国进行核弹研制.1939-1945年
美国
前期事件影响:珍珠港事件.1941年
美国二战参战:曼哈顿计划开始.1941年
《奥本海默》电影拍摄的剧情
代号“三位一体(Trinity)”实验原子弹试爆成功. 1945年
代号“小男孩(Little Boy)”实战原子弹实战爆炸成功.1945年
民用原子能1.0:核电站研发和应用
1951年,美国实验级核电站成功
1954年,苏联商业级核电站成功
历时15年时间(1939-1954年),从首次核裂变,到首个商业核反应堆成功,人类驯服了超越人类想象的核裂变能量。
第二篇:氢弹和核聚变核电站
军用原子能2.0:氢弹研发和应用
首先发现核聚变的科学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核科学家,也不是物理学家,而是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观察发现太阳的天体活动,进而研究其发光发热原理,直接和间接发现核聚变。
围绕核聚变如何在地球上实现,一个有效的可以照抄的作业,就是太阳内部怎么进行核聚变反应的,那么就按照自然太阳的环境,来进行模拟环境的搭设,研究和实验。
之前核聚变研究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就是:太阳的内部核心温度约在2000万摄氏度。
由此可以推算出,想要实现人造核聚变反应的前提,至少要实现小太阳级别的上百万摄氏度的环境,以人类当时的技术条件根本不可能实现。
直到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人们看到原子弹爆炸的光和热,人们都说,看到了地面上升起一个太阳。
自然而然的,利用原子弹爆炸形成的高温,从而很快就实现了实验室级的核聚变。
补充:(由于天文学家观测太阳的时间,起步很早,研究太阳核聚变反应的时间,也很早,至少比核裂变的研究起步时间早,所以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核聚变研制。)
1951年,美国实验级氢弹试爆成功。
1953年,苏联实弹级氢弹爆炸成功。
从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仅历时6年之后(1945-1951年),氢弹爆炸成功,人类又开启了驯服下一个超越人类想象的核聚变能量。
民用原子能2.0:核聚变研发和应用
接下来的核聚变民用化,却不像之前建设核裂变反应堆核电站那般顺利,因为实现两者的底层技术原理是不一样的。
核裂变反应就像是用火柴点火堆,想点火很容易,想控制火堆的火势大小也很容易。
核聚变反应就像是用柴火炼瓷器,必须不间断的保持窑洞内保持一个高温的环境,才能练出来正常品质的瓷器。
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制造一个窑洞(束缚核聚变反应的高温)
在观察自然世界中太阳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中发现:当物质的温度达到上百万~上千万摄氏度后,物体状态不在固液气态之内,而是处于等离子态,再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开始核聚变反应。
那么如何束缚等离子体的物质的呢?
自然界的核聚变是靠引力约束维持的,即依靠太阳庞大的物质质量,会形成引力场,根据引力场的特性,就会形成一个炼制上千万摄氏度等离子体(即瓷器)的窑洞。
在前期进行核聚变研究时很快发现,在人工条件下,不可能人造出自然界中那么大的引力场。
同时先期进行初级的核聚变反应高温点火,至少是上百万摄氏度,目前任何人造的物质(固液气态)都不可能承受这样的高温。
所以在人工条件下实验探索出主要两种约束,一是惯性约束,二是磁约束。
第一种,惯性约束
更通俗的说是激光约束,通过超强激光点火,在开启核聚变反应之后,根据等离子体粒子自身的惯性特性,起到约束作用。
目前走这一个技术路线的国家和机构很少,要实现这一个技术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个要有成熟的先进的激光发射器,另一个要有实时控制激光发射和核聚变反应的大规模超算部署。同时,额外的还会受制于目前的新材料技术,依然不能长时间的进行核聚变反应约束。
第二种:磁约束,顾名思义,即通过磁场来约束等离子体
目前按照这一个技术路线走的国家和机构很多,成果也很多,如托卡马克和仿星器结构装置技术,但是目前受限于新材料技术迟迟不能突破,未来30-50年能看到核聚变商业化实现。
接下来谈一下为什么核聚变商业化还需要这么长时间?
核心的要解决的问题:赚不赚钱?
实验室的设备,材料等等,如果是为了完成某一实验目标的话,是可以不顾商业利益,不顾一切代价来实现的。
但是要赚钱的话,是要计算成本的,目前核聚变商业化,跟新兴互联网公司差不多,前期资本大规模投资,甚至是烧钱证明这一个模式是行得通的,然后再上市圈钱补贴亏损,继续把这一个游戏玩下去,一直投资直到公司盈利后,可以收回投资为止。
目前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从底层的消耗能量,获得能量方面来说,是入不敷出的。
目前衡量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和消耗能量的比值(即Q值),Q值越大,即代表亏的越少,直到Q值≥10(即成本价),才过盈亏平衡点,Q值≥30(即出厂价),才能进行商业化盈利。
通俗的说,即从点火开始进行核聚变反应,到一直付出巨大的电能束缚核聚变一直进行反应,(从热能点火转化成核能,从核能再转化成热能,最后热能再转化为电能,经过这一系列的能量相互转化),产生电能卖出去的钱,减去付出的成本,大于0,核聚变核电站就开始盈利了。
至于大家关心的零售价是多少?目前电价是一度电6毛,如果核聚变商业化开始普及,一度电可以降一个数量级,即一度电6分,直到核聚变完全普及,甚至有可能一度电6厘。
7月20日诺兰导演的《奥本海默》已经在香港上映。下面给准备在大陆观看此片的观众一些提醒和建议:
1、香港上映的几乎可以确定R级原版。因为有明确的演员裸漏镜头。这些在大陆上映的版本可以确定会有技术处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裸露镜头和床戏对剧情非常重要‼️
2、影片中大量敢于某党的负面对白,这些应该会被和谐,而关于主要角色是不是某党,几乎是剧情核心!根据以上两条请大家自行选择要不要观看。
3、影片细心量巨大,对白很多,建议最好提前看一下凯.博德/马丁.J舍温合著的《奥本海默传》,对人物理解和时间梳理很有帮助,影片的人名、地名翻译也和此书基本相同。
想起一次组会里,讨论到恒星核聚变的论文时,老师说,“你们知道吗,这些研究里的等式和程序和去制造原子弹与氢弹所需要的一模一样。”当时只作为打趣,回想不经感到几丝沉重与悲哀。 ——微剧透分割线—— 相比起特效,诺兰这部影片更惊艳我的是他的故事结构与表现手法。影片中既有彩色片段,也有黑白片段,就像一片叶子的两面,光明的那面关于物理的魅力与单纯,阴影则是恐怖冷酷的政治与战争,而照亮他们的就是原子弹在黑夜爆炸时发出的如骄阳般耀眼的光。爆炸的一瞬间,奥本海默想起了那句“现在我成为了世界的毁灭者”。这一瞬间,既是成功,也是毁灭的一瞬间,这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充满猜疑与争斗的人间。被从象牙塔中拽出来,他是可悲的,被政治与时代的车轮碾碎的牺牲品。 另外,作为一部顶尖物理学家的传记电影,在物理这方面诺兰完全没让人失望。我常常说我很不喜欢影视作品出现“量子力学”,因为大多导演对其的理解是歪曲浅薄,对不了解的人颇具误导性的。(不过不愧是有诺贝尔奖得主在背后撑腰的导演)诺兰的描绘是精确,浪漫的。不论是用粒子碰撞展示奥本海默焦躁的精神,或是他用量子力学的诠释撩妹的情节,或是会面爱因斯坦,粒子散射的小片段等等无不呈现着相对更加真实,也更吸引我的物理。
《奥本海默》 个人认为是诺兰前五乃至前三的佳作 诺兰对于人物传记+政治惊悚方向的尝试,并不同于大多数人物传记电影,没有去过多改编和揣测,尊重人物本身的同时,在节奏和剪辑上继承了他一贯地特色。 剪辑很碎,出现的人物也都没有过多的介绍,一个名字,将本身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直接代入剧情中,用不断变化的节奏去快速推进剧情。曼哈顿计划并不是本片的最终核心,奥本海默思想的变化才是。 影片的节奏跟随配乐在不断的快慢,动静之间跳跃,可以说非常之大胆。而且诺兰对于高潮段落中沉默与寂静的力量运用的非常炉火纯青。 墨菲的演技,在我对他本就特别高的评价之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就片中的表现,毫不夸张地说当的一个影帝。另外马特达蒙和唐尼的妆容完全突破了固有形象的束缚,甚至影片到后三分之一我才发觉他是唐尼[捂脸]。 实拍的爆炸不完全是噱头,在IMAX荧幕下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那种震撼力和压迫感,让人紧张到冒汗。但为了节奏牺牲了许多激动感。单论核爆桥段,个人感觉其实并不如《横空出世》。 诺兰的才华、大胆与突破,在这部奥本海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完全有冲奥的潜质!
走你。
反正看过床戏了,无憾了,还是诺兰亲自手持IMAX摄像机拍的,好感度满分。今天刚好宣布内地确认引进了,还是得庆祝一下,虽然说会有所删减。管它呢,大家不就为了看个真实爆破而已么。上一部_Tenet_虽然豆瓣评分不太高,但是在我心目中这部电影是划时代的,不知道芭本海默能不能得到海量观众的认可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Oppenheimer
4/5
#TorontoAdvancedScreening#
普利策获奖的传记造就了本片扎实的剧本,而Christopher Nolan也将Oppenheimer这一“现代普罗米修斯”般的人物利用三段式来进行解构,重头戏虽然放在了原子弹发明以及遭遇意识形态的政治审查上,却是第一段中他的个人成长与绮丽的自然/科学实验画面交织的蒙太奇最让人动容。当时间不在成为电影叙事的固定坐标,Jennifer Lame精湛的剪辑功底和Ludwig Göransso渲染复杂情绪的score成为连接Oppenheimer这一人物不同侧面的纽带,而Nolan更是在原子弹试验的重头戏上再次展现自己对于影像/视觉语言的把控。
然而三小时的片长,对于Oppenheimer的character study也仿佛只是浮光掠影。帮助人类打开魔盒的人,企图成为引领救赎的“救世主”,这样的存在悖论,相比他在政治博弈中作为牺牲品的结局,也许才是其最大的悲剧。另一方面,电影给出的态度,在我看来,原子弹对于人类的创伤,也许只是文明毁灭的开始,而这样的宿命真的可以归到一个人身上么?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故事/时代局限,本片确实是近年来同等级制作下白人演员占最多的,而多样性的缺乏可能与电影相反映的人类的劣根性形成某种新的比较。同样的,个人觉得Nolan在性别叙事上也没有太多进步,Emily Blunt和Florence Pugh虽然都是带有高光时刻的表演,在角色塑造上却都是有平面化或者不够完整的问题,这可能也是剧本上挖掘不够的原因。
想起很多年前看图灵的时候,看完也是这种压抑的感觉。他们做了改变人类历史的事情,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终其一生不能正名。
浴血黑帮最终季之以核为贵
满分十分!这次诺兰发挥的确实有水平 从叙事手法到剧情推理像大家展示了多么成熟的水准及技术。影片节奏紧凑 细节丰富,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但是看完奥本海默,我大概能预料到票房表现,这不会是一部大部分人都喜欢的电影,艺术性大于商业性,与传统的商业化爆米花电影背道而驰。希望我们也能早日有人拍出这种克制,含蓄,内敛的爱国教育片,感觉外国人生活中表达爱很直白,但宣传工具中却能,克制,内敛,我们生活中表达爱很含蓄,但宣传工具中的表达又直白到让人尴尬
@Paris Odeon看完芭比看奥本海默,反差有点太大。声音在这部电影里仿佛第二个主角,从奥本海默年轻时的夜晚脑海里原子碰撞和宇宙中的声音,到表示赞赏或质疑的踏步声,审判桌上的辩论,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夹杂着一两声哭声般尖叫的人群的欢呼,而爆炸的时刻,在真空般寂静的拂晓,刺眼的白光代替了本应该震耳欲聋的声音。
在印度它们知道技不如人,也知道怕什么,大搞民族主义拉仇恨,一天换着恨一个,真的太坏了。
他们说我们不喜欢国外的电影,所以我给五星,只因为我喜欢
以核为贵,核核美美,核而不同,心平气核。基莲后半部分演技超赞!
剃刀党疑似掌握核弹技术
2023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剪辑最佳原创配乐
4.25本以為天能已是諾蘭作品中觀影門檻最高的一部,奧本海默硬生生地再度拉高了門檻,時長挑戰膠卷盤所能承載的最長時長,也挑戰了諾蘭至今作品中最長紀錄。一票賀歲片卡司參演諾蘭至今娛樂性最低的純劇情片,3小時不間斷的對白轟炸,搭配諾蘭一貫打散時間的非線性剪輯,資訊量龐大,解釋性對白眾多,如無背景知識可能看到中間會有些混亂,但基本上前期的混亂到最後一小時便會迎刃而解。大可用最平鋪直敘的方式拍其人物生平,諾蘭選擇再度用打散時間的非線性剪輯,在三個時間線跳躍穿插,前2小時的高峰便以原子彈試爆成功落幕,後1小時立馬銜接奧本海默因個人對社會主義的喜好而被政治迫害的歷程,如果說原子彈試爆成功的喝采瞬間是屬於主旋律的時刻,那後面立馬銜接的政治迫害儼然是反主旋律的驚悚片,收尾畫龍點睛,從現在開始我就是死神本身。
专门从广州高铁去九龙西,7.20号看首映35mm胶片版的,有点小贵
我从来不认为所谓的好片就是让人看得昏昏欲睡,难以理解 ,有时电影不应该是这样子,我从来不认为所有的好片都是套着一层壳,认为艺术的高级的难懂的,实则诺兰的普通之作,加了些诺兰本身的味道罢了。
当我们谈论正义时,我们谈些什么?
票房一定要比芭比高啊
“日本封禁《奥本海默》”“日本人早在七十年前就已经看过了”
欠澳门威尼斯人的第一张电影票
35mm;对末日景象(尽管是想象的、还未发生的)的美化使得其成为诺兰作品里最不道德、最扭曲的电影。然而对待物质的…(美还是?)那种最本质的冷漠的视察,物质单向度的美感和光泽是诺兰电影最具诱惑力的图像。以及诺兰电影从来不存在“平衡”:因为自然(想象力)的缺失和精神(理解力)的侵蚀——诺兰电影真的具备想象力吗?——它总是显得很不和谐。
不知道的以为我们国内已经上映了🐶
by order of the peaky blinders
诺兰想拍的那种惊悚电影,爆炸是由内部开始的,时间是一种花招技术,只是通过它抵达毁灭,政治和人类互相构陷只是外皮,他亲眼目睹这个由他制造的死亡地狱,混杂着颤栗和无限入迷。研究他的某个作者说:“我经常在想,是什么阴森恐怖的先见之明让奥本海默找到了奥义书里的中心困境”,深以为然。(莲真的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