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 月 29 日)不抱多少期待的观看了《我经过风暴》广州首场点映,首轮 15 城点映居然没有北、上、深的场次,真是奇怪。
稍微关心近两年国内院线市场的观众不难察觉,风向又变了。反映到票房上,观众开始更加关注自我情绪的宣泄。这种转变自然被电影生产者留意并利用到,谁会和票房过不去呢,于是他们投入更多的心思在算计电影、讨好大众情绪上。只要这套票房、情绪密码还奏效,流水线式的电影成品就会继续源源不断搬上大银幕。
女性、家暴,有这两个标签无需了解更多便很容易先入为主的将《我经过风暴》也归入上面说的计算电影那一类。而看过之后,我为自己的洋洋自得的先入为主感到羞愧,还有人舍弃了速成公式在认真做电影,没有忘记电影商品之外的意义。
如果《消失的她》在你走进影院前还残留着一丝神秘、悬疑气息,防剧透措施得当的话。那么《我经过风暴》将不会带给你关于家暴任何新的东西,但它又是全新的,它将那些你可能听过的看过的家暴碎片首次以完全体的形态暴露于观众眼前,最终呈现出足以媲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家庭惊悚。
国产大银幕中,我还是第一次观看女性题材产生如此强烈的不适、压抑、窒息,但也仅能承受万分之一女主被前夫强暴后的惊恐、作呕、无力,或许这就是女性导演的女性视角的一针见血,直抵问题核心。
还没有观看的观众,尤其男性同胞千万不要因为这种不适、压抑、窒息选择轻易回避,回到舒适区。相反的,感到不适、压抑、窒息就对了,如果连观看都那么煎熬,那现实中正在承受的人呢?作为绝大多数家暴施暴方,我们只能感受她们承受之万一,没有感同身受除非你已经或者正在经历。
《我经过风暴》用徐敏、陈均这一个家庭的案例立体展现了家暴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就连导演看似不经意安排的边角、细节在电影内外都值得发现开掘出更广阔的讨论和思考空间,这些都将深刻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影片中,父亲陈均想通过儿子带路找到徐敏离婚后的新住所。根据片中提供的信息不难推断,儿子虽小,可他认得路。面对父亲询问,儿子选择为妈妈徐敏打掩护,谎称不记得路。还有结尾儿子在法庭为妈妈作证那段,其实孩子比妈妈以为的要懂事的多。
孩子也是家庭成员,而不是远离家庭生活只活在成人为他们搭建的乐园中的附庸。妹妹面对离婚的妈妈又是另一种反应,兄妹二人在徐敏、陈均离婚后分属两个家庭既是现实又是安排,巧妙而充满张力。
徐敏——一个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女强人,脑子里同样根深蒂固地将离婚与孩子不幸福划上等号,并因此对离婚决定反复。是时候醒醒了,是时候科普了,不幸的婚姻、家庭关系远比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大。生物属性使然,因为生育,女性天然承担更多的家庭生活风险。
法庭上,儿子出庭作证后徐敏终于开口说话,仿佛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声嘶力竭“要以我为警戒”。看到这里我绷不住了,凭什么为什么,你明明是受害者,你是被耽误的人啊,你试遍了有逃脱可能的一切办法,然而现实一次次将你送回魔窟,直到举起那块石头砸下去。
当看到陈均说:“离婚 6 个月你不还是回来了……”这段,我已经开始代入,除了结束他的生命还能有什么办法,果然。这也是现实生活中一次次上演过的极端悲剧,如有雷同,不是巧合。
所以,要以之为戒的不应该是受害者徐敏,而是千千万万个施暴者陈均,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哪怕鱼死网破。
这是一部 2019 年就已开拍的电影,却丝毫没有落后时代,因为问题还在那里。男女主角都十分贴合角色,两个看起来郎才女貌温文尔雅的人,残忍与柔弱无限放大。
首场点映结束,现场被问到作为男性观众的视角,这里补充,任何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想法都一定不是爱,爱与占有存在本质区别。
男性、女性、法官、民警、已婚、未婚……推荐所有人观看。我希望《我经过风暴》能为我们的生活、社会带来些改变,去电影院观看它是个开始。
说句实话,刚开始佟丽娅的角色是让我有点难入戏的。
妆容过于精致、容貌美艳度又太高,她看起来“没有阴影的样子”,也让我觉得她“一点也不像个家暴受害人”。
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你才慢慢感受到制作团队在这个角色上的用心,以及佟丽娅在自己角色上的设计,他们把女主角徐敏塑造成了一个“不正常的家暴受害人”,这种塑造体现在三个方面:
1、打破刻板印象
首先,佟丽娅饰演的徐敏确实不像个“正常的家暴受害人”。
在我们过往的印象里,似乎家暴的受害人都是一些没有什么经济能力的或者对于施暴方还抱有幻想的人,但徐敏出场就是职场女精英的人设,无论是应对工作还是工作伴随的x骚扰,都能应付得游刃有余,开场的法庭戏码也没有表现出对男方有什么留恋的感觉。
这种“清冷”的气质,你很难把她和我们过往印象中的家暴受害人联系起来,电影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有点违和,但是在后面的观影过程中,你会感觉到,这很像一件非常完美的瓷器在逐渐打碎最终瓦解的过程,徐敏的“完美”反而更衬出了这种打碎过程的残酷和残忍。
当佟丽娅在结尾以一种形容憔悴苍老的形象出现的时候,你才知道这一场风暴到底给当事人带来了怎样惨烈的结果。
2、一场漫长的“凌迟”
除了外形上的突破以外,我前面也说了,佟丽娅的情绪在前期也是让我不适应的地方,这应该和导演的用心设计有关联。
大家在观影过程中会发现,在影片的前四分之一时间里,几乎看不到任何的家暴现场片段,我因为看不到甚至有了一点焦灼的感觉,但正是这种设置,才加强了真正的家暴镜头被放出来的时候那种冲击力和恐惧感。
这种细节充斥在电影里,比如导演反复表现家暴男正常的一面,女主和配角被这种表象所欺骗,但观众如我,只会感到更加不寒而栗;比如前期男主在“家暴手段”上并没有十分的恐怖,他的暴力手段是后期一步步逐渐升级的,甚至某些家暴也不是显性的,就是通过语言上的羞辱、恫吓以及行动上的跟踪、胁迫来表现...
配合这些情节设置,佟丽娅的表现是有一个渐进的层次的,从开始被家暴的时候不敢相信,到有点半信半疑,再到被彻底伤害决定放弃,以及最终明白和彻底死心...
对照这个过程,佟丽娅的处理和表现是完全符合的,印象中最深的地方是她开始提离婚的时候并不想暴露“家暴”这件事情,因为还想维持自己和家庭的体面,但直到后来形容枯槁,再也不在乎一切,佟丽娅都有一些比较细致的呈现。当然,最精彩还是法庭上的爆发戏,佟丽娅的演绎是非常能让观众代入和共情的。
在电影中,佟丽娅确实演绎出了这场风暴中女主角不同阶段的情绪状态,也加深了观众对这种漫长“凌迟”的深恶痛绝。
3、工作能力≠摆脱家暴的能力
看完电影后,我有去刷豆瓣评论,短评中有人提到,说自己无法理解为什么佟丽娅这样一个精英女性,没有任何摆脱家暴的能力和手段,面对“不靠谱”的律师机构也没有选择换人?
这里其实还是涉及到:电影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受害人的形象,来表现这场风暴?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可能穷困潦倒是家暴里大多数女性的定位,也许这类角色拍出来会煽动大家更多的情绪回应,但导演一直试图用一种更加客观冷静的叙事去呈现,然后选择一个不那么普遍的受害人是非常有利于这种叙事的表达的。
然后就像x侵案的受害人不一定是“完美受害人“一样,家暴案里的女性也不是完美的,她即使很有工作能力,不代表她就能处理好家事,尤其在导演设置的“困局”又非常极端,面对自己儿子的受伤,相信没有哪个母亲会抛弃他从此不闻不问。
徐敏已经在极尽所能自救了,也一度逃离了这段可怕的婚姻,但最终却只能心如死灰的回到这个可怕的家,这才是悲剧背后最让人不寒而栗的部分。
总之,佟丽娅的表现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导演的塑造,即使某些地方确实存在生硬的地方,但也不影响她在角色上的整体表达,对比她过往的角色形象,恭喜她又进了一大步。
她,一线城市白领,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创造者,所有的银行卡都被丈夫控制,如果超支,就要被打。
在这个真实故事里,我了解到,家庭暴力的本质是一种控制。当我质疑,她不知道反抗、脱离控制吗?我了解到,被家暴的妇女普遍有一种习得性无助,她们摇摆、顾虑,经常出现瘫痪感。
她,二线城市医生,被家暴了很多年,迫于社会文化、家庭伦理的压力,家丑不能外扬,直到她别无选择,尸检中她被打断的鼻梁,才作为证据,发出生命最后的声音。
在这个真实故事里,我了解到,城市有经济能力的女性中,有更多的沉默者,甚至她们自己更没有办法接受自己是一个弱者。而来自社会文化的压力,伦理的桎梏,更是将她们推向绝望。
她,从农村来城里打工,老公每次施暴后,又会跪下求饶,她为了儿子,选择原谅,直到老公施暴的时候,把她的儿子叫过来,让儿子看看怎么让女人臣服。
在这个真实故事里,我了解到,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直戳人心,直到儿子也学会掐紧她的脖颈,她才意识到,她以为的为孩子好,才是对他最深的伤害。
她,她们,更多的她们,数以百计以上,正是她们真实的故事,在我的脑中无法抹去,促使我不断地走访,也促使我接触了更多相关的工作者。
2020年,我和团队小伙伴又在各地采访了基层民警和反家暴组织的工作人员。之后不久的北京,我们接触到了长年涉足相关案件的律师,她提到每天接触这样的案件,会形成替代性的伤害。身边一个年轻的律师来辞职,理由就是她终于帮助一位被家暴者离婚,可离婚后,她却又回去了丈夫身边,年轻律师接受不了这样的挫败感,太难受了。律师又不是医生,可就连医生,也不是什么都能治好,作为律师,要充满热情心怀悲悯,却又要时刻保持自己的专业性和边界感,这位有经验的律师,当时说到。
她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故事的敏感性,让我找到了一个带领观众进入的切口,此时,我的脑海中,一个作为帮助者的女性,另一个作为亲历者的女性,两个人物诞生了,一个小律师帮助被家暴的女主解脱,共同成长的故事,已经形成了雏形。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回溯到那个原点。
2019年,收到朋友的微信,她被老公打了,赶到她家,当下报警,目睹调解,“夫妻吵架,都不要太激动”。我体会到了朋友的无助,同时也震惊,这样平时说起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切近的这对中产、高知的夫妻身上,而即便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照样在现实面前体无完肤、招架无力。
当时当刻,一个创作者的我忽然从生活的我身上跳出,浮到半空,对自己说,一定要写一个关于家暴的故事,拍一部这个题材的电影。这种强烈的亲历体验,随之而产生的使命感,支持我在创作这个剧本时,情感澎湃。
这一次创作,真的不是猎奇,真的是一次感其所感、伤其所伤、痛其所痛的创作经历,这也许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创作兴奋感和过程模式,基于现实,认真生活,痛过,才能创作。
说到底,就是四个字“感同身受”。
而这一次,这“感同身受”又是那么强烈。也正因如此,我才有勇气在做了十九年的编剧工作后,第一次接着“把孩子生完”,去做导演。因为,我和她们一起经过了风暴。彼时的我,刚刚成为一位单亲妈妈,在那样的状况下坚持不懈的把电影完成,似乎我叫“海燕”,注定要经历这场风暴,期待着风暴后的阳光。
电影的拍摄还算顺利,大家惊讶于我的笃定和不纠结,我开玩笑,这大概得益于每天安排多子女的饮食起居学习生活,那是对一个人统筹和执行的能力的绝对考验。玩笑归玩笑,我内心深处明白,这一次拍摄,每一个专业的创作者和工作人员,都对这个电影付出了很多,加持了很多,这大概源于,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个电影的意义感,大家都和那成百上千的她们一起,痛苦、体验,大家都想尽一份自己的力,都经过了风暴。
拍摄至今上映,已经过去了两三年,好事多磨,感动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同仁一直坚韧坚守,对这个电影始终相信,才得以最终拨云见日。但真心感谢如今电影的大环境,让我们终于穿越风暴,能够和观众见面。
在已经开展的路演中,我欣慰的发现,观众们如此可爱,在强烈共情的同时,有勇气像剥洋葱般剥开这个故事家暴主题下的层层内核,虽然刺痛,但是勇敢的看到这个故事里,不仅有家暴,也描绘了当代女性生存图鉴,深深共情于她们的困境;探讨了亲密关系该如何相处;代际传递如何让孩子不再生活在暴力和恐惧之中;甚至是众生皆苦。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活在约定俗成的评价体系和标签之下,在“风暴”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人人无处可退。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或正在经过风暴,“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祝福每一位努力生活的普通人,愿电影带给大家一副铠甲,可以有分辨风暴的智慧,穿越风暴的勇气,以及重生的决心。小风暴!加油!
秦海燕
2023/8/17
我是带着《孤注一掷》的期待去观看《我经过风暴》这部电影的。看之前我大概只知道是关于家暴的作品,联系近来爆火的《孤注一掷》,便立刻脑补出一部现实题材展现女性生存窘境,揭露社会黑暗一角的作品。
挺好一题材,拍得不行。 不做诛心论,就当电影没打算炒话题,没有利用性别矛盾做“出圈”营销。只说电影本身,几乎把所有电视台热门法治节目、情感节目、民生节目的收视法宝都拿进电影了。 看片时,我满脑都是北京台《法治进行时》、《第三调解室》,上海台《新老娘舅》、湖南台《寻情记》和天津台《爱情保卫战》的影子,全片堪称奇葩开会,而且比这些节目要生硬得多。如果导演是一腔真诚想在这个话题上表达些什么,也只能说是能力实在不济,玩脱了。 家暴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最无语的就是碰到个纯变态,让整部电影陷入一种对抗的无力感。 陈均这个角色完全就不是“正常人”,彻头彻尾的疯子和精神病。精神病打人,恶狗咬人,普通人能怎么办?讲不了道理,没有出路,只能杀掉嘛。电影陷入到挥洒癫狂的自嗨中,最后搞出个杀人案,让故事失去了被普遍讨论的可能。 倒也不是没有解法,比如拷问体制和社会环境,“恶”的养成,但这层在当下的审查环境中几乎寸步难行。电影浅尝辄止地扫视了一圈,警察、法院、居委会、律师、路人、父母朋友,甚至自己的孩子,全员有病,个个有毒,全都在和稀泥。 用最刻板的描写快速让女主角进入孤苦无依的境地,再造一个共情力极强但业务能力极低的菜鸟律师“girls help girls”。此类电影一贯的解题思路,前夫用得且大获成功,前妻自然也用得。两人离了,也顺祝天下同林鸟早日各自翱翔,结婚没有好结果。 不能理解的是电影中把恶意种植到所有配角身上,当然目的是刻画全社会之罪,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无辜,孩子也不例外。 片里的孩子不算搅屎棍吗?妈妈都被打成那样了,还嚷嚷着要爸爸要爸爸。小孩是小,不是傻。养过小孩的都知道,孩子是最诚实的,谁好谁坏,孩子的亲疏远近反映得最清楚直接,完全是本能性的,装不出来。一个坏老公还要在孩子面前装慈父,这是家暴,又不是高智商悬疑,要搞什么完美犯罪。 电影的拍法孩子仿佛成为家暴帮凶,是女性奔赴自由的枷锁,这种对未成年人的恶意倒也应时应景,很随部分人的心意。老人是坏人都老了,孩子是有人生没人管的小魔怪,统统社会负资产。总之不婚不育就对了嘛,可最后又要拉小孩出来做终极解决方案和煽情,反正电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人物都是工具,拿来即用,用之即弃。 电影的逻辑和人设都不能持续,剧情走向是东一下西一下,反正大方向是崩坏就行。乱到一年的事情,都要刻意打时间标签做区分了。无痕殴打法已然够夸张,但陈均一会儿毛巾缠手,一会儿户外殴打,完全没半点城府和算计,仿佛随着观众进入剧情就不必再装了。逻辑是跟着情绪跑的,不考虑自洽。 佟丽娅的角色也让人犯迷糊,一会儿要离婚,一会儿要抚养权,一会儿要说法,一会儿什么都不要了。不是不可以既要又要,但几重需求之间如何触发递进的,电影也没讲得太明白,很多要求都是演到半段,突然就迸出来了,此前毫无铺垫。这不是不真实,而是电影的叙事出了问题。导演太沉浸于讲自我构建,主角的需求随剧情需要一再跳换,跳换铺垫不足,就很容易让人情绪断掉,进而出戏。 总地来讲,电影披着现实主义的外衣,骨子里还是传统的苦情戏路数。这类题材确实不好拍,但也不是没有好作品。几十年前的电视剧《不要很陌生人说话》到现在依然让人记忆犹新,安嘉和一样是疯的,但每次施暴前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触发点。当然触发点不意味着施暴合理,但有点燃和爆炸的来龙去脉,观众进入剧情很从容。 这方面电影相当潦草,只重于描绘恐怖气氛。陈均的失控经常来得莫名其妙和神经质,说着说着便暴躁打人。这种神经质演绎法会让观众从对现实的凝视,突然转入猎奇。刺激度有了,批判的力量反而弱了。 最后叙事主题无法升华,就只能猛煽情,大人小孩法庭哭成一片,闻者落泪,见者伤心,可见陈均死有余辜。可哭完还得讲理啊,于是女主和女律师分工,竹筒倒豆子一样大段讲道理,从原生家庭到社会环境,再以话外音加字幕的形式给政策和体制讲好话找补。好像2014年以后这类情况就大大改善了,也不想想离婚冷静期是何时出来的。大家惊归惊、怒归怒,此情可待成追忆,但前朝剑不许斩本朝臣。 一部现实题材,就此只能变成苦情片,还是拍得不太顺溜的那种。 当然,佟丽娅和吴昱翰的表演不错,吴昱翰此前《半个喜剧》里孙同的角色,就很有家暴男的潜质,本片的陈均就像是孙同婚后的自然延续,他演这个角色其实是有牺牲的。如果演好了可能像冯远征一样,一个人物在观众心里存在几十年不褪色。可惜,电影整体没能达到这个水准,角色还是动物性太突出,空洞了。 最后,如何去评价一部话题的电影好坏呢?看看大家的讨论是专注电影还是话题就行,如果讲的都是“家暴”怎么怎么样,或者我身边人的经历,而对电影本身泛泛而谈。那么电影质量如何,就要心里有数了。
蝴蝶没有肋骨,但是母亲有。徐敏可以是勇敢的燕尾蝶抵抗所有风暴,但是作为母亲,孩子就是她的软肋。
在这个描绘女性被家暴的故事里,徐敏和通常女性不一样。她是高学历高收入女性,强势勇敢。她的强势和陈均的示弱体贴有时让小萌相信她才是过错方,陈均是一个好男人。这样的徐敏,坚持离婚的徐敏,在离婚后因为孩子又回到前夫身边,变成行尸走肉,最后还变成杀人犯。
陈均是狡猾又下作的男人。他不落痕迹的家暴徐敏,对外又表现出一副体贴的模样,不停道歉又不停动手打人。明明自己先在家安装监控还贼喊抓贼辱骂徐敏。离婚后,又让念念下跪求徐敏回家并发朋友圈,一副爱妻爱儿的模样。之后还不休不止打探徐敏新住处,跟踪找到她的新家破门而入。他每次发短信给徐敏,我都不寒而栗。如果我是徐敏,我也会精神高度紧张,内心时刻处于奔溃边缘。如果念念没出事,徐敏不会回到陈均身边。
2014年秋,徐敏已经是行尸走肉。一家四口,三个人的快乐和她无关。看到陈均强奸徐敏那一段,我想呕吐。最后徐敏也在干呕。
看得见看不见的痛苦,赤裸裸在大银幕展现。
徐敏把石头砸向陈均时是快意的吗?我觉得她是惊慌失措,正如在庭上小萌问她,陈均已经死了,你为什么还要砸那么多下。她痛苦回答,我害怕他还会醒过来继续打我。即使把石头砸向他那一刻,她还在害怕。我想她会砸死陈均除了陈均一直一直在打自己外,念念的变化也让她害怕。念念在公园里打人,还问徐敏用毛巾就可以吗?他还是一个小朋友,因为看到爸爸一次次打妈妈,他似乎在把人正当化。打人也是爱。还有那一晚,陈均的情绪已经失控到大声骂两个孩子。我想从徐敏的角度,再这样继续下去挨打的不仅是她,还有两个孩子。
因为陈均一直在家安装监控,所以法官听到了殴打的声音。因为念念是见证者,所以他作为证人站在庭前把看到的一切告知众人。最终徐敏没有受到最严厉的法律制裁。念念说出一切,他和徐敏想要抓住彼此双手那一段,我和周围的人一起在落泪。到底是在哪一步错了?
应该说陈均在很多步可以改正,停止痛苦蔓延,但是他不愿意。他一步步把徐敏拉入深渊。
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可以在大银幕看到徐敏们的痛苦真是太好了。因为透过电影,我相信一些现实中的徐敏们肯定有勇气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或者说勇敢对家暴说不。即使力量是微小的,但是被看到就是胜利。
看完我只能说女性导演更懂女性处境,感觉给老一辈传统家庭观念狠狠煽了一巴掌,女人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价值不能成为婚姻里被牺牲掉的对象。喜欢导演的单刀直入,从家暴原生家庭的源头到下一代教育问题,以及离婚牵扯到亲戚朋友社会方方面面的层层阻力,整一个横切面呈现给观众,血淋淋的现实摆在面前。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婚姻对于人生的意义何在,又有多少家庭表面和睦下暗藏风暴。家暴是全社会的议题,反家暴需要全社会努力,虽然立法但仍要重视,值得所有成年观众来看看,都别逃避!
对家暴的呈现很有压迫感,短信的黑底白字幕设计很好,很窒息。家暴男对外彬彬有礼,对内重拳出击,甚至掌握不留证据的方法,突出了家暴的难以预料和难以求证,家暴可能降临到任何人头上,看的所有人的恐婚加重一层。但我觉得还可以更有压迫感,比如加入一些女主的主观视角,用更有张力的视听语言等。法庭上总觉得说教意味有些重,把更多的立意放在镜头语言中而非解释性台词中或许会更好。电影开场十分钟后坐在我后排的一位男士直接离席夺门而出,后排的一位女士说道:“凭啥不看了,简直是你的翻版。”,真是极尽讽刺的观影体验。
生来自由,何必被定义。女编剧转行做导演,暑期档尾声的这部反家暴力作看得我百感交集,会为呈现出的真实境遇而生气,也为徐敏的结局而舒心,女性题材确实还得是女导演来拍。你会看到,离婚竟然都不是家暴的终点,她也许是女儿、妻子、母亲,但她更是她自己。佟丽娅最后的法庭戏非常厉害,会让不了解她的观众刮目相看。
家暴和出轨一样,真的只有0和无数次,这个男人一旦打了你,就真的要立刻自救,赶紧离开人渣。这个电影真实的地方就在于从女主的视角展示了女性想要摆脱糟糕婚姻的困难程度。作为观众看得好绝望啊!从题材上看,这种反家暴主题真的不错,尤其是知道是女导演主导的,更是欣慰,真的只有女人才懂女人!
真正的名字应该是《我经过家暴》。在我看来,这是国产院线片里面少数称得上恐怖片的一部,通篇看下来就只有深深的无力感。电影想要展示的就是被家暴的一方时刻遭遇到的枕边人的伤害和逃离婚姻所要遭遇的阻力:每一次我们以为受害者要逃离苦海的时候,新的变故的出现就会告诉我们远没有那么简单,这又何尝不是家暴受害者的真实处境呢。电影没有选择性地文过饰非,而是直面了婚姻制度和生育观念的不堪,把施暴者最丑陋的一面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观看体验可能并不愉悦,但是却是国产院线不可缺失的一环。毫不客气的说,这部电影比十部《消失的她》都更有现实意义,电影对观众的影响不应该止于恋爱脑或者遇人不淑等任何将受害者有罪化的层面,《我经过风暴》无疑是国产现实题材电影一次大胆且有益的尝试。
为什么直男永远有一个合理化自己的位置。不要给他们这个位置。
这是一部不那么爽的影片,观众能在佟丽娅饰演的女主身上看见一条完整的成长线——婚礼誓词时的甜美与笑容,遭遇风暴时的哭泣与隐忍,经历伤痛时的害怕颤抖挣扎,歇斯底里之后选择不再“听话”、撕开“体面”,站出来刚烈发声与冲破风暴,人物得以层次渐丰、褶皱饱满、寸骨寸肤的嬗变过程。对演员来说,这是一个勇敢的挑战,用一个复杂立体的角色向观众展现着,每个人都有独立珍贵的人格,若遭遇风暴,要敢于从风暴里走出来,走下去;若生命有裂缝与罅隙,也就透出了光。
是秦海燕的导演处女作,是国产反家暴电影的第一步,是普及反家暴法的开始
希望有一天家暴能够变得跟反家暴影片一样难得
失望。。。如今商业电影的面貌已经离我心中“电影”的面貌相去甚远了满篇堆积的社会热点话题,没有章法的故事,甚至还有宣传口号一样的段落——看到最后,我甚至以为自己在看公益广告。。。热点话题是创作的源头,不是创作的全部;如果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如此讨巧地提到了某些话题,我真的很质疑这部电影的创作动机——在话题之上甚至没有一点可供思考之处。。。以后我们的电影会变成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吗?结尾没有“包饺子”,主演演技没有拉胯,某几处镜头稍好,勉强加一⭐吧。。。
看到了女性创作者的力量,她们有足够细腻的情感,足够真诚的表达,足够成熟的镜头语言去讲好女孩子自己的故事
电影里一幕幕窒息的画面带来的刺痛感足够直观与真实,我们都太清楚万家灯火中有多少家庭正在上演同样的不幸,“如有雷同,不是巧合”。能够感受到佟作为主角对故事的带动力,她不是男性角色的附庸,而是风暴中心的大女主,从故事的视角到情绪层次的递进。徐敏这个女性形象复杂且饱满,能看到她的恐惧与忧虑,也能看到她决意走出风暴时带来反差感,徐敏让丫丫的银幕形象被激活了更大更广阔的可能性。
女导演处理女性题材果然更靠谱。影片真切地剖解了遭受家暴的女性的真实困境,不仅深受皮肉之苦,也要承受心理之痛。最可贵的是,它揭示了反家暴的难度之大:取证难,对抗家人及社会的眼光更难,而最难的是剥离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在具体拍法上,导演对家庭空间、暴力形式有着非常细致的展示,很多戏有如恐怖片一样让人不寒而栗,而这,或许就是很多女性的日常。这样的影片,能为更多女性发声,值得力挺。
100多分钟的抖音长视频
这就很难办,我看到还没开分之际,“想看区”已经这么多男性破防,就很想打四星。但观影感受的确是看得非常烦躁,所有人都很讨厌,尤其是年轻女律师呈现的表演完全失去分寸。看得出调研的功课,看得出技术,但人物被掩蔽在标签之下了。人物这个事,真的要先有人再说弧光,弧光熠熠,人本身虚虚的,就很奇怪——比如一个职场不弱的女性,酒桌游刃有余,她到底为什么请这个律师啊?这种并非剧情应激的烦躁持续观影全程以后也仔细想了一天到底为什么这么烦,我个人感觉是创作者站得很高,站得很疏离,努力给人一种客观感。但我自己面对这个题材的时候,其实想看获得共情感,想感同身受,想和主人公贴在一起而不是观看“奇观”,当然这是个人喜好问题。表演上,吴昱翰的戏非常好,连续两个片子都拿捏得很精准。
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成为“忍一忍,让一让”的言论输出者
女性视角的叙事永远都不会嫌多吧,支持女性创作者
同樣是社會話題作,比《消失的她》好了起碼十部《孤注一擲》。沒有獵奇,沒有消費,沒有拍成爽片,而是一點點呈現家暴受害者如何被傷害、如何被毀掉,以及家暴對於下一代的蝴蝶效應,於是最後,我哭得比同場的女生還要兇。雖然不乏一些口號與宣傳,剔除也並不影響電影的完整性,作為秦海燕的導演處女作,看得出相當用心,甚至有多場戲的剪輯與調度叫人眼前一亮,佟麗婭也難得交出了出色的表演。然而,我想要看到對家暴背後男權的質問,也想要看到對男性受害者的關懷,這或許是電影完成了基本的好看之後我的貪心。
这也许是近期背负议题的国产片最有沉浸感的一部,只觉得处处都是铜墙铁壁,非常典的台词就像这些年耳熟能详的子弹,一枪又一枪地密集射穿心头,正因为连最该理解的母亲和女律师都无从理解,家暴的囚笼才叫人格外窒息。这种一气呵成又起伏跌宕的戏,身处风眼的佟丽娅接得很稳,那种心如死灰和死灰复燃交相衔接的悲哀,联动现实,刀刀反插。以前其实挺少看到她有这样的表演,难免有些亮眼的成分在,随着她借势游走,不知不觉就会坠入难以言表的困顿与迷茫,也更会在身临其境中觉得,这不只是个人的、女性的困境,更关乎人在所谓社会关系中的束缚与无助,关乎人在长河险滩中如何捡拾希望或力量。当下还挺重要的。
对于当下社会一个侧面的揭露,电影以现实主义视角聚焦家庭中具体的弱势群体,以她们心路变化作为叙事源头,而内外相互碰撞的张力,提升了电影叙事的充分性和合理性,《我经过风暴》足以体现女导演在处理电影细节问题上的优势,算是在小天地中做出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