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忘记是什么课堂上老师播放过这部片子给大家欣赏,今天重温了一遍,画面和配乐还是那么的让人震撼。看到创作年份1998的时候大吃了一惊,20年前的制作水平居然还比现在国内大部分的动画都厉害,心底深深地佩服之余还有点对国内动画的制作发展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痛。
整部片子透着一股音乐剧的味道,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就是一开头埃及奴役希伯来人和摩西被母亲送走那段,音乐的节奏跟人物的每个动作、每个心理活动都那么的契合,恰到好处的紧张氛围和松弛有度的跌宕起伏,配合戏剧化的光影构图,很容易让观众一开始就进入故事的氛围中。
像上图这个画面的构图我觉得特别精妙,奴隶在法老的神像下艰辛地劳作,神像巨大威仪的双目冷漠地扫视着这些为了建造它而卖命的奴隶们,一下凸显了这一种帝王与奴隶间的距离感。紧接着一个领袖模样的埃及人进入了画面,他的头跟法老的头像重叠在一起,他一脸愤怒的催促着奴隶,这个画面中埃及人的形象巨大且充满力量而奴隶们看起来是那么的弱小和疲惫,一下又凸显了两方身份的对立。
摩西做梦的那一段运用了会动的壁画区分现实与梦境,接着又与摩西发现法老杀了西伯来人的壁画相呼应,最后这幅壁画还暗喻了拉美西斯长子之死。这个壁画承接了整个故事的两段大转折,一是摩西与埃及皇室决裂,二是摩西与自己的哥哥决裂。
虽然都在同一个场景,但是影片的美术通过光线表达出了不同的重点:摩西第一次发现这幅壁画的时候光线可以看到整个壁画完整的故事,从法老的手指到手中抱有孩童的士兵最后光线最亮的地方落在被扔进海底的孩童中间,光线照亮了完整的施暴过程,摩西得知了真相。摩西第二次站在这幅画面前的时候光线最远只能照到士兵们将孩童扔进海里,而光线最亮的地方在拉美西斯长子的身上,光线照亮着所有被杀害的孩童,长子就站在这些孩童往下坠落的最底下,手中的火把微微闪烁,仿佛流星陨落前最后的一瞬光辉。
整个影片中画面精彩的镜头非常多,私以为这部片子在音乐、美术上的造诣比剧情要更高一个境界。
可能因为我生活的社会环境带给我的价值观跟故事那个环境下所有的价值观不一样,我实在是无法理解既然神拥有那么大的能力为什么还要伤害那么多无辜的人去“震慑”他们厌恶的人,而不是直接的把自己的子民救出来。
为什么要用一个错误去纠正另一个错误,那些埃及的孩子也是什么都没做的无辜的人,难道就该死了吗?神口口声声说着生命、自由,难道埃及人的生命不是生命,埃及人的自由不是自由吗?没有仔细的读过圣经不知道准确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但在这个故事里,神终究也没有把人当独立的个体,神的潜意识里觉得埃及的子民就是法老的所有物,所以要通过威胁、破坏的方式去逼迫法老放人,我看不出这样的行为跟他们厌恶的法老有什么区别。
虽然价值观不同,但也无法否认这是一部好的影片,看在这一帧帧美丽的画面和一首首动听的曲乐份上,我还是无法不给这部片子打个5星。
《埃及王子》算是相对冷门的佳作了,昨晚熬夜看完的,激动到凌晨1点多才入睡。
说说我是怎么找来的
最近在小破站看一部日剧《凪的新生活》(也叫《风平浪静的闲暇》)
里面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
两个人看着一部不知道是什么的电影,说着我听不懂的话,整得我一脸懵逼
为了发扬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积极进取的求知精神,
我决定把这部电影找出来看看。
为了找到电影的名字,我机智地打开了弹幕,
终于在满屏哈哈哈里找到了一个及其不显眼的名字——《埃及王子》
不得不吐槽一句,冲这名字它就火不了。
当然我也看出来了,他们看的不是这个,明显是真人电影。
不管了,先看了再说。
先说说我对这里面所谓“三观”的看法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历史老师经常说一句话——
“要站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抛开时代背景谈对错的都是耍流氓”
有人看完《埃及王子》就怒了,“白眼狼”、“邪神”、“冤冤相报”,气不打一处来。
其实在我看来大可不必,
你用现代的东方的三观,去看2000年前的西方圣经,明显是水土不服的。
况且不论东西方,许多公认的世界经典中都有着不符合现代人三观的理念。
比如古希腊神话里的各种乱伦,二十四孝的埋儿奉母、涌泉跃鲤。
对于宗教故事、神话故事,不妨持一个仅观看而不深究的态度。
在我心中,《埃及王子》是可以打满星的神作。
真正另我震撼不是故事情节,而是其表现力。
做个类比,如果把电影比作一场演讲,画面就是演讲者,故事则是撰稿人。
《埃及王子》的演讲者,无疑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上一部在表现力上另我震撼的作品是恶魔人crybaby,如今觉得恶魔人摆在他面前也是小巫见大巫。
我不是专业人士,只会谈感受。
在这里列举几个另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场景——
故事开头以一连串希伯来人被奴役的画面,配合低沉的吟唱,直观地让人感受到这个民族所经受的苦难
还是婴儿的摩西躺在筐中随河水漂流,明知道他有主角光环死不了,但还是会为他揪心
壁画动起来,揭露希伯来人悲惨的历史,以及摩西的身世
多次使用人与雕像、壁画照应的手法,暗示从上一任法老到兰姆西斯,传统早已根深蒂固,也预示着兰姆西斯的顽固
两人决裂的一刻,兰姆西斯果断的动作,配合急促的音乐,让紧张的对立感瞬间竖立起来
兰姆西斯的孩子站在壁画中被残害的儿童的位置,预示着这个孩子之后的命运
灰色的画面,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两个人都是失落的
最后的高潮场景:分开红海
最后再来聊聊主题吧
我不相信“信神就能得救“,但是我相信信仰是有力量的。
这力量并非来自于神,而是来自于“信仰”这个行为本身。
能做出这种史诗级作品的人,想必他的内心也有着强大的力量。
电影中的那首《When You Believe》获得第71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歌曲。——《埃及王子》就这么阴差阳错地成为了给小朋友们播放的目前最后一部梦工厂出品的动画长片。台配国语版整体感觉还不错,不过唱歌部分没有对应的字幕辅助,好些歌词没听懂,而法老说的那句 “大王子是扶不起的阿斗(脆弱的一环)” 是我最不满意的台词。最后「劈海开路」的段落和小朋友们联想到《海洋奇缘》。-2018.08.07
经典的美式风格,美式画风,美式故事,还有美式的表现手法。歌舞实在受不了,就不能别唱歌好好说话吗??跟说着说着就跳起来的阿三片似的。宗教性的观念让人反感,只是为了拯救一方就去毁灭另一方,难道这就是是所谓神明的正义吗???
爱和信仰是这世上最伟大的力量
我觉得问题是这样的,因为《埃及王子》讲的是出埃及记,结果在豆瓣只有7.9的平均分;因为《美国队长》讲的是美国主义精神,结果在豆瓣的评分比雷神什么的都低。这事儿没什么中立可言。
相比1956版的[十诫],这部动画把摩西的那个埃及大哥的人品美化了不少啊。。一连串看了N部迪斯尼动画之后,看个梦工厂的真是神清气爽。。
圣经中的桥断,宗教神化系,老实说感觉人情味淡泊了点,当然成神都是要为了大爱忽略小情的!喜欢音乐和画面,不喜欢这故事!
美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艺术性与美学表现都是毋庸置疑的,尤其爱死原声,当年第一次听就爱上了。不过宗教性实在太强了我完全无法理解与认同,强调只要去信,但却完全没有为何信、如何信,而且这种通过灾难惩罚整个民族PK掉另一个或几个宗教的霸道真是让人反感。
畫得一如既往的好,雖然是美國人的風格,手舞足蹈、活靈活現卻無細節動人處。裏面的埃及音樂用錯了,用的是阿拉伯音樂。故事按照《出埃及紀》拍的,儘量中規中矩,但如此再現後總覺得hebrew的god變得比看bible時扯淡了很多,悲劇。
上音乐课时放的,片尾曲响起的时候老师无意地问了句:谁的歌? 教室里静了静,然后只有我一个人微弱的声音传出:Mariah Carey
直拍宏大圣经故事的适配形式:1默片2动画3彩色立体声现代。雷公那部法老众神感觉太写实如角斗士了。而角斗士并无神迹。红海分离真的不是单纯特效强大场面恢弘气势磅礴的问题,它需要相当程度的抽离虚假感以凸显其“神”。 动画特质满足这点。但动画的缺陷是人类部分的低幼欢愉感,即使本片采用了大量真人电影明暗光影。同时满足时代远古、构图宏大、特效适度抽离虚假的是默片。戴米尔的十诫。现代电影拍出埃及记,不要直拍要拐拍。普雷明格的60年版。
不信基督的人看了这片子会成为反基督的
可惜我讨厌那种宗教自大……
98年的动画,现在看仍是相当牛逼,特别是劈海开路那段,太壮观了
撇开情节绝对是豪华整容精良制作,不过宗教故事永远让我退避三尺,究竟有何意义,宗教这种没逻辑的事不能减少半分痛苦和仇恨却让人没了畏惧和罪恶感,作为统治手段,任何形式的美化都是不客观。
When You Believe已成绝唱矣
梦工厂代表作,手绘动画的表现力对皮克斯3D来说也许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音乐和画面堪称绝唱了 所谓“视听盛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这部是我觉得美国真的特别用心去做的一部不算特别商业的商业长动画,一个10分钟左右的红海场面做了改了4年,其内容所涉及的背景故事,一切如果真能做到这个水平还是能在艺术性上站在一个高点上的
这片子美工 配乐 剧情那些都不错啊我不知道为神马很多人不喜欢,也许是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这片子标志了2D动画开始落没
没办法,我就是喜欢配乐,一白遮百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