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2001年墨西哥文艺片非常不简单,当年凭着不多、相对粗暴的情色镜头赚足了眼球。但能够让阿方索一战成名的,凭的绝对不仅仅是这些不能说的画面。
在本土公映的首个周末即狂卷220万美金,成功创下当时墨西哥国产片周末票房新记录。在海外更是被各个独立发行商争相抢购,次年陆续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英语国家进行原语公映,同年还获得奥斯卡原创剧本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那一年夏天,全世界的观众都为片中两个混日子的墨西哥少年德诺和胡里奥操碎了心。
17岁男孩胡里奥和德诺,一个平民子弟,一个出身高权富裕家庭,在还没有进入成人世界之前,做了多年的好基友。
德诺是家中二子,父亲是哈佛大学毕业的经济学家,现在是国务大臣,母亲是家庭主妇,热衷于心灵讲座。父母本来打算叫他艾南,但他出生那年父亲刚加入执政党(革命制度党),受到突然而来的民族主义影响,为儿子改了一个古墨西哥名字德诺。
胡里奥是典型的城市工人阶层,有一个做秘书的母亲和一个正在墨西哥国立大学读书、热衷于游行示威的左翼姐姐,父亲下落不明。
从一开始,胡里奥和德诺就是两个世界、两个阵营里的人,胡里奥成长于偏向民主自由的左翼中产之家,德诺出生于当权的右派。
胡里奥姐姐游行示威反对的对象,就是德诺父亲所在的革命制度党。
只不过年少的他们还不知道,也不在意这些成人世界的事情。
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去欧洲旅行的女友们会不会和意大利男人搞上,还有如何让美丽的少妇露易莎同意一起去那个他们生编硬造出来的海滩:天堂之口。
两个被荷尔蒙驱动的少年和那个心藏秘密的西班牙女人,就这样机缘巧合地共同展开了一段公路旅行。
短短五天的旅行中,两个大男孩发现各自睡了对方的女朋友;先睡了德诺的露易莎错以为胡里奥心生妒忌,为公平起见,她决定在车里和胡里奥也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悲伤和失望来回挣扎的露易莎,看到两个亲密无间的朋友为了小女友的事情大打出手,一气之下决定逃离这次本不该有公路旅行,但终被小男孩们追上,最后误打误撞,三人竟然也真的来到了名叫天堂之口的海滩。
旅程终点之后,他们三人的人生再无交叉,各人走上了生活暗暗为他们安排好的人生轨迹,就像在天堂之口遇见的第四代渔民阿超那样。
阿超会在不久的将来被大型的度假开发项目所驱逐,被逼成为现代度假产业中的一个小零件,做个门卫、保安或酒店服务员,严丝合缝地嵌入现代化机器当中。
为了继续生存,自由就是代价。
只不过有人早已心知肚明,有人懵然不知。
如果你认为《你妈妈也一样》只是一个简单的公路+青少年电影,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最后十分钟200%拉升了整个电影的主题和质量,让之前的那些充满荷尔蒙的疯狂有了沉重的支撑点。
和阿方索大部分作品一样,仍然是多元主题,但都自然地插落在那些细节里了,毫不违和。
青少年成长,政治,地理风貌,平民生活,都是穿插其中的小主题,阿方索没有放大其中某个虚化其他元素,而是细心地将千禧之时动乱兴起的墨西哥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给观众看。
青春期的三大特征:无法压抑的荷尔蒙、比爱情更要浓烈的友情还有对成人生活的强烈向往。
青春是我们逐渐与世界建立起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终点,大部分人都会被社会机器所吸收和融合,成为一个个毫无棱角、但尽职尽责的社会螺丝钉。
那些自我的探索与开发、改革的热情、不被社会接受的情感……所有独属个体的、不在常规之内的意志和情感,都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荷尔蒙的激烈喷发而最终趋于平静。
阿方索并没有将这样的青春故事放在架空的时代之上,相反,少年之间的友情(或爱情?)、对性的追求、对爱情的期待、对成人世界的探索,都被深深地打上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印记。
它承载了太多的年代记忆,那是墨西哥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边震荡的时代。
20世纪以来,长期由革命制度党单党执政带来的政治稳定和经济政策贯彻执行,让墨西哥在40-70年代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但同时也隐藏着危机。
电影开篇没多久的新移民之死,就隐约反映出了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弊端,因为革命制度党的高度集权主导经济,虽然在初期起到了稳定的作用,但也极度容易滋生腐败,造成许多基建工程质量堪忧。
德诺、胡里奥和露易莎一起出发那一年是1999年,在故事发生的第二年夏天,也就是电影最后,连续执政71年的革命制度党第一次输掉了总统大选,国民行动党次年开始了他们连续两期十二年的执政时期。
比起政治上的突变,墨西哥经济那时已经接近崩盘边缘。
墨西哥经济奇迹后期,石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和支撑点;80年代石油泡沫破裂之后,经济开始下行;执政党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并不成功,再加上1992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出口无力与亚洲廉价商品竞争,进口遭遇美国商品倾销,双重打击之下,整个制造业升级宣告失败。
与此同时,还有各种新文化的入侵,LGBTQ权益意识的觉醒。
正是在这样的经济政治全方位混乱的时代背景之下,阿方索探索了墨西哥少年的成长轨迹。
曾经宁愿车被没收也要成为作家的德诺,最终还是按照父亲的意向,在大学选择了经济学,经常考试不及格的胡里奥也在社区大学里选择了生物学。
聊起他们的共同基友、曾经的星际牛仔成员丹尼被父亲逐出家门、但和男友开心生活在一起时,两人都略显尴尬又有一丝的不知所措。
当初三人的公路旅行上,他们还曾誓言旦旦向露易莎说过并不介意,而最后对好友基情的不言不语,就是他们为自己的社会成人礼送上的祭品。
时代总是纷乱的,除了特定的某些黑暗时期,每一个年代都是好坏兼有。
那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并不仅仅存在于狄更斯的《双城记》中。
动荡的大时代终将变成被后来者在书上读到的、毫无感情色彩的记录文字,那些当时围绕我们身边的、真真切切所能感受得到的激动、挑战、危险、机遇和生离死别,大部分都会被抹去。
那些将会影响我们一生的生活细节,到最后,都只会剩下一个简单的文本结论。
和被抹掉的那些时间细节一并消逝,还有我们大部分人平庸的一生。
我们总是在埋怨这是一个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毫无生气的时代,不断地为我们庸俗的生活选择构建了一个又一个无法辩驳但又毫无意义的理由。
生活所逼,别无选择。
但究竟是生活导致了选择的不同,还是不同选择为你的生活创造新的可能,这个因果关系,到底我们有没有想清楚了。
又或者是,我们心里终究是明晰的,但极少人愿意去承认和付诸行动。
我没法推测,能真正了解造成你平庸一生的人,就只有你自己。
但我知道,看清这一点,不需要读多少书,不需要多大的智慧,只需要一点点勇气。
然而,大部分的我们都没有做到那个最极致的自己,没有勇气去成为那个better self。
更多的,庸俗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动荡的时代没法让你过好一生,平静的时代更没法做到。
正如露易莎告诉德诺和胡里奥的,人生就像海浪,要像海般豁出去吧。
在你实际出发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口中所编造的那个天堂之口,是否真真实实地存在着。
去浪吧,骚年。
最后送上墨西哥少年“星际牛仔”联盟的十一条誓言:
最后的星际牛仔誓言第六/九条纯为少年戏言,大家不要当真,我们都是坚决捍卫LGBTQ群体权益的。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11次入围奥斯卡5次获奖,他也是“墨西哥三杰”(即亚利桑德罗·G·伊纳里图、卡隆和吉尔莫·德尔·托罗)中拿到最多奥斯卡奖的导演。他的电影《你妈妈也一样》入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为他带来了第一个奥斯卡奖提名。
片名“你妈妈也一样”在西班牙语里为“Y tu mamá también”,一般附加在一句恶毒的话后边,其实是一句骂人的话。其实全片和片名没有多大关系,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不要相信片名。
电影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俩富家子弟胡里奥与德诺的女朋友出国游玩,两人百无聊赖,恰好遇上了丈夫出轨的路易莎,她是德诺表哥的妻子。三人驾车前往“天堂之门”,一路上产生了肉体与灵魂的碰撞。
这部电影因为露骨的性爱场景而受到小部分人莫名其妙的追捧——毫无疑问,它是一部好电影,但肯定不是好在这里。整部电影都有《祖与占》似的旁白,这旁白知晓一切,更像是小说的作者。影片结尾,胡里奥与德诺两年之后再次见面,谈及路易莎,从对方的口中才得知,她与两人出游时已罹患癌症,一个月后即去世。两人怅然若失,影片也到此结束。在此之前,旁白还提到:反对党在一年前赢得了选举。
结合影片中不时地对于下层阶级生活的描绘——这与三位角色的生活完全相反——我们便可从两个维度来理解这个似乎充满男欢女爱的故事。
一是政治层面的映射与讽刺。三人的混乱关系(两男互相给对方戴绿帽、最后的三人行)是墨西哥政治的映射。革命制度党自1929年执政,影片的背景在1999年,这时反对党已执政70年。不确定性笼罩在墨西哥上空,统治阶级如是,人民亦如是。阿方索·卡隆用一种直接而极端的方式反映了这一点。从两位男主角的关系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们本是儿时玩伴,但友谊被路易莎所打破——双方先后与对方坦白“我睡了你的女友”,互相伤害后却又继续玩耍,一定程度上以讽刺的形式呼应了主题。
二是对社会现状的反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不合时宜的镜头中读出。三人一路驾车前往目的地,导演在描绘三人关系的同时,还给车外的环境投去了更多的目光。破败的道路、路上的警卫、贫民村中的人的生活状态,这些都是独立于故事之外,但却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要素营造了一个故事以外的空间——在革命制度党70年的统治下,整个破碎的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大部分墨西哥人民。去描绘三位高阶层男女的放纵故事,实际上是创作者对于社会现状的讽刺性的揭露。
除了创作者的巧思之外,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茨基也为本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位墨西哥摄影师对于长镜头、手持摄影的熟练运用,会在之后的《生命之树》《地心引力》《鸟人》《荒野猎人》中反复呈现。他对于氛围的把控及营造,绝对是大师级的。他凭借上述后三部电影连续三年拿到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前无古人。
3P战,极性感。三位主演三点全露,充满荷尔蒙的味道。剧本太出挑,使得超美的摄影不怎么出彩。一路狂High,贯穿了整个墨西哥的风土人情。少年的成长伴随着姐姐的性教育~还有那自由的感觉~最棒!最逗的是旁白的剧情引申,最美的是天堂之口,最深的是无言的结局。CC标准收藏版蓝光#723。
荷尔蒙喷涌而出的《你妈妈也一样》显然不是一部单纯的青春电影,含沙射影的政治隐喻布满了这个躁动不安的盛夏。然而无关痛痒的批判就像啰嗦的旁白无法让观众尽情享受这场香艳离奇的天堂之旅,低沉与抽离的历史背景音反而让成长时节里的人略有出戏。但这似乎又是阿方索的真实记忆:欲望驱使的权力游戏毁了原本美好的时光。
年少最初的性欲是充满阳光的,自由的硬,畅快的射。长大后性变得多少有一点丑陋,所以成年人对少男少女总抱有某种性冲动,因为他们深知,性对于少男少女而言,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所谓,人之初性本善。
真是又青春又健康
色而不淫,洋溢着热情的公路片。果然在墨西哥的卡隆才是最有活力的,他视觉方面一切元素都在,标志性的长镜头,各种奇怪角度的俯拍等等,但让电影不一样的是他对墨西哥的爱啊,里面女孩说了一句话,大概是替他说的:“你们俩小子成长在墨西哥真是太幸运了,看看这里,四处洋溢着生命力!墨西哥万岁!” 小青年为了泡妞信口说来的“天堂之门”海滩,转角就成了现实,看到这里我甚至觉得影片后半段美好得都像想象一般。上帝视角喜好剧透的旁白把故事拉回了现实一些,制造了许多悲伤气息,当然可能也被大佛普拉斯学了不少去
近来看过最神来一笔的结局。短短一分钟,却仿佛道尽无数。之前的故事被全部颠覆,又让人觉得其实一切本该是这样。那些貌似惊奇的东西,某一天真的发生了,又好像早有预料。
青春小手枪,色情,各种裸。男主们仿佛无时无刻不在自嗨中,偏偏镜头和不断插入的旁白又那么的平静:有种奇特的绞着感,但也仅此而已。
墨西哥版Stand By Me,独自牛逼的岁月怎么也比不上一起傻逼的时光。人生就是这样,总有人在自己生命中浓墨重彩的存在过,最后却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腐女要是想掰弯两个直男,只需要跟他们来一段3P。
【B-】为明天imax的地心引力做预习,阿方索卡隆的成名作,和人类之子一样的DV手持摄影,长镜头果然也有,但受于投资和风格限制调度的远没有人类之子里来的让人称赞。关于性与爱的迷茫,又做出探讨的模样却没能给个满意的解答。或许,性和爱本身其实就不需要解答?
和《地心引力》是一部电影。
之前跟赛酱聊起墨西哥一美迭戈卢纳(我的定义)就在想我以前没看过这个那又是怎么知道他很多年了的呢,学姐说你看这个能把他和盖尔加西亚(二美)看遍,诚不欺我。最近恶补墨西哥近代史,里面所有姓都是历史人物,几无印第安土著血统的权贵之子却因老爹想要彰显民族性而起着阿兹特克名儿(姓是开国总统),玩伴出身平民却姓Zapata牛爆了南部进城农民后代吗,在原宗主国(表嫂姓西班牙征服者)撮合下短暂相交但终究两个世界再也无法相互直视,偏偏设在打破一党专政历史性大选前,青春性剧之下莫非也有政治隐喻是我想太多吗。ps我跟阿方索卡隆的御用摄影师特别不对盘,他拍的画面我都觉得丑、不讲究,自从马利克用了他后感觉很难再爱了。
重看后竟有想哭的欲望,画面中所展现的是片面的真相,而全知的画外音则揭示了全部的真相,对于真相的不同角度和程度的认知是所有困惑的根源;一如卡隆那动律十足的镜头下描绘出的是一场关于成长抑或离别的公路狂欢,但看似不经意间留下的小注脚却更能令人瞥见他那精心隐藏的野心。
像写小说一样拍出来的电影,这才是我心中的“致青春”……居然跟《地心引力》的导演是一个人。
我要是内大姐就好了!
6/10。两个男孩和西班牙女人的身份分别象征白人资产者、印第安后裔、殖民母国,女人逐渐扭转主动权重新制定原则,她与两人拥吻却退位留下男孩们搞基,他们遮掩阶级差异/同性倾向建立的同盟因醋意大发破产,车窗上的国籍图标和全知的旁白(讲述闯马路的工人、渔夫这些无关主线的人物生平)暗含政治批判。
文本中将政治的角力转换成人类最为亲密的性关系,这就让对影片的隐喻层次丰富了起来,无论是带着冷战思维去划分左右,还是解读为当下改革派和保守派的交锋,小到两人直接代表的阶级差距,观众都能找到可以自洽的解读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影片采用公路片的类型化模式去做戏剧冲突,在方便发展人物弧光的同时也丰富了背后的符号之间的互动。更难得的是片中还有如贾樟柯那样的社会记录(其实创作时间上也差不多),并且截取的是那些往往被忽略的小人物的记录平行于叙事,这位卡隆日后拍摄人类之子和罗马那种浮世绘一般的风格奠定了基础。最喜欢的是片中的旁白,摒除了背景音的上帝视角,有时交待主线故事以外的信息,但是到关键的伏笔时却顾左右而言他(在诊所得知患癌旁白却交待女主对自由的想象,以及掀起的马桶盖),观影事后回想才恍然大悟。
又是一个关于夏天和青春的故事,包裹在黄段子与男孩荷尔蒙里的是荒诞又寻常的生活,一部深刻的青春性喜剧,最后群P前那段喝酒撒野简直太好笑也太真实了。虽然抖得厉害,但已经能看出卡隆的运镜和调度能力初露锋芒。(7.8/10)
旁白是不是多了一点。
本片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上流社会、中产阶级、纨绔子弟的无病呻吟。放在欧美发达国家尚可,放在第三世界就显得特别的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