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片中過時的科技設定,或者是陰鬱的故事情節(一種大家都不想活卻又後悔不想活的設定)漂亮的構圖與光影讓這部電影在2020仍然強烈的震懾了我,也讓我忘記了這是一部訴說人類投向死亡擁抱,嘗試擺脫孤獨卻更加孤獨的日本式故事,為什麼?因為在日本不是正是人太多了嗎?太多的空氣要去讀不是太多煩惱了嗎?
.
難道在無人的世界有伴一起逃亡不是最浪漫的事情嗎?
.
或許這是為什麼在本片中角色們擔心的「阿不想活了因為活著好孤獨好無助還是死掉好了」結果死掉之後發現「哇勒死了事情居然還沒結束而且陰間有夠擠都要滿到被趕到陽間了根本是詐騙嘛。」讓我看了其實覺得有點滑稽,因為我認為重點不在死了能不能去更好的地方,而是死了萬一去了更糟的地方怎麼辦?然而片中的幽靈每一個都跟被詐騙的可憐蟲一樣不甘願就這樣被詐騙到陰間,還要繼續把一個又一個本來活的好好的人騙到陰間,差不多就像直銷,只是是以一對一的形式的直銷(咖啡廳常常見到的那種)你知道的,他可能家裡囤了很多貨但他絕不會跟你說而是穿的漂漂亮亮戴一條名錶(這還可能是他賣掉一顆腎臟買的)來勸說你一起加入
.
「快點加入黑影俱樂部呦!」
.
但說真的這部片的氣氛塑造真的非常好,要不是因為我一直在將自己的邏輯與這部片對接的過程失敗感到沮喪導致氣氛不太進的去故事邏輯(就像很多人進不去奈沙馬蘭那部《破天慌》一樣)
.
不過這部電影的美學說服了我讓我愛上這部片,即便我看到無人的電子遊樂場還有無人商店,還有無人捷運的時候,第一當下直覺是:
.
「太好了,現在不用付錢了。」(當然如果細想很多服務也會消失是蠻令人煩惱的,比如因為沒人開捷運你就得自己開了,希望駕駛員有放本手冊在座位旁。)
.
那些或灰階或白皙或黑色的過於笨重的舊電腦軀殼,今日看來反倒有一些性感,如同第二女主教男主怎麼把網頁加到我的最愛跟列印出來時有一種新鮮感(想想看片裡的事情如果發生現在肯定會馬上被以各種社交軟體的通路廣傳。)又或者是研究室那些不知道為什麼要放在地上的一團管線,將門框框起來的紅色膠帶,將畫面整整齊齊切割的窗戶框架,還有像是圖書館那樣排列整齊卻又可以因為鏡頭的擺放方式讓人覺得好像會迷路的空間,你在細縫中產生了可以洞穿整個空間的錯覺,光透過窗戶再透過縫隙進入這一切,使得做為主色的陰影一旦被驅散畫面就會變得非常漂亮,正因為這部片陰影給的非常重,所以只要一點點光就會很明顯。
.
所以麻生久美子才被拍的這麼漂亮,這是令人驚訝的,在一大片土黃色為主的電影裡,一點陰影,配上一點光,她的臉龐就被拍的非常立體,非常漂亮,我不知道這要歸功於哪些技術組,打光?攝影?背景設計?
.
總之因為這樣的美感理由我可以不去問「所以為何片中人物在家用電腦都不開燈?」
.
我不知道黑澤清是怎麼看待這部作品的,至少我不覺得他是只為了驚悚在拍,畢竟當我看到男主去觸碰從黑影浮現的人形,結果發現真的碰的到的時候,我感到的不是害怕,而是覺得有點爆笑,因為說真的男主角怎麼會覺得抓住鬼就行了,至少很明顯的本片就不認為男主的那種邏輯「我們在一起吧!這樣就可以對抗……」是對的,但也沒說他是錯的(雖然他最後也慢慢消失,但也撐夠久了)
.
可能這樣寫那場戲才符合男主的樂觀主義,但是我們也很難說最後女主就算活下來,而在她身上代表著某種價值取向,畢竟誰知道樂觀主義的男主死後女主就算精神不受影響會不會也像他一樣先慢慢變成黑影消失。
.
或許結尾在海上這種液態性的展現才是宗旨,人生而註定漂流。
.
但麻生久美子已經烙印在我腦海裡了。
.
當然如果要放在今日來拍,我想我會選擇更鮮豔更高清的方式來呈現鬼(意思是比人更高清,比人更鮮豔),可能會讓他們隨著音樂跳舞,而不是在牆上寫滿救救我,那樣是要怎麼騙還想活的人與他們作伴阿?
电影里重复的篇章感觉太多了,但表达的「当活的人知道死亡并不真实存在」好可怕——死亡不存在,人的灵魂只是进入了另一个孤立的世界。因此活着这个概念也变得模糊,因为一个人并不会彻底消失,即使身边的人都把他忘记,他自己也还是知道自己依然存在。 所以在一代代人里,循环好像就不存在了,而仅仅是累加,是凝固不流动的。这注定一切都是向下的而非向上,会走向腐败而非新生 这时候人们会渴望真正的死亡:死后不存在灵魂,不再有来生,活才像活着。 但电影里很残忍,死在这里不存在。人在这个世界消失,会进入另一个孤立的世界。活和死的意义消融,而人间的所有快乐都会成为痛苦的来源,比如对活着抱有最强烈热情的人在知道真相后必定会变成最迷茫的人。人的灵魂会永远漂浮在众多孤立的单元之间,只有孤独无动于衷地凌驾在一切之上。
“一天,不著痕迹地,就这样开始了。”
日本导演黑泽清(Kiyoshi Kurosawa)的【回路(Kairo)】是我的心头爱。第一次看这部片的时候老实说我睡了好几次,但是整部片看完我竟然从深处涌出大大的惊叹:天哪,还有这样的电影。抱著这样的心情,我去看了【连锁信(Pulse)】,由【惊声尖叫(Scream)】导演Jim Sonzero执导的好莱坞改编版本。看得出来他是真心喜爱原著,许多场景与情节几乎没有更动,连节奏也差不多缓慢。我没有睡著,因为在我脑子裡一直同时放映著【回路】。
结论是:“这个故事被说开了。”。
故事从离奇的死亡开始,死亡像病毒一般传染给身旁的人,透过日常数以万计的转寄信、网际网路、手机电缆,被意外开启的阴间频率传播在倚赖科技产物的大城市中,那些恶灵逐步侵蚀人们拥有(而他们失去)的身体,终于造成不可挽回的大灾难。Jim Sonzero将【回路】裡几乎是语焉不详的部份全部用白话文重写了一遍:因空间不足而溢出来的亡魂成了穷凶恶极的鬼怪,隐喻色彩浓厚的红胶带解释为因波长而可阻挡鬼怪的方法,人物线更简洁,场所也更集中,顺势等待的宿命观演变成追根究底力挽狂澜的英雄主义。
让我们回头看看【回路】裡,由小雪饰演的研究员在意识到人们渐渐消失,公寓仅剩她一人时,歇斯底里过后,绝望地说起她最害怕一个人,与其孤独地一个人活在世上,还不如想像死去的世界,“但当我一想到,死后也可能是独自一人,那就维持现状好了,直到永远。”“就是这样才变成那些鬼魂的吧。”,那些入侵人类生活的魂魄,并非来取走人类性命的,它们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反而使人类永生,让人孤寂地封闭在孤独裡。在这则寓言裡,人即是鬼,人间亦是地狱,相当程度地反应出日本一脉相承的怪谈传统;而在【连锁信】的设定裡,那些侵佔的“它者”与人类本身,是二元对立的系统,不是它死便是我亡。失去与拥有、攻击与受伤,全都是清楚的、善恶的世界;从时空逻辑来看,【连锁信】的人鬼界限壁垒分明,时间也呈现线性的持续性,而晦涩的【回路】却制造了一个“持续”与“变动”皆模糊不清,所谓的“意义”也下落不明的立体象限。两部电影意欲描述与批判的,是同一个疏离时代底下人类面临的困境,却因著哲学立论的相异,展现出大相迳庭的风貌与走向。
有趣的是,无论是【连锁信】或是【回路】,最后独挑大樑,还可以做片尾独白的,都是女性,或许在这个高度资本化的世界裡,真正能渗透那无声却巨大的妖魔,还可以带给人无限安慰的,也是女性吧。“现在,和最后的朋友在一起,我感到很快乐。”,这同一份寓言的两个版本,一则是诗,一则是剧,一则暧昧不清,一则把话说尽。其实无所谓好坏,只是模范地为了东西方“之所以生存”、以及“如何继续生存”的大哉问,同时诠释了各自的语境与风景。
我一个小学二年级带领全班小朋友看《咒怨》的人都在好几处不得不暂停缓一缓😂😂
黑泽清实在是太擅长把灵异给内化于琐碎平淡至贫瘠如我自己的生活的日常了;
太喜欢他对那种后工业化时代里的废公寓破工厂那种场景了。。。
脏兮兮的塑料膜被风不断吹起
红色胶带封住门
透过毛玻璃罩在灰霾里的视野
刺目的来自外界的强光
墙上像是经年的霉菌斑一样蔓延开来的人形的暗渍
BGM吊诡的歌声超棒堪比楚人美😂。。还有那种录像带滋滋滋的断裂声虽然很常用了但还是很喜欢。
不过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我喜欢它的是这个故事的内核;简单粗暴的设定,如果死亡就等于永世不得超生的孤独怎么办?永远在绝望地等待救赎,喉咙艰难地迸裂出“救救我”的哀求;
真的是渗入骨髓的悲伤的惊悚感;看到后面我也不怕了,就是觉得难过。。眼泪一直在不断掉下来。。
不过黑泽清真的不擅长写情欲,末世中的男女关系被他呈现成一种单纯至极的带着少年漫画即视感的陪伴,救赎和一腔孤勇的“私奔”性质的桥段;但我真的刚好就很吃这套。。。
所以在川岛砸着门喊“你觉得这样怎么样,我们一起生活吧?这样的话不就可以一起活下来了,果然如果我们彼此都分开了生活的话,我们这样的人,毕竟,还是很软弱的啊。。。呐,我的话,不行吗?”。。。啊,我简直想当场嫁给他😑在这样荒凉的末世里还存在着这样一束光一样的男孩子。。结果黑泽清还是把他搞死了😣
话说黑泽清还蛮执着于“回路”的。。岸边之旅也是和回路近似的含义吧😂
以及很喜欢黑泽清这种把人和鬼的边界模糊掉的感觉,看着很有种觉得自己好像会这么一直一个人活着活着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就死掉了的感觉……所以啊我也希望有那样的小天使会来拯救我啊233
终于剪完了片子搞定了春学期作业我可以补一补片了开心【
毕业论文是什么不存在的🌚
几年来唯一一部几乎没有恐怖镜头,但是我半夜看的时候一度觉得心里发毛的电影。导演在特效上基本不费一兵一卒,却能在开场让我感到心颤,过程让我感到孤独,结局让我感到末世的荒凉,超乎想象的世界观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对于那些看不懂的人我想说,把它当鬼片看真是糟蹋。
7.3/10 平静的诡异,缓慢的压抑,荒凉的幻境,故事略有点晦涩。
重刷了Arrow Video家的蓝光版,当年没看懂,现在再看才发觉一部文艺片,红色胶带封起来的密室让人印象深刻,在那个电脑刚刚兴起的时代,日本人竟然就开始拍孤独了,这样的题材拿到现在是不是更容易有共鸣了?活着的时候看似热闹,其实有很多孤独的灵魂,活着的时候孤独,死了之后还是无尽的孤独。对于讲鬼魂太多,会在某些闲置的房间里溢出来,最后的东京成了一个巨大的闲置空间,这种视觉恐怖的概念跟最近网飞那个《蒙上你的眼》有点像。
本片的残忍之处在于不解释 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且要被动接受的 深入其中的看客找不到章法 glitch电子噪音和鬼都可以是障眼法 因为无常和人消失和疯掉的随机性 女主到底是逃出生天还是迎来孤独地狱 她为什么对所谓灾难有反人性的反应 她本质上是无畏无惧的 无论是贞子磁盘还是变成一滩墨迹的同事 一切都是可以失去的 被围绕在鬼影幢幢中依然可以过好余生 煮饭工作一切按部就班 她对所以自己可能被缠进去的东西没有好奇 对屏幕后的世界没有兴趣 她是麻木的 麻木地完成目标 麻木可以抵抗世纪末的灭绝绝望 看似是泛黄色调暗哑都市和背景音可怖 但其实是万事无解更为瘆人 本片有成为灾难片/鬼片的潜力 但他放弃了 因为他试图证明日常细节而不是突发事件的恐怖 当人被各个击破这远比团灭可怕 因为你不知道下一个是谁 也不能知道
“太接近就会死亡,太远又会走近。”人与人之间的孤绝隔离,心灵的荒芜冷漠,是黑泽桑一向最想表达的主旨,肉身化为齑粉,在末日阴霾下恍若隔世重生;空间本身具有的活物吞噬感与偷窥感,足够毛骨悚然,利用光线与录像带介质的粗粝挤压/堆砌出的具象ghost/spirit。
黑泽清把末世隐喻发挥到了极致,人际隔阂,孤独荒芜,悲观主义。内容重于形式的典范。
孤独如影人如形,如影随形。生而孤独,死亦如是。
喜用隔挡,倒茶都要隔着窗幔。移镜多,空景优先于人物。多处人与异光交叠,象征奇异力量。基调阴暗,仰拍人物一并将建筑摄入,而建筑破旧失修。如今看来年代感十足的科技又配合彼时新事物的不确定性,加剧恐惧。科技也使得幽灵得以开启全景敞视主义,仍然原子化的并有情感欲求的个体一击就破。
感觉黑泽清一直做的是类型混搭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就效果而言,独属于自己的节奏其实早就找到了,但群众基础方面,则显然远没有侯孝贤和阿彼察邦那么好。《电影手册》之所以坚持对其力捧,大概在于不讨好迎合的姿态值得肯定。
节奏太慢了,不过那种模模糊糊的形象比起美国荧幕上那种妖魔鬼怪更能激发人的恐惧感
怎么说呢。。。到底是要吐槽“文艺片为什么拍的这么恐怖”还是要吐槽“恐怖片为什么拍的这么文艺”呢。日本也是个很奇怪的民族,一方面很崇尚人与人之间淡薄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又很惧怕孤独。坏人做坏事是因为怕孤独,死亡其实就是永远的孤独。。。既然这么怕,活着的时候就好好跟人相处啊。
与其说是恐怖片,其实是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一种观察。借角色之口发问:孤寂的怪人和死人有何不同?这片子没什么故事,以并行的方式呈现两个主角寻找生(之意义)的努力,主题还有点励志是不是?可它在精神层面是疲软的,表现方式是啰嗦重复的,那个反复出现的表示角色已死的黑影,我觉得是深植日本人精神深处的对原爆的记忆(死于原子弹高温的人只会留下一个黑影)。全片对气氛的渲染尚可一记,开场时总把人物放在玻璃之类障碍的后面,调色也弄的像湿漉漉的泥沼,完整呈现跳楼和飘忽的演员走位在技术上令人惊叹,这些精巧的设计营造出了超自然力的压抑感,不过后面跑跑跑挣扎挣扎的重复戏份看上去偏写实(且无聊),和这份超自然力其实没承接关系
麻生久美子同学之所以能逃出生天是因为她无癖无痴因而无深情无真气,才不会被任何诱惑所吸引——我是当她反面人物看的.........p.s.后来读到某书上说黑泽清本人也对结尾的妥协性不满意,hoho我终于跟正确答案接近了一把.....
在每场戏都把后景拍的极深,这样在镜头旋转或移动时,有时再加一个反打镜头就可以把整个场景环境构建出来,人物在其中多是远景,这样当环境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物作用于观者心理时,加上满布噪点褪色暗黄的色调,全片散发的压抑恐怖气息是远大于那些一惊一乍的电影的
看恐怖片怎么还会有人看出思想论?2001年日本IT的差劲程度简直让我震惊,上网也要扫盲,连PrtSc键都不会。恐怖片没有恐怖感最讨厌了。除了跳楼那小片段,也只是“惊”,不是“吓”,疑惑怎么一个镜头到底拍出来的
這樣低分真讓人心寒。我重溫咒怨發現絲毫不害怕了,三池老師的痛感系列也不怕,結果這部變成了我心目中日本恐怖片No.1了,紅框出入口設定奇佳,且具有尋常恐怖片不可企及的存在主義式后現代文學性,看得我悲從中來
黑泽清最好的几部片子,都留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胶片的质感刚刚适合他电影里的阴翳。
看过美国版的,这个版还没看过地。。10年后,竟然wowow出了高清修复。
一个人生活大概可以体会这种孤独的恐惧。我背后的墙壁快要被靠出这样一个形状模糊的印子了。美智以为墙上的黑影是矢部君的部分,助けて的声音从耳机里像贴着耳膜传过来,这种音效实在太讨厌。门上红色胶带贴出来的红框有种无声的压迫,用枪爆头的男人房间墙壁反写满救命,空无一人的街道实在带感的不行
黑泽清的恐怖片太文艺了 看困我好几轮永久的死亡是无尽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