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评《血色湘西》
第一次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还是我读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天天晚上守在电视机前,想要看穗穗和三怒。
现在我带着怀恋经典的好电视剧的心情,又把它看了一遍。
现在我耳边响起的是《血色湘西》的主题曲,《高山有好水》,带着霸气,又带着幽美,婉转的让人不自觉的沉浸在其中。
这部电视剧刚开始的时候,讲的都是麻溪铺里面的事情,有穗穗和三怒的爱情,有排帮和田大友,龙十四太爷的矛盾,有湘西人民质朴的性格和风俗......一切的一切都让人觉得详细是多么的美好。
到了后半截,电视剧的主题就不再仅仅是儿女情长了,而是上升到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1945年,也就是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年,日本军队因为想要摧毁中国设在麻溪铺的的雷达站,就把战火瞄准了湘西的土地。我几乎是哭着看完这部电视剧的,因为它给我们展示了湘西人们的坚强,与鬼子战斗到底的决心,真心催人泪下。。。。。。
我觉得这部电视剧成功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这里面每一个演员的演技都是一流的,演的让人找不到一丝瑕疵,他们的笑,哭,以及心思都表演的淋漓尽致。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部湖南台自制大剧吧,可以说是惟一的。也让我们永远记住美丽纯洁的白静。
2 ) 穗穗人设
不可否认是一部很好的抗战片,但爱情在这部剧里真的是太乱了。穗穗这个人设十分玛丽苏了,能不能不要里面是个男的都喜欢她啊,连锁师长都……且不说和石三怒难舍难分,石三怒为穗穗做了多少事,多少牺牲啊,后面是那个十四太爷搅局,穗穗死了爹,三怒也死了爹啊,三怒能对穗穗那么好,穗穗干了个啥,一味逃避,一有事就托人带句话,人家啥都给你干,甚至不要命了。穗穗说多喜欢他,但是什么都没为他考虑过啊。而且,整个剧都很有江湖豪气,英雄意气,遇到她就各种不合情理,感情用事,怎么说都觉得是很难以理解的地方。
3 ) 【转】沉到长河里的湘西--《血色湘西》观剧随笔
原文链接: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11436.shtml 湘西究竟在哪里?湘西到底是么样子?
这两个看起简单的问题,怕没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他能说清楚。当人们谈论起“湘西”这两个字时,所指的内涵和外延是模糊而不一致的。它可能是地理上的湘西,历史上的湘西,文化上的湘西,或者仅仅是一些外乡人通过沈从文的小说和散文,通过走马观花的旅游所知晓的碎片,一个住着千万男女、有着美丽山川的地方,被简化为撩人的情歌、土匪的刀枪、河边的吊脚楼以及放蛊、赶尸、拜傩神这类文化或旅游的符号。
再原生态的山歌、再好的文艺作品,想要用声相准确传神描摹出湘西或许只能是执象而求。佛说一个实体的我是不存在的,人生如飞瀑流转,一刹那间千百般变化,各不相同。一个地方何尝不是如此,有死去的湘西,有活着的湘西,这生死两头也许有一种叫“传统”的桥梁搭接,但这座桥并不是蛮牢靠的。
就地域而言,湘西有大小之分,今日许多人所指的湘西,仅仅是行政区划中的湘西州加上张家界市------原来的大庸。但有些人说到湘西,则包括资水、沅水流域,雪峰山脉到武陵山脉之间的大片土地,即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中常提起的“六府三州”。从行政区划来说,今天的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大部分、常德的石门、慈利和益阳的桃园、安化,以及雪峰山东麓的娄底市所辖新化,邵阳市所辖的新梢、隆回、洞口、绥宁、城步、新宁驻县的全部或部分,都可算作湘西,大半个湘省囊括在内。也就是说,一百多年前,某个行脚客,吃完早饭背着包袱,出了宝庆城,坐船过了资水往西,他就算是一脚一脚走进湘西了,走过丘陵间歇脚的一个个小铺镇,山势陡峭起来,开始爬雪峰山,进入湘西的腹地。
因为曾经的偏远和交通不便,在外人眼里,这是块神秘而蛮荒的土地,沈从文的小说又给许多外面的人对湘西插上想象的翅膀;这些年来杀鸡取卵式的旅游开发中,那些为游客表演的伪民俗,也误导了外人对湘西的印象。20年前的《乌龙山剿匪记》开启了银屏中的“湘西”潮,一部部有关湘西的连续剧,重点必定是这里的江湖,江湖里的土匪,直至使外人认为湘西和土匪之间可以划等号。
土匪,仅仅是曾经的湘西一种出产而已。这里的人并非都是尚气好斗的,大部分是些只求平安过日子的良民,他们怕官府,怕土匪,不愿意轻易和人争执。就在抗战晚期的雪峰山之战时,大批倭寇进入宝庆以西的湘西腹地,这里多数的人所能想到的只是扶老携幼躲到岩洞或山林里去避祸。
《血色湘西》中也有江湖上的恩怨,但看上去这部连续剧的制作者试图做一种超越,超越以往有关湘西的电视剧以土匪为主打。这部戏里的排帮也持枪抢劫,但他们不是单纯的土匪,几百年在当地遵循着没有形诸文字的地方规则。这部戏的主要情节是围绕湘西抗日展开的,但我认为抗日仅仅是这部戏的一个由头,或者说顺便戴上一顶政治正确的帽子。导演所要表现的,可能不仅仅是江湖儿女的爱情,抗战中家国情仇冲突的痛苦与牺牲,导演似乎想通过借抗战这个大背景,来表现出这方水土的一种处处充溢却无可触摸的气质,似乎要告诉观众,湘西的山川神灵和栖息其间的人,多年来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集体魂魄。这部戏的导演是想把它拍成电影版的《九歌》或《长河》这类诗歌和小说。
这部戏的情调和风格受沈从文先生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连男主角石三怒的名字,也出自沈从文《湘西》里面一位曾名震湘黔川的游侠田三怒。多数人对沈从文的了解更多是通过小说《边城》,但我以为,沈先生另一部小说《长河》对这部戏的影响更大。沈先生是想把《长河》写成一部反映湘西在社会转型时的史诗,当无可阻挡的外力打破湘西的宁静时,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如果说《边城》里的翠翠对山外的想象,更多的是一个山野少女在青春期的自然萌动,而《长河》则不一样,美丽而机灵的夭夭,能干而固执的长顺,善良而不乏圆滑的商会会长以及油滑而贪婪的保安队长、县衙师爷,构成了一幅湘西风情图,但这风情图不是静止的《清明上河图》,而是如长河一样流动,不舍昼夜。山外政客和军人的游戏,波及到湘西,湘西不可能再沿袭几百年来不为山外势力左右的状态。山民的淳朴和彪悍,挡不住挟裹着现代生活方式的社会大转型。可惜,沈先生这部《长河》没有继续写下去,《血色湘西》似乎想要将沈先生未曾全部表达的东西,通过影视手段表现出来。
抗战,无疑是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开始的“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本民族影响最大的事件,它以无比惨烈的方式让数目超过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情愿或不情愿地参与转型。清末变法和民国初年的政治势力角力,对湘西这类偏僻之地影响不是很大,日子还是照常地过。可抗战的烽火影响到全国,真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当山野里的人们面对一个用现代化武装起来、以国家名义支撑的抢劫团伙时,和袍哥、和土匪、和官府打交道的祖传经验统统不管用。剧中的童老师和汪老板找到当地世袭统治者龙十四太爷,企图以爱国心感化,要求龙十四太爷出头和当地江湖人士交涉,保证运送抗战物质的商队平安通过雪峰山。龙十四太爷的回答是,没人见过日本鬼是红眉毛还是绿眼睛,你要竿民为山外那些没见过的日本鬼子流血,是说不过去的。这段话比较准确地表现出湘西这种地区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所谓人世间交往的信义原则,是有其利益基础的,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朝廷律法约束力不强,当地人必然会通过争斗妥协,最后找出一种适合本地的规则,这种规则对官、匪、民、兵都有约束力。受这种规则约束的人们,在乎的是宗族,是亲友,是帮派,因为这些才给他遮风挡雨,而传统的朝廷仅仅是字面上的统治者,除了征税征兵外,和湘西人的生活没什么影响。那么这种生活状态下,如果没有现实中的剧烈冲击,你让他理解现在的国家和民族概念,有一种现代的国家或民族认同,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按照历史上改朝换代的经验,谁坐龙庭,和他们无涉。当日本人刚刚进入这块土地时,他们还以为和往常一样军阀或江湖帮会争地盘,谁来了躲一躲就过去了,躲不过交点保护费就行了。我小时候就听老辈人讲,他们刚听到日本鬼要打来时,大家不放在心上,有人说我们只要走到大山的山尖尖上-----即雪峰山就万事大吉,外国来的人哪能爬得上那么高的山。到后来才晓得日本鬼的利害,岩洞、大山上的人都被抓出去当挑夫,我的爷爷就是其中一个,日本败退的时候才逃了回家。他们把那段经历叫“走日本”。一个“走”字传达出山民面对外力侵犯时一种沿袭多年的无奈办法,长毛来了他们走长毛,日本人来了他们走日本。
但日本兵进入湘西不是简单的官军和叛军,土匪和土匪之间的战斗,湘西的山民第一次真切感觉到现在的国家和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保卫国家和维护自己利益有相同的地方,顺着这种逻辑,《血色湘西》中的竿子营山民面对兵强马壮的日本兵,举起了最原始的武器进行抗争。中国人在二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如果说收获的话,除日本投降这个胜利果实外,最大的收获是一个在战争开始时还停留在中世纪的国家,通过战争洗礼,人民初步觉醒,初步具有现代国民的意识,包括湘西大山中的人,也觉得在家庭、宗族、帮派之外,还有一个国家和自己的命运有关。而在此之前,多数中国人的眼里,国家等于官府,仅仅是用来对自己征税征兵的。而现代国家意识的形成,首先是民权意识的觉醒,代表国家的政府维护自己的权利,替自己办事,这样的国家遇到危难了,自己才有义务为他出力为他牺牲。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这类现代政治理念,山民其实并不难懂得。宗族庇护他,他便效忠宗族,帮派庇护他,他便效忠帮派。如果掌握国柄的政府对他的保护力度还不如宗族和帮派,甚至反过来欺凌他,用湘西的土话来讲,我受欺负了要是国家不管,那这国家结黄瓜解茄子管我的卵事。人们之所以能投身抗战,是他们明白政府的抵抗是在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但对国家的效忠是动态的,你给他做多少,他才可能反过来回报。没有一种爱是无缘无故的,不可能要求人们只讲牺牲而不求回报。尔后的内战其实只是抗战这一百年来最大历史事件的延续,它彻底改变了包括湘西在内的中国社会结构,龙十四太爷代表的乡绅权威,麻大拐子代表的帮会控制力,被一种强大得多的力量取代了,湘西不再是过去的湘西。但要说湘西这样社会形态停滞数百年的落后地区,因此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还为时过早。
沈从文先生并不太注重故事的曲折和矛盾的冲突,他的小说更像散文诗,故事是否刺激不是顶重要的,散淡悠远的笔调写出一个地方人与风物的神韵,也许才是沈先生所追求的。《长河》的故事情节一点也不曲折,吸引我的就是在人物对话中,在风景描写中传达出的韵味。我看《血色湘西》也是如此,论表现英雄的气概,不如《亮剑》,论表现男女爱情被政治大背景的挤压和捉弄,不如《血色黄昏》,它在讲战争和爱情的同时,用很多的镜头去表现当地的风景和民俗,没准导演就想把它拍成一个有故事的旅游宣传片。木板房以及院落里的鼓风车、石磨、舂米的礌子,系在腰后的柴刀,灌在竹筒里的米酒,弯弯的山路,溪流旁的水车,这故乡的风物是那样的熟悉。还有对话中刻意保留的当地词汇,以及山歌中直白火辣,后生仔的逞强好胜,一切让我感到那样的亲切,亲切之余不免忧伤,因为这一切有些已经消失,有些正在消失。
少年时我放牛或砍柴时,站在家背后的山包上,放眼看西北的板子山-----雪峰山的一条重要支脉,似乎就在咫尺,青黛的山脊看得清清楚楚,清晨时还能望到山腰的雾岚。我晓得翻过那些山脉,就到了怀化,从资江流域进入到沅江流域,往西走更远能到贵州和四川。我想我长大后一定去山那边看看。祖辈中的男人,谋生或避祸,雪峰山西边那片地区是首选,我爷爷,我老爷爷以及更老的祖先,没去过那块土地闯荡就会让乡人看不起,我的六世祖因家穷30多岁还没讨婆娘,有一年穿着草鞋往西,领回一个贵州寡妇,才繁衍至今数百口人。
可是到了我这一代,多数人闯荡世界的方向很少朝西翻雪峰山,而是朝东奔长沙,朝南下广州,甚至朝北走更远的地方,西边那片山水世界,已经渐渐地被遗忘,除了一些由导游带领的游客来去匆匆。年华易老,马齿徒增,我至今也没有圆翻越雪峰山的梦,更别提途中邂逅一个会唱山歌的多情妹子。翠翠、夭夭、潇潇、穗穗、月月的后代们,多数离开了湘西,在珠江边某个工厂的流水线上劳作。
沉到长河里的湘西,我们是找不回了。
4 ) 血色湘西
我觉得很不错的一部电视剧哈~~特别是前边刻画湘西的一些民族习俗,还有各种的人情世故,都很好的说。真心喜欢田穗穗这个角色,水灵灵的,善良,勇敢,淳朴。记得在西风桥边,龙耀文问她为什么喜欢石三怒,喜欢哪一部分。她答不上来为什么,说,喜欢就是喜欢呀,难道喜欢一个一个人还要分成几块来喜欢呀?如此理所当然的淳朴回答,让人很是触动。我也在一个村子里面长大,村子里面也有着祠堂,有着各个的主事的叔公叔伯。电视剧里面的一些老封建的处事和规矩,我都不觉得陌生。特别是十四太爷这个角色。事实上,他很是维护祖上留下来的那一套规矩。所有的事情也是以龙家的名誉利益为先,包括他认为月月嫁给龙耀武可以更能撑起龙家的门面,在包括后来他为了报龙家的所谓的仇恨,设计让田大有和麻大拐子血拼,再到知道月月出轨,做出有辱门风的事情,对月月的百般殴打,甚至要将其丢天坑里面。但是最后时刻知道是耀文所谓,潜意识的第一个反应也是,这是龙家的种,立马要人将月月放下来。所以说,十四太爷也是一个自私的人,他的自私全是维护着他的龙家。这个剧,让我觉得真实的地方就是在于,这方面的刻画和表现,小的时候我也确是看见过,村子里面的一些所谓很可以主事的叔公,完完全全就是十四太爷的版本。
剧情发展到后面,我就觉得不如前边的精彩了,后面出现了抗日战争场面,旨在将家仇上升为国恨,将湘西少数民族的血性彪悍用在一个民族大义上边。田穗穗也成为了一个将民族大义晓以淳朴,未开化的村民的传播者。但是,大道理说多了,有时候也避免不了矫情之嫌。对于小老百姓而已,大的道理自是不懂得那么多,很多的场面上得话也是说不出来,但是也是可以隐约明白什么是对和错,我觉得有一些的场面不需要表现得太露骨的慷慨激昂,只因为对象是一群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面的淳朴,无知的山民。
总得来说,我是很喜欢这个电视剧的,相比之下我觉得它要比很多的同类型的电视剧要来的耐看。
以上不是为了对其作出某些的探讨,仅是我看完之后的一些感想。
5 ) 朴实、真切,真真是一部好剧
真切,细腻,开放,信息量强大,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让我好喜欢。
有的人让我钦佩,好似这样一个人物只可能在剧中在小说中出现,但细细琢磨又真切可爱,只能说因为我没有剧中人的经历,没有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成长,所以再努力也做不了那样一个完美、经典的人;--田穗穗
有的人让人同情,在社会家庭中过活,只为了某一点的希望和欣慰,珍惜那一点的美好,成为剧中的悲剧人物又岂是他们的选择,又岂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在那样的环境背景下,想必很多人都会是那样的结局,说悲也悲说喜也说喜,所以让人同情却没法帮助那样一个人,只能对TA抱以同情理解罢了,我不是领导,没法为TA安排一个幸福的生活,在剧中也有人试图去扮演一个天使的角色去帮助TA,但一个人的力量怎能扳动社会车轮;--瞿月月
有的人是剧中的活宝,也是我们生活中的活宝,这样的人就像一盘菜里的盐,一顿饭没有它就没味道,生活就失去了生气,失去了希望,这样的人你猜不到顺着剧情的发展他接下来会干什么,他会有什么表情,他会用什么语气说话,但做出来说出来之后又会让你捧腹大笑,这样的活宝能不珍惜麽,这样的人就是世间的一个奇迹;--龙耀文
有的人或许你从一开始就不喜欢TA,或许在这一集你喜欢TA,那一集又不喜欢TA甚至惹人讨厌,也或许TA的某一点让你不是那么接受,不喜欢自己的身边会有这样的一个人出现,但这样的人存在于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背景之中,细细品味,情有可原;--石三怒
更有让我佩服的还有瞿先生,我想在如今这个世道大概再也找不着这样一个大山里的教书先生了吧,特别是最后一席话,让人记忆深刻: 什么叫先进,什么叫优秀,什么叫平蛮攘夷!什么叫推行王化!我来告诉你吧!我怏怏中华,自古以礼仪立邦,以德化服人.何曾暴戾欺人,何曾以强凌弱!你刚才讲过,你们日本曾在千年以前就向我中华来学习,因为我们比你们先进,比你们优秀,可那时候,我们先进优秀之中华,来扫除你们这些垃圾,来消灭你们这些废物了吗?!没有.我们以教化服之,以文明导之,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将其视为可欺可压任我宰割的犬羊,而是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先进,我之优秀,任尔学之!你日本蕞尔之邦,蛮夷之地,才得以有了文字,有了衣冠,才有了礼数,才学得了三分人样!这才是我中华推行的王化.再说说平蛮攘夷,是,我中华兴兵动武也在所难免,可那也是蛮夷跳梁,先扰我疆土,一如今日,你们日本侵我家园,杀我同胞,我中华奋起抗争,这才是真正的平蛮攘夷,这才是为真正的佳兵者不详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吧,王化是什么,德化也,何谓德,道义二字,可惜啊,可惜你们学不会,三分人样还没学出来,七分兽性却根深蒂固!圣人之言怎么到了你们日本人的口里,就变成了烧杀抢掠,野蛮凶残的遮羞布.铁蹄之下,我中华大地已是尸横遍野,血流漂杵啊!以你们这般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禽兽,也配谈先进,也配谈优秀,也配谈平满攘夷,也配谈推行王化吗?不!你们根本就不配做人!你们什么也不是! --瞿先生
还有让人不得不反思的是童老师和龙耀文说服麻溪铺的那些老者们参与革命队伍抗日的段子,外面已经战斗的热火朝天,而在这大山里头生活着的是一群不解凡事的快乐的人,那些老者都是在山沟沟里守起自家门过惯了安生日子的老人,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太纷繁太新鲜,能够保得自家安生已经不容易,为何还要去牺牲自己保卫别人呢,大家都是人嘛,凭啥一个泱泱大国非要我们杆子营献身呢,不可否认,以他们的逻辑、思想,他们的头脑里还没有国际关系的概念,自然也没有保卫国家的大思想,他们这样想似乎显得自私,可是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呐,能怨得了什么呢,他们思想简单、淳朴,他们这样想是自私,可是情有可原吧,他们善良,正是因为善良,当他们看到战争中的老人小孩如此可怜,才义无反顾的决定参加革命。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大山里的人,我也深深被这一场景给教育了,我想如果我是这个剧中的人物,恐怕也会选择安生过我的日子,凭什么要我去献身呢,但看过之后,我觉得外面的世界或许纷繁,外面的人呢,或许没那么简单,但总不能永远顽固守旧,而要自己慢慢加以甄别,选择接受还是拒绝。
这部剧没有主角,副角,龙套,每一个人都生灵活现是剧中的主角,真切真实惹人爱,只不过导演刻意给某一个角色偏多的镜头,再加上TA曲折不安生的人生,成为了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主人公,慢慢成为了大众心中的经典,成为很多人的偶像、追求,这个人太耐人寻味,惹人琢磨,那样的人,TA的人生不折腾不可能。
真心佩服剧中所有扮演人的选择,太完美,没有瑕疵,每个人都是那样的真切,真不知是演员演技太好,还是演员本来就有那样的性子,真心无可挑剔。
我觉得这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剧,也是一部唯一经典的湘西剧山水剧,真心经典!
6 ) 湘西风情如画,古城历久弥新,血色曾染,血性依旧
歌唱着高山好水的调子响起,充满异族风情的哼唱,湘西有青山、流水、红樱子般火红的黄昏落日,翱翔际的飞鸟,水上的吊脚楼,女子的布衣裙,男子的银耳环,青年男女间飞扬而出的情歌子,闲时为民的柴刀,战时为兵的猎枪,麻溪铺青溪书院,家家户户米酒腊肉,端午赛龙船、拜屈子、牛角刀……
湘西风情如画,古城历久弥新。
湘西妹伢天然去雕饰,感情直接,湘西汉子体魄强健天性带野性,老人好客,稚子天真……
画面一幕幕闪过,一股清新活力却又质朴实在的感觉迎面扑来,一下子,让我恍惚中仿佛真的走进了作者和剧方虚实结合后构建出的湘西。而其中的人,亦仿佛活生生站在眼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中国被各方侵略者割分,满目疮痍,山河染血时,湘西连绵山峰中尚有一方净土,沐浴在星辉与晨光下,宛如桃源,恍若仙境。
一日,日本的枪炮撕裂宁静长空,湘西人颅顶的红日仿佛真被同胞鲜血染透,我眼看着他们在山水里经历爱恨情仇,眼看着他们在战火中走向生或死。
一片赤诚、果断干脆的田穗穗,执拗专情、少年义气、中弹中刀依然为穗穗为同胞扛刀厮杀的石三怒,深明大义、铁骨柔情的田大有,坚韧不拔心怀天下、拼死也要护好前线战士急需的药物的童莲,守礼有节、看似文弱迂腐实则坚韧不屈、正气凌然声讨日本、令对方诡辩者惊慌失措痛下杀手的瞿先生,前期热情冲动后期郁郁不得志的龙耀武,前期任性傻气后期担当明义的龙耀文,以龙家利益为重、善借东风占便宜谋私、九弓十八寨的领头人守护者、甚至能抱着龙家血脉、嫡长子虎崽跳天坑的龙十四太爷,讲义气亦硬气的麻大拐子,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敢破口大骂被割舌后仍不惧死的管家,平时胡混、最后宁死不屈的胡四混子,前期作为商人奸诈无耻利益熏心、最后受胡四混子等血性湘人感染终于作为中国人绝然赴死的汪老板,素来靠武力打劫发财、最后却扛枪提刀与宿敌竿子营共同抗日的排帮诸位好汉,高龄白发的老人重新戴上取下几十年的银耳环走向炮台,稚子戴起已死在战场上的父亲的银耳环慨然赴死,小儿抱紧快散架随时可能炸膛的炮身,妇女带儿女握箭持刀布置陷阱,为防日方炸弹波及同胞以血肉之躯扑向炮弹……
太多太多的角色,用他们的铮铮铁骨与属于湘西、属于中国人的热血诉说着——纵然我湘西曾战火肆虐,然待鲜血浇灭火舌,烽烟散尽,我湘西必定倔强重生。血色曾染,血性依旧。
老觉得湘西是个神奇的地方
开局很不错,中段很狗血,结尾很热血。三星半。。
田穗穗超级玛丽苏人设,排帮少扛把子深爱她,龙家两个少爷深爱她,后来的锁师长也深爱她。一个长得很挫的炮灰营长也喜欢她,得到她的吻死了也没有遗憾。我喜欢六伢子,他不喜欢田穗穗,对书香门第的小姐一见钟情并默默得守护奉献了一生,可敬可叹的六伢子,可悲可怜的瞿月月。
四星是给桓子的~~实在太喜欢三怒
身为湘西人还是支持一下,那些关于湘西的往事,虽然有些是有些牵强,但是还是表现了湘西人霸蛮的性格,还有就是里面有“老院子”哈哈,不过有些受不了里面的方言,完全失去了张家界方言的特色,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张家界人看起来还是有些不爽
当年看哭了。湖南卫视自制剧只有这部好看。真好看。景美人美。虽然最后悲壮地令人心疼。至今都记得。
湖南台出过很棒的剧啊!
白静、姚笛大陆最漂亮的两个女星。
这个马桶台当年的电视剧真心不错的,当时很喜欢看,每天晚上都等着。不过后半段没有前半段喜欢。特别喜欢里面的石三怒,虽然头型比较“个性”,还知道了“扛把子”这种称呼- - 里面所反映的风土人情很迷人同时也很气人- - 谁能想到几年之后女主角白静竟然这种结局 唉
挺有民族风格的抗战剧,三怒是很野生的帅气,女主也敢爱敢恨,结局很惨烈!
一颗给三怒 一颗给穗穗 一颗给湘西
今天看声临其境看到王劲松老师那段独白,突然想起来这部剧还没有标记!当初全家一块看~
非常好的片子虽然不主流。
当年就觉得是芒果台拍的最好的连续剧,可惜的是悄无声息了!
整部剧并不值五星,五星全给华夷之辩演技炸裂的王劲松老师,演技台词教科书👍【详细片段见→av16819547(B站)】
芒果台原来还播好剧,现在可倒好…少数民族的爱情特别动人,抗日也不雷,能不能多点儿这种剧啊
同意一个短评,“开头非常吸引人,中间很狗血,结局很热血。”自男2女2等渐渐都退场开始,后面就不怎么看了。
佳人已逝,音容永存。
可惜啊可惜你们学不会三分人样还没学出来七分兽性确是根深蒂固圣人之言怎么到了你嘴里就变成了烧杀抢掠野蛮凶残的遮羞布铁蹄之下我中华大地已是尸横遍野血流漂杵啊以你们这帮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禽兽也配谈先进也配谈优秀也配谈平蛮攘夷也配谈推行王化吗?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