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输家赢家

第20集

主演:褚栓忠,刘跃军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0

 剧照

 长篇影评

 1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2003年的时候,德国的一家焦炭厂被一家中国公司收购,除了全部的技术资料之外,还包括整个工厂。所以有400名中国人从中国来到德国,花了几年时间,将整个工厂生产线拆卸搬回中国。

    这些中国工人每周工作超过60个小时,一个月赚400欧元,相当于年薪50000人民币。这在2003年的中国来说,还是相当多的。

    德国工人和中国工人的区别自不必多说,就特点上来说,跟10多年后的现在比也差不多。他们比中国工人工作时间少,收入是他们的10倍,他们注重施工安全,他们的生活多元而不只是工作。

    我想讲一个我以前公司的八卦。我刚到公司的时候,有个同学跟我说,以前公司最早期的时候,开发有两个人,客服一个人。有一次升级服务器,三个人搞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上才基本搞定。

    因为开发任务特别紧张,所以软件开发完成之后有不少隐藏的 bug。半夜上线之后,客服电话一直响,客服的同学接到用户报告 bug,开发人员在旁边重现,然后两个开发中的一人说,我认领。修改,提交,部署。一个晚上下来 git 有好几十个提交。

    后来性能功能稳定了之后,半年升级一次版本,再后来,一年升级一次。也有了充分测试,专业运维,等等等等。一切朝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很美好。

    所以整体上来说,我对中国还是很乐观的。我相信,这个过程肯定会朝着大家期望的那个方向上发展。但可能会慢得多,痛苦得多了。单从工人待遇上来说,10年前年薪5万差不多是最好的收入。现在年薪5万应该挺普遍的吧,虽然购买力下降,肯定还是大大提高了的。

    这里的工人的愿望或者梦想都很简单,有的人想挣钱回家结婚,有的人想让孩子多念几年书,有的人要还钱看病。有个工人说,我本来也想念个书什么的,现在没时间呀,也没那个心力了。当你特别忙碌,就没有心思做判断和思考了。工地上也出了一次事故,有工人严重受伤。这叫毁灭式发展。

    这就好比,某个篮球运动员,在场上受伤了,还是要坚持比赛,这很可能导致他伤势严重,以后再也不能比赛了。但另一方面,成功的运动员,特别需要不服输的精神,假如他立即退场了,可能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功。这个中国工人也一样,但他说,我努力挣钱,希望我的儿子可以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起码当个白领。现在有个特别时髦的词叫产业升级。这是以20年一代人为单位的产业升级。

    但最叫我惊讶的是那个领导莫书记。有人受伤了,他说,毛主席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工作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嘛。对呀,包括大跃进,大革命,大饥荒,都是不可避免的。

    他用一种老套得令人发指,几近直接的宣传方式跟工人们做思想工作。嗯,今天也差不多。他们就是要骗你,他们也知道你知道他们骗了你,你想怎么样呀。出了事故以后,永远是最底层的工人的责任,真无耻呀。

    我是理科生,小时候虽然喜欢看一些课外书,但基本的政治素养几乎没有。小时候学政治课的时候,我心说,我知道不是这样的,你们不要骗我。现在偶然的一个机会,有时间多看了这方面的内容,补充一下基本的知识。我非常惊诧,有些东西还真的是潜移默化,谎言听多了就会变成真理。如果不是因为见到其他的真理,恐怕还意识不到。另外,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我也挺惊诧。:-)

    我还是心怀希望的。比起我的祖辈和父辈,我在各个方面都比他们有巨大的提高。我也相信,我的孩子肯定比我过得好。但同时也挺伤感的,那些在渗油的井下工作牺牲的挖煤人,那些在德国受重伤的工人,他们原本能过更好的生活。

 2 ) “皇帝宝座”下的赢家和输家

最近《美国工厂》很火,其实类似的题材,德国人在10多年前就拍过了。当年两位导演来上海文广集团交流,作为SMG员工的我也参加了放映会,回去就写了篇观后感,今天借网飞纪录片的热度重温下,全文贴出(11年前的文章,还是学生气息浓烈啊,感慨下)。


永远穿着蓝色工作服的中国工人,如同蓝色的蚂蚁——无声无息地“驾驭”着德国工业区的一座“皇帝的宝座”。

德国纪录片导演乌里克·弗兰克和米歇尔·吕肯用简朴的镜头,记述了2003年到2004年间,本国的“帝座”焦炭厂由四百名中国人拆运回国的过程,然后他们以《输家和赢家》命名这部纪录片,并尝试记录东、西方两类文化冲突所摩擦出的火花。

影片的最后一行字幕:2006年,兖矿从德国引进的两座7.63米高炉(中国当时的最高高炉为6米,提升了16公分),第一次投料产出50吨冶金焦炭,标志着中国成功地吸收了德国技术,中国的炼焦技术由此一步跨越了20年。

中国是赢家吗?

“帝座”离开德国后,焦炭价格飙升,德国国内已无法满足自身需求,而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将当年不惜巨资而建造的现代化焦炭厂卖给中国人,引起了德国国内民众的唏嘘。

德国是输家吗?

为什么我们从片中“赢家”脸上看不到喜悦?为什么我明显感受到一种贾樟柯电影中那种“个人在社会大环境下的渺小感和无力感”?也许赢家的概念,就如片中莫书记说的那样:“流血牺牲”换来的“革命大业”。

“咱们那些矿井里哪个不是头顶上吱呀吱呀的?那可是随时都会塌的!可要是没有那样的苦干,兖矿能有今天收购德国企业的壮举吗?”这样豪迈的宣言足以让每个中国人自豪。所以德国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没有最基本的安全意识,也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安全施工;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几乎从不娱乐,也从不休假;更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愿意用超额的工作量换取低廉的工钱。在德国,没有德国人会接受这样的工作。

东西方理念的差异就如同那个拆建工地上的梯子一样,德国人认为它很危险而将它推翻,而中国人拍拍他的肩,用一句“我们是有经验的”轻松带过。当中国人和德国人共同坐在会议室里开会时,最尴尬的其实是那个翻译小姑娘,因为只有她才真正明白问题的所在。面对西方的体制,中国人的口号显得苍白;而遭遇东方的逻辑,德国人的行为显得笨拙。双方都无力去抵抗,当交流的过程出现阻碍时,大家就如同那些生锈的钢铁一样,只能暴露在空气中而自生自灭。自信的德国人和吃苦耐劳的中国人,只能用时间去消化这种接触上的不良反应。

虽然沟通上总是存在漏洞,但是中国人是不会停止脚步的,因为中国的未来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就如同影片中奔驰广告海报上的那辆新型跑车。也是为了这“美好的明天”,作为个体的中国人咬牙奋斗,艰苦劳作,用牺牲小个人的方式将大祖国推上赢家的宝座。所以当中央四套节目中出现神舟五号上天,国家领导面对镜头自信豪迈的发言时,每个中国工人的脸上都是精神洋溢的,并发出一些憨厚的笑声。为此,他们甘愿牺牲与家人共度佳节的时机,蜗居在简陋的临时房屋里,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投入到更严峻的工作中去。

虽然他们不会明白祖国的日新月异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每天早出晚归牺牲休息时间到底为了什么;虽然他们也认识到工作很危险,想改变,说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我们一样没出息。”看着这样的国人,由衷地觉得他们可爱,这比莫书记捣鼓德国名车,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可爱多了,因为他们就像我们大多数的个体一样,沉浸在大环境中,小心翼翼地把弄着手中关于梦想的泡泡,尽量不要把它弄碎。

也许他们作为个人,甘愿成为输家。

反观德国人,似乎在中国人在他们的工厂上写下第一个中国字时,就成为了输家,但是,技术可以失去,也可以重拾,自信的德国人有这个能力。然而,对于那些个体的德国人而言,“帝座”的消失而随之失去的是他们的工作、理想、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帝座”的元老级工作人员,53岁的莱纳和52岁的维纳,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些被体制化的人一样,面对“每天可以睡到想什么时候起来就起来”以及“从过去一天几个小时到今天起每天都可以和妻子在一起”这样的生活时,只能露出尴尬的面容和略带嘲讽的叹息。当中国人完成拆除工作离去后,他们每个人可能都是输家。莱纳反复说:“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失去工作就如同失去了生活,德国人就是这样的“死板”。

全球化发展对于个体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真的无力抗拒,只能“作茧其中”?当我在本片交流会上询问两位导演时,他们很顽皮地表示不会思考那么多,他们拍摄的初衷就是觉得东、西方两种文化相逢,会是件有趣的事,他们只是想借助个人的小故事来反映时代的大面貌。在中国和德国的“合作交流”中,这次“帝座”焦炭厂的拆运,只是一部分,或者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在全球化这样的大合唱中,这样的小插曲无时无刻都在发生。

我想全球化必定意味着不断地融合、沟通,但这样的过程是痛苦且伤感的。当个体的“人”最终创造或改善整体的“时代”时,谁输谁赢,已经不重要了。就如同片中的中国工人说的那样:“现在祖国强大了,我们在外乡他国,也能挺起腰板,自豪地称自己是中国人。”当作为“输家”时也能自豪地展露微笑,才是这个大时代下最珍贵的。

【写于2008年10月】

 3 ) 不喜欢起标题

故事是这样的,德国多特蒙德(听那个发音貌似是这里)一个工业区里面有一个牛逼的生产焦炭的工厂。片子里面那个德国人说这里生产着德国还是欧洲最牛逼的焦炭。可是你知道那个落寞啊,这么牛逼的一个大工厂,被中国人买了下来。在王经理的带领下,中国的四百来号蓝领工人们,昂首挺胸驻进这个工厂。开始切割、拆卸、装箱,运回中国,让中国也有最牛逼的焦炭场。

额。。上面的简介貌似国家情节以及误导的倾向比较多,不客观!不客观!在电影结束之后的交流会上,电影学院的很多同学们都提出来主观、客观的问题。恩,客观,客观!

然后。。。我也不知道介绍点儿啥,我对于剧情这玩意儿懒得写,社会有啥变革更没兴趣。大概要流露出来的那个意思可能是说,德国或者欧洲把很多工业基地关掉,转而进口能源。可是现在能源越来越贵,他们又觉得把自己国内的工厂关掉不合适。影片里面有点儿透露出来那么个意思。我当时想到的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别的也没啥。印象最深的是那个王经理,牛逼哄哄的一个人。但是牛逼的很有道理。耗时一年半左右的一个大项目,把德国这么牛逼的国家的牛逼的焦炭场给丫拆了,运到中国,成为中国最牛逼的焦炭场。有那么一段儿场景是王经理开车带着助手(男的),跟摄像。在那个城市转悠,一边儿转悠一边儿对着夸德国一些“进步”的地方(加引号不是为了讽刺,是我觉得未必是真正的进步),进了一家卖奔驰的店,找了款啥车来着我不认识。拍几下,说“very good”,有点儿那个我牛逼我把你们丫这个店的车都给买下来的气势。这段儿我很喜欢,外国人的那种所谓的谦逊、合作、双赢,或者他们装逼和为了突出个性的所谓独立性,到了王经理这儿都是扯淡。老王的这种气势才是真正的气势啊,一点儿没装、一点儿不做作。我就这么牛逼,哈哈。

后来交流的时候,那个导演说,说一开始电影里面谁赢谁输看起来好像很分明,可是又有很多值得细细思考的东西,说什么究竟谁真的赢了谁真的输了不一定。在欧美一些国家放映好像还比较成功。 很装很装。外国人可真不是好东西。到底有什么深入的含义或者德国哪儿占了便宜或者赢了什么丫又不说。
这个片子很讨巧啊,现在全球的经济形式,中国所谓的社会主义跟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能源,社会,等等。丫还说纪录片就是要忠于自己的个性,不用考虑太多别的。我能相信他麽?

 4 ) 真实得平淡

东北人,四川人,来自各地的中国人在德国,顽固得坚持着他们的传统. 4字12行的领导指示,每天早上的稀饭咸菜,看到大奔想到的驼铃的情怀,漏油的压力柱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情怀。。。。

 5 ) 我最近愤青么?

获过多个大奖的纪录片。结果看完后感觉一般。我给打了三星。很多人对标题进行讨论,其实,有必要么。首先,片子本身压根儿就没怎么反应这个主题。其次了,说句俗的,哪部有点冲突的电影不能叫这个名字,本来就很俗,还非得从里面挖掘深意么。
主要的内容就是工地的拆了,感觉有些拖沓。穿插的一些东西其实不错,德国人的留恋,中国领导的百无一用的官腔,中国工人的朴实,还有两国在工作方法上(其实是文化上)的冲突等等。我觉得如果把这些冲突作为主题可能更好一些,还更贴切电影名字了,可是这些分明都是点缀啊,电影是以工地为主的。领导在路上开车,居然也有着么长时间,导演你想听红歌你自己在家听就是了嘛,老外们可能觉得新鲜,我是觉得太拖沓了。
话说到这儿,其实说到了角度的问题。很显然,西方想了解中国,但不是全部的中国。他们要了解的,是中国作为国家在迅速崛起,在威胁西方的地位;中国的富人,官的生活;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惨”生活。这些点,其实这个片子都涉及了。大概因为这样,所以在西方获得这么高得评价吧。如果放到中国来,那可能还真不算个什么。因为片子的拍摄剪辑,包括音乐(音乐我觉得真傻,单听音乐就知道是老外拍得片子),似乎都一般。

 6 ) 对照看了两部纪录片 「输家赢家」和最近大热的「美国工厂」

对照看了两部纪录片 「输家赢家」和最近大热的「美国工厂」

从德国鲁尔工业区到中国兖州

从中国福建到美国代顿

一部是工业进化史,娓娓道来的人群和温和的叙事。看到优秀工人们被佩戴大红花时想到我小学读书时从来没有佩戴过红领巾的经历,这应该是国人特有的情感,更多人在不被重视的环境中成长。

一部匠气十足,虎头蛇尾的平庸之作。

但是有一个感受是不变的,无论美利坚还是日耳曼,这都是一群让外籍人士无法理解的勤劳拼命的中国人。

说他们不需要休假/娱乐和业余生活,他们不是不需要是因为他们需要的是生存,毕竟落后就要挨饿(挨打

他们拿着不到十分之一的劳务,加上连轴转的时间(马老板的966也是如出一辙),哪能谈到什么人的尊严

想起深圳速度,七天一层楼,十一封顶迎国庆的新闻。

前阵子看了另外一部讲述各大制造企业移师缅甸/印度等劳动力廉价之地,但是效果不如预期,因为他们懒惰且有不如国人便于管理。

当然时间会改变很多,年轻一代的工人不是他们的父辈,他们看到了更大更繁杂的世界~,当然迎接他们的还有自动化。

全球化的残酷一面就是让弱者更弱,强者更强

所谓费心者治人,劳力者治物。他们不是不需要娱乐和休假,只是生之艰难让其无暇顾及,只好永不停歇直致老去~

部分飞船在持续的上天,更多的肉身还在尘埃

纪录片的客观真实,太过可贵

近期看了多部纪录片,有感于此

另因「美国工厂」的热议,致福耀玻璃股价上扬了10几个百分点,但这和工人们无关

 短评

SMG的内部讲座,和2位导演面对面聊了一会儿

2分钟前
  • tata
  • 推荐

选题很好,视角很好,但是明显导演对德国工人心理的展示比中国工人深入。如果导演这部纪录片的意图之一是想反映两个世界的工人各自有什么样的世界观,那不得不说,它还欠点火候

4分钟前
  • 也罢
  • 还行

不错

6分钟前
  • indigoer
  • 力荐

只找到40多分钟的版本,没能看全,7.7分。

10分钟前
  • 黑驹
  • 推荐

题目有误导,片子没看出德国是输家这意思。倒是的确看出中国人吃苦耐劳。

15分钟前
  • 坦克司机
  • 推荐

一直觉得09的困难更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国自身进入了调整期,日本的调整用了10年,不知道中国要多久..

16分钟前
  • 觿
  • 力荐

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工人的勤劳勇敢让德国人汗颜……里面有一句话挺有意思,说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努力工作呢,是为了以后出来让外国人看得起,而十几年后的情况却是,我们已经开始瞧不起外国人了……

17分钟前
  • 文白
  • 还行

规则的灰度

19分钟前
  • 鬼寿
  • 推荐

前几天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打折买的片子。。。很惊喜,很不错,差异和冲突都很现实很具有代表性的

23分钟前
  • lalelu-lu
  • 力荐

德语课看的,尼玛还要写arbeit

25分钟前
  • KA方分布
  • 推荐

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中国近40年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德国工人可能要花三年时间完成的工作,中国工人只花一年便可以做到,因为中国工人都是工作狂,而且可以适度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我曾从事土建行业,中国的工人可以24小时三班倒不间断工作,而欧洲发达国家的每天只工作8小时,而且周末双休,这怎么跟中国比啊。从速度、效率来看,中国无疑是全球的最大赢家,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是成为德国那样的输家——坚持安全生产,保障劳动权益(特别是休息时间)。

30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比想象的好看很多。文化差异,中国人的努力到底是幸还是不幸。2010年。

31分钟前
  • 海甘蓝
  • 还行

96分钟版本,一跟随工厂的拆除过程,从中发现中德文化鸿沟、安全和环境问题,以及德国人对新形势的反应。导演的视角和思维都很敏锐,在2006年就意识到这种全球化实践的复杂性,意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变革的时代,很高瞻远瞩。中国文化、哲学和经营理念等等都给老外们上了一课,比《美国工厂》早了有十三年。

3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找了好久还是只看到了纪录片编辑室的剪辑版 片子记录的事件已经是十年前了 虽然篇幅不完整但还是可以看出当时身处工业转型期下德国的挣扎镇痛和中国追求快速粗放的发展痕迹 而十年后的今天当转型升级的浪潮席卷中国时 再看这部片子谁输谁赢可能就显得更明了了。。

40分钟前
  • 普拉蒂尼啃脆梨
  • 推荐

勤劳哪里是一种美德?只是一种不得以的选择而已!

44分钟前
  • yyq
  • 力荐

德国和中国

49分钟前
  • 午后的缪斯
  • 推荐

中德双方的博弈,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50分钟前
  • Honey Bunny
  • 推荐

全球化深思

53分钟前
  • Anga2041
  • 力荐

真实!没有输赢!只有利益!

58分钟前
  • 许鑫鑫
  • 还行

在文化的冲突中,你才能看到自己的人民是如何被政治体制所规训的,从工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到精神气质,到个人的理想,精神世界和整个工作生活方式。但也不全是恨意。当你看到这样一种人民----吃苦耐劳,默默的一群群的出现,在冰冷的钢铁构件前劳作,散落在巨大的高耸的工厂前,持续的,不断的,

1小时前
  • 江离载菁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