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o其实是个很平庸的学生,踢足球最后一个要他,喜欢的女生也因为他的谨慎另觅别人。
但是平庸的人心却更加细腻,因为有太多舍弃和包容,所以才更能体会出每个人的不易。
从父亲叫他“监视”caito起,lolo就开始了他的怜悯。他会向父母袒护caito,因为他见证了caito的沉重经历,因为他知道怎么讨好父母,怎么做一个乖小孩,而caito不会。
每个人的父母都或多或少的对自己喜欢的人有所偏见,当然lolo的父母做的够好了,可还是抵不过caito的不羁,他是个没人疼爱的小孩,自然不会lolo的家庭规矩。但是,当最终灾难来临时,caito选择了离开,他也想留下尽量美好的一面。
我该拿什么去挽留你,看你陷入荆棘,却伸手难及。
一个多月前就一直很期待这部电影,很想知道两位主演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但是看完之后却又感觉整部影片有太多的遗憾。
影片前期一直从侧面告诉观众男主其实就是一个正在纠结性取向的青春期男孩,一方面心里清楚自己喜欢男生,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接受。而影片中期将重点放在了两位主演的情感线上,彼此互诉心事,彼此相互依靠。那段每天清晨的陪伴和篝火旁的一个轻吻,真的是甜到我心里。影片后期则将重心再次放到现实,对于男二来说终将要面对自己原生家庭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分离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影片开放式的结局也给观众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也许终将有一天他们会再次相遇,而那时的男主不在困惑自己的取向问题,那时的男二也卸下了原生家庭的包袱,他们可以无所顾虑的在一起。
同样让我欣慰的是当母亲察觉到男主对男二的那一份特殊的情感时所说的话:“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都能接受,我和你爸已经讨论过了,毕竟你一直没有交女朋友”。当中国家长还在因为学业问题禁止孩子过早恋爱时,国外的家长却因为自己的孩子一直没有谈对象而考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同性恋,并提前做好了心里准备。而这样的事在中国,几十年可能都不会发生,我只想说太过于悲哀。
Lorenzo和父母弟弟生活在阿根廷小城Patagonia,一天父母朋友的儿子Caíto借住他家。Caíto是个羞涩又沉默寡言的男孩。爱好不同的两人成为朋友,经常骑车登山,有了很多共同语言,也产生了暧昧情愫,就在这时Lorenzo的父母将Caíto赶了出去…善良乖巧懂事的洛伦佐会是生活中想要做朋友的类型,但粗暴任性不时耍脾气、纹身吸烟抽大麻的凯多虽然同情他如今的遭遇,但却不太喜欢他的为人处事:骑车外在不告诉洛伦佐一家害人家担心受怕了一晚、在湖里假装溺水让洛伦佐情急之下赶去抢救……
漂亮懂事温柔体贴的洛伦佐太让人着迷了。妈妈看似严厉却同样温柔和善解人意。 在怀疑洛伦佐是不是爱上凯多之后,选择和爸爸沟通,温柔的询问,告诉洛伦佐可以相信她,也同样用坚定而温柔的行为让洛伦佐可以相信她。 在那一刻,我看到了洛伦佐和妈妈身上共有的包容、接纳、温柔和让人安心的力量,这太难得太难得了。 而凯多生活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家庭,父亲吸毒,继母对他极差,而亲生母亲得了精神疾病离不开外祖们的照顾。
继母有个儿子,而影片的最开始,正是因为凯多用铁棍打了继母儿子的头被他父亲托给自己的好朋友(洛伦佐的父亲)照顾。 在凯多在洛伦佐家庭生活的这一个多月里,洛伦佐和他的家庭成为了凯多生命中的某种救赎。 “我不想再让你们失望了,你们都对我很好。” 只是,我们都会为曾经的冲动付出代价,凯多选择了他认为“不得不离开”的离开。 洛伦佐偷偷轻吻了凯多的侧脸,是青春萌动克制纯情的爱意,妈妈问他,你是否爱上了凯多的时候,他说,“我没有爱上他,我只是同情他。”但同情,也可以变成爱不是么?
在洛伦佐的亲吻过后,凯多只是笑了,笑得开心,给了洛伦佐一个深情的拥抱。我不知道这里面是否有暗含爱意的深情,但这个拥抱让人觉得暖心。
最好的朋友,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究竟是洛伦佐是凯多最好的朋友,还是凯多是洛伦佐最好的朋友呢?
公路上骑来两位少年。前边的反扣一顶棒球帽,三叶草撞色复古卫衣,藏不住的叛逆,后一位紧紧跟随,基本款灰色帽衫,乖巧邻家范儿,刘海被风拂乱。
两人皆身负厚厚行囊,干净的脸上,嘴角微扬,似乎带着少年才有的某种倔强。天空流云淡淡,正一点点被阳光晕染,耳畔有风呼啸,仿佛穿透了画面,拂过眼前。
逆风飞扬的海报让我有一刹那想起“像少年啦飞驰”之类的句子。画面定格的气场固然只与青春有关,却也不妨碍观众去追念——大概以这种情绪观看阿根廷影片《最好的朋友》(Mi mejor amigo),才能体会到若有若无之间,一种“韶华不为少年留”的微妙感受。
粗看之下情节似曾相识:沉默少言内心丰富的男孩A,忽然来到家中寄宿的男孩B,同为配角戏却不少的父母C、D,懵懂之间忽然生发的情感体验,故事发生地都在美得不像话的僻远小城……在《用你的名字呼唤我》里,也有大体类似的架构设置。
与其说这是一部LGBT电影,不如把它严格限定在少年成长的意义范畴,剥离有色眼镜仅仅关注影片本身。这样说来,似乎只是年少回忆里一段寻常往事,忽然来到家中的朋友打乱了生活的正常节奏,他迥然不同的成长背景将你吸引,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景象纷纭。
“吸引”不等于“爱情”,后者也并非前者的必然归宿,二者仅仅具有近似的情感体验特征。是朋友之间的吸引,吸引的理由可以是单纯的好奇,毫无疑问各自成长经历造成的距离和神秘广泛存在,问题在于对这些东西的探寻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
青春期少年荷尔蒙涌动,困惑面前,总要千方百计找寻问题的答案。一个比较重要的暧昧问题在于,男孩A是否是gay?他自己纠结其中,影片里的不少线索也在向肯定的方向暗示:喜欢大量的严肃阅读、弹吉他只偏好古典名曲、对运动不够热衷……看起来,答案不言而喻。
从刻板印象入手的推论存在武断的可能。怎么可以对一些事实选择性失明?比如男孩A与女同学的情感线,偷尝禁果的戏份也是某种程度的身份暗示,这大概是两人的第一次,事后两人的互动如同情侣,看起来初试云雨体验显然不坏。这样说来此前的答案需要质疑。
或许更合理的解释是,男孩A因为对友谊的极度渴求而对男孩B表现出了亲近,B的出现并非要迎合A的情感反应,只是让A在惯性人生的轨道上看到了另一种友谊的可能。完全陌生的成长背景催生了“吸引”,让A对B产生超越友谊的同情。
又要如何解释野营地那堆篝火旁的一吻呢?那场景出奇的干净:A让B闭上眼睛,蜻蜓点水一样啄了下脸庞,脸上映照着跳跃的火光,“我爱你,兄弟”,“我也爱你”,兄弟般相视一笑,伸手拥抱,拍拍肩膀,少年友谊在夜幕下升华为某种更坚固的情感联系,仅此而已。
因为理解,所以珍惜,这是“吸引”,不是“爱情”。与《用你的名字呼唤我》一样,影片也有个开放式结局,两位少年终于分离,唯有成长的插曲回荡在面朝大西洋的世界尽头——阿根廷巴格塔尼亚地区的绝美风景,记录了少年伴随困惑的青春记忆,正是这些与韶华同在的宝贵瞬间,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2018年,是同性电影比较高产的一年,除了今天推荐的这部,还有《爱你西蒙》、《好朋友》、《我的冠军男友》、《小小巨人》、《哥哥》等,平均评分都在7分左右。《最好的朋友》是阿根廷的同性影片,片场90分钟,豆瓣评分7.1,讲述了两个青少年互生好感的故事,影片拍摄的比较隐晦,他们之间到底是友情还是爱情,观众自己说了算。Lorenzo一家四口过着平静的生活,与其说是平静倒不如说枯燥无味,Lorenzo性格内向害羞,在学校没有什么朋友,年纪轻轻就似乎对生活失去了激情。有一天,父亲朋友的孩子Caito来他家借宿,Caito是个有点放荡不羁孩子,破碎的家庭塑造了他坚毅的性格,可以说不是父母喜欢的那种乖孩子。就连Lorenzo的父亲都告诉Lorenzo要监视Caito,不要留他自己在家里。Caito是个不太好命的孩子,生病的母亲和再婚的父亲,继母还将他和打拳击的儿子放在一起,并且还要收取房租,受到排挤的Caito将拳击手儿子用铁棍打进了医院。可以看出,Caito表面的坚强都是对自己的保护,以至于在醉酒后的他会崩溃大哭。哪怕是半夜回家也不觉得有什么异常,因为在他的观念里,没人会等他回家,Lorenzo的父母出去找他,太多的关注也让他觉得很不自在。也许是对友情的渴望,Lorenzo开始有意无意的接近Caito,他们一起骑车、一起聊天、一起踢球、睡在一个房间。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Lorenzo对Caito的好感,用自己攒下的钱,给Caito过生日,可是Caito对Lorenzo更像是友情,在别人都歧视自己的时候,只有他愿意真诚相待。影片中最欢快的片段,就是两个人骑车出去旅行,一路的风景美不胜收,Lorenzo对Caito的感情开始升温。也是在这次旅行中,两个人坐在篝火旁互相表白,说了一句I Love U,但也只是面颊上的轻轻一吻而已,可是从Caito的微笑和他拉过Lorenzo拥抱来看,怎么看都是对自己兄弟的拥抱,也许存在着好感,但是却还没有勇气承认。后来,Lorenzo的母亲从Lorenzo穿衣的细节和对Caito的方式看出了端倪,并安慰他没有什么大不了,表示可以接受,这一点看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有些类似,都获得了单方家长的认可。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Caito的继母找上了门,Caito怕连累他们一家选择离开,虽然Lorenzo一再挽留,可是Caito还是走了。是友情还是爱情,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但是对于主人公来说,这一段都会是他整个人生中不可消逝的美好回忆。
我去到你假装溺水的池塘,我帮你的捣蛋行为找借口,我理解你的成长伤痛,我害怕我的感情冲动,我闻着你曾穿过的衣服,我用你求我留下的方式求你留下,我不知道这叫什么,但我只知道我希望的,是我叫你闭上眼睛时你心知肚明,是我亲完你脸颊以后你嫣然一笑。
家里突然来了一位陌生帅哥,我是该爱上他呢还是该爱上他呢还是该爱上他呢?听起来像是cmbyn般的情事,实际却有很大不同,阿根廷导演似乎都有马可·伯格那般玩弄暧昧的能力,但马丁·迪乌斯却克制纯净到让你甚至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暧昧的地步,两位风格迥异却各自身负重担的骚年擦出的火花就如同我们都曾有过的擦肩而过经历般让人沉浸和难忘,老爸居然是《无人注视》男主,没看出来。(74)
临走时握个手,简直复刻我去年的初夏。爱啊,悸动啊,克制啊,之类的,闻对方的衣服这种蠢事我跟你说,不足为奇。
Caito也太帅了吧!看到Caito的颜很身体,再性取向迷茫的青少年也要被掰弯成蚊香了吧!同屋住了那么久没有睡,真是暴殄天物了
朴实的情节,却用极其精湛的演技和摄影充实,特意淡化了爱情,而突出了家庭,婚姻,牺牲,友情,母子二人关于父母婚姻的一段谈话极为精彩,阿根廷的电影已经比美国同类电影成熟得多,也许好莱坞商业至上,大成本向大众审美妥协与小成本随意粗糙二选一模式,确实不如有诚意的独立电影
这么多年都以为是那部2013年巴西短片的同名长片,原来不是。
多年以后,你回到我身边,看着我也告诉我,你的心依旧燃烧着
实在等不来字幕,只好自己啃了。caito只有望着lolo的时候,眼里才会有青少年特有的温柔和调皮;可惜一个是“I LOVE YOU MAN“,一个是”ME TOO“。但更多的还是两个孤独的人彼此取暖,一个承受着太多生活中操蛋的事情,一个在青春期的自我认同里摇摆。lolo在篝火边亲吻caito脸颊时,caito睁眼的浅笑又暖又虐。只是他们终究都还太小,而生活尽是操蛋的无能为力。
结局:“物是人非,留我一个人”
淡如水,毫无戏剧张力啊。
让你发大水的人走了
符合我对此类电影的所有审美与要求。淡淡的,自然的,合理的,最重要是隐忍的。甚至不想给它打上同性标签,真正的那样的感情真的就是这样的,淡淡的横在那所谓的界限上,又有谁知道到底是什么呢?
C,故事本身比较破碎,什么都没讲清楚。其实青少年不是这样的啊,就算横冲直撞,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也至少有真情。也许多年后你会发现,当初那个你很不屑的人,其实你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你从来都只是表面坚强骗自己罢了。
蓝色阿根廷的蓝色青春,情感像风景一样纯粹干净剔透。戛然而止的结尾是每个少年时代的记忆中那段珍藏情谊突然落幕的无言结局。
这片子拍的也太隐忍了吧。深有体会男主的孤独,两个人的相遇只不过是生命中的擦肩而过,the show has to go on.
还未热恋就已失恋,最好的朋友却不是最好的男朋友。你忘的衫今天我在穿,未留住你却仍然温暖。
隔着屏幕都感觉到Patagonia的风,还有少年们的孤独。
看这两位小清新的长相非要碰上个沉郁的故事,原来阿根廷的男孩们也并不能在专属的青春年龄上放飞自我而只能受困于原生家庭和社会里的人情世故。也许有这结伴出行的暧昧发展,男主在看到最好的朋友脱衣露出腹肌时表现出的小害羞和局促,从无话不谈的互诉衷肠到之后彼此都懂的沉默。醉后方知酒浓,告别才觉情深,错过的都是短暂的美好。继续探索青春里的性取向觉醒和那个独一无二却又渐行渐远的他,加上成长获得的性格原因,哪怕来再多闷闷的我也还是吃得消的。
演老爸的吉列尔莫·普宁刚演了一部同志片叫【无人注视】,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以为这是一部同志青春片,其实并没有那么gay,男孩的性取向还处于摇摆的状态,在家庭面前,他在努力的克制。前一场梦是更衣室里同龄男生们的裸体,下一场戏就是男孩主动找同龄女生破处,当另一个男孩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他的性取向在摇摆挣扎。离开家,抽点大麻,他就会让男孩主动闭上眼睛,主动在他的脸上亲一口。回到家,清醒之后,就算母亲主动告诉他,爱上一个男孩不是错的,他还是会努力地否认。这种青春的状态处理的很微妙,在青春期的某个阶段,自我认同完成之前,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阶段吧,第一个爱上了一个人,却又不敢承认。
拍得有点太平淡了,观赏性不是特别强,但是阿根廷电影真的很细腻感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