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2蒋导公益影像作品展上海站。
确实正如蒋导在放映后分享的,对这部影片的资源和时间投入没有那么充分,所以出现了人物不够聚焦、素材不够深入、画面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但它确实是一段难得的对乡村教育情况的真实呈现,填补了我们想象的空白。
让我感触最大的一点可能是学生们求学的动机与目标间的矛盾吧。
经济的逻辑似乎在求学这个选择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家长让孩子读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要突破经济上的桎梏,而选择不上学多半也是因为钱不够,并且比较着求学与打工之间的经济利益得失,甚至学生考试考好了班主任自己还要发红包。而在经济逻辑占主导的情况下,学生是很难以这一动机去支撑自己完成学业、努力学习的。
同时,乡村的各种社会资源匮乏,孩子们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求学的动机。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匮乏、家长的缺位,能在农村出现的往往是通过剥削人性弱点存续的产业,诸如网吧、毒品等,这种社会环境也就进一步恶化了孩子们寻找真正的求学动机的可能。所以就形成了一种悖论,求学的目标是赚钱,但赚钱本身恰恰是很难成为可靠的动机的。这也是我认为乡村图书馆的意义所在吧,让孩子们能看到多一点的可能,来对抗周身剥削式的生活环境。
昨晚看了一个纪录片叫三和人才市场,今天就很想找个关于农村题材的电影看看,正巧就发现了这么一部纪录片,或许是同样的农村初中上过学,所以我找来了这部电影。
我2007年初三毕业,这个片子有一瞬间把我带回了我那个年代:留守儿童、农村初中,这都是我所经历过的。我记得我上初中时候,也就是2004年到2007年,网络大肆兴起的年代,那时候我留恋网吧,经常通宵上网,QQ、游戏、流行音乐、porn当时的网吧里我们都有接触。那时候又崇拜古惑仔,就经常跟外面小混混厮混在一起,所以酒精、暴力这种事经常充斥在我们周围,与这部纪录片中的场景竟然如此的相似。原来我们这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在懵懂的年纪接触的事物这么多年来变化并不大。
但是这部纪录片里让我更有感受的是这个时代农村的学生比我那个时代课业要繁重很多了,这完全就是我上高中时候的状态了。初中时候我天天玩天天鬼混,我的压力并没有此片中这么大,但那个时候不管咋去鬼混,学习成绩倒是一直还不错,所以经常就被班主任揍,他觉得我是可以考上县一中但是就是不努力,回想起来初中那段时光也是我人生中相当美好的一段时光了。所幸的是我初三毕业以刚刚越过县一中的招生线考去了我们那边的县一中——一所省重点高中,再后来就离我们那个小山村,那个山村初中越来越远了。
我不知道这个片子是取自哪个地方的,片子中有家长居然会掏不出两千二的学费我挺惊讶的,在外面打工,一个月的工资最少也有三千了,我实在难理解,亦或许是农村思想就是这样了,觉着上学没用,不如打工。
总之,这部片子还是勾起了我一些久远的记忆。在这些农村出身的少年中或许这其中有人会越来越好慢慢成长为社会精英,也或许有人虽然没有特别优秀,但也不会再走自己父辈的道路,更或许有人慢慢堕落最终沦落为三和大神,我相信每个时代的少年都会有自己的未来,我们很难去定义的未来。只愿少年在经历过漫长岁月后回想起自己懵懂的年纪与青春,内心会有美好。
影片说的是初三,我们都有过的初三,虽有不同,但记忆被影片掀起时感触还是很多。记录看似粗枝大叶,但贵在真实,一个多小时的影片全程跟拍了山村初三的点点滴滴。说是记录初三,更是对农村留守问题的反馈,为了读书而死读书,可以心智的成长谁来抚慰…最后连老师都道出了读书无用论,值与不值,值的深思!
People are become,keep a promise,but hold a single fickle heart.—— 人是会变的,守住一个不变的承诺,却守不住一颗善变的心。
经历某事,路遇某人,你既在选择,也在被选择。我们渴望主动,努力选择那些充盈生命的东西。然而造化弄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动地承受。要想成为被选择的某个优先,你就要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沙子掉在沙滩上,很难再去寻找;若是珍珠落下,结果就会迥然不同。做一颗珍珠,胜过一堆沙子
8.5 失焦、散乱、浅尝辄止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作品的存在即是胜利。影像中现实与第四面墙之外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互文与反差。当看到映后部分观众的反馈,你不得不承认,社会的隔膜、阶层的分化、城乡的疏离已是如此显著,这种“不知情”被大众媒介塑造,变成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而展映和交流在此之下是如此宝贵。或许生活在城市,从没见过《初三》《杀马特我爱你》《一不小心爱上你》里这样的少年,甚至觉得他们离经叛道,不可思议;或许久居繁华,已经忘弃记忆中这些一面之交的人群。但事实上,失语者和被淘汰者才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大多数。这个世界的困苦和迷失,不会因为我们不知晓就不存在,正视是共情的前提,也是为他人发声的基础。所以,记录与观看本就是一体两面,有其力量所在。(2022-9-12@浦电路)
比较散,给人冲击的是初三学生、学校的客观现实。很真实的生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初中。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同样看不下去了,没有那种感动了
拍摄期间,由于时间和资金的不足,深入不够。很好的题材,拍得很一般,留下很深的遗憾。
从中考那几天开始,泪目!那一天,吃鱼被鱼刺卡了一下,以后将近十年不吃鱼了。那一晚,毕业晚会停电了,马上凑钱,召集人马去镇上游戏厅租柴油发电机来发电,热热闹闹,解晓东《笑脸》,像一杯老酒,像一首老歌。
前半段许多日子都在重复:早起,跑操,讲话,课间操,午休,晚上就寝,早起,跑操……这乏味的重复里,夹杂一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似的心酸无奈。教室桌椅十分破旧,宿舍操场也仅比我当年的情况略好一点点。面对手机游戏网络,老师们仍如临大敌。这些00后,会下黄片打游戏上通宵看网文……我们当时最多不过在宿舍聊电视剧,比如康熙王朝。中间有针对几个学生的个案跟拍,展示出每个家庭各不相同的不幸,做的不错。这个班主任其实不错,对学生还算用心。最震撼我的片段,是会考前三天,普通班的同学们,在教室里唱歌喝酒,相比172班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外表上刻意扮时尚,还要在众人和镜头前表现扮酷,跟我当年所见的许多普通班学生完全一致。大抵算佳作,比周浩的《高三》并不逊色太多。其实我好希望导演追踪那些普通同学的去向和后续。
比起已经经过一轮筛选的“高三”学子而言“初三”很显然更痛感一些,许多人的人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分化。未满18便进城打工的大有人在。和“村小的孩子”并列蒋能杰唯二两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昨晚看了首映。三部曲最后一出,还不错。
从纪录片手法的角度来看,一般。从内容上来看,值得多加几颗星
有时想想乡镇的“教育”挺可悲的,除了一个“考高中才有出路”的目标,既没有教会孩子们如何与长辈相处、如何看待两性关系、怎样排解青春期的迷茫困惑,也没有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良好卫生的生活习惯。一届初三毕业了,他们究竟从学校带走了什么?网吧、抽烟、打牌、喝酒、脏话,野蛮生长的“个性”浸满市侩习气。所谓“学习”只和成绩划等号,于生活和成长本身并无意义。
看了好几次了,看第一次感触还不是特别深,但了解了现在的教育 生存环境后,再看第二次,就有种无力感,乡村的教育让我们看不到希望,导演非常认真的记录了真初三生活,纯朴真实!
《初三》中所展现的孩子们的学习其实与在城市长大的我并无太大区别,几乎所有老师的授课都破坏了所教内容本身的美感,语文尤甚。在看此片之前,我也在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在跟一个留守儿童通信,这部纪录片给我的意料之外的信息是一些留守儿童竟然对父母没有半点感觉,甚至有认不出的情况出现。
小女孩们最后怎么哭了,不管什么环境,毕业了就得哭啊~
影片对“初三”的呈现还是过于泛泛了,这个题材,这所学校,这个班级,这群孩子,是非常好的素材,可惜导演似乎还是不够用功,没有能够捕捉到更多生动生猛的画面。影片的焦点也比较分散,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段落。
晃动的镜头、粗糙的剪辑、无华的直拍,对应的是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朴素的面孔。让人难过的是错认妈妈为亲戚的留守女孩,和无力支付高中费用的留守男孩。最想知道的是看似HE的结局后,老师没让拍的内容里她到底说了什么。
2021.11.26《初三》
野蛮成长的新一代留守儿童,生活娱乐丰富了很多,诱惑也很多。朝夕相处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缺席的父母。中考结束以后的告别会,男生们站到桌子上看女生唱歌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死亡诗社。不过,他们不止是向老师告别,也是向同学们告别,向三年的初中生活告别。
村里青春的常态。
题材特别好。关注农村学生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多,关注初三这个节点的就更少了。大家总觉得高三重要,高考重要,但其实“何为重要”,本身就是具备阶级性的。对于许多农村孩子来说,中考、初三更重要,因为他们的人生里压根没有高考这回事。孩子成绩好反而可能是家庭的负担。“读书还要好多钱,还不如打工”“读技校算了”…就这些选择,没有更多的路了。看到片子里的学生对着镜头开心打招呼、做鬼脸,我觉得做田野和做纪录片是相通的。希望我也能用文字以外的媒介为这些孩子的生活留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