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主教不是很了解,对原教旨天主教更是不明白了。其实我觉得神父对几个少年和玛利亚告解时说的话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作为对信仰的解读和忠实,没有到愚信的地步吧。玛利亚会产生那么极端的献祭的想法多数还是出自家庭,那个强势的母亲,有没有一点利用宗教教条来达到自己时刻控制别人的目的呢。 电影展现了很多现代社会理念和原教主义的冲突,比如玛利亚认为流行音乐是撒旦的音乐,她拒绝跟着跑圈,老师为了尊重她的信仰,停止了音乐,其他人就说了:为什么要宽容玛利亚一个人的信仰,别人的选择就不加考虑了吗。玛利亚绝食以至于得了厌食症,却要求接受圣餐,也就是这小小的一块面包吧让严重厌食的玛利亚气绝,这强烈的冲突真的很凉飕飕。我想想我们崇尚多元化,那自愿选择这样的信仰和生命存在方式也应该得到尊重的吧,但我现在真的很难接受啊,愚信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1、长镜头加固定机位加顺滑变焦,全景中景特写依靠人物走位,如此操作配得上镜头里白皙干净的角色与景致。
2、意识到剧情走向越发离谱的时候已是第九幕,玛利亚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了,但其实合理得很,在第一幕就给出了暗示,不过谁也没想到玛利亚会真的献祭自己的生命,可结合这具柔弱身体深处的固执与善良与无知的灵魂来看,实在合理。
3、关于主题,或许是宗教信仰与现代科学社会的格格不入,矛盾乃至冲突,有对宗教的讽刺意味,站在病床边眼睁睁看着医生抢救玛利亚的神父与母亲显得那么突兀无力可笑,阳光下一身洁白的医护人员反而更像神明;从小被接受天主教的玛利亚真的发自内心接受它吗,她不过是因为懦弱的性格与母亲的强势被迫幻想出一个虔诚的自己吧,又或许是为了拯救弟弟而不得已抓住的稻草,她死在了下午三点整,同耶稣那样,弟弟开口说了第一句话,“玛利亚。玛利亚在哪里?”这一幕在我看来是加重了故事的荒谬性,增添了其中的悲剧性。
4、强势的母亲具有对宗教良好的适应性,她在自己的坚振日穿了花哨的裙子,觉悟甚至没有女儿高,而她却成为了一个严格的教徒,我猜想母亲曾经叛逆过,只是她的性格更加强势,才能让她在这个宗教环境下如鱼得水,一家人吃晚餐时,打在母亲背后的光把她衬成了一个神,家中父亲话语权的缺失是不幸的一个潜伏因素。
5、玛利亚与克里斯汀在图书馆聊天时,才算是真正活着的她,时针指向四点,意味着耶稣的复活。
太极端的文化了,接受不了
影片太过压抑
本片令人耳目一新,还是值得一看的
[苦路]的种种努力表明它在试图成为一部当代圣经寓言,但这个故事最终显得肤浅奇幻毫无出路;它试图探讨当今社会宗教信仰的尴尬地位,但影片里充满了人为斧凿的复杂性和刻意做大的痕迹。片子里一切的伪诗意性来自于整体结构和形式,仿佛这个搬来的壳才最重要,整个创作过程围着它转圈而最终为之所束缚。
戏仿耶稣受难的14幕结构虽然略有形式上的刻意,但剧作功力很强,很严谨的叙事,肃穆中见荒谬。处理得最赞的地方当属弟弟开口的那一瞬,突然意识到导演的立场并不是讽刺,而是悲悯,一个人的上帝是另一个人的魔鬼,这才是人与人之间最难以逾越的痛苦,而宗教、信仰、爱好…又有哪一样不是尘世的巴别塔
这个所谓的宗教好极端,好可怕。
不同的是,本片看似冷靜側寫瑪麗亞追求信仰而犧牲奉獻的心路歷程,實則以強烈批判性的諷喻口吻,探討極端的信仰狂熱如何成為威權高壓統治的變種,魄力驚人
强烈地批判性
对原教旨主义的反思。
真是想冲过去把那姑娘摇醒,然后抽她妈两巴掌。#EIFF2014#
这类题材好新颖
好。压。抑。这片主题难到不是“父母皆祸害”么关天主教神马事儿阿!吐槽两点:1)一个号称正统的FSSP教区会认为巴赫的音乐同额咏一样是正经无害的圣乐,噗~ 2)听告解的神父真的是非常耐心细致堪称神职典范;最后额外说这种杵那不动的长镜头真的很考验演员的演技,虽然并没觉得视觉美学上多么好。。
平静而深刻
这宗教跟邪教一样
太压抑
苦难与磨砺
题材新颖,很好看
结构工整,气氛肃穆,中世纪修行殉道的主题搬到现代社会后产生强烈的讽刺感;长镜的逼仄是对演员的严峻考验,一场一景,虽是固定机位,每个场景内部都充满了戏剧冲突和情绪爆发;以耶稣之名暗指少女心路及生命历程;最后一个运动镜头赞。
1、故事偏一根筋和想当然。2、后两幕多此一举,非要凑十四行,最好是在十二幕之前插补两行。3、固定长镜能不能更极致?三次移动对全片的工整严谨还是构成了破坏,少动两次为好。4、结尾的大摇臂可能最容易产生分歧,个人觉得不好。
面对这样的镜头 演员功力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