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感觉大家都品尝过,不少人还受过刀伤。但子弹连续穿过身体,把肌肉和脏器撕碎的痛苦,只要想一下,就让人不寒而栗。
这就是英雄所受的痛苦。
看着英雄牺牲的样子,他的战友们痛苦。
想着儿子牺牲的样子,他的母亲内心就像用刀割肉一样疼。
英雄忍受痛苦,是为了我们不再忍受战争与压迫的痛苦。
英雄黄继光永垂不朽。
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 战火熔炉 特级英雄黄继光
这三部片子都是我认为近年我军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优秀电影,拍出了我军的气势和立场,客观处理了联合国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没有丑化敌人,没有刻意追求我军人物形象的高大全。
但是这三部剧,在我的理解中,是有不同侧重的。
李延年剧,以李延年同志为核心,讲述了为什么要抗美援朝,一个优秀的指导员如何工作/战斗的,我军基层组织的日常动员形态等。核心是以人讲组织,落脚到人的杰出和优秀。
熔炉,以没有完成思想改造的国军技术军官为核心落脚,通过被迫卷入抗美援朝、排斥摆烂到逐渐参与直到彻底在熔炉中完成自我锤炼为主线,更多的是讲述我们是什么样的军队,我们为什么而战。有网友提出一个观点我很认可,赵和更多的是对军事和历史有一定了解的当代青年的身份认同,因此与其说这个熔炉是改造国军技术军官,还不如说是对当代青年的精神锤炼。
黄继光剧,以黄继光报名入朝开始,直到牺牲结束。剧中用自荐的方式说了个人履历:入团三个月,参军一年半。这么一个旧社会成长的苦孩子,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用一年半的时间证明了自己不想世世代代再过受冻挨饿的苦日子的决心。如果说前两部剧分别讲了杰出的指导员和我军的政治底色(为什么而战),那这部剧就是通过一个西南山村苦孩子报名参军、告别家人、新兵集训、入朝作战的历程,刻画出千千万万个被解放的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血肉炼成钢铁,筑城我们新的长城。
说到这里,就想到曹子建的那首《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魂兮,归来!
两个字:惊喜。一是给导演的匠心,服化道以及战术的使用,通信兵剥线的手法,让一个16年的老兵看着不觉得尴尬,特别是炮兵和步兵的战术,毕竟咱也练过、指挥过,对吧?二是给小成本高性价比的呈现,没有金刚川和长津湖有钱,但是效果不差。三是给男主小演员,如果硬要和鲜肉对比的话,水平在易烊千玺之上,虽然没看过小欢喜,但据说演的不错。四是给选题的胆量,英模相当不好拍,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和雷锋这一类主角给不好演,容易脸谱化、凹造型。主人公的印象在大众心里是根深蒂固的,是有一定自身认识的,如果拍的不好或演的不好,极易产生反感。
英雄黄继光,小学的时候就有这篇课文,那个时候读过的,哪怕跟大家一样,读得热泪盈眶,可是小时候的我,心里还是会有个一个小小的疑惑,他为什么要去堵枪?直接打对方不好吗?
可是这个问题,随着翻过的课本书页,丢在脑海不知道哪个角落,积满灰尘,从来没有想过,在今天,这部电影我告诉了我答案,让我重新认识了黄继光。
他还是个孩子啊!黄继光!莽撞,鲁莽,一腔热血的年轻人。
刚看名字,还以为又是那种手撕鬼子似的玄幻片,从一个军士迷博主推荐里面看的,他从各个角度分析了这部电影的真实感,服装道具,还有那个卡壳的枪。
即使这些我都不懂,但是我也想看一看,这种真实还原的战场是怎么样的。看多了各种脚不贴地的各种抗战片,抗战偶像片,抗战言情片,抗战神话片,这部影片像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冲走了那些污秽。
看之前我还担心过,这种老式昏暗的老片子色调,不知道我能不能坚持的看下来,事实证明,我多想了。
导演对布局的把控,松弛有度,用穿插的回忆介绍人物背景,明暗交替,刚刚好。
还有一个场景,笑死我了,通讯兵传话训练:前方有一个敌营,准备进攻!
传到后面,变成了:前方有一个敌人,准备庆功!😂😂😂
这是一个老故事,他讲的很朴素,就是这种用心的朴素,很打动人。
晚上昏暗的战场,敌我都看不清,这场战太难打了,结果我们是胜利,这胜利是用多少像黄继光这样的年轻人,用命来填的啊!
讨厌战争,战争就是用一条条的人命,去堆积鲜血,遍地熟悉的,不熟悉的,到处散落的尸体,那不是人间,那是地狱。
多的我也不想说了,黄继光,那稚嫩的脸,清澈的眼睛,总让我觉得,他至死的时候,都还是个孩子啊!
一句话先放前面 —— 这是中国近二十年来最好的战争片。这个最好,靠得不是场面有多大,演员有多出名,导演有多大牌,资金有多充足。靠得是细节考究,质感丰富,还原真实,情感动人。战争电影的原始属性就是:不需要大鸣大放的表现手法,你只要尽全力还原真实,就一定能把观众拉入你所构造的世界中。沉下心来收着拍,钻研细节,就一定没有错。还有战争质感,一定要落实在每时每刻,咱们有多久没看见国产电影里表现枪械故障排除、重机短点压制、真实的曳光弹轨迹、有力的枪机运动和抛壳、爆炸激起的是尘土而不是大火球、三三制交替掩护而不是无脑冲锋、更别说有年代特征的标准地持枪动作了?以上这些,都属于质感的一部分,普通观众即使不懂也能感受得到,懂行观众看了一定会拍手叫好。《特级英雄黄继光》当然不是完美的,但所有的不完美,从成片的态度上看,我相信都不是剧组的问题,而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所以那些不完美都不重要。这是一部好战争片;是一部让中国观众等了太久的好战争片;是一部标标准准,有着中国军人属性的好战争片。必须冠以最美好的赞词,给予鼓励。让那些动辄花大量资金,请大牌演员,所谓的大制作战争巨制能够好好学习一下:战争片,到底应该怎么拍。
1.目前看过的国内单个战斗场面最细腻最写实的。
全片仅两场战斗描述,但交代得可与兄弟连第三集那场夺取炮兵阵地的经典战斗媲美。无论是战斗场面的服化道,还是战术细节的展现都极其的真实。参见刚开始的火箭炮与冲锋的步炮协同,中间爆破组与掩护组的阵地分工与时间差,还有冲锋枪卡壳与换枪的处理,“攻坚手榴弹”以及“特别冲锋号”出现的细节镜头(非专业军迷,型号说不出),哪怕只有一秒,细节还原都是诚意满满 2.感情戏,人物形象刻画的准确与克制,尤其母亲形象可谓神来之笔。
一如,完全无普通电影战斗英雄的母亲刻板画像那样,深明大义,好似圣母,而是真正塑造一个普通百姓母亲应有的样子。如得知黄继光成功入伍的晚餐餐桌前,没有特别假的欣慰与兴奋,而是强装平淡,却难掩自豪但又更担心儿行远方的矛盾,一半脸尴尬的抽动,嘴里却颤巍巍挤出四个字“参军光荣”(为这名不知名的大妈演员戏仙似的表演打call);二如,我们都知道的那个堵枪眼瞬间,本剧没有像通常电影一样——“那一刻,雄壮背景国乐强加buff,然后面向战友甚至面向祖国的方向坚毅眼神的分镜头”强行拉满高潮节奏,而是突然慢下来两分钟,用一段似幻似真的母子重遇将整个节奏慢,然后不加任何画面渲染、特别的镜头切换,平铺直叙的切换到那果敢的一堵,反而震动了我。 3.网剧,无宣发,无大v演员带货,发行场所单一,能有这样的水准实在难能可贵。
提起小众战争剧,之前有口碑极佳的“能文能武李延年”。这么说吧,这部我认为已经不吝珠玉在前、再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作为网大,该有都有,还挺喜欢结尾母亲那一段的,所以也让人疑惑,同样拍抗美援朝,某些院线大片为什么能差那么多。
这片再次证明了什么叫“主旋律好不好看全看剧组水平,而不是题材。”
比长津湖好看的多
教导员牺牲那段,哭死!话都没来得及说完,只留下一个轻拍胸口的动作就牺牲了!黄继光看着教导员牺牲,本想给教导员点上最后一根烟,结果难过到根本无从下手,这一套动作细节刻画,看得让人难过又揪心!
全片没有一句祖国,但处处都是祖国,已经完全达到了我心目中完美表现中国式战争的电影该有的样子,这一部比什么狼什么湖什么桥加起来还要好无数倍。平凡且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70年过去了,他仍然是21岁。
每看一分钟电影,黄继光的生命就流失一分钟,直到最后牺牲,唉,英雄该被铭记,我们也要记住为什么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看电影
黄继光在受着伤堵枪眼之前,心中想念着自己的母亲,想着与母亲相见,她带着哭腔问:“儿啊,疼不疼啊”……这一段的处理实在是催人泪下,结局母亲的独白可谓是画龙点睛,剧组很用心,演员也都在线!革命先烈为了多数人的幸福生活而牺牲自己,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
第一次知道黄继光来自四川,第一次了解他是一名通讯兵,第一次知道他是家里老三,第一次了解他和他母亲的故事,第一次真正了解他从参军、训练、战场到最后牺牲的全过程。感谢这部电影。
我家乡的英雄,我从小在黄继光纪念馆附近长大。
黄继光,那是我小学课本上的英雄人物,是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他的,都已经忘的差不多了。通过这部电影,让我再一次深刻的记住了这位英雄。原来,他跨过鸭绿江抗美缓朝的时候才20岁啊。原来他是个小个子的英雄啊,曾经还因为个子小,年纪小不让他参军啊,原来他还有个外号,叫八大员,因为能打仗的战斗员、能做饭的炊事员、能治伤的卫生员、能抬伤员的担架员、能送弹药的运输员、能修电话的话务员、战时宣传员和通讯员,想想我自己的20岁在干什么? 再看看黄继光,真的是好惭愧。这样的好电影值得多拍,也值得更多人去看,去学习。英雄少年,少年英雄!
很适合在这个节日看。片子可以用朴实二字形容,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情绪甚至是非常克制的,有记录片的感觉。同时也很真实细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每个战士的情绪,战士们的家书,教导员与三羊的牺牲,仅仅21岁的青年战士如何成长为英雄黄继光。寥寥数笔,群像却不错,扮演黄继光的青年演员演技也好。
网大的制作规格,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场面简陋,但是最终效果还可以,剧组还是很有诚意的,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了最好。不过整部影片还是有传统主旋律电影的老毛病,人物太过于样板了,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比较套路,导致故事比较过时。另外网大是不是怕观众看不懂啊,疯狂加字幕解释剧情和人物……
今天网络电影《特等英雄黄继光》上线。对这部小成本影片的故事结构不做评论,单就影片在武器道具使用,还是真实的还原了入朝志愿军使用的“万国牌”轻武器,有苏波波沙、美M1、国产50式冲锋枪,苏捷格加廖夫、美M1918轻机枪;苏郭留诺夫重机枪、美M1919A4重机枪等。仅此一点,导演用心了!
三分只给英雄。影片的质量,最多给5分。结构、桥段设计都是50-60年代战争片的套路。表面上看,细节很到位,服化道抖不错,但是仔细看都是槽点不合理。很多桥段都是为了表现而表现。让看客根本不能共情。所谓的感动,其实是各位看客自我感动,而不是被电影感动到。
不错的军迷电影,但是离优秀的战争片还有很长的距离。
这是一部配得上黄继光的电影,不玩花活,认真讲故事,真实还原战斗场景,可惜本身是网大,资源倾斜有限,即便如此也远胜同期的《勇士连》。更可贵的是,在这个滥竽充数的国庆档,它不圈钱,并没有像往常的那些下线电影还想着收费,只为更多人看到英雄的事迹,这才是正能量、主旋律该做的事情。
少年英雄黄继光从军记。算不上精彩,但足够真实。还原真实的黄继光,影片中和我们一直认知的黄继光形象还是有一点点差异的,原来英雄也只是个少年,而且也仅仅是个身材矮小的通讯兵,但是却留给世人一个高大伟岸的形象。
这类带着英雄名字出来的电影已经不好评价。好像打星不是给电影,而是给英雄。
好评是假的吧,拍的真的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