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风雪降生修罗雪姬·不输者·复仇女神·明治浪人·强奸犯和杀人犯的噩梦·最美和服代言人·爱情友谊终结者·最美的剑圣·最后的赌王
血浆四溢、复仇杀人、美色带刺、再拼上日不落的软色情,怪不得昆汀要为之疯狂,拍出《杀死比尔》模仿跪拜。女主角梶芽衣子自演自唱主题曲《修羅の花》,歌声清冷,同样被收入在了《杀死比尔》中。
影片讲述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期,深受西方世界思想冲击的日本决心以军力强国,要求16周岁以上的年轻人必须接受登记,成年后一律充军。恐惧又愤怒的农民们试图反抗,这时出现了三男一女,号称只要交给他们几百元钱就可以免除入征,否则就会被政府的狗腿子——穿白衣的男人拉去征兵。
雪姬倒霉的父亲就是在此时登场,如果他能活下去,大概也要日日重复着“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穿白衣帅气逼人,却没想到无知群众这么多”。
雪姬父亲上演了影史里小学老师的最惨死法:出场还没走热乎便被大卸八块。
雪姬的母亲则贡献了全片所有的情色场面:在油腻女人的注视下,被三个男人轮奸了三天三夜,然后被其中一个男人带走独享,在一次高潮过后雪姬母亲看准时机捅死了他。入狱后拼命勾引狱卒求欢的她有一个秘密,即生下一个儿子报仇。
被强奸时散落在脸上的大米这个隐喻真是够了,感官情欲的内涵何尝与食物分开过呢
这就有了片头的那一幕:监狱窗外下着纷纷攘攘的大雪,镜头扫过四个帮忙接生的女人,和刚生产完面如死灰却仇恨不减的女人。血红的狱服掩藏了鲜血的痕迹,在漫天飞雪下带着触目惊心的凶狠。
这部1973年的影片完全不拘泥于电影的一种表现方式,穿插着照片幻灯片以及漫画,动静结合的手法恰到好处的照顾了喜爱漫画《修罗雪姬》观众的胃口。在漫画中,死尸遍野、活人争相起义的黑白惨景里,唯有炙热的火焰和滚烫的鲜血才有了红的疯狂。
影片最令人回味的莫过于摄影和色彩共同制造的古典美,与之结合的是杀戮的畅快淋漓。一柄竹伞、伞中藏剑、白裙赤血、冷艳杜绝。日本剑戟片里的武术指导讲究的一击致命、厚积薄发,招式越简单迅猛方为高手,在这部以女人为主角的剑戟片中,雪姬出手可谓招招致命。
雪夜短街,紫伞轻举,这位官人,明明是你的狗腿踢翻了我的竹篮,你看这宽阔的道路直通蓝天,你却非让这可恶的畜生溅起我满身血点,怎么反倒怪罪是我的错误。
怒海夕食,尸随沉浮,触目的红色染红了前涌后翻的惊涛,一个人的罪恶,真的会影响两代人的一生。同情和眼泪都没有意义,因为雪姬早已没有了明天。
雪姬出场的第一个镜头里,撑着藕荷纸伞的她由左至右袅袅前行,当她杀完人后,撑伞以相同的姿态从右至左离去。上帝视角下她的娇弱与仇恨都掩藏在了竹伞之下,唯有不变的宿命等待着她。以复仇而生,复仇得胜后死去,如同手中伴侣般的伞——敌人毙,伞亦毁。
她的出场和她的一生一致无二:雪中寻血而来,雪地飞血而去。
电影中雪姬共换了六套和服,每一套和服都映射了当时的心境,这也是本片细节处理之妙的一个体现:
第一套:白色为底,金蝶映衬,展翅招摇,流光溢彩。
这套和服是雪姬第一次登场杀人和杀死最后一个仇人时所穿,雪色打底本就是她的存在意义,而金蝶预示着破茧而飞。第一次杀死的人是个作恶多端的官僚,杀死他后,雪姬出师,开启报复之旅。
在杀死最后一个仇人时,也穿了这件和服。此时的她大仇终于得报,金蝶欲飞与天齐,扶摇千里视死归。完成了化蝶的使命,蝶的存在却也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第二套和服:白色为底,兰花轻摆,不卑不亢,不怒不喜。
这套和服雪姬仅穿过一次,便是在出发寻找四个仇人之时。花丛围绕,她想起的却是童年惨不忍睹的修炼过程,为了磨练意志和武力,她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冷酷。年少时一击直断花茎,而她又何尝不是被辣手摧残的鲜花呢。
第三套和服:白色为底,海色条纹,冷静深沉,爱恨俱清。
杀死第一个仇人时,雪姬选择在海边动手,整片汹涌的海岸和雪姬融为一体。此一动手,和绘的友谊再无可能。然而血债必须血债尝,明日再唱他时悲。第一次复仇,她扼杀了自己的友谊。
第四套和服:白色为底,绿染复笔,竹坚难折,心异难同
杀死第二个仇人时,雪姬于房顶上跃下,一丛竹林似在助威,院子里的生死搏斗将她的刚强勇猛发挥到极致,肩膀上的上伤使这鲜绿平添妖异。
这个仇人是个女人,当雪姬追杀她时,发现她已在密室吊颈而死,怒极之下一刀砍断她的下半身。可想而知身为女性的她不仅为母亲的遭遇痛苦万分,更为这个同为女人却旁观协助行为的憎恨。她砍去的是对男女之乐的情欲,在小说家抱住问她“你能过普通人的生活吗”,雪姬紧皱的眉头已经有了无声的答案。面对小说家的情欲,她无法像剑招那般主动果断。
第五套和服:白色为底,浅花点缀,牵挂无有,心安平和
这套衣服是她拜祭父母、面对恩师、以及遥望小孩子时所穿的衣服,雪色的淡雅和亲近之意随花朵绽放。面对玩闹的小孩子,只有面对一个个没有污点、没有重担的生命,她才能感到放松和惬意。凶狠如雪姬,也会穿着这件浅色服装在恩师面前如同孩子般撒娇。
第六套和服:藕荷盛开,清风自来,从死到生,由生入死
雪姬在片中唯一穿过的色彩明丽的衣服,一次在亲自查看仇人墓地后,遇到了此生的孽恋;一次是以为大仇已报了无牵挂,作尼姑装扮的她还穿着初见爱人的服装。她从一出生,就被迫是肩负仇恨的雪姬,白衣胜雪映血如晖。在走向爱人房门前,我相信她是渴望换作平常人的。
行走在生死边缘的复仇女神,为复仇杀死了爱人,为复仇而被朋友所杀,留恋于最后的嘶吼,因为一切都已失去,一切也都来不及。
看过此片认识一个新词:暴力美学!故事的叙事手法,剧情展开,人物刻画等方面都有我见到的古龙的风格。雪姬其实是善良的,不伤害无辜,她的使命就只是复仇。和两个仇人子女的结识很有戏剧性,几个雪中杀人的镜头很美很经典,还有结局戏剧性的悲剧,一个出色的杀手竟然是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给与致命一击,这个女子也是仇人的孩子也是雪姬曾给过善意的女子。通篇也不过是在讲一人被仇人杀害满门的女人生下的孩子一步步复仇的故事,但导演能拍成经典也是牛掰了。
从小时候读书开始,明治维新就是一个成功的神话,富国强兵的典范,短短几十年,就将日本从弱国提升成了列强,是中国效法的对象……
然而,随着知识的增加,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其实,黑船事件后,锐意革新的是幕府,支持者的口号是“开国佐幕”;如今称为维新志士的口号却是“尊王攘夷”,理想是王政复古,把外国人都赶走,回到闭关锁国的时代。
再看支持维新的萨摩(岛津)、长州(毛利)、土佐(长宗我部的余孽),都是当年关原合战的西军,本来就是德川幕府的敌人,一有机会自然兴风作浪。
只是历史往往比故事更离奇,战败的长州藩被逼采用西式的军队,最终用当初反对的方式打败了幕府,权力也被一些藩士借着天皇的虎皮篡夺,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把日本推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给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即便做为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者,中国对明治维新却一向是推崇备至,这部电影却控诉了明治维新背后的黑暗,用一部血浆片的外表,包裹着的却是非常深沉的历史反思。
现在的日本人还能拍出这种深刻反思的电影了吗?70年代还是日本的黄金年代,除了经济发展外,文化上也更有创意、勇气和良知,现在经济不行了,文化上也倒退了,伪军国主义的民粹又沉渣泛起,果然一个国家的衰退都是全面性的。
明治八年爆发血税暴乱,小学教师鹿岛携家眷旅行途中遭到暴乱农民的袭击,鹿岛被认为是“新政府的人”和儿子惨遭杀害,他的妻子小夜则被暴民侵犯。在此之后,小夜瞅准时机杀死一名暴徒,入狱后她与狱警、官员私通,放荡不羁四处勾引,千方百计产下一女,取名雪姬,并将为家族复仇的使命交给女儿。狱友同情小夜的遭遇,想尽办法将雪姬托付给武功高强的僧人大臣道海修行。二十年后,背负着莫大仇恨的修罗雪姬携着血雨腥风来至人间。
第一道坎,复仇增加的新罪孽。雪姬的复仇魂灵荣登地狱的三宝大殿,成功杀死醉鬼仇人。然而和醉鬼的女儿却结成了孽海深仇。
第二道坎,复仇中的情思妄动。面对小说家龙岭的出人意表的才华,她不由得齐齐心动。龙岭将修罗雪姬的故事缀笔成文, 雪姬背负着浩劫追觅着第二个仇人,最终仇人死在她的拦腰剑下。
第三道坎,如果最后一个隐匿的仇人是意中人的父亲塚本义四郎,是选择复仇还是爱情?爱情最终对雪姬来说不是卑之无甚高论,而是她是个来自炼狱的孩子,她的使命就是谙察人世的疮疤和巨痛然后聚同魂魄的灵力摧毁他。龙岭死在父亲的手上,雪姬得以报仇雪恨,却死在了醉鬼仇人之女的匕首下。
剑气青光飞朔寒。有多大的心志就有多大的惨绝人寰,悲剧的降生不是以世俗道德为规矩准绳,而是以翻覆的力道阐释思潮入侵的梦魇。雪姬的美在乎凄绝笑靥的苍凉,也在乎师父传授之下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意志。
复仇中的女神也是有人的意识和灵力的。雪姬在听到孩童们的歌谣时分也心有所感,当她得知杀父仇人正是龙岭的父亲的时候,她的目光含有一种沉痛的悲怆,居然闪烁泪光。这不仅意味着作为复仇者的女性不是男性的一根肋骨,也说明了雪姬虽然将心浸淫于死魂灵的开拓之中,却从未丧失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人道能力。
她的灵魂未被恐惧所吞噬,而是知晓自己的使命并全力以赴那个彼岸的超尘。虽然身陷梦的魔岩,她在钩戈之间从未失却灵的赤忱和庄严。她之所以千方百计寻觅仇人,乃是因为母亲的惨死导致了她的心智异于常人,更是因为她连父亲是谁都不知道的可悲惨景。从某一方面来说她的灵魂是残疾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她的心襟也是受到仇恨挟制和压迫的,从未获得心灵的超逸与平静。
手持一把油纸伞独行高山大海,获得报社龙岭的青睐乃至为她大义灭亲,故事的疾痛惨怛中带有一丝灵魅的梦幻色彩。波谲云诡,险象丛生,光怪陆离,滚滚红尘。在雪姬从龙岭的躯体中插入刀鞘刺向塚本义四郎的时候,似乎也象征着自由民权的被整饬,以及革命所需付出的代价。凌霄泣诉魂萦之间,她的把持和控制已经预示了新的时代的到来。
擅长大特写这一点被昆汀照搬全抄,准确来说,杀死比尔简直是修罗雪姬的照搬全抄。红白色调对比出极端暴力的渲染和对雪姬美艳的凝视。性和暴力构成的身体叙事真的非常男凝,满屏血浆残肢和高光腰斩镜头,日本剑戟片确实是对影史造成了影响。 电影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三种女子对父形象的态度,三个不同的父权制度下的服从者做出的选择:缺父/护父/弑父。 昆布绘的卖身挣钱养着父亲去赌博喝酒,最后替父报仇的“护父””形象最女德,一生利他就是她得到“好女人”牌坊的入场券。 电影的时代局限性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弑父的角色是名男性——虽然雪姬断情绝爱那一剑确实反叛——导演试图解构和矮化父权形象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质疑。 雪姬本身的无父形象隐约在把男性边缘化?虽说阿菊带她出去拜了个男师父,但雪姬始终继承的是母亲的仇恨视角,男师全程像个吉祥物,并没有“父”的尊贵。这种打破常规的女性形象我真的蛮爱。
梶芽衣子.断掉的袖子.喷溅的血
昆汀这哪是致敬啊简直就是翻拍嘛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呦西
1.为复仇而生,来自地狱的雪;2.镜头、构图充满了仪式感,好看极了。
本片是杀死比尔系列的祖宗,如下几点均被昆汀搬去模仿:章回式的结构设定、仇人的仰拍群像镜头、青叶屋厮杀的群殴模式和场景布局、石井阿莲的雪中扮相、残酷习武的桥段配置、插曲 The Flower Of Carnage。——这厮致敬得真彻底呀!【★★★☆ 】
其实我想说真正的修罗是雪姬她妈,她妈比她狠多了:不择手段的生个孩子,还要她一辈子报仇!够狠的妈。梶芽衣子把这个形象演活了,冷冰冰,一身白衣,寒意袭人。不像后来昆汀版的新娘那么华丽。从历史角度来说,本片把明治时代日本社会风貌描绘的很深刻,国家与财阀鱼肉百姓,才有雪姬这样的“女侠”。
最喜欢她死去时的那个雪景,血浆用的真不吝啬啊,仇人倒在海里那个镜头真是夸张,那血海一片哪里死的是人那,简直怀疑死的是头鲸。
油纸伞,仇美人,杀戮花,多寂寥
第一部字幕翻译作品
”女子不知心中暖,血溅白衣冬夜寒。刀起刃落遍地哀,只闻桂香油纸伞。娇颜柔媚击壮汉,复仇之路千竞帆。斩断愁肠回首望,疑是血红又雪白。“昆汀的认祖溯源,东宝藤田敏八对剑戟片的革新改良。闭上眼睛,脑补邵氏与东宝的大对决,谁输谁赢?
修罗雪姬是昆汀的缪斯女神之一。看罢之后我迅速忘掉了东施效颦的《杀死比尔》,只有亚洲人才能将复仇的故事发挥得淋漓尽致,阴冷寒彻,魅影森森,不寒而栗。一袭白色和服的梶芽衣子,凌厉眼神和砍人飙血的场面美不胜收,通篇大洒西红柿和红色血块、颜料看得很过瘾。
结尾的哀号
“人们说,清洗这个腐朽世界的不是纯白之雪,而是染了炙红的雪:修罗之雪。”……普遍被视作影响昆汀的十大之一。而从题材来看,其自身或许也从稍早的意大利西部特别是死神骑马来一片中获取过灵感。
看过才知道昆汀的《杀死比尔》“致敬”《修罗雪姬》有多彻底。。。
在传统复仇套路之下几乎包罗万象:对剑戟片的革新,对电影文本的探讨,甚至是对日本传统与西方文明之间关系的思索。
大爱!
马不停蹄的复仇的她,忽然顿了一顿,自小所有精力都用来练剑的她,在处寺庙见到一群女孩唱歌游戏,她不觉驻足,忽然被感动。于是观者在一堆疲惫的武戏里抬身,记得住的就是此处的一顿。感念导演厚意,想必这部漫画改编作品,原本的书页里也有这样的几格交代吧。
如果仅仅把修罗雪姬看成一部血浆大片,未免太低估了它的价值。藤田敏八把故事设置在明治维新这个新旧更替的时代节点上,其中出现的所有父子、母女就都有了完全超乎表面的深层含义。七十年代的日本有这样的影片可以作为发泄人民对腐败仇恨的手段,今天的中国人却没有这个机会,有点儿羡慕啊
复仇在我
女人一发狠,男人坐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