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煜 中国配音网 2017-09-01
"内参片"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当全国所有的文艺单位、电影厂几乎都停产闹革命时,只有上海电影译制厂(以下简称上译厂)从1970年初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为止一直忙活着,他们"以厂为家",不分昼夜地工作。我们后来看到的影片,像《简·爱》《巴黎圣母院》《魂断蓝桥》《鸳梦重温》《音乐之声》等等,当时都是作为内参片译制的。
这些内参片都由上译厂译制,上译厂随着这些内参片的诞生而闻名全国,然而在确定由哪个电影厂译制内参片曾大费周章。当年,由李梓、向隽殊分别领衔的上译厂、长影厂及八一电影制片厂三家配音演员来到北京,就"中央领导"选定的某一影片片断展开了"擂台赛",他们对同一剧情进行配音,录制后由"评委"评判,结果上译厂胜出。由于此后大批影片需要译制,当时甚至考虑把上译厂全体演职人员调到北京工作。因该方案实施起来难度大,最终决定仍在上海译制,译配完成后再将片子送到北京。因中央领导看片"心切",译配时间短而急,片子往往在最后一刻才被送上专机。
"在内参片译制历史上最折腾的是英国电影《红菱艳》,影片引进后北京的左派就扬言:'干嘛一定要上海翻译片厂的人配啊?北京演革命戏的人也可以配!'结果电影让'北京演革命戏的人'那么一配,就硬是把《红菱艳》给配出革命味儿来了。第一次配音完成后江青亲自看了一遍,觉得实在不行,之后《红菱艳》的配音任务就被转交给了上译厂。在上译厂配的第二版是由上影厂演员中叔皇配莱蒙托夫,李梓配女主角,却不知为何这第二版又未能在北京通过。于是再次走马换将,把正在木工间劳动改造的邱岳峰放出来担纲'莱蒙托夫'一角,这才算是在北京过了关。"(摘自潘争《棚内棚外——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辉煌与悲怆》一书)
十几年以前,有一次我在李梓老师家,她问我:"你知道《红菱艳》配音的事吗?"我说:"不知道"。于是李梓老师讲起了《红菱艳》译制前后所发生的"趣事"。她说:"《红菱艳》是上级下达的一部重点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影片要由出身好的同志担任配音,所以男主角选择了故事片演员中叔皇来配。虽然我出身也不好(注:因出身问题,文革前李梓老师始终无法入党。文革后全国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李梓老师作为典型、1980年代初被正式批准入党,解放日报第二版曾登出大标题:《李梓入党》),但因为是女主角,所以就由我来配。谁知影片配完后,江青非常不满意,于是决定更换男主角的配音演员,女主角仍由我配。当时厂里就男主角该由邱岳峰还是由毕克配音,产生很大争议。这是一部返工的片子,为了保证质量,最终决定由邱岳峰担任男主角配音。"
李梓老师接着说:"这个配音版本在北京通过了,江青提出接见《红菱艳》的配音演员。我们去了以后在那里左等右等,江青最终没有出面,是她的亲信接见了我们……幸好江青没见,要不以后就说不清了。"关于《红菱艳》译制组来北京一事,2014年12月我走访了李梓老师在北京的弟弟李念,他说:"那次李梓在北京待了10多天,我们问她来北京的目的,因为保密需要,她就是不肯跟家里人说。"上译厂作为文革时期的"保密厂",译制的影片连片名都不能提、只能说它的代号,当然更不要说让江青接见这件事了。
在李梓老师讲述《红菱艳》的配音事件时,她谈到邱岳峰的配音造诣,她那发自内心的、对邱岳峰的佩服之情让我着实一惊。我没有想到,艺术造诣同样精深的李梓老师,竟然如此谦虚。另外,关于邱岳峰"节奏好、可以背对着银幕配戏"的普遍说法,李梓老师说:"没有这回事,实际上在配到重要场景时,邱岳峰会摘下花镜、凑到银幕跟前去看(口型)。他对待艺术极其认真,绝不会玩儿帅的。"
《红菱艳》在译制史上并不算特别经典的影片,但因江青反复折腾这部译制片,使得这部片子显得极为特殊。据曾担任过江青的秘书回忆:"江青对电影尤为着迷,有时一连看两三部电影,仍不疲倦。有的影片反复看。我们说:'江青看《红菱艳》,百看不厌。'"(摘自《文史精华》2009年第11期)
最大的受害人和牺牲者才是佩吉,这个为了艺术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傻姑娘。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猜想这是哪个年代的片子,讲的又是哪个年代哪个国家的故事,结果从头看到尾也没有答案。可能这就是创作者的高明之处,故意淡化了现实时代因素,让你心无杂念地去好好感受一个舞者的悲欢离合。而当后来得知这是上世纪40年代的电影时,我惊得差点门牙落了一地。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都不像那个年代的电影,往后推个几十年才像话。经典就是这样,总是超越时代的。
下面从片中主要的三个演员大概谈一下这部电影。
莱蒙托夫是剧中性格最复杂的人物,他对艺术绝对真诚,却从不谈个人情感,而且对于把个人情感和舞蹈混为一谈的行为深恶痛绝憎恨无比。他总是对人一脸鄙视地说着“愚蠢的爱情”,还很肯定地说“爱情会毁了舞蹈,因为两者无法兼顾”,在莱蒙托夫眼里,艺术理想和世俗生活(具体到一点,那就是爱情生活)水火不相容,无异于鱼与熊掌。
依我拙见,很可能在他身上发生过什么不好的事情,比如他曾经最看好的女演员因为爱情抛弃了舞蹈,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阴影和创伤,从此对于感情用事的演员他一概不待见。也可能他本人曾经在感情里受过伤害,从此发誓远离感情,并转而一头扎进艺术事业,不再对爱情婚姻有任何幻想。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天生就是一个艺术狂人,对于艺术有着宗教般狂热的高尚情感,精神上有艺术洁癖,不能接受任何背叛舞蹈理想(艺术梦想)的人和事。也因此为一般人所难以理解,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他能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并在艺术界享受如此崇高的地位,各种达官显贵无不对其敬仰有加,对其作品趋之若鹜。
而最后一种可能性无疑是最大的,因为电影一开头就已经暗示了。在公爵夫人家宴上,公爵夫人热情地邀请莱蒙托夫,想要让他欣赏自己女儿佩吉的舞蹈表演,莱蒙托夫却表现地很没兴趣,无礼而冷淡,从他们的对话即可看出。
“您女儿跳的如何?”
“她跳的可好了,简直就像一首美丽的诗篇!”
“舞蹈对我如同宗教信仰一般,您觉得我会乐意在这种场合欣赏它吗?”
“多么精妙而粗鲁的回答!”
即便如此,莱蒙托夫对于自己一手培养捧红的女演员还是很有感情的,你可以理解为是对她们才能的欣赏,也可以当做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他性格里是有扭曲的地方的,就是自己可以和女演员接近亲昵,但是任何之外的男人都不可以这么做。否则他就会撕破脸皮搞得鱼死网破。比如当他发现女主角佩吉和剧团作曲朱利安恋爱时,他就大为不快,直接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把朱利安解雇了。而莱蒙托夫的这种性格在影片开始也有端倪,比如那个带着法国口音的舞蹈女演员当众宣布自己恋爱时,他直接表情狰狞地冷漠离场,和众人一浪接一浪的热情祝福形成对比。这让那个法国女演员倍感失望,悻悻说了句,“他真是没有心肝的人!”
佩吉是《红菱艳》的绝对女主角,她出身公爵家庭,可谓名门,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修养品味都不落俗套,她尤擅舞蹈,不仅舞技精湛才华横溢,而且对于艺术有着“从一而终”的坚定决心。这从电影开篇她和莱蒙托夫在家庭宴会上的对话即可看出。
莱蒙托夫:你为什么要跳舞?
佩吉:那你为什么要活着?
莱蒙托夫:因为我必须要这样。
佩吉:那我和你一样,也必须要这样!
可见佩吉是把舞蹈当成生命一样珍贵的存在。即使死也要不断跳下去。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红舞鞋》的那个倔强的小女孩,为了能够跳着喜欢的舞蹈,哪怕与爱人分开,哪怕孤单一人,甚至一直跳到死也无所谓。
命运之神对她是眷顾的,她被莱蒙托夫相中,担任芭蕾新作《红菱艳》的女主角,并且在蒙地卡罗首演。首演盛况空前,把她推到了最受瞩目的舞蹈新秀行列,她从此星途不可谓不灿烂。莱蒙托夫是个很有远见与野心的成熟男人,他不断给佩吉打气,对她说,“我要让你参演《天鹅湖》《吉赛尔》《睡美人》……要把你打造成一个世界巨星!”
本以为一切都能顺遂人愿,可是偏偏横生枝节。人是感情动物,什么都好控制,偏偏感情难以自已,自从佩吉和朱利安相遇的那一刻,似乎一切已然注定。
朱利安是一个热血方刚的年轻小伙子,在音乐创作上才华横溢,并且很有主见想法,敢于打破常规。正因此,莱蒙托夫才充当了伯乐的角色,邀请他来自己的乐队担任指挥兼作曲。
朱利安善于笼络纯情少女的心,在地中海月光下的那一番表白,简直惊天地泣鬼神,他对佩吉说,“有一天,当我老了的时候,可以对我的儿孙们说,我曾经认识一个才华横溢的美丽舞蹈家,我们曾经在地中海的月光下畅谈,那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回忆。即使我们以后不能在一起,我也不后悔……”这简直和至尊宝那段“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有一拼。哪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不能为之着迷呢?于是,佩吉就主动投怀送抱,认定了朱利安这个人。在莱蒙托夫开除了朱利安后,她也敢于“为爱牺牲”,很潇洒地说“我也不干了”,留着莱蒙托夫扼腕叹息。
可是朱利安也绝非单纯之辈。虽然他对佩吉的感情毋庸置疑,可说到底他这个人也是个自私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直男癌”患者。他和佩吉结婚后,凭借才能成为伦敦皇家剧院的作曲,可谓事业有成,可是他却让佩吉放弃自己的梦想,整天宅在家里准备相夫教子,这对于在舞蹈上天赋异禀并且视舞蹈为生命的佩吉来说,内心的纠结和痛苦可想而知。片中有个镜头,就是朱利安半夜起身去练琴,佩吉偷偷从柜子里拿出舞鞋,神情惊慌地四处张望,生怕被丈夫发现。可见婚后的她精神上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她每天都在梦想与现实间挣扎。
而当莱蒙托夫终于把佩吉的心意挽回,说服她登台表演的时候,朱利安竟然嫉妒心作祟,不惜放弃重要演出也要匆匆赶来阻止佩吉登台,他以佩吉对他的感情为要挟,逼迫佩吉放弃梦想和他回家,佩吉说演完这一场就立即和他回家,可是他却依然决绝不肯同意。演出即将开始,佩吉却要必须在梦想和爱情之间做出决断,一时痛苦万分,面对茫然无助痛哭流涕的爱人,朱利安竟然无动于衷不作任何理解,只是冷漠地说了句“再见”,就推门而出。这几乎把佩吉的心给伤透了。于是,一时走投无路的佩吉才自寻短见,纵身从高楼上跳下,酿成悲剧。
很多人看完后,自然会联想到“理想和现实”“事业和爱情”这种话题,影片创作者无疑也是想要阐释这样的一个命题。毕竟这种主题相关的电影也不少,甚至可以说蔚为可观。可是我观看后却不禁心生疑问,佩吉的悲剧究竟能不能避免?
爱情诚然和事业会有矛盾,可是有爱情就必定不能有事业了吗?未必吧,如果是真爱,为什么一方不能尊重另一方的选择呢,让爱人去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难道不好吗?如果是出于善良的让对方幸福的考虑,我想这也不是什么艰难到死的抉择吧?
更何况,电影里的悲剧结局完全可以避免,编剧们刻意夸大戏剧冲突的主观恶意非常明显,稍有常识的观众都能看出破绽。佩吉当时横下心登台演出又能怎样?她回去和爱人解释磨合一下不就成了?如果朱利安连这都不能原谅,那就说明她看走眼了,最好速度和这种渣男离婚,别拖拖拉拉让自己受罪了。而这也是检验爱情的一个好机会,发展成跳楼自杀就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而从朱利安的角度看,他本来心胸狭窄,对于莱蒙托夫解雇自己一直怀恨在心,所以绝对不能接受爱人继续回来给仇人演戏,他对佩吉演的那出苦情戏,说到底也只是为了借机报私仇,而不是为了佩吉着想。所以,最大的受害人和牺牲者才是佩吉,这个为了艺术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傻姑娘。她就是因为太单纯太热烈,谁都不想伤害什么都不想放弃,才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所以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并非普遍现象,只是无独有偶的个例,绝对不能推而广之,说什么“事业和爱情不能两全”“有艺术就不能有生活”“跳舞蹈的女人都很不幸”“理想战胜不了现实”的屁话,这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毕竟这个故事并不具有普世意义和推广价值,把它当成一个女演员个人的人生悲剧更为合适。
非常经典的海报但第一次看就是一直入不了戏,老胶片效果不佳也犯困。剧情为了和红舞鞋契合还真是非常抓马,女主有几个段落演的很好尤其最后对镜一瞪。那场著名的舞蹈戏用电影的蒙太奇完成了舞台上不能达到的效果在当时可以了,地中海风景美。2020.9.25资料馆修复影展二刷加一星。
戏里戏外的红舞鞋,高度统一的故事
推荐的是片中长达16分钟的舞台剧,非常,非常精彩。
昨晚失眠的时候看完...其实觉得这故事没啥意思,不是搞艺术的不懂他们这种感觉。不过配乐和特写用得很漂亮。
E&M太会写人物和对话啦,男孩子一个个讨喜得不得了,剧作也不落俗套,拒绝精神分析,拒绝对号入座的态度真喜欢,舞台效果甩黑天鹅十几条街,缺席的演出回味无穷。她不再是童话里的诱惑者,她是一个真实的人。
【造就電影的时刻】补標再看蓝光 —— 电影院没有看过,但是我直接看过DVD和蓝光CC版,也为那个时代有这样美轮美奂的电影而感动。在《造就電影的时刻》推介下我打开硬盘再次观看电影(当然电影会越看屏幕越大,我期待100吋高清再次观看的时刻)首先,我对芭蕾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而電影就是和《莫扎特》一样在究極了艺术追求完美极致上的那种“爱的妒忌”,而最后的女主角也因为左右为难而跳轨自杀,成为艺术的牺牲品,而那双沾满血迹的“红舞鞋”会停下她的舞步吗?電影的色彩、音乐、舞蹈、漂亮的演员,都可以让電影在硬盘里循环播放,我们或者沉浸在一段经典的旋律中忘掉一切;也可以跟着故事替男女主角的命运扼腕叹息,说天妒红颜也好,说爱情事业的矛盾也罢,总之電影把一个经典的文学故事用影像給我们还原成一部唯美的画卷,亦歌亦舞
莱蒙托夫无疑是具有慧眼同时又是善嫉的商人,扮演者将莱蒙托夫的形象扮演得很不错。电影的前十分钟铺垫过于冗长,得耐着性子看。中间的剧中剧架构通过芭蕾的形式表现,1948年的舞美布景是花过大心思的,而且音乐与舞蹈结合得相当棒。
red shoes成名 red shoes落幕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在艺术和爱情中选择啊,Vicky其实也能跳舞的,只是也许舞台没那么好,当然因为版权问题,她也跳不了《红舞鞋》。而两个男人的对峙,其实是因为他们有仇啊,Boris是恨Julian夺走了他即将完成的完美作品,Julian是因为Boris为了拆散Vicky和Julian,因此解雇自己而生恨,但这个矛盾是可以解决的,毕竟Irina也回来跳舞了。舞剧开演前好好沟通,说明情况就不至于Julian放弃首演来抢人,毕竟Boris也能轻易说服Julian放弃追究Palmer剽窃。这么戏剧化地爆发矛盾,把女主硬生生害死了。还有为什么高级酒店露台旁就是火车轨道,难道住客们是来享受轰鸣声、震动感和煤烟蒸汽熏蒸的?还弄出个安娜卡列尼娜式结局
舞者与角色之间的吸引、迷恋与重合,真像是一场艳红的梦,沉睡时被永不停歇的红舞鞋带到天地尽头,醒来时确切知道,能被红舞鞋主宰是一种残缺的幸福。舞台上痛快,马车上甜蜜,转眼身边至亲的男人不是利用就是曲解,哪有童话故事纯粹?即便绝路,也曾酣畅。@ 资料馆,修复版。
1.朱利安的音乐作品被老师帕尔马教授盗用,他前去找莱蒙托夫,结果却阴差阳错被其聘用;2.故事联想到《黑天鹅》,但佩姬最后那一跳有些刻(mó)意(huàn),在事业和爱情之间选择死?那“鱼与熊掌”不就都得不到了?3.……一辆火车从天而降,终结了她年轻的生命。→ 豆瓣的剧情简介还能更胡扯点吗?4.《英文电影片名文化意象转换的翻译原则》:Red Shoes 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
迈克尔·鲍威尔&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联手打造的又一经典之作,影史最佳芭蕾舞题材影片。1.探讨女性在艺术/事业与爱情/家庭间的两难抉择,献身舞台vs相夫教子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由男性的自私逼迫所极化。2.影片中17分钟的[红舞鞋]芭蕾舞剧段落堪称色彩的盛宴与乐舞的极乐园,亦为[雨中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蓬车队]等后世歌舞片争相效仿,开创了影片中插入整段歌舞的传统。3.借助剪辑、机位变换、叠化特效等方式让舞台剧电影化,成为奇崛超凡、流光溢彩的典仪:橘黄,湛蓝,虹色层云,烛台,汽灯,帘幕,骷髅,高耸歪斜扭曲的塔楼契如德国表现主义变奏,黑色古堡与魔怪颇具哥特气息,暗夜中的孤寂房屋+无尽纸片+无限纵深令人忆及基里科画作,与报纸人的双人舞则漫溢着童话感。4.Moira Shearer与Anton Walbrook的表演赞绝。(9.0/10)
刚发CC版,重看一下。
败笔和亮点一样多,当然仍然是好片。对于舞蹈/作曲/芭蕾的执念把所有人都逼上了绝路,红舞鞋成了最佳象征,有好几个段落拍的相当有意思,在事业和爱情的选择,或者说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实现的选择中,电影最后还是推崇了后者,可以看出导演的判断。
1080p首次呈现Technicolor的风采,可惜没有邱岳峰的配音,否则就完美了。7年修复一个电影,而且是老马筹的款,中国人何时能做到?比如让冯导出钱修复《北京你早》?
8.6 她本可以成为一名伟大的舞者,一个男人的毁了她,她也可以成为一位贤妻良母,但另一个男人毁了她,她为红菱艳所累,但当她脱下红鞋子之时,便是她死的时候。色彩浓重但不油腻,鲜艳但不浮夸,怎么看怎么舒服。
这是穆里尼奥吧!
多好一姑娘 哪里是红舞鞋杀死了她 分明是那两个男人~ 莱蒙托夫的占有欲固然无耻 朱利安的自私更虚伪 还不如莱一直摆张臭脸呢。。。剧情有点不饱满 但彩色修复真的让我惊艳!!! 还有 怎么我看什么红什么 最近预热的黑天鹅不是就是向此致敬之作么
1. 为什么女人必须在事业和爱情之间做出选择,而男人就不需要?2.舞台背景有质感。
其实她要嫁给剧团老板就没这破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