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l it's Saturday night and I just got paid
酷毙了,周六晚上刚刚领了薪水
A fool about my money ,don't try to save
对钱没感觉,也不打算存
My heart says go go ,have a time
我的心在喊,赶紧去玩,玩个痛快
'Cause it's Saturday night babe and I'm feelin' fine
因为这是周六夜狂热,宝贝,感觉那叫一个爽
两年前第一次看完这部《周末夜狂热》之后,心情非常激动,翻译了猫王的这首《rip it up得意忘形》,猫王的歌和这部电影没什么关系,但是描述的都是当时年轻人最时髦的一种生活方式:今朝有舞今朝跳,花完所有工资才叫快活,我要让舞池为我燃烧,让姑娘们为我尖叫!即便大人们看我就是一事无成的垃圾,我在舞池中间还是最闪耀!这种及时行乐,抛弃传统家庭观或者说文化根基的叛逆,才不枉自己年轻过一回。看起来导演是拍的一部非常时尚的电影,但是随着情节的进展,他深入到了这种年轻文化的内核:你们所认为的时髦和叛逆,是否真的让你们挣脱了枷锁?
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人物剖析和塑造,情节其实是比较简单的,先从主角舞王开始吧,这真的是当年的炸街款帅哥,虽然出生在穷街陋巷,却不在乎自己的未来,干着油漆工的工作,每到周末夜晚就去迪斯科舞厅征服舞池,虽然父母对他极度不满,他却认为自己的生活态度比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哥哥更能真正享受自由,在作为家庭骄傲的学霸牧师哥哥阴影中,他就是一个废柴,不过这个废柴在跳舞方面很有天赋,所以他沉迷于迪斯科舞厅,那个让他获得存在感的地方。在他心中舞蹈是神圣的,是他摆脱家庭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泡吧的人并没有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要,只是当成约炮的圣地而已,大多数找他跳舞的女人都只是为了和他上床,因为他是那一片的舞王,女人把这个当成炫耀的资本,但是他一本正经的拒绝,因为他跳舞不是为了泡妞。直到他遇到了“曼哈顿女郎”,这个女人也是出生在底层社区,但是却向往曼哈顿的上流社会,她的舞跳得很好,但是满嘴都是“上流社会的语言”,这让舞王觉得她很势利又很可笑,你为什么要追求那样“卓越的生活”?就不能真实一点吗?咱们出身差不多,就这样享受青春不好吗?为什么要逼自己融入一个本就不属于你的世界呢?电影在前半段所展现的,都是这个舞王的真性情和这个女人的装腔作势,让人不由自主的厌恶这样一个“世俗的女人”。
在舞王的身边自然是不缺美女的,有一个长相可爱的女人刚开始是他的舞伴,但是多次要求,舞王都不跟她上床,后来舞王的女伴换成了曼哈顿女郎,他们的配合更加默契,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心想送上门的你都不要,难道我缺男人喜欢不成?她在汽车后座上,跟舞王的几个哥们上床了,舞王非常生气的对她说:“现在你是一个妓女了。”同样的评价也发生在曼哈顿女郎身上,当舞王发现这个女人是因为当了小三才能在曼哈顿立足,拥有一套公寓之后,对她的态度也不如从前,试图在车上强行发生关系被女人推开,他生气的骂道:“你也不过是个妓女!”电影在开头就展现了舞王对所有女性的评价:一个女孩必须决定她要成为一个女人(结婚对象),还是一个妓女。电影非常残酷的展现了一个想要脱离布鲁克林去追求独立自主的这个女性,她不想成为这个社区所定义的那种女人,最后换取自由的方式,依然是出卖肉体,她满嘴的上等人的生活,是用下贱的方式换来的,所以她只能到下等人的社区去跳舞,以满足自己“上等人”的虚荣心,所谓曼哈顿的纸醉金迷,它只是让你“自愿”去成为你本来最不想成为的人,让你很体面的当一个乞丐。
电影对“家”的展现是无处不在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国家,布鲁克林也是这样,电影中的年轻人生活在意大利社区,在意大利人的传统观念中,宗教和家庭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成为优秀牧师的学霸哥哥自然是家族的骄傲,让整个家庭都觉得自己离“神”更近了一步,但是有一天在意大利进修的哥哥回到美国,告诉父母说他辞职不想当牧师了,全家都陷入了悲伤,只有舞王支持他的哥哥,认为他勇敢获得了新生!咱们年轻人就不要什么宗教的束缚,咱们去舞池跳舞吧!他带牧师去迪斯科舞厅时,整个舞厅都像按了暂停键,大家都停下来看了牧师一眼,虽然他并没有穿制服,但是街坊邻居都知道他,因为他家里常年悬挂着他穿牧师服的照片,想要当一个普通人的牧师正在欣赏年轻人跳舞,舞王的一个小弟向他征询意见,说他把一个姑娘的肚子搞大了,她家里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不能堕胎,所以他非得娶她,但是他们太过于年轻并不相爱也不想结婚,他问牧师堕胎是合适的吗?牧师犹豫了一下说,不能堕胎,但是说完之后他自己非常不高兴,因为脱离了神职的他依然说了牧师应该说的话,实际上这句话是违心的,他心里非常清楚,在这个所谓的“家”里,这个社区,他无法当一个普通人,只能当一个神父,于是第二天他就离开了布鲁克林去寻找真正的自由,只有离开这里,他才能成为他想要成为的人。临走之前他把牧师服留给了弟弟,舞王没有看懂哥哥的意思,还把牧师服套在脖子上假装上吊,以为是这套衣服让人不自由。
被家里逼婚的小弟,最后在布鲁克林大桥上自杀了,这件事情之后,舞王才开始真正的思考,他坐了一晚地铁,想着自杀的小弟,我们这样追求自由的年轻人,以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成为父母期待我成为的人,能够脱离家庭对我的束缚只要躺平就好,事实真的如此吗?在舞蹈大赛的时候,明明波多黎各人比我跳得更好,金奖却颁给了我,因为他们不是“一家人”,我的“舞王”头衔只是街坊亲戚给予我的幻象而已啊,我只是井底之蛙,这是我追求的自由吗?在这个社区一样的家里,你能感受到的安全感只是互相吹捧和欺骗,干一份油漆工的工作干一辈子也不会有人嫌弃你,因为大家是“一家人”,但是这样的人生意义又何在呢?于是他又找到了曼哈顿女郎,他突然间明白她为什么要争取离开那个“相亲相爱的布鲁克林”,因为亲情也是可以杀人的,这个女人对他说,你能不能不要把我当成女人,让我们先从朋友开始?被传统观念束缚的舞王认为女人是不能当朋友的,女人只是结婚对象或者是上床对象,对于这个突破传统的全新的观点,他表示可以慢慢开始接受。影片的结局是他们把手握在一起,互相理解和沟通。
对于年轻人真正去思考什么是自由,导演展现的视角非常立体,他的主要观点还是你要真正的独立出家庭观念对你的塑造,才能获得自我价值,而不仅仅是“我抗拒它,我攻击它,我做和它相反的事情”就代表自己真的有态度有思考,那不是真正的思考,有时候年轻人所认为的叛逆,不过还是在他所反对的东西里面打转,只不过他自己看不到,就像电影里的曼哈顿女郎,自认为离开了布鲁克林就可以重获新生,但是她又去适应曼哈顿这个“大环境”,她只是在适应环境而没有思考她自己,所以她只是走出了家庭束缚进入了社会束缚而已。只有逐渐脱离环境对你的塑造,意识到自己真正心里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勇敢去追求那个心底里的声音,才能够获得自我价值,而不是在这个环境中成为一个“永远的年轻人”。
主角是一个十九岁住在布鲁克林的男生Tony,他渴望获得认可,觉察现有生活的不对劲。这是部青春片,却也触动三十多岁的我共情。
Tony最主要的成就感来自迪厅。他迪斯科跳得好,被称为布鲁克林舞王,只要他上台,就是迪厅的视觉焦点。
通过他熟门熟路地进出舞蹈训练室,可以看出来舞技来自背地里练习良多。他还告诫舞伴,练习必须认真,不能玩笑对待。你会相信他是那种懂得如何痴迷的人,知道如何在热爱里扎得很深。
可问题就出在除了跳舞之外,他干什么都兴趣缺如。随着年龄越大,跳舞的快乐也越来越短暂、稀薄。他的出身和现有的环境没有给他提供更多想象的空间。
当感到憋闷时,他会去Verrazano桥边做白日梦。这座联通布鲁克林和外界的桥,给他一种逃离的可能。出于同样一种自身特质,他像钻研跳舞一样,记住所有和桥相关的数据和逸闻。
真正让跳舞意义尽失,要等到他参加一个舞蹈比赛拿了冠军。他自知第二名的舞技比自己好太多,输给自己只是因为对方来自波多黎各,不可能在保守的布鲁克林赢过白皮的美国人,获胜变得索然无味。而这时他的朋友们还在盛赞他实至名归,他开始发怒,大概是感到了欺骗,自己在意的荣耀原来就是一个小圈子的自娱自乐的幻觉。
原本还有部分成就感来自打工的五金店。Tony干得不错,业务熟练,是店里唯一能哄好难缠的顾客的人。老板很赏识他,在裁员潮的大环境下给他主动涨薪,在他冲动请辞时拉下脸挽留。但这给 Tony带去的满足感更不可持续。看到其他干了几十年的老店员,Tony收到老板肯定后的笑容褪成迷茫,他并不甘心未来和他们一样。
Tony是一帮狐朋狗友里的精神领袖,深受女孩欢迎,他一边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崇拜和依恋,又因为他们的愚蠢和促狭而漫不经心。不到二十岁的人意识不到,即使是被动得到的情感,其中也暗含着巨大的责任。朋友指望着Tony给自己打通电话,Tony答应后却没有打,间接导致朋友的死亡。女孩因为得不到他的爱,放纵自己堕落最后被强奸。
原本聊可一过的生活一个角接着一个角地塌掉,结尾他逃往曼哈顿找到Stephanie租住的公寓。Stephanie是位年龄稍长于他的女性,和他一样成长在落后的布鲁克林湾脊区。前不久她搬到最时髦优雅的曼哈顿,做打字员。细数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演艺名人是她证明新生活超越原有的最主要的方法。
在Stephanie整洁明亮的小房间里,Tony打算像她一样,搬到曼哈顿,开启新生活,找份新工作,建立新友谊。虽然Tony之前认为Stephanie关于曼哈顿的吹捧都是大话屁话,但等到想要主动做些什么时,除了效仿她,他没有更好的选择。还是那句话,出身和现有的环境没有给Tony提供更多想象的空间。
扮演Tony的约翰·特拉沃尔塔,既演出了人物在不同环境里的反差,又保持了内里性格的一致,观众感受到这个人物的真实完整,就会喜欢上他。Tony给人的初印象是个粗鲁浮夸、游手好闲的不良青年:闪亮的皮鞋,吹得高高的背头,花里胡哨的衬衫,臀部紧绷的阔腿裤,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自恋和自大,在街头和迪厅左右顾盼。和朋友在一起时,扮演着大人,满嘴是粗口和性。但他本质是一个吵吵闹闹但温暖传统的意大利家庭里的小儿子,真诚良善是他的底色,其他特质都是在优秀的大哥阴影下成长缺乏存在感而延展出来,甚至性欲与他的同龄人比都不算强烈。于是和成熟的女孩在一起时会露出羞涩和幼稚;得到认可时藏不住眼里有泪,闪闪发光。
美国电影总能和流行文化互文,迪斯科的魅力在这部电影里尽显,看完大概就不用再问什么是迪斯科了。迪厅的名字是2001 Odyssey,比《2001太空漫游》少了一个Space。
因为John Travolta和Bee Gee而看的一部电影。意外的是,本以为是热血青春歌舞片的我,却收获了一部讲述移民家庭青少年成长经历的电影。
我们的主角Tony(非固有印象中身形纤细、发型夸张的理发小哥)出身于平民街区的他,同片中的其他角色一样,处在一个价值观发生了巨大更迭的时代岔口,拥有那个时代每个平凡青年的境遇。他们在飘扬的星条旗下自由的迷失着,在高耸的摩天大楼下卑微的幻想着,在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大环境中堕落着。
他们了解通往对岸富人街区跨河大桥的每个技术细节,却无法描绘出一条带自己通往彼岸的道路;他们身边有为自己赴汤蹈火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而那些人却不肯在晚上送去一个约定好的问候。她们分不清自己是纯情少女还是淫贱荡妇,只能在滥交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她们谈吐不凡自认高人一等,却受不了别人发现她通过陪睡才能上位后的失落…周末夜狂热在disco舞曲的掩饰下,以一个移民家庭中的青年视角,讲述了一群即将被新的价值观所淘汰的青年们野蛮成长的故事,展现了这个群体的众生相。
题目中的“fever”是当时时代下人们对disco文化的狂热,更代表了每一位青年成长过程中的病理性发热。然而,主角依然在不那么美好的人生中,主动且坚定想要成为自身命运的主宰。片中主角所展现出的生活态度、追求美好的热情以及善良正直的价值观,却是比舞厅中央的球形反光灯更加闪耀的事物。
老电影显然并不是当今人们的主要娱乐内容之一。没有炫酷的特效、复杂的结构、熟悉的明星,但那时的电影却总透出一种让我为之动容的“单纯”。这种单纯,来自于想给你讲一个好故事的传奇导演的初心,想尽力还原角色的荧幕传奇的敬业精神。对于我来说,这种“单纯”象征着本源的回归,唤醒了我们对原初美好的回忆。
周末夜狂热毫无疑问是其中一员。他会让你想起那个年代街边如雨后春笋般的歌舞厅、体积庞大的卡式录音机、父母那时头上顶着的大波浪,仿佛让你置身那个无数新鲜事物突然就涌入生活的过去。那个有无数美好值得我们去期待、去奋斗的曾经。
这些只属于每个特殊的年代中独特的标记、符号,在永不停歇的时间之河的冲刷下,终将渐渐地褪去了色彩、磨去了痕迹。渐渐地,你会毫不怀疑的认为,过去的,某些已经褪去的鲜艳、某些已经平复的悸动、某些已经消去的温热、某些已经痊愈的刺痛,早就被大脑视为无用信息,从你的记忆中执行了“永久删除”的命令。但无论进入了怎样的年龄段,在某一天,某些影像、某些旋律、某些味道、某些意境,总会温柔且让你感觉毫不打扰的告诉你,让你明白,什么是刻骨,什么叫铭记。总会有一部“周末夜狂热”告诉你,这些片段,就印刻在Bee Gee的歌声中,就闪现于John Travolta的舞步中,就洋溢在女主Stephanie的笑脸上。
(PS:Stayin' Alive真好听,我终于知道玩家一号中的歌出自哪了)
低俗小说是那段扭扭舞大赛印象深刻,没想到约翰屈伏塔竟然是本色出演。一直喜欢他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这次霹雳舞真更是大开眼界。要不是我的老腰这几天要断了,我肯定会一起扭起来( ̄▽ ̄)
你不想看约翰特拉沃尔塔跳DISCO吗,跳得真是太棒了,他用两条长腿征服了1977年的纽约小妞
什么时候disco舞厅成了富二代的天下了,去的时候得开豪车,开个酒好几千没了,为什么没有给穷小子和穷小姐去的舞厅呢?为什么舞厅不能就是个跳舞的地方,酒水价钱能正常点么,中国年轻人只工作然后宅在电脑前,无处安放的青春可不都献给坏人了,我报告!我找到了社会不稳定的解决办法。。
最后的结局不落窠臼~~~
并不是完美的电影。经典的音乐和舞蹈,John 令人信服的演技和舞技都是兴奋点。然而电影本身要表达的东西,对青春,对社会,对人性的挖掘,要么浅尝而止,要么弃坑而去。不如当部歌舞剧看看罢了。毕竟一部电影承载不了太多东西。而大多数情况下,观众只求象喝雪碧那样的观感就够了。导演过于贪心。
BEEGEE。。。。。。。。。。BEEGEES,大陆的80年代对DISCO也是如此狂热
舞池里光芒万丈高烧退去是迷惘,走进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少年内心。迪斯科比吉斯李小龙帕西诺盛行,闪过的同性恋种歧堕胎碎片背景。五金店老板给他涨了四美元薪水,托尼心情突然很开心却无关金额。哥哥辞去了家人引以为傲的神职,从此再也不会有人拿他们比较了。他享受在舞池里被人肯定的感觉。他身边有一帮狐朋狗友打架撩妹,在练舞房时搭讪了一个高冷女孩,她在追求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看着店里做了十几年的中年同事,一直被狗朋们忽略的同伴坠桥了,他说不出来又确信哪里出了问题。我们总是渴望被人在乎有人倾诉,渴望没有人拿我们去和他人作比,渴望能有人解答我们遇到的困惑,渴望自己所爱的人也那么爱自己,愈是年少时这种渴望就愈发强烈。塞林格式的收尾,我们做朋友吧。
其实是在探讨家庭和社会的问题。估计到了80年代,毒品泛滥,黑人、拉丁裔的帮派林立,这里的意大利裔的问题都算不上个事了。片里的舞蹈又像广场舞,又像广播操。以现今的眼光看,没什么兴奋点。屈伏塔在年青时也不算靓仔,而女主角比他还显老,还难看。[TVB]
其实并不狂热,反而像是一场青春期的高烧(fever)。各种成长(还是移民家庭)的残酷与烦恼(意大利家庭真是和中国一样传统啊)。迪斯科本来是一种表现成熟感的舞蹈吧,因此片中才多次出现主角19岁的身份和迪斯科之间的冲突,而爱上成熟女人、车震、堕胎、死亡都是开始进入成人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本来想看一部欢乐搞笑的歌舞剧,结果却是一部青春残酷电影,那些美好的舞蹈段落与现实对比,总有点讽刺的感觉。(发现泰坦尼克号里面,jack和rose跳舞转圈圈的那个经典镜头,原来出自这部电影。)
70年代的DISCO,老爷车,男士高跟皮鞋,高腰喇叭裤里的电臀,迷人的黄金岁月。冲Bee Gees和Travolta打满分。剧情什么的。。。只觉得深刻警醒了6分女不就要妄想王子了,王子们都在被看不起他们的女神耍着玩
呈现消极的结果以及抱有希望的落幕。影片针对对待舔狗式女配的男性混混们的描写很真实啊,他们没有自己的职业没有抱负也很不尊重女性。
這部電影非常的通俗,想傳達的價值觀也是如此,能到富人區生活就是成功,bee gees的歌很悅耳,但實在讓人看得糟心,裡面的角色沒半個討喜的,無論是隨意以自己的價值觀論斷主角生活的女主,或是主角狐群狗黨的強姦犯朋友們,還有編劇不知道對Annette有多深的惡意,難道喜歡上不喜歡自己的人就活該被人作賤嗎?
在disco的舞步里恣意挥洒奔放的青春,尽情释放19岁的荷尔蒙,这也许是青春片最美好的部分,钟情于心爱的女子,有一堆无所事事的狐朋狗友,穷得叮当响但也要为橱窗里的衬衫预付5美元定金。在70’年代,disco曾被视为异类,被视为摇滚乐的搅局者,但他依旧用这种方式表现出了2001舞厅的曼妙的舞姿,狂放不羁的反叛,脆弱不堪的心灵,对未来的迷茫。纽约依旧是那个纽约,曼哈顿的大桥依旧矗立,只是这群周末夜晚燥热的年轻人需要一番捶打才能历练出成人的模样。【AMIABLE,英语特效字幕,12.1GB】
BeeGees,阿尔帕西诺,李小龙,英国入侵,DISCO,种族歧视,父权在家庭地位的衰落……70年代的美国青年的迷茫呀。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DISCO舞步,话说男女主那段舞现在看来真的各种弱呀。
舞蹈占了电影的很大比重,而关于青春的叙事完全被弱化了。
70年代的美国电影喜欢拍穷街陋巷,因为穷街陋巷里有美国精神,这就是让美国再次伟大——这句话本身没错,错的是不该让川普说出来,哈哈——何为伟大?不过是真实、质朴。所以直到现在像伊斯特伍德,科恩兄弟这样的世界级导演拍得最多的还是“薪尽而火传”,他们传递过来的火可是“新潮”或是“高端”?唯不装而已。中国现在的导演应该学学70年代美国的穷街陋巷,那里的内城穷人是真实的,而不是蒙着一层面纱或者某个特定的学术符号,中国的电影让穷人都不知道该怎样做人了。唯一的败笔是结尾,爱情和理想,最后全都从布鲁克林集中到了曼哈顿,和70-80年底美国街头文化攻陷电台和博物馆的史实不同。
他还未满二十,他是油漆店的伙计,他是家不受重视的那个儿子,他是舞厅里的国王。他认识了一个已经在外面扎根的女生,而他自己的世界也在一点点崩塌。他要到外面闯荡,要学习的第一件事是和女生做朋友
一大堆电影都找得到这片子的影子,比如最近的幸福线一小段舞直接拷贝了(其实整个剧情线都差不多)。另外,把七十年代美国Disco背景改成中国文革,这片子基本上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了,所以除了Disco的花架子很漂亮,对青年一代的反思也很深。最后,屈伏塔的这个角色真的是直男吗。
迪斯科舞池里的少年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