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说鹅的恶意剪辑,肯定是有影响,但是我想说,王蕊的说话行为方式也确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我周围也有这样的同事,脑子挺清楚做事也靠谱,就是说话特别像个小孩,嗲嗲的,跟什么人说话都像跟自己男友说话的样子,好像永远没长大,全世界得包容你。其实也没任何装或者矫情,就是说话习惯,但是就像王骁说的,当你面对客户的时候,一定要很专业很职业。什么是职业,说话首先就要职业,这是医生,面对病人可能这种说话方式还没那么大影响,如果真是律师或者咨询师或者金融分析师,你以这种方式说话,谁还敢让你出去见客户。有人说严主任有偏见,我倒不这么看,有人肯包容你,你哭两声就安慰你,但职场中更多的人是像严主任这样,我要看结果的,不行就是不行,从严主任严一刀的外号来看,他一定是这种,所以他如此评价王蕊也很正常,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把全部问题都推到剪辑上可能也不是很客观,毕竟严主任是看表现把你淘汰的,而不是看片子。
如果能有教育行业的就好了。
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可实现性
容易续作,风险较小。它们都是和法律律师类似,整体也是比较偏向于文史哲、社科人文类的,有很多之前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
2综艺需要效果:
娱乐和专业性都可以相互兼顾。表达演讲的方式与人打交道比较多,拍成综艺节目效果也会更好,受众群会更广。
3经济方面:
投入较少,收益颇丰。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大环境里,每个人报培训班上各种培训课程和职业实践当中,它也是一种刚需。
刚刚在某站刷到一个视频,主要讲了为什么女临床很少的原因,最关键是体力。哪怕是学习能力普遍比男生好,女生仍然是主动/被动地被隔离在外,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女性因为要生育,生理上的确会受一些影响,但这个应该没有那么大的。
视频没有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文化的驯化。社会中的女性,从婴儿时期开始,就被要求有个女孩子的样子,什么样子呢?温顺的,柔弱的,听话的,不能太聪明不能太调皮不能太强,因为那不够女孩子,将来嫁不出去。要情商高,要以柔克刚。
然而到了职场上,到了医院,你再能柔,有什么用呢?人家明摆了告诉你,你体力不行你吃不了苦,你哪怕成绩再好傲视群雄,你就是不行!
这个时候再回头看那些对女性的教导,像不像一根根钢丝,把女性困得死死地,最后束成个茧。
男女体力的确是有差异的,但真的差到整个科室十几个人只有一两个女医生?
不是啊,生育耽误的时间其实远没有成长中那些条条框框的影响大。现在还提倡男童要阳刚,要多锻炼,难道女童的锻炼就很多了?体质问题也不是所有小孩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看这个综艺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感受到了实习生们的努力和不易。作为一个在读博士研究生,我深刻的感受过那种在追求精益的过程中被否定和受到打击后的那种无奈感和自我怀疑。很多东西是用尽全力也未必实现的苦。
我观察到其实大部分读到博士的人都是有一定的理想和最好了吃苦奋斗准备的。但是为什么这个过程依旧苦不堪言?从事的事情是艰难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接受一遍一遍的否定和打磨后依然坚持的决心和勇气才是读博生涯最艰难的地方。我记得当肝胆外科的主任问实习生为什么苦的时候,我瞬间落泪了…
对…就是这种苦…
职场观察类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3》上周开播了,有了前面两季积累的热度跟口碑,第三季自然也同样引发了不少观众的期待。
与前面两季不同的是,第三季是职业不再是律师,而是医生,拍摄地点是“浙大二院”。因为三甲医院的特殊性,本季也不像前面两季那样通过考核的实习生能拿offer,而是得到三甲医院的面试机会,不过也同样珍贵。
本季里最令人惊喜的嘉宾就是陶勇医生了,去年的伤医事件让大家认识了这位医学造诣深厚、深具使命感的一生,陶医生的到来提升了整个节目的专业程度,同时也贡献了许多金句。
“医学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不是考试,因为你遇到的病人,你不好预测他下一秒,他会发生什么问题”
“虽然我有十九年的临床经验,但好像一直都没有在哪个舒适区待过”
“医学它是个很特殊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跟人打交道,有对生死的看法,有善恶的看法,还有人性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的各个平衡”
去年医闹事件中被无辜砍断右手神经的顶尖医生陶勇,原本符合我们对传说中学霸和“天之骄子”的一切想象:
28岁从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医学博士的身份毕业;35岁成了主任医师;37岁担任博士生导师。
陶勇发表的SCI论文有79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26篇,还主持着多项国内外科研基金。在眼科领域,他是同龄人中绝对的佼佼者。
2020年1月20日,就是钟南山院士宣布新冠病毒人传人的那天,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也在重复着自己多年来的工作节奏,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那一天,被很多病人视为救命神医的医学博士陶勇竟然被丧心病狂的袭击者用大型菜刀砍伤了手上和臂上的9根肌腱!要知道被砍伤之前,就是这双手完成了15000多台眼科手术啊!
第一时间进行的救治手术就耗费了7个小时,所幸的是最终昏迷中的陶勇医生被抢回了一条命。现在事情过去了一年多,陶勇医生一边康复治疗一边历时四个月时间,与人合著写出来一本新书、文学随笔《目光》,回顾了自己走过来的路,也给关心他的各界人士一个善意的回复,告诉人们:他不仅在康复中,还早早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年轻的陶勇博士能够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取得了如此丰硕的科研成果。只能说学霸来自于自律,看看医学博士陶勇的时间安排,我们就明白了,人生没有白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目光》是陶勇医生不得不休息时段的产物,对于他的工作节奏来说,二十多年,他只从事过医学这一份工作,但是他的工作时长是满负荷的,每天重复着几乎相同的工作内容,维持着同频的工作节奏,在病患们的等待中始终无法放慢脚步去休息。但是忙碌着、辛苦着,看到病人的眼睛康复,陶勇这个眼科医生的心里是极大的满足感。
陶勇自己在书里写:“人生的长度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宽度掌握在自己手里”,想要死而无憾地度过这一生,那就应该是过得是否值得吧。
就像是法国哲学家蒙田说的那样,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于我们怎么利用它。一个有信念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将自己的生命拓展到理想的宽度吧,就像陶勇那样,一直带着钻研和探索的真心去打拼,工作了二十年也带着少年气,对身边世界充满热爱和好奇。
陶勇在《目光》这本书里和在电视上的访谈中都谈到了自己似乎从小就注定是要学医的。小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看电视,小伙伴们的关注点在于大侠们的武功盖世从何而来,陶勇的关注点在于那些片子里的精通药理能治百病的神医们身上。
他甚至学着那些人的样子自己调配药剂,虽然最后自己不敢吃,家里的鸡也不肯吃,倒在了文竹根上,文竹最后也死了。然而他还是保持着这样的好奇心不减。
他自己小时候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的治疗给他的印象加上自己对这个职业的观察,高考报志愿陶勇几乎是毫不迟疑地报考了北京医科大学,还一路读到了博士学位。
陶勇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是非常谦虚的说法,说在那些优秀的同学群里,自己普通得就像是一粒沙。但越是这样,越激发了他的好胜心,他开始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努力让自己在大学的七十四门功课上都能做到遥遥领先。
经历了前期的辛苦付出却不是很理想的学习状态后,陶勇努力将学医的生活变得不那么枯燥,所有的病理为什么会对应着治疗方法,陶勇在这个搭桥中悟到了学医的快乐,也因此后期的学业遥遥领先,圆满地完成了专业学习任务。
医生的技艺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哪怕你是医学博士,你也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将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到理想的程度,也才能在面对病人时做到游刃有余。
陶勇医生对于自己的几个恩师感恩在心,硕士生导师姜燕荣教授,博士生导师黎晓新教授,留学德国时的Jonas教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对陶勇的学业上帮助甚大。
可以说有好的领路人,才能让后来者站在巨人的肩上,驾轻就熟。
医者仁心,说来容易,做起来是莫以名状的艰难。有时候眼科手术的复杂和精细化,对于陶勇来说大概是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相比较社会上的很多商界精英,陶勇这个医学博士,在物质上把得失心放得很淡,否则这条悬壶济世的名医之路根本走不下去。
其他的不说,就说说北京的房价,孩子的教育费用,这些对于哪一对父母来说不重要呢?但是陶勇这个学霸、医学精英,要做的不是拿手里的技艺来换钞票,他要做的是如何保证在做那些眼部精细手术时不出现哪怕是一丁点的失误!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这是罗曼罗兰说的话,也是一直激励着陶勇追求学业精益求精的一句话。“无恒德者,不可为医。”医生,确实是一个救死扶伤的职业。如果心里没有火种,怎么谈得上提升专业技能去努力想要达成“天下无盲”的梦想呢。
想要成为一个好的医疗工作者,心里必须盛着大爱,必须有舍己为人的精神才能做到无私地回报患者的信任。
和病人一起走过十年风雨路,陶勇的心路历程就是普天下仁医们的心路历程。为了病人能看见那1%的希望,医疗团队所有的人都必须付出100%的努力!
身为独生子的陶勇,无暇顾及自己父母的幸福生活小心愿,却带着父母理解儿子、望子成龙的期望为国尽忠。
心中有大爱,眼中有光芒,坚定的信念是陶勇这个学霸成就自己精湛医术的核心力量。
这就是我们眼里的学霸,一个用自己的努力为我们展现了医者仁心是什么样子的眼科医生陶勇的形象。推荐大家阅读陶勇和好友李润一起完成的新书《目光》,也祝愿陶勇医生的手能完全康复,还能给盼着他的眼科患者带来更多的关于光明的奇迹。
《令人心动的offer3》是记录医学生的日常,有肝胆胰外科的汪苇杭、王蕊、谢旭超、金明,带教老师严老师;神经外科有李不言、张洽、冯琛,带教老师张老师;心内科有高尚、刘畅,带教老师董老师。王蕊止步于急诊,遗憾提前离场,也许是出于她会不适应急诊的高压生活的考虑。我理解那种淘汰难受的心情、会对一直以来的自信心的打击,她是一个精灵可爱、善良的女孩子,愿她继续好好完成自己的学业,在擅长的领域愈战愈勇。
高尚他一开始也说自己的学历不如别人,但他会通过努力与他们一样优秀,节目里看到了高尚的自私,大男子主义不肯向比他强的学霸刘畅低头,可是将心比心,一个比自己优秀好几倍的女生让一个堂堂七尺男儿屡屡败下阵来,那滋味确实不好受。高尚后期也是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这是值得欣喜的一件事,最后十二导联心电图高尚又输给了刘畅,看着高尚勉强的笑容着实觉得心疼他,希望他能自律,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刘畅跟王蕊面试前和面试后对比超级明显,她是科研型博士后,临床为0,她一次次被说哭,但她也一步步紧跟导师、伙伴的步伐,她没有因为临床没有经验而退缩,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像她最后回答说的,在工作上她想一天比一天过的不一样,更加充实。她和神外三子关系是真得好,白得了三个弟弟哈哈哈哈。
神外三杰,最有天赋的当属冯琛,临床0,第一次腰穿顺利过关,急诊也是频频得到好评,他从不敢给对患者生命做出决断到果断就诊(不懂多请教),卢老师的一番话却是启迪了他,做急诊要求医生果断,医生在患者面前都很怯懦的话,那患者哪有信心将自己的生命交给医生。他的这种临危不乱我想也是取决于他扎实的基本功。
张洽本身就是有一年临床经验的立志将毕生献给医学的优秀人才,可是前期他并没有崭露头角,高尚的大胆积极发言“张洽,好一稳男的”,冯琛一直向他请教问题,急诊上的冷静处理,让他获得第一名,实至名归。张洽是不争不抢、外冷内热的男人,与女性站在同一战线上,真不愧是女性理想型。本来是磕刘畅跟李不言的,现在磕刘畅跟张洽,刘畅说要找一个支持她事业、聪明、宠她的男人,“母胎solo”张洽直言最多谈两次恋爱,然后与其中一个步入家庭,另外要可爱大方、事业心重、比他大几岁没关系。另外想到张洽虽然没有得到offer,但是他得到了张老师邀博offer,这个意义更重大,他即使不拿offer他本来也是浙二附属医院规培的一员了,未来可期。
李不言说道家人对他在实习中睡觉的事情说他人很随意,但其实也是有辛苦的成分在的。李不言确实是一直让人揪心的一位实习生,快到30而立之年,还没落实结婚这件人生大事,关于专业方向的选择一直在犹豫,到底是临床还是科研呢?节目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李不言他有高学历,但是常常看到他在赶课题的路上,在汇报的时候经常对此捏一把汗。
汪苇杭是严老师最“偏心”的学生,他出生医学世家,同时也是湘雅学院的一员,她背负着重重的包袱,他一开始被训的很惨,考核被留在第一阶段,但他转悲伤为动力,严老师也一直在监督他做基础培训,带他进手术。他慢慢得心应手,他不再畏畏缩缩,勇往直前,通过他的勤奋得到导师的肯定。虽然张洽没有得到offer,汪苇杭得到了这说明他有这个实力,可能其中也想各个科室都有一人得到offer吧!
谢旭超的主持风范、细心有爱、工作诚恳、阳关暖心,让人觉得这个男孩很有责任心与担当,他看到了金明身上的伤心然后贴心安慰,让金明能很快融入到这个集体。他和高尚俩人的关系很好,时常对高尚的胖给予玩笑哈哈哈哈。也许镜头里他的镜头并不是很多,但是请一直努力学习然后闪闪发光吧!
金明是严老师的学生,是个能吃苦的女孩子,做事干练但就是缺乏信心,导致做事不果断。她身上有闪光点:一旦被吩咐去做什么,能及时有效完成任务。她考试前中会紧张,谢旭超会提醒她不要紧张,有什么好紧张的,自己的手却不自觉喝起来水哈哈哈哈,这俩人的眼神有戏,我觉得谢看金的眼神不大对,这俩人在一起也挺好的,互补,能互相激励。
最后再来说说几位带教老师吧,一开始我对董老师的印象不好,眯眯眼,出口挖苦,感觉贼贼的,但是一期期看下来他是最能站在实习生的角度上去引导他们,有时候看着这些年轻人他也会想起自己当初的稚嫩与好学。张主任很有大师风范,让人觉得台风很稳,在花絮里面见到了老父亲的一面,关心神外三子的情感,时不时透出八卦的气息。严老师是一位严格要求自己,也同时要求学生的人,严师出高徒。导师们真得是以身授教,老师们的好不一一细说啦!
给急诊室的日出
被科普了医生的面试过程,职位晋升等等,感叹一下医生真的不容易,看过很多医院医生题材的纪录片和电视剧,医生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职业,医学生们加油
虽然都在吐槽医学生的学历,但我更多地看到了这个综艺的社会意义。培养一名好医生太难了,陶勇医生经历意外后的淡定让人心酸,发言太有格局和言之有物了,希望这个节目能给医患关系带来一点理解吧,陶勇来参加节目的目的也是这样吧。另外,孟非和胡海泉真的不适合这个节目
这一季不是我学的专业了所以看得很爽。看了以后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最难的部分不是工作强度和终身学习上,反而是如何坦然面对生命的消逝和自我能力的有限。人生如逆旅,渡人渡己不容易。
最新手术两期太棒了,泪目数次,医院里的人生百态,医生的艰辛奉献,病患阿姨的乐观笑容,都很打动人😢。一个综艺节目有了将医生行业介绍给普罗大众的普及作用,即使纰漏不少,也属难能可贵。观察室水平欠佳,多给陶医生讲话机会吧,想听专业向科普。
综艺终究是场秀,即使你披上一层道德外衣神圣光环,鹅你真的不要再害人了,医生这种职业不是你的流量密码。请网红,请颜值高的有讨论度的,请没有经验的硕士直接临床,你别害浙二风评了好吗?这不是玩笑,这是事关人命的医院
三季老粉了,还是法律行业好看
陶勇是节目组定位精准的嘉宾;周深是惊喜,弥补了何炅的缺位。
社会意义远大于节目本身
作为一名医生,我大概明白律师朋友看前两季的心情了。
把原本不被看好的医疗行业做到可看性与专业性兼具,值得鼓励。以及,十分想念何炅。
王蕊的初次门诊真的笑掉大牙
之前还没播的对候,很多医学up主都不看好这个节目。作为一个非医学专业,纯观众的角度,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还是能从节目以及素人学霸中学习到很多东西的(基本功要扎实,理论联系实践,刻苦努力,以及英语在面试的重要性的)。从第一集看,我觉得对于非医学类专业的观众人来说还是可看的。
【Reaction】北大医学博士们看offer3是什么反应?→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R4y1s7gu ——【Reaction】北大医学博士们首次猜offer3选手名次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q4y1B7Gw —— 本来没冲动观看的这档综艺节目,因此而去腾讯视频观看了下正片。······【offer3 Reaction】为什么有时候病人会被医院“拒诊”?第十期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a411y7j7 —— 此前在B站看过「大物是也」蛮多视频,没想到他和朋友「皮科医生魏小博、大白牛、王阿姨、斑马酱」录制这个系列视频,然后我一期不落地追看了。-2022.02.04
笑不活了家人们,吃个盒饭还讲“职场礼仪”?主任不动我不动,主任动后我再动。节目组知不知道真实科室状况就跟打仗一样,刨两口饭就去工作的医生太多了,能安安静静坐下吃顿饭那都是奢望。有饭吃赶紧造,矫情给谁看!
看医生/医学生们的日常,时常破防。观察室里,目光会不由自主投向陶勇医生的手,听他侃侃而谈,很欣慰,但还是难过。
属于看似是小众的选题企划,但却比前两季的律政要好看不少。想想才知道,日剧里医疗剧永远是行业剧的最大头不是没有理由的,医生的职业情境本来就是最适合被影视综艺化的职业之一。
这个医疗题材真的很抓人,主持人真的太烂了,换撒贝宁比较好,嘉宾真的观点输出太烂了。
虽然但是,我是有被打动到的…而且数次为陶医生感到遗憾和可惜,他身上有那么多的“原本可以”,希望他以后可以健康平安。
看完第八期上,觉得这个节目值得多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