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看的,作为开幕影片,它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和感动。无旁白,少音乐,典型的纪录电影,故事完整且脉络清晰,冲突足够强主题又鲜明,出色的摄影和收声,韵味悠长的留白,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再次强化一个观点——精彩的非虚构影像(不只纪录片)绝对值得人们在大屏幕上观看。
影片有好几个主题,简略述之:
1、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养蜂女生活单纯,靠蜂蜜养活自己和母亲。她直爽、善良且知足,靠着“我一半、给蜜蜂留一半”的原始理念养蜂,去斯科普里卖蜂蜜换得生活所需。尊重自然,自然施予你馈赠,简而言之就是“可持续发展”。
与之相反的例子是邻居一家,为多赚钱不给蜜蜂留蜜,为种草给牛吃烧掉树木,父母亲互相责备,一家人被蜜蜂蛰到崩溃。最后牛病死了五十多头,一家人被迫搬离。虽未交代为何得病,但按影片的自然逻辑,这就是不尊重自然的结果,同时也回应了“恶人自有恶报”的朴素观念,正如养蜂女母亲安慰女儿时所说“他们会有报应的”。直线式思维让影片更易理解,当然,因果报应并非如此直白就能显现,强烈的反差和冲突可能是作者有意而为,尤其是竟能拍到邻居和采购商联手偷蜜的镜头,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是如何做到的。
2、人与人的关系
养蜂女和邻居一家的关系是影片冲突的主要来源,她应对冲突的表现也流露出可贵的本性。一开始双方融洽友爱,她与孩子们听广播、荡秋千、看摔跤比赛。养蜂女还把养蜂技巧传授给邻居父亲,但对方养蜂贪得无厌,造成养蜂女蜜蜂死伤惨重的结果。在与邻居沟通未果后,养蜂女几经沉思,将自己的蜜蜂转移到远处河上的垂木中,这源自她的善良和隐忍;而当邻居父亲与采购商联手砍断垂木、偷走蜂蜜导致蜂群死了之后,影片给了养蜂女几个镜头:站在河边沉默且悲伤,在屋里坐着抹泪,向床上的母亲低声哭诉,每一个都展现着农家女的隐忍,更让人感受到她在不幸面前的脆弱和坚强。
寒冬已至,她问母亲:春天还会来吗?母亲回答:春天是什么?我经历太多寒冬了(So many winters have been gone through)。
这是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问答,预示了母亲的死亡。养蜂女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曾开玩笑说她还有好多年要活,女儿得一直照顾她。不曾想,在这年冬天,可能由于邻居的间接原因,母亲就离去了。母亲离去时的拍摄手法简洁精妙:养蜂女在门外竖杆找广播信号,叫妈妈帮忙,喊了几声一直没有回应,镜头切换到大远景,雪封的空谷中穿来惊慌的回声,下一个镜头屋外中景,烛火如豆,再一切,养蜂女在母亲床边嚎啕大哭,握着母亲的手,抚摸母亲的脸庞。这是电影式蒙太奇手法,由于真实更显张力。
养蜂女与母亲的关系也是影片一大重点。她对母亲关怀备至、照顾有加,去市场时总想着给她买好东西,另一方面,她对母亲未把自己嫁出去心怀芥蒂,但在母亲戏谑的回答中,她一边笑一边说,有你我怎么会离开呢。母亲离去后,她的脸上时常挂着泪水,还疯狂地出门驱赶野狗,在深夜的风中哭号。这一段让人潸然泪下,被加诸的悲剧命运令人心灵相通,影片达到高潮,所有情绪在这一刻释放。
3、人与自我的关系
养蜂女爱美,会在卖了蜂蜜后去买昂贵的染发剂,虽然她未婚,又终年包着头巾。她的美,就像只爱黑暗里展露,透过烛火才能仔细端详的长发,被粗糙的外表、巨大的嗓门所掩盖。而当看完这部影片后,相信没有人会说她不美。
给关系最亲近的邻居老三吃蜂蜜时,她的眼神写满慈爱,这眼神的背后,是她单身无子的哀伤、生而为人的孤独和延续后代的渴望。然而这点温情也离她而去了,她默默接受,看着车子走远,重新陷入孤独。而当母亲也离去后,彻底回归孑然一身的她,走向冰雪荒原,只有一直相伴的黑狗跟随。观众猜测,她要离开了吗?要去城市寻找幸福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坚强的自我终于显现,她爬上片头层爬过的荒山,一点金黄在萧瑟中显现,那是她的蜂蜜,她的希望,和她的自由所在。经历过挫折和苦难,她与自我、与自然、与命运和解,重新露出笑容。逆光剪影中,她和狗狗分享着蜂蜜,品尝生活的复杂滋味。
这才是升华,人的来时归处,永恒的哲学命题,永远震撼人心的影像主题。
纪录片的力量来自真实,回应时代关切、展现人性力量、反应社会问题,都是它的使命,也是纪录片人的职责。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关注心灵,纪录片的价值一定会更加得到更多关注。
但愿以后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更多这样好的纪录片。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非常好笑段子,说是斯洛文尼亚确诊很多,不知道齐泽克先生过上了他理想中的后启示录电影场景式生活没有。如果我们短暂地忘却人间疾苦,2020年的这场疫情,真的很像一场对全人类的启示录。里面有一种对人类发展至今引以为豪的所有因素的全面嘲讽,经济增长,民主国家,自由个体,科学教......
人类文明也许倒过来才文明,在北马其顿的一个遥远的村落里,生活着这样的一个女人,她好像活在文明的起点上,但却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人类的希望。
《蜂蜜之地》讲了什么呢,一个跟85岁老母亲相依为命的女人,生活围绕着蜜蜂转,她在大自然里寻找蜂巢,然后收集养殖,她没有现代化的工具箱,在墙上挖洞,用瓦片,泥土为蜜蜂建立藏身之所。采蜜的时候嘴里永远念叨着「take half,leave half」。她在经验跟耐心里仿佛收获了跟蜜蜂的沟通能力,蜜蜂也并不会蜇她。一罐蜂蜜可以卖十欧,进城卖掉,换取生活必须品。
她85岁的母亲因为生病,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卧在床上,在日复一日的琐碎日常里,她跟母亲几乎都是在拌嘴中度过,但作为女儿她也努力地讨母亲欢心,给她吃香蕉,给她买羽毛扇,喂她蜂蜜,在静默的黑夜里,她会点亮蜡烛,在母亲床前,拉住她的手跟她轻声交谈。她会问母亲「等你走了我怎么办。」超越日复一日的护理关系,母亲依然有母亲的温柔和力量,女儿依然有女儿的迷茫和伤心。冬天会格外辛苦,她需要砍柴,生火取暖。下雪的时候,拿外面的积雪煮水喝。坐在火炉前,撸猫,嘴里会时不时的冒出歌谣,期待春天的到来。然后母亲也还是没有等到下一个春天到来。
现代人的死亡好像总是充满了意外感和破坏性,充满了违背自然的特征。但我却感受到Hatidze母亲的这场死亡,如此合理跟坦然,跟四季的更迭和大自然万物生灭一样。里面充满了时间,经验和在场,仿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母亲的死亡里有一种推动着Hatidze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
与Hatidze的孤独生活相对的是她唯一的邻居,一大家子,这一大家子不分男女老幼,一起共同劳作,用更进步一点的方式养蜜蜂,有一群牛,有拖车,有庄稼。这一大家子,是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
这一大家子在一起疯狂地互相诅咒跟吵架,虽然大批量购买蜂蜜的资本家已经开始进入他们的生活,贪婪也让他们开始不顾及自然规律,过量采集蜂蜜,但这破怀里依然带着自我怀疑,这从男主人顾虑的神情里也可看出,他对自然的信任大于对资本家的信任。但他们还算幸福,因为他们依然在大自然跟艰苦的劳动里养育着自己的后代。
现代人拿太多不同的标准是判断better life,但无论哪种标准,在这蜂蜜之地上生活的人,可能都会被认为是一种艰苦滞后的生活形态,我们有现代医学去解决疾病,有工业化和各种机器去避免劳作之苦,我们逃避亲密关系,有一万种意识形态去解释个体性。但我们节省下的精力,体力,感情,却无所适从,我们无法解决无聊,无法解决爱无能,无法解决贪生怕死。
费尔南多佩索阿有一句诗我读完很喜欢,一直忘不掉,他写道:爱是永恒的天真,而唯一的天真是不去思考。我觉得能够这样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幸运且有better life的人,Hatidze在我看来大概就是这样的人。
马其顿共和国一个偏远的山村,一抹澄黄点缀起了这片恍惚人烟的遗忘之角。
喀迪丝作为一名女采蜂人驻守在这片山地,靠着大自然的哺育与抱病在床的母亲艰难的生活在这。
如果只到这里我们只会把它当成一部坚持传承“老手艺”采蜜的纪录片,可导演活生生运用千余小时的镜头把这部纪录片拍成这部具有震撼兼具美感的剧情片。
在悬崖峭壁里、在野蜂洞穴中,哈迪丝温柔的将蜂巢带回,小心翼翼的安放在离家附近的墙壁中,她没有使用蜂箱而是最大可能的保持了蜜蜂原有的生活方式。
但游牧一家的到来打破了哈迪丝原有的平静,家中的父亲只知道无限制的索取,想要大量的蜂蜜,想打破哈迪丝原有与大自然商量好的规则。割出森林里所有的蜜蜂放进蜂箱,更没有遵循取一半放一半的传统,哈迪丝艰难的问着自己母亲,你能想想春天来的时候吗,她母亲回答,有春天吗。这是一个长居的农牧家在怎样的绝望中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没想到善意的对邻居养蜂的传授竟然惹来了对自己的灭顶之灾,哈迪丝的蜜蜂接二连三的死去,邻居却总是不以为然。
最后游牧一家走了,母亲也走了,哈迪丝和家中一人一狗坐在山上,这时看着她们开心的相互依偎,我真的为之动容。
整部纪录片敬畏自然,看到哈迪丝亲吻她的母亲、她的蜜蜂接二连三的死掉、她乐观的在市场中售卖自己的蜂蜜都让我泪流满面,她是那么一个心灵纯洁的人,会救起水中的蜜蜂、帮忙拿起池子里的乌龟,她爱惜着每一个生命,也爱惜着自己“所有人都想把自己打扮的飘飘亮亮的 妈妈 我也是”,可能贫穷的不舍得买一个染发膏,但就算是这样她也知道取之有尽。对比开来我们不更像那家父亲么,为了一点点利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更在损失惨重之后却选择了相互责备。真的像我们古人说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适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上半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天地之间,万物自有归属,若不是属于自己的一分一毫皆不可取,我们就是在索求无度的自然中走的太远。
一、女主的现状
我们至今与她保持联系。我们在旁边的村庄买了一个小房子送给她。她有一两个兄弟在临村,和家人在一起也是她的愿望。
二、故事背景
二十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时期有很多土耳其族裔迁到马其顿地区居住。
二战后,马其顿属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五十年代,南斯拉夫和土耳其协议,互换在对方国家居留的本族人。所以马其顿有很多村子一下就搬空了。故事的女主角就是没有回土耳其的土耳其裔,她的村子里只剩她一户。
故事中搬来的新邻居是一户游牧人家。他们的来源不明。
三、故事是否有剧本,又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本来的打算是拍短片,拍摄有关该地区的环境——因为河水改道,村庄的变迁。几年前我们先遇到女主的哥哥,他也养蜂,后来我们才见到女主。
我们最早拍摄的镜头之一是女主打开蜂巢,说‘我拿一半,留给蜜蜂一半’。这启发了我们把它用做一个主题。(这也是联合国提倡的一种环保理念)
一开始六个月我们只拍女主和她的母亲。我们等着故事转机。当游牧邻居搬来,我们意识到这是明显的冲突。从这儿开始,我们有了故事情节,这场冲突也是第二个主题。我们拍了他们两户人家一百多天。
在片中我们也想取得平衡:一半关于自然,一半社会。
从最开始有想法到成片,前后拍了三年,有两千小时的影像。
四、创作人员
两个导演、两个摄影师、一个剪辑、一个音效师。平时只有四个驻扎在那个村,因为没有水电食物,大家需要轮班。
蜂蜜好鲜美。
接近完美纪录片的样子,客观,真实,冷静,沉默,似它如诗一样的镜头下纪录的流蜜之地,四季轮转之中忠实地执行着生命的轮回。那些肃静而粗粝的画面,是一扇窗,通往被人类遗忘之地,那里既有漫长隆冬的落满雪的荒原,也会有春来时绿野如披的生机。在这部影片之前,我从不曾意识到,地球一隅那片名叫北马其顿的土地,他上面诞生过怎样的伟大与荣耀,如今就衰败为怎样的萧瑟与荒凉——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尽管人们早已熟读这样的诗句,却不知道自己所知的甚少,甚至于对一片土地的衰落视而不见,直至任由它从大陆崩落成为废土。为什么我们仍旧一次次将眼睛投往陌生的荒野与自然,不过是因为它将重新令我们意识到,以人为中心的视角,往往过于傲慢。
但唯有在极地之中,人性的恶与光,是最赤裸与坦诚的。
当哈迪斯穿着一身鲜黄色的衣裳走过山脊与原野,夕阳金黄,蜂蜜流金,在这片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的土地上,广袤鲜活得可敬,越发显得人的渺小。这片被遗弃的土地,最终只能以蜂蜜作为村庄最后的留守者的馈赠。而哈迪斯回赠的,是她轻柔地吹拂着落在手上的蜂,并致以长久的凝视。
我讶异于马其顿大地的自然的丰饶,也讶异于最后的养蜂者生活的质朴与匮乏。昏黄的煤油灯是唯一的光源,从昏暗的石屋中游移时,宛如中世纪修道院的清苦。孤苦的养蜂人,与孤苦的老人,在犹如置身于伦勃朗油画之中的黑暗里,发生着艰涩的对话。
“我出不去了,我现在就是一棵树。但我不想死啊,还能吃着面包喝水的呀。”
而身为养蜂人的女儿,脸上也早已被时间的沟壑刻出风霜。亦只能无声地,扶着枕在膝上的母亲,眼睛望向光明处。
在黑暗屋子里的养蜂人,我始终觉得她是被束缚的,那里沉重,只能面对死亡的追问。但走到阳光里来,一切都变得从容。我甚至觉得当她轻声语着“恩赐,上帝的恩赐”并掀开石板的一刻,她更自在。她熟悉且信任蜂群。这一切,建立在她克制而自省的取蜜中。“你一半,我一半”,是索取,是理解。人要活,蜂群也要活,越是见识过生活艰苦的人,越懂得体谅生之不易。
若故事就这样静静地流淌,我也能静静地就此看下去。但安静总显得太谦卑,容易被不问自来的冒失者冒犯,于是才有了游牧民族一家的聒噪造访,一来便自顾自地兴土木,粗暴地制服反抗的畜牧,粗暴地吆喝着彼此,无意识地粗暴地鸠占鹊巢,简直像现代社会的缩影。
而我无意去批判他们,只因人挣扎在生存的底线上,便顾不上体面。但深一层想,又并非只是体面与否的问题。即便如养蜂人,又何尝不是生存以上、生活以下,只是如生俱来的纤细与怜悯,会带来以己及人的温柔的取舍有度,不必谈迂腐教条的和谐共生,亲自躬耕于自然的人自有朴素的世界观。
不知有多少人留意到个中所有进食的场面,除养蜂人母女啮食般小口小口缓慢、珍而重之地进食,所有人都在对一切的食物大快朵颐,贪婪、不知克制,“像国王一般”,却分明与野兽一样,令人不得不想起《千与千寻》里因欲念被放纵成为怪物的无脸男。蜂蜜采购者一次次将手伸向如流金般的蜜糖,大口大口进食,食欲就如同贪念一般不会被填满。更惊心的是游牧人家最小的婴儿,即便是这样小的孩子,它所习得的生存之道也只是抓住眼前一切,咀嚼,吞食。
这仿佛现代启示录一般接近寓言,为果腹而对万物不存在慈悲之心的人,将生育子女视作财富的人,将子女如同牛羊般随意吆喝的人,这样的人被欲念驱使着豢养着产蜜的蜂,本应温驯的虫被贪食的漩涡驱使着,最终成为自保的残暴的兽。人口陷阱与资源诅咒,成为了一柄悬在所有生物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人们早应该学懂教训,“自然世界尤如层层咬合的齿轮,精密运作,维持微妙的生态平衡,每一环的断裂都会引起失衡。人类的大幅进步通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这个隐患迟早会反加于人类”,这是在读《大自然的社交网络》一书时,看到黎戈写的评论,谁破坏了这恰如其分的平衡,谁便承受恶果。
所以才显得养蜂人的可贵,她的职业、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无不是这片大地上划过的最后一颗残星。在掏出蜂巢时轻声哼唱旋律的人,用树叶的末梢救起即将溺亡的蜂的人,耐住寒苦与孤寂守护着家园与母亲的人,当超脱于一切表象还原到个体时,她仍然是一个感情充沛而温柔的女人。当她简朴的道有了邻家小男孩为追随者,她和他共同跋涉过齐腰的河,穿梭于飞舞的蜂群,沐浴在烈日余晖中共同归家,在山窟中以火把的火花作流星追逐,不知为何,我总觉得这里是她最不孤独的瞬间。
那是她脸上最后一次显出欢愉光彩的时刻。
被更年轻的、非血缘的孩子理解,以此带来的羁绊,这份理解,太能够慰藉渴望家庭与生命的温情、即便隐蔽于黑暗也追求美的养蜂人了。
但故事至此急转直下,蜂群死去、水源干涸、人去楼空,甚至失去了她感情上唯一倚恃的母亲。再回想起她们隆冬深夜的对话——
“春天,春天,你能想象春天到来的样子吗?”
“春天,还会有春天吗?我已经历了太多的冬天了。”
在过于萧瑟的冬原上,人的生命的枯荣与万物并没有什么不同,老得如同一棵树的老人,在死亡前甚至会连都春天的想象与期盼都失去的。所有的生命就在仿佛永不会过去的严寒,凄惘而茫然地奔赴属于他们的结局。握住病殆母亲的手的养蜂人,她是否也感觉到自己的生命也会如此寂寂地消亡。
幸好,春天总会再来。死去的魂灵与春天,都将一次次在轮回之中重逢。当朝阳与植被再一次覆盖上马其顿的大地,养蜂人带着她的狗再一次被蜂群牵引着,寻到了金黄的蜜。当光再投入那双橄榄灰与琥珀色共存的瞳孔之中,我久违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尊严。
贪婪的人养育残暴,温柔而敬畏的人驯养温柔,世上之事大抵如此。你呢,你选择成为怎样的人。
今年IDF唯一特别想看的影片,一是因为上影节错过了该片(当时本想配合安哲《养蜂人》一起看,结果时间错开了),二是因为自己的外公也是一名养蜂人,母亲年轻时也曾拍过关于外公的记录短片。所以,自己对养蜂人和蜜蜂带有特殊的情感基础,影片中许多画面自己也都有着强烈的共情。
影片捕捉到了女主许多细腻的行为,轻抚停在手上的蜜蜂让其飞走、用树叶帮助溺水的蜜蜂逃离、和母亲不断的亲吻等等,这些细腻背后是女主对蜜蜂对自然环境的博爱,对母亲的慈爱。
同时,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逐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又有家庭内部的。
小男孩不满父亲的功利与苛责,离家出走跟随养蜂女游走采蜂,即使最后又被父亲带回家中,但似乎表现着孩童的意识,珍视与蜜蜂、与采蜂女间的情感;想着土耳其一家子女遍地,养蜂女向母亲倾诉着没有子女的苦恼,母女间的怨恨早逝,唯留略带戏谑的鼓励:“你会找到对象的”,一种淡淡的哀愁缓缓流淌。
影片摄影也十分出彩,大远景、逆光镜头的组接、手持摄像机对捉牛过程的捕捉等等。尤其最后结尾母亲去世后,养蜂女再次来到山崖捕蜂,同样给了一个逆光镜头,但这次陪伴在她周围的不再是土耳其男孩,而是那只一路追随她的黑狗,分享着蜂蜜之地的美味。
映后摄影师谈到,最初影片的主线是环保纪录片,但土耳其一家人的出现,自然生长出了更为精彩的题材,这些题材增添了影片的情感与冲突。正如《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中说的那样:“在观看了这一系列充满含意、情感和矛盾的事件后,理智与情感得到升华。”
没有太多想表达的东西,希望今后也能在妈妈的基础上,再去纪录一些外公和叔叔等中国养蜂人的故事吧。
🔹SIFF🔹飞机划破蔚蓝天空,卡车带来热闹邻居,旧土最后的采蜜人盼来了久违人间味道;取一留一是大自然恒定的法则,却被闯入者的贪婪欲望点点侵蚀;看似是大家族的热闹团结被互相埋怨覆盖,更在即使吵架拌嘴却也相依为命的母女面前相形见绌;白雪皑皑的马其顿平原用自然的惩罚送走入侵者,只留下春天酿下的甘甜蜂蜜,让这故土的坚守者继续盼着春天的来临。
你们说四个春天拍得好的都来看看人家怎么拍记录片的……
有点不如预期,因为它的优秀太意料之内——细腻感性的女性视角与功利粗暴的父系外来者碰撞;让拍摄对象忽视镜头存在的关系处理;编排剪辑不藏修饰痕迹、大胆选择偏剧情片的剪法,从而达成多面向的冲突捕捉与情感呈现。失手的两个地方:两户关系恶化的转折过渡稍快、现代化带来的对峙没有更深挖掘。而这也导致这部作品看着非常朴素、宜人,却又容易让人最终淡忘了主人公生活中真正的痛苦与绝望。
#22SIFF。几乎完美。3年2000小时的素材才会有这样的从容与紧凑。
养蜂人一直是我心目中最浪漫的工作,因为感觉上是一年四季追着花儿跑的,永远生活在鲜花盛开的地方。但是也有这样的养蜂人啊,人群和蜂群都在春天嗡嗡来到,留下甜蜜也留下螫痛,天气冷了就去温暖的地方寻找新的花儿……除了追赶春天的养蜂人,也有等待春天的养蜂人啊
自然光真美,焦糖色,黄灿灿,是蜂蜜的颜色,是阳光的颜色。人在自然里好渺小,终其一生,不过也是在酿造自己的蜜。
NDNF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美得像一首诗。两位导演在映后表示他们至今都与片中的女养蜂人保持着联系,并用该片获奖拿到的奖金为她在附近的村庄里买了一栋房子。另外还建立了一个募捐网站,每位募捐者都可以收到一小瓶来自honeyland的蜂蜜。银幕内外都是满满的真诚和温柔。
用三年时间安静地陪伴与记录,广袤天地间的营营众生何其渺小,毁坏力却又如此惊人,若不顾自然法则、不敬自然力量之威,短视无知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最终只会将灾难引向人类自身。女主真是一个太可爱的人,善意调侃母亲,善待珍爱动物,富有童心,热爱生活,与蛮力掏空资源的邻居显然早晚交恶,拖家带口的邻居一大家子以及搬空的村庄可以深入想及马其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貌似田园风光的背后,是各种人为破坏生态的荒凉。摄影和构图太赞了,室内打光宛如油画,室外逆光如剪影。
一片叶子就能拯救一只蜜蜂,一户邻居就能杀死一段生活。她哭着对母亲说,如果你是个婴儿,我就把你抱走离开这里。她又对邻居家的男孩说,如果我有儿子,生活会完全不同。能和蜂后制定协议,无法阻止人类贪婪。守着眼疾的母亲,经历太多冬天,便不再期盼春季。离不开蜂蜜之地,仿佛这是宿命,认命而已。
看到几度哽咽。导演映后会结束,和导演擦身而过,礼貌性但也是真诚地表达了对片子的喜爱。他说要尝尝他们带来的蜂蜜吗,我就笑了。
最近读《人类简史》让我变得谦卑,不再觉得现代生活有多么优越。在honeyland里,自然的惊人之美和Hatidze迫切要去守护自然和谐的那份温柔真让人眼红,然而她也没有远在另一个世界,Hatidze和邻居的小孩、和母亲、和她的猫、她的狗已经足够让人做感情的投射。冬天开始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没停过……母亲去世后,她坐在母亲曾经睡过的床铺上,轻声与猫聊天,这一幕好像是写给我的预言,好比在泪腺里投了一颗原子弹。
选了这部做首场电影真是太好了。进影院之前,我十分担心它会不会像《人生果实》那样试图贩卖给我一种生活样本,但我的担心完全多余。主旨非常简单,就是苦楚与甜蜜,人生苦多,蜂蜜甜美。但每个镜头都像拥有呼吸,克制而纯粹,一如那一罐罐蜂蜜。我们长久地凝视一个人的脸,仿佛目睹一桩神迹一样地凝视一张脸,我们突然理解了那种苦与甜,理解了那些孤独和陪伴。我突然理解了,凝视这张脸,就是在凝视我自己。
她无微不至地照看着奄奄一息的老母亲,嘴上偶有小抱怨内心却不舍母亲连续的亲吻;她用善意迎接了突然闯入的邻居一家,被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蜂蜜之地却依然疼爱着每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她也染发爱漂亮,她也爱小猫小狗,她虽为没有后代而惋惜,但深深爱着她的蜜蜂。无线电接通了电台,飞机越来越频繁地划过天空,现代文明似乎慢慢进入这片荒漠,但女养蜂人用最质朴善良的心守护着毫无杂质的人生,无论灾难丰收还是生离死别,再多难熬的冬天也会迎来春天。呈现出强剧情却无比真实的纪录片,展现着极其动人的人文与自然之美。上影节第一部五星送上。
孤独的喀迪斯是一位住在马其顿山谷间的养蜂人,她和蜂王约定:「你一半,我一半」,靠着与自然和谐相处,喀迪斯的生活也还过得去。但突然闯入的牧民一家却打破了宁静,他们带来了孩子的欢笑,也带来了人性的贪婪。喀迪斯慷慨地教授他们养蜂技巧,却因为他们不断的索取,导致自己的蜜蜂没有食物死亡,冬天将至,喀迪斯和卧病的母亲将如何熬过冬天。这是今年看得最好的纪录片,略过头顶的的飞机,漫天飞舞的蜂群,染黄天空的夕阳,敬畏自然的养蜂人,平静朴实却充满力量。
从前面的欢歌跳舞、荡秋千、听广播音乐,一片生机的蜂蜜王国,到最后的蜜蜂死掉、人去楼空、孤身寡影,生活瞬息万变,Honeyland并无甜蜜。老母亲的离去,把银幕之外的我彻底击溃,要知道这是纪录片啊,孤苦老人是我的软肋。“经历太多的冬天了,你想象过春天的来临吗?” @第22届上影节
圣丹斯大奖得主,女采蜂人的孤独小世界。导演用三年时间营造信任,让拍摄对象完全无视镜头存在,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坦露了出来。生活如蜜,留一取一,既是影像记录也是完整故事,这样打破剧情片和纪录片分界的电影太难得~人要敬畏自然!
导演一定有巨大的素材量吧,可以把纪录片的素材剪得跟剧情片一样精彩,素材足够撑得起细腻的叙事节奏。这个女人在镜头前太真性情了,有着非常美好的人格,让人不自觉地为她担忧,为她难过。
原来人老了以后是分不清哭和笑的,哭的时候像笑,笑的时候像哭。拍摄一部纪录片,等待比捕捉更有力,捕捉是瞬间,等待是永远。
导演说找到这位女养蜂人拍纪录片,原计划是三个月,但是延长到了六个月,然后这一家牧民闯进了她的生活,最终这片子拍了三年。故事的连续性和戏剧性强的不像纪录片。肆意的掠夺和无尽的贪婪,最终都会反射到人类身上,只有懂得敬畏大自然,才能共存。冬天总会过去,春日到来,在灿烂阳光下的广袤土地上,愿这个女养蜂人能够继续坚强而温柔地生活。
大自然如此地公正,她即无私又严厉。而人类,也曾经如此温柔坚强地活着,做为大自然的一员。// 看完了想养蜜蜂,想要住在小山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