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汉克斯的演技一直很稳,尼古拉斯凯奇早就成了烂片王,而汤姆仍然保持着一线成熟明星的风采,他的电影都是比较正统的作品,很少存在什么争议。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历险记,东西方自古以来就有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东方的西游记,西方的奥德赛,应该都属于这种类型,历险记中的人总是需要一个旅途,不同于冒险记中那种主动去危险的地方,历险记总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为了那个目的地沿途要经历各类相对比较独立的涉险事件,以及遇到的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部落或国家。这种类型的作品是以一个主线串起n个比较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会可以有各自的起承转合。这部历险记先由汤姆汉克斯出场亮相,很快引入另一个重要人物——小女孩,然后就开始了两人的冒险旅程。而冒险故事也是主要服务于两人关系演进所设置的,从开始的相遇,经历接纳过程,熟悉过程,依赖过程,再到后面共同历险,尾段的分开再相聚的过程,整体上比较完整,逻辑清晰。影片很多细节也可以看到这种过程,通过一段旅程,两个人之间的距离逐步拉近,直到相依为命,小女孩从最初宁可自己走路,到两个人共同坐在马车上,再到最后一起骑一匹马。本历险记的故事背景选择了美国内战结束后的西部,很多还原了很多150多年前场景和细节,西部片的核心,枪、马、车、镇子、荒野和印第安人,特别是那种昏黄色彩十分到位。另外从历险记想表达的内核来讲,我觉得本片想表达出“新闻”也就是信息对于打开人们闭塞的思维是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所谓喉舌的力量,影响人们的思想,一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而各类信息中,跨越文化、语言的差异,人类的基本道德——善良、勇敢、坚韧——这些最正面核心信念才是力量的核心因素,是打动人心汇聚人心的内核,在不同历史中、在不同的地域里均是如此。人与人之间就依靠这些基本道德建立起牢固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把这些精神作为西部精神,各种历险片也把这些精神作为人物的主要的内在。此部电影不足之处是整体新意不足,比较传统的叙事故事线和人物情感,没有太多的思考和辩证空间。
影片主要说了两句话:一、她两次成了孤儿;二、这是审判,是对我所见所做的事的审判。
两次成为孤儿对于主题的表达堪称绝妙,女孩在原住民报复白人的战斗中全家被杀,成了孤儿,但是原住民收留了她,把她养大,她成为一个融入原住民社会的白人女孩。然而她又在白人屠杀原住民的浩劫中再一次失去了家庭与“亲人”。孩子两次失去亲人,而且是敌对双方的亲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一种欲哭无泪的悲哀,对战争声嘶力竭的控诉。
第二句中对男主在战争中所做的杀戮的惩罚和审判这好理解,但为什么还有所见呢?所见的就是战争中人性的泯灭,更重要的是暗示白人对美洲原住民的侵略和屠杀。
这是一个格局很大的片子,主题就是控诉战争,控诉战争的残忍和愚蠢,战争中没有赢家,卷入战争的每一个人都会受到伤害。曾经的《冷山》也有类似的深度和力度来剖析和控诉战争,但是本片又加入了对原住民罪恶侵略、屠杀的忏悔和思考,虽然女孩的父母也被原住民所杀,虽然Mr. Farley说他们面对的墨西哥人、黑人、印第安人也在实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但白人终究是侵略者,毕竟原住民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和平的生活了数千年。虽然Captain Kidd说我们到了新的地方就是想开垦种植,只是想在这里生存。没有人向往战争,但是战争还是发生了。
影片的结尾也是非常有意味。两个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受尽痛苦、沦落天涯、了无生趣的人走到了一起,Captain Kidd担起了抚养Johanna的责任,两人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了。这完美温馨的右派大结局其实表达的愿望是Captain Kidd代表的白人和 Johanna代表的原住民冰释前嫌,共同和睦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白人也认识到了他们祖先曾经对原住民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开始忏悔,并且补偿。
当然这只是一种愿望。
What we lost will never be returned to us. The land will not heal. Too much blood. The heart will not heal. All we can do is make peace with the past and try to learn from it.
——from <COLD MOUNTAIN>
雨夜,大河水涨,倾泻奔流,印第安部落在对岸迁徙。所有的声音被雨声,河流声覆盖。所有的身影也被雨幕挡成了剪影。
在天地一片昏黄中,这些剪影如电影旧片一样闪过,是故去的梦,是另一个世界的神。
这些剪影再次出现是在一场沙尘暴中,只打了个照面又向远方走去。就像上尉说的“只有向前,一直走下去”,因为来路毁了,家园没了,世界也早就崩塌了。
上尉和乔安娜的世界也是如此。小女孩在河边的哭喊让人如此动容,想到自己曾经失去过的信仰,失去过的人,如今也是隔着大河,无法碰触。
上尉的情感只藏在心里。他读着新世界的新闻,带着旧世界的头衔,身边还有一个强行从自己的世界被拉出来的女孩。这些人物形象的代表性指向性鲜明到不需要看完电影,就知道主题。但是,其中的情感共鸣是一点一点、在电影进程中被激发出来的。
因为人们对爱的渴望更亘古不变,所以电影才是个美好的结局。
4星,这片子就是给老美自己看得,对于外人来讲,左轮手枪,热血豪情,拔枪对射快意恩仇就是西部。 但对于老美自己来说:这片子才是真实的西部,一个饱经风霜的退伍老人,一个找回自我回归家庭的女孩,一段美式旅行,纯正西部故事,在艰难中前行,在困苦中发展。就如同男主角一路走来,步履蹒跚,没有横扫千军的激情,有的只是蛮荒开拓,和伤痕累累。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对黑人的奴役,对同胞的剥削,对知识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有喜有悲有血有泪,这是一个民族在审视自己,真实而可敬。
以美国内战为背景,涉及种族差异,南北差异,两个不同年龄,讲着不同语言的人,通过一路的冒险,艰难,一次次逃出危机,终于在这过程中建立信任,拥有了父女之间的真挚感情。汤姆•汉克斯对于演绎一个隐忍,善良的角色十分擅长,电影中的基德上尉正是这样一个人——隐忍,善良,富有同情心,同时保持着理性,最终逐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看待战争带来的一切改变,珍惜当下,去追求未来更美好的生活。读报人,通过自己的故事,带给人们外面的世界,带给人们欢乐,带给人们希望。
去年疫情期间看的,全球一片恐慌和压抑,隔离和关店让人心烦气躁。影片像是给饥渴旅人发了瓶水,感觉挺好,只是影评一直没写。
十九世纪的西部是蛮荒狂野的,今天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没有了马贼和强盗,可是有病毒和资本、市场竞争啊,新时期的马贼和强盗只是穿起了体面的外套,左轮手枪换成了资本和自定的游戏规则,只是更体面更高效率的掠夺而已。
在这个荒蛮世界如何生存?影片通过一对落魄的老幼组合提供了一个答案:我们依然可以充满善意温情和希望的态度去面对这个荒蛮世界,虽然是那么的悲伤和无奈。
影片和《不可饶恕》、《大地惊雷》、《送乡人》一个套路,姑且叫西部现实主义吧。在这个真实西部,导演不再关注和演绎上世纪那种虚构的一言不和拔枪就射的牛仔英雄好汉,而是回归生活,展示普通人群的西部生活状态,同样感染力十足。
影片上映时间确实挺好,正是席卷全世界的一场灾难时期,在这个病毒肆虐的世界,影片至少给了大家一点温暖和希望。人类其实就是是靠这一点点希望才从丛林山洞走到现在的!
石崖硬币霰弹斗恶徒,言语革命煽动独裁镇,旧屋血痕失速沙尘暴,西部讲古佬千里送娃;类型元素虽然齐活但略显平庸,Paul Greengrass从上部片子开始就不太行了,好在有Tom Hanks这万精油镇店之宝
有很多经典西部片的影子,和绿草之前的作品很不一样,显得更加仁慈而温暖,汤叔最近两部作品都很拼啊
应该意译作《读报者》或者《荒野新闻》。一部带着民谣诗歌味道的西部片,一个老男人对生活与家庭的自我救赎。不想关心背后的政治隐喻,更重要的是小女孩那句台词:“要向前看,首先不能遗忘。”
南北战争为背景,西部公路片,老头(资深影帝)搭幼女(新晋萝莉),值三颗星!单线叙事,实在枯燥,扣一星,珠(大)玉(地)在(惊)前(雷),难免会比较,扣一星!
我还蛮喜欢的。小女孩很会演。不过这种大叔拯救小萝莉的桥段只有文学作品我才能欣赏,现实中我会担心大叔是不是会不会有什么居心。
喜剧收尾应该是对伤痕累累的世界和两个主角唯一的安慰。
看的好累... = w lll
放回80年代可能勉强可以
中规中矩 题材独特
居然看出了美国版《一秒钟》的感觉,当然,本质上还是一部美式的西部冒险温情片,两个无家可归的人找寻自己归宿的故事,剧作扎实,节奏极稳,有一点类似于前几年汤姆里琼斯的《送乡人》,而非《大地惊雷》。
西部公路片,放下内战的伤痛,继续生活下去。Tom演什么像什么,伟大的电影人。成片质量很不错,小提琴的配乐反衬出主角的孤独。因为新冠肺炎,今年是奥斯卡的小年,本片应该可能拿奖。期待中国也能拍出反思国共内战,放下战争伤痛的电影,再次期待。
退伍上尉化身读报人护送被印第安人养大的小女孩回家,一路上遇见封闭的农民,流浪的移民,当然还有被劫掠、被驱赶、被屠杀的印第安人,一个更加写实的西部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内战后,对当今美国现状的映射不言而喻。汤姆·汉克斯真的算是captain专业户了,这次又饰演了位灯塔式人物,出演《系统破坏者》的海伦娜·泽格尔则将小女孩的坚忍、固执与野性完美展现出来,绿草依旧稳的可怕,节奏流畅剧本扎实,只是缺少了点惊喜。
3.5,德国影后Helena Zenge着实厉害,绿草的个人风格只有在全片唯一的动作戏里才得到展现。作为反向《搜索者》,除了现代西部片必不可少的种族关系trope之外,为什么要拍一个“新闻人”为主角的西部片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讽刺的是,当下到底谁在营造统一的媒体口径,甚至不让民众感兴趣的新闻报道发声呢?
剧本存在缺失,能看到汉克斯之于女孩的重要性,但女孩之于汉克斯没看到,也就无法顺利解释结尾汉克斯领走女孩的举动。调度上,完全不见Greengrass的本色
“救赎”旅程中几处不太寻常的处理:把反差的权利关系夸大到成人与少女,白女背后纠缠的种族认同感,没有“誓死捍卫”的传统价值(印第安人角度),由彼时德州对当前美国的映射,新闻传播功能、社会割裂至今日仍然存在
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对约翰·福特《搜索者》的反向修正,一次非常安全且平庸的现实迎合,然而对于福特的影像美学又是充满了留恋,于是表达变得如此廉价,视听如同遭受了导演自身的背叛,“绿草”的个人情感落在了“传媒人”,但又似乎是无意识的随波逐流,才尽的气息弥漫在整部作品中。
拯救异族化白人小女孩,福特的搜索者中的韦恩属于能力正确而政治不正确,本片中的汤姆汉克斯则处在悬而未决的对立面:他政治正确,这点毫无疑问。但能力正确不正确你不知道?毕竟他只是一个战前的出版人和战后的读报人。就连手枪都是老友临别赠送的。影片的最大卖点/风险就在于此:导演必须要特别留意维持住男主的左翼底色,不能演着演着忘乎所以变成了一位政治/能力双正确的西部完人。所以剧中若干克敌制胜桥段中的关键因子要被硬性摊派给他的同行者(女孩改造子弹)或者新闻理念的感召者(男孩拔枪相助)。可照顾了一头就顾不了另一头。霍华德霍克斯要活着可能表示不屑:西部冒险荒野生存在考验一个男人的专业和能力。你怎么能把希望寄托在十几岁的孩子身上?……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汤姆汉克斯第一部真正意义的西部片。玩具总动员里他只是给牛仔配音。
全片都在讲隔阂,语言的隔阂、亲情的隔阂、种族的隔阂、信息的隔阂,而汉克斯作为一个因为参战而良心终日受到谴责的退伍老兵,在护送被一个几乎被印第安人同化了的小女孩时,无意间承担起了修补这些隔阂的责任。作为西部类型片,在剧情上的确乏善可陈,汉克斯和小女孩的感情增进过于迅猛而缺乏足够铺垫,片尾那句“you belong to me”的台词也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不禁让人疑惑起小女孩之于汉克斯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但比起留在一个毫无亲情的家庭中,让小女孩跟着汉克斯离开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了吧。
像是绿草导演拿了个科恩兄弟的本子 习惯了以往快速凌厉紧张的节奏 突然拍了一部慢悠悠的西部公路片还真有点不适应 主线是个艰难的护送任务 内核还是人与人之间在乱世下互相取暖的温情 摄影不错
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美国西部片。演技当然不错,也仅是如此。本年度美国奥斯卡应是个小年,几部呼声高的电影选题都较小,个人、冷门题材多;人性、社会、时代开拓又不足,艺术表现虽属上乘,可传世大作似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