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吸引作家,诱发连环惨案。一切究竟是无心的巧合?还是蓄意谋杀?
老实讲,《天怒》是不易看清楚看透彻的一部悬疑伦理剧。其最终结局是开放的:作家和女子亲人的悲惨遭遇,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谋杀。电影本身并未给出确定的答案,连稍微明显的倾向性都没有。故事中展示的话题其实很多,只是表达地含蓄。
除了剪辑风格太“飘逸”或说“刻意”这个极其不爽之处以外,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比较高,不赘述。其中最厉害的是剧本,最吸引人的是繁密的情节和巨大的可能性空间。
下面,辞退电影剪辑人员,重新编排电影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信息。最后再探讨一点故事推论和难题。
第一部分:起始(距今12年前)
两位作家有一位共同的写作助理(打字员)卢西亚娜——青春靓丽、天真无邪。卢西亚娜一家温馨和谐,父亲是神父,母亲热衷于做蘑菇派,另有救生员哥哥、护士弟弟和幼年小妹各一人。
作家加隆申的妻子曾是芭蕾舞专业演员,因车祸断送了职业生涯,精神崩溃后勉强维持脆弱的“康复状态”。但加隆申仍深爱妻子和女儿,并独自抚养女儿宝莉到5岁。虽然屡次被卢西亚娜的“魅力”所吸引,但尚能保持克制。女儿宝莉于卢西亚娜关系亲密,视同亲人。加隆申信奉基督教典籍所记载的“同等痛苦复仇”原则。加隆申的妻子手腕上的自残伤痕被卢西亚娜看到。卢西亚娜向加隆申讲解了“毒蘑菇于无毒蘑菇的区别仅在于菌托——有菌托的有毒,无菌托的无毒可食”,并告诉加隆申她妹妹瓦伦蒂娜也热爱芭蕾舞。
作家瑞伊是勤奋但才气不足。瑞伊试图剽窃——让卢西亚娜透露加隆申的写作内容,被卢西亚娜婉拒。
第二部分:引爆
某一天,卢西亚娜在工作时盛赞加隆申的才华,拿她另一个雇主瑞伊作为对比,导致加隆申“自我膨胀”,以至于轻易把卢西亚娜展露肩部蛇咬伤痕的行为理解和认定为“主动引诱”,于是采取了亲密举动——抚摸伤痕和脖颈、亲吻嘴唇。卢西亚娜表示不接受,加隆申表示很意外。卢西亚娜忿忿不平加委屈伤心,离开加隆申的家并辞职。加隆申向老婆撒谎说卢西亚娜因为学业而仓促离开。
卢西亚娜的母亲知情后,带卢西亚娜去了律所。律师主张“性骚扰诉讼”比“劳动纠纷诉讼”的力度更大。但卢西亚娜对那一吻表示并不太介意,但也没有坚持撤销诉讼。卢西亚娜的老母亲对律师算出的赔偿金的规模表示惊讶。
在诉讼过程的空挡期,加隆申口述、卢西亚娜打字的小说获得市场成功。加隆申一举成名。
法庭的通知书(以卢西亚娜和加隆申为双方当事人)被加隆申的老婆代为签收。在查看通知书之后,作家老婆的精神再次崩溃。她在给小女儿宝莉洗澡时,恍惚中淹死了因为长久见不到卢西亚娜而发脾气的女儿,然后过量服药自杀。加隆申晚间回家见此惨状,悲痛万分。
加隆申到达法院调解现场,没有等待律师,没有讨价还价,全程一言不发,归还卢西亚娜的宗教书籍,直接按照参考金额签支票支付赔偿金,随即离开。全程仅三两分钟。此情此景令仲裁员表示惊讶。卢西亚娜此时从仲裁员口中得知加隆申遭遇的悲剧:妻女双亡。
第三部分:厄运三连发
卢西亚娜因为宝莉的死亡,十分悲伤消除。经神父父亲的巧妙劝导,卢西亚娜全家去滨海私家小屋度夏。加隆申认为当事人卢西亚娜在惨剧刚刚发生就去度假,十分不当,于是跟着去海边,提醒卢西亚娜“不要太开心”。
其实,卢西亚娜本人显得很内疚、悲伤和恐慌。她在滨海度假区内瞥见加隆申的身影,恐慌加剧。弟弟拉米罗(此地救生员) 不相信卢西亚娜看到的人就是加隆申,因为加隆申有钱就应该去加勒比海度假。还笑她傻,有支票都不去取钱。父亲认为除非故意,没有这么巧合的事情,而加隆申没必要故意如此。母亲责怪卢西亚娜太仁慈,没有给加隆申更严厉的法律惩罚,并认为加隆申不会跟卢西亚娜过不去。
风暴来袭,但有游客喜欢远游,救生员拉米罗去支援时抽筋,溺水身亡。卢西亚娜在围观人群中看见了穿泳装的加隆申。神父父亲认为是一场意外。
此期间,加隆申新书的写作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加残忍、粗暴的暴力美学。
悲伤刚刚淡化,恰逢卢西亚娜父母的结婚(31年)纪念日,卢西亚娜的母亲又制作了蘑菇派,但父亲说哥哥和妹妹二人都表示不想吃,卢西亚娜在电话中嘲笑他们两人是胆小鬼。半夜,哥哥瓦伦通知卢西亚娜到中央医院,父亲中毒身亡,母亲肝脏受损。卢西亚娜怀疑是加隆申报复下毒到蘑菇派中,因为加隆申已了解了毒蘑菇的知识。
母亲因精神问题进入疗养院。卢西亚娜在家全天看护上学的妹妹瓦伦蒂娜。随着瓦伦蒂娜的长大,她感觉不能与同龄人合拍,对姐姐的严防死守行为意见很大。
不久,做护士的哥哥瓦伦(布鲁诺),被一名逃狱的杀人殴打致死。此犯人据说收到几封匿名信,被告知其老婆与瓦伦有私情。负责此案的检察官对卢西亚娜的“加隆申唆使谋杀”说法表示需要调查。
第四部分:反抗和交锋
卢西亚娜在疗养院所在的大楼一楼商店里数次见到加隆申的身影,恐惧难当,联系当年的作家雇主、现在的知名记者瑞伊。二人见面,卢西亚娜陈述了自己的遭遇和推测:12年以来,卢西亚娜的亲人陆续有三死一病,但她只有诸多线索和动机推测,却没有疑犯谋杀的铁证。司法部门和公众都不相信卢西亚娜的说法。卢西亚娜希望能公开故事,保护余下的亲人。
瑞伊表示没有证据,无法发表卢西亚娜的“受害者故事”。卢西亚娜挑拨瑞伊的情绪:12年前加隆申家庭悲剧后,瑞伊的有关文章引发了负效应,瑞伊被迫改行当记者。卢西亚娜的计策成功,瑞伊开展调查。
瑞伊提交了针对加隆申的报道计划,上级主管同意。瑞伊去海边小屋调查时,见到随处可见的蘑菇,邻居表示不相信卢西亚娜的母亲会选错蘑菇——有人把毒蘑菇菌托去掉伪装成无毒蘑菇的可能性存在。瑞伊找办案检察官了解瓦伦遇害案的情况,调查结论是监狱守卫渎职,偷偷把杀人犯放出去偷东西——杀人犯被他人欺骗挑拨,再欺骗守卫出狱杀人的可能性也存在。
瑞伊为稳妥起见,想方设法获得机会与加隆申面谈,并最终达成心愿,在加隆申家中对其进行深度访谈。
加隆申的观点是:
一,卢西亚娜在“操纵”他人,以纯真的外表为掩护,享受“勾引”的乐趣——如果男人顺从卢西亚娜的“剧本”,只能先离婚再与卢西亚娜结婚。加隆申本人如果按照这个剧本,则会伤害脆弱的妻子和幼小的女儿。 证据:卢西亚娜在加隆申家工作有相当时间长度,与作家一家三口均关系密切甚至亲密,互相知情。因此作家老婆的脆弱精神状态,卢西亚娜理应知情。有一个镜头就是卢西亚娜看见加隆申老婆手腕上自残的一组刀伤痕迹,楞住了一秒钟。一般的人际关系中,自残伤痕是不会轻易示人的。所以,编导拍这一幕戏的意思也是:卢西亚娜知道作家老婆很脆弱。按此推论,关于“知名作家性骚扰”的诉讼事件,一旦发生就很难避免让作家老婆知晓。后果,可想而知。卢西亚娜也不难想到这一层。
我的观感是:卢西亚娜如果决定“轻松除掉绊脚石(作家的妻子)”,作家加隆申就会感谢她并与她结婚?很不一定。知名作家再婚,压根不愁找不到对象。更不必说,因“性骚扰”而成为被告,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好事”。因此,卢西亚娜如果能想到讼诉这一招,也应该会考虑加隆申可能的反应。“性骚扰诉讼”并不能有把握地助她当上女主人,还让她背负间接伤(杀)人的心理负担。但我从片中无法肯定判断卢西亚娜能否想明白这一点。
似乎加隆申认定卢西亚娜有点“既疯狂又愚蠢”,才按照上述逻辑而归罪于卢西亚娜。
二,卢西亚娜编造受害故事,是出于“疯狂、残忍、罪恶感”三者之中的心理动机。卢西亚娜的弟弟拉米罗在工作中抽筋淹死是意外事故。卢西亚娜的父母中毒原因不明,可能是意外,也不排除下毒,但毒蘑菇的知识在加隆申畅销小说里有描述,并出售了50万本之多,就是说很多人有用蘑菇下毒的知识条件,加隆申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关于卢西亚娜的哥哥瓦伦(布鲁诺)遇害案,检察官对卢西亚娜的说法做过调查,做出的结论是与作家本人没有直接关系。
瑞伊对加隆申的反驳是:卢西亚娜的三个亲人死亡一个重伤,且都与加隆申有丝丝缕缕的关联,难以用巧合解释。加隆申的辩护时:根据概率学规律,可能性的实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有时候就是”厄运连连“。瑞伊对此难以定夺。
加隆申向瑞伊展示他的丧妻失女之痛,并进一步指出瑞伊作为弱势无名的作家同行,内心可能存在的嫉妒和怨恨,顺便贬损了卢西亚娜的身无长技。
最后,加隆申下达逐客令,此时瑞伊已无话可讲。
第五部分:终极厄运
瑞伊的主管催稿,瑞伊十分纠结:谋杀故事有动机,无铁证。
紧接着疗养院所在的大楼失火了。瑞伊赶赴现场抓新闻,见到抓获的一个亚洲面孔的纵火嫌疑人,一言不发。卢西亚娜出现,责怪瑞伊没有提前报道,导致她妈妈死去。瑞伊很为难。瑞伊发现嫌疑人的物品中有加隆申的小说《地狱降临》。
瑞伊再次相信:卢西亚娜身边发生的悲剧与加隆申有关——也许加隆申在唆使读者犯罪。
主管对瑞伊一再拖延表示不满。火上浇油的事情是主管发现了10年前瑞伊发表的丑化加隆申的文章。主管批评瑞伊不能公器私用,应该公正、客观。 但瑞伊表示卢西亚娜讲述、瑞伊计划发表的谋杀故事,与10年前的贬损文章没有关系。瑞伊的辩解无效,遭主管解雇。
瑞伊去喝闷酒,抛硬币记录结果,亲自验证“可能性的规律”。谁抛谁知道,硬币落地,经常会有连续的正面或者连续的反面,并不是均匀的正反正反正反……。
加隆申接受卢西亚娜看护多年的小妹瓦伦蒂娜的采访,并用“未发售的新书”对瓦伦蒂娜进行显而易见的“笼络”。卢西亚娜发现此情节后,极为焦虑恐惧。她到瑞伊处要求帮忙联系面见加隆申。卢西亚娜告诉瑞伊,瓦伦蒂娜将是下一个受害者。
此时,加隆申正举行新书发布会。他宣称新书的核心理念是:复仇、正义。瑞伊带卢西亚娜来到发布会现场,促成二人在三楼僻静处会面。卢西亚娜表示已经感受和承受了足够多的痛苦。 加隆申模糊地说:结束这一切的责任在于卢西亚娜本人。卢西亚娜希望唯一的亲人——小妹妹瓦伦蒂娜不应该再受伤害和惩罚,加隆申用死去的女儿的记忆发誓:瓦伦蒂娜没事。于是,卢西亚娜从谈话所在的三楼跳下,当场殒命。至此,卢西亚娜一家五口死亡,仅剩小妹一人。
第六部分 尾声
在火葬场,卢西亚娜及其家人的遗体都先后在此焚烧。瑞伊在此看到了被加隆申搂抱的瓦伦蒂娜——卢西亚娜仅剩的一位亲人。
瑞伊询问这一切究竟是连串的厄运还是完美谋杀,加隆申说“也许二者兼备”,并表示他与瓦伦蒂娜的共同点——失去了至亲之人,可以战胜关于二人年龄巨大差异的偏见。
瑞伊以此认为加隆申是谋杀者。加隆申因此不爽并威胁瑞伊,可能得到与卢西亚娜同样的结局。
加隆申牵着瓦伦蒂娜离开火葬场,瑞伊独自黯然神伤。[END]
不才,抛出基于本片情节获得的几个显见的推论或问题,供参考、探讨:
一,本片中,加隆申的行为存在于“[无作为,蓄意谋杀]”这个区间中,无法判定。加隆申可能什么也没做——一切都是巧合、连续的厄运而已。他也可能做很多——如果他动手能力强,则可亲自出面或者亲手操办很多细节。也可以利用其畅销小说煽动挑唆某类犯罪行为,进行性质更加邪恶的“广泛打击”只为伤害其中个别人。
这种局势,类似那副著名的“鸭子?还是兔子?”的图片,观感不确定。这是编导刻意为之的结果。
二,本片中的各种现象,提出了一些让人头大的问题,例如:
1,在男女两性关系的层面:女性的性魅力被动展示的边界在哪里?男性的主动出击行为的边界在哪里?
2,报复的正当性及其边界在哪里?
3,媒体和文学的影响力是否应受到某种限制?
看最后男猪脚的表现,我觉得一系列事件似乎应该是他干的,因为如果真的是天谴,那他应该是对这“报应”拍手称快,但他平静的状态让我觉得应该是他干的,而且各种巧合似乎过于多了点。
作案手法不需要去解透,这电影的重点不在这里。
不过女猪脚的情况就很稀奇古怪的,连续死了家人,就因为反复看到男猪脚在附近出现过,就一直喊对方是凶手,但却又一直不做调查不去找证据,光特么喊有毛用啊?她是很忙吗咋的?总感觉她家死了人都不会影响她太久,悲伤几分钟(电影进度)就痊愈了,而且是在她认定被某人害死的情况下。
这一点都不合常理。
如果她确实存在害死对方母女的愧疚感,那么难道她还想着让对方“认为报仇结束”而收手?这特喵的是拿自己家人的命去填呐
关于影片故事分享一下我的看法,由于没看过原著就单从影片故事分析,提示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1.'勾引'一事真的存在吗?
2.女主一家的不幸遭遇和男主有无关系?
这两个问题都没有证据指向的清晰的答案,这个故事值得揣摩的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第一个‘勾引’一事,你说我勾引你,那我怎么勾引你的,有证据吗?没有,既然没有证据那就自我辩护,你能怎么办,是个很主观的问题,缺少直接证据,就无法验伪。第二个问题,求证困难,凡是看过柯南的都知道指证犯人是需要动机和证据链,但你有证据指证谋杀吗?也没有,那就疑罪从无了,这也是大多数网友的观点,女主一家的不幸遭遇和男主并无关系,都是天谴。
但真的是天谴吗?
这些个回答显然让我也不够满意,男主克罗斯特真的毫无关系,或者说真的没有办法实施谋杀吗?接下来从故事讲述和电影的镜头,以及宗教的隐喻来进行分析,在电影中有几个片段值得注意和分析,其中有导演或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这一点对于这部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在影片当中男主有两次进行了内心的自我暴露,可能从这里能看出些什么。第一次是电视访谈,第二次是影片结尾。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男主说自己认为惊悚小说真正惊悚恐怖的地方在于那些“可能性”。什么是可能性?
可能性
从这一角度看女主一家人的遭遇,首先是海滩遇难,谁也不知道女主露西亚那她哥救得到底是谁,以及在海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电影给了一个海滩围观的人群的镜头,男主克罗斯特也在其中,虽然不是特写但能够看到克罗斯特的头发是湿的。这代表着什么?
概率
概率在影片当中也有提及,是另一位作家兼记者和男主进行了对话。如果以这个角度去看第二个事件,也就是女主露西亚那的父母食物中毒父亲离世。
中毒事件。假设克罗斯特通过某种方法让女主父母中毒,需要前提就是,露西亚那的家庭聚会喜欢食用菌类,两种相似的菌类的特点,露西亚娜曾经向克罗斯特讲过这些信息,所以这个前提是满足的。那接下来克罗斯特如何使女主父母中毒呢?操控概率,通过增加中毒的概率,只要时间线够长女主父母一家人早晚会食物中毒。怎么操控?举个例子,增加有毒菌类的数量或减少无毒菌类的数量。就像分数一样,不管是减小分母还是增大分子都可以使这个分数变大,在足够长的时间中,这个小概率的事件也会发生。还可以增加什么概率?
越狱杀人事件。如果对犯人的画像进行筛选,选出可能会再次犯罪的犯人。再通过增加联系数量或频次,在联络信件当中有意或无意提及出轨相关信息,增加犯人再次激情犯罪的可能性。在越狱杀人这个案件中,当女主的哥哥被人击倒后影片中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注意这个镜头,有一个侧脸看不清楚的人低头查看,但在后续的镜头中,拍摄案发现场的场景里却没有这个人。这个人是谁? 火灾事件。为什么男主克罗斯特在经历了家人去世事件后,频繁增加自身的曝光度?如果男主在自己的书中描写一些煽动性的内容或者暗示倾向的内容,再通过增加自己的曝光与影响力,自己的书卖的越好,读者越多可能受到自己书本暗示的人的数量也越多,总会有一个“天选之子”深信不疑从而犯罪。另外,反复的曝光在对女主的心理上的进行施压,影片中露西亚娜受到影响逐渐抑郁,最终使露西亚娜的心理崩溃,走向毁灭。
最终结局,电影头尾时间线闭合,在新书发布会的现场,克罗斯特的眼神暗示跳下去的那一幕,杀机显露无疑。
天平原本是平衡的,你只需要在它的一端增加一点,天平最终就会走向失衡。
宗教 关于影片当中的宗教寓意简单分析。 天怒电影开篇第一个镜头就表明了这个故事映射有宗教色彩,影片中提及有两个故事,一个是该隐和亚伯,第二个是出埃及记。该隐杀亚伯,是谋杀。那该隐在谋杀亚伯之前有没有其他的罪呢?有,傲慢和嫉妒。上帝说杀该隐者必遭报七倍,这就是克罗斯特报复动机。出埃及记的故事里就出现了神罚天灾,埃及法老和众祭司在经过一系列的灾难之后最终心态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与影片故事发展和角色心理的转变也是对应的。
算是一个小彩蛋,查了一下男女主的名字,发现名字起的也很有意思,女主露西亚娜的名字是指明媚阳光性格开朗的女性,但影片最后女主最后内心却无比灰暗,很讽刺吧。男主克罗斯特的名字,其意思是寺庙神庙教堂。以神庙为名,简直狂妄自大,那这是不是在暗示克罗斯特以上帝自居,或许代天惩罚。天怒天罚,不言而喻。
克罗斯特是一位畅销作家,有名,有钱,地位高,具备这几个特点的人往往也相当自恋,那么这个角色既然如此自恋,那“勾引”一事,可能也就有答案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迅哥诚不欺我也。
自己对妻子都没有多么的爱,看看人家唐鹤德,张国荣走了多少年,他就守了多少年。。。当初抑郁症的时候,张国荣不痛苦不折腾?唐鹤德不依旧不离不弃?
如果给妻子足够的爱护关心,至于看到传票第一时间就发病?而不是第一时间就说,这是陷害!不可能!这是污蔑!
说明啥,说明妻子自己都心里有数,知道丈夫不爱自己。。。所以才相信的那么快。。。
妻女死光,报复女主家。。。这个逻辑真的是清奇。。。
女主自己动手杀了男主妻女么?而且,冤有头债有主,真的恨,那就光杀女主就行了,把什么表哥啥的都杀了。。。666666
真的那么爱妻女,为啥不复完仇,自杀了去陪她们?还要再娶一个?还娶的女主家的人。。。。恶心谁呢?妻子在地下知道这个,不会想吐?
男主就是个渣男!!!!!!没的洗。。。给它洗的说明你们都是潜在犯罪者,反正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是没错的。。对不对,你们就是小时候摔倒,父母拍打地面骂地面来哄你们的这种极度自私自利还不肯光明正大的承认的渣!!!!
就跟之前王者荣耀里宫本和阿通一样。。。。一个男人的成长,还需要一个女人两次的牺牲???真那么爱阿通,为啥不直接去死去陪她?看到那个cg,不得不感叹,这得亏是cg做的还算给力,要不然就这编剧,得被扔臭鸡蛋。。。古早文才这么写好不好。。这都2022年了,还这么搞。。。那咋不继续写才子佳人?
找人替代自己地位,还是找的仇人的亲人来替代。。。不如说自己色心不散,至于这么恶心原配??????李嘉欣的例子不知道?人家原配是不是死也说了不能让她进门?
从头没快进看到尾,整体感觉就是牵强。说服力差的地方太多:男主大开金手指和挂哥一样,所有家庭成员行程【碰巧 】全被女主提到过,男主还能记得清清楚楚;从毒蘑菇到联络囚犯到火烧疗养院,完美谋杀没留一丝线索职业杀手看了都直呼内行。
家人一开始不是为钱传唤男主,维护女儿这动机听上去也不过分,结果律师提出要高额赔偿就这么答应了。
签支票时男主威胁的眼神我不信你女主看到了坐在旁边的mommy难道一点感觉没有,出事了只有女主在警惕其他人强行想不到这个最大的仇家?最后女主妹妹还能在这前提下喜欢上《人格魅力》的男主?6啊。
全篇台词让我觉得经典的也只有作家对记者说的:“你既改变不了自己的平庸,也接受不了他人的优秀”。这样的台词如果配上一个稍微合理点的故事也不至于如此。
关于天怒我说一下我的看法吧,抛砖引玉了。原著没读过,单从影片讲述的故事分析。
女主有没有勾引?没有证据。
男主有没有谋杀女主一家?也没有证据。
这就有点意思了,这两个都是很主观的问题,既然没有证据那就自我辩护没有勾引,没有谋杀,也就无法证伪了。但导演或者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于此,影片当中男主仅有两次,进行了内心的自我暴露。一次是电视访谈,男主说自己认为惊悚小说真正惊悚恐怖的地方在于那些“可能性”。 在我看来这句话不仅是男主角色设定一种直接表达,也是作者的表达。从这一角度看女主一家人的遭遇,首先是海滩遇难,谁也不知道女主露西亚那她哥救得到底是谁,以及在海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有一个海滩围观的人群的镜头,男主克罗斯特也在其中,虽然不是特写但能够看到克罗斯特的头发是湿的。第二个事件是露西亚那的父母食物中毒父亲离世。假设克罗斯特通过某种方法让女主父母中毒,需要前提就是,露西亚那的家庭聚会喜欢食用菌类,两种相似的菌类的特点,露西亚娜曾经向克罗斯特讲过这些信息,所以这个前提是满足的。那接下来克罗斯特如何使女主父母中毒呢?操控概率,以墨菲定律来说,通过增加中毒的概率父母一家人早晚会食物中毒。怎么操控?增加有毒菌类的数量,减少无毒菌类的数量即可。 只要在天平两端稍微增加一点,天平就会走向倾斜。 后面的两个事件发生的核心也是在于概率。比如说对犯人的画像进行筛选,选出可能会再次犯罪的犯人,增加和犯人信件的数量或频次,在信件当中有意或无意提及出轨信息,增加犯人再次激情犯罪的可能性。当女主的哥哥被人击倒后影片中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有一个侧脸看不清楚的人低头查看,但这个人没有在后续对现场观景的镜头中再出现。 为什么男主克罗斯特会增加自己的曝光度? 一方面原因在于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也就是增加受到自己书本暗示的人的数量。另一方面向女主的心理上施压,露西亚娜也受到影响逐渐抑郁,最终使露西亚娜的心理崩溃,走向毁灭。在新书发布会的现场,克罗斯特的眼神暗示跳下去的那一幕,杀机显露无疑。在影片的最后是男主内心的再度自我暴露,就不多分析了。 然后就分享一下影片故事之外的一些看法吧。 天怒电影开篇第一个镜头,我就意识到了这个故事映射有宗教色彩,其中有两个典故吧,一个是该隐和亚伯,第二个是出埃及记。该隐杀亚伯,是谋杀。那该隐在谋杀之前有没有其他的罪呢?有。这一点该隐和克罗斯特一致,都是有“罪”在先。上帝说杀该隐者必遭报七倍,这解释了就是克罗斯特报复动机。出埃及记当中埃及法老和众祭司经过一系列的灾难最终心态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也是全篇故事的脉络。看完电影我感觉这个作者有点不简单,原来是牛津迷案的作者,我查了一下男女主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女主露西亚娜指明媚阳光性格开朗的女性,但女主最后内心却无比灰暗。男主克罗斯特的名字意思是寺庙神庙教堂,以神庙为名,简直无比自大,而角色本身又是畅销作家,有名,有钱,地位高,具备这几个特点的人往往多少自恋。那“勾引”一事,可能已有答案。电影以天怒为题,克罗斯特以上帝自居,天怒天罚,不言而喻。
小說家的敘事和敘事的小說家,營建出一個光怪陸離的敘事節奏和線索,再拼湊成一個莫比烏斯環,適合當作敘事學的教材啊,不同的敘事人物在不同的敘事時間裡有不同的敘事聚焦,連敘事框架可能都是虛構/他者的。所以到底誰才是終極的兇手?!
男人犯了错,却害死了妻子和女儿。
有点类似于“阿里女员工”的意思,女主先主动诱惑男人然后倒打一耙,讹诈男人,一个吻两百万,导致男方家破人亡。女方展示了下自己的“同情心”最终还是心安理得地拿着钱逍遥法外,最终同样家破人亡不得好死。女主唯一的人性光辉出现在为了家人跳楼自杀的时候,可惜一切都太晚了。男主应该学电车上的日本男人,当有女人靠过来的时候,用手机狠狠地砸过去,不要抱有幻想 ,一律戴有色眼镜看待,视作用身体讹诈的无耻小人,一旦沾上就要付出巨额代价。作品名称是《天怒》,会不会这一切是天谴而非人祸呢?某些女性如果继续利用自己的“弱势群体”地位制造对立,谋取私利,最终整个女性群体都会受到反噬。
我的天,什么玩意?我可是全部看完,就这?结局呢?收尾呢?这样也算电影?浪费时间了!做个反转这片子就大不同了。女主真的不行。
短评厌女浓度过高了哈,这个电影讽刺的也有你们这群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
南美影片的特点是慢悠悠,但这个片子故事性很好,而且其中的台词隐喻与宗教圣经引用跟咱们古代的中庸处世哲学也相通, 所以观感极佳。 老话讲: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 作家确实有错,但原因不过是误会了,摸了一下肩膀想亲一下女主。就算是流氓行为恶心下流,但也可以商量沟通解决, 没必要告人家闹官司让人身败名裂妻女不得安生。 可以看出女主等人一开始也是看好作家并且想利用其名气与资源的,人都是自私的贪心的。但做事不要太过,否则害人终会害己。 所以女主的悲剧是巧合还是作家作案,还是两者都有,这个已经不重要了,老话讲: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古人的智慧值得借鉴。
很难说谁更悲惨,结局讽刺(第一次看到男人鼻子这么像钩、眼像鹰——太容易出戏了)
还不错,近一两个月来唯一能看下来的电影,但是我就想知道毒蘑菇事件,罗圈腿男主具体怎么操作?
6.1_天怒 La Ira de Dios_The Wrath of God (2022),穿插已经发生的事情在剧情进展中,很和谐很紧凑,台词很精彩,尤其记者和克劳斯特对话那段,
气氛不错。
看到圣母和拳师难受,我就很爽啊
名作家骚扰打字小姐姐被告,法院传票寄到家里刺激了深受抑郁症困扰的前芭蕾舞演员妻子,导致妻子自杀还带走了小女儿……看上去很惨是吗?问题你作家和亚伯有一毛钱相似之处吗?亚伯是好端端被善妒的该隐杀了,上帝才补偿给他伤害7倍偿还,你的妻女双亡跟被性骚扰的打字员有关系吗?就因为你个管不住下半身的成功人士一贯以为自己能随心所欲,后面的一系列骚操作打击报复更是把人渣本色演绎到底,这是什么天怒,明明就是人祸!导演把一个狗血故事包裹上宗教外衣就能美化犯罪者了?带教育家教育完人我本来想致谢结果发现被拉黑了,怎么,妨碍你开拖拉机了?
阿根廷啊,西班牙啊之类的悬疑片,甚至还包括一些墨西哥的悬疑片,气质非常独特,阴郁,忧伤,悲壮又有点小小的邪念,很类型但又很文学。这个故事有bug,比如最后一段,作家又没搬家,作为曾经的助手她并不需要借由记者才能找到他,随时可以去见他。当然bug归bug,这电影所写的两重故事的互为映照,有点末日感的风雨环境,特别戏剧化甚至歌剧化但又没脱离真实的氛围,等等地方都还是能带来一些启发的。
无语死了,作家自己害死了自己的妻子女儿,哪来的脸报仇的?还说人家勾引他,整的正义凛然的,真这么伤心不应该自杀吗
这电影真让人无语,女主不会给男主来一刀???
编剧想憋着大招,写出环环相扣的生死跌宕,但功力不足,完全没有细节铺陈补充。导演拍得也缺乏说服力:就凭作家那又瘦又老还重度罗圈腿的小身板,偷偷下毒蘑菇,挑拨罪犯杀医生还有一点儿可信度,可不靠帮凶大白天谋害健壮救生员已很难,再把女主徒手扔下楼?太低估癫狂状态的女人爆表战斗力了!
人家女孩告他性骚扰没有什么错,他杀人全家就叫天怒?啥玩意……而且光悬乎地表示他杀一个又一个,没有证据,逃脱法律,问题咋操作你不表示表示?靠意念吗?
有点平,但女主好美
挺好一故事,可惜拍得太差了
作为小成本类型片,相当不错了。悬疑从头到位延续到底,叙事清晰不烧脑。阿根廷虽然已经衰退到底,但是文化产业还是在水准之上的,尤其是悬疑片系列,都拍的很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