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会将《穿过寒冬拥抱你》和《中国医生》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做一个比较。很简单,这两部片子都是关注到武汉疫情的历史时刻,但是却用了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这个事。
对于两部影片,我始终抱有一个问题——
如何展现医护人员的勇气,如何展现一个城市的勇气?
可以是面对病毒的不屈,可以是牺牲,可以是同情的泪水,可以是憧憬。
但这还不够!
对于电影而言,矛盾和冲突,才是能够绽放电影魅力的最佳手段!
这里我愿意再次重复《冰与火之歌》中的一段名言——
“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唯有恐惧方能勇敢。”
而这恰恰是《中国医生》比《穿过寒冬拥抱你》要更出色的地方。
于是在《中国医生》里,我们能够更多的病毒的可怕,我们能看到身边的人倒下,能看到束手无策的医生,能看到惊慌的市民,能看到恐怖的传染性,看到瘫痪的城市,看到面对病毒哭泣无力的护士。
并非是因为我以他人的痛苦为喜,而是因为这正是真实的反映,这才是人。
此刻,我们越是害怕,越是困惑,随之而来,人所爆发出的勇气。
便会越加光芒四射。
于是这种绽放的光芒,在《中国医生》中让我们把目光都聚集在了医护人员身上,将英雄主义的情绪渲染扩大了无数倍,赚得了无数的眼泪。
从手法上来说,通俗点儿,便是将一个人群升华,艺术升华,成为一个符号。
看似简单粗暴,但是他们选择的是医生和护士,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他们就像解放军战士一样——
即使进行了艺术升华,也并不违和,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有了固定形象的一个群体。
似乎《穿过寒冬拥抱你》也采取了这个手段,而重大的差别在于,本片视角的转变。
从医护人员,变成了武汉的普通居民。
有快递员、钢琴老师、超市和旅行社老板、退休的妇产科大夫、粤菜厨师….
影片中八成的内容都在展现武汉封城阶段普通人的生活,主创们希望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一座城市的不屈不挠。
这个方向完全正确,一个城市的样子不仅仅是站在聚光灯和所有人目光之下的医生护士,更多的是在疫情期间顽强生活,相互搀扶的普通民众。
那么,对于普通人,在历史车轮下的故事,我们应该如何讲述呢?
真实,是根基,只有真实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烟火气和它的真正样貌,也才能展现一座城市真正的勇气和光芒。
因此,影片中的人物应该呈现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
面对一种未知的病毒,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内心变化应该是这样的:迷茫——从众恐慌——小心翼翼——一次事件激发勇气——成为榜样影响他人——一个城市的勇敢
而《穿过寒冬拥抱你》在前三部走得过快了,基本上从开场十分钟开始,就快进到了第四步。
直接体现在黄渤扮演的阿勇身上,这个角色是本片中最能体现英雄主义,而又最脱离现实的一个人物。
影片一开始他第一个出现,便是在爱人的反对下,载着医护工作者前往医院,组织志愿者、带着大家练拳、三过家门不入、扮成大侠在楼下祝儿子生日快乐…..
也许真有其事,也许当时身在武汉的朋友,你的身边便有这样的勇士,但在我观影时,并没有片后的彩蛋片花来告诉我,因此在我眼里他现在只是一个王进喜式的人物,更多只能出现在银幕上,而非让我相信我的身边有这样的人。
在我看来,对于阿勇的塑造应该增加更多他的苦恼和普通人的软弱。比如他的剧情可以用一开始一系列的拒载,到最后看到一个孕妇,犹豫再三后出手相救,借这个契机,他通过两次三番的犹豫,进入了志愿者的行列。而他和家人的关系我认为应该用一种更隐忍的方式,来表达妻子的不满、儿子的想念,而非在语音中的调侃,和志愿者群里面看似怒骂实则喂狗粮的秀恩爱。
创作者的担心,我认识是新冠疫情对于国人的冲击,是否观众们愿意再一次直面当时的心情,因此选用了乐观主义的风格让观众的心情不至于始终沉重,同时也不妨碍用英雄主义的情节来激发观众的眼泪。
这一点在贾玲扮演的武哥与朱一龙扮演的叶老师的情节上最能表现。
贾玲扮演的武哥,是本片中我认为最接地气,也是最有观众缘的人,几乎所有的笑点都出自她的身上,而所有的泪点也都来自她的身上。
一个能将观众的喜与悲都凝聚在一个人的身上,是演员的成功,也是导演和编剧的成功。
武哥是一个在生活中大大咧咧的女人,我们能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困境,她都碰上了,离异、高强度的快递工作、女儿在外……但她的大大咧咧的气场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困难都在银幕上以一种快活而真实的方式呈现给了我们,而这种快活并不脱离实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接触到几个类似武哥这样的人。
而在这个疫情肆虐的舞台上,她碰上了他,身患绝症的钢琴老师,叶老师。
朱一龙扮演的叶老师,是一个超脱于现实的人物,他过分的美好。
一个接地气的胖大姐,一个仙气的音乐老师,擦出了火花,这一对原本不太可能出现在现实中的人,带给我们的竟是,朦朦胧胧,略带青涩的青春感情戏。
并不突兀,而是过于美好。
美好到,最后的遗憾,最后未能实现的桥上的约会,带给我们的遗憾之美,带给我们的眼泪,给了整个电影最出彩的亮点。
影片最后,每个主人公似乎都与过去的问题做了和解。
这种和解并不是疫情带来的,而是因为人与人的羁绊。
朱一龙不是第一次演电影了吧,我还特意上百度搜了一下
总感觉看他演电影很难受,演的很生疏,有点尬(粉丝别冲,纯路人,第一次看他的作品)
剧情稀巴烂
啊?啊?
就、就这?
前半个小时 压抑的说不出来话
后部分 刻意煽情明显
可以说 贾玲撑起了整部剧 周冬雨也还不错
这一分给贾玲
演技不是吹 就是冲着贾玲来看这部电影的 可以说她诠释角色这点做的很好
跨年看的 感觉
明年都不好了
总之就是
别看!别看!别看!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总结:一部垃圾剧,用疫情、抗疫精神来道德绑架。
想要过个好年 就别看!
水军别来评论区抬杠
(个人观点)
好烂参半。
好在题材。
武汉封城的背景,聚焦于具体的人的故事。
致敬的人物与事件清晰明了:在金银潭医院门前手持白色花束的「羞愧者们」,在阳台上高喊的市民,人们自发组成的志愿者小队,喜欢吃豆皮(鸡腿)的牺牲于岗位的医生,暴雨中高歌的快递员……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多亏了这些“犯苕”的人,吹哨的人,「老子到处说」的人,那些太多太多没法呈现在镜头前的故事和事故,永远留在我心底。
好在演员。
贾玲可真灵,她演的外卖员“武哥”,最真实、最令人信服,开场三句话,这个大大咧咧的人物形象就立住了。武汉封城,她只得退了车票原地过年,工作人员说金额将原路返回到您的账户,她边走边嘟哝“当然全款退,还扣钱啊。”
全影院的观众第一次笑出声来。就这么一句,既把弥漫着的惶恐不安的压抑感击碎了,又让人觉得,啊,这才是「活人」,有自己的抱怨,有自己的情绪,不是毫无个性、一味服从的空壳。
她和朱一龙演对手戏,竟然一点都不违和,她一笑,一托腮,刷朋友圈傻乐,擦口红,比划文胸,你就觉得那是自然到不能再自然,藏也藏不住的女孩儿心思。看她演戏,就明白什么叫做「真诚自有万钧之力」。
朱一龙演得也不错,就说他晕倒那场戏,又猝不及防又逼真自然,惊得全场观众都叫出声来,要不是贾玲在那儿试探地戳他脸配合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夸张动作缓解了一些紧张气氛,我真的就以为导演这就让他领盒饭了。刚在《爱情神话》那里学了句上海方言,现在用他身上正合适,老嗲了。
好的说完了,接下来是令人无语和不适的。
烂在「政治任务」。
一些批量生产袋装中药的镜头,很难不让人想起强迫某地区人民喝中药拍视频和“没喝中药的病人也会通过中药的分子运动痊愈”的荒诞;
“现在高龄产妇生二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的台词从所谓妇产科医生口出说出更令人皱眉,但凡接受过教育或是在网上冲过浪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高龄产子的风险和危害。人不能,至少不应该,为了响应所谓的政治任务说出违背良心和常理的话。
烂在刻意。
实际上,我很排斥观看除纪录片以外任何形式的抗疫剧。
拒绝煽情,拒绝歌颂,拒绝合理化人为的灾难,拒绝认同以部分人的牺牲换取更多人的生存,拒绝用英雄替代鲜活的普通人,用典型故事替代真实的人生,拒绝相信胜利,拒绝美化记忆,拒绝用眼泪达成和解。
作为疫情的幸存者,比起铭记荣耀,我更愿意铭记黑暗。在时间并不久远的死亡现场,哪怕一粒尘土也不容修改。以这样刻意的形式记录疫情,难免有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作为宽容的观众,这个电影本来就是以珍惜、拥抱眼前人为主题,还是觉得聊胜于无。记录下虽然片面却温暖的瞬间,比歪曲和遗忘来得更好。
平安夜看了点映。嘻嘻嘻哈哈哈呜呜呜嘤嘤嘤
直到编剧开始发刀。
不是,怎么滴,我们玲玲和编剧有仇怎么滴?
跑腿是我玲玲,救人是我玲玲,捡垃圾是我玲玲,给猫接生是我玲玲,然后我玲玲还不值得一个好对象咋滴?非得可我玲玲一个人发刀祸害咋滴?
就问你,不把龙龙整死了,是不敢想还是不会写龙龙和玲玲在一起?!!!!
哼,生气
买了点映去看了这部电影,黄渤和贾玲的卡司确实很吸引人。电影通过四个家庭的故事,通过一些线索串联在一起,讲述疫情背后的故事。黄渤打军体拳真的太搞笑了。周冬雨特别出演的角色赚了我不少泪点,谢老和厨师的爱情故事更是催泪。贾玲和朱一龙互动还是蛮甜的,尤其是两个人比赛占领微信步数封面,朱一龙给贾玲念诗,比较有cp感。所以最后结局真的哭惨我了,感觉导演在为了emo而emo,虽然前面有朱一龙患脑瘤的伏笔,但当时贾玲也说了她有一个亲戚,得脑瘤之后,每天熬夜身体健康。且朱一龙饰演的角色不差钱但是不去治疗,我分析不出他为什么不去治疗,然后很突兀的下线,百思不得其解。当时贾玲在长江大桥等他,还有最后载着女儿听说他的死讯时,我哭的太惨了啊。这部电影的最终寓意是搞笑女不配有爱情?
其次,电影的配乐很莫名其妙,就会有一些突兀的宏大的bgm,来搭配一些莫名其妙的画面,就很离谱,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比如高亚麟和徐帆开车去公司那段,配一些宏大的音乐,就感觉很不搭嘎。然后莫名其妙穿插进了一段墨卫侠的动画,我也不知道在展现什么。
唔,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其实打不了4星,但是打3星也舍不得。就这样吧。
看到一半给的影评,看不下去了,完全不像一个期待度这么高的电影表达出的东西,剧情七零八落,且这几段感情的结合实在让人想不到搞不懂,多条剧情线的穿插也很摸不着头脑,并且把疫情这样的题材拍成这样的意义是什么,主题明确但场景太假,真实的疫情防控最紧急的时候是这样的吗,传染病型病毒笼罩下的社会是这样的吗?并且那段搞笑的剧纯属僵硬拼凑,真是笑不出来,当一般主旋律电影来看吧,坐不住了
年末最温暖的电影,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故作痛苦,都是平凡人的小故事。女性导演的叙事真是细腻又磅礴。
难看是真的,好哭也是真的
强行煽情,只能给主题加一分了
很散碎,很任务,不及格,不推荐。
作为一部电影,拍得还没有B站点击最高的那几个抗疫混剪感人,绝倒
不能更难看
哭是哭了,笑也笑了,但是真的好无聊……剧情稀碎……
不提倡打着正能量的名义,做这么差的剧。浪费了好题材。剧情太零碎,没重点。看得我如坐针毡。上一次在影院让我感到这么尴尬的影片,好像是姜子牙。
高亚麟那段我从头到尾都没有感觉,反而是老年线最感动我,老奶奶重回一线的那段,两位老人各自穿上战袍,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那段太帅了!某种意义上贾玲线承包了本剧所有的BE,姐也太惨了吧。
救命…我今年都不想再看国产电影了
疫情,太现实。发生在身边的事,终究是电影很难再引起共鸣的。
越来越多,如此的,缺乏艺术价值的,现实搭载过剩的,电影
咱就是说,没有剧本咱就可以不拍。电影拍成了电视剧,看的我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半个小时我就想走了,枯燥乏味,全凭背景音乐铺陈,一场大型的mv,靠着把哭戏层层堆叠来硬煽情,主角也不录制同期声,后期配音口型对不上实在尴尬,把疫情当时的纪录片放一遍都比看这片强,缺乏真实感的故事看的人确实难受,真没必要为了煽情把人写死,然后再让俩人在雨里哭,这对劲吗,这不对劲。
浪费时间 ,如坐针毡,选这么一个跨年的时间来消费疫情,拍的什么七拼八凑的电影。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狗血而狗血,高龄产妇生孩子,态度大反转,大方捐赠物资。我真不明白编剧导演的脑子在想什么,拍这一段是为了鼓励生育吗?七零八碎的片段东一点西一段,几度想要离开电影院!近期看过最烂的电影
太晦气了,今年最后一部就看个这……
一般 特别是高亚麟的part太刻意了 在桥上拥抱的地方尬死我了
真难看。。。台词剧情太差了,看完我只想电影院还钱,根本不想拥抱
就是说朱一龙和贾玲……太尬了,类似不能理解的情节还有不少。最大的问题还是配音用力过猛,配乐也过于努力了。
感人的是真实,不是片子。导演不太会煽情,倒是压迫感很会拍,开头看得我头皮发麻
一塌糊涂,如坐针毡,烂得发吐。不是说不能快乐,只是说,为什么苦难可以消解得这么轻易和理所当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