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缩小人生中,缩小人原住民集体搬到地下的洞穴中,完全与地上隔绝,根本就是一种自杀行为。
1、搬到地下的决定是科学家乔根基于一个科学家团体的分析结论而定的,而科学家的预测年年都有。这个分析团体有着2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由细菌学家,环境学家等科学家们组成,由于南极甲烷导致冰山融化事件,他们得出人类即将灭绝的结论,也就是他们说的物种大重启,他们要把所有的原住民都迁移到地下,以便继续进行研究和保留未来的人种。搬到底下是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的计划,由于甲烷事件,他们觉得时机成熟了可以行动了。科学家乔根说这话的时候是包含着感情的,并且它的妻子非常坚定地支持他。但是对于船上的几个人来说,这科学家夫妇的话似乎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保罗除外。
2、在原住民当中小罗尼多次亮相,在原住民晚饭上小罗尼的嘴角伤口表明他已经患有某种疾病。而这在之前的片段当中有所预示。邻居杜尚说小罗尼全世界把妹,迟早有一天会得md而死。若这真的是md之类的病症,对于封闭在地底下的一小群人来说,传染和爆发将是致命的。
3、最后在飞机上,玉兰和保罗的对话,玉兰说,“现在你知道从电视机中幸存是什么样的感觉了?当死亡即将来临的时候,你会更加注意的观察周围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玉兰直接把进入底下等于成死亡。
4、从一个避难所、保留物种的项目来说,准备并不完善和严谨。怎么能连回到地面的出口都不留?缩小人原住民全体进入到地下,然后封锁入口,有去无回,这并不是一个科研项目的常规操作。他们并没有在地面上留下联络人员,没有给自己留退路,就算再完美的系统也应该有补救措施。这群人是否对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生存能力太自信了,行为确实非常疯狂。并且这个项目的启动,世界上并没有媒体或者机构知道,缩小人原住民相当于是从世界上静悄悄消失了。不过可以想象到世界灭绝的言论一旦传播,会有非常多的人向保罗一样想要加入他们,这一小部分人与其说是想要去世界的火种,还不如说是他们只是想要给自己留一条求生之路。从人员配置和动植物样本来看,这并不是诺亚方舟,传说中的诺亚方舟是精心挑选了各种各样的物种,是确实为延续物种来考虑的,而原住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是能够成为繁衍出全世界人类的火种呢,此时的缩小人原住民已经不同于当初的那个科研力量团队了,当年他们正值壮年,是缩小实验当中幸运的成功品,但是现在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到了中年甚至老年,年轻人只占少数。并且年轻人中有个像小罗尼这样的,生活习惯并不是很好的年轻人。地底下的医疗条件、资源储备是否真的能够支撑他们的生活?单从可见的状况看来是不行的。
保罗最终放弃进入地下是明智的。保罗想跟着原住民一起到地下是因为,吃饭时原住民们we are ready的齐声呼喊,受了大家气氛的感染,所以想跟着到地下去。保罗有一种渴望实现自我的强烈愿望,因为他到目前为止的人生经历都比较离奇,离了婚,缩小了,然后遇到了一些他之前根本接触不到的名人,所以他觉得这是冥冥之中命运在推动他要去加入这么一项计划。保罗想跟着原住民到地下去。其实只是一种情感的冲动,而为了这个冲动他要做出的代价是放弃他的朋友和爱人陈玉兰。当保罗告诉其他三个人他的决定时,反应都是反对,并且他的邻居还有康德拉,都稍有讽刺地告诉他,不该跟着那些人去,那些人都是疯狂的人。而保罗最后放弃的直接原因是,他发现到底下的旅途不会那么轻松。一个小细节是在保罗询问的那个哥们友好地告诉了他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之后,那个哥们就大踏步的往前走了。保罗还并没有在原住民当中建立起亲友小团体,也就意味着保罗在原住民当中不会获得像现在的邻居现在的爱人这样的帮助,并且进入底下的许多细节他并不清楚,他很莽撞地没做准备就决定加入了。他将会是孤独的,他要靠着自己去面对拯救世界那一切。
其他的三个人为什么不想进入洞穴?首先玉兰是一个表达非常直接的人,她的理由是她想照顾真实的生活中的朋友,比如说在贫民窟里那些朋友,才是真正需要关心的人。玉兰不会不经告别就抛下老朋友,她还会回到他的那些朋友当中去。而杜尚,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杜尚的价值观很明确,他认为人缩小是为了获得物质,是为了享乐的,他从一开始就没有觉得把自己缩小是为了保护世界保护地球。他还有着一套跟他家人合伙倒卖奢侈品的商业计划,所以他怎么可能进到一个封闭的洞穴中,没有高价值的物质需求,也没有大人世界的供给,地底下的乌托邦和绝对风奉献精神是不适合他的。康德拉和杜尚是同一类人,康德拉没有很明确的表态他自己的观点,但是可以确信的是他绝不会离开他的船,他不会去一个没有海洋的地方。这三个人对自己的定位,还有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是非常明确的。
而保罗就是这么一个,没有定位好自己人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所以才会容易从众。刚开始时候由大变小很大概率原因是因为他老婆想换大房子而手头拮据,老婆的需求就是他奋斗的方向。在变小并且离婚之后,他一下子失去自我了,直到遇到玉兰。玉兰,非常坚定的,态度和信念感染了他,也许这就是她爱上玉兰的原因。那么在遇到了这一群狂热的原住民之后,他又被吸引住了,他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让他实现自我的渠道。玉兰问他你有没有想清楚自己是什么人的时候,他有明显的犹豫。他只是有一种冲动的心理,就是看到大家想这么做,那么他也想去做,他觉得跟着这样一群人就能找到自己该走的路。
保罗刚开始能够被玉兰吸引,就是因为他有一颗想帮助人的心。他看到了玉兰的腿很不灵活,就很自然的想要提供帮助,这是他们认识的一个起点。就像玉兰说的,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好人,而保罗他自己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保罗之前只是像个咸鱼一样过日子,玉兰一眼就看出了他普通且乐于助人的内在属性,保罗直到在走入底下洞穴的时候才意识到。保罗是冲动的。他都没有明确自己适不适合做这么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他其实并不了解原住民,那只是他认识原住民的第二天,然后他其实也并不知道,到地底下去与世隔绝到到底需要付出什么?这些他之前都没有考虑过。最后他坚定的回到了玉兰的身边,回到了现实世界当中。在飞机他会庆幸自己站在了地球大多数人一方,他后来在最后为贫民窟的人服务的过程当中,他也明白了,自己做的选择是对的。
其实,全世界一起缩小身体,才算是拯救了世界。当缩小身体只是个人的行为,或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行为时,只不过是自救罢了。上图是在保罗和妻子没做出缩小决定之前,他先一步缩小的邻居说的话。那么已经迁入地底下的缩小人原住民就成了薛定谔的猫了,生死都尚且未知,更别说拯救世界了。就算要实施迁入地下也为时过早,世界根本就还没到毁灭的那一步。
一星给演员/大佬们在线的演技,一星给剧本以及他本来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恕我真的不能给更多了。
前半段的设定不错,也埋了些(我以为的)伏笔,但从中段开始走向就变得很迷,如同脱缰野马一般,且居然还不是一路泥石流到底,中途偶有些瞬间让我觉得“啊 原来是想讲这个方向”,然后立刻急转直下,最后只剩下一脸懵逼。
老实说,这片子可能更适合拍电视剧,而不是电影,毕竟可以延伸开探讨的方向太多了。阴谋类的,可以从那22万5千分之一的失败率上做文章;人文类的,可以从前妻阵前倒戈上着手;社科类的,或是探讨经济,或是政治,或是阶层,都是挺好的切入点;再或者,什么越南女的经历啊(想我刚看到她出场还天真地以为会有什么反转),邻居的生意啊,城外的贫民窟 啊,都可以挖掘嘛,只要讲的够深入。然而贪多嚼不烂,处处挖坑的结果就是哪个都没填上,这就很尴尬了。
性格决定人生,男主这性格就注定了总在退让,总在失败。
以为是个科幻电影,看到男主终于变成了微型人,心想这下可以享受大房子和荣华富贵了。
结果,老婆走了,离婚了,还得去工作。跟以前一样的生活。
遇到越南妹完全被pua了,被控制住了心智,哥们你变小是为了享受生活的,不是为了做救世主好吗?
男主在现实生活中混得差,所以想退一步走捷径变小来实现财富自由,走上人生巅峰,有点像从发达国家移民到不发达国家的那意思,结果没混好,看到了微型社区的阴暗面,突然变成了圣父听从女主的命令到处帮助别人。
最后有了机会跟随科学家到地下生活,选择了回到女主身边~估计导演是想说,男主成长了,不再因为不满现在的生活再一次逃避再一次退缩了,选择帮助当下的穷人。
一个科幻片题材,拍成了苦逼片,后面还以为在看我不是药神,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
(以下可能含剧透)
1. 导演+编剧Alexander Payne
曾经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The Descendants(后裔,2011)和Sideways(杯酒人生,2004)。另外还有四次提名,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他之前的电影剧本以改编为主,但本片是他和奥斯卡老搭档编剧Jim Taylor原创的。
最初的点子来源于Jim Taylor和他兄弟经常讨论的一个人缩小后生活更美好的话题,后来他们把这个话题和解决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导演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想通过本片表达的主题很多,不仅有环境问题,还有政治隐喻,还有一个男人找到迷失自我的成长故事。确实主题很浩大,适合拍成迷你电视剧集,而且现在正是做电视剧的黄金时代,但他们还是坚持要拍成一部电影。他更喜欢电影这种形式。
导演还提到这部电影有点像《黑镜》,通过一些比较诡异的科幻设定反映社会现实。但他本身对科幻并没什么兴趣,更想做一部Hal Ashby或是Robert Altman的电影,在结构上多线叙事。
有评论认为,这个片主题不停的变,好像没有一个统一主题。
2. 预算
本片早在2009年就已经构思上了,但导演先制作了其他项目,包括The Descendants和Nebraska(内布拉斯加,2013)。因为本片一直筹不到资金。导演说投资人觉得剧本“太智慧了”,投资风险大。而且预算也很高,因为要做大量的视效。这也是导演拍的第一部视效电影,也是拍过片里耗费最高的,大约花了6500万至9000万美元之间,比他前三部片加起来还要多。
但导演不愿意将就。为了拍出心中的效果,坚持把预算定这么高。最后派拉蒙的Brad Grey觉得虽然剧本感觉讲不太通,但还是可以拍的。可惜他在影片完成前就去世了。
上映后票房比较惨,首周不到900万美元(在美国上映当天男主马特达蒙的父亲去世了……)。最终全球票房约3800万美元。
3. 卡司
豪华。据说男主马达很快同意了接演本片。他前妻的扮演者wiig姐曾和他一起出演The Martian(火星救援,2015)。片中还有句他母亲的台词致敬了火星救援:“他们都能上火星了,却治不好我的纤维肌痛。”
片中除了主角,还有很多大牌演员客串。其实之前连梅姨Meryl Streep、Reese Witherspoon都考虑过参演。Reese Witherspoon本来要演男主前妻那个角色,但因为去了去年很火的美剧Big Little Lies(大小谎言,2017)剧组所以没有时间。
片中越南女扮演者Hong Chau也出演了《大小谎言》。她在本片的表现获得了广泛赞誉,包括金球奖最佳女配提名。她小时候的经历和本片中角色很像,本来是出生在泰国的越南难民,后来全家跑到美国。她在美国长大,毕业于波士顿大学,一直从事表演行业。
但Hong Chau在影片中的形象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塑造得过于“刻板印象”了,言行引人发笑,本质上暗含种族歧视。
4. 拍摄地
有加拿大:开头的会议是在多伦多的Aga Khan Museum阿迦汗博物馆拍摄;最后的小人村落是在安大略省的Kelso Quarry Park拍的。还有挪威。另外还有导演老家内布拉斯加州(也是TBBT的Penny的老家)。其实他很多影片都在自己家乡拍的。
5. 科学原理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能量E等于质量m乘以光速C的平方。所以如果要真的把一个人从正常大小缩小到iphone那么大,需要上百个千万吨级核弹爆炸产生的能量,更不要说电影里是批量压缩一群人,那需要的能量得多大!本来是出于“节能”的目的才要缩小人类的……
而且,如果人变得像电影里那么小,声音应该是又小又尖细的,无法和普通人类正常对话。更没有办法像男主一样接客服电话。
另外,这么小的人很容易被一阵风吹跑,也很容易被野生动物吃掉。所以小人国的防护网得特别坚固才行。
片方也承认他们忽略了科学上的可行性。
压缩太多是不可能的,但降一点儿是可能的。来自纽约大学的华裔生物伦理学家S Matthew Liao在2012年曾发表相关论文,提出人类可以平均降低15公分(也就是100年前的身高水平)的具体方法,包括着床前胚胎遗传学诊断,选择较小的胚胎进行生育,或是给人类注入过量的雌激素。但这些行为同样有道德上的争议。但确实能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而且利于未来的太空旅行。
Source: IMDB.com deadline.com ew.com undertheradarmag.com businessinsider.com
《缩小人生》中,主角整个人被缩小到了10厘米出头。于是,爱人忍痛与他分手。
电影还没上映的时候,本片的科学猜想就让我想到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科学家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18000年后,太阳将要发生一次短暂的能量闪烁,届时地球的温度将降到零下110度。
那么,这18000年内,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子孙后代存活下来?
这是《微纪元》中的剧情。
面对这样的大灾难,人们想过星际移民,但是可行性太低,凭借大灾难前一个世纪的宇航技术,连移民千分之一的人类都做不到;
人们想过移居到地层深处,太阳能量闪烁后再出来,但这不过是拖长死亡的过程而已,大灾难后地球的生态系统将被完全摧毁,人类无法生存。
最后,一位基因工程师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把人类体积缩小10亿倍将会怎样?
于是,12500年后,这个想法变为了现实,人类可以缩小至10微米左右,只相当于一个细胞大小,但其身体的结构完全不变。
他们的体积缩小了上亿倍,生存能力也增强了上亿倍。比如一听罐头够一座城市的全体居民吃一两年,而罐头盒又能满足这座城市一两年的钢铁消耗。
随后,他们用5个世纪的时间,在底层深处建造了几千座超级城市,每座城市是一个直径2米的不锈钢大球,可居住上千万人。
大灾难后的四百年,他们回到地面,建立起了人类的新世界……
《微纪元》毕竟是科幻小说,自然也有不符合科学依据的情节。但也正是因为科幻小说中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异想天开,才吸引了大量科幻迷。
《缩小人生》并非由《微纪元》改编,但是题材、剧情非常相似。
一项技术的问世,使有机物的细胞级的维度可以降低,比例大约是2744:1,可以将一个1.8米的人类转化为12.9厘米高。
这样一来,你能量消耗更小,吃得更少,需要的住房面积更小,一部手机对你而言是一块电影屏幕,甚至以前不敢想的别墅、钻石、游艇都变得触手可得。
《微纪元》中有这样一段话:
全球的电视上都出现了一个教室,教室中有三十个孩子在上课,画面极其普通,孩子是普通的孩子,教室是普通的教室,看不出任何特别之处。但镜头拉开,人们发现这个教室是放在显微镜下拍摄的。
《缩小人生》中,提供缩身手术的“悠闲境”公司,拍摄的宣传片也是类似的手法。
悠闲境的一位业主杰夫在豪宅前做了一个自我介绍,表面上没什么特别的,下一个画面告诉我们,他和豪宅都是2744:1的缩小版。
杰夫有花不完的钱,妻子也不用工作,每天的日常就是打网球、按摩、和闺蜜吃美食,然后去珠宝店采购。
她买了一条钻石手环,一对钻石耳环,以及钻石项链,一共只花了83美元。
然而杰夫假装很“生气”,因为83美元是他们整整2个月的食物预算。
正常人要工作几十年才能买得起一套豪宅,但如果你去做缩身手术,就会轻松许多。
只需要6.3万美元,你就可以在悠闲境买一套至尊级豪宅,庄园等同于6000平米,房子等同于1100平米。
而15.2万美元的资产,在悠闲境等同于1250万美元。
于是,财政紧张的保罗、奥黛丽夫妇决定去做缩身手术。可是,手术前奥黛丽却临阵退缩了。就这样,只有保罗一个人做了缩身手术,变得只有10厘米出头。
不得不说电影的想法还是很有趣的,但是口碑并不好。
豆瓣5.4分,IMDb 5.7分,烂番茄新鲜度50%,均分5.7,烂番茄观众指数23%,均分2.1/5。
类似的电影有很多,比如《格列佛游记》《别惹蚂蚁》《蚁人》《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等,但《缩小人生》选择了最差的那种方式。
首先,电影剧本的问题很大。
电影的剧情简介是这样的:
在《缩身》中,亚历山大·佩恩描写了一对财政紧张的夫妇,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决定“缩身”——把自己变得更小,这样日常消耗也就少多了。然而在缩身开始前的最后一秒,妻子退怯了,只有丈夫进行了缩身。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迷你小丈夫(马特·戴蒙)与妻子在很多方面开始出现不和谐,夫妻关系陷入紧张。
预告片也是类似的剧情走向。
然而正片中,保罗和奥黛丽仅仅是吵了一架,之后奥黛丽就再也没有出现了,对“夫妻关系陷入紧张”的拍摄并不深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要么你就把夫妻的矛盾拍好,要么你就去掉。
电影花了40分钟为缩身手术做铺垫,后面就完全进入另一个故事了,断裂感非常严重,感觉前半段是一个故事,后半段是一个故事。
而且后半段关于陈玉兰的故事也没有讲好,剧情混乱,三观扭曲,深度、内涵更是流于表面。
按照《微纪元》的说法,没做缩身手术的叫“宏人”,做了缩身手术的叫“微人”。
小说大概是这么写的,宏人和微人爆发了一场世界大战,看似弱小的微人其实战斗力更强,因为宏人看不见微人军队的调动,而微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宏人眼皮底下腐蚀他们的计算机芯片,甚至带着激光钻头空降到宏人的视网膜上……
寥寥几句就打造了庞大而清晰的世界观,冲突强烈,矛盾深刻,画面感极强。
要知道,《微纪元》可是刘慈欣在1998年发表的。
《缩小人生》比《微纪元》晚20年问世,但对宏人和微人的冲突刻画得太浅薄了,除了酒吧里有人说“微人的选举权应该权重更低”之外,几乎没有更深入点、更建设性的探讨。
你会发现,保罗手术前后,除了住了大房子之外,基本没什么变化;而电影后半段的微人生活,和宏人生活也没多大区别,没有多少微人和宏人的互动,浪费了一个好想法。
这感觉就像写作文的时候,开头想要写得很有深度,结果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最后草草结束,结果得分反而还没有那些常规套路的作文高。
这也是为什么《缩小人生》作为一部试图冲奥(但是颗粒无收)的电影,明明立意很好、想法有趣,反而口碑还不如同类型的商业片。
其次,电影有政治正确的意味太浓。
电影中,保罗身为一名白人,和一位残疾的越南女性谈了恋爱,感觉是强行让他们产生一段爱情戏。
更何况,这位叫做陈玉兰的女性还曾因为政治问题被抓进了监狱,然后越狱后偷渡到美国。
似乎,电影是想告诉我们,进了监狱的也不一定是坏人;或者说,虽然我犯罪、入狱、越狱、偷渡,但我是个好女孩。
这样的女孩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我们应该给她一个机会,和她谈恋爱、成立家庭。
这种价值观未免有点扭曲了,正如某位明星曾呼吁我国接受难民,遭到网友的严厉批评。
有些极端白左份子,提倡“用身体抚平难民的身心创伤”,鼓励人们和难民发生关系,并将此当做宽容的标志。
这位白左还毫不隐晦地说她和未成年难民们发生关系,说“这没什么好指责的,而是在帮助难民者中已是在践行的实际。不管怎么说,起码可以给‘寻求保护者们’较近的‘亲密感’”。
《缩小人生》也差不多是这样,其传达的思想太刻意、生硬、强行,甚至恶心。
白种人和亚裔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把这位亚裔塑造成政治犯、越狱、偷渡、残疾、清洁工,而且生活如此艰难还不忘初心去帮助他人,就是矫枉过正了。
设计的痕迹太明显,为了政治正确而政治正确。
除此之外,电影对人物塑造也是如此。
保罗本来是学医的,同时也想成为一名医生,但为了照顾母亲不得不放弃,选择了一份屈才的工作。
他来到悠闲境后,不享受他的大别墅,不享受他那等同于1250万美元的巨款,反而去帮助陈玉兰,帮她按摩脚、背她上楼,帮她打扫卫生,甚至放弃活下去的机会选择和她一起等死。
他放弃求生,转而去帮助贫民窟的穷人,更是圣母、刻意到了极点。
这就无关缩身手术了,无非是科幻外皮包裹的都市片,讲述一个圣母爱上另一个圣母的故事。去掉缩身的主题也不会有多大影响。
而陈玉兰一副“我弱我有理”的姿态,强行让保罗帮忙治疗室友。
她没教养,保罗帮完忙,她就说累了,要赶他走。
她不懂礼貌,保罗帮他打扫卫生,她还说话很不客气。
她文化水平低,说话粗俗,张口就是fuck,而且她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她愚昧无知,不相信科学,和杜尚一致认为科学家是邪教。
尤其是导演编剧安排陈玉兰把富翁家的药、剩菜带走,强行把她塑造成社会底层;她不顾自己永远为别人着想,未免太圣母;她对每个人都很好,然而唯独对男主很蛮横。
只能说导演编剧太恶心了,强行给陈玉兰这样一个人设,然后强行安排保罗爱上她。
陈玉兰根本没有任何值得保罗喜欢的地方,保罗爱上她和“霸道总裁爱上我”有什么区别?
当然,还是有区别的,“霸道总裁爱上我”最多无非是高富帅爱上普通女生;
像《缩小人生》这种,千万富翁爱上身为清洁工还残疾的越南难民,讲真,晋江文学网都不敢这么写。
前段时间,《星战8》让女性亚裔和男性黑人组CP,我以为下一部顶多拍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女性亚裔难民和做过变性手术还吸毒的女性黑人谈恋爱,没想到《缩小人生》比我还狠。
我还是太年轻了,年轻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难怪设定如此有趣,口碑却全面崩塌,毕竟为了政治正确也是碧莲不要了。
专门把主角缩小讲了一个不·用·缩·小·也可以讲的故事
对抗消费主义的缩水小人国计划,科技难以改变阶级固化;一事无成的中产赤脚医生在新世界与旧世界的交界,寻找人生意义。What kind of f#ck you gave me? 真是左右不讨好的切入点,但科幻世界观其实建立得蛮有趣。对大多数中产知识分子来说,这可能才是世界末日的样子:not with a bang but a whimper
奇观是如此切题的重要和显著,给佩恩电影带来前所未有且高潮迭起的幽默,也就不可能让观众去有意忽视。让人担心离开了特效就将沉闷下去的小人国故事,也成功变身成另一则精彩的“北京折叠“。本着某种环境政治正确原则,佩恩有些简单化和脸谱化的把越南女带领的第三世界穷苦”小人“,塑造成正直英雄。
其实进入缩小世界后还是挺有趣的。本来纠结的中产,缩身是助推,让他们踏入上流社会;而对于第三世界的人来说,缩身是惩罚,是偷渡的手段,是无论身子多大都要给人刷马桶的宿命。这个故事要是从越南女的角度来说应该会更好吧。可惜,佩恩或许也知道自己没有那个视角,于是也只能拍成白男自我救赎了
这片子就当个喜剧看看就完了,剧情什么玩意儿,白浪费这个设定。完全没有宣传的夫妻关系什么事,前面还在讲人到底应该过什么样的人生这种问题,后面突然上升到人类平等和谐和未来发展,不如阅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小时我以为我看了4小时 全程WTF 命题作文下指点江山大谈世界大事 结果无任何深入 第一第二幕完全无关 转折崩溃 剧情全线崩溃
前半段挺搞笑挺新奇的 后面越来越 “这他妈在讲啥”“这他妈又在讲啥” 尤其是感情线 嗯估计也可以作为笑点吧... 关于各国家的人的性格设定太太太cliche了...
感觉剪进了别的片子
7.9/10 周小姐搶光嗮戲!!
#tiff#前半部和后半部完全是两部电影,后半部完全浪费了前面那么有趣的设定,讲了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又强行固化亚洲人形象。笑点倒是多,但是都是些插科打诨,大多数时候笑不出来
其实特别无聊的片子 开头格局铺的挺大 感觉会很有戏 从商品社会 乌托邦式 反乌托邦 反反乌托邦 嬉皮士的环境转变 但是越往后越往小了收越流于不知所云的平淡 所以应该给2星 但是亚裔女配的表演实在可以加1星!(另 8种炮儿 ni打过几种?:).。
#Venice2017# 恭喜恭喜,终于找了个越南女残疾人当女主。这就是为了政治正确脸都不要了的片子,全片就讲了政治正确四个大字,白白糟蹋这么个设定,连基本的故事线和情节线都不顾了,就靠小段子逗观众笑。负分滚粗都不为过。
披着一副伪善的面具,隔靴搔痒了两个小时。一会气候问题,一会少数族裔问题,导演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以为你贴一脸的政治正确的标签你就真的正确吗?
马特达蒙虽然中年油腻但仍然憨厚可爱,周洪元素丰富但是角色扁平。佩恩借着荒诞的剧情和全世界各民族的嘴,假装自己已经不再反复重复美国价值,但其实骨子里还是一个异性恋白人男性的故事,最后回归到了一个自我认同的主题,也没错,佩恩还是那个异性恋白人男性。
1.显微镜拿来,今天我一定要找到你的丁丁!2.高仿版马特·达蒙去演了《黑镜》第4季第1集,然后马特·达蒙去演了一部高仿版《黑镜》。3.马特·达蒙在《雷神3》里当了一回洛基,这次又当了一回蚁人。.
【FantasticFest】脑洞大是大,但是人文关怀一点没少。说政治正确的没事儿找事儿呢吧。
3.6分吧,虽然剧情很离谱,但是人物很好玩,很值得看一看
屁政治正确啊?骂之前你们看懂了吗?最后不就正是倒过来讽刺baizuo们一天想着拯救世界拯救人类,而不去帮助真正实打实身边正在受难的人吗?越南女性设置刻板我承认,镜头和故事讲的也很一般,所以给3星,但是别以为你懂那四个字就什么大制作都往上扣,这片子算是已经在努力往外跳了。请认真看
并未因缩小,而改变一切! 人类的问题,不是尺寸的问题!
在近未来科幻的构架(人类体积缩小而减少地球消耗)中,佩恩探讨的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弊病:阶级、贫穷、存在危机,不会随着社群的整体迁移而改变。一个神奇的概念,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