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9天第3场,我是主持人爱在银色星球上,第3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布努埃尔导演的《泯灭天使》,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2分,讽刺的超现实主义恐怖片。主要我也没啥太多感想,就实事求是,不拽词了。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1星,对我来说太晦涩,室内戏看着也挺沉闷,唯有看看摄影了。
场刊嘉宾 donnie
2星,虚伪资产阶级的虚伪和乱搞行径在前半部分几乎都是可以预计的(简直有点《绯闻女孩》了哈哈哈哈)。直到后半部分的疯癫才渐入佳境,布努埃尔的群戏能力和初期超现实技法再次显现。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我是觉得趣味性弱一些,和《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比的话,不够“好玩”。
场刊嘉宾 donnie
我也觉得,他后来那种极致的讽刺还没开始。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说实话还是乏味了下。
电影界有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作为中产阶级、文艺工作者的导演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会热衷于拍摄以挖苦、嘲讽、批判、揭露中产阶级和文艺工作者为题材的电影,典型的有伍迪艾伦、迈克尔哈内克、洪尚秀等,布努埃尔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他们的批判对象甚至时常与他们自己有些许相似之处。嘉宾们如何看待这种文艺圈“自嘲”的现象?你们认为他们出于什么心态?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显然不同导演目的不同,布努埃尔我记得是拍了一系列这种,要么自省,要么批判吧。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他们自己最了解这些人,因为身处其中,能够很容易地创作出身边人的形象。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出于自发,毕竟这些人才是他们的身边人,就地取材,方便,素材多。
主持人 爱在银色星球上
我每次看见洪尚秀电影里面出轨的情节,我都大震惊事件,心想这是可以这么坦白的吗?你们会不会觉得在批判之中有一些小小的自恋?
场刊嘉宾 donnie
对啊,伍迪艾伦不也。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你就说这些人本身自己也是中产阶级,也是知识分子,也有矫情和臭屁,要面子,争高下的。(自恋)是必须的,搞艺术的哪有不自恋的,哪怕批判别人也带着自己的眼光,“只有我才能骂你们还这么有趣”。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我觉得是清醒的认识自己,但是又无法改变。
场刊嘉宾 donnie
你想中国的新导演经常就以家乡为题,因为他们有乡村经验,这个东西城市人也很难拍出来。能做到批判已经是不错了,真的去体谅其他阶级,很难,以其他阶级的生活为题,就更难有那么深刻的洞察了。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能改变自己的话,那他们就是政治家了,不是艺术家了,毕竟搞政治的,才玩的这么狠。艺术都是怎么狠不管,先玩。
主持人 爱在银色星球上
我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因为我感觉这个特质是中层特有的,底层和顶层都不具备。别说自我批判,就是外人批判一下底层顶层都能炸锅。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但是两极的人群不多吧,只能说中间的部分吃饱了才有力气扯淡、吃腻了没工夫管你、吃不上想不上那些。
《泯灭天使》虽然是部墨西哥电影,但是导演布努埃尔是正宗的西班牙导演。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西班牙国民军获得胜利,西班牙进入了长达36年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统治时期直至其1975年去世,墨西哥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的《鬼童院》、《潘神的迷宫》、西班牙传奇导演维克多·艾里斯的经典作品《蜂巢幽灵》、金熊奖获奖影片《鲑鱼》及豆瓣高分电影《蝴蝶的舌头》等都是反映这一时期西班牙社会巨变的代表作品,78年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向所有参展的西班牙影片颁发金熊奖以庆祝西班牙结束佛朗哥统治,可见佛朗哥时代在西班牙甚至欧洲史中的重要性,而《泯灭天使》正是诞生于此期间的。嘉宾们能不能结合西班牙历史谈谈《泯灭天使》中的隐喻,以及佛朗哥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对当时的中产阶级和文艺工作者的影响?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江山不幸诗家幸,赋得沧桑诗便工。至于西班牙历史……书读少了。
主持人 爱在银色星球上
你认为“离不开的房间”这个设计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就是那么所谓的“文明”吧,中产阶级的意识和宗教信仰。
场刊嘉宾 donnie
是出于独裁统治的人出不去?也有可能好像团结起来有强烈的意愿就能出了。我觉得有一段蒙太奇锯子锯小提琴、手和脑子是很直接的表达。
主持人 爱在银色星球上
我个人的理解是,离不开的房间有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客观上来讲佛朗哥独裁时期给予知识分子思维活动的空间本身就不足,主观原因就是知识分子的妥协性,对强权妥协,自己不愿意摆脱现有的秩序,不愿意放弃现有的利益,即使困死在“房间”中也不离开。
这是我一年前写的《鲑鱼》的影评:“佛朗哥时期的西班牙就是两层的房子,上层是《皇帝的新鱼》,明明饮食不净还假装甘之如饴,与畸形的权力体系虚与委蛇,虚伪矫情的带着脚镣起舞,可悲可笑;下层生存在晦暗不见光的阴沟里,无规则底线的肆意妄为,伴着楼上的华歌陷入失去理智的狂欢,没人关心没人在意宛若蝼蚁”。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我还是静静的听吧。
《泯灭天使》仅仅利用极少的空间构建出精妙绝伦的文本不可不说是个奇迹,电影中角色活动的主要场景是两个密闭空间——上流社会的宴会和人声鼎沸的教堂,联系《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沙漠中的西蒙》表达出的布努埃尔的某些态度,宴会、教堂的设计绝非偶然。嘉宾们能不能解读一下导演选择这两个场景的深层含义?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在《泯灭天使》里极权是不可见的,下层没什么太多的描述。
主持人 爱在银色星球上
是的,只不过《鲑鱼》对中产阶级和底层劳动人民都有描写,两者有同有异。
场刊嘉宾 donnie
宴会是一个聚集所有人的场所是欲望表现最直接的场所,食欲和情欲在此展现,既能大快朵颐,男男女女又聚在一起,真是drama发生的极佳地点。《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里的大快朵颐更明显地表现了食欲情欲同构的概念,仿佛是原始欲望被掀开的场所。另外宴会上虚假虚荣的社交也很有戏,每一对夫妇都在这里装b哈哈哈哈哈哈。
教堂是比宴会更有象征意义的场所,中产阶级虚伪懦弱矫情自恋可以理解,那么为什么要设计一个代表宗教信仰的教堂,基督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也在某些西方导演的作品中以负面形象出现?
场刊嘉宾 donnie
教堂常规操作吧,基督教文化刻在他们的骨子里了,有事没事反思反思。主要电影的诞生在20世纪,可谓是现代主义思潮下的产物,尼采在19世纪末说“上帝死了”其余震持续至今。最后极权的实体现身时,小羊跑进教堂,也有种在及权权中人们以宗教来避难和寻找慰藉的感觉。
我其实想说宗教是个蛮神奇的东西,在韩国和在西班牙,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
布努埃尔是个伟大且长青的导演,1920s-70s中他几乎每十年都能产出至少一部神作,《一条安达鲁狗》、《黄金时代》、《被遗忘的人们》、《维莉蒂安娜》、《泯灭天使》、《白日美人》、《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更是经典中的经典。纵观其执导生涯,《泯灭天使》前的他多以偏剧情的电影著称,70年代却连拍三部喜剧片《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自由的幻影》、《朦胧的欲望》,而且每一部都和《泯灭天使》一样在奇巧魔幻的设定上大花功夫。嘉宾们能不能讨论一下《泯灭天使》的成片风格对布努埃尔之后的喜剧片的影响?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这个剧情功底打好之后他自己也知道缺点趣味哈哈哈,所以70年代加入喜剧元素了。
主持人 爱在银色星球上
《泯灭天使》就是喜剧,我的意思是《泯灭天使》的“喜剧”对《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的“喜剧”有什么影响?
场刊嘉宾 donnie
《泯灭天使》这还没有到把资产阶级描述到丑陋的地步,也没那么喜剧啊,搞笑的地方不太多,结尾也不喜,挺严肃的。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这部并不太讽刺,《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是无政治的,纯讽刺戏谑。
主持人 爱在银色星球上
《泯灭天使》里上等人滑稽的行为难道不好笑吗,是有点点冷幽默的吧。
场刊嘉宾 donnie
就是70年代那三部很多设计纯粹搞笑来的。
曾经看过一部本人极喜欢的电影——《怪宴》(虽然里面有个角色造型涉嫌辱化),回想起来我喜欢的原因乃是它成功的打造了一个独立于外界、人物关系稳定而微妙、矛盾激化速度异常迅猛的密闭世界,在这个逼仄的空间里,一切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行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或许《十二怒汉》的部分魅力也源于此。嘉宾们能不能讨论一下《泯灭天使》这类密室电影的优势和特色在哪里?
场刊嘉宾 donnie
《月神的宠儿》《杀戮》也是。室内剧,由戏剧延伸而来的感觉。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三一律,一昼夜一场所一主题,发展了几百年了剧烈的冲突变化,深挖人性能不好看嘛。
主持人 爱在银色星球上
《泯灭天使》是我个人top级别的电影,看见大家都不怎么喜欢我心如刀割,眼泪止不住的流,所以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江湖再见。
一群上流阶级的精英们身着精致的服装来到一处豪华的别墅聚会,庆祝其中一个人最新发布的艺术作品,聚餐结束后他们似乎被什么神秘的力量困住,自此之后再没有人能够迈出这个神秘的大厅,显然他们共同被一种他们都无法说出的东西困住了。最后,众人中一个人提议将第一天来到聚会大厅的事件重演一遍,最终他们奇迹般的打破了这个无声的诅咒,逃出了这个困住他们的神秘之地。紧接着,逃出受困的主人公们在教堂祈祷结束再次遇到了相同的情况,被不明原因困在了宏伟华丽的教堂之中。影片结尾,政府武装力量向平民开枪镇压游行活动,人们四散逃开。这其中似乎有什么关联。
首先,在影片的主体段落,也就是被困住的社会上流阶级,在被困期间,渐渐从衣着华丽、受到良好教育、礼貌的资产阶级,退化成衣衫褴褛、散发着臭气、充满戾气与欲望的动物。影片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无情的拔掉了他们那掩盖着空虚灵魂的华丽外衣。当他们脱掉外在累赘的一层层装饰后,相似的是,那曾经掩饰他们的心灵面具,良好的教养、恰当的礼节也都渐渐斑驳融化。
在被困期间,人们勾心斗角的都在搞一些小破坏。例如,当发现他人继续寻找的药片之后,偷偷扔到远处的不可触碰之地;一个人在偷听到主人和医生拥有神秘的药盒后,半夜偷偷将药盒偷走。医生代表的人类文明和理智在起初还受人们尊重,最后不出意外的被打下神坛。人类的动物性随着被困时常的拉长,不可抑制的显露出来,着重体现为暴力和性。
另外,影片中还出现了许多超现实的元素,例如手,女人背包里的鸡爪和羽毛,羊,熊。羊显然带有宗教献祭的含义,熊我认为代表的就是人类的动物性,是人自然本质的化身。
看到一篇评论中说,看电影的观众与被困在屋内的人群产生了一种精神共鸣,即压迫感。我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似乎我也被关在一个无形的屋子里,被迫看完这部电影。实际上这部影片在开头之处十分无聊,我对这部影片的兴趣也寥寥,但可能是因为课程老师的要求,我被无形的逼迫着看完了这部影片,但实际上我的老师并不站在我的身边监督我完成这个观影过程,我也像是被什么无形的力量压迫和控制着,这个想法我认为很有意思。在影片将镜头放置到房间外之后,我确实松了口气。
这堵无形的压迫之门不仅对屋内之人是一种限制,对屋外之人同时也是一种限制。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被一道中界线阻止。让人有些困惑的是,屋内的人虽然出不去,但他们好像一点都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出不去的原因,也没有人愿意尝试踏出这道无形的界限,他们心甘情愿的呆在局促的环境中忍饥挨饿。外面的人同时也被阻止进入,哪怕人群围了一层又一层,但就是没人敢迈出那一步。这不禁使我联想到结尾被镇压的群众游行,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人往往都要付出代价,人们心中都有想要迈出这一步的冲动,但心中无形的顾虑太多,或许是担心付出生命的代价,或许是担心丢掉工作,或许担心伤害的家人,因此在遇到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事件后,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但无形的风险就像是那道无形的门槛,阻止着人们做出他们的选择,所以大多数人只能原地打转。但是,只要有一个人迈出第一步,他身后就必然有无数的支持者跟上。然而,这些支持者们都是无形的,他们可以隐藏在队伍中,最终需要付出代价的,还主要是那个迈出第一步的人。人们都害怕成为那个迈出第一步的人。孩子迈出了那个第一步,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无知者无畏。但当身后一群大人怂恿着一个孩子进入那个神秘的领域时,孩子显然是被大人们的态度吓住了。孩子也害怕了,虽然他并不知道他在害怕什么,但也许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他才害怕。
宗教显然也在这部影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因为我对这方面的研究实在是缺乏,只能想到结尾大家被困在教堂说明宗教对这种心灵的困境也失效了。
最后,文字写到这里渐渐整理出了头绪,这是我一开始在打出第一个字没有想到的,意外的惊喜啊!
是什么神秘力量让他们无法离开那个房间?几乎可以抛弃所有陈腔滥调的评价,布努埃尔的超现实终于在今天成为活生生的当下。我们还活着吗?或者已经在那个房间里死去了?我们不能离开吗?还是房间外更是巨大的迷宫?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房子外的人群吗?也许我们曾经是人群中的一员。当马里昂巴德的身影重又在这间房子里显形,房间里的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到那时,单是活着便是巨大的痛苦。
意识一点一点消失,我已经不能清晰分辨今天究竟是周一还是周日,也不知道这样过了多久,许是三天,也可能是三个月;突然有一天,他们说我疯了,于是我成了疯子;做疯子是幸福的,有一次我骂了一个人,那个人不以为然,扔下一句“疯子”转头走了,后来我逢人就骂;直到那天邻居被人杀死,凶手正是我之前骂的那个人,他托着邻居的尸体路过我的铁门,瞥了我一眼说了句“疯子”,走了;我尝试告诉其他人,可是他们都说我是疯子,我可能真的疯了,那天傍晚我决定从阳台跳下去,做疯子是幸福的,但疯子死了世界是幸福的。
《泯灭天使》中,对两个相同来敬酒的来宾的介绍一次是热烈的,一次是冰冷的,或者主人敬酒一次遭受冷遇,一次获得普遍关注。而拯救重复则非常准确,也只有一次准确,当处女现身于上帝——主人时,来宾们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一下子轻松起来。这种准确是一个错误标志,用来掩盖别的东西。过去的重复在物质上是可能的,但出于时间原因,在精神上是不可能的,相反,信仰的重复,在物质上是不可能的,但在精神上是可能的,因为这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意味着重新回到环形圈定的路线上来,充当时间的某种创造性瞬间。是否存在的两种对立的重复,如死亡冲动与生命冲动共存?布努埃尔给我们留下了最大的不确定性,要先从两种重复犯区分与混淆开始。天使的来宾们希望纪念,就是说重复那些曾拯救他们的重复,却又一次落入了失去他们的重复之中,他们因为参加一个赞美颂仪式而聚集在了教堂里,却全部成为囚徒,跌入了封闭的危险之中,在一次的重复。
布努埃尔的电影犹如影史长河中的行为艺术,不拘一格,自我而晦涩。此片一定是其中的佼佼者。一众上流社会达官显贵在别墅里吃晚宴,吃饭前、吃饭时、吃饭后大家在彬彬有礼的同时又暗潮汹涌。女主人背着男主人与来宾偷情,客人们各自暗地里嘲讽他人等等。随后,他们就被房子困住了。有意思的是在晚餐开始前,所有的佣人都离开了房子,显然,布努埃尔是要明确告诉观众,这部电影是要通过制造困境来撕掉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伪善的面纱。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来宾在困境中从彬彬有礼逐渐走向互相伤害,回归野蛮,释放本我的状态。其中一位女来宾的钱包里有两个鸡爪,另一个女来宾产生了一只手往身上爬的幻觉,然后一刀砍向那只手结果差点砍中了另一个来宾。这些超现实主义段落都表明了他们在困顿紧张的状态下无法继续控制自己逐渐走向兽性的状态。羊与熊的隐喻也值得玩味。熬了几日后,在一番争执,打斗后,他们终于找到了走出房子的办法。他们重新演绎了之前吃完晚宴后各自所处的位置和说过的话,然后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束伪善而友好的谈话说:回家!结果他们就可以离开了,甚是讽刺。
最后他们一群人来到教堂作祷告,结果又和其他人包括神父一起被困在了教堂里。这时,一群温顺的绵羊跑向教堂。教堂外是警察用枪驱赶聚集的市民。我想,布努埃尔是想开始批判和撕掉宗教伪善的面纱了。
布努埃尔墨西哥时期作品。相对他NBSS的剧作而言,视听语言在前一个小时内是相当匮乏和生硬的。直到临近结尾的某个“神启”的时刻那一段很花哨的各人主观镜的剪辑才扳回来。他的问题是,如果不拍所谓超现实的段落是满足不了观众期待的。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里致敬的正是这一部电影。
4.5。1、仆人离去,中产到来,两个阶级自然地分道扬镳;2、出不去的“魔咒”,源于带着阶级属性的生存状态,真正离不开的是资产阶级的礼节、姿态、享受以及地位,哪怕这种状态伴随着精神上的饥渴与分歧;3、进不去是阶级壁垒的难以打破,更加是旁观者淡漠的审视;4、即便走出了这间屋子,暂时打破了惯有的状态,也终将进入下一间屋子;5、屋子之外的街道上,是枪火鸣响,有死亡在等待。
真想不到,“从一个房间走出来”这么简单一个动作也能被拧出花来,怎么就这么难了呢?而且就算走出来了,接下来也是进到另一个屋子里去。照例黑中产阶级,这次段子还要凶。。并且还好,片子的结尾算是讲得很明白的
形式上,它与布努埃尔后期著名的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互为反向关系,无法完成的晚餐与无法离开的房间,而内容上却相似,‘房间“成为闭塞保守内心的象征,结尾教堂形成了反复:强权政治与基督教文化于此顺水推船首当其冲。封闭环境下人在社会上冠冕堂皇的的伪装表象被剥离只剩下原始的生存欲望。
超现实总要有现实的落点,本片表面上是在封闭环境中剥离中产阶级的面具,实际上描述了一种普遍的困境:人的存在就是对自身的限制,人的交集加深了限制,而要想摆脱就会难免强化自我意识和社会性,陷入作茧自缚的恶性循环。最后问题解决的太草率了,他们的做法本质上还是强调个人意志,然后由导演网开一面,但并不能称作对前期矛盾的正面回答,这种困境本来就是无解的。布努艾尔可能也觉得不够劲,于是又加入了宗教和政治的元素,但反而冲突了之前呈现的普适性,至少我在看到结尾时并没有感到豁然开朗,而是觉得:就这?
为了逃避了人生苦痛和对自然的恐惧,人类遁入意识形态与宗教信仰的领区。我们本可支配天然赋予的灵活手脚,却在社会规范的皮革中变成了僵死的鸡脚。想要破茧而出的唯一方法,是反思生命本原的追求和意义。【10】
炸天!与《变形记》与《等待戈多》同能量级。(不知是否启发了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但两者显然不在同一级别:《泯灭天使》以一个回响(Echo)到升华是《失明症漫记》中平庸的“复明”无可企及的。)
当人类长期处于某种固步自封的精神攀篱中时,冲破牢笼就会变得特别艰难.
9。最牛逼的密室电影!教堂处结尾又是一贯的布努埃尔式经典。
宴会过后莫名其妙走不出房子,这个创意简直是神来之笔;结果令一群衣冠楚楚的“贵人”原形毕露,讽刺的效果堪称绝妙。布努埃尔,如得神助。
1.[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前奏(有饭吃不上vs吃完走不了),然电影化与自由度稍逊。2.不仅讥讽中产者与天主教,自我囚禁乃至作茧自缚,是凡人难以冲破的魔障。3.以两次赴宴与重复介绍作为超现实预兆。4.手袋中的鸡爪,断手爬行梦魇,砸破水管抢水,熊与被宰羔羊。5.教堂复困与军警扫射收尾。(8.5/10)
1.错失了时机的离去,身为宾馆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导致所有人都陷入了生活的困境,离不开,只能坐以待毙,人性的本质和弱点开始暴露;2.对布努埃尔的荒诞已经戒不掉了...
哈哈哈有点意思 基本上是类似萨特no exit的某种影像化思维实验:如果一群中产阶级被困在一个房间中会怎样?类似于有时候好困就是怎么都没法坚持下去的那种身不由己。在实现上比较乏味 这种乏味倒是让观众也略感疲乏 在这点上类似于凉宫春日的无尽八月 都是日常本身之非日常的突显,就像片末羊群与牧羊教的隐喻蒙太奇所表达的 日常惯习的‘自由’乃是意识形态的幻象 盲目于常态的我们从来都没法走出这个房间 而在暴露之时所感到的焦虑和不安照见的恰恰是某种无法逃脱的状况 即no exit的房间如何找到exit背后依然是对回到日常安定的渴求。这片子恰好并非仅仅讽刺中产 而是所有人 只是中产的惯习力量往往很大 因为那东西维护的不仅是秩序更是自己在秩序中的位置(面子)
与《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成镜面对称。代表着西班牙统治阶级的他们为庆祝自己打败了工人阶级而大摆筵席,却发现这场盛宴永远也不会结束。这些人被囚禁在自己资产阶级的死胡同里。当然,布努埃尔从来不会大张旗鼓地表现他的政治象征,本片只是一场不同寻常的冷幽默喜剧,对之最好的解释就是它没有解释。
放映事故连连制造了不少神奇笑点,但最欢乐的时候是退场的时候门突然开不开了,旁边一大叔说,Oh, may be we should wait til everyone else get out?
足够多的过剩自我意识被囚禁在一起会彼此消解,直到剩下最纯粹的理由时才有方向。很多接连或前后出现两遍的有趣意象让电影自己呈现出互文性,而给嘲弄只想走出困境却不想知道答案的人是件有意思的乐事找个理由的话,大概就是,文明与艺术的山洞中,得有一个布努埃尔.
我不太喜欢这电影,尽管我知道它有趣有价值的地方,这种不喜欢就像我不太喜欢吃荔枝一样,有时还是吃的。电影结构跟“开水白菜”制作过程很像,以前我也想过类似的安排,比如一部电影几乎所有的时间在讲一群小学生的故事,室内戏偏多,最后突然来个1分钟的大人故事,以此达到戏剧效果。但想想这样的片子做短片更合适,或者说也可以让前面大段更有趣,但仔细想想,双讽刺递进,有趣+讽刺对比强化,容易搞偏,陷入戏弄观众的困境,当然了,可以说布努埃尔对小资的挖苦讥讽和《泯灭天使》搞观众在体验上是相通的,但我还是更喜欢他和观众一起边玩耍边嘲笑小资,而不是只顾自己。对了,开头重复的场景不是片子问题,布努埃尔故意这么做的,提醒观众,超现实开始了。
走不出的房间是一群资产阶级,还有宗教信仰的人,别人也难以靠近,好像很有喻意的样子,可惜自己还看不懂。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人,有些分不清,每个人都有什么含义吗?确实是挺有意思的电影,可惜自己没什么知识,所以理解不了。
文明既野蛮,无形之墙禁锢你我。
布努埃尔的电影,有多晦涩就有多有趣,超现实主义设定非常吸引人。起初以为是荒诞讽刺小品,鞭笞贵族的伪善,直到结尾才看出,更深刻的宗教隐喻蕴含其中,整个文本具备很广阔的解读空间。“他们为什么就是走不出去?”当观众纠结于这个简单的问题时,其自身也是被困在了电影文本的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