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小探
转载请注明出处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斯阔贺米许”的小镇上。
楚艾莉(Ellie Chu),镇上唯一的亚裔女孩儿。
表面看她其貌不扬,独来独往;
内地里却是个超级学霸,学校一代文学大师,全班差生的曙光。
靠着给别人代写论文赚些外快,钱好质量高。
既兼顾了学业,也帮家里补贴了家用。
每天骑个自行车穿梭在学校和家之间,生活虽然没什么惊喜,但也算自得其乐。
但某天,一个男孩的出现,却打乱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保罗,呆头呆脑的钢铁大直男一个。
他来找艾莉,原因很奇葩。
不是为了作弊,而是他看上了一个姑娘。
想给人家写信,自己文笔又不行。
所以,学霸艾莉就成了他眼中的救命稻草。
本来艾莉是十万个不愿意的,但奈何家里已经欠了三个月电费,只好接下这个差事。
事实证明,这份钱还真不是那么好赚的。
至少比代写论文难多了。
倒不是艾莉能力不行,怪只怪队友太直男。
在艾莉的努力下,好不容易和女神建立了好感,形成了书信上的往来。
但保罗与女神的第一次约会,愣是往这层好感上浇了盆冷水。
瞬间,一切回到解放前。
但就在二人山穷水尽之时,女神的一条短信又重燃了他们的希望。
这一次,他们换了个打法。
显然,与女神通信增加好感不是问题,改变这个钢铁大直男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艾莉决定用三周的时间帮保罗突击学习。
方法很简单。
先暗中侦查女神,了解她的喜好。
然后再对症下药,根据女神的喜好为保罗重点补习。
至于后面的故事,相信我不说,大家也能猜个大概。
没错,随着日常的相处,保罗慢慢喜欢上了帮他追女神的艾莉;
但估计大家没想到的是,艾莉竟然也喜欢上了女神;
至于女神呢,好像是喜欢上了保罗。
但也许,她喜欢的又是艾莉。
一个“环形三角恋”,就这样形成了。
狗血吗?
如果换做别人来拍,很有可能就会落入狗血的套路。
但好在编剧和导演都是伍思薇。
伍思薇是谁?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硕士,曾经是微软公司的软件工程师。
半路辞职,转行做了编剧和导演。
兢兢业业磨练5年,拍出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面子》。
一经上映,便成黑马。
不仅收获一致好评,甚至被誉为是女同版《喜宴》。
也因此,有人用“李安的接班人”来形容她。
不过,私以为这样的评价多少有些过誉了。
但不可否认,她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导演。
《面子》这部电影,是她根据自己在美籍华人社区成长,并向母亲出柜的经历改编而成的。
所以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
电影用两位女主的爱情为主线,配合小微(女主之一)妈妈意外怀孕,以及华人家庭的家长里短……
探讨了根植于华人骨子里的面子问题。
两位女主因为女同的身份,迫于压力只能展开地下恋情;
小微妈妈为了家人面子,只能选择嫁给自己不爱的人。
而片中的其他角色,也都为了面子有着各自的心结,不知何时能够解开。
伍思薇用细腻的笔墨,描绘出了几乎所有华人都曾经历过的苦恼。
同时,她又用自己的故事,解开了所有观众的心结。
她讲道理,却不说教。
让人打心底想明白一个道理——
所有的心结,不过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而再大的面子,都不如一句“我爱你”来得重要。
16年前,她用一部处女座,讲述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解开了众人难解的心结。
16年后,她又再次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一次,依旧是那么细腻。
人物,全在细节间逐渐饱满。
比如前文一直提到的女神——艾丝特。
关于她的故事,片中并没给出过多直观的叙述。
但通过她与艾莉一来二去的信件,她的故事和性格也逐渐清晰。
原来,虽然身为别人眼中的邻家女神,但她却并不快乐。
人前,她要扮演家人的乖女儿、富二代的好女友、所谓的好闺蜜。
但人后,她却并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这样无聊的生活也让她时常觉得孤独,找不到一个有共同语言的朋友。
她渴望个性、渴望随心所欲,但却永远没有勇气说不。
所以,在收到第一封信之后,她才会选择回信。
说白了,这是一个被现实束缚、渴望自由的灵魂。
还有保罗这个角色,也在细节中被刻画得鲜活。
这也是这部电影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
以往,以姬情为主线的电影,男性角色往往都会沦为陪衬,甚至是炮灰。
但这部电影却恰恰相反。
一开始,他给人的印象是傻傻憨憨的,标准的钢铁大直男。
没什么心眼,也没什么内涵。
就连喜欢女孩子,也仅仅是看上人家漂亮的外表。
但往下看你会发现,这货原来竟是个隐藏的宝藏男孩。
在别人欺负艾莉的时候,他会挺身而出;
在艾莉陷入窘境时,他会及时救场。
别看他表面傻傻的,内心却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他执着,即使没人捧场,也始终坚信自己创造的塔可香肠会大爆;
他乐观,即使屡次碰壁,也不会放弃一丢丢的希望;
他也并不肤浅,所以才会在相处中慢慢喜欢上艾莉。
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也算得上是一个大男孩的成长过程。
至于艾莉呢,被刻画得就更加深刻了。
在家人面前,她是可以扛起一切的小大人;
在喜欢的人面前,她是可以走进内心的灵魂伴侣;
在朋友面前,她是最真诚的伙伴、最可靠的后盾。
虽然有时她也会迷茫、会无助、会伤心……
但她的内心似乎总是有着一股用不完的能量,这股能量会让所有的阴霾绕道而行。
其实,不难看出这部电影也藏着伍思薇的一些小心思。
或者说,这又是一部关于她的自传电影。
首先,主角的名字楚艾莉,英文叫法是“Ellie Chu”。
如果将英文名字快速连读,最后听起来就很像伍思薇的英文名“Alice Wu”。
而且,现实中的伍导和片中的艾莉,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性格,都几乎一模一样。
还有片中出现的艾莉母亲的照片,其实就是《面子》中饰演小微母亲的陈冲。
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能看到些许《面子》的影子。
只不过这一次,伍思薇对感情的处理更加细腻。
她讲亲情,不用过多的故事铺垫。
每个举动;
每句台词;
都藏着家人间最深沉的爱。
她讲友情,不讲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细微的日常中尽是满满的感动。
艾莉偷偷写信为保罗推销塔克香肠,保罗理解并支持艾莉的选择。
曾经,看着电视上男主追着火车跑,艾莉会觉得男主老套,女主白痴;
但当保罗追着火车跑,转身她已泪流满面。
她讲爱情,全程不说一句我爱你,却处处冒着粉红色的泡泡。
比如艾莉对艾丝特的感情。
其实,早在唱诗班的时候,艾莉的眼睛就已经离不开艾丝特了。
所以在保罗刚刚找她写信的时候,她才会一口回绝。
还有在走廊遇见艾丝特,才会小鹿乱撞到说不出话。
而艾丝特对艾莉,也似乎藏着某种说不出的感情。
厕所中,艾丝特那心照不宣的一笑,撩动着观者的每根神经。
而温泉中的坦诚相待,更是充满了挑逗。
满屏都是呼之欲出的情愫。
她还讲成长、讲人生。
依旧没有一丝说教,却让人发自内心地受到触动。
她坚定人生不该被定义,鼓舞我们要勇敢尝试。
方式有时很接地气——
比如保罗的塔克香肠,如果不尝第一口,就永远不会知道它有多美味;
有时也很诗意——
比如那至关重要的一笔,如果不勇敢画出那一笔,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能画出如此精彩的画作。
她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
青春永远都是伴随着刺痛的,而这些刺痛却不能阻止我们去爱。
爱也不一定非是完美的。
它可以和忍耐、友好、谦虚无关;
可以是一团糟,既恐怖又自私的。
但同时,它也是大胆的。
爱不是要找到完美的另一半,而是去尝试、去追求、去失败。
爱是愿意毁掉最好的画作,以此换取机会,画出更加一流的作品。
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
面对人生,永远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
而应该去呼吸、去感受、去爱、去疼、去后悔……
过程中可能会受伤,会结痂;
但受过的伤,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生活的馈赠;
结过的痂,也会成为日后无形的铠甲;
而那些伴随刺痛感受到的爱和温暖,才是永恒的。
文/小探
本期内容已做成视频,欢迎戳B站观看→: //www.bilibili.com/video/BV1oV411d78U
(视频里有我本人画的超魔性灵魂表情包)
《真心半解》由华裔导演伍思薇执导,没错,就是16年前拍《面子》的那个伍思薇。
《面子》可以算是伍思薇的成名作,影片结合她自己的移民体验,讲述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母亲意外怀孕,女儿又是没出柜的同志,一家人为了面子苦心维系,作品不仅呈现了华裔女同自我解放的故事,同时以小见大地呈现华人社区的状况,引出文化对话的可能。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打包推荐。
这次的新片《校园情圣》同样讲述华裔女同的故事。
其实拍《校园情圣》前,伍导已经离开电影工业十几年,是到了2016年,她突然间又有了想法拍这部片,但因为这又是一个以华裔美国人为主角的酷儿电影,她还是担心好莱坞依然不太习惯于接纳这些多元的故事和作者。所以她只是碰碰运气地把剧本投出去,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三个融资意向,两个来自院线,一个来自Netflix。
当时是2017年,Netflix还没有那么流行,拍出《罗马》《爱尔兰人》这些都是到2018年往后的事情。所以当时伍导也是凭直觉,她比较在意这个故事的原貌,就担心院线会不会为了市场考虑,到头来把她的剧本改成一些容易接受的青少年日常呢?出于这样的顾虑,她决定尝试流媒体平台,合作之后她发现这是个正确的选择。
《校园情圣》的故事开端很简单,一个华裔中学女生Ellie Chu学习很好,在学校就帮别人写作文赚取一点生活费,有一天呢一个看起来憨憨的体育系男生Paul,就拜托她帮忙写一封情书给他暗恋的校花Aster,谁知道这个校花同时也是Ellie心仪的女生。
听起来有点狗血三角恋对不对,但是看下去就会发现,这三个角色都不是以往青春校园剧里面常常被赋予的样子。
校花Aster不是那种家境富裕每天沉醉于扮靓拥有一群姐妹淘比起读书更喜欢开party的校花,而是家庭不怎么富裕不太合群比起社交反而更喜欢读书看画的校花。
而Paul也不是那种在百合番中纯粹跑错片场的铁憨憨,以前这类角色总是被处理成女主之间的障碍,或是被女主伤害的可怜异性,但在这里Paul却被平衡得很好,既没有横刀夺爱的威胁感,也没有落入自怨自艾的俗套,而是一个非常可爱温暖的小直男,在这段际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和转变。据说这个角色也是伍导为了纪念自己曾经的一段直男友谊。
更不用提女主角Ellie Chu,她简直让我眼前一亮,我不知道伍导是如何能够对中华女同性恋的某些特征拿捏得如此精准(并不是说所有姬圈姐妹都是这样的意思):
每一项都活灵活现!
一些女孩相处时独有的笨拙总是在各种惟妙惟肖的细节里戳得你会心大笑,看完之后告诉我,阔叶树那里你是不是笑得最大声。
总之总体感受就是好可爱一姬片!氛围让人想起2018年的《爱你,西蒙》,那是第一部青春片类型的商业同性电影,说来是不是很惊讶,2018年了,那竟然还是好莱坞第一部同性商业片。
对的,因为以往的同性电影都是走文艺片的发行通路,《爱你,西蒙》是真正从投拍到发行都由当时还是好莱坞六大的20世纪福斯以商业片的制式进行,它的票房成功也让主流看到了同性电影走向商业的可能性。
当时我看完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不够,这种LGBT青春片我还需要更多。
等到了今天,我终于又得到了这部《校园情圣》。没错,我喜欢《春光乍泄》和《断背山》这种悲剧式的浪漫,但我始终坚信深刻和苦难不应该成为LGBT电影的标签,有的人可能会说像《爱你,西蒙》和《校园情圣》这种片转换个性别不就跟普通青春片一样吗,嘿,这位朋友,你说对了,因为同性的爱情去掉性别标签看起来确实就跟普通爱情一个样呀。
对于酷儿电影而言,不是说商业就是不好的,流媒体就是不好的,没有痛彻心扉就是不好的,毕竟随着社会的进步,同性议题已经进入了2.0时代,像《校园情圣》这样的酷儿电影,也呈现出了时代流动的迹象,不再反复讲述“自我认同”的阶段性主题,你看Ellie Chu就没有一秒钟怀疑过自己,因此也让电影有更多的空间,去讲述酷儿青少年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中的自我成长。
所以通俗一点、可爱一点、快乐一点,没什么不好。它们的意义在于将酷儿和酷儿电影平常化,所有的校园元素、初恋心情、糗事笑点都如此贴近生活,就像你身边的同龄故事和你曾看过的海量青春片,同性恋不再是一种架空的、看不见摸不着、自带悲剧色彩的叙事。同性电影也可以狗血、脱线、有缺点,不需要都拍成《断背山》才能获得认可,正如同性恋也不需要康庄伟大才得以自证情深。
所以,我只想说,这样的LGBT校园片请给我继续来更多,不需要多么苦大仇深和曲高和寡,只是要补齐LGBT人群在青春校园这个最最简单的电影类型中太久的“不在场”罢了。
插播一句题外话,因为这部电影对女同性恋的恋爱状态拿捏得太准,这便很容易在非酷儿观众中出现共情壁垒,我不止一次刷到过这样的评论:
大意就是看这部片笔直的朋友会完全get不到,但弯曲的朋友会get到飞起。我在我的视频中也发出了简单的调查提问,得到的反馈中也有不少直男直女朋友能get到,我很欣慰。但是同时也在豆瓣看到一些因为get不到就说片子差劲或者说怎么这都嗑得下去的评论,我很遗憾。因为个体经历和身份的差异,注定了不可能每个人都能与某部电影发生共鸣,但仅仅因为自己无法共鸣,就揣测别人甚至整个群体的人都不能共鸣,或者根本就懒得去了解电影中的群体,这属实是过于自负。电影是为了让你【看见】你之前未曾正眼看过的风景,而不是为了【迎合】你所喜欢的风景。
这也更加表明,像《真心半解》这种,由女性导演、女同导演,以女性、女同视角,以女性、女同为受众,所拍摄的女同电影,有多么重要和需要。只有当这种由女同书写的女同故事多起来,女同观众才能被更真正地照顾到,也给主流里的非女同受众提供更多的,接触和理解这个群体的桥梁。
所以,我再次呼吁更多的女性电影、女同电影、女同文艺片、女同商业片。
继《面子》之后伍导再次佳作。伍导才华横溢但出品甚少,二十年间才执导两部,但这部部精品。两天之内把《The half of it》看了两遍,被其中情感描写打动不已。本来是冲着姬片去的,但最被打动最多的却是Paul和Ellie的友情。接下来对Ellie和Paul的感情线的解读,含剧透。
Paul和Ellie本是两个不会相交的圆。刚开始Paul的朋友圈只有他的橄榄球弟兄们,Ellie作为小镇唯一的亚裔且非基督教徒,她的朋友圈只有她自己,而她与同学们唯一的社交关系就是靠给别人写小论文赚钱,而她作为优等生也十分擅长。
故事的开始也是他俩偶然的交集,Paul想追校花Aster打算写情书但自觉文采不够,就让Ellie帮忙。Ellie起初只打算帮Paul写一封情书就结束了,对于之后怎样没有任何期待。而她帮Paul写情书有好几层私心。第一是赚50刀,因为她要帮家里交50刀电费。第二是被Paul无意激将到了,因为Paul对Ellie说“你从没恋爱过”, Ellie很好强地说“你想要一封情书?那我就给你写一封啊哼!”第三是因为她自己喜欢Aster,在走廊里跟Aster的简短对话激发了她想对Aster倾诉的欲望而这正是一个好的表达机会,即便她需要伪装成Paul。
本以为一封情书就结束的Ellie,没想到Aster给了回信,而Aster非常简短的回信一方面写自己也很喜欢Wim Wenders,一方面说“但我不会抄袭他”。
想来是Ellie在第一封情书里照抄了她跟爸爸一起看的电影里的句子。我不知道这部片子是不是Wim Wenders的,未考证只是推测。
Ellie于是把这个看做一个游戏和挑战,跟Paul一起game on了,这是两人革命情谊的开端。接着是帮Paul写情书,帮Paul用ghost messenger跟Aster聊天。如果不是Paul的大胆 (1st bold stroke) 约Aster吃饭,Ellie可能会跟Aster永远网聊下去,毕竟在Ellie看来网聊也是约会啊哈哈哈。
Ellie第一次觉得Paul不错是因为Paul拿石头驱赶那帮每次都要霸凌嘲笑Ellie的学生,他们喊得“chuga chuga chu chu”是用Ellie Chu的姓氏以及她家跟火车站的关系编排的,大概就是“chu chu火车要启动啦”的意思。长久以来Ellie都是一个人,突然有人帮她出头真的很感人了,这是他俩革命友谊的一个推力。
Ellie深受感动,更铁地帮Paul追Aster。接着Ellie和Paul一起各种分析Aster的喜好包括电影啊书啊演员啊食物啊,跟踪Aster去超市啊电影院啊用望远镜偷窥Aster家里晚餐啊。
两个人第一次的情感共鸣是在Paul(2nd bold stroke)突然问Ellie为何她家来到斯阔米十这个村儿。因为他觉得Ellie和她爸爸在这里都不开心。Ellie刚开始很恼火Paul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他俩正在stalking Aster,对Paul突然问这个问题感到奇怪,觉得他不认真对待追Aster这回事;另一方面是Ellie觉得她确实不开心,但她为什么要跟Paul这个看似开心的人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开心呢。而Paul却说自己也感觉被困在斯阔米十,他想开自己的店,但不敢改良祖传腊肠秘方。这点与他俩之前讨论被困地狱那段相呼应(即便一个人讨论的是比喻20世纪最伟大哲学家被困地狱,而另一个人说自己奶奶被困明尼苏达,这看似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居然也是如此相通)。这时的他们都有种被困在这里想出走之感。
这次之后他俩就很自然地作为朋友经常hang out了,包括打乒乓球啊,一起吃饭啊,了解对方啊,比如来自哪里喜欢吃什么啊。Paul一直想推广他的taco sausage,他写信给某报纸想要人来尝自己的taco sausage可惜没人理他。Ellie问他他家里人尝了没,Paul说家人没吃过。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他人的生活都是一帆风顺然而却不知对方背地里的struggle,Paul家孩子多,对每个孩子自然也做不到全然照顾。然后Ellie和她爸爸就作为第一批食客尝试Paul的taco sausage了。所以有时候最支持你的不一定是家人,也有可能是好朋友。
接着他俩讨论情侣追火车,Paul觉得很浪漫,Ellie觉得好蠢。在各种事情上两人观点经常相左,但不妨碍他们享受彼此的陪伴,并能慢慢接受对方的不同。
Paul某天晚上透过窗户听到Ellie弹吉这个时候我觉得Paul可能有点喜欢Ellie了,这种喜欢也有可能仅仅是朋友,或也有其他情愫而他自己也不知道。
接着是Ellie陪着Paul参加跟Aster的第二次约会,Paul很感激Ellie一直陪着他还给他加油打气。这一幕很温馨,然而Paul刚一走Ellie就说她觉得他完蛋了哈哈哈。。。好朋友就是我即便对你没底气我当面也给你打气。
然后在服装店hang out,Paul帮Ellie选择在演奏会上的衣服。伍导我记得你在《面子》里也有俩女主逛衣服店的场景吧。伍导可真爱逛街和自动售货机啊。
演奏会上Ellie被捉弄钢琴坏掉了,Paul从同学那薅来把吉他递给Ellie,让她弹自己的曲子。她唱的曲子很应高中最后一年的情感,感动了大家,Ellie因此走红全校。所以人的感情很多时候很相通。
之后Paul带Ellie参加庆功party,Ellie第一次被同学喜欢和接纳,玩得很开心一不小心喝多,Paul怕她喝太多立马把她带回家,并在第二天递上解酒药。
Paul在Ellie被霸凌时替她出头,在她难堪时帮她解围,在可能受到伤害时带她赶紧离开,真的是很贴心善良的好朋友。而Paul突然发现Ellie在帮他以Paul的身份给美食评论家写信估计是推荐Paul的taco sausage,也很感动。
然后Paul去参加橄榄球比赛,Ellie告诉Paul,Aster祝他比赛顺利,Paul问Ellie也会来吧,这个时候Paul已经很care Ellie了。
看到Ellie到场边给他加油超级开心,甚至开心超过看到Aster在场,频繁给Ellie挥手。
比赛之后他俩在伍导最喜欢的自动售货机又见到了。Ellie让Paul给自己喂一下养乐多,Paul喂了。然后Paul突然凑上去吻Ellie,Ellie急忙避开了。Paul问Ellie:“你难道不是想要我吻你么?”Paul觉得Ellie让他给她喂养乐多是暗示,而Ellie觉得朋友喂个喝的不是很正常么。即便是同一个行为,在不同人看来也有不同的解读。
这一幕被Aster撞到,然后很生气气地甩袖子走了,自己喜欢的两个人居然在亲亲啊哼!!
Paul看到Ellie的表情终于明白原来Ellie喜欢的是Aster,虽然他之前质疑过一次被糊弄过去了,但这次他终于确定认定以及肯定了,于是脱口而出:“This is sin.”就走了。Paul也是被吓到了,在这个闭塞且很基督教的小镇,他从没想过同性恋的问题,作为基督徒他也从小被教导同性恋就是sin,是要下地狱的。
接下来这幕很有意思,引用萨特,他人即地狱。这句话不能更认同。我们被各种人judge,贴标签,被要求同一化,被毒蛇,这个时候确实他人即地狱。
自自动售货机事件后Paul和Ellie就没再说话,两人都怅然若失。很亲密的朋友,突然因为闹得不愉快没了联系,跟分手的感觉其实蛮类似的。Paul就去查了可能每个ji佬自己都查过的问题 “How do you know if you’re gay?”(another bold stroke)。作为传统基督教徒的他愿意为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gay这件事。即便你超出了我的认知,但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愿意去尝试理解。
接下来就是特别感人的小教堂了。当Trig还在引用圣经里关于爱的描述时,Ellie和Paul都提出了异议。
Paul意识到爱有很多种,他终于明白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别人,而不是用对方期待自己的方式,更不是假装成别人去爱人。而Ellie则认为爱不是伪装,是磕磕碰碰,想要触及对方,messy,大胆。爱是愿意毁掉一副还不错的画作去换取伟大的画作。这里点出这部电影的主题了,即探讨爱的参差多态,借此表达伍导对于爱的理解。
最后Ellie离开小镇,Paul给他带了自己的特产肉肠,追着火车想多看Ellie一眼,用自己的行动去阐述自己对爱的理解,即便Ellie曾经说追火车很傻。这一幕我也泪目了。
我觉得《The half of it》比起《面子》更佳,探讨爱的多种形态耐人寻味,结局也更开放且真实。Paul和Ellie的故事来自伍导亲身经历,她在大学时曾有个非常要好的男性朋友,两人非常intimate但又不是男女朋友,我们暂时叫他P。P在伍导对自己的性取向困惑的时候一直陪着伍导,也是亲密的好朋友。之后P结交了女朋友之后这个女朋友不喜欢P再跟伍导来往,即便知道伍导是gay,原因是不喜欢P和伍导的亲密关系。P就跟伍导逐渐疏远了。这件事对伍导影响很大,也是促成了她这部电影的剧本。
我们知道电影Ellie和Paul肯定是互相爱对方,但是这份爱到底是什么,跟我们平常看到的男友朋友又不一样。他俩就是我很喜欢跟你一起吃饭聊天一起玩,你有事我第一时间赶到给你加油打气,我关心你不愿你受到伤害,但我跟你之间没有性的冲动,至少Ellie对Paul没有。这份感情对Paul来说却有些confusing。这点也很好理解,毕竟如果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很强烈的感情,我们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感情。之后Paul知道Ellie是gay之后选择去了解并接纳了她,也出现了追火车站那一幕。所以这份爱是什么,我觉得我也不知道,但如果我是Paul我也会去追火车。我觉得伍导只是把不同人对爱的定义和表现呈现给我们看,至于我们自己如何解读见仁见智。
之所以非常喜欢这条线,是因为跟我个人亲身经历也很像。所以soulmate是什么?爱是什么?我们习惯用各种标签来定义自己,年轻时觉得自己是妥妥的姬佬,年纪渐长方觉queer可能是更好的label,这个定义也更贴近我对不同人的爱的感受。我们可能爱一个人没有性冲动,也可能对一个人有性冲动而无爱。我们可能以为对一个人的日思夜想就是爱,但那可能也只是自欺欺人。我们也可能曾经深深爱着一个人,但离别多年后才意识到这份爱。爱可能是浪漫的,也可能不是。爱可能是包容伟大的也可能是自私狭隘的。但无论如何,每份爱都是如此独一无二,由此促成了世间爱的参差多态。
这篇影评给我podcast第七集的嘉宾二毛和二光,还有A。
上次看完一部片子暴哭,是在纽约Lincoln Center看《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的时候。《四季》音落,全场起立鼓掌,席导和女主走向舞台的时候,我蜷缩在座位里泣不成声。
再上一次是看《Love Simon》,似乎是在他还没登上摩天轮的时候我就开始哭。影院里结伴来看的美国中学生纷纷发出awwwww的声音的时候,我早就泪眼模糊。
这一次,看到Ellie冲过去捧起Aster的脸亲,然后带着狠劲说 "I'll see you in a couple of years." 我瞬间泪崩。看到最后Paul跟着火车跑,依旧带着他扑闪的puppy-like eyes和天真的big smiles,再次决堤。
这部片子没有太多故作玄虚的drama,虽然对中国人还是有脸谱化的表达,也少了一些buildup,但干脆利落的定机位,恰当干净的运镜和剪辑点,以及克制的爱情故事本身,都会让人想到《Call me by your name》的中文译名——夏日终曲。
PB说,这部电影真的好适合开始有点热的夏天穿着短袖、窝在清凉的地方看。
是啊,夏天总让人想起年轻的爱情。
昨天去采访一对lesbian couple,几个月前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在咖啡店,就聊了一下午。她们在一起那种互相摸脸和十指相扣的小互动,让我内心一直在awww。她们通过一个TTL的QQ群认识,认识7天就搬到一起住,现在在一起6年了。昨天去她们家做采访,聊了快三个小时,整个聊天带给我太充沛的情绪,导致昨天睡下去之后,似乎一直在脑海里过素材,好像在时间轴上播放她们说的话,做着剪辑,直到天亮。
她们是三观很正、长得很可爱的两个短发女生,虽然说自己是T,但是对“T”标签化的问题有很到位的反思。二毛从中学就开始谈恋爱,每个女朋友都可以谈五六年,曾经因为一个铁T前任也勉强自己去留长发,但后来发现实在受不了,而对方也接受不了TTL,所以分手。
二光没有早恋过,后来谈了一些短短的恋情,也是因为前任来到上海。她和二毛的第一次聊天就聊了通宵,然后见面一周就确定了关系,现在觉得六年的时间一晃而过,想继续和她们家一只名叫瓜子的暴脾气猫,三个人一起好好生活。
二毛是和初恋女友在家里啪的时候,差点被妈妈撞见,被出柜,但快20年也没有成功。她有一个形婚对象,虽然父母都心知肚明。她妈妈会说,楼下小卖部的阿姨问我,你女儿有没有结婚啊,我都无法回答。二毛会生气:你为什么会在意这个无关紧要的人,而不在意女儿的幸福呢?
但她也知道:她是一个很好的妈妈,我也是一个还不错的女儿,这一切,只能说是时代的不幸。她之所以不理解我们,是因为彼此30年的时代差距,让她很难去理解同性恋这件事,而妈妈的生活圈子,也是一个很狭隘闭塞的环境。
二光也是很早就出柜,但前年才终于得到爸爸的一句,你去好好过自己的生活,爸爸不会拖你后腿的。
听完她们的故事,一方面真的很喜欢她们的性格,有体谅有温柔有耐心,但也有自己内心清晰的认知和力量。另一方面,我看着她们两个,就真的能够感觉到「爱」的在场。它发生在一个人烧饭时另外一个人从背后的拥抱,在两个人说着说着手指就交缠在一起的绕动,在二毛对二光有意无意的撒娇,在二光宠溺地捏二毛脸的时刻。
二毛说,她们刚在一起的时候,有时候听一些歌就会突然流眼泪,然后去抱住二光,因为她觉得,自己怎么可以那么幸运。就像《花都开好了》的歌词——
如果没遇上/那么多转弯/怎能来到你身旁 现在往回看/每一步混乱/原来都暗藏方向
实在是很感恩自己能做一个storyteller,亲眼见证这样可爱温暖的lesbian love
二毛和二光说,她们通宵聊天的晚上,是6年前的八月。我问几号,居然,真的是我生日。那天是我和初恋女友复合后过的第一个生日(不过最终还是分手了 if you're wondering)
我总觉得自己的人生18岁才开始,在一尘不变的学霸生活后,第一次明白什么是热烈的爱,什么是低到尘埃甚至忘记自己的喜欢,这样好像才活过来了。整个城市都充满了我们的回忆,中间分开的几年依然睹物思人依然triggering,而复合又分手后再搬回上海,一切,都稀释成了纯粹的遗忘。
曾经放学路上买1块钱鲜肉月饼的店,被iapm给替代了。曾经去的文具店,找不到五颜六色的包书纸,还有5角钱一包的粘纸。便利店里有新推出的好吃的大白兔奶糖雪糕,但味道似乎都不如小时候一块钱一根的小布丁。手上拿着iphone,但十几年前最想要的,是一部诺基亚5300手机。
和二毛一样,我们都有过为了喜欢的人想要更加女性化的尝试,但真的是走过了很多弯路,才知道自己是谁,究竟喜欢什么。我再也不会穿裙子,也不会故意去模仿甜美的女声,我会喜欢舒服帅气的衣服,喜欢拥有雌雄同体气质的人。虽然我没办法像二毛一样,可以准确说出“我要找80后东北T做对象”的需求,但当爱情和心动发生的时候,我还是可以清楚意识到它的到来。
前几天在路上偶遇二毛和二光,二光陪二毛去公司打卡,走着走着自然而然牵起二光的手,两人依偎着,而我身边是很久没见面的A。
我冬天刚认识她的时候,翻看她以前的朋友圈就在想,夏天的她应该很可爱。她就是个很夏天的人,像是便利店门外会遇见的心动女生。和她一起在沿街座位吃着avocado toast聊天的感觉,就好像初夏凉爽的风,香樟树下的光斑树影,日落时分房间里即将被收走的光芒,还有好吃意面之后的花香moscato。
而在朋友家,看着A腼腆的笑,露出可爱的虎牙和sharp jawline,想转头看她又不想多看的时刻,会想到Ellie迎上Aster的目光,想到蓝头发的Emma和Adele在路上擦肩而过的那一瞥,想到Marianne看站在篝火背后的Heloise,也想到Elio坐在旁边看Oliver和女生贴身跳舞时候不停的抽烟,以及,那次A在咖啡店里欲言又止的表情,和每次和她离开告别时,想拥抱又收回了的双手。
We had to get lost to be found.
So maybe, I'll see you again.
看了两条采访片之后,顿悟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校園情聖這個譯名很不到位,故事場景雖然設置在高中,但是絕不是講一個校園愛情故事這麽簡單。想起前幾天ted talk講哈佛著名的75年幸福感研究: 那些有和諧的社會關係(朋友/家人/社群)的人活的最久同時幸福感指數也最高。
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找不到靈魂伴侶也沒有關係。
中学时代身边有过两个Paul,就像电影里他强吻Ellie,有一个异性朋友在我有女友(初恋)的情况下提出要跟我开房,她知道后很生气要我和他划清界限。大学很幸运又遇到了一个Paul现在我们都还保持联络,但是中间有一个大插曲。在我和初恋分手后,她扔下我们所有的回忆在我们一起住过的小房子里,我受不了就让Paul来陪了我几天,帮我搬家。那几天我就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啜泣,半夜睡不着坐在床边哭,他就坐在我旁边听我哭。有一天晚上他前女友的朋友看到了,指控他出轨,整个专业甚至学院的人都因为他前女友的朋友圈认为我是小三。所以当我听到Alice那句: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爱就是这一种模样,我哭得撕心裂肺。
喜欢她处理结尾的手法,但不喜欢看到这段青春爱恋就这样结束。(如果要拍续集,请给两位女主特写)中间穿插很多冷笑点活跃气氛很可爱;教堂的那段表白、街道中的吻,成功让我坐上时光穿梭机。也只有學生時代才會有這麽多小心思吧。
听她讲到大四和父母出柜的故事,说不知道该怎么用普通话表达gay,因为从小到大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谁不是呢/我想这也是她主业写代码副业拍电影的原因之一吧
She’s a talented storyteller, inspiring all of us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is fuckedup world.
Paul在公路上扯车子的时候,我以为又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三角恋
不过事实证明我错了,不,或许有一半是正确的,是三角恋,但是两位女生的箭头始终是指的明明白白的
从开头看到Ellie用这个眼神凝视Aster开始,我就知道这场“遭遇”注定不会狗血。
Ellie在走廊东西被撞掉,Aster帮忙捡书
Ellie这眼神品品
Ellie一看是Aster呆若木鸡,连谢谢都还没来得及说,第一反应就是自我介绍
Ellie绞尽脑子写出了第一封情书,从电影里抄了一句话还被Aster发现了
在收到Aster的“抄袭警告”后,Ellie除了对Aster的洞察有了一瞬间的惊喜之外还有对下一封情书的苦恼
应该说从这封信开始,Ellie正式进入角色,一来一回的信件中逐渐将两人的精神世界描绘出来
在Paul的强烈要求下,Ellie无奈将鬼混这个词加了进入情书,“我跟朋友鬼混”这个句式让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洗手间一幕,Aster一直在偷瞄Ellie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Ellie好像也注意到了,只不过不知道关注的到底是隔间里面的谈话还是Aster的眼神)
两人还在镜子中对视(Aster你真是笑得好苏
此时我以为Aster已经知道是Ellie写的信了,毕竟Ellie的设定就是帮别人写作业,笔迹之类按理讲应该能认出来
不过如果真在这里就知道了也算是狗血,毕竟Aster这样的女孩看起来是会自己做作业的亚子
两人在洗手间通过镜子对视,后Aster还低头露出甜甜一笑。本姬佬表示看到这里,心都化了(甜四我了
从洗手间出来后,Aster追着Ellie那个眼神我有点看不懂。
或许是在担心她有没有听到刚才那些话,如果再从这个角度深究,Aster为什么要去在意Ellie的想法呢,说明此处心里就已经待Ellie不一般了吧,当然应该是朋友吧(强行解释
后Ellie约Aster在墙上作画,不过Aster这个白纸定位技能实在是让我惊叹不已(不
两人合画太甜了
Aster天平第一次倾斜应该是从无视崔格的讯息开始
第二次进展应该是从Ellie和Aster互换网络账号开始,从通信到通讯,Ellie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和Aster撩骚了(不
不过一时急迫和Aster互换了账号后,冷静下来的Ellie表情也微妙起来,她不知道和Aster过多牵连之后是对是错
不过在此处,Ellie面对Paul的追问,表示”这就是约会啊“=只不过是属于我和她,太甜了
在Paul结束糟糕的第一次”面基“之后,Elie理性表示他们根本没在一个频道上面
如果不是Paul后面站出来帮Ellie发声,Ellie和Aster的故事或许会从此结束
不过按照一些电影的尿性,女主转身对男生的挺身而出从此有了莫名的好感,从此在三人行(不不不)的路上一去不复返。所以看到这里我还是很害怕的,不过感谢伍思薇导演没有喂观众吃屎,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从第二次约会的Paul的表现来看,特训也许就是为了让Ellie更好的了解Aster(?
(插一句,Aster看恐怖片这幕把我逗笑了
这个从Ellie在Paul面前细数Aster的优点时可以看出。Paul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浅显的东西,而Ellie的观察细致而浪漫,”活在她的思想海洋里面“这句话不要太罗曼蒂克。
情不自禁暴露出自己对Aster想法的Elie对Paul有些愧疚和庆幸,庆幸Paul这个呆子没有察觉到她真实的想法,同时她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也感到有些吃惊,或许这个时候Ellie对Aster就已经有些“意乱情迷”了(Paul曾经对Ellie说 爱会让人意乱情迷)
应该说特训以后,Ellie对于Aster已经有些感觉了。
扮演这"Paul"的Ellie传简讯说自己只是一个好男生
而说到”你应该和好男生在一起“时,她是有些失落的
在第二次约会的时候,Ellie紧急救场。(省略号也能吃到糖我怕是疯求了
Ellie和Paul在挑选衣服的聊天有乐到我
我总觉得Aster在与Ellie泡澡后,内心深处已经意识到那些信和简讯都是Ellie写的
首先在出门前Paul家Aster听到Ellie对画的评价,表情是有些惊讶的
对于Ellie直抓重点,她许是已经感受到了熟悉
在泡水之后她对Ellie和Paul都提了一个同样的问题。
先是对Ellie说”上帝也不知道,如果这是慰藉的话“,但是Ellie表示”我不信上帝“
回去后Aster问Paul是否信上帝,得到肯定的回复时,Aster表情是有些失望的。随后Paul对于画的评价,或许更让Aster的内心的一些想法更加确定。
到了崔格教堂逼婚那次,一切真相大白,Ellie这句话应该是Aster听过最美的情话吧
此处还有一个很甜的糖:Ellie曾在信中对Aster说过”遇上爱上的人,我就会引用自己的话“
而她在教堂里面对爱的一番定义,就是自己原创
两位女生在影片中的最后,Ellie离开前一天去找Aster
其实这里是承认了对Ellie的感觉吧
其实如果到这儿两人分开了,那这部影片就会让我意难平了
但是还好没有!
还记得Paul说过的话吗?
”她想让你亲吻的时候 会给你眼神“
然后
等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亲上了
亲吻后Aster甜美的笑容
最后再回到影片的开头提到的阿里斯托芬的讲话
人类本是一个圆滚滚的整体,但是因为触怒神而被一分为二,从此一半迫切的想找到另一半的结合
这样一想, The Half of It,Ellie和Aster的故事真是又甜我一次
(下午恶补了会饮篇的内容,如果有偏差请勿介意)
二刷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第一篇长评献给真心半解( The Half of It)
Paul问Ellie到底啥时候能跟Aster约会 Ellie甜蜜地说(互相写信)就是在约会——真实地笑出了声 女同性恋真的 双方不主动真的要一辈子线上了 墙上互动真实浪漫 感情戏颇为狗血 最后教堂戏略尬 特别喜欢那一段两个人说喜欢Aster的理由 Ellie在暗处 Paul 在明处 一段不(能)被看见的暗恋大概是不少青春期的男女ji佬都有的吧 情怀4星
Phd风评被害
人到中年还在为别人的青春流眼泪。
“大鼻子情圣”乱入“蓝色大门”,他爱她也爱她而她爱她的故事。三个主角都很可爱,就像一个可爱的等边三角形。若干年后他们会无比怀念这段校园时光吧,墙上的涂鸦、一起泡的温泉、帮着抠开的养乐多,还有那个追火车的人——点点滴滴都是青春...(就性取向话题而言,跟“面子”相比是倒退了,这个倒退与伍思薇的个人能力无关,而在于美国的右转)
好可爱一姬片!青春校园物语,氛围上让人想起《爱你,西蒙》。重点是伍导怎么对中国女同性恋的状态拿捏得如此精准啊?!红格子衬衫、秋衣套T恤、一脸生人勿近姐只搞学习不搞你、对心动女生永远只挤眼绝不开口约、撩妹全靠拼学识、不爱见面爱网聊,网聊绝不发emoji因为要酷,每一项都活灵活现!!姬急跳墙张嘴就问“这是阔叶树吗”简直笑到我锤床。【这就是我在《爱你,西蒙》评论中谈到的想看到更多的那种LGBT青春片,不需要多么苦大仇深和曲高和寡,只是要补齐LGBT人群在青春校园这个最简单的电影类型中太久的“不在场”罢了。】
她是社恐学霸,他是无脑运动员,她是绯闻中心的花瓶。表面上是情书意外把三个人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三个有趣的灵魂彼此发现的过程。女主说,送别的时候追火车的人是笨蛋,看到对方追火车后流眼泪的人也是笨蛋——然而等到真有那么不舍的时候,谁又能不做个别人眼中的笨蛋呢?
体育生是不是有两种极端,一种踏实勤劳憨厚,一种油腻自我感觉良好?这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青春校园喜剧电影。cp自由组合都很好,但谁也没有和谁在这个电影里最后在一起也很好。
这也是Alice Wu的自传吧,和saving face有太多相似处,可是纯情了...竟然看到陈冲女士照片出演哈哈哈真是久活见啦
Love is messy and horrible and selfish ... and bold ——Ellie Chu
预告片很好看,从四月就开始等待,看完,个人认为,预告片比正片好看。
喜欢的女生脱衣服了,原地 180 度立定转身,目光斜上 45 度聚焦,"are these deciduous trees?" 哈哈哈哈哈哈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姬的!
伍导对自动售卖机有执念,掉地下的那些养乐多捡回家继续喝了吗
最喜欢的是泡温泉那段,穿得太多是俄罗斯套娃哈哈哈哈哈!Paul妈妈误以为Paul是gay之后的反应好暖心。肚子里没点墨水还追不到心仪的女孩了…不说了滚去读书。伍导演别码代码了,众筹给你拍片(不是)爸爸长得好像尊龙
我认证拉拉nerd爱写email和信。真是好青春好可爱的电影,拉片需要你伍导。
人是追不上火车的,但是你会觉得为了心爱的女孩而追着火车跑的男孩很傻么,不,你其实很感动。爱情这件事,始于自欺,止于欺人,一开始你总要说服自己去相信些什么,去做些平时不会去做的事,它混乱、愚蠢,但是毋庸置疑的,也很勇敢。
最后教堂那场独白,泪目了。不是爱谁,也不是跟谁在一起,其实这些都不重要,而是逐渐学会什么是爱,懂得爱,人也就跟着成长了。甚至不光是女主,还有那个男孩与校花,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懂得什么是爱。很舒服的一部青春片,虽然在剧情设定和人物设定上,会有不少之前影片熟悉的影子,但在此基础上,还是做了很多有趣的突破。情感的描绘很细腻,搞笑的地方也很搞笑。某种意义上,人家也是网大哦,想起今天上线的另一部网大。
和十六年前相比,青少年爱情反而多了一点复杂和成熟。这“狗血”的大三角拍得还挺有趣。BTW,细腻且有趣的直男真是太少了。
Not every gay person has to go through the "self-identification" stage, and I was impressed that the film didn't exaggerate at this point. Because this is just a story about...love...
“爱混乱又复杂,可怕又自私,还要足够大胆” 伍思薇编剧功力了得,这么一部轻喜剧把四角关系、华裔家庭、爱与信仰等拍的笑中带泪,奇怪而又可爱。邹兆龙出演、陈冲另类客串都是惊喜。“与众不同的好处是,没人要求你跟别人一样” 观影体验跟《蓝色大门》《爱你,西蒙》《电子情书》如出一辙的轻松愉悦。“你有深爱过一个人吗?爱到你不想让对方改变任何地方”、“我一直以为爱只有一种方式,但是它有很多种”…爱可以是俄罗斯套娃般的衣品,可能是画作边缘孤单却充满希望的一笔,也可以是嘲讽追火车自己却上演的幸福。
最喜欢的部分是:在大部分电影里爱情被形容成电流,穿过不同的环境性格与困境最终让两个灵魂感受到相遇,那是被夸大的万中无一的偶然性;而这部电影里爱情被描绘成河流,不同的灵魂都会浸入其中,趟过去,去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