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看得真心难过。像是整个人被浸在沥青里,浓稠且窒息。虽然用尽力气挣扎,企图可以探出头来呼吸,却看不到丝毫希望,只能继续挣扎,等着慢慢死去。
大背景是爱尔兰和英国的矛盾,和美国的差距,这是久而有之的,到现在都没有什么改变。小背景是原生家庭之痛,作为5岁的男孩,弗兰克的原生家庭真是糟透了。
父亲并不是恶人,他只是废物。早晨喝茶的时候他是个很好的父亲,可以讲各种故事,对孩子们好极了,充满乐观。白天他是个没用的人,找不到工作,只在街上闲逛。晚上他会把所有的钱拿去喝酒,然后大醉回家。因为无能,反而更加傲娇,不肯捡地上的煤块,不愿拉下脸请求帮助,只会接连不断的让母亲怀孕,一个一个的生下来,然后死掉。
母亲已经放弃了生活,面对种种不堪忍受的现实,她毫无抗争,只是如行尸走肉般的苟活。流离失所,毫无尊严,无所作为,似乎能活下去就够了。
弗兰克过的,就是这样近乎无父无母的生活。5岁的时候,他照顾着比他更小的孩子们,并不懂得这是什么生活。10岁的时候,他懂得了恨那个没用的男人,当那个男人把外祖父为新生儿寄来的钱拿去喝酒的时候,当他抱着棺材又去喝酒的时候。所幸,亲戚们虽然不喜欢,但还是肯帮助的,否则这一家人可能都活不下来。
15岁的少年,似乎开启了新的世界,他开始工作,祈祷,开始接触到世界的颜色。奇迹般的遇到女孩,有了性爱体验,又开始为放债老太写讨债信,似乎运气一下子好了起来。他的运气是落在放债老太身上的,老太猝死在家,弗兰克拿了她所有的钱,买了船票去美国,似乎就此解脱了。
自由女神并不是美国,美国也不是自由。那只是一个象征,逃离现状的象征,以至于在弗兰克眼中会显得神圣而美好。宗教也不是救赎,那只是一个树洞,喊出心里压着的秘密,便一身轻松了。这样的结尾未免草率,把最终的救赎归于运气,这是不公平的。
其实我关注的是弗兰克和安吉拉生活态度的对比。最初的安吉拉并不老,她也早就认清了男人的真实面目,可她就那么放弃了任何挣扎。倘若她早些离开那个男人,并不见得会活得更差。而十年后,安吉拉的脸上再也不见笑容,看人的眼光恨恨的,吸烟,为了有个住处就并不在乎猪样的男人睡她。
弗兰克很让我动容的是,在经历了所有的这些之后,似乎性格上并没有留下什么原生家庭带来的缺陷,他仍然真诚,热情,而充满希望。这是他自我救赎的根本。然而他也只能救赎自己,他现在对母亲和兄弟们无能为力,只有把他们留在那里,继续那样不堪的生活。他最后的善良,是把放债老太的账本扔进了河里,然后抽身离去。
父亲的好多过坏,确确实实有一部分是因为阶级仇视和宗教问题使得工作不好找,有了工作又无法持续是因为他人的排斥与嘲笑,父亲除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沟通没有见到与谁成为好兄弟,而持续的失业持续的压力唯有靠酒精麻痹形成上瘾,原本妻子期待着他去英国可以得到好的工作改善家庭,但是……结果我们也看到了。这使得妻子逐渐的失去对他的爱与信任,常常冷语相向是能够被理解的。母亲的努力和无奈…不知在那个时代里可以怎么做,女人通常被认为适合待家里照顾孩子,我知道她一定是这么教育大的,学校里也没有一位女孩子,可想而知。救济与乞讨,是唯一能马上帮助她和自己孩子的简单方法,失去尊严的生活不是罪大恶极,而是忘记了爱自己。每个人都知道看自己妹妹的裸体是罪恶的,花钱买妓是更罪恶的罪,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考虑到你不看自己的妹妹却看别人的妹妹,每个人都如此,世界依然没有好下去。上帝确实创造了世界,但是如何游戏世界由每个人决定,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感受与生活里时刻转变着。爱有多少种形象,自由有多少种方式,超乎大部分人的判断。
1935年的爱尔兰,无数家庭正离开他们被饥荒困扰的家园,前往美国寻求生机,然而安杰拉·麦克科特一家却正好相反:他们从美国返回了爱尔兰。在美国他们一贫如洗,丈夫老米兰奇的失业不但使一家人断了经济来源,还让一个男人变成了一个酒鬼。才7周大的女儿不幸夭折后,安杰拉和老米兰奇下定了回爱尔兰的决心,同回的还有他们的四个孩子:福兰克、小米兰奇和双胞兄弟尤金与奥利弗。
在充满着破屋、污水、湿冷的小镇,最具人情味的就是那个清朗的月全食之夜,贫穷而虔诚的人们等待着月光洒下、湮灭、又洒下,好似大家都向圣神敞开过自己的肮脏,忏悔之后又获满血,之后继续躲进霉臭的瓦砾之下。而Frankee回望自己,受着来自于天使十几年来的庇护以至于他可以活下来甚至前往自由女神之国追求那一口白牙和属于自己的马桶。
很佩服这位爱孩子爱家庭的母亲,当学校坚持让Frankee留级重读,孩子无法面对奔跑下楼的同学时,她用有力温暖的臂腕搂着儿子直面挫折。
也很喜欢Aggie婶婶,除了给Frankee一套恰似成年礼的衣着,告诉他不是boots而是shoes,还让他在心中更加肯定自己,更有信心通过努力工作存钱回去美国。
看过几部反映爱尔兰人与英格兰人世仇历史的电影,宗教的力量是无穷之大的,忏悔是自省,洗涤心灵的一条途径。父亲在圣诞节那天离开,今后任何一天想念起来总是哀伤和心痛的。不由地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爱尔兰贫穷家庭和社会唏嘘,追溯这段历史,网上查得了以下资料:
和犹太人一样,爱尔兰人大规模移民美国,也是因为受到了迫害。在历史上,爱尔兰与英格兰曾是并列的两个岛国。12世纪末时,英王亨利二世利用爱尔兰内讧的机会,率军登陆爱尔兰,以武力强迫各路诸侯向他宣誓效忠。
在英国的不断武装打击下,爱尔兰人非但没有屈服,反而还完好的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16世纪,英格兰人改信基督教,而爱尔兰人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因宗教信仰不同,彼此之间的矛盾就更加难以调和了。
1603年,斯图亚特王朝入主英国,随即加快了殖民爱尔兰的脚步。大批新教徒来到爱尔兰北部的厄尔斯特省,用了十年的时间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但同时也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新教徒们肆无忌惮地掠夺土地,到了18世纪末,爱尔兰90%的土地掌握在英国人手中,爱尔兰人不得不向英国地主租种土地。另外,英国地主通常不生活在爱尔兰,土地经过层层转包后,最终的租金高的令人发指。
这样一种情况下,爱尔兰人大量破产,甚至沦为乞丐。雪上加霜的是,1845年至1849年间, 欧洲又爆发了严重的马铃薯病虫害,爱尔兰人赖以为生的马铃薯大幅度减产,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由此爆发。
生活难以为继,留在爱尔兰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去英属北美殖民地搏一把,于是才出现了美国的爱尔兰人十倍于祖国的奇特现象。
1949年,在无数爱尔兰人的努力下,爱尔兰共和国终于成立。然而受英国殖民最早的北方六个郡,因为新教徒占大多数,最终被留在了英国。这是爱尔兰人绝对无法接受的,“北爱尔兰问题”因此也成为两国政治的一股麻筋。
长期奋战而不得果,又加之极度的宗教仇恨,一些激进的爱尔兰人成了欧洲恐怖主义的鼻祖。他们在英国制造了一系列的暗杀和爆炸等活动,以至于伦敦至今不敢在街边放置垃圾桶,即便放也用得是透明的。
因此爱尔兰人可以说是美国的开拓者之一,这是历史渊源。爱尔兰国内人口不过区区四百万,但生活在美国的爱尔兰人至少有四千五,是仅次于德裔的美国第二大族群。爱尔兰人对于政治有着极高的热忱,美国45任总统中至少有14位具有爱尔兰血统。
比如家喻户晓的肯尼迪、尼克松等。大家绝对想不到的是,别看奥巴马是黑人,他也有爱尔兰血统。2011年时,奥巴马专门跑到爱尔兰寻根,去看看他曾曾曾外祖父的生活过的地方。
《安琪拉的灰烬》以孩子的视角,将贫穷表现的深入骨髓!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不会体会到舔食报纸上薯条残渣时的饥饿;不会体会到没有鞋子穿,被伙伴嘲笑的心酸;不会体会醉酒父亲大喊大叫回家时的恐惧与无奈…但我从中却找到自己幼时的害怕与心酸…
在这个世界上,最无法改变的就是原生家庭以及父母。每个人对自身原生家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比较亦或抱怨!在这个“拼爹的时代”,总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物质无忧;总有人赢在起跑线,地位尊贵;总有人天生乐天,有父母无限的爱❤️!而曾经年幼的你羡慕、无奈、亦或埋怨…
可是,爱和崇拜亦是相同的。妈妈曾经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圆满的…有钱的有钱人的烦恼,没钱的又没钱人的忧愁!
从小讨厌老爸喝酒,喝了酒的他撒酒疯,摔东西,可怕至极!从小讨厌妈妈的严苛,她总要求我做得最好,哪里不好或者不听话就“家法伺候”;从小害怕贫穷,害怕家里没钱交学费,被别的小伙伴看不起!这些,都是小时候的痛苦回忆…现在的我读完研究生,已经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觉得也很有趣。小时候可以跟着哥哥一群人去河沿抓蝎子,当然,我只找蜗牛;小时候妈妈会把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六一儿童节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小时候会抱着一摞奖品和奖状,在小朋友羡慕的眼神中,蹦蹦跳跳的回家(虽然每次交学费都会是一场家庭金融危机,但是都能按时交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但是他们的爱是相同的…
电影中表现了母亲安琪拉的坚韧,父亲的懦弱与虚荣,但是,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曾经看到对“为什么要读大学?”的回答中,最喜欢的一个就是:“读大学,让你有脱离原生家庭,塑造自己价值观的可能!”对于自己的家庭多些理解与包容,对父母多些感恩。我们不“拼爹”,照样活得精彩!
“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当然,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这儿浪费口水的。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试想,当美国(英国)梦碎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图景?
3.5。唯有爱上帝和自己,才会爱上帝所造物。海报吐舌头,是为领圣体。一家在唱赞礼,唱到“尽管年老沧桑,但你不会失去母亲的爱,直到她入土安息”的时候,弗兰克泪目。夜景摄影真的好美。集体观赏月食+1。
一刻不停的被生活攻打、询问、质疑、挑衅,但人性中闪光的那部分仍然愿意与他们辩论、抗争,不会有终极性的输赢。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乡愁匍匐而出,此片一定程度缓解了我对艾米丽·沃森式表演的厌意。
当男孩终于踏上了美国梦的起点时我突然有了希望这部电影应该像电视剧一样继续下去的想法 冏 很动人的两个半小时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学习行为,这个被学习到的行为并不一定外显,它可以潜伏在身体里很久,直到某一天动机出现,这个动作也会随之浮现并驾轻就熟。这就是为什么最终我们都会变成我们父母的样子。
这是部适合在寒风中一边抖着一边看的电影,总在降水的爱尔兰一股子冷峻清冽风骨,倒也确定了影片固有质感,干干净净却毫不怜悯,宗教分歧、事业颓丧、一窝子可爱儿女裹着寒冷残喘,这个家庭并不幸福,却靠着各自知觉地艰难维持。画外旁白加深了情怀,一步一脚印地走,后劲很足越看越是感动,又涩又甜。
无他,感人至深。还有我喜爱的Emily Watson.
在渣滓中長大而未沉淪的孩子,卻是詭異的初體驗最令人印象深刻。
alan这里真好看,结尾时当他在空旷的街上看到自己童年时期两个阶段那点儿我差点儿哭了。God loves you,you must love yourself. God forgives you,you must forgive yourself
电影唯一的不足就是结尾主人公踏上轮船向着朝阳迈向希望和成功的美利坚合众国。真得好倒胃口。转眼间一个有着丰富感情的孩子就把自己的过去和仍然疲困的家庭抛在脑后了,不解。。。
1.没有女权该是多么恐怖 2.没有宗教该是多么绝望 3.没有cult般的爱国该会幸福很多 4.去了美国又怎么样呢 不懂不懂 所有元素离我生活太远不能get到。
喜欢原作者的睿智,电影在叙述节奏,喜剧和悲剧的场面调度平衡,以及小演员的表演上都很出色,有几次感动得差点没忍流泪。这片子也算是给ALAN PARKER加回了些分。
传记式的叙述方式,一个男孩的成长史!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婶婶给Frank买新衣服时,他流出的泪~从未被善待却一直有可爱的人在身边……人是立体复杂的,Frank善良,但也做了很多荒唐事,没有人是完美的,这才是真实~
小男孩吐舌头版海报曾引起我的兴趣,还以为这是像《小淘气尼古拉》那样的有趣儿童电影?终于在机缘巧合&无剧透的情况下观影,没想到影片讲述的却是类似《活着》的故事,贫穷&丧子不禁让我联想起“多年前发生的真实往事”,而一家人的困苦生活还联想到《铁拳男人》,不过《安琪拉的灰烬》里的父亲却没担负起养家的责任……
耳光扇得人心痛不已,冷漠无情的社会和毫无责任的男人让一个家庭的陷入绝境。好在经历过枪林弹雨的人也不在乎多添几道伤疤,即便家庭被戳得千疮百孔,被亲情缝缝补补后依然能维持生活。或许这个世界上,快乐永远是暂时的,多数人都在忧愁和苦闷中交织一生。
8/10。象征美国的自由女神其实是反讽,全家正因美国梦破碎返乡。导演设置了一系列绝妙的对位/展示肮脏:西装革履的爸爸坚持拒绝捡煤渣,逼得妈妈与教会门口乞丐争夺残食,肉体交易抵租金,双胞胎嬉戏于流入房子的积水、舔报纸油渍充饥(瞄了眼泳装模特),与肺痨姑娘恋爱/私吞积蓄是少年过早成熟的悲剧。
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相继去世,丈夫到英国谋生却没能改善困窘的家境,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乔·布林Joe Breen 饰)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
以成年的我的口吻进行回忆,贫穷和死亡笼罩着日常,就像临行前见到的月全食,美国梦就是月色重新被拨开的比喻。电影在时代触感上做得很好,满是水坑的街道,衣衫褴褛的孩子,寄情于宗教的贫民,排队去看裸女是致敬费里尼的《月吟》吧,不过剧情发展过于流水账,“我”的写作天赋,远去的父亲,这些都随着美利坚之行被忽略,应该再给沃森加些戏,她很适合在逆境下顽强生存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