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相互影响 电影与文学相辅相成
如果爱一位导演可以在文字中得到延展
如果爱一位作家可以在电影里得到延伸
很美好
被包围着 生活其中 很美好
摘自卡特的别册里
胶片之影 杂剧之光
美国鬼魂与旧世界奇观 导读
包慧怡
以下内容是为了凑字数
。。。。。。。。。。。。。。。。。。。。。。。。。。。。。。。。。。。
很美很有风格的法国电影,有一种神奇的气质在吸引你。好多芬芳又发人深省的对白,想一一截图保存下来。一个美妙的下午,认识了三个来自天堂的孩子。
Garance(女主)——一开始就是这样迷人的女子带我们走上车水马龙的巴黎街头,一个不拒绝好意又有自己主见和奇思妙想的女子。她也许没有那么惊世骇俗的容颜,也没有高不可攀的出生,但是她有一种从容不迫和自信大方,一种相信他人的能力和发现艺术美的眼睛。她迈着优雅的步子,一下吸引了那个白脸白头发少年的注意,她也发现了少年的与众不同,她说:“他有一双可爱的眼睛。”
Baptiste (男主)——我们是在街上剧院门口的酒桶上面见到他的。他的父亲打他的脑袋惹得众生大笑,他却一脸漠然、无动于衷。却在 Garance被冤枉之后挺身而出,用一出默剧生动形象地告诉世人 Garance的无辜,也意外展示了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他拿着 Garance给他的答谢——一朵娇艳欲滴的花,深情又沉醉。这被一直深爱他的女子一眼看穿。
Nathalie(女二)——她一眼便看出来 Baptiste 不对劲,看出了他的动情。她安慰自己,她诉说自己,她还是明白了事实。那个她一直深爱的男人,爱上了别人,但是她仍然相信那份她所信仰的美好。她是剧场老板的女儿,她时常斜倚着柱子想心事。她只需看一眼 Baptiste ,就明白他之所想他之所念,才不由自主在哑剧舞台上喊出他的名字。
他们都是来自天堂的孩子,在世俗中依旧展现着纯粹,依旧有着不紧不慢的向往。
附 María Casares (饰Nathalie)的一些资料:
纵观电影百多年,拉丁血统的女演员在任何时代都绽放着奇异的光芒,而来自拉美母国西班牙的女星偏偏知道人不多,这里说一个来自拉科鲁尼亚的女星María Casares。
1922年出生的玛丽娅原名María Victoria Casares y Pérez,她的父亲Santiago Casares Quirog是西班牙内战时期的西班牙总理,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少女玛丽娅走上战场成为一名护士。西班牙内战后,她的全家跟随父亲离开了西班牙逃亡法国,后来父亲去了伦敦,而她和母亲则留在巴黎,在巴黎生活期间她改了名字María Casares。
在巴黎她考上巴黎音乐学院,开始从事舞台表演。1942年,20岁的玛丽娅正式开始了她的演员生涯,在她的电影生涯中,最高峰无疑是布列松的《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和让谷克多的《奥菲斯》,在黑白电影大师的镜头下,玛丽娅神秘而高贵,拥有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丽。但纵然她的电影为大众喜爱,为大师敬仰,她依然喜欢舞台表演,喜欢站在台上接受鲜花和赞美。
1975年,在法国整整生活了快40年之后,她成为法国公民,并在三年后嫁给了她在舞台上的搭档André Schlesser。1980年,她出版了自传《Résidenteprivilégiée》,书里详细的描写了她与法国著名作家加缪之间长达16年的爱情。
1996年,玛利亚在法国去世,享年74岁。
每天都在舞台上扮演别人的演员,会不会有真正的爱恋?
我不知道,也许《天堂的孩子》知道。
一个是默剧演员,所有的情感都用肢体表达,一个是正剧演员,用长篇的独白来宣泄情感。
他们共同爱上一个女人,一个赢得了她的心灵,一个赢得了她的身体。后者用对前者的嫉妒,完美出演了《奥赛罗》,而前者却被淹没在狂欢节的人群中,再也找不到心爱女人的身影。
戏剧是人类生活在天堂的重现吗?也许吧
那么天堂的孩子还是一样的在爱情的重围中无路可逃。
试问:又有谁能?
第一幕
你不知道他们住在一起?
这又证明了什么?
要是所有屋檐下的伴侣都深爱对方,那地球可都要因爱而灼灼发光了。
何时能再见到你?
也许过不了多久,让缘分来决定吧
可巴黎如此之大
我们心有灵犀有何患巴黎之大?
求求你笑一笑,你的哀愁令我心痛
哀愁?我吗?
我爱听你笑
我也是,失去了笑声我会茫然无措
失去了你我才是茫然无措,你叫什么?
嘉杭茜
你在发抖,冷吗?
我因快乐而战栗,因为你在我身边,我的爱,我爱你。嘉杭茜你爱我吗?
你说起话来像个小孩子,这只适合梦中或书上的情节,不适合现实中。
梦,现实.....现实和梦一样。否则,生命如枯井般了无生趣。但我爱的不是生命,我爱的是你。
你的童年不快乐吗?
不快乐的时候我就做梦,但别人可不喜欢我做梦,所以他们鞭打我,让我从梦里醒来。幸运的是,拳脚打不散我的白日梦,那里成了我的避难所。哦是的,我在梦里期盼,等待...也许你就是我等待的那个人
从你小时候开始?
为什么不能呢?我在梦中清清楚楚地见到了你。感谢上帝,当你掷给我那朵花时就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了
你这个人真有趣
你真美
不,我不过是真实地活着
第二幕
马塞尔·卡内代表作,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经典。影片时长3小时多,摄制于纳粹占领时期,讲述了1830年代巴黎剧院的一段多角恋爱故事。片中华丽生动的林荫大道是法国影史最宏大布景。滑稽剧、哑剧与戏剧穿插其间,戏中戏、打破第四堵墙的互动、演员和角色的对位都令人难忘。狂欢节开放式结尾。(9.0/10)
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浮夸的多角恋爱故事。作为法国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多少感觉有些过誉了。上集4星半,下集3星。
#SIFF2014#重看加分;世间众生相,人间悲喜剧,巴黎清明上河图,三六九等浮世绘;爱情有甜蜜伟大,也有嫉妒卑贱;人性有丑陋黑暗,也有高贵善良;感谢卡尔内为古典与诗意写上圆满注脚,完美融合戏剧、哑剧,雅而不俗,笑中含泪;运动长镜美妙,群戏调度精彩;献给猫一样的小丑。
从第一分钟巴黎闹市街景的横移镜头开始,就彰显着超越时代的历史画卷感。黄金时代末期的伟大通俗剧,聚焦在1830年代的剧院,戏中戏的模式产生多艺的互文性,而每一次戏中演出又都起到推进剧情的作用,无一闲笔。非凡的演技,华丽的舞美,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足可以成为巴黎城市的名片。
不要回想往事,它们会像疯狗一样,冲向你的喉咙。 你爱我吗?不,不要回答。我不会索求任何东西,你在这里,这就是所有的一切。 不,我不索求什么。只要可以感觉到你身体的温暖,你的嘴唇,你的眼睛。
巴黎爱情故事,四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男人与女人的对话:“一直至今,我受不了蠢货的骚扰,我孑然一身,但是这样的命运又有什么不好呢?既不爱人,也不为人所爱,连你也不爱。我只要自由。”“我也不爱你。”“那再好不过了。”男人与女人的对话:“我因快乐而颤抖,因为你在我身边,我爱你。你爱我吗?”“你说起话来像个小孩。这只适合出现在书中或者梦里。”“梦...梦就和现实一样!”男人与女人的对话:“你不害怕孤枕独眠吗?”“今天日出很早。”“如果它起得比我们早,我们就关上窗户,而你,你现在的门还锁着吗?”男人与女人的对话:“男人通常不会对美人交付真心。他们只是想占有。而我不同。”“是吗?” 女人爱上了其中一个男人,可是直到最后,我觉得在她脑海里,偶尔还是会浮现出某句她说过的话:要是世上存在无需开口的爱情该有多好。
我算是明白为什么会有新浪潮了,因为有人在古典的方向上已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3NDc3NzEy.html
奇艺网你是不是病了啊?你买上集不买下集,你还要不要人活啊?继“偷自行车的人”我的另一个超级最爱电影,我完蛋了。。。。我他妈的怎么对古典的东西这么有激情?
剧本为主。各式男人,一个小丑。各式女人,一个绝代。人生如戏,戏不如人生。戏与现实,梦与惊醒,真实与虚假,电影与戏剧。结尾这样安排是因为导演没法下个决心么?
prevert的台词过于戏剧化,尤其是男女互相勾引的那些所谓的诗语言,月亮是我家巴黎太小之类的,舞台人生人生舞台的混淆 两女四男的纠结 哑剧 自杀绳子用来跳绳晾衣服。。剧情可谓十足的无聊以爱的名义无视道德践踏人性,和维果雷诺阿的片子比比吧,没看出半点诗意现实主义来充斥着戏剧化的虚情做作
唯有法国文学和戏剧底蕴才能催生出这样的电影。这样的手笔,这样的故事,写成书就是名著,拍成电影就是巨作,如同古希腊雕塑般的不会退色的完美。Jacques Prévert的台词诠释浪漫多情,Garance的气质和人设描绘高冷聪慧与独立,Baptiste负责表现这民族骨子里的决绝和疯狂。真的太法国了。
原来是关于男欢女爱的鸿篇巨制,穿插了杂耍、哑剧(Baptiste第一次亮相)和戏剧(电影第二幕)的舞台春秋,台前幕后的设定,打破了距离,也增强了观看者的妙趣。对暴力凶杀犯罪之类的表现,大多使用屏障手法,制造心理反差。结尾陷入拥挤的狂欢人群更像一个开放结局,他们都变成了输家。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美不美我不好评价,但是这部片子的伦理内容太多,戏剧化内容太多,属于电影的部分太少。四个男人为了各自的理由而爱着同一个女人,于是这个女人被物质利益和虚荣所满足,然后回头寻找所谓丢失了的爱情,随便应付他们而逢场作戏,她的嘴角时刻挂有轻佻的笑。能让人动容的只有这些人物在多年后的重逢,可惜他们还是一样,并没有放下对于彼此的执念,一个男人抛妻弃子,一个男人因之而死,只剩下最后所有人都被淹没在狂欢的游行中。
戏子有情,婊子有义。有种精巧的平衡感。前半段充满灵气,后半段沉重下来以后我就有点儿走神儿了,一种可能是我没到理解这种感情的年纪,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不是我的感情。戏剧和电影如果不离婚,做情人也挺好的嘛。古典电影是“表面的艺术”,大概类似于文学里的巴尔扎克,作为经历过现代主义洗礼的现代人,得重新看待这里发生的一切。
戳到了本专业G点的片子同看的人又是师姐很容易想象看完后在那里叽里呱啦一堆卢梭到狄德罗到布莱希特。但是最好的地方还是在于,如此如此多面的法国,既浮夸又优雅,既造作又真挚,套用管风琴的话,人能这么锲而不舍地轻佻,骨子里一定有哀世伤生的肃穆在支撑。和大江说漫才一样,滑稽与心酸一线之隔。
3个多小时,一部同样和乱世佳人分为上下部,有着复杂人物关系及剧情的黑白巨作。虽然厅不大,但是百分百上座率,排队场面好比看Skyfall,还有一家4口大人小孩的一起来看一部40年代的黑白片,这种状况不知是不是法国才有。
的确是明白了为什么会有新浪潮,因为优质电影中的价值观爱情观真的不能再代表新一代的年轻人。台词很美,摄影佳,间接表现各种血腥场面的处理挺有意思。但真的并不为其中的爱情感动,最后的别离并未让我唏嘘,反倒是觉得巴蒂斯特缺乏责任感得很。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前半部的古典味道,后半部有些闹剧了
精彩!每位主要演员都有戏!特别是Barrault的默剧!最喜欢的台词:You saved me from growing old, dull and used-up. 正中红心。1945年的片子竟然拍出了浸入式戏剧的感觉,特别过瘾,连看上下两部。可能随后还会再看几遍细细研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