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看一部揭示社会劣根性的悲剧实在是令人生气。 香嫂的人生在上一辈的戕害中陷入痛苦的泥沼,她并非不明白女人的苦境,但为母的责任却还是让她选择将这种对女性的压迫延续到下一辈身上,这是难以根除的女性物化意识。因为在男性主导的农业经济下,女性只是一个商品,是娘家用金钱交换来的生育工具和免费劳动力,身而为人的尊严全然可以不顾及。 应该说,香嫂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在挣脱这种强加在女性身上的物化枷锁的边缘,她精明能干,勤劳果敢,完全有能力从经济独立的方向走出人生的困境。但悲剧在于,她看到了日本女经理作为一个女强人这一智慧光鲜的模板后,不是受到激励,而是反过来数落她居然还拥有情人,并且自己更甚地把精神的慰藉寄托在自己的情人身上。女人太容易受制于情感,哪怕她们能力优越,历史根深蒂固的顺从意识还是让她们在男权下退怯。香嫂深夜被丈夫家暴的场面便是如此。 香嫂决定让环环离开的情节,我认为这人性的苏醒是全片的升华之处。如果最能体会彼此苦难的正是同为女性的女性,那么只有女性们联合起来,才能击碎男权世界的逻辑。 最后,如今的“环环”们已经不用再担心失败的婚姻成为自己人生的污点,只有自己珍惜自己,他人才不敢不尊重你。
歪嘴的芝麻要被炒过、锤过才能榨出香油,香魂淀的女人们被标价卖出,一忍就是一辈子。传说里一同投水的富家千金和穷人家的女孩,变革时代中家境不同的两代女角色,三重互文编织出同样的底色,一张系统性的、密不透风的网。鲁迅说“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人性的复杂在香二嫂身上展露无遗。她是尽职尽责的妻子,关爱孩子的母亲,远近闻名的榨油高手,但在丈夫眼里始终是可以随便打骂的所有物,酒后随意发泄欲望的生儿子工具。而她隐秘二十年的感情寄托,脑子里想的始终是自己“城里人”的身份。被香二嫂选中的环环懂事得让人心疼,在传统教育的语境下,“懂事”实在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词,大概约等于工作后的“工作不饱和”,因为二者同样是没有边界的,是不可能圆满完成且没有标准的。片中女性角色显露悲伤的时刻都是隐秘在人后的,不是划船去到远处就是在男人们都睡着了的夜里,等到太阳升起又要开始新一天的辛劳。影片拍摄完成已经过去了三十年,4K修复的画面非常精美,但片中发生的故事还是在不断上演。
“环环,你和墩子离了吧!再找个合适的……” “娘——” “人这辈子太长了……” 听到斯琴高娃满怀沧桑的说这一句的时候,我霎时泪流满面…… 终于曾经不理解的歌词都明白,“岁月长,衣裳薄”,要怎么忍受,靠什么撑下去? 圆房那夜,二嫂差点就投了这芦苇淀,被婆婆拦住了。 “忍忍吧,孩子,忍忍。” 这一忍就忍了二十年。忍了二十年,却不是个尽头。也看不到尽头。儿子依然傻,丈夫依旧打她,情人也最终离去。忍到最后,竟看不到希望…… 那个儿媳妇为什么叫环环呢?对二嫂命运的循环吧!同样是交易,同样不幸的婚姻,同样有个爱人在省城从此生活在不一样的世界,同样是勤劳能吃苦的好女儿家…… 可二嫂儿媳妇环环的命运却是二嫂用手腕为她铺下的,有人说二嫂太阴毒,其实,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儿子! “这是怎么了?” “没啥!” “墩子弄的?” “你儿子除了掐就是咬,他根本做不成个男人!” 一贯强悍二嫂在情人离开后,也开始颓然,生活半点希望都没有,哪怕渺茫的虚想!她听到这些话,想起自己的人生,终于先把自己对儿子的爱放一边,放儿媳走了! 环环也不过刚二十吧,人这辈子太长了…… 然而,环环终于听到了自由的赦令,却非欣喜若狂,她痛哭失声,“现在谁还能要我呢,谁还要我?” 黄昏里,那么美丽的芦苇荡,那些风吹动大片大片摇摆的芦苇中,两个被夜色掩埋的女人,一份可能被复制的悲剧! 还记得那些凄凄切切的歌,那些夜里独唱的歌,混熟了人情世故,熬出了事业,竟等不到幸福。 人生最怕的莫不过绝望……
《香魂女》是谢飞在世纪之交的作品,描写了一个卖香油的女人为傻儿子找媳妇的故事,反映出尽管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女性仍被封建思想的枷锁围困着,并试图将枷锁传递下去。
一、传统文化下的女性心理困境
香魂女没有满足大众对传统意义上的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想象,尽管他的丈夫总是辱骂殴打她,将她视为发泄性欲的工具,但香魂女是一个具有经济基础的女性,整个香油摊靠她一个人经营,并且做得风生水起,她聪明且勤劳,村里人也喜欢她。她完全有能力拿着钱去逃到别的村子寻找一片新天地,但是她没有这样做,只是默默承受着。谢飞导演很巧妙地没有将香魂女的人物形象设计成传统的在家里照顾孩子,没有工作的女性,而是设置了一个“女强人”的身份,她是受到了压迫,但是她并不弱小。所以我们可以说,香魂女继续待在压迫之中是一种自主的选择。
她受到男权的剥削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总是欺负她,不为家中做一点贡献的丈夫,一个是掠夺她精力、时间,让她丢人的傻儿子。在这样一种几乎没有情感交流的“失语”环境下,她又到情人那寻找补偿,但很快,她的情人也离开了她。因此我们可以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她为什么不离开这种压迫。谢飞导演用另一电影后半段的故事给出了答案:香魂女以欺骗、设套的不正当手段为儿子买一个妻子,“受害者“在一瞬间转变为“施暴者”。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受到的伤害会在潜意识中体现,而受害者将很有可能对另一个人以同样的方式施暴,以此来达到自己内心创伤的治愈。
香魂女不仅没有想要摆脱压迫,而且在环境中异化,甚至产生了认同的心理。而年轻女孩的出现又似乎在应征一个宿命论,那就是女性的一代代都是这样给自己带上枷锁的,这个枷锁不仅来自男性,而且来自女性本身,暗示了一种传统女性心理困境,一面想要解脱,一面又在行动上认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二、被归训的香魂女
阿尔都塞曾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指出,社会形态的生产活动必须在实现生产条件的再生产下才可以运行,这种生产条件不只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和延续,更是一种“人身屈从”和“归顺心里”的再生产。不只限于资本剥削领域,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上层结构的再生产。而支持上层社会的结构中,“家庭”是重要的一个工具,它以隐蔽、淡化、非强制的手段保证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并以此实现社会形态和国家机器的延续。
香魂女以忍受丈夫毒打、照顾傻儿子的方式构建的想象性的图景,接受“家庭”的询唤,并在潜移默化中对自我价值做出了的判定。在文艺作品中,打破询唤机制的手法通常是主角做出破坏既定规则的行动,如电影最后香魂女将女孩放逐,并答应给她资金让她去寻找自由的生活。而谢飞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从影片开始就暗示社会机制的存在,就是以丈夫和儿子作为男权社会的代表的畸形来显现这个社会的病态。丈夫在心理层面是非正常的,他将香魂女视为让他享乐的工具,在夜里虐待她,完全丧失了人性,是一种内在隐蔽的畸形,而儿子智商有问题,常常做出匪夷所思的举动,还给香魂女带来难堪,让邻居笑话,是一种外在显露的畸形。生理和心理的畸形暗示了男权社会的病态。
三、男权社会下的金钱至上
在影片中,男性对香魂女有着确实的存在,但香魂女作为女性形象,也以通过拥有资本的方式压迫着女性。在金钱的驱使下,傻儿子也能招到几个上门来当媳妇的女人,她们哪里是看上了儿子,只是想要香魂女的店罢了。而香魂女通过对女孩家的催债,使得女孩不得不嫁给傻儿子,尽管她是那么不情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金钱是可以让人丧失尊严的,也可以看出性别压迫有时候不仅是性别差异之间出现,而且更是以建立在金钱构建的阶层为基础的。只要有钱,男性可以压制女性,女性也可以压制女性。
香魂女不仅讲述一个女人的故事,而且从女孩的出现影射出代代女人的故事,而最后香魂女将女孩放逐,是一种浪漫化的美好愿景。在现实生活中,只有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受教育水平高,更多女性可以参与再生产活动,香魂女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白洋淀的风光令人心驰,而这种自然永恒的淳朴之美,却藏着这么多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会探出头来的人类的悲剧与血泪。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别无选择地沦为了任人摆布的对象,而香二嫂试图用努力与坚强对抗命运的不公、逆天改命,已然是十足的女强人,却只能落得依旧无力反抗的结局。而芦苇荡依旧在,只是青春不再来。谢飞的这部佳作,真的充满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情怀,怪不得是柏林电影节的菜。
【FIRST青年影像展展映】出乎意料的好看。中国女人即使再强势,也要忍受低下的地位与悲剧的命运。而且这悲剧如宿命般代代相传。香二嫂这个受害者向往独立的日本女富商的潇洒,却无力改变命运,不知不觉变成加害者,把悲剧传给欢欢。这种无力感让人震撼。电影尺度意外的大。对婚外恋有极直接的描写
学院派的优点就在于实力的培养。《香魂女》只用了寥寥几个镜头,就把谢飞在构图和剪辑上的能耐全部展现,规矩的剧情推进里自成一套方圆。他其实是在用成濑的情节剧方法讲着《金锁记》类的故事,如许多90年代初的作品一样,在农村女性的身上找到了时代变迁的烙印。日本人再度进入荷花淀,反而成了贵宾。影片里最大的讽刺在于,能造出好油的这汪水里淌着的都是女人多年来隐忍的泪水,用来洗涤男人对她们造成的屈辱。谢飞的温柔里其实都是刀刀见血的批评。
若只是展现所谓健康淳朴的城镇生活,那么意义是微乎其微的,或者最多以斯琴高娃收到丝巾由笑到哭的丝滑表演,来慨叹女性在传统婚姻中对幸福微乎其微的索求罢了。但当再寻常不过的生活袒露出吃人的恒久本质,这部电影开始变得有锐气与骨气。香魂淀是女性的集体坟场,哪怕美化成传说,粉饰出香气。落后的两性观念与性观念下,七岁被卖的女性有了能力,就开始买别的女性,同类之间通透理解,于是可以精准收编,而非打破恶性循环,这比单一的家庭悲剧要可悲得多,更可悲的是,是哪怕有了这个打破的动作,却没有思维与世风去彻底解脱,在这样一潭死水里,你看迎亲的队伍多么欢乐,红得多么血腥。记住了全场的一次掌声,是翻译员说日本女经理不结婚,但有情人。#北影节13#7,保利,4K
女人的四十与秘密;人这一辈子太长了。
咋海报做那么明亮呢 女人何必为难女人
在男性掌控的世界中,女性有着无能无力的苦难,并且会“欣然”地将这份苦难交付给自己的继任者,事业上再有成就,生活中仍是弱势群体。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男人何苦为难女人。斯琴高娃演技炸裂,尤其是躺在芦苇里发出的那一声怒吼,实在悲怆!缺点是夜晚太暗了,啥都看不清楚!ps:白景琦,你这个禽兽,竟然连自己的……
剧作表演都属上佳,把故事挪到白洋淀又在空间上置入了诗意成分。香二嫂的悲剧在于社会结构,她既被压迫也压迫别人(父权结构中她弱势但经济结构中她强势)。对父权结构香二嫂反抗不能(虽然她当然有能力反抗,“偷情吃药都是反抗”),这才是最为悲剧的点,也是结尾升华之所在。
中国农村女性的时代社会悲歌,在男权和性别畸形观念下,女性都是牺牲品,而最让人无奈的是,上一代女性迫于现实,不得不做出看似理所当然的逼迫,完成下一代“悲剧传承”。有幸的是香魂女的女权觉醒和反抗,偷情、私生女、吃药…尽管只是个人无声,结尾的放手和彻悟,是全片最高光。
芦苇飘飘,荷花萧萧。酱油瓶瓶,香油腥腥。河水清清,船儿盈盈。两队娃儿耍娶亲,两个女人投河尽。泪水湿透彩丝巾,化作鸟儿飞仙境。瘸、色、酗、赌、傻、癫、淫,懦弱胆怯属男性。她,不能自已。她,也不能自已。世世相传、代代轮继。她们都是命运的牺牲品。唯有那个日本女人,懂得怜惜自己。
从斯琴高娃到伍宇娟,形成一个女性悲剧死循环。事业上再有成就,生活中仍是弱势群体,那个时代的反思。
太惨了,但总感觉这个故事没写完。斯琴高娃和陈宝国演一对情人,然后《大宅门》里又演一对母子,二十多年后杨雁雁和许家乐复制了这一神奇……
相比之下,同获93年第43届柏林金熊奖的《喜宴》更受我的青睐!……谢飞导演本人说,之所以这次的最佳影片有双黄蛋,不仅是因为这两部电影都受评委和观众的好评,还有身为评委会主席的张艺谋“从中作梗”,他先试探性地问评委们一个奖项能否有两个获得者?…只能有一个奖项有两得主…那就最佳影片吧!
还是很不错的,小时候看过,现在重新看来觉得很有味道。斯琴高娃演的很到位,把那种悲剧感延续了~又有当时的时代感~不错
香二嫂堪称中国影史最野大女主,偷男人,买儿媳,搞事业!虎虎生风、极其生动,真真可恨又可怜…片中人物包括几个龙套都是如此立体,没有假大空的纸片人,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不得不说,近年国产电影的剧作水准真是大踏步开倒车,没生活还想拍出接地气的小人物?做梦吧……(谢老对豆瓣真是爱得深沉,抓紧一切机会推广自己账号
人这一辈子太长了,长到要眼睁睁的看着悲剧命运在两代人之间延续~
13th BJIFF No.2@万国城百老汇。4k修复版,2023年1月修复完成。明明看上去是个父权衰弱的世界:女人内外皆美,香油坊里外都是能干的香二嫂张罗、儿媳环环善良坚韧,小女儿聪慧好学;男人则肉体畸形,父瘸子癫,灵魂空心,游手好闲。但在乡土中国,女性的能力却始终无法兑现为权力,她们的喉咙,始终被小男人死死扼住:香二嫂被醉酒的丈夫骑在身上用枕头摁住捶打、环环被性无能的丈夫又咬又掐、小女儿则被父亲一句话就剥夺了上学的权利。传统的超越之途是抽刀向更弱者:“多年媳妇熬成婆”,遂形成了没有出口的悲剧循环。有意思的是,作为参照系,掌控了自我的日本女经理也是东亚女性,似乎正是环绕她的现代符号赋予了自由可能。映后谢飞导演到场,调侃说几位比他年轻的几位主演都说身体不好来不了,于是就自己来了。
“人的这辈子太长了”,总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于是就这样痛苦了一辈子。中国女性尝试控诉男权霸权下的窒息,极端压抑,两代都是对无奈困境的循环悲剧。在东亚儒家圈里传承的历史和社会,本片的农村情境更具中国特色(对比片里的日本女投资人),实际上现在中国很多农村妇女现状依旧如此。我还是那个观点,中国女性真正的独立,一是经济独立,二是人格上的独立。什么时候不再在各方面依靠男人,就真的觉醒了。当然这也跟男权社会的资源和话语放权息息相关。几乎也是固定机位的对话,谢飞的中近景芦苇湖取景静谧幽深,冷静客观,富有诗意,浑然没有了戏剧式的单调。8.3
怎么现在的导演都不甘心老老实实清清楚楚的讲好一个小故事呢?幸好谢飞没有告诉我们香二嫂这二十年是怎么过的,仁叔一家子在城里是怎么过的,环环和墩子离了没有,环环有没有和对象抛开一切在城里寻找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