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类型里最受大众欢迎,人气最高的莫过于惊悚片。谈及惊悚电影我们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希区柯克,库布里克等大师的作品。但要真正的对惊悚片进行追本溯源,恐怕还是得说回这一部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世界电影史第一部惊悚片,罗伯特·维恩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一·剧情
影片的故事情节大致是在精神病院里的男主角弗朗西斯与病友讲述自己的经历,用倒叙的方式展开了故事情节。
那是一个布景非常诡异奇特的小镇,某一天小镇举办了一个奇特的展览会,奇特的展览会里有一个最为怪异奇特的展览,那就是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里关于梦游者凯撒神奇预言的展览。展览会举办的当天,卡里加里博士曾经申请举办展览会的小镇负责任离奇死亡。第二天弗朗西斯应好友爱伦之邀参加展览,当爱伦向预言者凯撒提问他能活多久时,梦游者凯撒睁开了那画着浓郁眼影的大大的双眼说明天早上。于是爱伦受精了,不对,是受惊了。弗朗西斯和爱伦离开了小屋在路上遇到了女主角,并且两人同时爱上了女主角珍妮。正当两位绅士追逐美女的情节即将展开时爱伦在夜晚自己床上被谋杀了,死法和展览会负责人一模一样。弗朗西斯得知此事伤心欲绝,并怀疑此事是卡里加里博士作祟,于是一直监视着他。
小镇上又出现了谋杀案,一个满脸胡茬的男子在谋杀一位老妇人未遂时被抓,于是大家理所当然的认为他就是神秘杀手。弗朗西斯就放弃了对卡里加里博士的怀疑与监视。然而胡茬男人却只肯承认自己是想杀老妇人,但并不是神秘凶手,他只是想让人把他的杀人行为追加到神秘凶手上去。
这是一直寻找父亲的女主也想通过梦游者凯撒了解父亲的下落,但当她看到凯撒时顿时被吓尿而逃。当晚弗朗西斯又重新怀疑到卡里加里博士并且蹲守监视,而躺在自己床上的女主却遭到了神秘凶手的掳劫,凶手赫然就是凯撒。所幸被仆人及时发现并救回,凯撒则跌下悬崖。
女主醒来之后告诉大家凶手是凯撒,男主不信因为他整晚盯梢,凯撒就在小屋里。女主死咬凯撒,于是弗朗西斯和警察去博士家搜查,发现原来箱子里的凯撒是个假人,而博士趁机逃走了。
弗朗西斯追查到了一家精神病院,询问是否有一个叫卡里加里博士的病人,却意外发现博士原来不是精神病人,而是这里的院长,当场吓昏(真没用),他连忙朝医生反应说院长就是卡里加里博士并且是多宗谋杀案的凶手,于是医生们趁院长睡着时翻阅他的抽屉发现日记里面供认不讳的交代了整个事件的动机和作案经过,原来他在模仿17世纪的卡里加里博士研究梦游者,并沉迷于利用梦游者犯罪的实验。
随后凯撒被找到了,在事实和证据之间院长终于伏法并且精神崩溃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影片回到现实,弗朗西斯和病友回到院内看到了凯撒,又看到了珍妮,最后居然看到了完好无损的院长,弗朗西斯发狂了。原来这一切只不过是他这个精神病人的分裂和幻想。他根据同是病人的珍妮和凯撒和自己分裂出的好友爱伦构成了整部影片这个疾患诡谲的故事。
二·叙事
本片采用的是倒叙的叙事手法,在早期电影实属鲜见,当然倒叙也是惊悚片最得力的叙述方式。
交叉蒙太奇的运用,在医生们翻阅院长的书籍和日记的同时影片不断切换到院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情节,增加了影片的节奏感和悬念,关注随时担心博士突然醒过来。
三·镜头
景别多元化,各种类别都有,但大量的特写开始成熟运用,反应人物表情,细节,超近距离的面部特写徒增恐惧感。
机位完全固定,只有一处移动镜头,就是在医生们阅读日记的时候,有一个横向摇动的镜头,看得出是维恩对电影镜头拍摄技巧的尝试。
四·化妆造型
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派的造型都奇特诡谲丑陋恐怖,当然这也在暗示其实主人公就是精神病患者,情绪不正常。
五·布景灯光
大量低光,使人物面相发白,增添恐惧效果、
布景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们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如锯齿的屋顶和梯形的窗户扭曲透视的线条来反映人物变态的心理和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极具先锋性和开创性
六·影调
虽然是黑白片但明显能看出影片分为蓝调和黄调。黄调多为正常叙事,蓝调多为表现人物心理或细节。
七·表演
动作缓慢,表情多变,夸张丰富,戏剧化、
八·风格
作为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作,电影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用扭曲疯狂的影像表达自由意识的迷茫,权威意识的反抗。受弗洛衣德精神分析的影响。
九·影响
成为后世惊悚片争先模仿的对象,如不直接拍摄凶手杀人而是通过影子杀人增加了神秘感保留了悬念。根据生活真实细节产生幻想与《穆赫兰道》《二次曝光》相似,关于精神病幻觉与否的开放式结局,马丁·斯科塞西的《禁闭岛》简直如出一辙。
十·预见性
影片表达人们被博士蒙蔽利用的情节,随后被隐喻为德国人民受希特勒和纳粹的蒙蔽。
作为一部经常被列入电影课程的学生必看片目清单的电影,1920年在柏林首映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被公认为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开创者,并且也始终被认为是其最贴切的注解。
影片讲述了神秘的卡里加利博士及其催眠术和小镇上谋杀案的牵扯和联系。故事层层推进,直至最后尘埃落定。而卡里加利博士的形象,更是被萨杜尔认为“乃是电影所独创的第一个悲剧的典型”。但是,该片吸引观众的,绝对不止如此。
得益于三位狂飙派画家制作的布景和道具、怪诞的服装和化妆,在90分钟的放映时间里,影片呈现了一个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光怪陆离的世界。这种打破常规的制作手段对观众的冲击,从该片1921年在洛杉矶公映时对该片示威抗议的人群规模中便可略知一二——当时光是电影院外的示威人群就已经有2000人之多。
该片全部为影棚内拍摄,因此故事发生的小镇的风貌全部是由平面绘画和人工道具构成,甚至包括光影效果,都是直接画在布景上,而不是传统的由灯光形成——因此,为了追求正确的透视和光影效果,在同一个场景内摄影机只能以一个固定的角度拍摄;所以撇去影片中的特写镜头,全片更像是一出舞台剧的现场直播。
不过即便如此,那些远景中突兀嶙峋的哥特式剪影、中近景中康定斯基风格的线条产生的透视,以及前景中高迪或者门德尔松风格的建筑造型已经足以使得这一切梦魇般的氛围变得咄咄逼人了。而诸如一些高得要弯腰坐上去才不至于头碰到天花板的凳子、两条腿立于地板上供演员凭靠的古怪道具、蒙克风格的肖像画都使这层神秘和怪诞得以强化。但是让这一切登峰造极的还是人物的服饰和化妆——比如卡里加利博士身上中世纪术士的黑袍、扁平的眉棱加上猥琐的黑框眼镜、精心打理的富有表现力的发型(至此,您可能根本想象不出演员维纳•克劳斯此时才30多岁),被催眠者塞萨的芭蕾舞装束般的黑色连衣裙、空洞且苍白的脸部造型、流露出无力感的直垂发型(蒂姆•伯顿的《剪刀手爱得华》中爱德华即以此为原型)。其实使用化妆技巧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在早些时候欧内斯特•刘别谦的电影中就已经略有应用,如用烟熏妆的黑眼圈加上凌乱的发型来作为人物丧失理智的暗示;但是颠覆性的化妆效果只有在此片中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另外,该片对于人物造型的思路有一点非常难得,即人物造型只按照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作者的表现意图来塑造,而并非对每个人物外表都进行夸张化处理;而这点在以后的许多表现主义电影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使得夸张的人物造型陷于为表现而表现的泛滥境地。
同样,该片的主要演员维纳•克劳斯(饰卡里加利博士)、康拉德•维尔迪(饰塞萨)、弗雷德理希•菲尔(饰弗朗西斯)的演出都非常出色,丝毫不见在之后的德国电影中非常普遍的矫揉造作和仿佛未脱离舞台剧演技的粗糙的夸张。
从摄影方面看,全片都是以固定镜头拍摄,因此显得比较平实一贯;而且已有一些场面调度的初步实践,如人物的出画入画等。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当时很多电影中都有的现象),即影片中的白天和黑夜(或者室内的明亮或者昏暗)是通过黑白胶片的不同染色效果来传达的,如暖色代表白天、冷色代表黑夜;而比较严谨的用控制场景的光比(如天空和地面的光比)来取得比较接近真实效果的手法,则是几年后在一些比较成熟的制作中才出现的,如茂瑙的《最卑贱的人》;从技术层面看,这也跟镜头通光量、胶片感光度的提高有关。
至此,《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作为魏玛时期表现主义“最伟大的工艺成就”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不过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成就一部伟大的影片。因此,当捷克人汉斯•亚诺维茨和奥地利人卡尔•梅耶在他们的剧本中融入了他们自己在“精神病院、性犯罪、节日市集上表演”等方面的个人经历,斥诸于一个混合了“残忍、急躁、幻想和疯狂”的角色后,献给一个因经历战争、《凡尔赛条约》而纷乱、暗淡、屈辱且满身创伤的德国,其所有精心设计的超现实工艺便有了一个虽然模糊但终归是现实的宣泄口,而最终成就了一部够得上伟大的电影。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对该片的解读更是大大提高了该片的历史地位——他认为《卡》片其实是作者对当时德国社会和后来的希特勒、第三帝国的隐喻——虽然以严谨的态度看来,克拉考尔的观点多少有点被误解。
流亡美国前后,对完整性的渴望和德国民众的集体意识一直是克拉考尔关注的,而《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正是这种关注的一个产物。“(社会形势)不可避免的恶化,致使大批的德国民众无法自制地靠向了希特勒。早期德国电影所预示的内容在现实中正在上演,银幕上的典型形象最终在现实中出现……关于最终厄运的黑暗预言已经应验。”这段话便是克拉考尔作品的研究者盖特鲁德•科赫对《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观点的总结。虽然科赫之前也曾因为克拉考尔其实很少看过他自己书中所提到的电影,而说明“他对那四十年电影史(地了解)仅是来自他的记忆”,也有更极端者指责克拉考尔的言论乃是“难民(流亡者)对(母国)的复仇”。但事实上克拉考尔把电影和现实联系起来更多的乃是因为电影和现实的偶合而使得电影情节和现实有相似性,而非电影的预言性。所以,关于《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是否真的是作者对纳粹势力和第三帝国的晦涩预言其实并不是那么关键;关键在于《卡》片代表了一群魏玛共和初期的电影作者,而且他们因经历、时局和生存状态而共同发出了蒙克般的“尖叫”——而谁又曾在意蒙克的《尖叫》是不是对第三帝国的预言呢?!
除此之外,《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一片的题材还是带有很多饶有趣味的元素的,比如影片中涉及到的梦游和催眠术。在19世纪末,德国人冯特奠定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而同时精神分析也经由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的苦心经营而开始传播,夏尔科有关催眠的研究也已经在巴黎开展了,并通过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产生影响。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在柏林成立,精神分析被正式介绍到德国。至此,世纪交界的德语世界中弥漫着的心理学硝烟不可谓不浓厚。而通过去学术化和通俗化,这种心理研究倾向更是变成一种颇为流行的元素频繁出现在银幕上,特别是催眠、精神控制之类的元素,非常符合表现主义塑造疯狂、神秘人物形象的口味——如本片和几年后弗里茨•朗的《赌徒马布斯博士》。而派伯斯特1926年的《一个灵魂的秘密》,据萨杜尔所述,要比好莱坞早20年从事心理分析。
最后,对于影片的剪辑以及开头和结尾处的现实主义场景,其意图和来龙去脉至今亦有争论,但是无论最初的版本是何种面目,始终不会影响到这是一部杰出影片的事实。《卡》片除了开电影表现主义的先河外,还启迪了当时电影界制作电影的方式,继卢米埃尔的火车头和梅里爱的月球之后,人们又一次惊呼原来电影可以拍成这样;而在人们一惊一乍的同时,它还有意无意地成了“恐怖 / 惊悚片”这一类电影的鼻祖,甚至因为片中的一些手法,它还夸张地成了“黑色电影”的滥觞。不过最重要的是:有感于此片,一批精力充沛且富有创见的电影人便开始崛起,德国电影从此走进了鲜衣怒马的年代。
这是由一位年轻人富兰希斯(Mr. Francis)来讲述的骇人故事。一个小镇Hostenwall上有一位卡里加里博士(Dr.Caligali),他可以对一个人进行催眠并控制其行为。为了炫耀其才能,他特意到市政厅去申请一项有关梦游人的展览。虽然在受到冷落,但最后他还是得到的批准,而在镇中心建了一间小屋,这也就是“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在小屋里,一个被催眠的病人舍扎尔以Cesare的名字,在卡里加里博士的指挥下可以回答人们各种问题。富兰希斯和他的朋友阿兰(Alan)非常好奇,于是阿兰问梦游人自己还有活多长。舍扎尔说他活不过今晚。这个离奇的回答令阿兰非常沮丧,回家的路上富兰希斯一直安慰着阿兰,这才令他稍稍安心一些。可是悲剧就如计划好的一般发生了,当天夜里阿兰被谋杀了。这是小镇上连续发生的第二起命案。富兰希斯决定要查个水落石出,他再次去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企图从梦游人身上找出线索,但一无所获。这时传来谋杀凶手被捕的消息,但这个嫌疑人却怎么也不承认自己杀人。而富兰希斯的女友为了找自己的父亲Olser医生,而去小屋向卡里加里博士打听,但最终被梦游人怪异的表情吓得惊慌而逃。在阿兰葬礼之后的夜晚,富兰希斯独自潜到博士的小屋外去调查。而与此同时,梦游人却潜到富兰希斯的女友的屋中,准备又一次的谋杀,可当他准备落下尖尖的匕首之时,被富兰希斯的女友的美貌打动,于是放下高高举起的匕首,想用右手去抚摸她的小手。而这一举动惊醒了富兰希斯的女友,她大声呼救,梦游人不得以,只能绑架她夺窗而逃。呼喊声引来了很多家人,他们一路追来,最终在小桥边救下昏獗的美丽姑娘。而落荒而逃的梦游人也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下。富兰希斯回到女友的家里,当她说谋杀凶手是梦游人时,富兰希斯则一点也不相信。因为他说自己一直在小屋外监视,Cesareg 一直躺着没有出来。富兰希斯到警察局,想确认那个被抓的人是不是逃脱。但当他看到嫌疑人两脚套着巨大的铁索,相信谋杀不是他干的。于是他带着警察来到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说要查验梦游人是否依然沉睡不醒。可最终只看到一个模型躺在那里。卡里加里博士见事情败露,逃到一家精神病院,富兰希斯追踪而至。当询问有没有一个病人叫卡里加里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卡里加里博士是这里的院长。富兰希斯来到卡里加里博士的房间,等待他的是卡里加里那冷峻阴森的面孔和咄咄逼人的目光。所有这一切令富兰希斯不知所措,他逃出房间,惊恐的对其他医生述说着自己经历。于是在三个医生的陪伴下,他们一同再次回到卡里加里博士的房间,这次没有见到卡里加里博士,他们在屋里翻出一些有关梦游的书籍和卡里加里博士的日记。原来这位院长是为了要验证一本名为“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书中对梦游人行为掌控的结论。而这一实验的过程中,这位院长竟然也走火入魔般地想要成为书中的卡里加里博士。而在这种偏执的欲望支配下,院长其实已经不是他自己,而成了现实中的卡里加里博士。读完院长的日记,富兰希斯和三位医生都茫然了。这时有人报告说在野外找到了那个梦游人。富兰希斯一行把梦游人抬回医院,跟卡里加里博士当面对质。当卡里加里博士发现自己可以完全支配的Cesare己无法再动的时候,竟然精神错乱。曾经过这一场骇人的变故,富兰希斯的女友自闭得再没走出屋门一步,而富兰希斯自己也最终因为精神上的刺激而住进了精神病院,Cesare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他总是对旁边的人说“看,那就是Cesare,你不要问他任何有关将来的问题...“。影片的最后,当富兰希斯看到长像如卡里加里的院长而疯狂追打,并最终被关进隔离屋的时候,银幕上打出的却是院长的一句令人回味的一句话--”At last I understand his mania. He thinks I am that mystic Caligari--! and now I also know how to cure him“ ----------------------------------------------------- 这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颠峰之作,也可以算是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对20世纪电影影响的一个明证。结合到一战失败后德国全境那种从俾斯麦以来高涨的自信情绪失落后的彷徨苦闷,与其说是对权威的反判,我倒宁愿视它为对权威的一种渴望和向往。
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非常前卫甚至超时代的作品,类似套中套,循环模式的故事,在今天屡见不鲜,然而20年代能编出这样的剧本真的很佩服。此前看过关于这部电影的分析,作为恐怖片开山之作被杂志介绍出来,不过我个人觉得更接近悬疑片,表现主义手法用得眼花缭乱,却过目难忘,那些尖锐的建筑,三角形的门,高立的桌椅,扭曲的房屋远景都充满着令人坐立不安的诡异元素,然而最诡异或者说最精彩的还是配乐,张弛有度的背景乐才是造就恐怖片鼻祖美名的功臣
不过恐怖自然不是本片追求的效果,讽刺和人性的暗喻无处不在。让我惊叹的还有精妙的构图,有时人物呈三角形站位,充满了戏剧的矛盾张力,而当人物一前一后时,前面那人的表情千回百转,实在太妙。想来距离电影诞生的19世纪末也未超过半个世纪,却能将单调的固定镜头发展成丰富的多镜头演绎方式,平行剪辑营造的紧张氛围加上精准的镜头切换共同铸就了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
诡异的氛围和扭曲的布景已经告诉人们这是惊悚片,而且用抽象的表现主义来预示梦游结合犯罪,开辟了惊悚悬疑还有精神病系列的黑暗哥特风,包括结尾安排精妙的反转剧情,不由得让人觉得这好像不单单是在传播恐惧的种子,而是隐射了这种社会病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心理问题,这是个被黑暗、颓废、扭曲所支配的世界。虽然影质大大落后,但思想无疑是前卫的,结尾每个人看估计都有不同的感受。
影片讲述了神秘的卡里加利博士及其催眠术和小镇上谋杀案的牵扯和联系。故事层层推进,转折巧妙回环,直至最后真相大白、尘埃落定,在1920年极具开创性。而卡里加里博士的形象,更是被萨杜尔认为“乃是电影所独创的第一个悲剧的典型”。这部片子,无论在摄影、剧本、人物、美术方面都十分具有可读性,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这部令后世反复玩味的传世之作。
1、 充满美学的布景
1920年在柏林首映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被公认为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开创者,并且也始终被认为是其最贴切的注解。
得益于三位狂飙派画家制作的布景和道具、怪诞的服装和化妆,在90分钟的放映时间里,影片呈现了一个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光怪陆离的世界。这种打破常规的制作手段对观众的冲击,从该片1921年在洛杉矶公映时对该片示威抗议的人群规模中便可略知一二——当时光是电影院外的示威人群就已经有2000人之多。
狂飙突进运动,又称“狂飙运动”,在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历时十五年。它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作为启蒙运动的延长与继续,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在狂飙突进中得到提高与加强,正如其名,狂飙派主张摆脱理性的枷锁,其中蕴含着一股摧枯拉朽的动力,更重视主观的感情色彩。这种狂飙派所崇尚的风格在《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参差不齐的树木只有树枝而没有树叶,乌鸦盘旋,仿佛一首阴郁恐怖的孤寂歌谣;整个小镇充斥着浓郁的哥特式风格,尖顶的房屋、歪歪斜斜的排列,压迫感裹挟着恐怖感危机四伏;又比如不规则形状的房门,三角形(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精神病院的大门)、弧形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图形,透出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仿佛在精神世界的梦魇和现实世界的迷惘中失去方向;画面中所涉及到的室内空间都由不规则形状构成,狭窄、拥挤,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压抑、不快的感觉,与此同时出现的怪诞家具,例如弗朗西斯家中出现的仅有高耸椅背并无坐垫的椅子、政府官员办公所坐的椅腿高度是正常椅子2-3倍的椅子,都增强了阴郁诡异之感。
男主弗朗西斯的好友在睡梦中受到谋杀的片段,堪称为影史上永远不落的经典。凌厉的三角形门窗将最尖锐的一头对向熟睡中的男人,暗示危机四伏,使观者在屏幕外随之屏住呼吸等待紧接之而来的危险,又铺垫了男人的死法——被尖锐匕首刺穿。这一片段并没有将凶手的样貌、动作及手法完全的展现在观众眼前,而是巧妙的运用了光影——渐近越来越大的杀手背影暗指恐怖在不自觉之中悄然而至,黑影从小到大直至完全将男人拉入黑夜暗指男人逐渐被死亡裹挟。这一片段的运用在我看来和《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声与影相对于实物来说大大减轻了具象性,而正是这种不具象留给了观众充足的想象空间,延展了镜头语言的界限,达到一种细思极恐、回味悠长的意蕴。
2、 充斥着隐喻的光与影
如果把《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组成细化,那么光影一定在全影片的构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表现主义影片中, 加之时代所限,除了能够使观众略微清晰的区分影片中的白天和黑夜,灯光更为本质、强烈的作用则是制造了无数的阴影。这些明暗反差强烈的阴影在人物的脸上呈现出大片眼影和颧骨阴影;在楼梯拐角、街道、房间角落、建筑物的层叠上起到了构图的线条作用,阴影本身象征幽暗、恐怖、未知,同片子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契合且放大了戏剧视觉效果,阴影本身已经不再是镜头构图主体的附着物,而是单独存在,本身即可单独传达氛围和隐喻。导演似乎也已经把阴影作为了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浓墨重彩的在片中加以运用,这种明暗关系的夸张表现, 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情绪性以及“表现性”。在电影中使得传统的摄影、灯光、布景以及场面调度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风格。
三、对称美学原理基础的彻底颠覆
表现主义电影另外一大特色即是用倾斜替代水平,全片中甚少能找到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对称构图。我认为,正是因为倾斜、扭曲线条的错列分布,在视觉空间上增加了纵深感和透视感,那些远景中突兀嶙峋的哥特式剪影、中近景中康定斯基风格的线条产生的透视,以及前景中高迪或者门德尔松风格的建筑造型使画面充斥了波诡云谲的梦魇般的氛围。
以《布达佩斯大饭店》为例,对称性的构图所传递出的情感多为和谐的、真实的、客观的。对称的美感根植在人们的本性里,更易被接纳,使观看者产生慰藉、悦纳与安全。而《卡》则彻底打破这一美学基本原则。卡里加里是一个神秘的、恐怖的、充满极端主义色彩的人物。他怪诞的行事风格以及对谋杀案的死亡寓言使他成为隐藏在黑暗中的“魔鬼”代表。而弗朗西斯脑海里的对整个故事的谱写,也因为对他精神分裂的揭示而变成一个疯狂、奇异的幻想世界。
故事的开头,弗朗西斯和朋友的讲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后续的故事是作为第一视角而展开的,是以男主人公弗朗西斯的视角和主观意识为基,这也决定了精神病人的世界中事物不可能是平和的、安宁的,而势必充满了撕裂、诡异和扭曲。《卡》第一次实现了主观视角的创新, 从青年弗兰西斯视角出发, 从当下延伸到过去,来讲述整个诡异事件的始末。镜头是观察者的视角,即观众的眼睛。观察者用眼睛看到的的一切,包含观察者的意愿,统一在镜头中,使戏剧效果更为写实。观众在不自觉中已经成为了故事的参与者,感受着弗朗西斯的观点、追随着弗朗西斯的探寻。从观众心理角度来说, 更能激发观众对美的直接感受, 针对电影美学十分具有开创性。在诡异故事的重叠回环中,观众已经不自觉的深陷其中,所以在影片最后进行的视角的跳脱和情节的反转则显得尤为巧妙——观众已经不可能以第三者的视角冷眼旁观而取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沾沾自喜了。
四、独创性的妆造,不由分说的魅力
扎实的剧本、焕然一新的主题元素以及演员舞台剧般但又不过多夸张、矫揉造作的演技都是《卡》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让这一切登峰造极的还是人物的服饰和化妆——比如卡里加利博士身上中世纪、充满神秘色彩的黑袍、斑驳的头发加上猥琐的黑框眼镜、精心打理的富有表现力的发型;被催眠者凯撒的芭蕾舞装束般的黑色连衣裙、空洞且苍白的脸部造型、流露出无力感的直垂发型(后世蒂姆·伯顿的片子《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以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夸张的眼妆描绘衬托出一张鬼魅、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梦游者“身份;以及珍妮苍白无力的面色、充斥着死亡色彩的毫无生气活力的洁白婚纱、以及带有宗教主义的镶满珠宝的头纱暗喻着这位“幻想中的新娘”的纯洁性、幻想性和无法拥有性。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妆效和造型上的夸张和怪诞并非在电影中以通用的堆积和累加式的运用,除主要角色外,其余演员的妆造均是正常的、舒缓的,符合时代背景。这种对化妆技巧和妆造的理智运用在不会对观众造成疲累和难以接受的条件下,同时也反映了影片所描绘的那个世界并非是完全癫狂的、不可控的。对世界完全的夸张化反而会使观众在初认知时产生排斥心理和抵抗心理,将它认知为一个彻彻底底的的“有病的”精神世界的表达,而理智的对夸张元素的运用不但会合理放大主要人物的性格色彩,还会增加故事的神秘度以及可看性,将之描绘为充满奇异色彩的、五光十色的视觉盛宴。
既不对精神世界完全夸大,也不对现实世界以沉重照搬,《卡》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这种恰到好处的巧妙值得后世去学习、去品味。
愉悦又震撼,癫狂且疯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开创了它在影史上无可比拟的艺术格局。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在到外在,“我和她的经历,比你这辈子经历过的任何事情都要奇怪”这幅波诡云谲的奇异世界画卷缓缓展开。
-部分名词解释即原理运用参考自百度百科及豆瓣
#重看#表现主义经典作,堪称后世之师;不规则的几何造型(包括字幕卡字体),倾斜角度的街道,涂鸦的墙壁,如梦魇般的蜘蛛小径,一切都像是噩梦重演;反转惊喜,呈圆形的叙事结构,规整的章节体;利用影子反映谋杀场景,教科书级手法;自下而上的打光赞,衬得分外邪恶恐惧。
德国表现主义开山之作,恐怖电影先驱。所有场景均为棚拍绘景与搭景,影片通过夸张怪异的图案和光影、扭曲的透视、棱角分明歪斜变形的屋房门窗、哥特式的字幕、遮盖镜头强制特写及颜色各异的胶片渲染了阴暗可怖的氛围,将精神分析式的心理与情绪外化。ps:克拉考尔说本片是对纳粹主义的预言。(9.0/10)
先锋派电影运动。狂飙社。表现主义,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描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和真理。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用特殊手法反映现实世界。主观唯心、自我表现;重视表现形式和手法;不求形似,重视写意;悲观主义,宿命论。
oblique angle, set/costume, composition, acting style, cinema could represent mental states with the disturbing force of contemporay painting and theater. 缓慢的字卡运动(suspense,mystery), iris-in/out(多为从边缘部分圈入), mask(有些是菱形的), 平切,shadow(较少,但谋杀时有用).
风格、气氛、社会性、讽刺性、惊悚感,全都极其出色!简直不敢相信近100年前就有如此了不起的电影!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开山之作,先锋电影代表作。字幕光怪陆离,大量遮盖镜头,全部场景棚拍完成,绘制奇异光影效果,造型风格化,剧情怪诞离奇,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于权威的恐惧心理与难以掌控命运的悲观情绪。
这部片的真正导演是三个表现派画家,即布景师赫尔曼·伐尔姆、华尔特·罗里希和华尔特·雷曼。当时表现主义运动盛行,最主要体现在绘画方面,赫尔曼·伐尔姆宣称“电影应当成为活的图画”,这句话就是这部影片的美学基础。
(1920-1924)表现主义开山作及最佳代表作。果然欧洲是个有美学底蕴的地方,三位美工师都是大价钱请来的狂飙社名家。编剧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卡尔梅育,一个人开创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德国20年代美学流派。听说想让弗里茨朗做导演被拒绝了,也许,如果真的是有个性的朗,就不会出现如此天作了吧
剧情好复杂,我都看晕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ktFokKPAAY?FR=LIAN
表现主义代表作,NB布景,NB布光,剧作也很赞,尤其第六幕对文本的消解。有两版配乐还都挺有意思。现在看来唯一不太能忍的就是表演上“以慢为美”,这是舞台剧传统所致,而夸张的表演倒没有什么问题。另外镜头的连续性做得不是太好,切近景时候经常不接。
三个美工师才是主角
影史经典,表现主义力作,恐怖长片鼻祖!今天看来或许是稚拙和粗糙的,但在1920年,在依靠白帆布大屏幕、长方形立柜式放映机、黑白、无声,而且电影仅仅被认为是没有叙事能力的所谓“流动摄影术”的时代,这种诡异风格、氛围,开创性的非理性主义电影心理学,这样天马行空的表现力无疑极具创造力,因而堪称伟大!不要轻易以今非古,要知道人类第一次行走有多难。9
解謎到一半,原以為是本格的詭計,如何破譯夢遊者的不在場證明。沒想到後來的反轉,是敘述性詭計。相比佈景和美術,劇本的局中局的設置反而更為精妙,改變畫幅的嘗試也很驚人,這才是20年代......
愉悦又震撼,扭曲又疯狂 —“我和她的经历,比你这辈子经历过的任何事情都要奇怪……” —“我应该找到治疗他的办法了!”
今天看豆邮,发现居然有人因为我11年前看不懂这个电影的好写的评论,来骂我无知。那马克一记,啥时候再找来一看吧~
{★★★☆} 无声电影总能唤醒我们心中对形式主义的热爱,所以当这个故事成为之后近一个世纪各类恐怖电影的模板后,取代新鲜感的是被表现主义阴森布景烘托出的心悸,并且悬疑,you got it。有人认为一战后涌现的这些折射现实异化的电影是对人心无端恐慌的发泄,预言了二战前夕法西斯的崛起,了解这一点会让你用不同的角度重新观察它。
剧本模式虽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却内涵已然非常超前;影像并没有太多开创性,只是表现主义大师的绘画布景耐人寻味。
【B】结局加分,表现主义的布景瞬间不仅仅只是作为视觉化的存在,电吉他配乐违和。
11/30 从形式到内容的无懈可击:异想世界布景、表现主义演技、环形开放结构、完美无缝配乐。昏黄靛蓝残红萌葱染色加分,倾斜构图插白飞字特效绳缚赞美。哥特罪案气氛与超现实揭秘向环环相因,悬疑节奏一流。可能是最早的心理分析路线佳作。时势造英雄,类型片典范。 (1920的德国...... 此处省略1万字
8/10。普遍认为博士象征暴君权威,病院内垂直线沿着地板延伸,高高在上的台阶和扭曲菱形窗表达了被绝对监管的独裁社会,凯撒代表被洗脑的无辜民众,唯有遇见睡美人简才唤起本善,脱离精神的控制,而简到小屋寻找父亲,被博士展现凯撒所躺的棺材所吓坏,也体现了父权和子女的关系(引诱控制),但这种权威的说法在官僚主义场景中被否定:官员的高凳和置之不理的态度让博士处于弱势者,博士的谋杀带有反政府倾向,蒂姆波顿的企鹅人正是借鉴博士的无政府主义形象(黑色礼服、礼帽、拐杖、烟熏装和白色乱发,走起来如同一堵活动的墙),新加的结尾则使以为发现真相的弗朗西斯陷入疯狂,博士从暴君变为善良的治疗者,颠覆了理性民主战胜非理性专政的编剧原意,但这种改编也以精神分裂的扭曲方式寓言了战后德国的疯狂,增加了影片复杂而生动的多义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