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在现实中比比皆是,绝大多数以悲剧收场。史密斯先生如果在某国,根本没机会发言,直接被送进监狱了。民主和自由,在某国就是个笑话。但正如史密斯先生所说:“我还要为这注定失败的事业斗争下去。”面对黑暗,有人选择妥协,有人选择抗争,抗争也许改变不了结果,但持续不断的抗争,总能改变点什么。
8.5分。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一个组织童子军的青年史密斯来到国会当议员,他提出建立童子军基地的议案,议案与水坝议案相违背,水坝议案有大人物撑腰,他们栽赃陷害史密斯,史密斯在助手桑德斯的支持下奋力抗争,直到昏厥。
史密斯坚信林肯和华盛顿的信条,对华盛顿的一切充满期待,在认清部分议员的虚伪后,他开始抗争,做出改变自己家乡的提案。
议会中处于孤军奋战,媒体报道处于一边倒反对,童子军的支持声淹没在反对声中。
最后是和史密斯父亲有交情的议员自我打脸,史密斯才反败为胜,实际上史密斯这样的人在美国的真实处境是很不乐观的。
表现史密斯先生见到美女后手足无措的镜头很有趣,镜头只拍摄他拿帽子的手,这个帽子拿在手里一会儿就掉了,他再捡起来,又掉了,他再捡起来,反复的拍摄让人哑然失笑。
史密斯在国会的初次提案也很有趣,他说话结巴,手打哆嗦,高度紧张。詹姆斯斯图尔特的表演非常自然,让人相信他就是史密斯,电影完美展现了美国国会的运作,议员、记者、参观者还有实习的儿童,上演精彩好戏。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45092376.html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39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39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39
继续IMDB250之旅。余下没看过的电影大多很老,看来我要有很长一段时间看黑白片了。本片即是一部1939年上映的黑白片。
这是一部Frank Capra的电影,是一部喜剧片。一个参议员去世了,为了填补这个空缺,腐败的州政府找到了一个不懂政治的热血青年来填补这个空缺。政客以及幕后黑手都认为他是一个傻乎乎的菜鸟,不会参与到政治中,不会影响他们的水坝提案。在来自同一个洲的议员提议下,热血青年提交了一个新提案,可是这个提案与水坝的提案发生了冲突。热血青年不知情,在热心秘书的帮助下,他才知道真相,决定阻止他们,而且在其他议员与幕后老大的威逼利诱下,他也没有屈服。于是邪恶的参议员们制造出了一个骗局,让人们以为热血青年是一个为自己牟利的人。灰心丧气的他,决定离开华盛顿,但是在热心秘书的劝阻下,他要用民主制度挑战邪恶的参议员们。第二天,当他拿到发言权后,他紧抓不放,除非证明自己的清白,否则不会放弃。在国会外,童子军的报纸与幕后黑手的人也展开了争夺。二十四小时过去了,在热血青年就要失败的时候,同洲的参议员良心发现,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热血青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影片在一个happy end的结局中结束。
这部电影非常的好看,通过喜剧的方式,展现了民主制度以及美国政治的真实现状。电影将美国民主制度的一面表现了出来,比如那个“发言权”,只要获得了就可以一直说下去,直到死为止。虽然这个规定看起来相当的荒唐,但是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人性、合理的一方面。片中的男主角就是运用这个权利,来获得大家支持,来赢取战斗的。当然,影片中的议会也有着黑暗的一面,编导正是运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强烈的矛盾冲突,来推进剧情。通过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抗,将美国政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
其实,本片是非常理想化的,编导通过影片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腐败在美国政治中是随处可见的,美国政府又不是完美清廉的,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更不是一个孤身奋战的青年所能对抗的。片中男主角挑战腐败势力的所作所为,只能出现在电影中。此外,电影最后的结局也是符合大众观点的——邪不胜正。太理想化的剧情,只能让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开心一下,并不能改变社会的现状。 当然,这种“开心”也是有益处的,让我们至少抱有希望,知道社会上还有饱含如此热血的青年,足矣。
Frank Capra的电影看得不多,不过多少知道他拍摄的电影多以积极向上的喜剧居多。在看过《生活多美好》后,彻底喜欢上了他的风格。本片依然笑点频频,带给人欢乐,并带给人们正面积极的精神。笑料大多集中在男主角身上,他来到的华盛顿的时候就如同俗语说的“山炮进城”一样,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个设定就充满了喜感。他如同乡巴佬一样,把女秘书都弄得很无奈,搞笑至极。男主角与女秘书之间的对话也充满着笑料,简单的话语、质朴的语言既能让我们感受到两人之间的差异,又能感受到两个人之间的心理变化,一直到最后产生浓浓的爱。本片的对白太给力了!
老电影看得越多,就越会感觉到好莱坞电影技术的先进。这部1939年上映的电影,除了是黑白片,屏幕比例是4:3之外,其他方面一点也不逊色于现代电影。画面、场景设计、道具、布景、剪辑、音乐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所有这些都在为影片整体服务,没有任何弱项。换句话说,本片是一部没有缺点的电影,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某一方面,但电影整体的高水准,就是它最好证明。总之,两个小时的电影我是一口气看完的,看过之后还感觉意犹未尽,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还要说一下本片的剧本。这部电影的台词非常完美,有很多都值得回味。看的过程中,有时还要回看才能理解剧情。它不仅将美国的民主制度、美国历史融入其中,还引用多处美国历史名人的名句,片尾男主角的独白更是掷地有声,极具感染力。此外,对于男主角与女秘书之间感情的刻画,细腻而浪漫,让我这个看电影的人都能为之感动。现在我才渐渐了解到电影与电视剧的区别,电视剧的剧本是面向普通大众的,所以比较浅显,而电影却不同,它可以用更隐晦的、更富有深意的对白来讲述故事,给人带来深度的思考。这就是经典电影记得起时间考验,历久弥新的原因。
本片演员的表演实在太棒,不得不提。女主角Jean Arthur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她扮演的角色漂亮、聪明、睿智、善良,富有同情心,还有着强烈的激情。这样的女人,怎么能娶不到老公呢?Jean Arthur是1900年出生,1939年恰好39岁。屏幕上的她气质高雅,相貌俱佳,再加上她独特的嗓音以及说话方式,彻底把我迷倒了!这样的女人,在好莱坞怎么没红起来呢?可惜啊。男主角James Stewart则是熟面孔,这是他初出茅庐的作品,不过,他在本片中已经展现了他精湛的演技。他与参议员女儿告别时那紧张、激动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太逼真了!男主角念提案,以及在国会发言时的表演,更是让人惊讶。James Stewart的扮演的男主角充满激情,又有着小人物心中的胆怯,他将这个角色完美的表现出来。这样的好演员,能不红吗?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即搞笑,又有深度;既有富含深意的对白,又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还有着演技卓越的俊男靓女,这样的电影绝对不容错过,值得一看再看!
序列:0438
Top111.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Mr.Smith.Goes.To.Washington.1939.D9.MiniSD-TLF
2011-07-08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写任何评论性的文章都应力求冷静、客观,避免将个人好恶、主观情感过多的投入到文字中去。毕竟,评论者应该扮演的是一个谦卑的角色,除了符合逻辑、有据可依的分析判断,及由此体现的鉴赏能力之外,他无法仅仅依靠自己的体验去说服读者。
《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这部电影却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让我感觉到自己以往所坚持的原则只是一种虚妄。好的艺术作品不分析,只说服,它完全通过激发欣赏者的情感来将艺术的真理昭示给人看,好的评论也应该这样。
周末的一个夜晚,我一个人窝在床上,通过14.1英寸的笔记本屏幕默默看完了这部弗兰克·卡普兰1939年拍的名片。前一天晚上,刚在影院看完了《南京!南京》,沉浸在电影艺术普遍衰落,缺乏艺术天分的野心家粉墨登场,以题材的严肃性换取人们廉价的道德认同这样的愤恨之情中。白天在学校写南斯拉夫导演图斯图里卡拍的电影《地下》的评论,在惊叹这位导演天才的艺术创造力的同时,更加哀叹相形之下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完全被商业化的可悲事实(陆川这部《南京!南京》与先前的《寻枪》、《可可西里》相比更像一部商业片,尽管从导演的初衷和该片的严肃题材所承载的道德内蕴来看,这完全是阴差阳错的结果;又有消息传说,我所一直默默关注的姜文也将目光转向了商业片)。晚上八点多回家,将自己锁在房间里,看这部电影一直到临近子夜。
两个多小时内,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紧紧地揪住了,我知道我碰到了一部直抵我灵魂深处的电影。看这样的电影是我的至福,我却已经开始害怕电影结束后那像一块黑幕一样即将再次将我紧紧包裹起来的孤独。我始终认为,撇开客观的艺术性不谈,电影最能打动观众之处在于它让观众从中看到自身的命运,或者看到他梦寐以求却在现实终无法采取的行动,这也正是好莱坞电影的伟大之处。我当然知道凭这样的主观感受去评价一部电影是曲解了艺术,导演依据这样的观众反应来拍片则是艺术的媚俗。然而,《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这部3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却在穿越了几十年的时光后来到我面前,瞬间让我看清了自身的命运。可悲的是,看清了这样的命运,却孤独地发现现实周围没有人分担这样的命运,因为这样的命运本来就只关涉孤独自身。
詹姆斯·斯图尔特扮演的史密斯先生是南方某个州的童子军领袖,也是一个单纯、善良、对美国的政治神话深信不疑的年轻人。他整日与当地的孩子们在一起,关心的只是“那个大草原还有风吹过高高的草尖,溪水涓涓地流进草地,深山里面活泼的水,牛群伴着余晖走下山坡……”这样一位生活在田园牧歌中的的彼得·潘,却注定要成为独自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正是由于他的思想纯正、无害的外表使他卷进了一场巨大的阴谋中,莫名其妙地被选为该州在华盛顿的参议院,阴谋家约翰·泰勒试图通过控制他来通过一个会带来巨大利益的水坝提案。相对于到处充斥着阴谋家和潜规则的华盛顿政坛以及与政界同流合污的媒体,史密斯先生像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充满着对美国政治的幻想,属于典型的“被蒙在鼓里的人”,政客们讥笑他是乡巴佬、媒体记者起初笑话他是傀儡后来则又不无讽刺地称他为堂吉诃德,他的秘书桑德斯小姐感觉自己就像初次带孩子出来逛街的妈妈一样。在真相一步一步被揭示出来,终于发现自己原先扮演了一个多么可笑的角色之后,在目睹了他所崇拜的偶像,被称为银色骑士的参议院约瑟夫·潘恩根据潜在的权力规则无耻地诬告他以公谋私之后,史密斯先生遭遇了最严重的信仰危机,曾一度想就此离开华府。这时,他的前秘书,因为无法忍受政坛的黑暗曾一度辞职,曾被史密斯先生的单纯的孩子般的信念所感动的桑德斯小姐来到了身边,为他恢复了勇气和信心,并且凭借自己十余年的政坛经验指导史密斯如何通过国会的正常程序来为自己的清白辩护,来否决那个水坝提案,来揭露参议员约瑟夫·潘恩与大资本家约翰·泰勒的勾结关系,来使史密斯无愧于在家乡支持他的童子军们,无愧于亚伯拉罕·林肯于那些伟大的美国国父们!
我已在复述电影情节上着墨太多。毋庸置疑,史密斯先生最终凭借着无比艰辛的努力和超乎常人的勇气(当然还凭着好莱坞电影所遵奉的政治正确)获得了胜利。电影通过“佞人得到铲除,正义获得伸张”这一母题的搬演重新确立美国的政治神话。纵观全片,导演的意图确乎在于对观众进行一次民主政治的再教育,事实上,电影镜头中反复出现的宏伟的国会大厦、庄严的国父塑像,通过主人公之口反复念出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已将这一意图表明的再明显不过。电影表现了一个大资本家一手遮天,参议员唯唯诺诺只求保住饭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安稳日子,一个到处充斥着权力斗争,充满乌烟瘴气的美国国会——在那里“真正有水平的是那些还是孩子的司仪和外国客人”。表面上,美国政治似乎已经不可救药,民主政治已经完全堕落,但是美国政治尚有一息薪火相传的东西从那些伟大的美国国父、那些立法者们那里保留了下来,除了灌注在《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那逐渐被人遗忘“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等立国始基和追求独立自由的美国精神,导演刻意表现的还有美国政治和司法执行过程中的“程序正义”:只要按照法律程序,参议员有发言辩护和申诉的自由,他就可以在国会内一直不停地讲下去,哪怕像电影中史密斯那样为了争取时间获得来自家乡群众的支持在国会一直演说二十几个小时,直到最后昏倒在地。正是由于程序正义的支持,电影结尾才出现了那一戏剧性的逆转。通过抓住美国政治和司法中的闪光之处来体现政治和法律精神的电影,除了《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还有1957年亨利·方达主演的《十二怒汉》,后者讲了法庭陪审员亨利·方达如何通过美国司法中的“合理置疑”来为一个男孩赢得正义的,堪称该片的姐妹篇。在揭示美国政治与媒体的微妙关系上,本片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华盛顿的媒体是靠着报道政坛新闻吃饭的,与政坛的紧密关系使他们洞悉了政界的丑恶和政客的庸碌,因此记者们往往对政客持嘲讽的态度,史密斯先生初来华盛顿时就被误认为是一个庸碌的政客而遭到媒体的讥讽。同时,政客们也离不开媒体,他们的任何提案和议案必须要通过媒体才能为大众所获知,媒体的态度和报道倾向直接影响到群众的支持率。媒体中确实不乏恪守西方新闻伦理的优秀的新闻人,他们力求客观如实地将消息传递出去,像本片中数次出现的那位CBS播报员那样。但政坛和媒体都有一位共同的主人,在这部电影里就是那位大资本家约翰·泰勒先生,无论是政治理想还是新闻的职业伦理,最终都不得不在强权的压制下保持缄默,唯一不服从的就是那位堂吉诃德,我们的英雄史密斯先生。事实上,到影片的国会高潮部分,史密斯和泰勒的斗争主要的角逐地就在对媒体的控制上。片中对争夺媒体那一部分精彩的画面让我想起前看过的那部《再见,晚安》,只不过后者是最终媒体所体现的真实、正义得到了伸张,而在《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中,媒体是完全失败了。
诚然,历史的真理告诉我们,理想主义的最终总是要归于失败的。史密斯先生在国会的这次胜利并不表明美国政治危机就此消除,他只是一个特例。以后还有有无数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仍旧会像参议院潘恩那样,在面临抉择的时候选择妥协,因为,妥协几乎是实践政治的第一原则。可以试想,如果史密斯先生继续留在华盛顿做参议员,最后十有八九也会像他父亲那样被一颗后面的子弹打死!尽管如此,我愿把他在国会的胜利当成一个伟大的意义生成的契机,人们在度过无数无为的时间之后,这样的时刻终于涌现,灵魂因与某种崇高的精神理念的结合而得以升华,这是最甜美的时刻,是人的至福,尽管其中埋藏了孤独的命运!
————————————————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毫无政治经验的童子军首领被选为参议员,在华盛顿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从一开始的一副乡巴佬进城的模样被各种角色嘲笑愚弄,到一语惊醒梦中人,再到奋起反抗,整个故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带有喜剧成分的同时又兼有唐吉坷德式的英雄气质,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
如果你觉得参议员是经过层层严格筛选并经过层层投票出来的严格身份,那么影片一开始的主角Jeff上台倒显得有些滑稽。左右为难的州长在晚餐时被自己的孩子极力推荐他们极为喜欢的童子军首领,然后州长头脑发热使用投硬币决策,最终确定了Jeff这个毫无政治经验的童子军首领。如果你觉得不真实,想一想上台前没有多少政治经验的富商特朗普总统,是不是也觉得好像也没什么不可能了呢?每个被选民选出来的角色都代表了部分人的利益,正如Jeff代表儿童军的利益,因此他到华盛顿后提了一个议案,该议案就是为了给孩子建立一个儿童军营。
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Jeff来到了华盛顿,一副乡巴佬没见过大世面的样子被自己的同事、秘书、记者着实好好嘲笑了一把,然而这还只是小插曲,这位新议员并没有意识到他能来到华盛顿并不是因为他的政治前途会有多么光明、也并不是他有多么厉害的政治头脑,而仅仅只是腐败政治环境中的所需的一个傀儡,他的作用只不过是来到华盛顿并给他们那巨大的阴谋投一票赞成票而已。
一开始,Jeff的秘书把他看成一个普通的议员、对他爱答不理,厌倦了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的秘书认为他也不过是众多腐朽议员中的一个,然而,渐渐地她被他那纯真的品质而感动,最终酒后微醺的她告诉了Jeff实情,他为之疯狂的议员女儿之所以靠近他只不过是为了那个巨大的背后阴谋。一语惊醒梦中人,Jeff决定起身反抗。然而,那个他从小崇拜的资深议员其实也是那个背后势力的议员。老议员说“这是个成人的世界,你要在门外放下理想,就像你的雨靴一样,三十年前我也有你的梦想,我曾经是你,我也曾像你今天一样,要面临决定,我下了决定,我妥协了,所以我能坐在议院里,以一千个诚实的方式服务大众,你一定要面对现实”。是呀,曾经的老议员也像Jeff一样,怀揣着理想的政治抱负,但是,这个环境是容不下纯粹的,于是老议员选择了妥协,就像他说的那样“我要大胆,你不能依赖人民的选票,有一半的时间,反正他们也不投票,这就是自始以来国家与帝国建立的方式”。然而,年轻的Jeff像大多数没有撞过南墙的年轻人一样,坚守自己的原则,选择了以自己单薄的力量去对抗那背后的势力。即便老议员警告和威胁他“后面的强大力量,能在你开始前摧毁你”。事实也正如此,后面的势力开始抹黑他。在女秘书的支持下,Jeff选择了继续抗争,坚持了一天一夜连续不断的发言,然而,他的发言并没有得到媒体的报道,因为报纸、电台等媒体渠道都被那股势力控制,全是抹黑他的,最终他倒下了,不休不眠持续说了一天一夜的Jeff倒下了。而这时老议员也支撑不住了,他曾经像Jeff一样,而如今却做了Jeff的对立面去迫害他,这个对他身为崇拜的年轻人终于击溃了他的心理防线,Jeff倒下了,他却扛起了大旗,选择了揭露那个巨大的阴谋。
最后Jeff成功了吗?影片没有告诉我们,在Jeff倒下以后留给观众一个嘈杂的议会现场。即便老议员亲自揭穿又如何呢,大概率也会向Jeff一样被摧毁吧。
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头,这是关于一部拍于1939年的电影的一些感想,名字很普通《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让人听起来像是《埃德加斯诺东游记》或者《刘姥姥到大观园》之类的感觉,确实也是,片子的开头,一个傻小子啥也不懂被推选为参议员,从乡下小地方一下子来到了首都天安门华盛顿,立马就像刘姥姥闯进了大观园一样,在汽车里面对所有的东西都感到新鲜,那些只在历史书上存在过的地方,一下子出现在自己的眼前,该是多么兴奋呀。
但是电影不是一部史密斯先生游记,另外一个中文译名会更好的说明电影的本质《民主万岁》。你可以说这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一开始我们就被兴奋的史密斯带着逛了国会山,林肯纪念碑,参观了美国宪法,自由钟,还一次一次的被着重指出这是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整部片子也都在不断的重复着 自由 的价值。 总有一些人会像史密斯一样去 ”defends some lost case",去为了某些正义的东西而跟整个国家去斗争,去阻止这个国家变成他们所厌恶的,即使希望渺茫,即使注定失败。 正是这些真正相信着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的人们去守护着自由,守护着正义,守护着希望, 也才是 这个国家 成为 自由的象征,在《god father II》 和 《1900》 里面都有过类似的镜头,横跨大西洋的轮船出现在新大陆的海岸线,所有船上衣不遮体的新移民们都一下子忘记旅途的疲惫,高喊“America”, 倒映在他们眼眸的自由女神像 正是 他们的美国梦的来源。 而守护着 这个 梦 的人们, 有 史密斯议员, 有 律师芬奇(<杀死一只知更鸟>),有华盛顿,富兰克林,还有林肯,马丁路德金。
然后才有了小布什说的:“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不过片子其实讲了一个太过于理想主义的故事, 一个年轻的什么也不懂的参议员,独自去面对整个腐败的议会,而且最后让自己父亲的好朋友,资深的参议员 潘恩 承认了自己的受贿和被控制。故事的结尾有些仓促,却更让我感动,who cares whether it will happen in reality or not. 正如有一首歌叫做《就算世界无童话》 当史密斯一直在议会里坚持讲了24个小时的时候,当他背诵美国宪法,当他一遍又一遍的说着自由的时候,当他坚持维护自己的 lost case, 为整个国家维护 议会的 公正 而最终晕倒的时候,我就是容易被这样的理想主义的情怀所感动,我就是喜欢这样子的堂吉诃德的行为。
记得陈文茜写过一篇文章<这里从不拒绝有理想的人>,说的是在一个良好的社会里面,你很相信「理想」這件事,你終究不會真正地失敗。在這個社會裡你有一個理想,你跟別人說你的理想時,對方會給你理想的回饋。 她说的是台湾,其实放在这里面也很合适,史密斯能够成功的完成这近乎不可能的奇迹,也是他对于自己理想的坚持,也在于他周围的人的支持,被他的理想所感动的他的秘书桑德斯,还有议会的议长。
然后,这才是这部片子的意义吧,这才是我被这部理想主义的老电影感动的原因吧
7.5;窩最欣賞卡普拉的部份就是他會把民眾自始至終都當做暴民和愚民,而把所謂民主寄希望於高層階級內部的自我變異和崩潰,真是太美國啦,壯哉窩大美利堅,星條旗永不落 with Anana
3.5;引入“童子军”相当巧妙,既是对史密斯先生初来乍到华府天真做派的隐喻,又暗指儿童作为国家未来改变现有状态的希望,且童子军作为实体存在于叙事上亦有推进作用。理想主义在法庭上的孤鸣终究仍是童话,隶属于美国梦的一部分,它可能并不会发生,也并不曾发生,但我们看到了“民主”和“自由”是如何产生的,因为这些天真无畏的呼喊,人类的进程才得以缓慢前行。
美国的青年时代,我从不攻击理想主义者
史密斯在参议院长达近二十四小时的演讲,朗读《独立宣言》和《宪法》,以一己之力对抗泰勒遍布全州的势力。美国精神在这部影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类似的还有《青年林肯》、《十二怒汉》、《杀死一只知更鸟》、美剧《波士顿法律》),那些象征美国精神的建筑和伟大人物都再次神圣起来。
除去最后一分钟的转换有些太过理想化地照顾观众,其余部分(尤其是斯图尔特的表演)确实是非常典型又热血的美式励志啊
1.程序正义与理想主义者的抗争,美国梦普适一面。2.filibuster的段落激动人心,平行剪辑,史都华演得令人信服。3.参观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时的叠化+蒙太奇、桑德斯鼓励男主的场景最感人。4.见面拿不住&接电话放不稳帽子的情景太可爱了。5.又闻[友谊地久天长],恍若重回[生活多美好]。(9.0/10)
每次对自己感到厌倦时,看到这样的电影,总会振作起来。虽然知道只是故事,但仍然会让我在流泪的同时得到巨大的鼓舞,让我能坚持去继续自己想做的事。
听说这电影相当励志,是政治理想主义的典范。可惜让我看的睡着N次。唉,太长太闷了。男主角演技很棒。结尾太理想化,女秘书角色莫名其妙。怀疑看的字幕翻译有问题。唉。我也不知道为啥,就是觉得电影不好看
我琢磨着,Mr. Smith要给个DDL那种演员演,是不是至少得演讲上十多个小时入戏,然后身体没撑住,没等这镜头开拍就倒下了。卡普拉的戏嘛,我就等着光明结尾,可这个给亮给的真晚= =|| 这种莫名其妙发自内心的光伟正结尾就他拍出来才能让人信服点。比GWTW好多了,那年男主拼实力也是轮不到Gable的。
他在满头大汗念着《独立宣言》时候,我被花痴打晕!!!遭遇现实打击之后改变自己是人之常情却无疑成了弱者,“勇者无惧”则是多令人激动的一幕。几十年来在电影中得见美国的政治进步。Jimmy打造真诚的英雄形象,不知道又鼓励了多少人去努力成为他自己。我爱他是人类的真正定义。
幼稚的梦想。正义永远无法依靠偶尔闪现的人性光辉得以维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行。PS:Strom Thurmond议员曾经试图使用参议院规则中允许的冗长辩论(filibuster)方式制止1957年民权法案的通过,连续演讲24小时18分钟,创造美国历史上单人阻挠议事的记录
手与机器的二元论牢牢捆绑着卡普拉这部作品中的政治对峙,高速剪辑正宛如Taylor们对媒体的控制,印刷机高速的运转展现令人咂舌的威慑力,该如何打败他们?那么filibuster就是长镜头,就是巴赞的现实主义——牢牢地注视一个人与他的身体:史都华疲惫的双手托着自己的议会席,同时卡普拉也让观众看到童子军们用手将报纸捆起的过程。
1.孩子天真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污秽在抗争,史密斯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州的邪恶势力,超级政治英雄,好赞;2.议会主席太可爱,表情真好;3.女主角的那一声“妈”让我笑了;4.相当精彩的政治片,不落伍,振奋人心。
史都华塑造了一个堪与知更鸟中的派克相比的伟大角色,任何赞美的语言都难以还原。为史密斯和克拉丽莎代表的自由精神落泪。片子最精妙处是将主角设定为童子军领袖,由此将「儿童」引入政治电影,以此营造最极端强烈的与成人世界的对比。孩子饭桌上的力荐令腐败父亲选择了史密斯;稚嫩的政治「儿童」用他的纯真诚实衬出华府的虚伪肮脏;议会用儿童实习生,耳濡目染这里的一切,象征成人的表率如何直接影响后代;童子军与政治家的宣传对抗直接展示理想面对现实的残酷;而史密斯选择filibuster这种极端却最能代表初心不变的方式坚持抗争,让国会上下的善变和见利忘义形同粪土。「以前我们没有思想与言论的自由,但现在有了,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以后也会一直拥有。」最后时刻正义的胜利来得有点过于理想但没所谓了。帽子展现内心的戏令人叫绝。
#北影节留影#终于明白《律政俏佳人2》的灵感来源啦!都是误打盲撞又毅力非凡的愣头青,金发女艾尔•伍兹与大帅哥史密斯却一样走到了林肯塑像面前,对着伟人倾诉失意衷肠。借一位纯洁正直的年轻人,反衬米国政治的昏溃腐败,艺术上行得通,可现实里理想却大都败给了权术,所以我选择爱电影不爱政治。
Frank Capra的片子总有一种质朴的力量感动我,即使有时我会觉得手法有些幼稚,但我仍然会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戏剧化和感情戏稍微嫌多 但后面的议会鏖战依然激动人心 史都华彰显了非凡的个人魅力!
正宗的美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学传媒的绝佳题材。虽然影片有浓浓的意识形态和说教色彩,但是影片的情节和表演都很有趣,尤其是一些表现的细节和人物的眼神,让人甚至会暂时忘却政治背景,全心投入到动人的爱情和不屈的斗志中去,中国真该好好学学人家怎么拍主旋律的,那些拍林肯纪念堂的镜头,啧啧
弗兰克·卡普拉太不想让他的观众“失望”了,所以他让本来的孤胆英雄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样真正改变局面的人就不是史密斯,而是乔。
当年看的时候,全场一千多号人站起来为本片鼓掌十分钟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