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了这部电影《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豆瓣评分6.5。
儿子在学习,没功夫看。而媳妇明显对这个片儿没兴趣。时不时还会像看弱智一样瞅我两眼。
情怀,我看的就是个情怀。
郑渊洁,这可能是对我影响最直接,最大的一个人了。
《童话大王》,自1985年创刊25年,他竟然一直是唯一撰稿人。不知道这是不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印象很深的就是童话大王一度是我那时候的最佳厕所伴侣。从一开始单纯的喜欢看他的童话故事,到后来几乎全盘接受他的各种思想。
他从儿童的角度批判时下的教育制度,批判不良的社会现实,他用最最纯朴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人文关怀气息,那是一个温情脉脉的爱的世界。有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有对父母朋友之间的信任和亲情,有对地球、生态等的保护,也有对于世界和平的呼唤……
我迷失在了那样的世界里,我的童年享有了一个美丽的精神世界,甚至有些像《盗梦空间》一样,被种下了一颗童话的种子,以至于我现在很多基础的理念、三观,都依旧深深地根源于郑渊洁构建的童话世界。
可现实是我却一直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郑亚旗,郑渊洁之子,比《童话大王》大两岁,正统小学毕业,“自家私塾”中学毕业。郑渊洁为他量身打造了10本教材。
尽管郑渊洁说18岁后就不会给他一分钱,
尽管他的第一份工作是18岁去超市搬了三个月鸡蛋。
但是,
他18岁的生日礼物是奥迪A6。
他的爸爸是大名鼎鼎的郑渊洁
……
实际上,最终郑渊洁也亲手拆毁自己一手为儿子建造的童话宫殿,让他“独自”面对现实的人生。
我,则是被郑渊洁“毒害”的可怜人。
40多岁的身躯,托举着14岁的梦境
一次次被现实鞭打
一次次却依旧坚信,终有一天,舒克和贝塔会驾驶着直升机和坦克车来救我
…………
小时候看过好多郑渊洁的童话,《罐头小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应该觉得蛮有意思。原著故事有点记不拎清,但大致设定还是记得的,本片想必也遵循了原著的设定吧,这也是改编的起码要求。但我还是给本片打了三颗星:一颗给郑渊洁,一颗给小演员,还有一颗给不忍卒视的、长大了的孩子们。至于电影的故事立意、台词腔调、拍摄技巧、故事细节,我觉得存在很大问题。
首要的缺陷就是立意过于明显,不是说成年人看着会觉得过于简单,而是小孩子看过去也觉得过于教条、无趣。虽然肯定是要歌颂友情、弘扬全面发展新风尚、批判单一教学评价标准,但不应该赤条条地把大道理讲出来,那样不叫童话!童话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整个故事的基本设定,还反映在讲故事的方式。
这一立意上的缺陷,直接体现在了台词上。孩子们讲的话还是太正式了,没趣味,小孩子是不会这么讲话的;而老师们的发言则像是固有印象的集合,你说他们讨厌吧,确实,但他们的表现就很脸谱化,生活中的糟糕老师必然会有一些更具体的狠话。
拍摄方面我没有什么专业见解,但起码最后那段鲁西西和罐头小人告别那一幕,就非常地莫名其妙:为什么晚霞要用模拟的呀,想说明什么、渲染什么?直接拍真实的不好吗?总之就是有种违和感。
与前面几点比起来,故事细节都是小问题了。既然试图模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环境,那就做好呗:过去学校标语的字号不是宋体;试卷的纸张没那么白;话筒不会那么先进;救护车也不会那么新。这些本可以克服的。说来搞笑,做得不错的细节多少跟郑渊洁的其它作品有关,比如《舒克和贝塔历险记》《隐形裁缝》《魔方大厦》,我都怀疑之后是不是要拍系列电影了。
——但是我想,如果拍成这样,如果童话不再是童话,或许还是不拍为妙~
于飞入围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这个电影也入围了金鸡奖最佳儿童片,金鸡奖现在卷的这么厉害,真没想到罐头小人这种没明星没背景的儿童片也能入围,电影拍的确实不错,儿童片应该更考验导演水平吧?宝宝和他的同学都特别喜欢这个片子,希望皮皮鲁和罐头小人能得奖,也希望导演多拍一些这种儿童电影,下次肯定带宝宝去电影院看了
作为郑渊洁忠实读者的我,在面对这样的改编作品,我很难此起彼伏。
老郑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极其简单的文字,酣畅淋漓的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正是多年前被灌输的彻彻底底的那位。我的早期对人性、快乐、幸福、满足等初体验的好坏标准,均源自童话大王郑渊洁。
老郑最让人惊叹的地方在于,每月一期的童话,从来没有让你失望过,总是能体验到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加广阔的文字宇宙,老郑把中国特色融合在自己作品里,丝丝入扣,那些文字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成长。
好了,说回来这部电影,我没看完,我看不完,看不完是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我都不知道这些演员在演什么,他们读过这部童话没?儿童演员知道这个故事吗?有没有人给他们仔细讲过五个罐头小人和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故事的结局和最终立意,给皮皮鲁鲁西西乃至现实中的孩子到底带来了哪些启示?
我不愿意去分析这部童话,这部童话只是郑渊洁无数优秀作品中的一个,从一个离奇的事情,最终结合到舒克贝塔历险记里,发展成皮皮鲁鲁西西成年后的一段人生经历,可以说是,老郑把作品能汇集联系的都已经做完了,在我心中,这个童话的世界波澜壮阔。
三体,至少可以靠特效描绘了末世情景;罐头小人是什么五毛特效,从电影开始放映,屏幕上显示的第一个字,我就开始失望。这是童话大王的电影?连字体都不愿意用心美化,和现在网络上充斥的大电影有什么区别?
哎,最后在讲一个迷惑。班主任的脸。老郑在童话中是夸张丑化那些不爱学生的坏老师。可影片中的班主任,刻意与学生为敌,太做作。
哎。
原著是一部很常规又有点啰嗦(对儿童来说应该是有价值的)的儿童故事书,感觉还有翻译腔,连幽默方式都像是古老西方的,而且书里对学习的描绘非常悬浮,应该还是郑渊洁结合着家长不让养宠物和老师冤枉同学的经历展开想象,倒是严丝合缝逻辑清晰,只是不怎么精彩。
而电影里选用原著的部分无比简洁,书里一大半的内容他们二十分钟就演完了,原著里解释半天的他们随随便便就糊弄过去了,让原本常规的故事变得随意,那些筹划已久的行动都成了偶然的,另外改编出要对抗学校的错误政策一起作弊被处罚、加上了坏同学强势欺凌(这应该是郑渊洁创作中不会有的形象)、扩充了大战老鼠(老鼠还挺吓人的)这些惨无人道的情节,虽然把80年代的色彩做得还挺明亮的,但其实剧情和表演给人感觉都挺暗的,父母老师的批评都挺有压迫感的,学生也都挺苦的,鲁西西和小人们都没少哭,全片里所有演员都没什么笑模样,作为儿童电影我觉得是挺不喜庆的。
最后闹得这么恶劣实在没法收场了,干脆一场大火,彻底成了灾难片了。这时候有一点改编还挺有郑渊洁的精神的,就是医生本来不想救上尉,但听了校长的名号之后加急处理。其实这样的现实主义讽刺幽默我觉得才是郑渊洁童话的精华所在。
片尾的花絮应该全片最欢乐最有意思的部分,其实这些人也挺乐呵的,只是剧情改编没让他们发挥出来。期待下一部吧,把爸爸妈妈关在罐头里的《魔方大厦》。
看这部片子是因为我老婆(小学语文老师)在寻找一部可以推荐给自己学生观看的电影的,我跟着看了一遍。我自己也是一名初中班主任老师,也是想着如果不错的话推荐给家长,看完以后,我实在不敢苟同影片想要传达的思想(可能是我自己的理解有所偏差)。 我简单说说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
1.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大多是无效沟通,例如母亲解释父亲为何要做一个小编辑而没有去电视台这件事。我想说,这个年纪的小孩懂什么是付出吗?懂得这种爱吗?可能是大人直接告诉他们这就是爱吧,他们大部分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种情感上的付出,即使经历过的也很少有人去引导过,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到。当一个娃娃没有经历过或者理解到时,他只能硬记,妈妈说这才是对的,这是成功有效的教育吗?我不赞同。
2. 孩子在试图反抗数学老师和学校时,父亲没有去站在孩子一边,反而巧妙回避问题以赢得主任谅解,这种不是在抹杀孩子的辩证思维吗?孩子会不会觉得:为什么我觉得不对时不可以提出不同观点,为什么老师不理解,我最亲的父母也不理解我呢?是不是我以后受到欺负时也不可以说不可以反抗?比较正确的不应该是孩子做事的方式错了,家长和老师引导如何正确争取自己的权益吗。
3. 有一个镜头,告密女孩的表情我记忆深刻,这种给孩子看到的电影适合吗?孩子演技不错,但是会不会有学生去模仿?会不会造成校园暴力?值得思考。
如果说以上是电影情节需要,就像我老婆讲的,这种一定会有反转,来教会孩子一些道理,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没有我预设的会呈现出来的教育意义,没有太多的对前面不合理事件的解释。这样的话,我不会推荐给学生和家长看,因为可能会给到一些家长本来就不太清楚的教育观蒙上不太好的一层阴影,给孩子一个模棱两可的引导,甚至是错误的引导。儿童片,应该是积极向上具有教育意义的,而不是给部分人共鸣的。
我小时候就不太喜欢看郑渊洁,但是年龄尚幼,不太明白为什么。长大了以后陪孩子看罐头小人终于明白了,脸谱化是艺术作品的罪,哪怕是魔幻主义的作品,大部分也是如此。脸谱化会让一切变得生硬而失去意义。一个人是好的就是完美的好而善良,坏就是彻头彻尾没有原因的坏,这种作品会让人非常反感。
虽然都是熟悉的味道,童年回忆拉满,但是整体上有点糙,并且感觉价值观的设置上存在混乱、复杂化,既想帮孩子说话也想替父母辩解,导致最后不得不偷换概念把成绩好和学会爱对立起来。(中国的娃真惨,一直宣传素质教育不唯分数论,长大后才知道社会上最看重的就是成绩)
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我前排的几个初中生看了一半说没意思走了,我上小学的孩子倒是看的津津有味
除了主人公都又蠢又坏,然后一场大火把大家的脑子和良心都烧出来了。
鲁西西好惨啊。优秀了一百次失败一次就被彻底否决的人是她,热心帮了同学要被开除的人是她,最懂事却要承受父母道德绑架的人是她,自身难保还被朋友质问无情的人是她,被敌人坑到有性命之忧还让敌人先逃的人还是她。但她还是选择那样做了。她做的每件事都是那样无私,都超越了一己之利,她捡回一条命时只记得为上尉可能丢了一条命而痛哭。我也跟着痛哭。没有罐头小人的我要经由今后的几十年去慢慢缝补自己的童年。
福尔摩斯戏份被砍了☹️ps.歌唱家多年后还能克服老鼠阴影嫁给贝塔真好啊
八十年代的味道,虽然说是儿童电影,但我感觉成人才更适合看。关于勇敢、温柔、真诚、爱……这些今天亟需的美好品质。虽然有些情节不一定合理,比如飞机送绳子的比例问题,但瑕不掩瑜,很喜欢!
除了故事背景是八九十年代,这视觉特效也很八九十年代。
超前观影打卡。出乎意料还不错,竟然能在全年龄向的剧情里把老郑作品那种微荒诞和带刺现实矛盾感呈现出来一些,整体没有怎么用力过猛,less is more。现在追了十几年选秀再看这段作品的电影化才发现,罐头小人里面武力担当智力担当外语担当才艺担当都很齐全,完全适合打包出道……(所以才有红沙发乐队的吧,不过没有拍这段,也好,我觉得红沙发乐队根本很难还原,还不如就不碰,希望不是flag)小演员演得都不差,皮皮鲁相对最好,特别松弛,没有演着演着让人觉得“好认真”但是入不了戏的感觉,而且自带喜感。电影还有一个优点是煽情不会过长,会用笑点打断,作为一个煽情尴尬症患者我表示观影比较舒适。最后,老郑特别登场那段真的很像武侠小说里面的世外高人梗……是您自己要求的吧!Ps.上尉真的是理想型
圆了儿时的梦,小时候每天晚上20点(如果没记错)都要准时打开收音机听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一边听一边想象那个画面,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电影整体画面都构造出了那种效果,很喜欢
非常失望。为什么要把原著的童话感改成这样?尤其是演到集体作弊的时候,简直都想离场了,很撞车那个讲作弊的泰国片天才枪手,导演和编剧是把有限的想象力都放在研究作弊手段上了吗?还有为什么要加一个莫名其妙的负面同学角色,是为了引出后面的火灾,制造大片感吗?完全破坏了“童话”这两个字!
五个罐头小人要是用CG做可能还好点,都2021年了,居然还用五个真人演,纯用实拍+抠像体现空间位置和大小关系,特摄片吗……生怕观众不知道这么原始廉价的手法,片尾还把各种绿幕花絮都放上去了,太土了= = 一股很做作的儿童片腔调,尤其还安排了一个宫斗剧反派一样的坏女孩,求求各位大人别教小孩这么挤眉弄眼地演戏了。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小孩从小玩ipad上网,什么好东西没看过,再拍这种低龄儿童剧一样的东西也没人想看了吧。不要死读书的道理放在郑渊洁那个年代还行,现在不用你们拍个电影来说教了,精英家庭的孩子早就不高考了,底层孩子你让他快乐教育那是在害人。这片对我而言唯一乐趣就是莫名像一些双人成行的游戏场景
对传统教育唯分数论的批判很大胆,但是小人教他们作弊确实不应该,还有小曼,竟然把那么小个孩子塑造成反派一样的人物确实不太好。除此之外,故事还是挺好看的,还可以吧。
tnnd这比长津湖好看多了 除了把罐头小人公之于众之外都很好 鲁西西也好看 价值观也很正 中国需要这样的儿童电影
无功无过。太想说教
前有三体被强行推进并半路夭折,后有郑渊洁的文本被丢尽火坑——虽然势小,但本质一样,都是文学如何转化为影像,影像如何联动文学。诞生刚过百年的电影,在传情递意的载体形式探索上还要拜一拜生根数千年的文学。老郑的核心要素与价值旨向仍在,改编力度很轻,就是制作太拉跨,“载不起许多愁”。后期配音、丢帧、跑焦可谓一个不落,都不必说编导演,单单是打光就考住了本片的制作团队。真人特效电影不比动画电影,能够玩儿一些玄乎的、难以在现实执行的画面。但是既然搞了这么一个真人电影的形式,为何不下足功夫,难道仅仅诉求孩子作为观众么。形式论放一放,再说剧情,我可从未在上美影的任何作品中感受到如此多的尴尬桥段。承托底盘的制作工艺,水得不行,实在让人失望。大环境在呼唤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机会,可给你机会你千万不能不中用啊。
实在是太大电影了,工业水平真的是不行啊同志们!但冲着表达的内容可以鼓励鼓励。
毫无电影质感,但传达的讯息整体还是不错的
别砸了自家招牌。———2020.1.08不至于砸了招牌,上尉拿一根针当剑还真是还原啊。不好都有不好的道理,但如果让一个十岁的孩子来看的话,这个电影应该是好看的。——2022.6.4
无论是做为儿童电影,还是做为真人童话故事,完成度都OK,难得的保留了郑渊洁童话的批判属性,孩子也很喜欢,追着老郑要了个签名,优先推荐父母人群和郑渊洁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