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enseesdepascal.fr/III/III2-moderne.phpVoilà ce que je vois et ce qui me trouble. Je regarde de toutes parts, et je ne vois partout qu’obscurité. La nature ne m’offre rien qui ne soit matière de doute et d’inquiétude. Si je n’y voyais rien qui marquât une divinité, je me déterminerais à la négative ; si je voyais partout les marques d’un créateur, je reposerais en paix dans la foi. Mais, voyant trop pour nier et trop peu pour m’assurer, je suis en un état à plaindre, et où j’ai souhaité cent fois que, si un Dieu la soutient, elle le marquât sans équivoque ; et que, si les marques qu’elle en donne sont trompeuses, qu’elle les supprimât tout à fait ; qu’elle dît tout ou rien, afin que je visse quel parti je dois suivre. Au lieu qu’en l’état où je suis, ignorant ce que je suis et ce que je dois faire, je ne connais ni ma condition, ni mon devoir. Mon cœur tend tout entier à connaître où est le vrai bien, pour le suivre ; rien ne me serait trop cher pour l’éternité.
哲学常被视为一种高级而晦涩的文字游戏,深刻的思想和抽象的经验,在精妙的语言和文字间显现真理,曲高和寡,不明觉厉,电影《将来的事》主要围绕一个平凡的哲学老师展开,法国八零后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凭借这片拿了银熊,今年接连送上佳作的于佩尔也获得了纽约影评人的肯定,成为各种颁奖典礼的有力竞争者,这部走文艺路线的电影并没有高谈阔论的探讨哲学问题,抑或踏入高深莫测的学术境界,聚焦的反倒是最为寻常而普通的日常生活,平易近人,娓娓道来,并留下了一定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于佩尔扮演的哲学老师娜塔丽是一个年过四十循规蹈矩的人,专心专意的教书,算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她最偏爱的学生法比安却不安于现状倾注于“革命”,很容易和历史上那些激情四溢想要努力干点什么激进事来改变社会的热血青年归于一类,同受到哲学的影响,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个以绝对的自由和激情选择了主动,一个以绝对理性和保守的立场归于了被动,而娜塔丽接下来的生活变化却在她内心泛起了感性的涟漪,丈夫出轨,母亲去世,出版麻烦,一件接着一件,历经变故和伤痛后,她反倒活得更加的自如和坦然。
叔本华、齐泽克、布贝尔…这些大腕级哲学家的名字相继出现在片中,其中还引用了几段引发关联和思考的哲学经典,哲学不仅体现着思想的高度,能受到启发和慰藉,同时也展现着语言的奥秘和魅力,透过娜塔丽说出来显得格外的意味深长,却难以将她从糟糕的生活中解救出来。屋内的陈设和室外的自然风光,包括一些独到而自然的情节构思,加上台词上的讲究和对哲学的传统热衷,营造出高端、雅致而文艺的文学气氛,一切都很法国,而这种似曾相似、不失深度和思想的日常拍摄手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侯麦的影像风格,感觉格外的亲切和舒服。
配乐的选用以及在恰当的桥段出现的考虑上花了心思,两段重要且具有象征性意义的配乐用得很聪明,一段是舒伯特的《水上吟》,是娜塔丽在出轨丈夫的陪同下离开曾经留有美好回忆的度假之家时响起,喻示着她在向过往的那段她为了家庭付出过心血的岁月告别(后面娜塔丽有指丈夫的音乐偏好,听来听去都是舒曼和勃拉姆斯),另一段选用了鲍勃·迪伦的偶像伍迪·格思里的名作《ship in the sky》,是法比安开车接娜塔丽一起开往度假小屋的路上,就像那只受本能驱使可以重新适应并融入新环境的黑猫“潘多拉”一样,从古典到民谣,还有同样需要辞旧迎新的娜塔丽。
女性可以说是这片的一个侧重点,影史上同样有很多女性导演都会将其视为重要的刻画对象,其中的代表就是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米娅同样也做了不少着色,片中可怜又可悲的母亲去世后,娜塔丽讲述了母亲的身世和观念,无疑片中娜塔丽的母亲是一个带点悲剧性色彩且相对底层的女性角色,母亲将自己的遗憾化为对娜塔丽的高要求和期望,甚至是任性的依赖,而到了娜塔丽这她的确活得体面而有尊严,即便被背叛被伤害,她依然能爱得起放得下的好好生活,和今年同样以女性为主导的保罗·范霍文的新作《她》有许多相近之处,但这部要更加的贴近生活,也显得更精巧。
近年来很多电影不再以男性为绝对主角,而是将更多的篇幅和精力放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男性反倒成了绿叶,女性在受到渣男的伤害时所表现出的状态,不再是传统印象中脆弱和卑微的形象,抑或总以男性附属品的地位出现,而是以相当独立、自主、坚强(势)的姿态示人,娜塔丽显然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即便她嘴里说得有点现实而沮丧,有些寂寥和惆怅,也会在夜里对于逝去的曾经和无法倒退的岁月流泪,但后来意外见到丈夫和情人时的破涕为笑,快速了断和丈夫曾建立起的种种关联,而新生命的来临,最后在温柔的歌声和关爱中,自由随性的她表现出的释然特别打动人心。
哲学再明智,女性再伟大,都难以凌驾于无常的生活之上,这片主要是以将来的时间段为分界点来讲述娜塔丽的生活,世事难料,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不同的阅历和年龄,认知、应对的态度与选择的方式都会很不一样,再理智还是难以摆脱情感的牵绊和影响,可能很多人会像片中的学生前后对娜塔丽一成不变的生活提出的质疑一样,不解她的执拗和坚持,但看到最后我对娜塔丽倒是挺能理解,时过境迁,曾经有过的经历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沉淀褪色,到头来会很无奈也会很坦然的发觉和接受,平淡,才是生活这道难解的哲学题最终的谜底。
写于2016年12月,不太满意,有待加强,仍需努力。
感觉疲倦的时候就会一遍又一遍地看《将来的事》。 从进入青春期开始,生活里搭积木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有的时候抽出一根积木,除了晃动两下没有丝毫余波;有的时候则坍塌掉一大部分,但这些被抽出的积木,也不过是一些生命里的琐碎:没通过考试、失恋、亲人离世、和好朋友就价值观的不同而吵架、民事纠纷等诸如此类的事件。
这些同时发生使得分崩离析的瞬间是否有异于平静丰盈的生活场景——电影里于佩尔遭受丈夫外遇、著作被拒绝出版、母亲去世,除此之外也有在地铁上读书、搬动餐桌上的花瓶、为了电话信号赤脚走进泥泞的海岸,或是在草坪上急忙地追赶散落的纸张、在哲学课上讲授卢梭——因为这部电影买了厚厚的两册《新爱洛伊斯》,却一直没能读进去。
「如果幸福难以降临希望就会延展开来,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延续多久,这样的状态是自给自足的。它所带来的焦躁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可以填补现实,也可能更美好。不幸的是那些无欲无求的人,他因此失去了他所拥有的一切。」
这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就是想象的力量,想象力可以弥补缺陷的东西。对于想象力丰富的人,比如朱莉,或者是卢梭本人,这种虚幻的满足感可以变成一种真实的安慰支持。
把女主角设置成哲学教师的角色,加上法国的哲学氛围,她不可抗拒对生活的审视——我已经被太多次教导要做「单纯」的人、不要想太多、满足于日常直接的快乐,然而思考令人厌烦的事物与满足于欲望的快乐似乎是并不冲突的,未经审视的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这只是在减弱侵略性。
人为制造的冲突似乎非常多——理想和世俗、他人身上匆匆一瞥的善与恶、私德与权利⋯
Fabian批判她总在追寻生活和理想的一致性,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其他人来说呢?我并不称赞主动选择一种克制、理性、隐忍的性格,在固定的价值观里随心所欲、或突然在满龄之际或某个瞬间变成一位看似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士。我要的是生活体验创造出的真实自然的情绪,在日渐丰满成熟的自我中提高阈值、偶发真情流露与冲突。
大部分时间里女主角一如往常地处理着丈夫的外遇、母亲的焦躁与离世、工作不顺,而当镜头对准她独自存在于内心余地的空间时,凝视者、同行者失去效力,她留不住流泪——
即使是在不再年轻、清醒克制的她的生活里,最动人的时刻依然是真实的情绪袒露的瞬间。
在母亲的葬礼上,她念出帕斯卡尔《思想录》第229节,伴随着旁白,她登上回家的公车,流泪时看到与女朋友在一起的丈夫,又不可抑制地笑了起来。
「这是我所看到和让我不安的,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除了怀疑与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给我。假使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认为负面,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但我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祂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祂一定会抹去,祂或明示,或无语,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地方,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追随它,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在丈夫出轨时,她说“我认为你会永远爱我,我是个蠢货”。在已知永恒不可能存在时,却情不自禁的祈求永恒,这在我看来是一种「呼救」。
和朋友吵架的时候,我们讨论到「理解」,即使是双方认定的好朋友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理解。又或者在私人的经验里,我们是否应该追求自认为的真正的理解。面对「孤独是常态」这句话,我曾经有太多的不甘,而现在却心服口服地接受它。接近意味着祛魅、恒久忍耐,而无所保留地相互理解,出于防御性,要以保持距离作为代价。此情此景并不是可悲的必然,在「实践」中、想象力中获得幸福,孤独是保护。
只是,我希望有机会,我的「不甘」会再度涌起,并且我的「呼救」,能得到来自另一个人的回应。
学法语的人一般最初学法语总有两句绕不开,Vous voulez couchez avec moi ? 或者C’est la vie. 前者大概是老美调侃法国人的段子,不知怎么就传遍了全世界。后者呢,虽然教法语的老师总会跟学生说,这句话是法国人的口头禅。可,当真去了法国,倒真没有多少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C’est la Vie,一般都翻成,这就是生活。到了中文语境,总难免文艺矫情。当你生活都还没有开始过的时候,说这就是生活,不免有种前面是“坑”,后面是“洞”,您到底是跳还是不跳的感觉。但,如果C’est la Vie 翻成,这就是命呀。恐怕就多了几分特殊国情的红色社会主义广大人民群众的地气。
L’avenir, 法语意思,未来。一个55岁的中年高中哲学教师有多少未来呢?米娅·汉森-洛夫用100分钟的时间用镜头聚焦在一个中年法国女人身上。如果联系到,当下中国女权主义的困境,超过25岁的女人已然被社会舆论压的透不过气来了,大概是不会有任何的想象力可以放在一个人到中年,人生处处遭遇瓶颈的女人身上。这种电影大概只有法国人才有心思在现今这种过度消费主义的语境下拍的出来。
于佩尔饰演的Natalie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哲学教师,她有一个一生郁郁不得的母亲,有一双子女,还有一个同样也是教师的丈夫。她的母亲就像传说中的精神衰弱的法国老太太一样,三天要跳楼,两天要自杀,还有一天得绝食,闹了一辈子,不得安宁。却在每次女儿来的时候,都要给自己好好打扮一下。镜头下,饰演于佩尔母亲的女演员,即便是人到老年,依然能看得出当年的风姿绰约。Natalie跟她的丈夫呢,结婚25年了,放佛一切都开始变得有力无气。一切看似平静,一家人安稳地坐着用餐,享受家庭快乐。而生活的暗涌怎么会放过她呢?
于是,女儿发现父亲出轨。丈夫主动承认出轨,并要搬出和情人生活。折腾了一辈子的母亲,也终于去世了。好像被填满的生活,一下子空了许多。没有任何歇斯底里,没有任何情绪的失控,生活交给她的只是无奈。无奈地接受人和事的变动,命运的变迁。就这样,安安静静地送走了母亲,坐车的路上,看到前夫和情人在路上,她噗呲一笑,alors ça。这一幕真的是,于佩尔把这个角色演活了。谁能想到,她用这样一个反应去演绎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前一刻,仍然因为母亲的离去而悲伤,后一刻又看到前夫与情人,生活猛然地抽了你一巴掌,你却轻松地笑了。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命呀。
她不是没有迷茫过,跟以前的学生走在草地上,也会抱怨社会对过了40岁的女人的不公。25年的婚姻,抵不过一个花容月貌。和学生之间闪烁的情愫,若有若无,这也恰好是许多典型的法式情愫,鲜少有人愿意捅破点什么。感情就这样放着,陪同时间,一同流逝。
电影结束在一年以后,Natalie做了外婆,母亲留下的老黑猫也由学生代为收养。
生活放佛又有了新的开始,可它又何曾断过呢?
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的父亲是索邦大学的哲学教授,也解释了一位年轻导演能把一个哲学教师的家庭生活对话写的细致入微,并且情节和对话里的笑点,刚刚好又不显得过多的原因。恐怕戏中些许对白正好来自她自己的生活吧。
而本片承袭了法国文艺片一贯风格,任何电影都能拍成一部精彩的白开水电影。不过,取材于生活,聚焦于生活,又何尝不应该如电影里这般? 平平淡淡,再大风浪,也不过是杯中的一勺水。是惊涛骇浪或是点点水波?大抵皆由个人心境所使然。
如何,不是生活?命运,又何尝需要对抗?
当我们有欲望,我们可以是不快乐的。
我们等待它未来成真,假如快乐不来,希望就会延展开来。
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多久。
这个状态是自给自足的,其伴随的焦虑是一种满足,它填补了真实。
不幸是属于那些没有欲望的人,他们因此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
希望比拥有更容易令人满足,快乐存在之前才是真正快乐的。
最初看到这部片子是在Knowyourself公众号的推荐上,因为自己正处在对将来无限的迷茫与恐惧的阶段,觉得看到这部片子的主题很喜欢,抑或是说,想通过平静地审视他人来思考自己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将来的事》是一部法语片,主人公娜塔莉是高中哲学老师,其丈夫也是一位哲学老师,二人的生活似乎正是我们中文系大多数人所艳羡的:二人共用着彼此的书架,互相分享自己冷静的观点。不知道为什么,似乎很多人认为精神上的匹耦或是soulmate的存在着实比家长里短烟火气十足的生活更加高尚。理由是可以给出的,肉欲的或是口腹之欲的生活乃是小体,而精神的生活则是大体。而这种高尚感更多的是道德的,大多人的道德感从不是发自心底的自我认同,全是通过踩别人的方式获得自己高人一等的假象,心底的认同从来都是,我比别人厉害,你那样的观点真是落后,因为你这样的观点是落后的,所以你整个人都是落后的,你整个人都不如我。我们多渴望成为世上唯一那遗世而独立的人儿,站在泰山的最高处,睥睨一切。
娜塔莉和丈夫有着一儿一女,她还有一个得意门生法比安,再加上患有精神疾病的老母,娜塔莉的生活算是糟糕之中带有着平常人的温馨。随着丈夫的婚外情而离去,母亲精神状况的恶化,潘多拉的逃避,她仍然保持着一个哲学人的素养,淡定的对法比安说道,她还拥有满满的知性生活。她的代表作教材由于拒绝迎合市场的潮流而遭到停版,子女也早已成年早早地离开了她的生活,法比安与她的政见不合,甚至残酷的指出事情的真相。她曾经让她满意或者赖以生存的每一件事都在逐渐剥落它美好的外壳,真相或是事情最坏的一面开始赤裸裸地袒露在她的面前。高度精神一致的婚姻生活,也许同为哲学人的丈夫早已看穿婚姻利益的本质,或是在自由意志的指导下选择追求爱情;儿女终将长大,而法比安在思想上和实践上终将批判她的思想;质胜文则野,骨子里追求极端的欧洲人当不容易去发现中庸,中庸本身就是难以掌控的,她一直求的是质量而非迎合大众的审美,也许被当下抛弃才会是必然吧。
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或是说被法比安犀利的话给骂醒了之后,娜塔莉的生活和态度不得不发生变化。娜塔莉说她向来坚持生活需与思想合一,而她自己也一直试着这么做,但法比安却说她的做法绝不会超出内心层次。法比安的话是犀利的,“我探索行为和思想间的问题,而你只在意你每天的生活举止,不会让它损及你的价值标准,但无法接受让思想失控,进而导致你生活的巨大改变。你去示威足够让你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这样让你舒服,但不会危及(她巴黎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起初我并不认同法比安的看法,认为身为哲学人的娜塔莉不会连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做不到。但身为哲学人的娜塔莉真的不敢直视自己吗?真的不敢面对自己的丑恶吗?真的发出了这样的诘问,却忽然一下子明白了导演的用意:本当对一切最为通透的哲学人却根本没有看透自己的生活,或是只是装作表面上的高尚,抑或是说娜塔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维护她的身份与地位,而当身份与地位不存在时,娜塔莉便不能自已。觉得导演说的没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哪怕是在真理的第一线上而奋斗的哲学教师,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仔细想想,也许是中国素来不尚哲学教育的背景导致了娜塔莉的哲学老师的工作在我看来是如此神圣的原因,或许,在浪漫的法国,这份工作很平常,哲学老师也很平常。想起了曾经问过伦理学老师有关判断的分类问题,她说判断分为道德判断(也可以说是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两类,比如说这是一个手机,这是事实判断;这个手机很好用,这是价值判断。我想,道德判断似乎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强项”,抑或是说它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舒适圈范围内。我们根据着我们仅有的残损不堪的信息作出我们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道德永远是评价标准中第一位的,诸如阮大铖这样的事太多了。一旦为二臣,纵辞章藻饰,也不为青史所留,而像海德格尔这样的人在这里便总是不会存在的。时常在想,我们应当用政治的标准去衡量一位文学家或思想家吗?也许中华民族对于道德评价的标准始终就是最高的,从先秦的孔子那里开始,无人为仁,尧舜其犹病诸。从此以后,也无人为仁。
思想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一段理性的推导时常让我产生感动的情绪。这种眼耳口鼻一起达到的情感的流动一方面使我觉知思想的伟大,又一方面使我的认识仅停留在感受到思想的伟大。
很喜欢娜塔莉在母亲的葬礼上所朗诵的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中的一段话,“这是我所看到和让我不安的,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除了怀疑与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给我。假如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认为负面;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但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祂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祂一定会抹去。祂或明示,或无语,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地方。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追随它。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我们都曾焦虑,都曾迷失自己,焦虑中的人痛苦啊,痛苦为什么偏偏就自己遇到了这么大的难题,仿佛熬不过去,黑暗也永无尽头。然后便糊里糊涂的,或是情形万分又痛苦万分的,挺了过去。头脑清醒的人记得生活的每一刀是如何刻在他身上的,仿佛灵魂脱离了躯壳,从上往下俯视着一个陌生人的选择与彷徨。糊里糊涂的人,我想,只是那些痛苦还不够深刻。每一个我都在沉睡着,沉睡了几千年还没有盼来睡梦中的曙光,叫嚣着要醒过来也叫嚣了百十年却也未被自己叫醒。醒了的人,也许是骨子里太嗜睡,或是养成了嗜睡的毛病,又或是维持清醒本身就很艰难,稍稍放纵便容易再睡过去。但是,一旦见过清晨山头上的那一缕晨曦,每一根毛发,每一个细胞都会记住清醒的震撼模样。清醒永远沉睡在我们远古的基因里,一如春天沉睡在冬天里,黎明沉睡在夜的黑暗里。
我们需要迎春花,我们也需要启明星。而迎春花和启明星的任务便是最最艰难的,报春不争春,又无傲骨之清誉;启明不光明,又从不是最黑的夜晚中最明亮的星星。它们征战在最混沌之时,也许饱受着人们的批评,饱受着沉睡着人们的鼾声,但它们永远引领着人们朝着永远无法达到的永恒的光明而前进。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将永远在黑暗或混沌之中,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如托尔斯泰所说,“人的生活是什么和应当怎样度过一生,而这也就是真正的信仰。”
将哲学视为生命信条的女人永远不孤单。
以一连串生活片段慢条斯理地讲述五旬哲学教师在因婚姻破裂、事业受阻和亲人离世等生活变故而被迫获得自由的情况下如何在自己身上而非依赖男性寻求满足并同时和年龄斗争的过程。影片避免强烈戏剧性和情感宣泄,伴随着政治哲学讨论的丰富对白幽默而睿智,场景转换时常以突然剪辑强调每一片段的重要性。
与侯麦那些哲学电影的本质区别是,对哲学元素的征用仅仅停留在报菜名层面,影片本身不具备任何思辨色彩。内核是纯正的小清新风,流畅,舒缓,轻盈。3.5
于佩尔阿姨的表演特别好,精神世界丰富的女人需要爱情么?连艳遇都不需要。
年度十佳!仙女于佩尔演这类角色信手捏来,就像喝水一样轻松。有趣的是,这片儿很容易投射到自己,如果我到了于佩尔的年纪,还没有她那样的仙气,没哲学做精神支撑,没法国帅哥学生,突然又遭到各种各样的家庭变故,我该如何处理?这片细看下来太致郁了....
过去共你,聊卢梭读福柯拜谒夏多布里昂;而今相觑,叹惋着圣诞节你要一个人过。脚步风风火火,她过着自己的知性生活,却在看到桌上的鲜花时发了火,瞄到出走的黑猫时泄了气。娇艳的花朵映衬着生活的嘲讽,落难的老鼠犹如人生的颓唐。一面墙,隔开含饴弄孙的现时和熠熠生辉的往昔,一杯酒,敬献给明天。
放弃行动,是一个哲学家的道路。放弃革命,是一个年长者的选择。放弃将就,是一个女人的尊严。
忧郁症母亲的政治审美,市场和内容所提供的真理能否辩驳,无政府主义农场走丢了潘多拉,分手丈夫的海边小屋,欣慰学生亦非归属,柏拉图儿童读物,平安夜催眠曲……一位哲学老师bitter sweet的小生活,将所有悲痛都过得轻松幽默波澜不惊,只在不经意时悄悄哭泣。很不错
很久没看法国人的电影了,他们还是那么喜欢哲学(摊手)
2019-9-8重看;掉书袋于无形,各方大咖随意闪现在细枝末节,生活的琐细真实消解哲学形而上的沉重,「生活在别处」的远方诗意虽无法解决现实的具象问题,却拥有日常的温度和肌理,沿袭侯麦式文艺(山庄那段尤为同感);几段哭戏甚好,从深陷乱麻到抽离物外(从捧花到抱猫到抱娃的过渡),人生的底色虽不外是荒凉,葆有自我,未来总是更好。
就我所知道的哲学系女教师,做了母亲的,没做母亲的,当了祖母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会因为读过了阿多诺和列维纳斯,通晓霍克海默和叔本华,就会有别于旁人。好些道理与意义并不是只有哲学家才懂得。
“孩子们成家了, 丈夫离开了, 母亲去世了. 我自由了, 我彻彻底底地自由了.”
女人過40就沒戲了----皈依這種俗見的哲學女教師,生命與學問當然斷成兩截。但能怪她麼?即便是片裡的山中公社,也是群雄聚義高談,女人上菜刷碗;社會不友善,學者常偽善。原生家庭的失愛失學,也暗中左右了她勤學戀家的務實人生。一部完全的電影,精緻典故和雨蓓一樣迷人。將來事不好說,但她扛得住。
人到中年,生老病死离都经历了,对她来说却是如释重负、一切才刚刚开始。风风火火的步伐,关于哲学和将来的事:一部法国版的“女人四十”。说实话于佩尔阿姨演这种中产知识女性太没难度了,倒是写出这样生活剧本的80后女导演确实该得银熊奖~
她出演的电影,我是每一部都要看的。她真的是一个很美的人,这种美不是少女如鲜花一样的美,是开过了花结出了果,果实落在地上,又长出一棵小树的那种美。
一个经历五月风暴的激进女青年,也终将像水滴一样融入市井生活;衰老的是容颜,弥坚的是智慧;普通夫妻离婚分财产,文艺夫妻离婚分书;不同的时空,与68范儿的男孩狭路相逢,岁月是最无情的导演;这个世界不会变好,也不会变糟,因为它本来就很糟;当之无愧的五星。
六十几岁的于佩尔梳着马尾穿着红色吊带裙走在林间,这不就是少女吗
于佩尔演活了顶着中产阶级外壳的那群人,他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故步自封,现实世界里的一束鲜花一个陌生人的吻也会吓得他们慌了神,最终唯有亲情才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柔情。影片用哲学元素展现了一个女教授的精神生活,疲于奔命的同时又能保持理智,导演的手法像是四俩拨千斤,文艺的腔调拿得很好。
最后哄宝宝的时候唱的歌,不是他们的舒伯特,不是他的Woody Guthrie,是她从回忆里抓出的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不为自己或他人,而是唱给生活本身。
“一头黑猫从屋顶走过,它朝左看看,它朝右看看,它归它慢慢走过去了。生活自顾自走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