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被公认为梅尔维尔的扛鼎之作,也是我看的梅尔维尔的第三部电影。看过觉得,这片绝对可以看做是举重若轻的典范。梅尔维尔不动声色的用近乎白描的方式活画出一批抵抗战士的可信形象,风格冷峻、肃杀到了极点。而且梅尔维尔与其他导演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相信人是历史的人质,片子里的每个人,并非生而好战,也不见得都有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觉悟,但战火烧到脚下时,每个人都别无选择。最后他们一个个死去,颇有宿命的意味。这种宿命感在《独行杀手》和《红圈》中也深有体现。 就像《红圈》里那句著名的台词“每个人都有罪,即使一开始没有,很快也会有的。” PS. 我看的是145分钟的CC修复版,标准配备的评述音轨是真心真心真心不错,特别推荐一下!
1940年6月14日,是法国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天。
德国纳粹长驱直入,踏进了巴黎。如此重大的历史时刻,到了电影《影子部队》,仅仅只用了三个元素就给予了说明。
凯旋门外景,纳粹军乐,德国部队,拉开了法国黑暗时代的大幕。
看似简单的开场戏,却曾是是法国电影史上最昂贵的镜头。据导演回忆说:
“它花费了2500万旧法郎。我最初获准在伊埃纳大街排练这场戏。凌晨3点,整条街道都实施了交通管制,完全由煤气灯照明,穿着军装的人们开始在街上列队行进。”
在《第二口气》和《独行杀手》两部带有黑帮性质的力作之后,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带来了1969年的《影子部队》。
他继续着自己的极简主义。在他的电影里,几乎就没有任何花哨多余的东西,场景道具,演员动作,镜头剪辑,全都干净利索,直截了当。
正因如此,战争的残酷在他的镜头下被暴露无遗。
《影子部队》可以说是一部歌颂二战法国本土抵抗组织的主旋律电影,改编自约瑟夫.凯瑟尔的同名小说,只不过歌颂的方式有些特别,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催泪煽情,没有燃情热血,只有赤裸裸的,真实。
故事始于巴黎被占领的两年后。
1942年10月20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行到转折阶段,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美国取得了中途岛战役的胜利,英国在北非战场重创德意联军,德国主力部队强攻苏联斯大林格勒遭遇强力阻击,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向盟军倾斜。
然而在法国境内,纳粹仍然牢牢掌控着局势。维希傀儡政府抓捕着各种涉嫌不服统治的人,把他们关押到集中营里。一个叫Philippe Gerbier的中年男子也因涉嫌拥护“自由法国”领导人戴高乐而被抓进了集中营。
他是一位土木工程部高官,头脑灵活,孤僻冷漠,言辞尖锐。通过审讯报告的旁白,故事的男主角被简单明了地介绍了一遍。
电影花了大约20分钟展示了Gerbier的集中营生活,要是换成如今的商业片,可能5到10分钟就能讲完,梅尔维尔却为何要花这么长时间?
因为那时候的大师电影毫不浮躁,《影子部队》的整体节奏就是这么慢的,观影前需要静下心来,才能跟随梅尔维尔的脚步,犹如切身体会地重回二战年代。
从Gerbier在集中营里的表现可以看出,他遇事能够冷静从容,似乎完全不担心自己被抓捕,也不害怕把他抓进来的警察。他还把集中营里的人称为傻瓜和弱智,他鄙视那些毫无作为的“键盘侠”,这透露出他渴望为国家做出贡献。
虽然没有阿兰·德龙那么酷,那么帅,但Gerbier的英雄形象已被有条不紊地树立了起来。
观众开始相信,他具有逃狱的本事,作为法国抵抗组织的头目之一,这点“小事”都办不到,谈何光复法国的大事业呢。
随着Gerbier的视角,更多的抵抗组织成员逐一现身。
Felix Lepercq,他是Gerbier的老友,做事靠谱到位,一看就是多年的老干部。
Jean François Jardie,外型有点像“狼叔”,他是Felix的老友,受到邀请后加入抵抗组织。
Luc Jardie,他前往英国伦敦接受戴高乐的授勋,可见他立了不少汗马功劳。授勋的一幕是来自法国抵抗运动领袖让·莫兰的真实经历,Luc Jardie的角色原型就是让·莫兰。
Mathilde,可以说是全片最为抢眼的角色,简直就是50年前的“女权代言人”。她天生具有组织领导能力又能服从命令,意志坚强,具有耐心,有勇有谋,是典型的女性英雄形象。
在阴冷深沉的格调下,几位抵抗组织成员像影子一样,暗中进行着高压高强度的工作。他们的敌人不仅有纳粹和维希政府,而且有倒戈的“二五仔”。Gerbier一开场就被抓捕,就是因为一个背叛者的告密。
对于泄露情报的人员,抵抗组织有铁律规定,杀无赦。
电影进行到35分钟,第一个强烈的矛盾冲突到来。抵抗组织抓到了一个背叛组织的愣头青,按规定,这个大概只有20多岁的小伙子必须死,不管是用枪,用刀,还是用绳。
组织内部意见不合,有人觉得这样杀害一个青年,无异于谋杀。观众看到这里,那必须也是尤为不安。小伙子确实做错了事,但罪不致死吧?
不,在战争年代,那就是死罪。
之后的几个剧烈的矛盾冲突都有些类似,Gerbier需要异常坚定的意志,才能做出残酷无情的决定。
杀死背叛的青年;
杀死被捕的战友;
杀死被逼供的功臣。
全片没有呈现出“影子部队”在二战中做了什么贡献,杀死了多少的纳粹,他们行动更多是跟人性在做斗争。
他们看起来像是机器,实际上都拥有人性化的一面,尤其是男一号和女一号刻画地最为细致。
Gerbier在被纳税抓捕后,原本已经接受了死亡的命运,没想到他在德国人的威逼之下,还是做了他最不想做的事,像受惊的兔子一样,屈辱地玩命逃跑。
逃离死亡是人的本能,道德感再强的人也不例外。
精明能干的Mathilde拥有美满的家庭,她要尽好一个母亲的职责,又要不辱组织的使命。自古“忠义两难全”,如果她不能放下家庭,哪怕她再优秀,也很难在革命事业上做到十全十美。
事实是她根本放不下家庭,那张女儿的照片就是最好的证明。
加入了人性化的设置后,观众可以更容易地体会到法国抵抗组织成员的难处。
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完全可以像一些“墙头草”一样,屈就于德国人的统治,放下了尊严,生活却能过得更好。
可是人类另外一种“本能”阻止了他们,他们的灵魂发出呐喊。
“痛苦的记忆!但我依然迎接你,因为你是我失落已久的青春。”
写在片头字幕的那句话一阵见血,如果没有青春般的热血,那人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像禽兽一样吃喝拉撒睡吗?
即便“青春”是痛苦的,人们也依然忍不住要怀念过去。
影子部队成员在暗中反抗德国纳税的时候是痛苦的。他们一方便有着人性,另一方面为了完成任务,又要做出泯灭人性的行为,内心所要做的挣扎,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更残酷是,直到电影结束,主角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没有直接地换来哪怕一场的胜利。他们不像戴高乐,丘吉尔,罗斯福那样声名远扬,很多的人可能还没有做出贡献,就以各种方式白白地死去。
当然法国抵抗运动在二战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只不过那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更多人是自发性地参与到抵抗活动当中,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什么作用。
很大可能,在死去之后,连名字都没有。
然而数以万计的人还是去了。
他们有的收集情报,有的参与游击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朝邪恶挥出了一记又一记的拳头。
他们的牺牲,也许真的微不足道,但却是人类精神的绝美体现。
他们值得被纪念,在多年以后被不断提起。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用一部电影,提醒了人们,有些英雄,有些事情,有些精神,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影子部队》在1969年9月12日上映,来到2019年,正好是50周年。至少在50年后,这部经典还没有被遗忘。
你在屠夫的车里,世界上就再没什么可怕的了。
——《影子部队》
处死玛蒂尔德的果解释处死第一个叛徒的纠结的果。
看似始终如一,坚韧不拔的主人公杰比耶,也是由一开始的高高在上(道德之高)变成为了生而背叛理性(背叛生存道德,在德国军官的逼迫下与其他法国抵抗组织成员在机枪扫射过程中逃跑)。
看似不和逻辑的桥段是让角色与观众一起选择结果,例如杰比耶第一次从监狱逃跑 ,玛蒂尔德营的两次营救,以及圣吕克处死叛变后的玛蒂尔德等等。
德国人形成了一个背景板,让法国地下党人各个肖像清晰显现,德国人没有具体形象,要么是运动的,要么是一闪而过的和着夸张的背景音效。
佛朗索瓦偶然加入抵抗组织与作为大领导的哥哥圣吕克分别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和底座,顶端代表着理性存在,底座代表着浪漫奉献。
玛蒂尔德为女儿在敌人和抵抗组织之间选择背叛,尽管她那么卓越优秀,唯一的缺点却是因为爱。
走向死亡(必死的绝境)的杰比耶回忆起三个意味深长的场景:轰炸下歌舞依旧的英国女兵;被处死年轻叛徒和玛蒂尔德走在街上。分别代表着他人,因果和选择。
第二次逃出监狱的杰比耶在孤独的庇护所里拿起的圣吕克的著作分别是《论数学理论的问题》《论抽象集合原理》《论逻辑与科学理论》《公理化方式与形式主义》,这些理哲著作是法国精神领袖自上而下的熏陶。
没有斗智斗勇的周旋,只有一次失败的营救(营救德累塞克),所有的故事都是成员的自我纠结,无关对错,却都犹豫不决。
最后,杰比耶的那句自白:这次,我没有逃跑。所有成员的死亡给这部电影画上悲剧的句号。
杰:到处都是抵抗组织,他们需要我,我不能被取代。
马:你被捕了,就不得不被取代。
法兰西也不例外,法国人在影视作品中给我们更多的印象是浪漫,充满艺术气息,但面对战争和民族被奴役,谁也不会任人宰割,因为他们更渴望自由,为了民主和自由每一个民族都会挺身而出,奋起抵抗,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隐蔽战线上的英雄更是层出不穷。因偶然的机会翻出来这部老片子,原来,法国人也有狠的一面。
在戈达尔的《精疲力尽》中,梅尔维尔借客串角色之口说道:”先成为不朽,然后死去“。直到看完《影子部队》(Army of Shadows),我才确信他不是在说笑。
《影子部队》是梅尔维尔的雄心之作,集结了利诺•文图拉、西蒙·西涅莱、让-皮埃尔·卡索等法国最优秀的演员,拍摄过程横跨伦、巴黎、里昂、马赛多地,运用极为简约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法国地下抵抗组织不为人知的革命往事。
影片于1969年上映,但受到68年法国五月风暴的余波影响,被贴上了戴高乐主义的标签,不论是口碑还是票房表现都十分糟糕。直到2006年,《影子部队》在美国再次公映,这才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多家媒体将其评为年度电影,评分网站Metacritic给了《影子部队》99分的综合得分(100分制),并有7家给了满分。
在我看来,电影的史诗特性,不在于将镜头对准那些改变历史的大人物,描述他们如何一夫当关、力挽狂澜。很多优秀的史诗,讲述的往往是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他们虽无足轻重,但我们完全可以从他们身上窥见时代的面貌,毕竟在宏大的叙事中,没有谁是真正的局外人。
《影子部队》就是这样一部具有史诗质感的电影,只不过将焦点放在了一群“看不见”的人身上。这群地下党人,默默坚守着信仰,在极端的战争场景下,展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气和高贵。没有人看得见他们的努力,也没有人记录他们的光辉时刻。只要终点还未到来,所有的胜利,都不过是下次行动的开始,而任何一次失误,却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要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像影子一样活着,只敢在黑暗中求得片刻安宁。
这种彻骨的孤独贯穿了梅尔维尔几乎所有电影。孤独虽然痛苦,但却能保障组织的安全,为个体带来安全感,并提供一种可以自我掌控的错觉。如果放下了这份孤独,内心所打开的缺口,并不会迎来温暖的真情,只会将自己暴露在极端危险之中。所以,我们会在片中看到一对亲兄弟至死都没能知道彼此的真实身份,当让-弗朗索瓦与他所掩护的组织领袖擦身而过时,怎会想到眼前这名蒙面人竟是自己的亲哥哥。而女战士马蒂尔德思维缜密、行事谨慎,却因舍不得丢下随身携带的女儿照片,为自己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影子部队》的伟大还在于它的克制。真正的克制不是减少表达,而是为了实现一种客观,去压制那种用刺激场面过度激发观众情绪的冲动。想一想我们看过的许多电影,如果剥离了暴力、热烈的场面,还能留下什么?
和梅尔维尔的其他作品一样,《影子部队》中几乎没有暴力的镜头,但我们却能时时刻刻感受到那种挥之不去的的恐惧、紧张和悲伤情绪,并一直蔓延到那个冰冷到刺骨、简约到壮烈的结局。
最为难得的是,《影子部队》并没有一味将这帮人塑造成完美无瑕的英雄,甚至在某一瞬间,当尊严、荣誉、骨气与人求生的本能冲突时,影片暧昧地提出了一丝质疑。为了大义是否可以将任何行为都进行合理化?一名优秀的成员因为威胁到组织的安危,被成员讨论后决定处决,这时主角杰比尔对上级说了一句,“你上了贼船,自此再也没有值得你害怕的了”。
开场的序曲中,杰比尔在黑夜中迎着飘雪夺路而逃,脚步声在寂静空旷的巴黎大街回响,每一声都像是死神发出的倒计时。这只影子部队,就这样潜伏着、行动着、消失了。可谁会知道,在历史的角落里,有这么一群人,隐蔽而伟大过。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迷途小虾。感兴趣的请搜索“迷途小虾”或扫描二维码)
不耐看
黑得一塌糊涂,看得我好辛苦。有违一般二战片的拍法,确实有不一样的影调和气韵。片中电影院居然放着《乱世佳人》,BGM也道出了某些心声——真是这届SIFF的神呼应了。
7/10。强差人意,开头集中营一段静默寡言就够无聊了,结果作为一部谍战片既没动作场面也看不到敌我双方斗智斗勇,还搞得这么长你是想逼我睡死过去吗?全程唯一看点就是如纪录片般祥细描绘了抵抗组织的行动方式和生活状况,冷冽调不带丝毫感情。主题依然是梅尔维尔最爱的背叛、孤独等,结局一贯的全灭。
等于是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一离开,大银幕看再也无法像第一遍时忍住眼泪了,即使没有一处正面描写战场、逼供的画面,残酷也依然在导演彻骨寒冷、极度克制、高反差的手法里被表现得戳心戳肺,哪怕曙光微茫仍能坚信终究会照耀苍穹,不仅因为有不顾性命的先驱们,也因为有像那位找零钱时一并找给你一件风衣的勇敢的理发店主
法国抵抗组织在沦陷家园对德军进行持续不断的抵抗行动,漫长的电影时长以及最终无人生还的悲戚韵味。杰彼耶涉身的情节当中,充满了冒险、欺诈、服从、侥幸和宿命感。电影所选取的是局势最不明朗,人们最不怀抱希望的时期。如此绝境之中种种细节以及人物的内心独白等,处理俱佳。不愧梅尔维尔最好的片子
哎
有时候导演就是最大的剧透
本身參加過地下抵抗運動的導演梅爾維爾,時隔二十餘年回望殘酷青春,從配樂、運鏡到剪接,幾乎沒有用上任何煽情的手法,呈現出來的故事卻更令觀眾難忘。全文:http://hou26.org/zeta/golden2004b.htm#a
应该是关于抵抗运动/地下党题材的影史最佳之一。1.梅尔维尔电影中的人物看起来总是孤独冷峻又果敢坚定,但内心却深埋着挣扎与质询,软弱时刻被阻隔到了画外。一种宿命的无望感和关键时刻的信念交织在一起,一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2.影片浸泡在阴暗冷郁的蓝中,幽闭式的构图、极简的剪辑和调度、省略留白(如刑讯场景)、沉静的表演与放大的音效一道编织出了残酷而紧张的斗争之网,所有人都在其中泥足深陷。3.两次处决叛徒/妥协者的场景令人心惊,冰冷而无奈。4.地堡处刑时的机会游戏:该不该跑?5.如果直到最后一刻我还不相信(死亡)的话,我就永远不会死,多么伟大的发现啊。PS:大幅精校修订了字幕~~ (9.5/10)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一部电影颠覆20世纪的革命史观。如此看来,吴宇森真的只是学了皮毛,老杜也尚欠火候。
#SIFF 极简的叙事,氛围的压迫式掌控,沉默的眼神对话,群像人物。从头到尾笼罩冷冷的蓝,最后情绪爆发的瞬间,从头顶冰冻到脚底。
这是法国的主旋律影片,透着欧洲影片特有的格调和情绪抒发的手法。人物的时代身份一直与个人身份纠结在一起,被塑造得真实立体,因而可信、可歌、可泣。对人物命运的交代,影片多处留白,而大量篇幅以画外音呈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影片风骨由此树立。
#SIFF# 百美汇/九成。极为冷峻的、(几乎)反高潮的抵抗运动电影。幽暗的蓝黑色背景里一小盏灯发出微弱光亮是全片最常见的场景,而这是对二战期间法国的视觉隐喻。(“在深夜某地的中央划亮一根火柴并不能让你把事物看得更清晰,而只能更清晰地看见围绕着你的黑暗。“——福克纳)
“因为是青春,所以所有的不快我都接受”,梅尔维尔总是一开始就抛出这么一句,让你看完感觉再也写不出更恰当的了。导演稳重写实的气质和题材十分契合,迸发出惊人的火花。这真是一部从摄影到剪辑到音乐都趋于完美的作品...
几度风雨几度秋,半江瑟瑟半江红,位卑未敢忘忧国,无限风光在险峰。想当年,一代天骄拿破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凯旋门上,贯长虹,倾琼楼。君不见,长河落日已听牌,全身而退是奢望,大漠孤烟鸣号角,困兽犹斗衅豺狼。
电影绝非在否定革命或展示所谓革命或反抗运动的客观性立场。而是恰恰相反,直面抵抗运动的真实,才反应出战争的非人性以及身为抵抗运动战士(革命者)的伟大与卑微。
#重看#SIFF@百美汇;优雅无比的青灰色调,宛如黎明破晓前欲挣脱黑暗的微茫光明,没有浪漫化的革命情怀,每个抉择每步举措都充满精准而痛苦的布置;落实到个体事物的战争触角,覆盖着冰冷死亡和恐惧颤栗,这些影子曾经存在,永远消失。
【B】上影节字幕水准太烂了,漏译,错译,时间轴不对等一切我能想到的错误都出现了。这个故事也就看了个七八半懂,有时都看不明白这群人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做那些事。好在最精华的结尾半小时还是看明白了
“不快的记忆我也欣然接受,因为那是我遥远的青春。”英雄的孤独与勇气,背弃与坚持。
群像,情绪的营造。很多细节的省略与极简主义。角色的道德困境。悲观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