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气质奇特的希区柯克影片,不惊悚不悬疑的剧情片。Melanie按约定时间去宠物店取计划来戏弄她姑妈的鸟,因为店家没能按时而骂咧且脸露难色,Mitch来宠物店购买鹦鹉,作为妹妹的生日礼物。Melanie见状佯装成店员戏弄Mitch,而Mitch识破她的诡计,糊弄她一番。Melanie鬼使神差为他吸引,通过自己父亲的关系找到Mitch的住址,当即在宠物店订购鹦鹉并亲自上门送给他。隔天摆放扑了个空,Mitch邻居告知Mitch回乡下过周末,礼拜一再回旧金山。Melanie不作罢,驱车60公里来到乡下,只为把买的两只鸟亲自送给他。到了小镇,几番折腾,才顺利将鸟送到Mitch家中,从Mitch家回码头的船上遭受第一次鸟的袭击。此后,得知小镇教师Annie为了Mitch离开旧金山的城市生活,来到小镇生活已逾四年。再从Annie口中得知,Mitch母亲对Mitch的情感怪诞,似乎不愿意和人分享她的儿子。海鸥的偶然袭击,前女友Annie,强烈占有欲的母亲等出现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面,猜测会有谋杀或不能见光的秘密。怎知故事愈发惊奇,Mitch妹妹Cathy生日派队上,群鸟第一次袭击;再一次,攻击学生;再一次,引发燃油爆炸事件,Annie为救Cathy不幸丧命;小镇眼睁睁被群鸟袭击,俨然一副世界末日景象。影片后三分之二的剧情似乎和前三分之一的剧情,喜欢“为非作歹”的Melanie等毫无关系。可这些割裂感,却无法影响这部电影的观感,是那么紧凑使人紧张。
希区柯克利用一个又一个密闭的空间,将公众置于与演员共同的境遇下。Mitch家中,第一次群鸟袭击,数以百计鸟从烟囱内蜂拥而出,在Mitch家中客厅肆虐;第二次袭击,群鸟狂袭已经被钉上木板防护的Mitch家,鸟锋利的嘴啃食木板,情势不比“丧尸”袭击轻缓;最后一次是Melanie一个人被困房间中,上百只鸟一涌而上,Melanie被啄得遍体鳞伤。此外,在酒馆中,当Melanie将学生遭受鸟袭击的事件告诉酒馆里的当地居民时,相信鸟不会袭击人的鸟类学家、世界末日说的码头工、不希望孩子听到鸟“恐怖袭击”的母亲,因为我们都“目睹”了鸟袭击的恐怖性,所以知道情况之危急,更为这些不知情者的不以为然着急。希区柯克营造的小空间,身临其境的程度,像是得了群鸟创伤综合症,往后见到落满鸟的电线,自觉躲远一些。
鸟的袭击为正,群众放映为侧,正反相衬写实记录了一次鸟袭击人的事件。没有科学依据,没有告知故事主角结局,一切都停留在汽车驶过地面满是鸟、离开小镇的路。
《群鸟》是希区柯克1963年的一部影片,该片改编自英国作家Daphne du Maurier的同名小说。这部作品之经典使得日后的许多灾难片、恐怖片都受到了影响。
该片围绕着女主角Melanie与男主角Mitch的爱情故事展开,却并不止步于爱情故事。
很多人说,《群鸟》没有结局,其实不然。《群鸟》的故事中有两条清晰的故事线,一条关于鸟群对人类无故的攻击,另一条则围绕着一个家庭矛盾的核心展开,两条线同时进行,又互相推动。
其中家庭矛盾的故事结构是清晰明了的,并且有着完满的结局。
至于鸟群的攻击,希区柯克将象征意味揉进其中(母亲Lydia对儿子的占有欲、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等等),除了展示他大师级的悬念铺陈技巧将其愈演愈烈揪起每个人的心之外,并没有使它得到“解决”。
其象征意义我认为不是单一的。
在开始前四次鸟的攻击,象征的是母亲Lydia对儿子的占有欲。我们来分别看这四次攻击都在什么时候。
第一次:女主Melanie偷偷潜入男主Mitch家送爱情鸟(在片里这对爱情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Mitch发现后,开车追出。
就在这时,一只海鸥啄伤了Melanie(这是一次警告)。
紧接着Mitch在咖啡馆帮Melanie涂药时Lydia第一次出现了。
第二次:在Annie家中,Melanie接到了Mitch的电话,邀请她去妹妹Cathy的生日派对。
就在这时,一只鸟撞在了Annie家的门上,死去了。
第三次:在Cathy的生日派对上,Melanie与Mitch在不远处的山坡上聊天,他们走下山坡。
镜头摇到Lydia,一个中景,不悦的神情。
这时一个画外孩子的声音喊道“看啊,看啊。”鸟群又一次进攻了。
第四次:在家中,他们正在收拾碗筷。
(Lydia:赶Melanie走)
(Mitch:一再挽留。)
这时家里的爱情鸟吵起来,Cathy说:“你听那对爱情鸟那么吵。”
爱情鸟象征着男女主角爱情,其实Cathy的这句无意的话暗示的是Lydia的心理状态——对Mitch对Melanie爱情的烦躁。就在这时,家里的烟囱涌入了一大群鸟开始攻击。
但在这一场景中,Melanie救了Lydia,她们之间的关系有了缓和,在这之后群鸟的攻击便不再象征Lydia对儿子的占有欲了。
而后的几次攻击中,有的是希区柯克根据真实的新闻的改编,有的为了情节的发展推动不得不存在,但我还要说的一次攻击是在咖啡馆的那一次,象征着大自然报复的攻击。
Melanie到学校去接Cathy,从乌鸦对学校的攻击中救出了Cathy,来到咖啡馆,给自己父亲打电话解释情况。咖啡馆的人听到这桩怪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中有三人,一个母亲与她的儿子女儿在后面的桌子用餐。他们点了三份鸡肉和炸洋芋,听到咖啡馆中的讨论,母亲表示孩子们感到不安。那个小男孩在问:“鸟会吃了我们吗?”
非常讽刺了,因为他们正在吃鸡啊。
就在母亲带着孩子离开之时,一只鸟攻击了咖啡馆外一个正在给车加油的人,油漏了,一个点烟的人不小心将火星溅在了汽油上,烧了自己的车,火势蔓延开来,这也十分讽刺,讽刺人类是在“引火上身”,唯独这一次的火灾不是由于群鸟猛烈的进攻,而是由于人类自己。在一片混乱中,妈妈带着儿子女儿又逃回了咖啡店。
这时镜头换到了一个俯视的大远景,对准着这场火灾,像一个上帝视角,伴随着海鸥的叫声让人不安,仿佛大自然、上帝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是它安排了这场火灾。
在之后,那个母亲责怪Melanie的到来使这一切发生。
正如人类一直以来一样,对于自己的过错从来不反省,却互相责怪。
除此之外,影片开头处,女主是到一家店里去取自己订购的鹦鹉的,从店主的口中透露出,这些鹦鹉必须从baby chicks(雏鸟)时开始便被抓来。而与米Mitch的相遇的对话也能琢磨出一些铺垫。
Mitch:“你不觉得糟糕吗?把这些可怜的小生命关在笼子里?”Melanie:“总不能让它们四处乱飞吧。”而之后却不慎将一直金丝雀放出了笼子。
我们把群鸟的攻击这一系列的情节拆掉来看这部影片,我们就能够得到一个非常清晰的家庭矛盾剧情。
主人Mitch与Melanie的欲望目标:幸福的在一起。他们目标的对抗力量:Mitch母亲Lydia的不情愿。
Lydia的欲望目标:有一个依靠。Lydia目标的对抗力量:儿子不属于自己,Melanie占据了他。(其实,Lydia这一欲望目标曾经是实现过的,就在她的丈夫还在世时。但丈夫的去世使得家中唯一的男人Mitch承担起这一角色。Lydia希望Mitch取代亡夫做自己的依靠,然而正如Lydia在影片中所说:”Mitch有他自己的生活", Lydia不安于“儿子除自己以外的生活”对自己的威胁,而在影片中,很显然,这威胁便是女主Melanie。当然,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节也可以解释其母的占有欲,这便是弗洛伊德流氓的地方:你无法证明他的理论但你也不能说它荒谬,因为它是自证的。)
我们来看看Lydia与Melanie的关系在影片中是如何变化的。
两人第一次相遇:咖啡馆初遇,梅兰妮头部受伤,使得两人的权利关系看上去很明显。
Lydia近景镜头:仰拍,Lydia处于强势地位,审视着Melanie。
Melanie近景镜头:俯拍,处于弱势地位。
之后的第二次与第三次见面Lydia都对Melanie怀有敌意,但这在第四次见面是却有所改观。
第四场戏:是他们俩关系的转折点。原本Lydia对于Melanie在家里的留宿持反对的态度。但这时,一大群鸟从烟囱飞进屋内,开始攻击他们,场面混乱不堪,Lydia独自一人被堵在房间在角落。
Melanie在这场混乱中,一开始在沙发上抱住Cathy保护着她,而后看到了门。
她抱着Cathy拉住Lydia冲了出去,救了Lydia。
第五场:Lydia被农场主被群鸟攻击而死的尸体吓到,躺在床上,Melanie送来了茶点,注意,这时场面中两人的权利关系反了过来,Lydia成了弱势,Melanie是强势,她来安慰Lydia。
Lydia完全在她面前展现了自己的脆弱,她全都说了,关于自己丈夫的逝世、自己对于儿子的依赖、对于儿子抛弃自己的不安全感,以及三次提到了对女儿在学校内安全的担心,第三次的时候Melanie提出把Cathy从学校接回来,Melanie又一次帮了Lydia。
接下来我们来看整部影片中的最后一幕高潮的一场戏,便是群鸟攻击房子的这场戏,在这场戏中家庭的所有矛盾都解决了。
在这场戏的一开始,Mitch用木板钉住房子的窗户并在屋内检查门窗有没有关好。Lydia表示不安,责备Mitch并说漏了嘴:“如果你父亲在这里的话……”。
表态觉得儿子在家庭中代替父亲角色的这件事做的还不够好,然而却没有把这句话说完。
但在接下来,Mitch成功的在各种困难下抵御了群鸟的进攻,保护了家人,这一场景中Mitch身份完成了转换,他现在确实,是整个家庭的依靠了。这是母亲Lydia的欲望目标的达成,这条次情节线在这里划下句号并为后面Lydia与Melanie关系的升华埋下伏笔。
电影中Melanie被鸟扑翅声引上阁楼的那场戏让人印象深刻,之后她在阁楼被群鸟攻击受伤了。Mitch和Lydia将她救出,因为Melanie的伤势,Mitch提出必须去旧金山到医院去。Lydia是不想走出屋子的,而在这里她为了Melanie的伤决定冒险,这是两人关系升华的一刻。在这里Lydia帮Melanie包扎头部伤口。
这一包扎是有象征意义的,对比一开始的咖啡馆初遇Melanie头部受伤Lydia处于强势审视她,两人关系有了质的进展。
影片结尾处,一家人逃到汽车里,Melanie躺在Lydia怀里握住她的手腕,Lydia与她相视一笑抱住了她,Melanie被这一家庭这一母亲完全接纳了。
所有矛盾解决了,一家人一起逃向了安全的地方。影片结束。
总之,整部影片中的鸟除了一些比较明显的象征意味,希区柯克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它们到底从哪来为何而来,以后会到哪去。而我们呢,我们内心中巨大的疑团没有得到答案,随着影片结束我们提起来的心久久不能放下。希区柯克知道会这样,他知道,他故意的,这是他的恶趣味。
结尾处Mitch一家驶出小镇,群鸟看着人类逃远的背影仿佛这是一场胜利,而这复仇还没有结束。
1.这是属于希区柯克的怪兽片,在后来影响了许多怪兽电影,比如木乃伊系列。斯皮尔伯格是希区柯克的忠实粉丝,他在拍摄《大白鲨》时就深度研究了《群鸟》。
2.希区柯克会经常和他的剧组一起看默片,他认为如果一部影片不用言语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剧情和影片中的情感,那就是一部好片子,所以他尽可能的减少了本片中的对话。最明显的比如女主去男主家中送爱情鸟,还有群鸟袭击房子中的男主女主等四人。
3.影片的结局原本是他们驾车离开了家,到了小镇上,小镇上也被群鸟袭击过了,尸横遍野,他们开到一条道路上时,一群鸟突然飞到他们的车顶上,开始啄车顶,车顶眼看就要裂了,鸟就要飞进来了,此时男主突然加速,利用惯性,鸟被甩到后面了,他们驾车前往了旧金山。但希区柯克放弃了这个结局,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4.希区柯克之所以不想告诉观众这些鸟为什么会突变攻击人类,是因为他认为如果解释了原因,那这部电影就会变成科幻灾难片。他想让影片看上去更真实,让这些平时存在观众身边的温顺动物突然变凶残。
5.影片是根据希区柯克的朋友的短篇小说改编,而小说又是根据当时群鸟袭击人的真实事件改编。
6.女主在出演此片之前当了十三年的模特,事业正处于下滑期,她也接拍很多广告,有一条糖果的广告被希区柯克看中,希区柯克拖人联系了她。女主去希区柯克家训练表演,希区柯克是她的表演老师。女主起初以为是出演希区柯克的故事集,一天晚上希区柯克把女主叫出去吃饭,送了她三个金色鸟儿的胸针,告诉她,我们希望你能出演《群鸟》的女一号。女主当场泪目。
7.男主在片场会直接喊希区柯克为阿尔弗雷德。
8.现场有一只乌鸦叫阿奇,它在片场喜欢追着男主跑,并喜欢啄男主,男主讨厌它,它也讨厌男主。
9.影片中许多场景是在影视厂里拍摄的,因为真实场景的小镇有很多房子都破旧不堪了。
10.剧组在摄像机旁放几块肉,鸟冲向镜头的这一幕就是这样完成的。
11.一些鸟追着人后面跑的场景,剧组选择将真的鸟绑在人的背后,并把鸟的嘴给捆住,防止演员受伤。
12.影片开场,女主过马路后,有人吹口哨,女主便摆弄身姿回头笑着看了一眼,这其实是女主之前拍的广告中的动作,希区柯克选择加入这样的动作,算是一种恶趣味吧。
[群鸟]的最独到之处就是没把鸟这个象征的指向性点明,这样的模糊性使得电影得以一遍塑造悬念,一遍把重点放在人类如何应付鸟类的袭击。它似乎与母亲的嫉妒有关,又似乎是一种野蛮而无法控制的性欲。最终只有在笼子中的爱情鸟才允许带到车上,人类文明就这样小心翼翼地护住唯一可控的爱情力量,开出这座索多玛之城。
来,再看一个原版希区柯克。看完后我本来要出去买菜,听到外面鸟叫,吓了老子一大跳。不错不错,不恐怖,但是心理惊悚很到位。
男主角有恋母情结,极有可能和母亲通奸,且弑父。群鸟的攻击对象是女主角,也是母亲的攻击对象。
其实希胖早借邦迪太太之口说出了谜底:“鸟类不是凶猛的生物,它们为这世界增色,反而是人类坚持要让生物难以存活在地球上”。往更深一层想,爱情鸟指代男女主,从女主到来小镇后群鸟开始发起攻击模式实则是暗喻了男主那控制欲强的母亲对儿子女友百般挑剔形成的防御机制吧。宏观场面调度和高超娴熟技法的确值得作为视听素材深入研讨,就是故事里的人物逻辑和行为动机看得人很焦躁,纵览全片居然一个智商在线的角色都没有。不是电影不好,纯粹是对这个故事不感冒。
以一个导演为坐标,去连续观看其作品,会在横纵坐标系上不间断的发现其重合点。原来经常总结特点的导演,像洪尚秀,伍迪艾伦,大概因为其每部作品的坐标系过于类似。而希区柯克更伟大之处在于,其本人坐标系每次除了标致的特点,都有诡异且不同的抛物线,而后来者则在复制这些点,却鲜少有自己的弧度
好!看!!原来希区柯克才是现在这些灾难片的祖师爷,片子虽然没有那么多炫酷的特效,却在惊悚悬疑程度方面把标准立得非常高。全片无配乐,弥漫着鸟类扑腾翅膀的声音,看到最后我甚至感觉皮肤都开始刺痛了。。。当然,这些还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希胖吓死你的同时,还给你心里留了一万个问号
没有反派的悬疑片,用混乱营造惊悚的非典型希区柯克。爱情算个鸟,群鸟吓死人...
恐怖電影的恐怖感往往不源於怪物,而是空間。恐怖是日常秩序遭到威脅(Robin Wood),當電影的透視空間直接和秩序掛勾,人和日常空間的關係變動──怪物入侵你家(《異形》)、你闖入怪物的家(《半夜鬼上床》)、你家逐漸變成怪物的家(《活死人黎明》)──便因而可作為區分恐怖片類型的一種入門。照此來說,《鳥》其實是殭屍片啊!
第一波乌鸦来袭...第二波乌鸦来袭...一大波乌鸦来袭...最后一波乌鸦来袭...悬念感一直保持到最后,最大的悬念就是没有悬念。这不是悬疑片,这是灾难片!强烈怀疑那些乌鸦是那两只小鹦鹉招来的...(豆友:这电影有两点比较牛,一是从头至尾没配乐,二是从头至尾没解开任何一个悬念)
许多人觉得这部影片没提供谜底,而我看早在片首处,希胖就已将谜底亮出。鸟店里,男主问女主:你不觉得这些关在笼中的小鸟很可怜么?女主笑答:难道让它们到处飞不成?于是影片后半部,人类便在鸟类的逆袭下,被囚进了汽车中、电话亭内、餐馆和木板条密封的房子里…这难道不是一个大自然复仇的故事么?
按齐泽克那本书的理解 片中的鸟是Φ 大写的菲勒斯 污点 实在界的想象化 为母性超我的快感赋形 转换一下就是孩子的母亲被“剥夺”(作为拉康提出的俄狄浦斯阶段三种匮乏结构之一)的象征的菲勒斯 (就是儿子);以及鸟从摄影机背后进入画面 这就把客观的上帝视野翻转成杀人的群鸟这一原质的主观凝视 并且假设了群鸟在进入画框前不是叙事体现实的一部分 而是在观众身边 增添了恐惧感。剪辑: 1 对死尸的全景中景特写三连击 2 加油站火灾 女主像定格动画木偶般的不同角度的震惊视线投注镜头与反打的火灾的连续镜头之间的不匹配 心理混乱和震惊效果 3 对“征兆” “说时迟那时快”的绝佳拍法 麻雀从烟囱涌入房屋之前那三个镜头 由长到短 镜头一女主启唇声音未出 踩着第二个镜头(主观视角下的一只鸟)的尾巴作为画外音发出 短促赘余后滞静默的镜头三迎来爆发
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随着车子转弯时的离心力,车中鸟笼中的宠物小鸟会随之左右摆动,而且是两只同时!
这一部彻底跪服希区柯克。只用鸟就造出了末世氛围,惊悚程度在结尾直逼恐怖,开车前往海湾的大远景以及鸟啄木门都让人想到《闪灵》(开场及砍门)。开场对话(丹尼尔斯小姐请你回到笼子里)、女主打扮(金丝雀的头+爱情鸟的外套)和两人关系(love birds)皆暗示结局,人入囚笼,鸟成掌控与观赏者(最后的驱车离开就像被暂时放出笼子遛)。而罗马事件与饭店里妇人的一句「都是因为你」叠加,还延伸出另一重意象:鸟如流言暴力伤人(单鸟到群鸟的规模升级模式尤其符合)。
除了女主角在小屋被鸟袭击的一个细节可信度较低之外,即使按今天的标准来看,电影依然制作精良,悬疑的情节安排与节奏安排都是经典!
到了结尾也没弄明白,“群鸟”为什么要攻击人类?(PS:电影里竟然没有使用配乐。另外,感觉片子舞台剧味道过重等等,真的让我有些失望!)
这个片子的吓人是让你感觉有体肤之痛的。
父性缺席下的母性力量是大鸟的象征,在戕害前媳杀伤现媳的过程中发泄了能量,最终在儿子父性重塑的现状下达成了和解。相思双鸟是儿子儿媳组建健康家庭的象征,勿论儿子女儿都急切将其引入家庭以改变现状。但如果代表儿子那只鸟过早离去的话,代表儿媳那只鸟也早晚会激变成暴虐的大鸟!【9】
很同意某短评说的,五十年前希区柯克已经把鸟拍成了恐怖片,五十年后还有人把恐怖片拍成个鸟。
分裂的电影不是好电影——不过希区柯克是例外。前四十分钟是让人昏昏欲睡的家庭情节剧,后半部分突然变成灾难片,毫无缘由。最后在灾难面前一家人重新团结了起来,婆婆和媳妇手牵手奔向美好的未来。后来2012啊后天啊迷雾啊什么的,都是跟这片学来的。
故事上差一点,虽然说还是每个镜头都在为悬念服务,女主抽根烟乌鸦慢慢落满身后的架子,加油站爆炸三个女主惊恐表情剪辑接上帝视角,最后复制惊魂记浴室的封闭空间鸟群攻击快速剪辑,看得人手心捏把汗又叹为观止。两个正在吃鸡的小孩问妈妈“鸟会把我们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