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遍布麻烦,只有死了才能一了百了,所以要摆脱束缚,直面麻烦。”这是佐巴的人生格言,换句话说,佐巴就是一个用生命在花样作死的油腻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参考酒吧女子称呼他“爷爷”的场景)。
年轻作家Basil是一名美国和希腊的混血儿,他已经个把月没写出新作品了,他决定到希腊克里特岛开始自己的“淘金”之旅(他爹留下的祖产上有褐煤)。在一家小酒馆,Basil和佐巴相遇了,他们的第一次合作就是男主妥协喝下了第一杯“朗姆酒“开始的。从那以后,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就在希腊的克里特岛开始了自己的”美国梦“。
和大多数外地人一样,在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国度总会使人过度拘谨,更何况把去全世界其他地方教英语都当做是支教的美国人。Basil正是那样一个在陌生国度旅居的美国人,他惊讶于一上克里特岛就奔走相告,蜂拥而至的岛民,不敢直视酒店老板如火的热情,不敢面对自己对俏寡妇的爱慕,甚至连“左巴舞”都大惊小怪不能容忍。
而佐巴,他是一个坦然豁达,乐观潇洒且有深邃洞察力的人。当兵跟土耳其人干仗,大儿子早夭,也许最终还落得妻离子散(推断自电影后半段他和酒店老板订婚的片段),望空心思想要赚钱。他坦然到拿着老板买材料的钱睡5星酒店,还要给老板写“用户体验”,豁达到被老板坑骗,还欣然和当了四次寡妇的酒店老板娘订婚。但最重要是他对待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他鼓动老板大胆表达爱意,为救俏寡妇挺身而出,在“未婚妻”弥留之际,还为她拔火罐,在发财梦彻底破灭后,还依然就着烤羊腿和朗姆酒疯狂热舞。从最后老板要求学习“左巴舞”的这一点,可以发现他已经被左巴感染了,并且有将左巴行事风格传承下去的潜力。
文 | 施磊鑫
1960年代的美国还停留在几年前被麦卡锡主义笼罩的阴影下,而欧洲逃来的政治难民更是让美国民众人心惶惶。1964年,二战后希腊电影的领军人物迈克尔·柯杨尼斯执导的影片——《希腊人佐巴》上映,这部作品将上映定在12月17日,正好是圣诞季之前最惨淡的一个档期,但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希腊人佐巴》以黑马的姿态折服了美国的观众,这部作品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电影制作的范畴,成为当时一大文化现象。片中,奎恩扮演的光着脚丫,跳着舞,在女人堆里左右逢源的佐巴形象深入人心,被默认为代表希腊的精神符号。一方面,这部电影持续刺激了希腊旅游业达数十年载。
《希腊人佐巴》之所以能在美国迸发出强大生命的重要原因就是片中的男主角佐巴。1964年美国刚刚经历古巴导演危机,民众对于未来的前景普遍不持乐观态度,而麦卡锡主义的风暴则给这个国家的人民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佐巴的出现,恰如一针强心剂,让美国民众不再固执于过去的种种危机,也为接下来7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做好了准备。《希腊人佐巴》的原著由卡赞扎基撰写,这是最能体现他一元论的人生观的小说。他认为,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与欲的挣扎,唯有把灵魂与肉体融成一体,才能冲破有限的人生,遨游在天地间。而影片中的佐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女人堆里左右逢源、一开心就跳舞的形象,正是灵与肉结合的完美例子。而卡赞扎基在小说的序中也提到过,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笔下的佐巴,正是尼采酒神精神的完美例证。
在刚开始看《希腊人佐巴》时,你可能会很讨厌这个不拘小节的男人,他毫无礼节的在酒吧的大笑、见到美女就往上扑、拿着老板的钱到处挥霍还不忘给老板写心得体验。而他的老板则是一个相当传统的英国男人,他处处有礼有节,待人温和客气,但为人有些拘谨,他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情感都有意识的回避,甚至在面对所爱之人时都会装作陌路人。按理说这两个人是绝不会交集在一起的,但命运就是如此巧妙,这位英国老板似乎对这个疯疯癫癫的老男人很有好感,一次又一次的原谅了他的所作所为。或许你会疑惑,随性过日子就是灵与肉融为一体吗,酒神精神就能很好的解释这种行为。在尼采看来通过类似酒精之类的麻醉剂或其他使人迷醉的状态,人们暂时忘却自我,达到一种自弃的状态,从而与世界意志融合,使人们领悟到生命永恒轮回的真谛。“在酒神的魔力之下,不但人与人重新团结了,而且疏远、敌对、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庆祝她同她的浪子人类和解的节日。”在酒神状态中,一切规则制度对人们没有丝毫的约束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和谐,人与自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尼采认为酒神精神才是更具有基础性的东西,酒神状态是人们原始生命力的张扬,是生命本能的热烈的释放,在释放生命力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充分实现人生的价值,展现强力的意志,从而摆脱生命轮回,超越生命。影片中的佐巴亦是如此,他在酒吧中哈哈大笑是因为自己真的很快乐,在他看来,如果压抑住自己的情感,那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对待女人也是,虽然佐巴对他接触过的女人毫无情感,但在他们濒临危难之际,佐巴还是会挺身而出。他是不断的与老板交流自己的心得体验是为了让老板也感受到他的快。在佐巴快乐时他会跳舞,酒神艺术恰巧需要的就是心灵的相通,通过酒神艺术,人们可以获得有关事物本质的认识,因而酒神式的音乐和舞蹈带给人更多的是灵魂上的震撼,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内心真正的感情的抒发和表达,佐巴在片中有两次舞蹈,每一次都是尽兴且无与伦比,在最后一幕,那位拘谨无比的英国老板也被佐巴的酒神精神感染了,老板与佐巴在在沙滩上饮酒吃肉甚至要求佐巴教他跳舞,两人最后在旭日的照射下翩翩起舞。
现实中,影片里的那个老板就是广大的美国民众,影片上映后,数以万计的美国人蜂拥至影院观赏这部电影,影片也在接下来的奥斯卡颁奖季上获得了三个奖项。更重要的,这部影片让美国民众从困苦迷茫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进入了一种更洒脱欢快的精神氛围之中,对于体制和规训的反抗也成为了60年代之后的社会主流风气,那个在沙滩上裸脚舞蹈的佐巴,成为了一代美国人的精神领袖。
如果无话可说,就纵情舞蹈吧。这句话拿来形容《希腊人佐巴》原著和电影的关系在适合不过了。《希腊人佐巴》的原著有着极强的散文诗风格,全书以“我”为主角的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中间穿插了大量“我”关于哲学、历史、宗教、生命、死亡的思考,而关于佐巴的直接叙述其实很少(大概只有三分之一)。而原著对于佐巴这个人物的建立也是建立在他与“我”大量的对话之上,也得益于卡赞扎基高超的对白撰写,那些书中的对白竟能逐渐的积累,攒成一幅骨架,皮肉在上面渐渐生长,最终变成了佐巴的模样。
原著的作者是曾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卡赞扎基,这本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不完全统计,光是在中国,这本书的销量就超过十万册。《希腊人佐巴》曾经是女作家三毛生命中的过客。结婚前夕,荷西因为三毛最后一天做自己的女友,于是请她到一家沙漠电影院看了一场好片子,正是《希腊人佐巴》。村上春树在记录旅居欧洲生活的《远方的鼓声》中,所推崇的希腊小说也正是卡赞扎基斯的《希腊人佐巴》。原著那种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也被评论界誉为荷马精神的再现。
这种写作方式是很难直接用影像来表现,所以电影版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影片在尽可能保留原著情节和对白的情况下对整本书进行了超大量的删减。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影片由原著的第一人称转变为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这样很好的平衡了佐巴和“我”的戏份,也更有利于塑造佐巴的人物形象。其次,影片将“我”在原著中前往克里特岛的原因完全删除,原著中“我”的理由非常复杂,因为“我”长期与文字打交道,久而久之“我”认为,在虚无的文字中并不能真正地获得现世的真理之道,也无法参透生命与死亡的奥秘(主角对佛陀很感兴趣),苦于对现实的迷茫,才打算另辟事业。但影片中直接用“写作困境”这个理由来作解,单一的理由很好的适应了影片的节奏和风格,也让真正的影片主角——佐巴更加的突出。原著强大的哲学生命思辨至少有一半都是来源于主角的自我拷问,这一部分在影片中被简略处理。同时,影片采用了情节剧的剧作模式,将原著中大量的“游荡”式描写删除,保留了几个主要的情节点,然后依次将故事推进。这种做法在好莱坞的黄金时期极为常见,大制片厂时代的“优质电影”很多都是以这样的形式来进行改编。最后有一个很重要的改编点,原著中的第十八章有关于修道院修士杀人的描写,这个章节对“我”的宗教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但在影片中也被完全删除,因为在1960年代的美国电影业,《海斯法典》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这种关于宗教的敏感情节也就被删除。
总的来说,《希腊人佐巴》的改编与原著相差不小,原著以无与伦比的笔墨描绘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男人的精神世界,而电影则以强烈的影像风格将承载这一精神世界的外物展示出来,二者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与纸间飞舞的文字不同,电影在大众传播上有更广泛的空间,也更加强调受众的观感体验,不同于纸质书籍那种深邃的阅读回味。被书写的笔墨亦然,强调思考的阅读体验对受众的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愉悦的观影经历也随之消失。文学与电影在相互碰撞的火花中携手走过了20世纪的前半段,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新好莱坞运动的风潮将引领着文学改编电影走向另一个方向。
在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中,他经常拿着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由前苏联戏剧家康士坦丁·斯坦尼夫斯拉夫斯基撰写,也由此创立了写实主义表演体系的演技训练,主要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复杂性。后辗转传入美国,经过另一番诠释,改称“方法演技”。
在《希腊人佐巴》中,饰演佐巴是大名鼎鼎的安东尼·奎恩,他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墨西哥的一座小城,贫寒的家境使他们举家迁到了美国东洛杉矶郊外的一个墨西哥人聚集地,也开始了他的演艺身涯。可以说,奎恩是天生的方法派演员,他的起点就是费里尼的大师之作——《大路》,在那部电影中,他饰演了江湖艺人藏巴诺,这粗鲁不懂人情世故的男人为他赢得了一片赞誉。在此之后,奎恩来到百老汇并取得了巨大成功,1952年,他在《柴巴达万岁》中扮演墨西哥革命英雄柴巴达的兄弟。饰演柴巴达的马兰·白兰度此时已经是好莱坞的宠儿,然而观众的目光却全在奎恩身上,奎恩第一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小金人,仅仅过了四年,他在《欲海浮生》一片中饰演著名印象派画家高更。令人称道的是,全片奎恩的表演只有短短的八分钟,而也就是凭借这八分钟的表演,奎恩征服了评委,再一次举起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小金人。
1964年,在好莱坞打拼多年的奎恩终于获得了一个担任主角的机会,在影片《希腊人佐巴》里,一个活力充沛、热情有趣的希腊农民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佐巴虽然生活的条件很艰苦,但却对生活充满热情,他喜欢跳舞,在舞蹈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奎恩在饰演佐巴时特意加入了一些他在百老汇时学习到的舞台剧表演技巧,用略显浮夸的肢体语言和读白方式来演绎这个人物,而这种略带轻浮感的表演正好与佐巴这个人物的个性不谋而合。凭借这部影片,奎恩获得了自己演艺身涯中第一个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也让他的事业走上了顶峰。
《希腊人佐巴》的主题曲出自于希腊作曲家MikisTheodomkis之手,可以说这首音乐一推出就流行起了希腊民俗音乐风潮。现在这首音乐已经成为了希腊的代表音乐, 还是那句话:好音乐自然会被许多人改编与传唱, 此影片的曲目已经被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音乐家录制成独立歌曲。
MikisTheodomkis是希腊人的国宝级音乐家,他出生于1925年7月29日,他曾经撰写了超过一千首歌曲,被世人称作希腊的音乐教父。也正是因为这首以希塔基民谣创作的旋律,从此世人将希塔基舞称为佐巴舞。 在这首音乐中,我们可以聆听到大提琴与布祖基琴的音色。值得一提的是,布祖基琴是颇具希腊特色的民族音乐代表乐器,由一种被称为Pandouris或Pandourion的古希腊三弦琴发展而来,音色清脆。
岛上的风流寡妇爱上了他。因为他是个体贴,风趣的男人。他的存在本身,就似一团火。他对女人的悉心照顾,不是由于他多爱那个女人,而是由于这是他的习惯,他对女人一惯的态度。没错,他就是个花花公子式的男人。他喜欢周旋于女人之间。他喜欢让女人感觉到快乐。他觉得,如果女人不快乐,那事情就是不对的。因此,他体贴如情人,得体似绅士。他因此很有女人缘。他投入一个又一个女人的怀抱。凭借的不是一生一世的承诺,而是即刻让对方感觉到快乐的能力。并且, 他从不承诺一生一世。因为他是个花花公子。他想享有更广博的欢乐。
但是那个寡妇死心蹋地爱上了他。那个寡妇曾经拥有过风云激荡的几段爱情。一生结过四次婚。都是跟了不起的男人。但最终,在这个小岛上,她成了寡妇。年迈了,变丑了,还得病了。没有男人再愿意多看她一眼。
左巴成为惟一一位还愿意以真诚而热情的眼光看她,夸她美丽,逗她开心,照顾她感受的男人。她因此爱上了这位老头子。
在左巴离开岛上去附近城市办事期间,她以为左巴不再回来了。她找到左巴的朋友,拼命诉说,表达思念。她说她想要左巴为她披上婚纱。左巴的朋友,见她可怜,顺着她的心意,编了一套胡话,说左巴从城市回来,就会给她披上婚纱。
左巴回来后,听到朋友说出这样违逆自己心愿的话,真的很生气。但他还来不及发酵这种怒火,寡妇就找过来了。她病得更厉害了。追问左巴何时给她披婚纱。左巴,从不喜欢让女人伤心的男人,只好说,最好的婚纱面料和点缀婚纱的珍珠,已经预订好,在运来的途中。他要给她举办一个盛大的婚礼。
她兴奋极了。但她等不及婚纱到来的时候。于是,一刻也不延迟,左巴牵着她的手,在沙滩上举办了一个婚礼,告诉她他爱她。
她幸福得像孩子一样地笑了。但越来越重的病,使她很快躺在床上起不来了。她弥留之际,左巴握着她的手,脸贴着她的脸,照顾她,安慰她。岛上的刁民还冲进快要死去的她的屋里来,想要抢夺她的财产,被左巴凶悍地赶了出去。
就这样,她安祥地死在左巴的怀里。
人生多艰。
左巴如此“哄骗”一个行将死去的孤独寡妇,到底是一件好事呢,还是一件坏事呢?
不管怎样,我觉得此刻,他比牧师更伟大。《希腊人左巴》这部1964年拍摄的电影,关于寡妇的这段戏,是最打动我的段落。
世界那么冷漠、丑陋,左巴却如太阳一样,散发着光和热。
尽管,花花公子的他,无法将心长期停泊在一个女人那里。
“要喜庆地活着,因为生命原本是个悲剧。你不喜庆,你就什么也拥有不了。你喜庆,喜庆就是你唯一能拥有的东西。”看完这个片子的我,感慨良多,并在笔记上写下了这段文字。
人生应该热情地活着,有一点疯狂劲儿,敢于冒险,体验不一样的旅程,哪怕到头来是一场空也值得,这点认同。
但自由不是自私,自由也不是滥情,爱是要有责任和担当的,如果老寡妇不死,佐巴真能跟她结婚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佐巴根本不爱她,刻意安排她死只是为了让佐巴形象高大而已。作家也许真的不喜欢年轻的寡妇,毕竟都没有交流,语言也不通,而佐巴一定要逼人家,难道这就是自由吗。疯癫也不等于自由。
年轻的寡妇被杀已经很气愤了,而男主懦弱到从头到尾丝毫不敢上去维护,但凡是个男人都会上去的好吗,何况还是读了这么多书的有志青年,所以不太喜欢这样的人设,看了一肚子气。
另外佐巴对女人不够尊重,当老寡妇想着海军上将的时候,就骂她是肮脏的老母牛之类的,难道自己不是这样?如果佐巴代表了希腊浪漫自由的形象的话,那可能对我来说就是文化差异了。艺术水准也许值四颗星,但价值观无法完全认同。
另外难以想象如今的爱琴海旅游胜地克里特岛,人们也曾愚昧无知到堪比鲁迅笔下的人物,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大同。
最后借用一句Keep的广告语:自律才能自由。这应该是当代人对自由的理解吧。
“有一天,一位可爱的女子敬奉给国王一个有侏儒表演的旋转马戏团。
侏儒们会表演所有悲剧和很多喜剧。他们同时表演悲剧和喜剧,幸运的是,四面体国王有很多张面孔,要不然,他准会死于心力交瘁。他们同时表演喜剧和悲剧,而国王呢,绕着舞台踱步走,只要他愿意,就能同时欣赏悲剧和喜剧。
他走了一圈又一圈,终于明白了无价真理: 悲喜交替,无有终点。”
我们总是试图在电影中寻找关于人生的种种答案,其实无非是两个,喜剧或者悲剧。
从漫长的过程来看,我们的种种经历和体验的确有很多喜剧的成分,尽管人生很苦,但有几千年生存经验的人们早已学会了苦中作乐。
而从最后的结局来看,悲剧才是人们共有的。
看完《希腊人佐巴》之后,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希腊人佐巴》的故事非常简单,一个年轻作家邂逅一位深具智慧的的希腊农民,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情。
影片的定位是喜剧,从一开始看,这部影片的确充满了欢乐,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所谓的“欢乐”其实是一种人生观。
佐巴:性情中人,当他激动到无法言语的时候,就会纵情跳舞或者狂放的弹琴。
作家:犬儒主义者,有知识分子特有的矜持和清高。
从他们到克里特岛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都有一个喜剧的开始,然而最终都以悲剧收场。
爱情的凋谢、生命的戛然而止、事业的土崩瓦解......他们一无所有的来,又都一无所有的走。
这样的轮回其实就是我们生命本来的样子。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搜集了一些小故事:
三毛和荷西结婚之前,荷西邀请三毛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村上春树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带着妻子旅居希腊,“希腊人佐巴”和克里特岛的风情让他完成了《远方的鼓声》。
李敖曾经也曾称自己为“中国的佐巴”。
本片的作者卡赞扎基说:“如果叫我在世界上选择一位导师的话,我肯定选择左巴,他教给我热爱生活和不怕死。”
相比较传统意义上的喜剧,《希腊人佐巴》并不是那么中规中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悲、喜剧: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其实,喜剧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一种艺术。
喜剧将生活撕碎、揉开,将其中最荒诞的部分作为素材,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加上符合当时的笑料,包装的喜气洋洋,让人忍俊不禁。
但其本质永远都是生活的荒诞,这种荒诞是悲剧性的。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看,佐巴实际上是酒神精神的化身。
尼采说,如果人生是场喜剧,那便恣意潇洒地演这部喜剧,不要埋没了喜剧的璀璨与辉煌;倘若人生是场悲剧,也要有声有色地参演这部悲剧不可失去了悲剧的壮丽与快慰,如酒神的浪漫恣意。
酒神精神实际上是在肯定人生悲剧的前提下确定下来一种对待悲剧的积极态度,它意味着情绪的发泄,意味着抛弃痛苦的束缚回到最本真的时刻。
生活是需要酒神精神的。
酒神精神于现代人是一种梦感和醉感,而这种感觉是对抗悲剧的最佳形式。
艺术本身也是一场虚妄的梦,是醉生梦死的全情投入。
在酒神精神的指引下,我们首先需要正视这个世界的悲剧,肯定生活的悲剧性,并主动承担起这样的痛苦,就像作家最初的逃离。
其次需要的是摧毁束缚、压抑和中规中矩的生活,为生命赢得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这是佐巴的出现。
最后以孩童的天真、生死无惧的态度将个体生命放入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就像作家和佐巴最后的舞蹈。
没有人不喜欢看喜剧,然而好看的喜剧太少了,因为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才是喜剧。
断断续续的看。每次音乐想起佐巴开始舞蹈,心里之前的那点小火苗总会比之前旺些。
无法理解佐巴的生活哲学,在我看来这不是疯狂而浪漫的生活智慧,而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回到影片本身也并无多大趣味,长达接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令人非常疲惫。当然亮点也确实存在,一是法国女人的段落令人无比心酸,另一点是寡妇之死。佐巴也就在这两个情节上还有些吸引人的地方。
"I spit on their agony." "A man needs a little madness, or else he never dares cut the rope and be free."
@欧盟影展2018 | 强忍着巨大的愤怒和恶心给了四星。残忍至极,几度使人如坐针毡。来了两个男人,以死掉两个女人和一个年轻人的代价探索“自由”。寡妇戏难以忍受,想杀光在场的所有人,给法国女人的假许诺及其死亡也很可怕(看过安哲的《重建》和荷索的《生命的标记》和《最后的话》再看完这个,对希腊乡村的黑白疯狂印象更深了
浪漫自由主义的最佳诠释,希腊人的剪影。出色的男人戏和配乐,四星半。
安东尼奎因到哪都是亮点啊,另一类希腊电影人视角下的克里特岛,希腊的回归移民和当地住民蒙昧的对比反映的是一个与时代的断层。
曾获奥斯卡黑白摄影等三项金像奖,后来并改编成百老汇舞台剧
理性的消解,观念的同化;粗鲁的愚民,无耻的强盗,豺狼与土狗进驻了理性的殿堂。善恶对立分明,人性残酷无情,或许只有心底永保乐观与浪漫,才能终得自由;无力改变现实的残酷,只有尽情的起舞。最伟大的喜剧往往都是悲剧!豆瓣影视标记第3700部。
最难卒读的是女人们的章节,尤其是霍斯顿夫人的:观众和作家一样,认识她的时候不吝于讥笑、蔑视,转而开始了解、同情,然后冷眼旁观她走完最后的一程。尤其是夫人死前一幕,实在是too hard to lay eye on:黑压压的老村妇如同秃鹫一样,围绕在将死之人的床前。大家都翘首期盼着这个异乡遗娼咽气的一刻,彷如世上最热烈的庆典,房子就被啄食得一干二净。只有疯狂的佐巴能可怜可怜人,疯狂的又是谁呢。总之有点太残酷了,看得很难受,但是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佳作。另,奎因和哈维尔巴登真的像!!!# 欧盟展
很多时候,回应期望的不是希望,而是失望。影片是人生的实质,一点点的欢乐,很多的无助、绝望和痛苦,我们的态度不仅是要努力寻找那一点点的欢乐,还要有在不幸来临时能欢乐跳舞的无畏。据说原著作者有“希腊鲁迅”之称,怪不得。
年轻的寡妇死的时候,一度有点愤怒,难以接受这样的主角人设,之后才明白另一个老寡妇为什么一定要结婚的行为,看到最后的舞蹈,明明看起来很欢乐,却突然觉得这是最悲伤的结尾了。爱情没有了,存款没有了,事业又回到了原点,还有两个性格并不讨喜的男人,不过他们学会了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突然学会了自由。和当年的意大利电影一样,这部希腊电影也拍的非常的好莱坞,不过对于希腊的影迷,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形象可能就没有那么友好了,总觉得那种丧失理性的自由和浪漫都是虚假的,连理智的作家在生活面前都丧失了理智,他以为疯疯癫癫的活着就等于自由。
佐巴让我想起了公无渡河的故事,都是走向人生尽头的年纪,对生命的看法却截然相反。一个在余生之年不停地释放精力,甚至能反过来感染年轻人。而另一个则全力以赴投河而死,好像突然明白了生命是怎么一回事,同样感人。我只希望我的晚年不要一潭死水毫无变化毫无激情,死和生,同样都可以充满激情地进行
男人跌到底谷还能靠跳舞、搅基延续生命,女人就要被赶尽杀绝,用一命换一夜,看完对生活失去信心,没有人真的爱女人。佐巴是希腊阿Q,代表民族精神里生命力的几个面,能给垂死的、被害的女人们一点温情和支持,还把妓女当公主
Anthony Quinn Zorba is great,电影配乐用希腊乐器风味,黑白经典
导演竟然是塞浦路斯人。这样的戏剧方式对现代的我来说太残忍了,脸谱化的克里特岛民和两个寡妇,抛开问题直接疯癫获取片刻自由甜头的佐巴和他的小尾巴boss。美貌本是人类的生命延续里最原始的美好 而在社会秩序分崩离析的年代里 这便成了人类发泄集体主义罪恶的牺牲品。
#欧盟电影展# 11.2于保利。十分人性。穷乡僻壤出刁民。但不喜欢结局,但很好地被唤起了情绪,十分愤怒。不过相比上一场的影像之书,该片显得太传统了。读书太多的人,头脑过于发达,四肢却容易丧失行动力。“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在想读的书越多越不能适应社会,那么读书还有什么意义,是否真得要“丢掉书本上街去”?
外观喜剧却拥有悲剧的内核,人生处处受阻碰壁何妨,只需舞舞舞就是,又一出结尾跳舞结束的无尽戏剧。作家的软弱彷徨,佐巴的放浪形骸,村民的自私贪婪,对立明显的人物刻画,双男主的差异及最终和解比较好莱坞设定,但偏舒散的叙事节奏则依旧是欧洲文艺片的路数。
“生活本来就是一场麻烦,只有死不是。” 两个女人死了,生意泡汤…两个男人在“麻烦”和“死亡”中学会了“自由”。“你见过如此精彩的撞击吗?”——对他们而言,能够做这么一场“梦”已经知足了。ost的乐器和风格和the third man很像。
欧盟影展2018看得出自由和为自己做决定的话题经久不衰,时至今日影视剧依然通过塑造孤注一掷的角色继续传达。1964年的摄影、运镜与配乐虽粗砾,却已然成熟。(不过也说明近年来并没有多少突破创新)讶异无论从思想和观感都和去年欧盟影展的《自由广场》极为相似,借用荒诞表达了很多东西,具体能收获到什么,权凭观众的思想与阅历。神奇的片子!说起来妈妈咪呀和这片子太像了!欧盟影展不给翻译希腊语挺差劲的,虽然影响不大但有些部分还是会觉得云里雾里,希腊语不是中国观众母语,很难读懂唇语和呢喃。PS.到底是阿兰贝茨帅的穿越世纪还是当代审美归化复古🤔每次看老片子豆瓣上日常关注的影评人的短篇都感觉很神奇,观感完全彻底的不同!不是自夸,自觉比他们更懂得欣赏这片子。
最淳樸的人們踐行著最本色的人性之惡,最忘情的舞蹈戲謔嘲笑著生活坎坷,左巴的笑容是多麼有感染力,左巴的形象是多麼浪漫多麼經典,又是多麼無力。不緊不慢的節奏很舒服;輕盈通透的影像風格,揮發出黑白攝影的最大魅力;被符號化處理的「烏合之眾」之誇張戲劇性與形式感;歡快美妙的音樂,襯托得悲傷更顯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