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部好片
生活在谎言中的人,也想控制别人,也许因为谎言对他有利,也许因为适应不了真相。而不想被控制的人在这里犹如身处牢笼。
当然,也有更多寓意值得发掘,比如真理,自由,集权,故步自封等
不过我不太满意的是花瓶女主有些多余,虽然她可能和校长有些相似之处,但戏份不多也太跳跃。。。。。。。。。。。。。。。。。。。。。。。。
《武林孤儿》本月15日登陆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本次电影节唯一一部华语武术电影,《武林孤儿》以荒诞魔幻方式,讽刺了当今社会武术发展的困境。
看惯武侠电影的朋友来说,武和侠是密不可分的,《武林孤儿》复古的海报,仿佛让电影披上了一层武侠的外衣。
可《武林孤儿》的主题内容与我们期待的则大相径庭。
悔不过当初,情节中没有任何行侠仗义、热血正义的桥段,留下的只有价值的扭曲、执念的魔障以及正义的消亡。
电影的世界被安置在一个世隔绝的武术学校,时间和地点设置得极为模糊,观众随镜头来到了一个极为封闭的生态。
武校和学生因为武术而联结,这股执念更一度成为了整座学校的核心价值。
包括出操、宣传和动员,他们更以似是而非的李小龙和霍元甲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但热血并没有带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在“止戈武校”人际关系是极为冷漠的。尔虞我诈的小心思背后,更是对现代文明体系的摒弃。
在梦还没有被震醒的90年代,武术成为了全校师生最主要的寄托。文化课自然为全民厌恶的存在。
随着一批又一批老师的离校,傲慢与偏见在陆有鸿这里上演。
对于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是没有自己的姓名的。
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成为了他们的代号,对习武的偏执、对自我认知的固守,传导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作为全班优等生张翠山或是另类的存在,他爱文厌武,反而被全校视为异类。学生对他的鄙夷、老师对他的捉弄,更加剧了一场悲剧的到来。
其实在无法获取可靠外界信息的中原小镇,知识是被人唾弃的。
野蛮和武术的挂钩、无知和身体本能的连接,冷漠和暴力被渲染,武术第一次让人感到了厌恶。
可以终结武术的只有武术本身。我们跟随独眼尊者的脚步,一起再入止戈武校,这场腥风血雨的复仇,足以掀翻“止戈武校”所处的旧世界。
在唯我独尊的生态体系内,外来武术以摧枯拉朽般终结了校长倚仗多年的“鹰爪功”。
至此,武术梦碎、旧时代消亡,“止戈武校”的精神支柱轰然崩塌。
对于喜爱武侠的朋友来说,《武林孤儿》从头至尾充满着反类型的气质,可写实和写意的不兼容,也让电影的整体境界无法得到进一步超脱。
即便梦随着武侠一起被打碎,但主角对于异世界的美好幻想,并没有因为“止戈武校”的消亡而终结。
女性引领着世界上升,校医安澜成为了陆有鸿摆脱困境的唯一幻想。
可他的幻想依然被大环境所吞噬,在学生异类张翠山走进河中自杀的一刹那,也证实了旧时代没有一项美好值得去依靠。
从布景和故事细节来看,《武林孤儿》发生于90年代末期。关于大环境所造成的悲剧,直至今日看依然刻骨铭心,毕竟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武林孤儿》的结尾处,导演更借青年教师陆有鸿点之口说出现代武者的现状。
“武”字拆分是为止戈。和平年代,“武校”也成为了武术送给现代人的最后一碗迷魂汤。
其实自80年代初《少林寺》一炮而红之后,习武之风迅速风靡全国。
至90年代武侠电影的二次兴盛,武术学校跟随市场步伐,于中华大地各个角落迅速开花。
考上武术学校,仿佛成为了国人变身功夫巨星的最佳捷径,成为下一个李连杰亦成为各地武术学校敛财扩招的最佳口号。
以功夫明星为宣传对象,让小城家庭隔着屏幕,都能嗅到梦想的味道。但中国的现实引力太重了,梦与现实之间隔了无数到墙。
文化素养的脱节、教学内容与社会职业不匹配,武术训练体系的不专业等,武校迅速被时代抛弃。
与武校迅速湮灭的还有武侠电影,功夫明星的产能过剩则进一步加剧了武校的衰败。
做保安,或是武校毕业生的唯一出路。
21世纪后,武校逐渐隐退于社会浪潮,除了几所知名武校坚挺之外,其他早已销声匿迹。在现代人眼中,学武是百无一用的。
文明和法治的进步,让武术没有退路。《武林孤儿》中的武林,正是被现实社会遗弃的一块飞地。止戈武校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孤儿。
对于信息化时代爆炸的年代来说,武术已被时代浪潮卷走。“武林孤儿”或许也是这个时代武者最无奈的倾诉。
《武林孤儿》讽刺了20年前的那场武侠梦,在现实无法依托梦想之时,武术的臆想只能在电影中延伸。可《武林孤儿》把梦摔得粉碎。
我们可以从细节发现,直至结尾处,陆有鸿老师也没有弃文习武,而是以一枝秃笔,写出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武侠世界。
(完)
导演借《武林孤儿》这部电影里封闭的武术学校,映射了这个由虚假故事构建的社会,世界。尽管拍摄手法不够成熟,也没有写出一个精彩万分,引人入胜的故事,但这不就是我们的世界吗?不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吗?世界上有多少人的一生是鲜衣怒马,激情澎湃的,又有多少人是在平凡的世界普普通通,毫无意义的活过消失。
就像电影里的老师陆有鸿,学生张萃山一样,他们对世界多思考认识一下,知道世界的多样性,越发现自己不属于武术的世界,就越痛苦,越无法融入周围的世界,永远无法像学校主任,校长,校长儿子,新来的教师一样圆滑,融入周围的环境,或是校医一样左右逢源,雨露均沾,因为他们无法逃离现实,也不被周围人所接受。世界上绝大多数思考的人,确实碌碌无为,但推动世界发展前进的,一定是思考世界的那群人。
而你是否有跟我一样的感觉,我们为什么喜欢去了解和思考那些冷僻的声音人群和看法观点,因为思考一切使我们理解别人与自己,认识社会与人生。但我们也恨思考,它让我们太明白了,更认识世界,却没法摆脱困境。我们思考,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有期待,对现状还不满足,还希望这个世界变的更好,如果有一天我们什么都不去想了,那证明我们已经对一切感到绝望了。
《武林孤儿》 黄璜 2018年 电影讲述一位叫张萃山的少年被家人送往武校,可是他对武术毫无兴趣,却对学习文化知识有很强的天分,他这种属性让他生活被受同学欺负,他一次次选择逃跑却都以失败告终。有一天来了一位有理想的语文老师,试图打破武校里的平衡。 这部电影一看到男主角的长相,我就觉得有戏,谁说男主角就一定要是帅的,他的长相就是我们普罗大众的众生相。剧情是挺好,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是小成本电影,因为演员的演技还是有点僵的。整部电影以揭露武校的教育错误,来反映社会上一些小群体的价值观偏移。导演黑色幽默用的挺好的,点也藏的不错。隼=权利,风筝=自由,还有《逼上梁山》这种改革思想的摇滚音乐。 前段时间有刷过一个公众号,说近几年华谊地位下降很多,整个中国的电影市场都被腾讯和阿里垄断了。他们还开始了“青葱计划”之类的来寻找新星导演,中国有理想有才华的人其实很多,他们苦于无资本拍摄电影。近几年《我不是药神》《心迷宫》《八月》《中邪》都是很好的新导演拍的,只是大众的接受度还不够。就像《武林孤儿》在豆瓣上竟然只有一千人看过,大家都只爱看爽片,并不爱进入太深层的思考。不过总有一天会被人翻出来的,因为好的电影就是好的电影,它并不会因为默默无闻就丧失了本质。
除了是第一届青葱的前五强,其他的头衔很难吸引我去看这部电影,当然会带着这种眼镜去看,但是看完我不得不说,这个电影真的非常好看。
首先,这个电影提供了一个我们通常情况下难以见到的“武林”世界。导演把这个故事放在了武校,一方面是源于自身经历,使故事的可信度更高。其二是为我们也提供了一个窥探视角,一睹内里之精彩。但是导演一定没有海上渔船生活的经历,我作为外行人也能看出,这一个情节非常硬,除了衔接上“游泳”的情景之外,没有任何海上生活的阅历感,只是作为一种幻想,一种内心热忱的展现。这一点若是更深入的进入生活化,就会显得更加真实了。
电影里一直提到“鲶鱼效应”。对于主任来说,或许陆有鸿达到了,但实际上,小潘老师才是这里真正融入的那条鲶鱼。编剧里在描绘这两个角色时,给予了充分的对比效果,从初入场的小潘给人感觉亲切外,此后再没有任何能让人亲近的感觉。反而是一种鲶鱼的圆润。刚开始,会让人误以为是另一个陆有鸿,但实际上,小潘比陆有鸿更机灵,他在英语课堂上讲段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将生活融入了课堂。反倒是陆有鸿的两次举例显得很生涩,一是讲游虎教练与手枪的关系,招致一拳。二是蝙蝠侠的故事,没有引起共鸣(只有张萃山理解到了这个点,微微一笑),让陆有鸿倍感受挫。这些点都能让人深刻理解故事中的点,明显的对比思维,让故事情节得到极大强烈的冲突,增强故事里的戏剧效果。
除此之外,电影里的风筝一戏,让我印象颇深。江秦这个角色身上有极强的两面性。生活中,他是一个失败者,除了和陆老师聊会天之外,其他时间就是在武校瞎混。直至捡到被隼扯掉的风筝后,又恢复了生活的动力,特别是他房间里有各种新潮的海报,再联想到他飘然的长发,很有可能是一个被现实生活打垮的文艺青年(这一点和安澜医生有异曲同工之处)。他用迈克尔杰克逊的海报补好的风筝,却又一次被父亲的隼折落。可这一次,似乎意味着父亲开始急转直下了,当失去隼后,武校似乎走向了落寞。陆老师看见了校长的自私(迁怒学生,体罚),转而正面面对校长,似乎陆老师站了上风。此后,张萃山背诵《木兰辞》一戏,更是进入全片的高潮段落,陆老师面对这一群学生,说了发自肺腑的话,原意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可却被窗外听课的江秦打倒,这一点又恰巧和校长的迁怒一戏形成了绝妙对比,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同样的,电影里有若干值得回味的细节,都能看出黄璜作为一个编剧极强的叙事功底。作为叙事里常用的寓事于物、寓景于情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香烟和口香糖在一起食用,能带出别有一番味道,这二者虽“香”但却是极反之物,口香糖是外在的神清气爽,香烟却象征了内在的颓废,颇有一种内外发力之功效。此外,陆老师发现王处一数学优异却为了融入同学里,故事擦掉正确答案的做法,也暗示了王处一和张萃山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传统意义上说,这两人都是学习优异者,但为了成为鲶鱼,王处一在极力融入这个团体,相对应的则是张萃山在不停的疏离这个团体,以致于王处一不停的用“纸团”发泄内心的不满,在表现上形成了内心矛盾综合的统一。这一点设计十分巧妙,值得赞赏。
另外,这部电影的标准化同样值得关注,影片分为秋分(2分钟)、寒露(31分钟)、霜降(53分钟)、立冬(1小时14分钟)、立春(1小时49分钟),几乎是每半小时一个小高潮,使整体故事的节奏更加契合,达到叙事与节奏的同一性。这样的方式,在别的电影里很少见,值得学习。
除了以上的优点,我个人以为,张萃山这个角色的脸谱化过于严重。导演为了凸显这个角色的异处,在表述时,用了大量笔墨展现他的怪异,但事实上,这个角色本身有着自己的优点,却总是被大家否定,以致于导演过分展现了差异,那么,这一点在我看来似乎有失偏颇。
总体来说,能在影院公映这么一部用心的电影,实属不易,希望导演可以不忘初心,更多的导演出像这部电影一样动心、动情的好作品。期待你取得更大的成功。
不使人间造孽钱,不设置别人及被别人设置,去过自由责任人生,真的好难,但要勇敢尝试一下。
这一段时间《叶问4》热映,我有幸去影院看了。感觉剧情紧凑、打斗精彩,虽不可避免有些意淫成分,但总体来看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商业片。机缘巧合最近又看了一部现实题材的国产好片《武林孤儿》,同样是以武术为主题,后者才真正反映了某种露骨到令人窒息的残酷现实吧。
《武林孤儿》讲述的是某武术之乡一个名为“止戈武校”中发生的故事。那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无人照管的小孩子被大人们送到武校,每天勤奋认真、热血沸腾跟着教练学习武术,他们的梦想是将来长大了成为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那样的大明星。而这个他们发自内心无比认同、无比骄傲的伟大辉煌梦想,其实是校长整天在广播里给学生灌输和洗脑的结果。
止戈武校里的校长、校长儿子、教练、教导主任等等,他们给学生灌输的“政治正确”就是练武、练武、还是练武,至于文化课,纯属摆设、可有可无、不学也罢。但学校里偏偏有一个异类学生张翠山,反而特别讨厌武术却喜欢文化课。他因此遭到大家的嘲笑、打击、冷落和孤立。他特别不适应更不喜欢武校环境,为此经常逃跑想要回家,但每次都被教练带人抓回来。
张翠山想要逃跑回家、渴望父母的温暖慰藉和关爱,但他父母是渔民,为了生活经常要外出打渔,而渔船就是他们移动的家,所以找到家真不太容易。加之张翠山不会游泳,他父母可能是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以及将来有一技之长之类,才把他送去武校学武术。
这个武校里跟张翠山的境遇有些类似,还有那些同样特别不受重视的文化课老师,都纷纷受不了压抑的教学环境选择离职。学校教务主任的一位刚刚师范毕业找不到工作的侄子,靠叔叔后门刚好跑到武校教书。这部电影就是以这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小伙子的单纯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的。
看完整部影片,我感觉真是有种深入骨髓的可怕和惊悚。止戈武校的成年人也许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坏人,但他们为了经营学校、为了所谓的挣学费合起伙来给孩子们洗脑,画着大饼诱惑孩子们好好练功,将来长大当明星成名成腕。而只有这个新来的小伙子告诉学生真相,“你们不好好学习文化课,将来就是死路一条!”结果却被校长儿子一顿暴打,同时被学生们嗤之以鼻。可以想见这些被人洗脑还不自知、心怀梦想苦练武功却毫不尊重知识的孩子们,将来成年后大概率也就是当个保安、保镖、群众演员之类,他们的命运剧本早已被校长和教导主任等大人们写就,而孩子们还一脸懵逼、心心念念期盼着自己的锦绣前程。
郭德纲说过,“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而止戈武校里那些成年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意无意挣着昧心钱、造孽钱,至于学生们的前途命运,他们根本就不关心、无所谓、不重要。还有学校里那位长相清纯、看似纯情美好的美女校医,她宁可在武校里当一个依附者、一个服侍者,也不向往外边的自由世界。用她的话说,因为外边世界里女的太多了、竞争太激烈了,而在这里,女的就她一个,所以才能“独得皇上恩宠啊”。
看到这里,惊得我真有点汗毛倒竖的感觉。其实有时候扪心自问,别人我不太清楚,我感觉跟这位校医相比、跟武校里那些挣昧心钱的成年人相比,自个又能强到哪儿去呢?我时常感觉每月领着工资,而我自己的工作又给他人、给社会创造了多大价值呢?我自己又何尝不似那位美女校医一样,选择依附于养活自己的“母胎”而不敢、不愿意选择自由人生呢?这些问题可能都需要我自己去好好寻找答案。
影片里那位不适应学校体制可怜的“武林孤儿”张翠山,最后再次逃跑成功。他从学校一路跑到江边但没找到父母的渔船,没找到自己的家;他鼓起勇气向水中走去,想要尝试着学习游泳,以便拥有自由自在的广阔天地……
已故作家王小波曾在其杂文名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写道,他还从来没见过有谁敢于无视生活的设置,见得最多的反而是那些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以及甘愿被别人设置生活的人。王小波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自由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位伟大的责任主义者,因为自由与责任天生一体两面、不可分割、也无法分割。
小时候我们可能无法摆脱被父母、被老师、被其他成人设置的生活,成年后由于根深蒂固的习性及惯性,我们可能依然无法摆脱被他人设置的生活,甚至高高在上想要或享受着设置别人的生活。无论怎样,尝试着勇敢担负自我人生责任,才能享有丰盛美好的人生富足自由。
不管是设置别人的生活还是被别人设置的生活,本质上其实都挺造孽的。就像《武林孤儿》里的止戈武校一样,表面看似意气风光,其实是被冻成冰激凌状的一坨屎而已,早晚会化成历史墙角的一滩恶臭污物。
拍得不错,立意狭隘,这么多非主流圈子,多元化发展,怎么学武就没用了?各行各业都有人成才,怎么都非得往科技圈子凑了?影片里隐射的并不是大范围的现象,我瓣评论里总有些别有居心的人硬往国事上扯,什么叫“通过本片了解战狼国”,那怎么不说“通过《小丑》了解美国”呢?
如果不是选修课老师提到,估计我不会来看包场。小情节堆砌成的电影,剧力全被建构在最后半小时,虽然捉襟见肘的地方不少,但好歹都圆回来扣上了。寓言体故事很容易纯被二元对立驱动着进行批判,但这一部用别扭与散碎完成了一次消解,使电影回到了一种含混状态:有讽刺、有自指、有虚实——这才是真正消除“极权”的地方。看完让人很想说点什么——可惜能说的东西不多。视听想法想起一出是一出的,但多数都还有意思,定场戏对邵氏和《一代宗师》的致敬,最后又复刻了《四百击》,只不过这次的小山走进了水中。可惜我不是武侠迷,金庸梗如果不是朋友提醒都反应不过来。
节奏有点慢,倔强中看不到狰狞。
非常棒的电影,导演黄璜自己编剧、剪辑,大量隐喻:隼、鲶鱼、风筝等。针砭时弊,黑色幽默,电影批判极权主义,明明是现实残酷的题材,却又透着股浪漫诗意。希望导演能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努力下去。
营造一个虚假的乡村环境更像是一个为导演荒诞剧搭设的乡村舞台。不真切的内容导致不真切的表演,带了更多拧巴做作,好在每次都是在最尴尬的时候结束了这场戏。关系社会,异类受到排挤的校园暴力,集权统治与类似老师校长宫廷斗争,留守儿童等等涵盖太多社会问题,直白而有点到为止,一切更像是导演想要的组成的诗中意象罢了。不过我觉得呈现最好的还是所有人的无能为力,既是校长被打倒了,下一个接成人阿斗也会采取同样策略。
我的电影学院在读研究生黄璜的真正处女长片。能做到有内容(对反智、极权、封闭的寓言式的批判)、有风格(写实与幻想、戏虐及诗意混杂)对个青年电影人来说是不容易的,虽青涩、简陋处不少,已属难能可贵。老师夸学生,仅为鼓励。
是部被低估的片子 武校只是背设而已 留白做得不错 剧情看得到金基德和库斯图里卡的影子 云在青天水在瓶 春夏秋冬又一春
中国的教育永远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正因为如此,止戈武校这一对厌恶习武的师徒才如鸡立鹤群般珍贵。黑色幽默的剧本,细节有待再打磨,但导演确实是有才华的。
2021年第一次来影院观影,感觉好幸福啊,舒适的温度、座椅、大银幕和音响 #电影资料馆(小西天)
一部中国河南农村武校低配版的《四百击》。
在东京电影节上,一个香港小哥说从来没看过这样的中国电影。有点飞,有观影门槛。但是很好。
金庸书没少读,周星驰的作品也没少看。充满暗喻与戏谑,新人导演野心可窥。缺点是不会做减法,整体繁杂了一些。听见丁薇与艾敬,导演歌品不俗。
很有趣很有想法的电影,学院派的学生作业就应该有的样子。塔沟武校被作为一个集权控制的垄断的小社会形态展示,讽刺而幽默,有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才会被东京电影节青睐吧?没给五星,是因为还有可以更精致的空间。总之很有看头,非常现代性。里面两位老头雨中比武的段落,非常一代宗师,但是其他比武有点尬,导演也很巧妙的拉远来掩盖,赌这个导演日后必有所成吧
鲶鱼被当成锦鲤,鹰隼被当成鸡肉,说出真相就会被处死,入了武校就会变孤独。陆有鸿看不懂数学老师离去的背影,看不透浴室帘幕背后的风景,学不会师范教的段子,挡不住学生扔的纸团。这武校是某些男人的桃花源,个别女人的庇护所,却是他扯不到风中的线,吸不到肺里的烟。逃出这里,何方有止戈的世界。
7分还是可以有。拍得如此第五代也是意外,(冷笑话版第五代?)黑是够黑,了解战狼国可以从这部片开始…写得这么战狼国也是够大胆的…用了这么多名字给金庸钱了吗?头两幕太慢了,不过男主还是蛮棒的
#资料馆留影#没抱多大期待,却是意外惊喜之作。寓言体的结构,四季串联起的章节,不是乡土版《死亡诗社》,也不是《驴得水》或者《孩子王》,只是一出滑稽荒诞的黑色幽默故事(更接近纪录片?),浮光掠影匆匆一瞥。个中隐喻是不言自明的。这个止戈武校或可视为社会的一个缩影,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上至威权的校长,下至厨子,校医,体育老师,以及“屡教不改”的学生,全都有浓浓的生活底色与真实原型。这些画面全都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单纯文青串联起来,也形成了比对与笑料来源。早早看完《被涂污的鸟》再看本片,更能心平气和接受这种“心理折磨”了。在闭塞环境里,与众不同的确是个问题,却不是逃避的理由(结尾减分,无法接受,放孩子一条生路)。话说都什么年代了还练武?眼睛擦亮一点,学好文化知识长点脑子才是正理。ps,语文老师演的忒好了!
不是结果有改变就是正确,以极端的思想压制另一种极端思想,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觉得导演最厉害的是他想批判的东西有些就是他“本人”,一边展示新来英语老师愚昧的教育观,一边异曲同工似的在电影里东拼西凑些单纯为了提高观众兴致的无关桥段(比如爆低俗脏话和换座),我只能理解成在自嘲自己的电影价值观。
三星半 很学院 很导演系 沉溺于自我表达让我为之感动 不过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无奈笑 了解其源让人心酸)导演处女作 剧作上着实散 多处仿佛凑戏 时代感模糊 喜欢导演的个人趣味 女主角被拍得蛮好看 蝙蝠侠黄璜师哥赛高! 期待下一部作品
有一些恶趣味,有一点意思,有一些暗喻,有一点儿飞,仅此而已。
我干了,您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