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想通过小说传达出一种反战的情绪,一种追求和平的渴望,从而深挖人们灵魂深处的善良。在集体狂热的背景下,理性的善更为重要。 达内尔被判决的场景中,无论是医生的讲述,还是医生手稿被暴露之后引发的反转,我们都可以看到情绪的主宰力量多么强大,演讲的煽动性又是如何改变了事件的走向。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演讲,还是销售话术,以至于我们经常提到的传销,为何那么容易就被牵制人?因为演讲内容抓住了我们内心迫切的渴望,而正是欲望的激发,让人的情感与演讲者产生共鸣,但得到了情感的安慰的同时,也意味着丧失了情感的主导权,很快,群众就会陷入集体无意识之中,理性的缺失,让善恶不由自主。
相比于看爱情故事,我更看中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路易十六时期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法国贵族们穷奢极欲,过度压榨人民,官逼民反后攻占巴士底狱,狄更斯对于在这一阶段的事件基本持同情、理解的态度,但自此以后,不论是否欺压过人民,凡是跟贵族有任何牵连的人,甚至对革命持消极态度的人都一律被送上断头台后,这场革命其实已经偏离了原本要追求的目的。当仇恨不可控制被地渲染、放大,原本被欺凌的受害者们反过来成为加害者,疯狂地将积累的仇恨宣泄在他们所认为的“敌人”身上,“自由、平等、博爱”这类原本革命要追求的伟大理想荡然无存,人民甚至并不真正理解他们的意思。所谓历史的进步无非是权力的天平向另一端倾斜,纯粹的民意只是多数人的暴政,没有理智,没有公正,没有真理。这样的革命在暴力和流血之后注定不会维持太久。但狄更斯依旧称之为“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革命以失败告终,但毕竟在悄然改变着什么,并且即使在这缺乏理性、混乱的时代,依旧有伟大的爱情,伟大的友情,为爱献身的人们,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一如小说中身为贵族但反对剥削的充满正义感的查尔斯,以及愿意为所爱的人以及她的幸福献出生命的卡顿。
前段时间刚好跟朋友们一起读了《悲惨世界》,也看了悲惨世界的相关影视,现在再看《双城记》,才发现沙威这个角色具有这么强的结构性。
法国大革命开端之初,只有被压迫的人民的反抗,后来衣着华丽的军队也加入了衣衫褴褛的人民斗争之中,这才使得“暴乱”演变成了“革命”。
沙威作为军队的代表,最终体验到人民被压迫的悲痛而选择割裂自己的梦想,最后他以自杀投诚,就象征着来自军人来自中产的觉醒,他们这些觉醒者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而且无论是《悲惨世界》还是《双城记》,都有一个为了维护美好的爱情而恳求减少杀戮的“老父亲”,这种慈爱的代表同时也是“人民革命”和人民暴乱最不同的地方,革命!革命!革命就是为了爱而战斗,而不是追求屠杀和暴力!
问出那句“why?”为什么我们要受到压迫!这是不公的世界,我们有权反抗它!在拍摄这部电影的年代——1935年,特效并不盛行,每一个人每一把刀每一杆枪都是由真人真刀真枪组成,场面的宏大得益于每一个人的努力,革命也正是如此。
然而革命必然带来鲜血,Darnay被判了死刑,本来坦然赴死的他却得到了Carton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拯救,坦然赴死的Carton则是爱的象征,他最后说到:
为灵魂而死去的他,值得露西偿以一生的怀念。
男二达奈为了成全男主和女主的爱情牺牲自己的时候那一幕真的很感动!虽然年代很久远,但是传达的情感确实很朴实的。有的时候感情在黑白片中更加能够得到渲染。男主有男主的光环,而男二却没有。甚至连表达自己对女主喜欢的权利也没有。当得知女主有喜欢的人的时候,自己更多的是成全。他的爱一直是隐忍的但同时也是伟大的。宁愿牺牲自己,也想成全女主婚姻的幸福。
唯物史观指出,当阶级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时候,必然引发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对旧的剥削阶级的革命,而革命只能通过暴力的途径完成,所谓“武装才能夺取政权”。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一系列的起义、内战,粉碎了僧侣、贵族的封建统治和他们多次反扑以至复辟,才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全面统治。暴力是革命的必要手段,但在狄更斯的这部小说中,无时无刻不在传达以仁慈为核心的圣诞精神,他要人们“勿以暴抗恶”,用宽恕仁爱的精神来对待敌对的阶级。
不能否认的是,不通过暴力,旧的剥削阶级不可能自己让出自己的权力,旧中国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但得到的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在《双城记》里,作者通过多个人物的对比,时刻不在传达仁爱的观点,对起来的革积蓄命力量感到恐惧。没有革命,被剥削阶级不可能咸鱼翻身;而仇恨上身,只会使人沦为野兽,得伐石太太就是复仇女神的化身,最后被自己的手枪击毙。所以,在承认暴力必然性的前提下,束之以理智,才是最合理的方式。
仁爱是一道曙光,给暴力的阶级对抗中带来了一丝慰藉。马奈特被贵族陷害,在狱中写下了控诉书,出狱后又为了女儿路茜的幸福,不计前嫌,在法庭中极力为查尔斯伸冤,而这一转变与女儿用爱的力量感化他分不开。同样,查尔斯在法国革命爆发以前,同情佃农的不幸遭遇,主动放弃贵族财产和乘号,去伦敦谋生;查尔斯还相信管家的话,为了让管家出狱,自己被关入了监狱。仁爱精神,在马奈特和得伐石、查尔斯和他哥的对比中,凸显地淋漓尽致。
人本性里都有种叫自私的东西,只是有些人比较明显,有些人隐藏地比较深。贵族阶级总是为自己谋利益,竭尽全力压榨穷人,推行自己的暴力统治,嫉妒心在整个阶级横流。狄更斯想要打破这一定律,塑造了卡尔登这样一个代表他理想的角色。在他身上展现出了最真挚的爱,爱是一种无条件付出,不求索取,不求人知,只求默默守护,甚至为了所爱之人献出生命,狄更斯给了他最高尚的笔调进行描绘,寄托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失去了仁爱,就如同洪水猛兽,狄更斯反对法国贫民用暴力推翻封建阶级,谴责失去理性的暴力,愤怒的陪审团根本不顾客观现实,将旧贵族一票否定,冤判了多少无辜人士。得伐石失去妹妹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仇恨使她失去理智,想把厄弗里蒙一家斩草除根,连马奈特和路茜也不放过,展现了一个凶狠丧失良性的恶妇形象,通过她,能很好地读出狄更斯“勿以暴抗恶”的主张。
民粹主义的革命,是过于偏激绝对的,是不理性的,长此以往会失去人心的。阶级斗争,应该从实际出发,在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同时,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和平的与武装的、公开的与秘密的、合法的与非法的等等,并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把各种形式结合起来,才能既革命又得民心,立于不败之地。狄更斯的《双城记》,表达了对失去仁爱与理智的革命方式的不满和对仁爱的追求。
这是一部很老的电视,看的时候依然很感人,爱是永恒的
如果你爱狄更斯,爱他笔下的卡顿
一个暴君死了,总会有新的暴君诞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人类却从没吸取教训(我承认爱和饶恕很难,但这世界的确存在这稀罕的东西)
黑白很震撼啊~每个人都会演戏,那些表情入木三分。只可惜,达奈怎么可以比卡顿帅这么多啊……太不公平了~
Classic story told in the good old way. 剧情紧凑。那个时候的片子配乐总是那么纯熟自然。一颗星给Ronald Colman,他的眼神戏太强大了,犹记得他的《鸳梦重温》。革命后的暴民着实可怕。
8/10。盗墓/医生受女儿结婚的打击精神失常等,将无关主线的细枝末节删减让结构紧凑冲突强烈,侯爵虐待百姓的内容缩简为马车撵死小孩、城堡上与侄子争执两个内在张力的动作场面,酗酒成性的西德尼圣诞夜巧遇医生女儿的新增戏份与他献身相呼应,占领巴士底狱那段传遍街道/不断加粗的WHY字体很有感染力。
再次验证了农民革命的局限性 大一时买了原版小说 很惭愧一直没读完。。。电影补完一下....
拍得有点儿浅。但是演员都特别不错!只是,我这么脸盲的人都能看出两人太不像。如果放在现代拍,会用一人分饰两角的形式吧?男一的神情很像费翔,自带贵族气。狄更斯的故事是一个注定男二会抢尽风头的设置。原来法国大革命是这么一场株连九族的阶级大清洗革命。女性角色很有特色。想看1958年版
孩提时代看过的狄更斯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应该是双城记的最早的版本。
卡顿这个人物是狄更斯一个更高精神境界的理想化身,如果说早期的狄更斯对劳苦大众充满了同情和怜悯那么在后期狄更斯的这种看法却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这种矛盾让他诉求于另一层面的精神寄托,以至于双城记这部小说处处都充满了宗教的味道,而卡顿更是完成了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化身成了上帝般的人物。。。
哪怕这份代价就是牺牲自己的生命
早年的表演程式,比如少女内心震撼必定是屈膝侧面头微仰双目含悲珠泪盈盈哦天哪哦天哪的往后倒
2012.08.03 It'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s a far, far better res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哭惨了!!!
看Dickens名著改编的电影应该版本也蛮多。。拍的还蛮好。。虽然对演员不甚了解。。结局感人啊真是伟大的行为为爱献身。。
I hold a sanctuary in the hearts of those I care for. 看了俩中译版本,果然取了sanctuary“圣堂”的意思,未免太自我颂扬,很有鲜红的革命精神,但完全不符合Carton的人物性格。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神圣的烈士,而是一直在寻找堕落前的自我,所以作“庇护所”解更合理,是在他爱的人的心中得以延续生命、获得救赎。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场面多么壮观,伟大的法国大革命,伟大的人民群众汇聚而成的浪潮!可惜屠龙的少年最终变成了恶龙,无论哪个阶级的人,只要站上统治位都要预防权力的膨胀。法庭上被煽动的陪审团,让我想到文革时期的我国。时刻要警惕狂热,警惕多数人的暴政,也要警惕落后的连坐制度。也请对生命多一些敬畏之心吧,侯爵的马车撞死穷人的小孩叫我痛心,那个断头台的玩具叫我毛骨悚然。我不理解卡顿的献身,我永远接受不了这种一命换一命的桥段,更何况我最喜欢的人就是卡顿。他时而放浪形骸,时而深情款款。对巴塞的那个wink,狡黠可爱。自述往年的圣诞节总是从一个酒馆走到另一个酒馆,狗狗眼里流露出的忧伤,让人心疼。我为卡顿感到不值,但值不值也不是我说了算的。“这是我所做过的最好的事,这是我能得到的最好的安息。”
Tell me. How is Shi?
黑白记忆。高中英文课本上的范文,当时某本辅导书认为作者和这部小说思想上有问题,可我觉得是辅导书有问题。狄更斯小说里最喜欢这个了。
小时候买名著附赠同名电影光碟,那个时候看的,虽然年代久远了,但是故事还是一直记着,革命很多时候带着盲目性的,就像我国的文革一样,批判的很深入,喜欢狄更斯的笔触。
我最喜欢的狄更斯小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