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疯狂了,帮别人炒股,麻烦事儿真多,我真看不得别人跳楼啊,我的小心脏,感觉是我亲人跳楼一样,太难受了。
炒股炒到娃生病了都没人管,这太离谱了,炒股本来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别因为炒股把幸福的家庭弄没了呀。
莉莉他老公跟她吵架的台词真是太经典,太像我父母能说出来的话,完全是胡搅蛮缠,疯狂抹黑老婆跟阿伦,问女儿爸妈离婚跟谁,其实归根结底是她自己没有安全感,自尊心过高,看不得老婆能力比自己强。
没想到天台的对话让我挺惊讶,阿伦说他小时候父母双亡,跟老板闹掰,没有工作,住的地方也没有了,最爱的女票也离开了,还是一个香港人,这里涉及到身份认同的问题,蛮感慨的。情侣吵架的对话也好熟悉啊,完全是暴力沟通。
赚到钱了,没时间陪女朋友,女朋友不开心,没钱也不行,两人日子过不下去,所以说好的亲密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有事业心的男人必定意味着没有很多时间陪爱人,那自己肯定要考虑自己能不能接受,不能就分开,能就不要抱怨,但是这不意味着感情就不需要维护哦,这时候某些一仪式感就很重要,两人应该要讨论双方怎么维持感情,大家都舒服,女生也需要是自己的主心骨,有自己稳定的内核,该谈恋爱就好好谈,该搞事业就好好搞,赚到了钱,丢失了爱人,这也蛮痛苦的。说起来很容易,做到真的很难哎
1、买股票认购证,现在看来就是打新股啊,怪不得要半夜排队抢。三宝和香港人说找人排队买股票认购证要人均100块,承包给莉莉人均50块,莉莉加价到人均60块,转包给邻居人均35块。
2、90年代在“下只角”的市区租房1000一个月已经算狮子大开口,三宝和莉莉谈到1000块一个月,和阿伦说2000块一个月。
3、当时的股市行情显示还没有红涨绿跌,莉莉进大户室穿的是绿色套装。
4、孔雀化工的两次操作,一次是在持续涨,一堆人买,这时候阿伦让莉莉抛掉,抛后没多久就下跌,及早挽回了损失;另一次是持续跌,莉莉想让他拿钱来补仓,最后越跌越多,割肉了。这两次莉莉都是典型的小散户思维,阿伦判断比较准确。电影里还提到上海股市崩盘是因为深圳股市雄起大户涌入。
5、90年代香港人自认为是“二等公民”,没有身份认同感,莉莉和阿伦去大户室,对保安说他是广东抓鱼的。
6、三宝在股市崩盘之后另攀金主搞房地产,当年要是能领悟这种神预测早就赚翻了吧。
《股疯》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不但是可以了解炒股对人带来的影响,以及时代对人的裹挟和给予的机会,另一方面对老上海的生活记录的很完整,非常有生活气息。
最开始穷困,互相偷偷用别人的水、电,草纸都要按照日子算,到知道股票可以带来这么多钱出来的变化,周围人所有的簇拥,所有人都被涨红了眼的股票带疯了,倾家荡产,把自己所有积攒的收入都投入进去,那里是希望,也是牢狱。
巷子里的人凑一起炒股,赢了还好,皆大欢喜,办庆功会,输了就要找说好了不需要承担风险的人责任。市场里全家炒股的比比皆是,输了就你吵我,我说你,乱哄哄的不知道听谁的意见,没有举措,完全是跟风。
丈夫一开始也是反对,看到媳妇从外面回来发怒的样子,扇巴掌、咒骂,无能狂怒,什么都不了解就发怒,后面却又拿着朋友的钱去投资,失败一次就要跳楼。跳楼时候刘青云说的,香港还没回归,说自己没国籍,到哪都是二等国民,现在呢,特等国民了还要闹。
电影里当然最后结局是好的,从中也可以学习到很多。不要用全部资产,要用不影响生活的钱,赚了钱要把收益拿出来一部分,不要每次全部投入。
刘青云, 潘虹,王小毛....有趣的组合...有趣的电影...似乎讲大陆股市的电影很少吧
是个做社会文化研究的好案例。影片戏剧化的表现了炒股狂潮,这个在上海新兴的令人上瘾的外来物。同时,影片又内在的显现了大众价值观中的盲目趋同,利益扭曲人心的影响,,女性作为第二性被附上的禁锢职能,以及香港-内地关系。但其实这些方面都表现的模模糊糊。
小时候只觉得,这个片子很好玩,昨天又看了,觉得怎么一个香港导演怎么把上海人的心理,上海的所有东西拍得那么好,那么深入,那么贴切。后来我想,可能天下的事情都一样的,
活着干嘛,跳楼吧。@资料馆
能把一出夸张的讽刺剧演好,有不被指责,需要的可不是优秀的剧本,而是一位优秀演员的勇气。潘虹是上个世纪至今中国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被如今的年轻观众称之为中国的杰西卡·兰格,戏路却比这位美国远亲要宽的很多。《股疯》中她对于复杂琐碎人物关系的处理让人惊叹,不时为她的才华所倾倒。
比《爱情神话》还灵! 别说这三宝有点东西的,90年代知道在浦东投资房地产!
还记得那只孔雀化工吗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转数版。剧作夸张了股票上涨/下跌带来的一夜暴富/一瞬全亏结果,且两对男女如过山车般的情感关系处理也很狗血。不过角色设定很是鲜活立体,男女主角一冷一热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潘虹刘青云演技极佳,各有风格。粤语配音部分好评,但国语配音太浮夸过火。影片记录了90年代初上海的面貌及国人的精神状态,却无沪语元素,十分遗憾。结尾目光投向浦东,且预言了火箭蹿升的房地产业。三星半
股疯这片子简直是一代神片。论股市,其剧情即使到今天仍然在一次次地重复地上演,今年的状况尤甚。论上海历史,它用电影镜头记录下了90年代那个还未被全球化和城乡一体化吞噬的市井上海及其生活细节。而最牛逼的是,影片最后王小毛站在南浦大桥上指着浦东滨江地块预言了中国房地产的今天。
资料馆2013.7.24.7pm “你是一个中国人,我算什么,我不过是个香港人”,第一波陆港合拍片高峰。潘虹神演技,凌厉泼辣潇洒,无论在公交车、弄堂里还是大户室都妙不可言。新股发行时排队买认购证那场戏被挤着压倒玻璃上的脸,理发店里的小会议等镜头设计都很棒。看了此片而炒股或在浦东买房的都发了吧。
稍带夸张的真实记录,然后这种生活电影在公开的电影市场就绝种了
股票最早启蒙片~话说我昨晚还梦见我买基金几天赚了30%。。。
通过香港导演之手,拍出最最沪上风味的时代剧。悲剧搭台,喜剧开唱。其实无关悲喜,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最朴实而难忘的一段记忆。故事细节落实到具体叙事节奏都赞得没话说,演员的表演浮夸而真实。另,那个时代真的没有烂片诶。
很多年后,我还记得潘虹在公交车上用钱砸人的片段。当时刘青云应该是才拍完大时代,本片中他和潘虹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这是当时还不满十岁的我最早对上海的感性认识。外滩、南京路、石库门、股票、逐金、小市民……
极度切题的经典老片 时值国内改革开放股市刚刚兴起 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确如片中让广大群众疯狂不已 大赞潘虹的搞笑泼辣形象 摆脱悲情苦命女性形象的潘大姐演技更为传神气场 90年代正是改制最明显的时候 于是就有排队买认购券 排队交易 盯着大屏幕看行情的场面 现在虽然有了电脑网络之便利 本质上不会变
“野火烧不尽,韭菜割又生”。即使是25年后看这个故事,竟然也不觉得突兀和荒唐--原来大家都疯了20多年。“方展博”前脚在《大时代》杀了丁家个片甲不留,后脚在上海深陷小老百姓的患得患失中。结尾阿莉家响应振兴新上海的号召,跨过南浦大桥踏进了新村;吃肯德基的三宝下步又是要来帮巴西来的表叔炒楼,一则关于生活的寓言。
三星半。热闹掩盖了不少的瑕疵,本作有明疯的人阿莉,潘虹演得层次分明,除了她觉得疲惫开始担心转折的桥段太粗糙之外,她实实在在的表演出了一个拥有虚妄的热情的人,尤其第一次挣钱回到阁楼面对刚出差回来的丈夫的那场戏,十分华丽,很多场戏她技艺高超,但那场戏简直如神君天奏。其次是两个暗疯的人,一个阿伦一个阿莉的丈夫,他们都是由一个理性被情绪拨弄变得失态,最后有了跳楼戏,这两个角色基本各有各的牵强,刘青云没演明白转变,丈夫的角色又写得太蠢,所以结尾泄了气。香港导演善于处理情绪,几场大戏都渲染得不错,加上潘虹细腻写实的表演,她把那种港式的幽默消化得很好,用自己的东西表现了出来,这样两全其美的做出了一部不错成色的电影。
合拍片。CCTV看过好几次了。潘虹演技就是好。刘青云卖萌。还记得那句点睛的台词,潘虹接受采访的时候“作为一个投机者,不,投资者”。带出的还有香港和上海的奇妙连接,以及今天依然成立的现实意味。
上海热。结尾的卡车,直接穿越到了《万箭穿心》
载入史册的历史经典。太还原生活的点点滴滴了,作为80后表示,这部电影就是真实生活日常,虽然剧情夸张浪漫了一点,但是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就是酱紫。现在看看,中国简直就是从越南变日本的即视感,日新月异飞速发展,都是人才都很牛。还有潘虹演技真的太好了,妥妥的大女主即视感,她要是多拍点这种精准对位自己风格的戏那得多好啊。刘青云代表的香港,和她代表的前卫大陆城市的文化价值碰撞,这种先锋电影只有以前的国产片才可以看到,真的很自豪了,这才是代表中国电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