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剧透。不过这个流水账剧情其实也无所谓被剧透真的。
《乐队》不只是反应了摇滚乐的现状,
也反应了中国摇滚乐迷的现状。
摇滚乐,在国外不过也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在中国,成了必须和流行音乐区分开的类目,充斥着盲目、假道学和标榜个性,强行装逼。(彭磊的朋友圈为什么说发窦唯的就拉黑。他不是不喜欢窦唯,他是不喜欢吹窦唯的现象。)
怡文,一个生活乏善可陈的女学生,因为无聊,因为喜欢科本,爱屋及乌喜欢上了摇滚。如同片中科本所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人召唤我。
然后怡文就去听live house,追随了一支唱了国语填词科本的歌的乐队。虽说和贝斯手关系较好,后来却跟主唱好上。主唱一开始玩brit pop,后来又玩车库,因为唱歌调不准,又玩死金。风格不固定,写歌不用心,一会儿得半夜写歌,一会儿得扯日本文学,一会儿学墨丘利搞基,一会儿学哈草,一会儿处上一个哥特鬼妹,然后要去罗马尼亚玩黑金属。整天欲作新词强说愁。
然后怡文想自己组乐队了。不会音乐的她跑去迷笛学校。可是课堂上最简单的三和弦大小调讲解,她都能听睡着。练琴房里,一个学员整个下午都在对着节拍器爬同一个格子,而当她走进练琴房,就简单瞎扒拉两下吉他然后发呆。原来掌握音乐,比她想象中枯燥很多。
怡文才气还挺不错,用一些音效采样和cool edit,写出了AFTER PARTY这首歌。但写出这首歌的她并没有多开心,因为整个过程她慢慢认识到的,她身边的摇滚,从市场到乐手到整个社会审美,都很扭曲。
于是她放弃了这个摇滚梦。科本最终也释然离她而去。
在所有主流价值观都在鼓吹文艺梦想,所有的摇滚类文艺作品都在鼓吹和平爱和自由,鼓吹让年轻人追梦。彭磊结合自身经历,用这部《乐队》试图告诉大部分摇滚乐迷,年少时的文艺梦,只不过是一时的热情,只不过是因为年轻人们对阅历的缺乏,才会盲目恋上滚圈文化的那些矫揉造作。当真的摇滚,没你想象中的高尚,当真玩摇滚,没你想象中的好玩。
就这么一直追随。直到赵怡文转身走出队伍,往回走。
直到这里,我才能理解,理解我对于电影名字中follow follow的想法。挺奇怪的一步片子,总觉得连接的有点乱,我不敢说这是我看不懂。年轻人在这座城市里活着,所谓的摇滚,所谓的文艺,以及所谓的与众不同。
幼稚却又真实,残酷却又引人共鸣。当科本从家里消失的时候一定预示着某些东西已经不在了。也许是曾经的疯狂热爱,曾经的想要脱颖而出,曾经的想要对俗世嗤之以鼻,对中国的摇滚现状。那都是曾经。无数个作品赞美了对西方摇滚的引进与再发扬,很少有人揭露这个怪现象。后来发现我也曾这样,有点像是“滚圈的中二病”。
我慢慢发现,赵怡宁做着我曾经做过的事。说句实话,时至今日,我仍然年轻,但却不再那么去轻易“信仰”或者“信奉”。我开始不那么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傻缺,虽然我承认大部分时间他们仍然是傻缺。但除了音乐之外,真的没有东西能够拯救我。
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抱着琴站在舞台上,当然,现实告诉我做不到。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击碎这个念想,它看上去这么有重量,却往往无足轻重。赵怡宁走了很远的路,背着一把琴,追随,返回。
我可以这么想,第一个follow是离开,第二个follow是返回。
曾经多么叛逆的,多么鄙视的,多么不屑的,多么无知的。我听性手枪,我还听深紫。齐柏林飞艇你知道吗?中国,没有那个水平,所以我觉得国外的摇滚环境好的太多。
中国没有摇滚乐的时代,中国只有大明星。我暂且将第二句设为问句形式。
离开,最终还要返回。不论到了什么阶段,不论什么方向,追随。
她将脸埋在两膝之间,旁边的科本一动不动时,我的眼泪滴了下来。
魔幻中带着浪漫,我在听见《我不想失去你》以及白色寂静的冰面,柔软的冬天与暖帽时,不知怎么就留下了眼泪,这种微妙的共鸣感。
我觉得这部片子在窥探我的内心。
费了半天劲找,还充了一个腾讯会员,终于看完了传说中的《乐队》。
下面是正规评论!
我发自肺腑的向我曾经吐槽过的国内低分商业烂片说声“对不起”!
至少你们是真性情的俗,而不是用文艺来骗我。用片中丁太升的话说,简直是(去掉摇滚)垃圾……
但是片子还是揭示了一个现实,当今中国摇滚乐队大多数就如片中乐手一样,知道一些摇滚乐野史和名词标签来武装自己,如果没有大麻就整体创作塌陷。
好了,就先说到这里吧……
彭磊自编自导的身边人身边事,情绪跟中国摇滚一样迷茫绝望: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装逼也很自卑,只好等到片中所说“过了这个年龄,失去全部的兴趣和热情”。配乐不出意外喧宾夺主,从故事与视听连贯性上看难说是部合格的电影;然而因其源于第一人称视点,情感无妄而真实。@MOMA点映/交流
她说这不是电影而是梦想 是梦想就应该给满分
“当我不用去上学,我要真正的男朋友。我从鼓楼走到MAO, 还没有找到他。"
好棒!彭导独特的后现代二缺风格!
梦游症患者跟轻度嗑药男的集合。没想到,Following比我想象中的要好,不对,好像是叫Follow……
两星都给yangyang.............人总要成熟的,并不是一直在干一件已经过时的事,还毫无头绪。
彭磊这个不用正反打只用同轴跳切的片儿逗死了,那种一本正经的搞笑劲儿。比较有趣的是声画关系,一个劲儿地灌音乐。有两段剪辑不错,冰上漫步,以及结尾北京站和舞台的剪辑。柯特科本简直是“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这片儿是个晚生了十几年的第六代电影,与90年代初那批比起来,少了政治多了消费主义
其实还算挺有反思精神的吧。而且那种认真的傻逼气息能够贯穿始终,一直卖萌,还不招人腻烦,难得。
从彭磊这我学会了,把自己所有的负面情绪都通过社交媒体和艺术创作发泄出去,把所有的好情绪都留给家人,就会活成一个特别平和幸福且艺术成功的中年人。哈哈哈哈哈。
那些年的矫情转眼就没人懂了。
整个电影还是拍得有些笨拙得可爱,尤其kurt那部分换个表现方式或许就不会那么奇怪不融合了。摄影剧情什么的弱些,但还是有不少纯粹的发光的东西。 Even的电影处女作,表演带着青涩又还是让人爱得不行(我为even加一星)! 还有头回听到江老蔫儿说话,也开始喜欢她了,哈哈。 推荐观看
好看死了!彭磊这么纯情的。
我最喜欢的一种写作风格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觉得彭磊这部电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本正经地胡搞,该讽刺的一样都跑不了。
获得龙标可能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
电影的英文名儿起的好~FOLLOW~跟随~~起的太好了~~果儿跟随乐手,崇拜者跟随乐队,中国摇滚跟随外国的摇滚~~滋滋滋~~拍的太好了!完全中枪!!
-_-#
时至今日我终于可以客观说一句,彭磊,我真的特别特别特别喜欢你,喜欢到你长得像张嘉佳也没关系,可是实在没办法接受你三番四次的狗屎电影。(四颗星的分数完全出于脑残粉的主观意识)
外行人真心拍的作品,说实话从剧本到摄影到音效都什么也不是,看得出成本不足可能就按照故事版拍的。但片子的视角和几个小构思可以看得出他们的努力。片子很搞笑,但仅仅对于有情感共鸣的人而言,我想,制片方哪怕多投入一些,效果就会翻翻。可怜的独立电影呀
浮夸,矫情,自命不凡,外加病态的歇斯底里和莫名其妙,以摇滚的名义躲避社会,拒绝责任以及泡妞种种,是一个完全门外汉的我对现在大多数所谓摇滚乐的意见。玩乐团的彭磊倒是把这些拍了个透彻。只不过,同样不由分说迷恋一种精神寄托的我们,究竟是对还是错?——sfisme
这部中国的摇滚电影带着一股可爱的温吞劲儿,彭导劲儿。什么都觉得有意思,什么又都不敢和懒得去接近;有劲没劲的反正电影就这么散漫的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