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难啃的电影。 看完了才知道是大师朱赛佩.托纳多雷的大作,男二号的扮演者居然是罗曼.波兰斯基,这俩人凑在一起拍了部片子,在我看来就像李白和杜甫合作了一首诗,齐白石跟徐悲鸿同画了一幅画,业界的两大顶级IP惺惺相惜,联手打造一个小玩意儿。不知这么打比方恰不恰当。 可惜没怎么看懂,太文艺了。 通常这种情况就得求助于豆瓣人家写的影评,好比读古文看批注,念英语查字典。 懂的人是真懂了,说得头头是道,也咂摸出了味道,我听了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不过却缺少了灵犀一通的快乐。 原来不是什么犯罪片心理片,而是一部探讨人生的哲理片,男一号跟男二号絮絮叨叨讨论文学,动不动就背诵一段书中的文字,却都是摘自男一号自己写的小说。很多观众看电影都会格外注意影片中的台词,从台词中领略和解读影片的意思,这是个好本领也是个好习惯,而我通常只是粗粗地关注情节,关心故事的发展和走向,因此面对这类影片时,往往忽略了台词和对话中蕴含的关键信息,失掉了连贯性,所以有时就一头雾水。 还有个原因是外国片都得看字幕,盯着下面的文字,也容易忽视上面的画面和表演,难免顾此失彼,降低了观影乐趣,每每如此,就会联想到好的国产片在量上是不是还有待提高?满足不了我的胃口,顾及不了我这种观影能力相对较差的人群,噫,这文化自信不得从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中体现不是? 另外文化差异的鸿沟我等庸众很难跨越,我们能够理解的一定是影片中表达的普世的部分,例如在这部《幽国车站》中,我所能看懂的是独特的场景,旧屋、雷雨、抓捕、审讯,我读不懂的是深入触及灵魂的对谈,表情的明示或暗示、眼神的交流,主题又过于宏大,讲生死,还有人说是在讲自我与本我的和解,哲学意味太浓啦!悬疑和惊悚我能直观地感觉到,这些恐怕也是电影大师照顾观众情绪的刻意安排,但如果你想按照普通悬疑片或剧情片熟悉的套路期待一个真相大白豁然开朗的结局你可能就会失望,毕竟不是以讲故事为主,就算是讲故事也是在人家的思想框架内讲故事,有高度和深度,更植根于异域的文化背景,不好理解。 如果纯粹从感观效果或技术手段上来看,则完全可以察觉出大师痕迹,与一般水平文艺片的差别恐怕就是人家能够赢在气氛的烘托或场景的设计上,比如影片中有效地植入雨夜的沉闷,电闪雷鸣、漏雨的旧楼、湿透的衣服和靴子、忽明忽暗的灯光等,有了这些前期不遗余力的铺垫才有了结尾处黎明到来雨过天晴后的神清气爽;还有男主角的那些记忆碎片,不断闪回却快得你根本看不清,无疑会增添出许多紧张和神秘感,勾起你解开迷题的欲望;当然我最喜欢的是那台打字机的敲击声,每每出现在两位主角谈话时,做为背景音效有点招人烦却牵动着你的心跳,变成了你必然要服从的节奏。 也许是看多了的缘故,现在越来越不喜欢外国片子中对主角过多的特写镜头,特别是那种落魄的或受伤的以及粗糙的、邋遢的形象和举止,也可能是我的错觉,他们仿佛格外爱表现这些,是在塑造真实吗?我觉得真实是足够了,却怎么也感受不到有多美,就像本片的男主角,你得承认他演得特别好,但就是接受不了他那个在镜头里曝露过多的异于常人的大鼻子。
24届上影节打卡~ 梅雨季跑酷转场~大概剧情不够好莱坞,让坐我旁边的俩菇凉看睡着了…
气氛如看卡夫卡的小说
看到结局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好久没看过这样的电影了。过程中一直在猜会是什么样的结局,是《禁闭岛》?不是。其实是XXX。绝对影响了那部电影,只是影片翻译有问题还是有很多没看懂,给个四星。
导演牛逼整部影片基本都在同一室内场景完成演员也没超过10个但把故事讲的扣人心弦但愿在死后世界每个人都能被指引梳理回忆打开心结无所执走上下一段旅程
此片是Polanski主演而非导演,故事性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更妙的是,整篇就两个男主角一来一去,却从来不让人看得闷。从人性的角度,也是一个促进Know Thyself的良好诠释。到了最后,回来想想影片标题,也是一个额外的乐趣。
温牛奶,水浸屋,桥底智者流浪汉絮语;有浪漫之处,但悬疑设置现在看来太老旧套路了点,中文译名剧透系列,太不对了;那我也剧透一下:波兰斯基演了个达芬奇 : )
隐居多年的名作家奥诺夫,因其居所附近发生命案而成为疑犯,不料盘问的警长却是奥诺夫的忠实读者,对其作品情有独钟,一些盘问变成了相逢恨晚的知己对话,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也被一一道出……到底奥诺夫有罪否?死者是谁?
一部相当另类的鬼片。虽然有点絮叨和故弄玄虚,但所获得的启示足够振聋发聩,因为世上无几人活到生命终点扪心自问过自己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就像观影以后有人会问奥诺夫为什么自杀,那我会反问世人你为什么这么苟活。面对死亡总会拷问自己为什么而死,而活着却若行尸走肉不闻不问。
托纳多雷依旧是那个沉溺于回忆无法自拔的人,在致敬童年观影碎片与性启蒙之后,又开始剖析过往的创作历程,无论借什么类型片的壳,内核总是不会改变。当然无法改变的还有他廉价的审美与豆瓣250式肤浅的镜头运用。好在全片处处可见波兰斯基施加的影响,封闭空间、大仰角、闪回与音效的配合甚至核心悬疑点的转移都能够体现他作为悬疑恐怖大师对节奏的掌控能力。故事设定点破以后并不新鲜,自杀的作家、作为死亡中转站的警局、全知的死神、无法传达的爱,却依靠叙事上的精密排布与演员的优秀发挥显得丰满。波兰斯基出演还带来了一种奇妙的二义性,悬疑类型本身更契合他过往的创作历程。7
#siff 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意境,几处闪电和忽然增大雨量,整个闭塞的空间积水越来越多,意向也越来越多,口哨吹的音乐、胡子、葡萄酒、捕鼠笼、照片…看得云里雾里但节奏越来越抓人直至最后像想起了梦里的记忆,一切都归于沉静了,再也没有能扰乱心绪的声音和图像了,终于可以步上新的旅途…
大雨滂沱最是犯罪的经典剧情背景,而这部电影展开的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和作家的粉丝探长,你来我往,唇枪舌剑,電影张力十足,居然就在一间“屋漏偏逢连夜雨”的逼仄时空里,而所有的好天气和其他角色都在二人的假设和回忆里穿插进行,几乎和我们熟悉的导演风格大相径庭,没有了莫里康内的電影音乐,没有了我们熟悉的喜剧或者大师的出色情色的叙述,只有所谓的罪犯与审问者的针锋相对,喋喋不休。電影应该也是非常“烧脑”,稍不注意就会跟着画面感觉“误入歧途”,到底是不是雨夜杀人,那就打开電影看仔细吧,所谓“幽国车站”也只是一句台词,真的不是中心的关键。
三星半,波兰斯基如果自己来拍可以去掉所有闪回完全当成封闭空间,那样更戏剧化。悬疑对话救赎!
安德烈小哥真帅(大眼睛版吴启华)但是镜头数量多的有些多余。开头第一视角奔跑气氛很足,梦回alanwake。标题最挂羊头卖狗肉的是车站(该不会是station和policestation之误差吧)。也想要一件带肩章的蓝色毛衣
【SIFF新衡山】表面环境(幽森、压抑的密闭空间)很有波兰斯基气调,而思想内核又似是枝裕和[下一站,天国]——逝者对过往自我的回溯、探寻与拷问。只是后者温润柔美,本片则足够阴郁,时而暴烈,全程笼罩在劲风冷雨的暗夜氛围之中,及至最后(找回记忆,与自我和解)才兀自破晓,雨过天晴。豆瓣长评中至少有两个误区:1.温牛奶与孟婆汤并不相似,因男主没喝却记忆紊乱失却,审讯过程即整理与唤起记忆;2.疾速闪过的过往蒙太奇,非整个人生,而是仅有与宝拉的短暂相处不断复现驻留于心。作者与读者关系问题(尤其是读者应如何看待作者及其作品)亦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如:采访常常毫无意义,只是在重复提问与回答早已知晓的;作家生平与自传信息有不少都可由其自主虚构演绎;被人津津乐道的作品,有些来自作者在腹泻蹲马桶时产生的灵感。(8.3/10)
20210613 SIFF No.3|托纳多雷,你的名字是做作。打字员小哥和老波波演的探长当然是可爱的
7/10。托纳多雷真正想表现的是自我精神的认知,奥诺雷缜密而清晰的表述能力完全有资格成为作家,但他宁愿做精神上狼狈的流浪汉,孤儿院的苦难、抄袭与名利的压力,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巨大落差成为奥诺雷堕落的借口:依靠酗酒寻找片刻安宁,不敢从写作中探索生命意义,终于活不下去,刮掉胡子、拿出手枪来挣脱自我的伪装,开始审视本我的存在。雨的意象引人注目,开头雨夜狂奔后随着奥诺雷暴躁的言辞躲闪,警局里漏雨越来越多,直到奥诺雷认清自杀的现实正视本我,窗外放晴,探长的神态变得和蔼,命令解开手铐应许奥诺雷打那通一直想打的电话,这意味着雨的精神洗礼结束,自我与本我做最后的通话告别,注视着新来的亡魂,踏上通往天国的车。奈何桥的接引人不像孟婆一样叫死者忘却过去,反而用盘问引导死者接受过去,这种神话设定就是体现东西文化的差别吧。
#重看#封闭空间内的大量对话(同质于波兰斯基的几部室内话痨戏)+刻意架空的荒谬超验感,初看有舞台剧之风,或以为是一部寻常悬疑片,越往后越逐渐剥离出所谓真相,直至翻出日常记录照片,在对往昔的逐一翻检中才明白何谓回望生命——全片最触及泪点之处,这些才是生命的印记,那些爱过和被爱的人,那些谎言和真心,那些渴爱的孤独呐喊和无穷悔意,都深深镌刻在充满伤痛的生命体验里。警长是镜像里的灵魂拷问,他洞悉所有深埋记忆的伤痕,戳穿自造的光环泡沫——波兰斯基真是又一个被导演生涯耽误的好演员;被质问作家的惨烈复杂前史,竟也神奇地混合着他自身的影子。如果有那么一刻后悔过,一定是倒数时分的无数记忆碎片纷袭而来,快速剪辑制造出的意识流,并没有这样一个车站,唯有喝过孟婆汤后登上天国列车。
采访/审问-回忆/忏悔 很符合西方的宗教传统,那么既然自杀被视作一种罪孽的话,当然需要一个警察局(police station)来处理。或许绝大多数缺乏自省的灵魂都需要一个mentor来引导(对那些极不自觉的,则需要刑讯)在开始下一段旅程之前,忆苦思甜,谈谈那些微不足道的成就,睡梦里呓语的名字,深埋心底的感激或悔恨。所以喝下那杯温牛奶吧,然后老实交代。
托纳多雷导演,名导波兰斯基和大鼻子德帕迪约主演。影片几乎是双人话剧,波兰斯基扮演的警官非常精明,德帕迪约似乎相形见绌。影片的构思表明上单薄处理冗长而阴暗,但是它所展示的主题是生命境遇和自我审视之间的迷失,是自我和他我残酷角逐,导演带给我们的无关肉体的朽灭而是精神的发现和认知。
当年买这张D5的时候波兰斯基的《钢琴家》刚刚获奖,D版商也把这片宣传成了波兰斯基的作品。今天看了才赫然发现导演其实是另一名导托纳多雷,而波兰斯基只是作为主演(当然演技也是杠杠的)。片子一遍就看懂了,到最后那段险些泪奔。总结下便是:一曲献给孤独作家的心灵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