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寻明枪——析《寻枪》的影调 这是姜文主演的一部作品《寻枪》。影片讲述云凹县派出所警察马山丢枪、寻枪、最终找到枪的一个故事。影片节奏明朗急速,表现了马山急迫寻枪的心理过程及寻枪环节的紧密相抠。 影片中前段多数以暗调为主,这是为了体现枪在丢失过程中一种潜意识的犯罪动机。影片运用多数极推镜头表示马山思维速度,为影片布置了重重悬念。一个特写(手和脚)和环移(从脚到头)显示出马山的焦急,同时影片中大量采用了暗调来显示马山心情的低落与彷徨。马山在镇里面的小巷小道里穿梭徘徊都是以沉、暗的色调,表示出枪的隐秘性与寻枪困难度和悬念增加的效果。暗调还体现了马山家庭关系的冷淡。有一个画面是一个黑夜中,只有几个家的灯火在微微亮着,这体现了马山家庭关系的冷淡和心灵的寂寞。家里面妻子与孩子的生活描述也都用了暗调,体现出马山对家庭的不闻不问和对妻儿的冷落。暗调还体现了人们的犯罪心理动机。马山在寻枪过程中,人们的活动都是在比较暗的地方,这是为了布置悬念和体现犯罪的心理。 影片后半段逐渐升亮度,这是枪给人的悬念一步步水落石出。画面马山追偷包的小偷是从黑暗中的隧道冲出田野路边,黑到亮的转变是一个悬念,影片运用升格处理,节奏加快,给观众心理冲击。最终,枪是假枪。影片又回到暗调。但这时的马山发觉到生活带给他的压力和他没能尽职尽责的反思。影片运用马山的主观视角,看到孩子与妻子,妹妹与妹夫,这都是对生活上的反思,他逐渐重拾生活的信心。有一个画面仍是一个黑夜中,但升起了很多个孔明灯,这是说明枪的下落逐渐明朗,马山的信心开始充沛的一个意象。影片最后最后有一个拍摄蓝天的镜头,表示白日见晴天,悬念终于揭开。马山最后在走路的过程中,展开了久久不露的笑容,这里采用了大量正光拍摄,体现马山把枪找到的喜悦之情。 影片多数以跟拍、环移主观视角让观众身临其境。影片还运用了“说曹操曹操到”的转场方式把悬念布置得很好。这里体现出各个人物的关联和对线索发展状况。从一开始马山儿子的提醒到妹妹婚礼,于是再从妹妹那婚礼名单上展开关联到江老汉。江老汉的提醒又到周晓刚。事情一步步发展到高潮,一直到小梦被杀。每个悬念与悬念之间环环相扣,让观众看得惊心动魄。 影片中马山的身份是多重化的,既是一个丈夫又是一个爸爸,他是生活在压制与压力下的一个社会形象。枪的丢失激起了他对于工作的紧张,激起了多年来的夫妻问题和父子之情。枪是一把生活之枪,只有真正把枪找回来,生活才能找到。第一个给予马山提醒的是孩子,在狱中给福尔摩斯的人也是孩子。孩子是家庭中最受关注的对象,但是马山并没有尽职责去教育孩子而是拼命工作。寻枪的马山逐渐有了改变,给孩子送糖给妻子送花,这都显现出生活中最需要的是人性关怀,所以黑暗里寻明枪,是《寻枪》这部电影对社会的提出关于人性的一个呼唤。
看完我的复制粘贴你就会明白很多了,再结合他人和自己的见解,我补充了几句,当做狗尾续貂吧。本来想看看这部传说是DV拍的电影,没想到发现了这么大的秘密:中国牛逼的电影也很不少啊,尤其能瞒过光店总局大见天日。 “““《寻枪》此片气氛诡异,虽然是陆川作品 ,却有强烈的姜文个人印记。开篇晃动的 镜头和快速凌厉的剪辑手法把观众带入了 一种恍惚而焦灼的情绪感受中,这就奠定 了本片的基调。整部影片充斥着明显的臆 想情结,第一人称视角的大量运用更使这 种主观感觉愈加强烈。 我认为,臆想——是这个片子对付审查和 考验观众智慧的手段。 用一段大白话,我可以先把我理解的影片 总结如下: 马山在妹妹的婚礼上见到了久别的初恋情 人,发现了她和别人的暧昧。失去常性谋 杀了她,最后心理压力过大,自杀了。整 个偷枪寻枪的把戏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而编 造和臆想出来的。 马山在骗群众,导演在骗观众。下面让我 来一一解析吧。 事情发生在一场婚礼上。 从事后陈军的描述中我们得知,婚礼上,马山特别兴奋,到处敬酒,“从没见过你 喝过那么多酒”。奇怪了,婚礼是马山妹妹 的,而婚礼上最兴奋的,却是马山。为什 么?因为,他看到了他久别的初恋情人李 小萌。 他不但看到了李小萌,还应该看到了她和 周小刚的暧昧。于是,礼单上李小萌的名 字被人涂掉了——影片始终没有交待这事 是谁干的。反正不可能是那个没有动机的“ 凶手”刘结巴,最可能只能是马山——他那 个时候就动了杀机。 在马山醉酒后,是李小萌、周小刚和老树 精开车送他回的家。老树精事后说自己当 时在开车,不可能偷身边的马山的枪。可 是,他却说“两只眼睛同时看到了”李小萌和 周小刚暧昧的动作——这是不真实的。影 片中,看到暧昧动作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 ,视线是仰角。从看脚部到看脸部,这种 视角运动根本不符合正在开车的老树精的 视角,这分明是当时醉歪在前座的马山的 视角。就是说,是马山看到的二人暧昧举 动。 第二天,枪就不见了。 第一个知道“真相”的老树精对马山说了句: “你的嫌疑最大”真是一语中的。 在周小刚家门口,李小萌第一次以甜软得 让人心颤的声音出现了。马山的神情是痴 呆的,眼前闪过李小萌以前的模样,明显 处在一种臆想状态里。在离去时,马山听 到李小萌叫他的名字,一回头,门关着, 没有人。臆想。 *个人*期间门口出现一个穿着雨衣挑着扁担的人,出现过两次,而后来出现在周小刚后面的是马三,后来李小萌被枪杀也是被雨衣男杀死的,这就是一种简单的暗示:马三就是凶手! 然后他找到了周小刚寻他的枪。第一次和 周小刚对话时,马山说周小刚拿了他的东 西。周小刚第一反应那“东西”指的是李小萌 ——其实这是正确的感觉,虽然被马山否 认了。 他的枪遍寻不获,事情一筹莫展。 这种时候,他满脑子应该想的是什么?对 ,应该是枪。可是影片不是这么告诉我们 的。 马山在洗碗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全是 李小萌,还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声,还喊了 好几遍。这是不正常的,他当时最大的问 题是寻枪,他脑子里应该想的是枪,为什 么想的全是李小萌?因为,失枪根本是他 设的骗局,他一心想的,就是李小萌。 那天晚上,命案发生了,李小萌被杀。 当晚,马山睡下后曾有一个梦境:梦里他 听到李小萌叫他,然后看到去李小萌家的 路,然后看到李小萌亮着灯的窗口,然后 听到一声枪响——马山就醒了——谁说这 是梦?谁说这不是真实发生的事? 事后在拘留室,马山老婆曾说马山那晚上“ 确实有一阵时间不在床上”,马山自己也说 不清去了哪里。这还不够明显?不明显再 看看影片:影片里,那个晚上,马山床头 的灯关了两次,又亮了两次,为什么?谁 开的?还不是他自己!他晚上出去过,他 做了那样一个“梦”。 马山老婆离开拘留室后,马山神情木然地 对着墙壁用手作手枪状开了一枪,这个镜 头意味深长。 审讯室里。唯一的目击证人周小刚在描述 现场时,说李小萌看到他身后有人时,是 笑的。这很奇怪:这种情况下应该惊讶或 害怕,为什么会笑?这只能证明,她看到 的是一个熟人。她认为这个熟人和周小刚 两个人一齐来的,而刘结巴显示不会是她 的熟人。 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指认凶手时,一看到 身穿雨衣的马山,周小刚的第一反应就是 说:是他!就是他!!可是,当雨衣掀开 ,他看到是马山时,却改口了。影片为什 么要这样设置?那是要告诉大家:其实周 小刚的第一感觉通常是对的——在他把“拿 了我的东西”理解成是李小萌时和在他指认 凶手是马山时——他的第一感觉都是正确 的。 如果凶手要杀的是周小刚,只要补上一枪 就好了,根本不需要另找机会。实际上, 凶手要杀的不是周小刚,根本就是李小萌 ——其实在原著里,凶手要杀的就是:李 小萌。 马妻应该是知道凶手就是马山,她在案件 发生后,表情一直沉重而阴郁。她问马山 李小萌死了他难过不,然后扒在马山身上 说对不起当初不应该吃醋。最后问到枪里 还有二颗子弹时,她盯着马山问:还会出 事么?这一切都可以证明,她应该知道枪 就在马山手里。””” 再补充几点<含借鉴>: 有网友说电影的一个bug:一个警察一般都有俩手铐,既然周小刚被马三铐在家中,那在火车道旁边怎会又拿出手铐擒住张结巴? 可这正是说明了以上见解的正确:这是臆想的,符合不符合时间马三可没想的这么周全,所以两个手铐不见得不可能啊,哈哈…… 从妹妹的询问中出来以后,直接找到张结巴问他拾到枪没,当时就感觉很突兀,但是也没太注意,现在想想,是不是导演的故意?哈哈。 而结局明显看到,马三起来了,手上没有手铐,地上没有张结巴?人呢?想出来的人还有什么啊。 而且马三一再强调,枪没有丢,只是不见了。确实,枪一直在马三手里,只是没有让我们看见罢了。
看起来这是陆川的处女作,其实是姜文的焦虑梦。
这依然是一个典型的姜文梦:出大事了,抢丢了,怎么办?
然后有一帮兄弟,其实是分身开始出谋划策:
周小刚:代表金钱欲望的分身。
陈军:代表智慧分身。
老树精:代表阴茎,而且他也是开车的,也就是犯罪同伙。而且,以前还是战友,还救过马山。
陈结巴:其实也是马山的分身,他要复仇。其实是姜文要复仇,报复曾经的黑社会老大,报复阉割他的人,报复不让他拍电影的人。
电影曲里拐弯说自己犯了罪,最后又通过几层人物关系,把罪恶转移到别的分身身上。这回梦境的典型手法,也就是抽离主角视角的手法,明明是自己犯事了,却变成是别人。当然,这件事自己也脱不了干系,因为枪是自己的,或者说那份犯罪冲动是自己的,在自己身上。
这是一个巨大的焦虑梦。转移到现实层面,很可能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姜文被禁止导演,不允许导演了,这对他开说是一个晴天霹雳,这部电影是他在消化这个阉割一样的事件。
第二层是关于女人的,这可能也是姜文的一个偷情梦。自己的枪走火杀掉了一个女人,在梦境中这个意象可以理解为偷情。2001年姜文妻子桑德琳带着女儿回法国,姜文认识了周韵,并同居。2002年《寻枪》公映。
这个片子明显带着那个时期姜文事业与爱情的双重焦虑。
老实说看的时候就感觉的到浓浓的人格分裂气息,“说来奇怪,我见到你就不结巴了”,但我喜欢更多的是故事片的气质和镜头的运用,有点像后来的《王的盛宴》,可恨的是拍人格分裂就大大方方地拍不要像那些二流导演故意剪辑出一个多重解读的故事。
从一开场老婆叫他起床的倒拍镜头(鬼子来了);宁静演的旧情人李小萌(阳光灿烂);去头皮砍下巴的超大脸部特写和说话磕巴(有话好说);自行车戏和刘小宁(本命年),直到终镜起身一笑又绕回鬼子来了。这么一路算下来此片像不像新导兼迷弟为领衔偶像拍的一部母题汇总传记片而这通常是著名影人退休前才会去作的?当然,如果致敬迷影才是陆川创作思路主驱动的话,也就意味着情节刻画与人物塑造必然处在次要位置甚至一度被扔到脑后,其中从李小萌身亡开始影片逻辑崩溃得堪比马山腹部中了假枪,所以也就只能给个……两星半。
据说拍摄现场导演被主演逼哭。有非常多的跳切镜头,第一人称视角镜头感相当地给力,全局你跟着姜文走就不想停了。7.9
结尾是这样的,马山终于找到了丢失的枪,但是拿枪的那个人偏要去找那个开假酒厂的报仇,马山用计将枪里的两颗子弹逼出来,这样他自己便中了两枪,那人慌了,过来看,马山立马把那人拷住了。我们看到马山昏迷,然后镜头一转,马山一脸解脱的笑沿着铁轨走来。这明显是超现实嘛。
【A】毫无疑问,这就是属于姜文的作品。影片的气质也和姜文本人一样,狂放:从开场的叠化转场中就生成一丝荒诞气息,发现丢枪那一刻所加重的摩擦音效实在是妙绝,随后现实与幻想的交叉剪辑以一种直接有效的运动对比(手持与轨道)突出情境。近乎是完美的开场,短时间内的影像拼接生成无限能量,极尽生猛而细腻的作者表达。在这之后便是类型的跳转,超现实手法的入侵,景框与演员走位相互撕扯,诡异氛围下聚焦个体的焦灼心理,以及妖艳的后摇气质。可以这么说,这可能是姜文拍过(至少是他主导)最痛快的一部电影。
音乐节奏吊得一笔,结尾神来之笔;宁静见姜文那段近景对话真真影后无疑,美艳撩人,值得反复赏玩;单车追贼的一段是全剧最爱!大概是陆川最好的一部片。极度情绪化,这才吸引人
姜文的风格掩盖了陆川的才气,但至少十年前,我们仍能看见他心里涌动的才华。可多年过去,却早已渐行渐远了...
基本是姜文撑起的片子
形式主义太厉害了,不好看
陆川的导演处女作,有人说是翻拍黑泽明的《野良犬》,不过这不是中国人写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么?《寻枪》不同凡响的地方在于———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韩三爷还客串了,比较亮。
人生其实一直都在找寻,名与利,灵与肉,情与真,你说你在寻枪,其实你何尝不是一把被生活折磨到走火的枪,岁月早已为你上了膛,一颗射向欲求不得的臆想,一颗射向贫瘠乏味的真实,灵魂在古镇小径上跌跌撞撞,直到出窍的那一刻终于有了解脱的快感。
这是姜文的电影,不是陆川的电影。正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以马小军的幻想为骨骼,结构起《寻枪》这部电影的是马山的臆想与谎言。就像《罗生门》中的武士一样,死后的亡灵也会说谎,他在掩饰明知故犯的邪恶情杀,也在嘲讽云凹镇无处不在的“升平人瑞”。
以陆导演现在的真实水平来说,这部片子是不是百分之百出自他手,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看来结合宿醉,偷斧头的人,乡镇悬疑等要素,再加上演员选得好,人家把导演的工作顺便也做了,所以说此片不好看应该不会能但若非要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这又有何必要呢,真有用吗!
看多了美国片,被这种海边腥味一般真实的方言片打动。陆川和姜文,用男人的视角讲一个男人的故事。追,寻,冲破你我他的顾虑和隐瞒,那不见却又被最终找到的,也不只是马山的枪。
陆川导演电影处女作,就能有姜文,宁静,韩三平的支持,实在是太幸运了。剧情上个人比较赞同认为陆川是想把男主角往精神分裂的剧情上去拍的解读。陆川用故弄玄虚的手段,避开审查的麻烦,拍成了这部风格怪异混搭,有些四不像的片子。尤其是在剪辑上,非常反主流,反常规。太怪,太乱,但也值得回味
哪有吹的那么牛。陆川当导演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
姜文监制并主演,无论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如何,姜文都至少占了一半的功劳,前半段看起来是个有趣的故事,说是悬疑其实更像是个黑色喜剧,可惜的是后面20分钟崩坏,太多快切镜头与快速剪辑,也无形中透露出了导演的“技穷”,很多地方交代模糊,有点仓促收场的意思,姜文的个人戏倒是从始至终都很精彩
与其说是陆川导演,不如说是姜文篡位
事实证明,这片子好不是因为陆川,而是因为姜文
在目前90min公映版里,《寻枪》的结局是被改动了的,因为原剧本有些不和谐,也过于戏剧化。而原剧本里那个反派,本来是韩三平相中的,不过戏份实在多,他没功夫演,所以取消了。真想看看美版120min是什么样子的。这也是姜文自执导筒之外唯一一部监制的电影,可见此片有多少姜文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