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讨论了两个问题
一个挺老套
就是机器人的人性
里面不断出现科幻片里无数次说的,人为了让机器干自己不喜欢干的事,发明了机器人
然后发现机器人比自己强,而且居然觉醒了自我意识,要取代人类了
老子出场,说福兮祸所依,就是警惕科技过度发展,人终究会被自己造的东西杀死
还有关于机器人和人的融合,机器人不懂人的感情,碰人一下,就会流血,融合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
机器人很像一个知识分子
赵书信之前在黑炮事件里出现过,赵书信这个名字,一个普通的姓,书信是用笔写的,就是知识分子形象的代表
经历过黑炮事件的官僚主义,赵书信自己变成了一个官僚
而机器人很像以前的赵书信,一个没走出过象牙塔的知识分子
赵书信告诉他,窗外是大千世界
果然,到了窗外,机器人迅速腐化
而且机器人的能力高于赵书信,他就马上开始夺权
这很像一个新职员把老领导拉下马的老故事
那控制开会嘴的开关,就是说权力对嘴的控制,知识分子,不过是宣传的傀儡
这是在讽刺黄建新讽刺了无数遍官场,也是在影射整个社会
赵书信本人就是社会和官场这样巨大机器上的一个部件,他就是更上层的机器人
而梦中梦里,才出现机器人的真正可怕之处
就是人对自身的迷失
通过研究机器人,我们能更认清人类,同时会颠覆以往的认知
机器人的真正恐怖之处在于,如果他是人,可是他跟我不一样,那,我是什么?
机器人很像没腐败以前的知识分子赵书信,他腐败的过程,就是让赵书信看了一遍自己改变的过程,这个时候他就会意识到自己心灵的迷失
如果这个纯洁的人是赵书信,那,我是谁?
很多人都害怕镜子,也喜欢删丑照,人其实,很害怕,看见自己,以及,弄懂自己
一、
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无疑将中国科幻片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可以说,这是一部几乎可以媲美好莱坞大片水准的硬科幻,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观众都为之赞叹。
《流浪地球》的上映,也让2019年成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
然而自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以来,科幻电影已经发展了将近120年的时间。
在这120年里,有许多优秀的科幻片诞生,但是,却从未听闻中国曾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
难道在2019年之前,大陆真的没有科幻片吗?
而事实上,早在1938年,中国就有了一部具有科幻性质的影片:《60年后上海滩》,它诞生于民国时期,那时是中国电影的启蒙阶段。
它讲述了两个人因为某种契机(冷冻技术)穿越到了60年后的上海,在那里他们看到了天气控制室,于是他们便可以地摆弄天气,一会刮风一会下雨。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影片中有一幕是两个人通过视频通话技术和自己的儿子通话,这虽然在当时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在如今已经变为可能。
很明显,《六十年后上海滩》已经有了科幻电影的性质,可以说,中国科幻电影起步并不晚。
然而在此之后,因为战争频繁,中国科幻电影却始终没有迎来较大的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幻电影才有了小幅度的发展,但这时期科幻电影的政治表现远大于文化表现。
直到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科幻意味的大陆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才诞生,开启了中国科幻的新时代。
在80年代,许多国外的科幻片被引进,加上经济的迅猛发展,培育了电影的一片沃土,中国科幻电影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一段小高潮。
但当时间迈入21世纪后,中国的科幻电影彻底崩塌,可以说在《流浪地球》之前21世纪的中国从来没有拍摄过一部为了科幻而科幻的电影。
于是中国科幻电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中国在此之前真的没有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幻电影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百废待兴,那时的人们正处于思想解放阶段,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写。
初生的第五代导演在那个时候大展身手,革旧立新。
上映于那个时代的《黑炮事件》、《顽主》、《孩子王》等电影,为中国电影打开了超现实主义的大门,在国内外扬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老电影爱好者把那个时期称为中国电影“短暂的春天”。
奇幻的构思和对现实社会充分的思索的构想,那个时期的电影制作者用自己的作品,给当时的观众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中国诞生属于自己的第一部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幻电影:《错位》。
二、
作为一部在豆瓣仅有4000人不到看过的电影,《错位》可以说是很冷门了。
看到80年代,就已经丢失一批观众;
再看演职员表,更是一群籍籍无名的导演和演员,再丢失一批观众;
再看到中国大陆、科幻等字眼,又少掉一片观众。
就是这部几乎要被埋没在时间长河里的电影,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事实上,本片的导演黄建新可能对于一些新兴观众十分陌生,作为第五代导演,他的名声也不如许多人一般耳熟能详。
其实在21世纪,他拍摄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
《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制片人、编剧)、《建国大业》......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主流导演,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却有:《黑炮事件》、《脸靠脸背对背》等后现代主义作品,个中变化让人匪夷所思。
回到正题,《错位》在当时的电影界并没有引起什么波动,获得的奖也不如黄建新另一部电影《黑炮事件》的多。
直到最近几年这部电影又被重新翻出来,才有人感叹这部电影的nb。
它不同于《流浪地球》、《星际穿越》、《2001太空漫游》等硬科幻电影,它是属于像《彗星来的那一夜》那样靠情节取胜的软科幻。
软科幻没有华丽的特效,因此它更需要演员扎实的功底以及出乎人意料的剧情,在这两点上《错位》确实达到一种在中国科幻界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它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三、
故事取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赵书信(以下简称老赵)是一名人工智能的工程师,在这一领域,他十分成功,甚至常常会去接外国的订单。
除了一个杰出的工程师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局长。
这个在旁人看来耀眼的职位,老赵却对此并不开心,甚至有些厌烦。
因为身为一个局长,他整天需要开无尽的会议,更让他烦闷不堪的是,许多的会议还是重复且没有意义的。
这让老赵近乎崩溃。
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创造一个机器人去代替自己开会。这样他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他请人按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一副人皮,将它套在自己设计的机器人上,再输入一些文件、代码,一个新的“老赵”就诞生了。
机器人设计的很成功,它具备有老赵大部分的神情姿态,很快地就掌握了人世间的大多数规则。
代替老赵开的会甚至要比老赵还要出彩,这为老赵节省了许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
可正如一般的套路一样,老赵也发现了机器人身上有许多让人感到烦恼的地方。
比如说,机器人学会了抽烟喝酒,而它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装酷。
老赵为此说教了机器人几句也便没有再管他,但老赵没有意识到,这仅仅是机器人产生自我意识的一个开端。
在此之后,机器人做的事情越来越出格。
有一次再与老赵的对话中无意间提起,自己希望能真正拥有人类的意识,到时,就能将智能人联合起来。
老赵对此却并不在意,只是单纯地认为这只是机器人想多了。
但机器人变本加厉,他开始在老赵睡着的情况下代替老赵上班,私藏中央下来的文件,更有甚者,还间接气走的老赵的女朋友。
在一个梦里,在穿过一群僵化的人和一片白茫茫的大漠后,老赵看到了正在看电视的一位穿着古装的老人(可能是老子)。
老人察觉到老赵,关掉了电视,转身对老赵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福。”
老赵若有所思,终于意识到,再这么下去,自己可能就会完全被机器人所支配。
与此同时,机器人也意识到,只有将真正的老赵消灭掉,才能让自己存活于这个世上。
老赵不会放任机器人这么做,因为这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于是,老赵决定按下按钮,毁灭机器人。
可当按下按钮后,什么都没发生,老赵只发现自己躺在床上,看着周围没有变,机器人也没有被造出来。
之前发生的一切,原来只是一场梦。
四、
这剧情老套吗?
或许它就如现在许多平庸的机器人题材电影一样,用俗套的情节去讲一个众人皆知的道理。
它讲的是那个年代人们对机器人的一种畅想?
还是说,那个时代的人们早已有感觉到:科技的发展可能会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尽管《错位》的情节简单,然而在我看完它后,最大的感觉便是:
诡异。
本片的开头就够超现实主义了,在红光下演讲的老赵,破碎的实验器具,一场莫名的手术,不停转动的永动机,总给人想到什么却又说不出来的感觉。
接下来更让人匪夷所思。
老赵离开自己办公室总要经过一道又一道重复的门,而那个奇怪的女秘书也总是催促着老赵开会。
这一切如影随形地跟着老赵。
以及在机器人在喝酒时损坏电路,导致离开宴席后,就算放在人身上明明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当老赵坐在车上时,一个人转过头来笑着问了一句:“是不是你在捣什么鬼啊?”
而女秘书似乎也对老赵造了一个机器人来代替自己略有察觉。
开头和中段两个奇怪的梦,似乎都预示着《错位》在讲述的不止是人与机器人或者是科技的故事。
当老赵从整个梦境中苏醒过来,就更让我确信,这部诞生于1986年的电影,还有更深的含义。
《错位》中充斥着黑与白、红与蓝这几种对立色,它们或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但无一不暗示着影片里存在着深深的矛盾。
应该专心搞科研的老赵和热爱开会的机器人,本分的局长和看起来更像老赵上级的精明女秘书,似乎都对应本片片名:错位。
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而却看起来不应该是那样的,老赵梦里的那个看着电视的老子,虽然看起十分的突兀,却又给人感觉他本应该是在那里的。
哪个才是真正的老赵。
是肉身的,
还是机械身的?
我想他们都是。
一个老赵的内心,一个是老赵的外表。
红色的灯光代表老赵希望别人看到的光鲜外表,而蓝色代表老赵内心深处对这一切厌烦的内心。
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机器人在看完一场拳击赛后,决定去挑战真正的老赵,在那场拳击赛里,正是红色打赢了蓝色。
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老赵的梦里,我们是否可以推测,这整个梦境就是代表老赵在心里挣扎,是遵循自己的内心,还是应该装成别人想要的模样。
于是在影片末尾的对峙中,老赵按下了自毁按钮,结束了那个披着红色外衣,从开始就想代替自己的机器人。
老赵结束了机器人的生命,而仍有许多人,还未结束掉那个一直都想代替自己的,有着靓丽外表的机器人的生命。
或许,这才是《错位》想告诉我们的。
by手捧花茶
喜欢就关注一下不远杂文铺公众号吧
以上纯属作者yy,不接受反驳!
“你们人类制定了许多规则,内心深处却只希望别人遵守。” 以梦为契机营造出了一场诡异而绚烂的光影。 原来1986年我们就拍出了这么一部国产科幻电影佳作,而且以现在的目光来看,这部《错位》是空前绝后的。在当时宽松的审查条件下,大量黑色讽刺电影得以出现,而执导该片的黄建新导演正是当时的先锋人物。 “我以您的身份在台上讲话,台下的人不愿意听,也得鼓掌。” 片中对于文山会海的讽刺批判放到现在也极具现实意义,而对于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也进行了极为深邃的探索。 可笑的是,三十多年后,我们也只拍出了一部像样的科幻作品——《流浪地球》,并且对比而言,也只是在特效上有了提升。
2015年,改编自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的《三体》宣布杀青,并宣布将在2016年7月上映。
然而过了整整两年了,《三体》仍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不仅如此,游族影业当初还夸下海口“《三体》将拍六部曲”“单片投资达2亿元”“要拍中国的《星球大战》”“无上限追加特效投资”“《三体2》筹备工作启动”……这些通通没有了后文。
真正有进展的反倒是刘慈欣的另一部科幻小说《乡村教师》,也就是宁浩执导的《疯狂的外星人》,将于2019年春节档上映。
巧合的是,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另一部电影也是由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改编——《流浪地球》。
自从《流浪地球》发布预告后,网友纷纷说:中国终于要有一部像样的科幻片了。
其实,中国早在80年代就有科幻片了,不仅很“像样”,很震撼,还很超前。
《错位》
这部1986年的科幻片,在豆瓣获得了8.0的高分,好于87%的科幻片。
和近期热门科幻片相对比,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分数了。
不同之处在于,《错位》绝不是类似《侏罗纪世纪2》《环太平洋2》的视效大片,完全是以剧本和想法取胜。
男主角赵书信是一名工程师,也是一名局长。
他无法忍受每天无聊而又重复的文件和会议,于是制造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
机器人不仅可以灵活掌控自己的身体,还能模仿赵书信的表情。
赵书信还将自己的记忆植入了机器人,使他拥有自己的一切记忆,从而成了赵书信的克隆体,或者说替身。
刚开始赵书信并没有什么野心,他仅仅是让机器人代替自己去开会,以及做他不愿意做的工作。
当然,赵书信也不傻,机器人工作的时候,他就在家里监视机器人的一举一动。
机器人果然代替赵书信顺利开了会,介于他拥有赵书信的记忆,外貌又和赵书信一模一样,没有出一点差错,没有人发现任何异常。
唯一不足的是,散会后同事要和机器人一起喝酒,机器人担心被识破就喝了一杯,然后连忙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赶紧回了家。
机器人一路上踉踉跄跄,好在坚持回了家,没有暴露身份。
赵书信将机器人修好后,机器人对赵书信说:真悬啊,要是倒在马路上被送到医院,就全完了。你为什么不设计我能喝酒呢?喝酒的动作多帅啊。
赵书信担心以后同事再对机器人灌酒,连忙给机器人装了储存器,可以储存饮料,然后把它倒掉,类似于六脉神剑。
可能在有些观众看来,机器人并没有因为不能喝酒而被识破,导演完全可以不拍喝酒的戏份,或者一开始就将机器人设定为可以喝酒,先拍机器人不能喝酒,又拍赵书信给机器人增加喝酒的功能这场戏是不是有点多余?
恰恰相反,这一幕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是机器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
机器人让赵书信给他设计可以喝酒的功能,原因在于人类可以喝酒,所以他想变得和人类一样。
正如《银翼杀手》中,复制人的寿命只有4年,所以他们想像人类一样长寿。
又正如《机器管家》,身为机器人的安德鲁想要像人类一样恋爱,甚至想要成为真正的人类。
又或者是《人工智能》,还是《机械姬》,都是这样,任何一个细节,一个契机,都可能让机器人觉醒,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机器人,不再愿意服从人类的命令。
《错位》中的机器人今天想要喝酒,明天就可能想要的更多。
事实也的确如此,机器人没过多久甚至开始抽烟的,因为他说“抽烟很气派”。
而赵书信是不抽烟的,他以担心穿帮为由禁止机器人抽烟,但机器人并不情愿。
正是“喝酒”这件事,引发了蝴蝶效应,让机器人越来越不愿意做赵书信的替身、傀儡、影子。
他扬言:就算你把人类的知识都输入给我,我也只是重复。我要跟你一样,有个性,有思想。
于是,他开始违抗赵书信的命令,私自出门,私自和赵书信的女友小杨约会,开始看爱情相关的书籍,去了解爱情的含义,甚至趁赵书信睡着的时候把机密文件藏起来……
眼看机器人变本加厉,赵书信也开始了反击。
他早在制造机器人的时候就设计了程序后门,可以用遥控器关掉机器人。
除此之外,他还可以控制机器人的能量,限制他的续航时间。
这些都只是常规操作,更可怕的是赵书信觉得毁掉机器人太可惜了,他决定给机器人换一张脸,然后让他去代替人类做那些有危险的工作……
要么唯命是从,要么被销毁,要么从事高危工作,机器人该如何抉择?
《错位》由黄建新执导,他曾凭借《背靠背,脸对脸》成为金鸡奖最佳导演,还曾凭借《埋伏》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他拍摄了大量好评如潮的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豆瓣评分9.4,将职场的尔虞我诈刻画得淋漓尽致;《黑炮事件》评分8.3,又将官场的黑暗和多疑诠释得入木三分。
而《错位》又涉及到科幻领域,探讨了人工智能和赛博朋克的话题。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科幻片最重要的就是特效,而特效又代表着成本,所以成本越高,意味着特效越好,电影质量也就越好。
比如最近《流浪地球》发布预告时就是这样的情形,网友更关心电影的特效,而忽略了电影的剧本。
仿佛特效好就是好片,特效差就是烂片。
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错位》,电影中的特效极少,除了有大量一人分饰两角的片段之外,整部电影几乎没什么特效。
而且分饰两角并不需要CG制作或者3D建模,演员分别完成两个角色的表演并加以合成就可以了,严格的说还是属于实拍的范畴。
《错位》并没有什么天马行空的视觉奇观,关键在于它的想象力非常超前,它的上映时间比《人工智能》《机器管家》《我,机器人》等等都早了很多年。
这种以小博大,不以特效为卖点的科幻片还有很多。
比如豆瓣8.4分的《彗星来的那一夜》,导演用5万美元,5个晚上,1台手持摄影机,刷新了“拍一部优秀科幻片”的最低界限。
豆瓣8.5分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更是成本只有1.5万美元。
低成本高质量的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科幻片,当年温子仁拍《电锯惊魂》仅用了120万美元,耗时18天,就打造了这部恐怖片神作。
又比如近期热门的《网络谜踪》,原本只是导演和制片人的无心之作,整部电影都通过屏幕来推动剧情,仅仅13天就拍完,成本低得令人发指。
然而电影取得的成果与成本完全呈反比,不仅豆瓣评分高达8.7,还在全球范围获得了将近7000万美元的票房。
国内的《人在囧途》《心迷宫》《疯狂的石头》《驴得水》,国外的《猜火车》《两杆大烟枪》《活埋》《追随》,个个都是低成本高口碑。
前几年很火的科幻片《钢铁苍穹》更是骚操作,投资750万欧元,其中90万都通过众筹集资,最后成片的效果还不错。
反观国内,投资7.5亿人民币的《阿修罗》烂到无以复加,制片人仍然认为问题是出在特效上,还放出狠话:谁能再给我2000万美金,我能把他们(好莱坞)颠覆了。
觉得成本和质量成正比,你还是别拍电影了吧。
《错位》并不是唯一的优秀国产科幻片,1988年的《霹雳贝贝》和《合成人》,1990年的《大气层消失》和《魔表》,1991年的《隐身博士》,1992年的《毒吻》……个个都是小成本电影,但也都代表着国产科幻片的最高水平。
只可惜,它们翻来覆去都是八九十年代的老电影。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没有像样的科幻片,只是从21世纪开始,国产科幻片仿佛绝迹了。
好在,我仿佛又看到了国产科幻片兴起的曙光。
首部国产赛博朋克电影《破梦游戏》即将上映,两部刘慈欣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也定档2019年。
周星驰执导,吴亦凡、林允主演的《美人鱼2》将实现任意穿梭太空的“虫洞计划”。
江南小说改编,鹿晗、舒淇主演的《上海堡垒》已经杀青。
陆川执导,王俊凯、廖凡主演的的《749局》正在拍摄。
中国、芬兰合拍的科幻片《希望岛》已经在去年杀青,由《钢铁苍穹》导演执导,段奕宏、凤小岳主演,预计在2019年上映。
除此之外,张小北执导的《拓星者》即将上映,陈正道要拍《循环》,徐克要拍《星宠》,郭敬明要拍《未来未来》三部曲,韩寒要拍《天空制造》,邓超要拍《银河补习班》……全都是科幻题材。
2019年、2020年有大量国产科幻片上映,哪一部是烂片,又有哪一部会成为国产科幻片的希望,我们不得而知。
很有可能,2019年就成了传说中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届时,可能我们再也不用说“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一部像样的科幻片”这种丧气话。
张敏老师编剧电影《错位》的时代,是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文化开放时代——八十年代。由于国际先进思想、开放风潮的传入、演化,这一时期成了新中国电影业史上盛开的一朵昙花。相比于之前意识形态单一的宏大叙事的电影,八十年代的国产电影在各种思潮的滋养中,也更多的将眼光投向了发达的西方电影产业。张敏老师编剧的科幻电影,打破之前红色电影的单一叙事内核,完成新时代的科幻电影创新。 这部电影是政治舞台的黑色幽默与人工智能的巧妙结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赵书信,为了应付文山会海,他做了一个与他一模一样的机器人,代替他参加数不清的会议。而渐渐的,机器人越来越个性,越来越不听指挥了。赵书信感到失控,焦虑。他对机器人说的那段话点出了整部影片的出发点:“我制造你不是为了让你发表议论,而是让你服从我的意志,否则,我宁肯毁掉你。”张敏老师将讽刺艺术运用到了极致,通过机器人的毁灭,讲述了一个政治投机者的梦之破灭,但同时给每位观众深刻的时代警醒,这场机器人与人类的较量,不光是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科技的错位,它对未来世界的探索不止于这份平直叙述,这更是电影的无声反抗。 未来主义色彩浓郁的场景设计和道具的使用也是本片的一个亮点,活跃在世界电影舞台上的未来主义者蔑视对过去的崇拜,注重应变和独创性,追求精美与奇特的创作。而用镜头表现未来性是它与之俱来的象征。它的矛头对准时代和当前国家机器。片中的主人公赵书信有着强烈的孤独感,所以整部影片里出现的人物极少,更多的是无生命体的一瞥而过。伴随着寂寞的鼓点,配乐和镜头的转换也显得孤独而静谧。 这部电影是科幻电影业的创新,也是把幻象运用于现实镜头里的一次大胆尝试。与之前的红色电影、国产叙事性浓厚的社会、家庭伦理电影相比,它的“不接地气性”却尤其合时宜,看不到一点矫柔做作的痕迹。张敏老师立足科学本身,在浓重的政治色彩和科幻氛围里,没有忘记立足生活常识和物理想象,在沉静中向人们展示一幅未来科技的美好蓝图,虽然其基调生发于中国政治舞台的黑暗角落,这份尺度的把握与轻重的权衡值得被时间铭记。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的这种另辟蹊路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超现实主义镜头尝试,让我们看到了它走向更远的可能性,同时,这种电影剧本的写作与拍摄,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事业的春天。
【A-】这片真的,放在大陆电影里实在是过于“错位”的存在。充斥着压迫感的构图,游离的雾气和超现实的布景,精妙的转场剪辑,以及放纵的色彩搭配。单就美术风格来讲,简直完美师承库布里克,哪怕现在,也没几部大陆电影能在这方面向其逼近。那个时代的中国电影人,幼稚而又伟大。
欧洲先锋派电影语言在国产片中的完美尝试。无论冷峻的节奏、现代感十足的布景及配色还是关于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都神似库布里克的《2001》。其中有穿插表现主义的梦境象征,还有结尾两人对峙的“港片式站位”都很难相信这是曾经大陆影片水准。导演最新的作品是《建党伟业》。他本人也“错位”了吗?
赵书信:“人的生命有限,我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机器人:“诶,不想干的事情你就不干嘛。”赵书信:“你不理解,不想干的事情我当然可以不干,可是这么一来,想干的事儿我也就干不成了。 ”
带炮进京惊动整台国家机器的黑色幽默后,在这个更极致化的后现代布景中(前现代的处境),是更超前的身份的焦虑,这恐怕只有80年代的保驾护航提供的优越空间才会造就如此“大跃进”似的构想。因为几乎从来没有一部中国电影这样指明共产主义的意思就是科幻。『有在前的,将要在後。』这是说给黄建新的
八十年代的妇联大会上女干部能吞云吐雾 二十一世纪日常生活中男艺人不能当众吸烟 别锤 没有半点女性不能抽烟的意思 对比阐述一下事实 真印证了片里说的 “你们人类真怪,给自己立了很多条文,却只希望别人遵守”
黄建新同志如今真是错位了
微醺之中看黄建新《错位》(1986),几乎和《黑炮事件》同等先锋能量再次深感很多导演从80、90年代以来,一开始很会拍电影,不迎合别人,到00年代不会拍电影,开始试着迎合与改变,最后不会拍电影,坠入到重复和失语的窠臼,一片悲凉,这些人是宁瀛、黄建新、王小帅、张元……是什么变了,要写悼词么?
如果当年能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中国电影能厉害到什么地步不敢想象,可惜,中国电影人却选了一条更容易获奖的道路。
早期关于人工智能 梦境的经典科幻之作。暗含各种政治嘲讽,原来80年代才是中国电影的春天!
做个机器人每天帮开会,果然很中国式科幻……本片可看作是《黑炮事件》的延续篇,刘子枫主演的角色还是叫赵书信,色彩方面对红色和白色的实验性使用依然很先锋
三十年前的软科幻,欧气十足(字面意义上的),简直怀疑黄建新本人就造了个开会机器人,然后现在已经被该机器人杀了埋了取而代之了
被女秘书的女王气质迷倒
《流浪地球》出现的前30年中国没有任何一部科幻片超过了这部《错位》。然而《流浪地球》只赢在了特效以和中国观众30年来没有看到过好的国产科幻。
对官僚主义的批判、黄建新式科幻打光、现实和梦境的对比、机器人意识的觉醒,这部片子题材之大胆,思维之超前,三十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中国科幻电影可以超越它。如果当时真的按这样的路子拍下去,哪还有好莱坞科幻片什么事啊。PS:机器人意识中一定没有植入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有了这三定律,又会怎样,智能人的意识觉醒或许是迟早的事情。
80年代神片,可惜XX转折断档了。很好奇黄建新从揶挪体制到后来的伟业系列是怎样的心路,为了不开会造个机器人,那时几部印象比较深的国产科幻这部算技术很好的了,比黑炮糙些但更先锋和独特,看片尾演职员的特效摄影应该有很多幕后故事期待回顾展讲讲吧,有几段镜头很牛,刘子枫分饰两角显实力。资料馆。
2019192 天山。人性到底有多复杂呢?做局长的他是官僚体制内的身不由己者,而在与智能人的关系中他即化身独裁者。
拍出《错位/黑炮/背靠背》是黄建新的“知”。去拍《建国/建党伟业》是黄建新的“行”。黄建新不但没有错位,而且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希望黄建新早日当上广电总局局长兼党组书记
说这是中国最好的科幻片,应该实至名归吧?!
可以说是没什么科幻精神的科幻片了,更多是社会讽刺寓言或小品,所以用不着拿机器人三定律之类的基础科幻法则去追究它。对开会的讽刺可真强,现在可不敢这么拍了。当代艺术的那种时代美感在这个片子里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构图、色彩、空间感都看得出精心的设计,尤其是走廊上层层的门非常有意思,太喜欢了,非常大胆。节奏一般,叙事不抓人,台词有点尬,不过放那个时代还成。同样是分身梗,成为对社会的极好讽刺,特效很棒,虽然大部分两人同框时会有一个明显的分隔物,但是做得也算是从视觉上无缝衔接了,这种电影魔术式的东西放现在看都非常有趣。
不是太认同一部分影迷吹捧八九十年代所谓开放的论调,的确这个时期的一部分电影光怪陆离,显得别具一格,但是总是怀念旧时代其实也显得很迂腐。黄建新自然是春秋笔法的高手,总是暗藏褒贬,这部电影利用一个脑洞将人与机器之间的错位和文山会海的官僚主义两个命题交叉探讨,在编剧层面还是挺考究的,视听展现方面也体现出不少独特的想象力,只是很多地方似乎过于赤裸裸,也过于追求一种形式感,反而显得不那么深刻了。而且豆瓣用户基于自身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更喜欢讽刺时政类的题材,更容易给出较好的评价吧。但我还是要承认这类片子是有点儿意思的,只是这部错位后面的发展其实几乎都在意料之中,没有太多的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