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属于科幻恐怖片,连接异空间的大雾笼罩着小镇,异空间的生物开始捕猎人类,在恐惧下人的内心也开始变化,总体来说,情节还是比较紧凑,比较吸引人,但是有些血腥镜头还是让我觉得难受,不恐怖但吓人,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结局很出乎人的意料,也让人纠结,人性中的选择或善恶有所讨论,往往陷入危险的人们总是被人性的弱点打败,会引起人们的反思,个人觉得还不错。
关于这部电影涉及的宗教、信仰、人性等方面的问题,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多,也很有道理。应该说,这部电影可以思考的东西很多,最后安排的戏剧性结局也同时给了大家一个开放性的结尾,导演并不想简单地说教或者给大家一个普世的真理,所以才引发了大家很多的讨论。在这里也想补充一下我的看法。
被困在小镇超市里面的各色人群组成了一个独立也是被隔离了的社会群体,而面临危机时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的反应,每个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角色被最集中地表现了出来。如果淡化由于不同信仰所造成的不同选择之间的对与错,我更倾向于这部电影从本质上探讨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或者群体-在面对客观的不可知外部环境时的不同选择。如果站得更高一点,这部挂着恐怖惊悚外衣的娱乐片很严肃地探讨了人类文明如何进化的主题。迷雾是突然降临的,在把人类推到面临绝境的角落里时,自认为已经拥有相当文明程度的人类好像回到了以前的蛮荒时代,关于未来何去何从就好像文明发端时人类讨论地球是方还是圆,欧洲黑暗时期宗教裁判所迫害自由思想一样,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掩盖了的人类精神文明的虚弱一下子暴露了出来。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整个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看到了三类“人”:一类是律师和David代表的进步力量,比如理性、科学...尽管他们之间有剧烈的冲突,前者代表了法律,但他过分自大,觉得人类或他信仰的法律无所不能;而后者是艺术家(有没有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哪些人最早倡导的吗),也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力量。但站在文明发展的高度,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坚信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而Mrs. Comardy代表的却是相信不可知,把一切交给上帝,甚至反过来为了维护宗教来压迫其他人的类似宗教裁判所的消极甚至反动力量;还有一类就是广大的碌碌无为的跟随者。但有意思的是,导演还另外安排了一些不同的个体:一个是那个一早出走的母亲,就像有些朋友所谈及的,她代表的就是人类的本能,是爱也好,还是护犊情深也好,她的选择完全基于人类或者母亲的本能;另外一个是去拿枪的摩托党(暂且这样称呼),他临出门时对Mrs. Comardy说,“ I believe in God too; I just don't think he is the bloodythristy asshole you make him out to be." 他代表的是信仰宗教但又相对理性的中间进步力量。这2个人物的加入使得被围困在超市里的人类小社会的组成更有阶梯性,更加有血肉。
再谈一下David的结局。就像哥白尼被宗教裁判所无情烧死一样,人类的先知们大多没有美好的结局。他们走出去,或者是像伽利略倡导新的理论,反对蒙昧和盲从;或者是像麦哲伦探索新的陆地,反对闭关和保守。因为他们进步,相对于愚昧的先知,他们始终是少数派,力量渺小,但却是人类探索文明和自身迷雾里面不可或缺的明灯。当David悲怆地自问,“they are dead; for what?"的时候,其实电影本身早先已经给了答案:David看到妻子的遗体,问”let's see how far this fuels can take us to?", Amanda:“Maybe we can clear the mist"。这个时候,电影的主题The Mist很明显地代表了外界环境的不可知和人类社会本身的蒙昧和阻碍进步的黑暗保守力量。而他们的出走就象征着人类进步的先驱力量,可也明显地带着宿命的悲剧性。他们死在军队过来解救的前一刻,而且是死在David自己的手下,是不是导演在暗示我们进步力量的局限性,两面性还是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也许是兼而有之吧。导演给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暗示的就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或许这样的说法有点灰暗,但当David他们开车经过超市门口,超市里面的人群目送他们离开的时候,作为先知先驱的力量,相信很多人已经相信他们才是促进人类发展的真正力量。
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是Arrow project的科学家和军队。他们是整个灾难的始作俑者,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恰恰是他们,代表的是科学,传统意义上说,他们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但他们打开了潘多拉之门,偷了上帝的苹果。科学的发展到底要把人类文明引向何处去?最近的Matrix、AI等电影都探讨了这个命题,这里就不展开谈了。
迷雾发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是好莱坞包装的人类社会内部发展和探索外部未知世界的史诗歌剧。人类在超市里对抗异形生物的火把和电影里高调的Enigma似的音乐无不元素般地对应或象征了人类的历史。很喜欢网站一位朋友说过的话,大意是“人类盲信自己,人类放弃自己,人类拯救自己,人类攻击自己,人类怀疑自己”,等等。当然你尽可以忽略这些晦涩的对应符号,而去享受史蒂夫.金和弗兰克•达拉伯恩特带给我们的惊悚旅程!
《迷雾》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社会行为学教授在讲课,先假设一个特殊的极端的情形,然后硬生生的把各种类别的人揉在一块,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领域来讨论人性,讨论解决方案,却忽略了当人身临其境时所产生的他所应有的正常反应。
从男主人公和其他人关于能否开门发生的第一次争执,我就预感到这不是一部悬疑恐怖片,这很可能又是一篇只以为是的学者纸上谈兵的说教文。当男主人公和自己当律师的邻居又发生争执时,我笑了,TM的果然是一部指手画脚的说教片。 借用一件事来让人在极端环境下将平日里压抑掩藏的冲突,迷茫,猜疑放大,并观察研究本没有错,但是作者在这部片子里运用的也太明显,太粗糙了吧。每一个人,普通工人,律师,宗教狂热者的表现过于刻意了,仿佛作者迫不及待希望他们把这些话,这些观点早早的,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却忽略了环境背景。这倒有点像低劣的摄影技术——把两张不同环境的照片中前景主要人物和背景画面生硬的合在一起,试图用这种便捷的方式得到一张精美的照片,却忽略了前景人物身上的光线,色调和环境背景的光源显得格格不入。
影片中,在如此恐慌,危险如此未知的情况下,我们的律师仅仅因为之前和男主人公的一些官司上的冲突就毫不犹豫的选择拒绝相信男主人公,以及其他四人的话,甚至连去看看证据都不愿意。一开始显得善良真诚的宗教狂热者面对别人的关心时不可理喻的嘲笑和鄙夷发生的也太突然了吧。人物性格的脱节有点让人觉得背后有一双急躁的手在推着他们走,完全不像自然产生的变化。那种感觉就像在物理课上,老师会不断说:现在我们先忽略空气阻力,忽略球的体积,忽略blablabla,然后我们来判断这个球落地要花多少时间。 这种排除,假设法方式在理论研究上是可行的,但是这是一部电影。我觉得作者一定是把自己埋书里太久了,整部片子充满了书呆子般的酸腐味。
想描述人性,这部片子明显准备工作做得太少了。我觉得你要不就学别人《僵尸肖恩》一样用戏谑,讽刺的夸张手法来表达你的思想,要不就认真严肃的把滋生这些冲突的必要条件丰富一点,不至于看着刻意而生硬。
我看过很多西方社会学,心理学者的演讲,他们在论证一个观点时,必须尽一切努力回避实验者本人的先入为主的观点,潜意识主导实验的结果,尽一切可能让实验在一个不受影响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只有反复进行这类的实验,这些学者才敢小心翼翼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打着实验的幌子,却急切想把自己不成熟的观点强加于人的学者。我实在难以想象《迷雾》竟和《肖申克救赎》是一个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的作品。
说到人物塑造,有人说讨厌里面那个传教的宗教老太婆。要我说,我讨厌里面每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是那么不真实,该冷静的时候都像疯子一样,该恐慌疯狂的时候又莫名其妙的平静。每一个人都像在念台词一样,行为和嘴里迸发出来的台词、情绪完全不搭调。就像在看一张漏洞百出的合成照片一样。他们都是弗兰克·德拉邦特实验室里造出来的怪胎,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弗兰克·德拉邦特那极为片面而幼稚的想法。
这种人性的恶确实让人毛骨悚然,只是那个结尾太掉价,却也在情理之中了。★★★☆
结局太神了加两星。 转评价:THE MIST——典型的散户心态,大盘刚开始不好的时候犹豫不决,失去了离场的最佳时机;等到指数不断震荡下跌,又一次次补仓,一次次被套;最后在底部割肉出局了,结果国家队出来救市了,大反转
真的被吓到了,看了那个反英雄的结尾半天回不过神来。 只要提供足够的恐惧,人类就会变的比任何怪兽更凶残。
维度极丰富。像是最近招远事件的一个注脚,围绕女神婆展开的情节,可窥见邪教发展传播的模式。片子整体犹如一个古希腊式的悲剧。男主角像史诗中的英雄,正直,有屠龙斩棘之勇,以头脑、感召力带领他的人民走出困境沼泽,做出的所有决定都英明正确,可最终依然难逃悲剧的宿命。这绝望的迷雾也击倒了我。
因为如此讽刺的结局,必须给五星。人类之绝望,不在外物,往往来自于人类自身。绝望之后的绝望,是最可怖的!
男主贯穿全篇的个人信仰丧失得有点突兀了吧
看着剧突然回想,这部电影令人害怕的不是绝望,而是怀疑,怀疑生存目的,怀疑自己的极限,怀疑整个生活是不是梦境
……我艹……
As a species, we're fundamentally insane. Put more than two of us in a room, we pick sides and start dreaming up reasons to kill one another. Why do you think we invented politics and religion?
120806观毕小说:相对小说,电影对结局加强了戏剧冲突,小说的结局是白版,电影则是黑版,小说看起来更像个开局而电影则拥有相对完整的悲剧总结。世界观交待小说只以阴谋论的方式简单地将对异世界的猜测以传言(箭头形动)的形式几笔带过、完全没有正面描写。库苏鲁神话影响自然是有的,小说较为浓重。
1.贝爷在都不会死,为什么就是不明白 2.神棍真误人,中枪那刻整个人心情都变好了 3.结尾神作,困境中的绝望才是最大杀手 4.以后组队一定要带老奶奶
希望落空的绝望。虽然结局对前面的交代并不能让人特别满意,但意境很到位。“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但是完全的自信就真的能解救自己吗?”
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i hate this movie,fucking religion
结尾真是神来之笔
结局很震撼.他人即是地狱.
结尾有争议很正常,人类不就是爱站个队嘛,所以反讽的效果对比现实一下就出来了,混吃等死往往会活得比较好。影院看绝对加分了,尤其中途那全场的掌声。设计感强有时确实刻意,但节奏渲染的末世气氛很棒。其实情设那些说不通的事情没必要解释这不就是未知的恐惧嘛。导演距今最近的作品能再放部《绿里奇迹》就好了。
结尾真冷啊……居然让hero逃脱了所有的劫难,最后以为完全没有指望的时候,杀了一起逃出来的人并且亲手杀了自己儿子,特英雄主义的决定要独自面对恐惧和绝望,结果却等到了军队的营救……看到这个结尾,我真的好想笑哦,太冷笑话了吧——都能熬到那会儿了,为啥不多熬一下下,等到boss们出现了,实在躲不过去的时候,再无奈的自杀呢?另外,旧约真万恶真可怕,然则旧约却是真正的宗教啊……最后要说的是,那个早就该被hero干掉的旧约女人虽然很恶心,但是说的话里却有好多好多典故,值得留心。
男人不隨慈母出走超市,失落生還機緣;男人提示閘外聲音來由,害死男孩;男人堅持闖藥房,反正失救;男人鋌而走險拿槍,子彈為悲劇提供可能;男人決心作絕命的流浪,顯而易見,他錯了。如果對錯全憑成效得失,他全錯了。可是對錯本著的,不只這些,不是嗎?
迟来的希望更让人绝望,一个让男主角绝望的结论令人有更多的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上帝,个人英雄主义还是爱? 其实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让我减掉一分是这个结尾。如果没有这个结尾很多东西并没有必要去刻意推敲,可是现在天一亮军队一到就草草收场,给人感觉这个结尾太突兀太不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