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剧场”又新鲜出炉了由冯大导操刀的失败之作《回响》,延续以往的“传统”,犯罪行为最终由“变态”来完成,所有人物都多少有些精神失常,“心理学”和“心理医生”高频率出现在情节和人物对话中,也因此有了另一条实则更加重要主线:夫妻之心理战。除此之外,剧集的野心还反映在对网络热门话题的高度敏感上:原生家庭,女性生存方式,贪腐,底层民工精神状态等等,我们的制作团队统统试图染指。本来,没有王朔的冯小刚都好像差了些什么却要硬装的样子——回想《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和《芳华》——这个项目竟然想要的更多了。主线“夫妻心理战”有点冯小刚版《中国式离婚》的意思,或者说得更具体点就是《手机》和《非诚勿扰》版《中国式离婚》,因此中间有几集(不办案的时候)还是能让人欣赏的,也让人能够理解为什么冯导会看上这部小说;但一让蒋雯丽换作宋佳,一让她当上xing jing队长并试图上下求索真相、人性和正义,就明明是超出了冯导的熟悉领域了。
故事本身想要讲一个三流文艺批评家和一流女xing jing的婚姻危机,乍一看相当吸引人,但经不起细想,原因很简单:一流xing jing根本不可能看上三流批评家,打一开始的对话就是不可能的。当然,你可以在经验层面上说现实中夫妻的组合可能性是无限的,但当你要通过创作来再现有效的冲突和和解的时候是不适宜选那些具体的个案的。所以,这是两个硬拼接在一起的故事:《中国式离婚》的故事和《谋杀 the killing》的故事。
一流的侦探是断子绝孙的,这不仅仅是流传在xing jing二代们童年记忆里,理论上更是如此:对正义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苏格拉底是什么结果?敢不敢凝视尼采的深渊并被吸进去?女侦探更不能幸免。女人对正义的疯狂追求自然也能在《安提戈涅》等地方找到古早的共鸣:为了一个亲人的正义可以无视其他亲人,结局当然也是献祭了自己。杜琪峰《神探》里刘青云有句经典台词:“破案用的是右脑不是左脑”,道出了或许女人比男人更是天生的神探,同时也更难以抵挡深渊的诱惑。
《回响》想把冉咚咚塑造成《谋杀》女主那样的直觉异常发达探长,同样是探讨女jing的困境,同样是分不清工作和生活,《谋杀》这部原产自北欧后再在北美被翻拍的剧集实在是太经典太懂西方人了,女主角的破案过程同时也是她从潜意识到明确拒绝进入平庸的婚姻(对象是心理医生 哈哈)的过程,《回响》却正好相反,破案确实让她开始审视婚姻了,但案破了,俩人又好了。
真 探是必然分不清工作和生活的,真 批评家肯定也是。三流批评家可以,但他不能和一流侦探在一起。或许,其实故事本想把男主塑造成一流批评家来着,但作家和影视团队自身水平有限,无法想象一流批评家。不能怪他们,当今文艺批评行业内的人其实也不能的。
【本篇无剧透,请放心食用。】 冯小刚执导的《回响》是一部心理悬疑剧。 这部剧的亮点不在于要侦破的案件有多么离奇,凶手作案的手法有多么高明。 它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也就是审讯调查的过程中,所有嫌疑人、证人耐人寻味的供词上。 就如同一场罗生门,每个人说的话都可能是假话。 本剧的女主角冉咚咚是一位刑警,而本剧采用了双线叙事,一条线指向她所调查的案件,另一条指向她的家庭,她的丈夫。
作为刑警,冉咚咚要通过审讯,从嫌疑人和证人的供词中找到案件的真相。作为妻子,她也要从家庭的日常交流中找到丈夫隐瞒的真相。 总之,一个人的话语,多多少少会暴露他内心的隐秘。 我们每个人都说过假话。人心里真正想的,与他说出来的往往不一致。 假话也分有意识的,无意识的。杀人凶手会有意撒谎,目的是掩盖犯罪真相。 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撒谎,更多的是为了维护自尊,以及照顾他人的感受。 人都会无意识的维护自尊,社会化交往培养的同理心,也会让我们无意识的照顾他人的感受。 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确实会说不少假话,但大多是无意识的。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一回家父母就问他考得怎么样啊,他会无意识地回答“不知道”。 如果父母再多问几句,孩子可能会恼羞成怒,大吼“别问了!烦死啦!”然后冲回自己的房间锁上门…… 我相信以上这个场景,大多数人应该都比较熟悉,或者说比较容易理解。 孩子说“不知道”并不是真的不知道成绩,而是为了维护自尊,下意识地将谎话脱口而出。 然而,这句谎话没有经过刻意编排,它就像应激反应一样自然,目的就是为了阻止父母的追问。 我们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便可以这样将孩子的内心活动还原出来。 但实际上这一切的发生,只有一瞬间。所以我才强调,孩子的谎话是无意识的,并非有意为之。 同样的道理,我们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话语,大多也是在无意识中讲出来的。 即便它们很多是假话,但其中仍然蕴含着一些我们内心不愿面对的真相。 精神分析学有一个经典的比喻:我们的话语表面上看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冰山的大部分真身,则隐藏于潜意识的水下。 其实,《回响》里的案件审讯,和所有人物日常交流的方式,就已经很有精神分析的味道了。 冉咚咚对别人说的话进行质疑、追问、分析、引导,就是在一步步揭开对方的内心,窥探对方的潜意识。
《回响》就是一部深挖所有出场角色潜意识的心理悬疑剧。 如果你对罗生门式的故事感兴趣,对精神分析感兴趣,《回响》应该是你的菜。 说完亮点,再说说本剧其他的特点吧。 一般来说,影视剧是非必要不使用内心独白的。 因为影视剧不同于小说,它是视觉化的艺术作品,它比小说更具体一些。而小说则比较抽象。 影视剧擅长用人物的表情、动作、对白这些比较实在的,可视化强的元素来表现故事情节。 而小说则擅长借助文字对人物做大量抽象的心理描写。 如果影视也像小说那样使用大量内心独白来表现故事,就无法体现影视作品的优势,变得和小说一样了。 然而,《回响》中还是穿插了一些内心独白的。 尤其是在悬疑剧中,角色使用内心独白来做自我剖析,就会过早透露太多的信息,从而破坏掉一些悬念。 所以,我的理解是冯导故意这么做的,又或者说,是“不得不”这么做的。 如果一部悬疑剧敢在前期透露很多信息,一定是后面埋了很大的反转。 由于之前透露的信息诱导观众产生“我以为是这样”的误判,结果反转来了“居然不是这样”。否则不能解释这些内心独白的用处。 通常情况下,内心独白不同于一般的人物对白。 之前提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难免撒谎。而内心独白是自己讲给自己听的,没必要撒谎。 也就是说,内心独白是最接近真相的一种表达方式。 所以,我才说冯导敢在悬疑剧里使用内心独白,一定是“别有用心”。 可见内心独白确实是这部剧的一个特点,至于它会不会成为一个真的亮点,还有待后期观摩…… 另外再补充一点,女主冉咚咚的丈夫叫幕达夫,是一位文学教授。 而民国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文人,叫郁达夫。郁达夫一生情史复杂,结过三次婚。 他曾婚内出轨,给第一任老婆戴了绿帽,娶了第二任老婆后,这位第二任老婆也给他戴了绿帽…… 一个幕达夫,一个郁达夫,我相信这个名字不是巧合,应该是隐喻了什么…… 最后,我想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说谎。” 不,准确来说,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说谎,有时候甚至说到连自己都快信了。
也许,我们的谎言不是为了骗别人相信自己。也许,我们最想骗的,就是我们自己。 就如同这部剧的剧名《回响》一样,你说出每一句谎言,最终都变成了回声,折返而归。 我们最想听到的,并不是别人对你的谎言作出的真实反馈。 我们想听到的,只是自己谎言的回声。
直到结束来豆瓣看评论才知道导演是冯小刚。
我是无意中点开的第一集,是利用了晚上孩子们都睡了后的安静时间,泡上茶,用了五天,看了三次,第三次也就是今天看到凌晨3点,认认真真看完的。
首先,剧评们让我很失望,一水的低分,各种负面评论。其次,我认为这是一部比较优秀的电视剧。画面、演员、爱情、亲情、婚姻、家庭以及故事性和可看性,都没问题。问题是大多数评论透漏出的自以为是、刻薄、傲慢、浅薄和吹毛求疵,还有人身攻击般的嘲讽,这帮人在现实里有多渺小和自卑,就会在豆瓣上表现的有多俯视和骄傲。一个个装的跟高质量模范人类似的,充其量也就是个资深沙币。
冯小刚活的好不好,徐帆幸不幸福,不用谁瞎特么操心,最特么烦拿人家私事论人品作品的道德模范瞎哔哔,你们先把自己活成好人,把自己父母妻儿养活好!整天吃不到就眼红切齿酸人家的小人心态,活的不累吗?
去尼们玛的!!!
《迷雾剧场》,《回响》居然是冯小刚导演。
想想之前他导的《北辙南辕》,好像也并不算很出彩,中规中矩的都市言情片。似乎影迷们对于冯小刚的要求比普通的导演会更严苛许多,所以《北辙南辕》某豆的评分定格在4.9,这部回响目前的分数是6.1,看起来无比惨淡——我有时在想,如果导演不是冯小刚,这样的剧集评分会不会比现在更高一些呢,或者说,它们是不是真就值目前的这个分数呢。
爱之深,则责之切吧。在我们这一代影迷心中,冯小刚跟张艺谋陈凯歌一样,都属于殿堂级别的导演吧,所以当他一部作品出来,作品所要承担的普世意义上的批判,会比作品本身应该承担的多得多,因此,影迷们对其作品比其他导演的作品会更苛刻许多。
像当年的《夜宴》,当时出来的时候那铺天盖地的谩骂,如同陈凯歌的《无极》以及张艺谋的《英雄》,在那个当下,整个评论的语境里,没有任何宽容可言,并且那种语境会裹挟着影迷去进一步地疯狂,最终所有理性都会渐渐被瓦解,剩下的只有非理性的张牙舞爪。
我记得当年许多人在骂《夜宴》,我觉得真挺冤的,一个命题作文式的作品,能拍成那样其实并不容易,并且其实,我一直挺喜欢《夜宴》,但是在那个当下,影迷其实并不理性,许多人甚至会攻击我的喜欢,但是现在回头去看,其实似乎也并不有当年传言的那般不堪吧。
《迷雾剧场》和冯小刚,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来。可能是这部剧开播之前就会让人颇有期待,目前的6.1分会不会是因为期待值普遍太高而结果多少有点不符预期所以反而被拉低了分数呢。甚至在我看来,《迷雾剧场》许多剧,是不是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因为金玉其前,再攀巅峰的难度太高,所以大部分后出的剧,其评分都会比较偏低;当然,这只是我一家之言,不求苟同。
我喜欢《迷雾剧场》,或者说——《迷雾剧场》里大部分的剧我都比较喜欢,但是因为影迷对它相对苛刻,所以它的许多剧,得分都相对较低。
比如这部剧,它同时被冯小刚和《迷雾剧场》两个IP同时加持,自然期待值在血脉上就会比较高,甚至会比其它的同类剧高许多,但是从它所呈现的效果来看,似乎有点盛名难副,于是它的分值较低,也就情理之中了。
我其实想过,这部剧的文本会不会比剧集更好呢,因为,剧情大部分都是在审讯、对话、聊天中去一步步推进,而在展现对话这一方面,文本可能还能比具象的影视来得更具备冲击力,毕竟影视还要靠演员的演绎来表达,但是没有任何演员,能比读者直接在脑海里展现出来的那种演绎更真实生动了。
看这部剧的时候,对于金额的阔绰着实让我惊叹,或者说,朱雨辰饰演的徐山川,他的挥金如土的能力,让我十分倾佩。是我对花钱有什么误解吗,还是冯小刚或者原著作者东西的钞能力超乎我的想象。
比如徐山川对夏冰清做了那件事之后,先给了她一百多万的现金,让她还清了她的家庭负债,而后给她租了房,一说要买车就给了几十万,一说要出国要注册公司就又是给了钱,简直不要太有钱,也给得太轻易。徐山川在剧里远不只夏冰清一个情人,他有众多情人,如果他对他每一个情人都如此阔绰的话,无法想象他手上可供挥霍的钱有多少。
可是,当吴文超设计出来的那场戏,夏冰清傍上了足球运动员王川,他却显示不出他所拥有的钞能力,竟成了十分无可奈何的被迫离场的那个人,并且反而不舍夏冰清离开而回头追过去。剧里明明说他想方设法要摆脱夏冰清——可能也对,抛弃是一回事,被抛弃是另一回事——所以,他可以对她弃如敝屣,她却必须对他不离不弃——而这又引发了另一个更大的矛盾,夏冰清说没有离开他,只是一场戏,他又反而受不了。
冯小刚意图把这两个人的关系弄得尽可能的复杂。先是强奸,然后是妥协,然后是斯德哥尔摩,然后是反客为主,然后再是欲逃之夭夭……而且这中间,冯小刚甚至意图让这两个人的关系看起来有些情感纠葛不清。我不说这不好,但是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处理方式,看似是粉饰太平,似乎是表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千丝万缕的牵扯剪不断理还乱,但是这种表达在我看来太刻意,太强求,反而就显得不自然,不流畅。
另一对主角,也让我看得十分难受。冉咚咚与慕达夫,这同样是一对看似幸福美好实则千疮百孔的夫妻,他们有着让人羡慕的工作,并且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是十分出色且优异的,同时他们有一个可爱懂事的女儿,以及健康并且乐观的父母,所以他们的生活,不可能不幸福。
然而事实上,他们的生活让人感觉窒息。慕达夫求欢而不得,在他们的夫妻生活中,这似乎是一种常态,并且冉咚咚在他们的两性关系中,一直起着主导地位,加上她的专业素养,慕达夫的一些小细节会被无限地放大。
慕达夫有没有背叛过冉咚咚,在我的理解里,是有的。他与美女作家贝贞从没停止过暧昧,他与自己的女学生几次开房虽然最终并没有在肉体上出轨,但是至少在当时,他曾经是想过出轨的,虽然他最终的确还是守住了自己,但是最后一次差一点,如果不是女方叫停,他其实就已经出轨了。
这几次开房却最终没有现实上的出轨,给了他们夫妻生活里,埋下了一个最不安定的注脚。如果,如果慕达夫身体也在这几次开房中出轨了,他其实在他们的两性关系里,就做不到如同剧里所表现的那样无辜、无奈、愤怒,以及理直气壮,他们的关系也许会更好处理。但是慕达夫是去开了几次房,并且他也确实在身体上没有出轨,并且他似乎也的确无法解释清楚那几次开房做了什么,因为如果按实说了,虽然身体上没有出轨但是精神上,他的那条车轨早已经不知道拐到哪去了。
解释不清,无法解释,但是他又确实没做什么出轨的事,于是他试图用谎言去解释那些不合理的行为。这便又激发了冉咚咚作为一个优秀刑侦的本能,她抽丝剥缕地把他的谎言的破绽都给找到了,但是她还是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她更加抓狂了。
好几次,看着他们躺在床上的两边,各自醒着又各自装睡,真的很好地诠释了同床异梦。可是他们明明还在想着对方,这种割裂感,让人更加难受。
我同样不喜欢剧中对吴文超与夏冰清两个人关系的那种处理。当然,我只能说,冯小刚对于这两人关系的处理,颇让我有些意外。
类似吴文超这样的人设,其实我们别的影视作品中并不少见,一个略带自卑,不好看,没什么钱,永远只能用仰视的角度在瞻仰着自己的女神——纵然,可能这个女神在他所看不到的地方,比他还要更加千疮百孔。但是他要么看不到,要么看到了也不在意,甚至更爱他的女神。
所以这部剧的大部分时间里,吴文超其实都是符合我们对这种人设的一个预期,直到后来他接受了徐海涛的那个计划。我甚至一开始还觉得,他会不会借着这个计划,让夏冰清离开徐山川,自己也就近水楼台,但是当他最后以一个更低的价格转包给自己的同学刘青时,我发现他开始偏离了这个人设应该有的预设路线。
冯小刚是不甘流俗的,但是在我看来,俗之所以约定俗成,是因为我们作为观众来说可能会更喜欢,并且接受程度会更好。我其实不喜欢冯小刚的这种不落俗套——我甚至可以接受更阴暗些的转折,比如说爱之不得,毁之……但是把自己的女神以一个更低的价格转包出来,这样的情节在我看来,是不是太过凉薄了。
相反,我其实有点喜欢另一对——徐山川和沈小迎。在这部剧里面,他们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财富自由,各自有各自的事业,然后各自有各自的各种玩,并且对对方的各种玩,都相当包容且理解。当然,他们最终死于政治正确,他们的这种夫妻方式是不为主流观念所认可的,所以不得不,给他们制造一些可能他们也许都接受不了的狗血剧情,毁掉了这段可甚称是人间清醒的情感故事。
沈小迎与徐山川,有着一个无比坚固牢靠的三观基石,所以要毁掉他们,必须从他们内部着手。看似毫无破绽的关系里,维系起这种关系除了无比浓厚的感情之外,另一种可能就是清醒无比的理性,而打破这种牢不可破,就是让他们的理性之外又掺杂点情感进去,然后再从他们都深爱的孩子下手,这种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瞬间土崩瓦解。
主流的观念最终也许是接受了这种呈现,但是在我看来,这样并不好。如果让他们一直清醒到结束,可能故事所展现出来的的那种彻骨的冰凉,还要更深刻几分。
整个故事的走向,一波三折的层层转包,颇有讽刺意味。最开始的时候,徐山川给了自己的侄儿徐海涛两百万,徐山川给钱的意愿综合来看,是因为他睡了徐海涛的女朋友占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应该也是表达了要摆脱夏冰清;徐海涛找到了吴文超,转包给他,花了五十万;吴文超找到了同学刘青,给了十万;刘青找了外来务工人员易春阳,给了一万……
我看到了结局,真心不敢相信,冯小刚居然这么玩。徐山川花了重金供养的夏冰清,最后之死,竟然是如此草率。人命,当真只如草芥一般——天地不仁,万物皆是刍狗矣。
冯小刚是懂观众的,所以最后的结局是——我觉得人间清醒无比牢固的那一对,终究溃几,而我觉得让人窒息的那一对,最终似乎走向一个团圆的结局。
可以说,这样的结局无疑是为了政治正确而做的。本来是一个冰凉的故事,最后却非要套上这么一个非常主旋律的结局,看得我十分不舒服。
我在想,这部剧的原著小说,会不会跟剧有不一样的走向。如果有,可能会比这剧更出彩,如果没有,我会觉得没什么阅读的必要了。但是在我对整剧的观感来说,我有种这样的感觉——可能,原著会比剧集更好一些——没读过原著,仅仅只是一种感觉。因为剧集所呈现出来的种种,许多场景似乎文本反而能表达得更好。
2023-04-11 01:44:12;农历二月廿一。
这个凶手的安排是神来之笔
层层承包,情感逐层消失,人性理智也逐层消失,到最后的真正让夏冰清彻底消失的人,是一个半智障。
这个半智障甚至还拥有强大的审美能力,甚至会写现代诗呢,
比浅浅什么的写的好多了,要是有个好爹,那就牛逼大了。
别得瑟,只要你跨过了那根线,哪怕你再怎么安慰自己:我没有,不是我,甚至PUA来调查你的人【精神有毛病】,你最终也会成为这样的半兽人。
现实中可能会有半兽人逃脱审判的,在这一点上,我也赞同导演的选择。
如果连文艺作品里审判这些跨界者的勇气都丧失了的话,还谈什么现实?
绿了吧唧的色调,同样是南方城市背景,比《隐秘的角落》和《狂飙》不知差了多少。里面尴尬的台词,男女关系那点破事被冯导老年痴呆般地唠唠叨叨个不停,感觉就像一个垂暮的老色狼洋洋自得地回忆自己并不光彩的人生履历…冯导真的老了,导致整个片子都是一股浓浓的暮气。还用张国立那些人玩多少年前的手机梗,把人尬到吐🙄🤮。
我还是给了三星,演员在努力了,但想改为两星,后面不知怎样,属于看不看都可。《平原上的摩西》我都在二刷了,要说怀旧和文艺,人家可用心多了。冯导现在的作品处处给人的感觉就是个老油子,而他自己恐怕还不知道自己的局限,还不服老~真的,早点享受有钱有闲的退休生活它不香嘛。
张国立、黄轩、董洁…跑个龙套而已,冯小刚是想证明自己人脉有多广吧。你说夏冰清最后是被葛优杀的我都信!
现在的电视剧能不能最起码把前两集拍好点,哪怕后面注水也行啊,要求不高吧。
高级啊,破案剧的路数探讨婚姻,刚炮儿还是有两把刷子。
迷雾剧场也就🔥了两部剧,其他的都乏善可陈,早就不是🥝的金字招牌了,这次连宋佳的演技都翻车了,怎么说话有气无力的,拜托,她演的可是名警察啊!
还挺喜欢的,确实对白有一些文艺,有人觉得矫情,我倒挺喜欢的。只是弹幕一直在觉得女主令人压抑,我想说,婚后女人的压迫感来源于男人。你的另一半两次开房记录解释不清楚你还会对对方继续信任吗?
先说演员,宋佳就是有股劲儿,别人都没有;包贝尔我上次看他作品也是跟宋佳,一晃好几年,他还行,主打的就是自然不做作。最后说导演,反正我能看下去,我很吃冯小刚这套。
这台词都是哪整的啊???念课文呢? 各种举例子、各种比喻和排比,上小学语文呢?做作的一批!请问警察审案的时候到底是干啥呢,你爱她吗?你爱过她吗?……这特么是悬疑剧?一集电视剧50分钟里有45分钟夫妻俩吵架、回忆,干脆别叫《回响》了,叫《想离》吧!!!!
感觉是,冯小刚2000万接了个活儿,然后层层转包,最后10万包给了几个电影学院在校大学生拍完的。(注:换算比率来自于本剧)
我已經氣的無話可說了心裡不禁湧起了一股魯迅式的悲哀
看了两集揉揉眼再次确认了下是不是冯小刚导演的,怎么能演的这么假,果断弃剧。
毫无灵魂的做作剧情…比八角亭还离谱的存在,十分钟剧情就能让人如坐针毡
好矫情的台词,冯小刚是你教房东这么说的吗,“她对于我来说 就只是每月十五手机响的那一声叮咚”。谁家房东到警察入屋这么文艺
宋佳为什么说话用这样的腔调,不调大音量都听不清楚,眼睛也无神空洞,是不是拿错剧本了。
烂尾烂的离离原上谱……
宋佳和王阳夫妻俩床上吵架这场戏就没处理好,两个人没有夫妻的感觉,表演也不在一个节拍上,各说各话,想要呈现的观点冲突完全没立起来。另外想吐槽一句,色调太难受了。
这里面,有一大半是徐帆对冯小刚的控诉。
演员( 除了局长)、摄影、美术指导、配乐都加分,问题还是出在剧本。由于原著本身一般,剧版略有提升但没大刀阔斧的改编,仍然保留太多小说里互相拉扯、比喻式的、严重失真的对话(竟还用内心独白这么落后的形式?)组成了一段段碎戏,导致悬疑剧失去了最重要的悬疑感。现在市面上这类关于女性面临工作与婚姻双重困境的题材算常见,但探案类的国产剧并不多,这部又让人看到离着Mare of Easttown的距离有多远。(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的冯小刚可是引领国产剧的先锋,不该越拍越回去
周蓉&蔡晓光挺有缘分,终于二搭了!
这不是刑侦探案剧,是家庭伦理批判剧。。。宋佳演警察的真的是一言难尽。。。
层层外包的结果就是最后接活儿的是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