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考里斯马基的芬兰三部曲第一部就奠定了他美学风格的基调。忧郁的灰蓝色,突然拉近的人物特写、轮廓模糊的光影,还有幽默感、充满留白的镜头——有人说这是布列松和小津的混合体,的确有这样的观感。但比起美学,我更欣赏阿基对爱的刻画和理解。
“它发生了,这没什么好,也没什么不好”这种安全感的来源得益于男女主始终如一的温暖陪伴和包容。在现代社会里,一段感情关系中的孰是孰非落实到了非常细微的地方,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举动。显然凯瑞的许多举动被单独截图放出来都会引起一轮社交网络的口诛笔伐;为什么他要对妹妹发脾气?为什么他会把钱输光?乃至于为什么他不做饭。我们越来越难以忍受有缺点的人,有缺点的爱情,不完美的伴侣。但阿基告诉你,这不是一对神仙眷侣,这只是两个人失业的人,一对贫穷的夫妻,互相容忍和爱着对方。这才是生活最真实的一面。为什么要爱,为什么要忍。这些并不是问题。但当我们看见艾娜因为找到了不喜欢的工作靠在凯瑞身上啜泣的时候,我们明白,这就是无可取代的爱情的模样。在颓废、迷茫、委屈层层包裹下,找到安心的感觉或者说依靠。
失业、挣扎与爱情,这三者同时出现在描写最底层人民生活的电影里,没有剧烈的冲突和刺激,但我们仍然感到了揪心,直到结尾艾娜和凯瑞一起凝视着餐厅外的天空,我们终于放心了,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一段正在进行的生活,不需要问理由,它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仅此而已。
先为不懂芬兰语的同学们补充一条:työ在芬兰语里是“工作”的意思,Ravintola Työ就是“工作餐厅”。失业太绝望最后开餐厅起了这种名字,真是很积极向上了!
以及电影前半段关张的那家Dubrovnik,据说是专门为这部电影设计建造的,电影拍完之后那个霓虹灯logo搬到地下室的bar里当墙面装饰用了(芬兰人拍个电影都那么环保)。现在应该在赫尔辛基Alppila附近,有机会可以去实地考察。 Aleksis Kiven katu 17, 00510 Helsinki //goo.gl/maps/sJ2VY8dGt7BNbhno8
再补充一张Kaurismäki的赫尔辛基餐厅地图
《浮云世事》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看完电影以后再来看电影的名字,《浮云世事》挺有意思,想到了很多年前的一句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即使是双双失业,生活也还是得继续,整部电影都在讲夫妻二人失业后的生活,但我觉得两个人的感情也挺让人感动的,尤其是看到丈夫输掉了所有的钱以后,妻子的反应不是我能想到的任何一种失控情绪,而是握住丈夫的双手走出去,好吧,这个细节甜到我了! 每次看完一部电影以后我都想写点什么,因为只要是看电影,就一定会联想到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有现实的也有不现实的,既然这是一部有关失业的电影,那我就讲讲我的求职经历吧,跟两位主角的故事还挺像的,我的文化水平不高,甚至连个大专都只上到一半就辍学了,所以找工作对我来说几乎伴随了20岁到25岁之间,我换了很多工作,不需要文凭的工作不难找,难的是找不到好工作,那种迷茫感就像饥饿一样,会让人失去尊严,并且长时间处于焦虑的状态(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当初从干了三年的电子厂辞职,没有失业金,没有补贴,一脚踏进了求职的不归路,我给饭馆端过盘子,去肯德基当过服务员,到沙发厂钉沙发,去手机店推销手机,甚至被骗去做传销,最后还去了工地开槽等等等等,走过很多很多弯路,这对于一个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家庭背景,且不善言辞的人来说,几乎是必然的经历,所以我看到电影中夫妻二人都38岁了还在为生活,为工作奔波的时候是很有感触的,那种感觉我很排斥,每次想到都很绝望,我想为什么我爸不是李嘉诚呢?哈哈哈,太"搞笑"了,当我说"搞笑"的时候,可能就跟电影的基调一样,你说他是黑色幽默吗?我倒不觉得他有多幽默,也没有多黑色,而是一种轻喜剧的表现形式,很多看似性冷淡般的台词和布景,时时刻刻让人处于失业的焦虑之中,角色们台词并不多,像一幕幕话剧,简单明了,失业中和失业过的人看,应该会更有感触吧,至少我看的时候一直带着一点无奈和苦笑,对了对了,就是这种苦笑,这个词来形容相当精准了! 电影终归是电影,不会一直让人看不到希望,而现实终归是现实,也不会每个人都一帆风顺,所以我们需要电影来"洗洗脑",顺便给自己打打气,似乎看完电影后,你就真的相信明天会更好了,电影的最后夫妻两个人站在门口抬头仰望,有人说那是在看着我们,我倒觉得他们是在看了一片浮云,什么都是浮云!
初看电影不太习惯男女主角之间的表达,不像其他的银幕伴侣,比现实更近许多的物理距离,动不动kiss拥抱秀恩爱,也不拌嘴吵架闹别扭,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很冷淡漠然的样子,看着都不像夫妻。可是反思我们生活中结婚多年的夫妻,其实不说love也不吵架,如果不是油盐酱醋茶当家度日7件事真的也很少精神的交流或默契。这大抵就是北欧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吧,丈夫在窘迫的环境下也常常送花给妻子,对方目无表情地接过去;丈夫失意醉酒倒地,妻子也陪他躺在地上,轻抚他的背,动作中透出的家人的温暖。
这对夫妻遭遇了低潮更低潮,先是丈夫失业,然后妻子失业,找工作处处碰壁,只能卖家具度日,最后的积蓄也在赌桌上散尽……现实主义中又添了几段黑色幽默。
1. 妻子工作的餐厅里,厨师在厨房发酒疯,身材魁梧的保安去干涉被弄伤了,只能换身材娇小的妻子上,几分钟摆平。导演这里在省略的镜头里展示了妻子强悍的个性和办事能力。也看得出导演厌恶暴力,他几乎直接跳过了所有的暴力镜头。但是跳跃的镜头并没有造成跳跃的叙事,或者为观众的理解增加难度。
2. 最后开了新店,店员身上挂着巨大的广告牌行走在大街上宣传拉客,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艰难,看到了角色的努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们这些平凡人碰到了困境只能咬着牙熬过去,让时间去消化,自己只能尽力而已,结果很多不在我们控制之下。
高福利国家也不是阳光普照的呀,也许不小心你就身处阳光找不到的阴冷角落。
Aki标志性的东西都在,比如对比分明的配色,比如让人物从镜头里走开,又比如Outinen……但我就是没法接受。用音乐把空间添得满满当当,甚至让演员做一些卡通人物才会做的表演,这样的Aki不是我认识的好Aki。
1、这是把人往死里逼的节奏,一点点掐着人的喉咙,在你胸闷的快要爆裂,绝望的即将窒息时给你一点甜。2、还好有点甜,这时候阿基兄还给人一点希望,《薄暮之光》里还那点希望的光都被他黑了。时间改变着一切。3、音乐美的很有生活质感!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阿基,开场一曲爵士就让我完全深陷。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不摆出苦大仇深的姿态,面对苦闷又煎熬的生活,电影拍得沉静、舒服、熨帖。极简的影像风格一下让我想起了韩松落曾经写过的一句影评:“又冷,又洁净,又暖。”共渡难关的夫妇,互相帮扶的老友,一抬头,就能看见希望的天空。
去买电视看吧,反正钱也还不起了;去看场电影吧,无论如何生活也不会再差了。喜欢上完夜班,在风雪中搭上你的电车后的轻轻一吻;喜欢无论去了哪里,回到家都要带回来的一束花。所以任你卖了车、输光钱、丢了工作、体检没过,都愿意无条件信任你。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搀扶着过一生,总好过酒杯里盛果汁。
阿基这部拿捏得真好,风格、情节与情感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苦情戏用他这种颇为布列松混合小津式的极简方法有效避免了煽情,但文本对社会暴力结构的深刻揭示又精确地使人物令人同情。矛盾的解决方式虽不无降神之嫌,但也是个"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表述(新饭馆叫“Työ/work”哦),订饭还要靠工联
原来是餐厅电影!!!一度以为考斯基是不是觉得,整个世界永远处于经济危机,但或许他只是关注这些卑微、体面又想自食其力的底层人物。从电影院跑出来要求退票的一幕太搞笑了——虽然表面上一点都不好笑。然后,厨师油头粉面的回归更搞笑。只能说,结尾太温暖。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下崗再就業,苦澀生活中又帶有濃濃溫情。再加上些許冷幽默。不過結尾的這份美好又是那麼虛無縹緲而不切實際。某種角度和黃宏小品一樣。讓人不由得想哼起劉歡的那首歌: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大不了重頭再來......
下岗创业指南。“新无产阶级”,小资、中产式的审美、雅致,无产阶级劳动者式的窘迫而危在旦夕,越看越觉得不似考里斯马基之前的趣味,特别是屋里的画作、sony电视机,像是佩龙帕一贯的角色所可能的一切,最后的确提及纪念他。儿童肖像、墓地,都是佩龙帕。活着就有希望,苦尽甘来,痛仍在。
Kati Outinen的演出总是一再令我明白,表演其实不是单靠脸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几乎没有表情的表情和音乐,就完全可以表达情绪。Matti Pellonpää孩时的照片放在书架上,Kati擦拭书架、凝视照片、转身、头靠在书架边上,这一段表演用来怀念Matti,几乎没有表情,但可以看到她的呼吸、颤动和怀念。2021.11.13 是啊,今天看的三部阿基里的Matti,第一部是可靠的垃圾处理工,第二部把我埋在垃圾堆里,第三部用照片怀念这个本来写给他的角色。看阿基的电影,芬兰给我的感觉不是社恐,而是永不低头的骄傲。
混合喜剧元素的悲剧,最后是放晴。那些风格化(室内场景设计也是)的冷幽默(鸡怪的太对我胃口),令人想发笑,却又笑不出来。在结尾,摄影机的俯视对应男女的仰视,回想开头的爵士乐表演,镜头从仰视到平视(带出餐厅没聚神的客人),最后变为俯视,既伤感悲悯又温情。其中能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
在失业的痛苦日子里就是要看看这黑色幽默的励志片。当然这种结局反倒让我觉得现实生活更加悲凉得多呢⋯⋯
芬兰语跟瑞典语没有亲缘关系,但高元音饱满到裂化还挺像的……考里斯马基太会调动共情了,结尾真的是胸口一块大石落地的感觉,观众跟角色的心理是绑在一起的。不知道芬兰人居家的布置与配色是不是这么简约,但发现了一处导致强烈舞台感的因素——家中内景用的是硬光,人在墙上留下浓重清晰的影子,这似乎是非特殊表达时很少会采用的打光。
贫贱夫妻百事乖,浮云偏逢漏屋雨,静如小津冷如松,道是无情却有情
生活就是在你顺风顺水时给你当头一棒,在你触到谷底时绝处逢生。
目前最爱的一部考里斯马基电影。1.尽管围绕着失业下岗的主题,且大半时间人物命运与心境都渐次跌坠下沉,但阿基却大胆地摒弃了灰暗阴郁的纯冷色系,对每个场景的色彩都做了精妙调配,室内后景多为淡蓝色,暖黄为辅,红色(尤其是女主的酒红大衣)点染其间,整体多用降低饱和度的红黄蓝绿,甚而接近于莫兰迪色,美观耐看又冲淡了悲凉情绪。2.又见内敛克制的冷感表演,与浓烈抒情的配乐相调和(片头钢琴爵士与[lonesome traveller]太棒)。3.本片呈现的亦是从小资意外滑落至无产者再竭力回升,以及女性自助与拯救身边男性的历程,男主那份宁可饿死也不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自尊心令人五味杂陈。4.阿基依然以画外音的手法间接回绝暴力,一如制服疯狂厨师与男主被揍的场景。5.影院中的激烈战斗声、红色售票墙vs[地球之夜][钱][亚特兰大号]海报。(9.0/10)
在之前总会觉得在表现形式上与布列松的电影很相似,都是不强调表演的“影像写作”。但在精神上看着越多越区别明显,虽然是北欧的阴冷,永远低饱和的调子,但无论生活处境多凄苦、多郁闷,你是不会在人物的脸上看到一丝愁容的,更不用说是哭泣了。若人生只是一出排演好的戏,那何苦悲惨流泪。
89/100 “影像-情境”。考里斯马基对北欧风格的捕捉太精准了,静息态固定机位,机械式的镜头平移、人物调度,在舞台化布光中,一种可观看的、同时又带有间离的“情境”逐渐产生。引入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异化(失业情况下的小资产阶级事实上是被无产化的),人物在社会情境中,人物在家庭情境中。可《浮云》却并非聚焦于社会学的,而是哲学的、贴近人物的。失业不接受救济,这份固执的尊严充满着加缪式的、对生活荒诞本质的反叛。形式上还是冰冷的,与独特的行为冷幽默、与摄影机构建起的影像交融,升华为独特的北欧气质,在收尾的俯拍下给予出恰到好处的温暖。
困境的产生 相濡以沫的爱情 他带来的那束鲜花 无一不让我想起法斯宾德的《Ich will doch nur, das ihr mich liebt》不成想的是,这一部我竟然哭的更厉害。难以自制。
无产阶级,移民话题,鲜花,御用女主角,对空间和色彩的运用,考里斯马基让我梦回法斯宾德了。如果拿本片和《恐惧吞噬灵魂》对碰,无疑是法斯宾德的胜利,《薄暮之光》也不敌《狐及其友》。但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考里斯马基的电影苦涩仍有希望,法斯宾德将冷漠进行到底。一个无关紧要的巧合,1982年法斯宾德去世后不久考里斯马基才正式开启自己的导演生涯,我假装听到了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