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原著立即来看电影版。有点失望。
原因:原著精华不在了!
尽管波兰斯基在视觉上做到了极致的还原,无论是娜塔莎·金斯基,还是选景和场景设计和服装设计,几乎每一分钟我都有截图的冲动,就像我读原著时几乎每一页都有摘抄的冲动。油画般的视觉效果真是太棒了!
但是,波兰斯基对于原著的改动我是不满意的。
波兰斯基美化了亚雷克,削弱了对苔丝和克莱尔的塑造。亚雷克在原著中是一个诱奸苔丝的十恶不赦的恶魔,受色欲的驱使,前前后后一直纠缠着苔丝,给苔丝的人生造成了慢性扼杀,而在电影中,亚雷克是个温文尔雅,重视自己名誉的绅士。原著对亚雷克的笔墨很多,中途他有两次近乎的人格转变,电影里全被删改掉了。我不懂为什么波兰斯基要美化亚雷克,令我不能不想到影片上映前两年他强奸幼女的丑闻。
苔丝在原著中是一位自尊行极强的女性,面对婚姻的破裂、生机的压迫,她从来没有向丈夫(克莱尔)和丈夫家里求过一次情、要过一分钱,没有向自己家里要过一分钱,面对亚雷克的殷勤,也是明确的拒绝。她在严酷的高原上,靠着自己的力量争取每一分钱养活自己,这在电影中体现得并不明显,电影仅仅展示了她的工作状态,但对于背后的动机,述说地并不明朗。原著中,苔丝作为一位未婚失贞的少女,面临着来自的社会的偏见与恶意——自己的孩子不能有正常的葬礼、丈夫接受不了他的过去、农场老板的故意为难、由于她的不纯洁被赶出家乡,她所遭受的痛苦,最后全部转化为对亚雷克的憎恨,转化为了杀意,电影中,苔丝对亚雷克的憎恨似乎仅仅来自于爱情方面,显的苔丝像是一个执拗的痴情的蠢货。
克莱尔在原著中的转变与成长是有大段描述的——也就是他的巴西之旅中的经历,电影中没有展现,甚至没有明确表明他最后接受苔丝的原因,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导致豆瓣评论里很多喷这个人物的现象。在波兰斯基的镜头下,苔丝和克莱尔这两个人物都显单薄了太多。
说起转变,原著正是靠着两位男主角的前后转变来塑造苔丝的,原著中苔丝让亚雷克两次因色欲堕落(虽然苔丝从未主动诱惑他),让克莱尔抛弃了旧道德的偏见,这正反衬出苔丝她迁巧的容颜、诗的气韵、纯洁的心灵,她是“女人空幻的精华”!电影由于篇幅原因对每个人的塑造都削弱了,便没有这层反衬之意,苔丝这个人物的力量也就不那么强大了。
原著中高潮——巨石阵的情节(这段我太爱了,反复看了好几遍),电影也拍的不尽人意,以我的经验来看,是原著小说写得太难拍了,原著中,场景-人物情绪-符号象征是高度统一、浑然一体的,电影没有做到这一点。
我理解电影篇幅的限制,导演不得不删掉很多东西。但原著的精华恰巧被丢掉了。
也许这也是好的,电影的缺陷让我更加明白原著的伟大之处!
这个片子里的很多东西,诚实、纯洁、自尊、信仰什么的,当今世界已经很难看到了。
马也买了 钱也拿了 就算结婚了人家还打算负责到底 还养你全家 好吃好喝海景房供着 最后所谓的真爱回来了就把人给杀了?…… 表哥:我有一句mmp……
苔丝但凡有一丁点儿的世故或精明,就不会以这样的悲剧结局。可是她偏偏纯洁而天真,忠于自己的内心,只能一步步迎来自己的不幸命运。
被父母的虚荣、亚力克的淫欲、安吉的爱情,逼上绝境的苔丝,是个真正的天使;好姑娘总是遇上坏男人,越好的姑娘遇上的男人越坏。真邪门。
被上帝同时给予贫穷和美貌的姑娘,几乎都是悲剧胚子。
苦情肥皂剧。真没劲。
很琼瑶的情节,没有一个很正统的所谓反派,却有最惨的结局,让人不免唏嘘!三小时的片子并不觉得长,波兰斯基也可以很传统~摄影太让人赞叹了,音乐和服饰也非常古典美。金斯基真漂亮,十几岁的少女就是肌肤吹弹可破神马的,结果一搜竟然有和波兰斯基的八卦,汗。。。
苔丝用美貌和纯真完成乡土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摆渡,她要死了,身后太阳正在升起。
苔丝这妞很不靠谱
利用上海电影节看了4K修复的170分钟版本,原以为会很闷,结果看得整个人都被带到大银幕里面去了,跟着苔丝的命运一起颠沛流离。太他妈好看了,两个自私的男人,其实我能说我更欣赏德伯少爷么?他毫无疑问是个流氓,但也是个真小人,总比伪君子强太多。
波兰斯基在视觉上完美再现了原著,摄影如油画,布景服装美得令人心醉。几段激烈情节作了省略,金斯基表演内敛克制(不逊于[德州巴黎]),与全片沉静忧伤的基调水乳交融。| 苔丝遭诱奸时漫涌的雾气;渗过天花板的一抹血痕;晨光熹微,苔丝独卧于巨石阵中,一袭红衣,苍茫雾散,终不能违抗命运。(9.0/10)
什么是真正的悲剧?就是真爱、欢愉、富足、荣耀、平静、安宁,人生所希冀的都不得拥有。贫穷、饥寒、困苦、窘迫、鄙夷、凌辱、流离、走投无路,人生所不欲遭逢的都碰上了。甚至连不该死的人都死了。到头来,全剧却找不出一个可以怪罪的坏人。这就是真正的悲剧。简直可以高呼道:吃人的礼教道德啊!同时
不比原著逊色的翻拍。猥琐表哥其实挺像个白瑞德啊,倒是那天使小白脸,不明白女主角看上他什么了。
Tess你这一辈子好不值。你在追求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金斯基好美,故事好惨!看的时候忍不住边流泪边痛斥男淫!!哈代你真是妇女之友,拥有多么悲天悯人的苦痛心灵~
安吉对苔丝非但有一种肉体上的占有欲,而且有着知识分子对于无知者的高傲。所以一个知识分子男人对于女人的要求就更加的苛刻,除了肉体还有道德,文化等等挑剔的条件。而且这种挑剔的借口还是以很华丽和道德的名义提出来的。 摘自http://www.douban.com/review/2890
这个版本给我的感觉是Alec倒是有情有义,结果被无情的苔丝杀掉了,所以看完后找不到原著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利用一颗草莓完成了最初的诱惑……
《冷血惊魂》是身体向空间的不断延展,那么《苔丝》则是一种被视为身体的空间意识,就在那场创伤性的,苔丝与亚雷克的“强暴”之后(就在“关键时刻”,维多利亚式的,象征着道德的浓雾恰逢其实地到来,波兰斯基不仅复刻了道德律令掌控下的含蓄创作,这一幕的消失也证明了它将不断出现),波兰斯基使用了一个相似的,以空间为主导的,情色与恐怖并存的场景:苔丝将自己闭锁在房间之内,亚雷克在外面请求进入。影片也对应着苔丝本人的不断自我闭锁——现代主义的创痛。波兰斯基版《苔丝》的问题和它的优点一样明显,他过于沉浸在对于情感的描写之中从而令剧情成为了仓促的表演。
8/10。被嫌弃的苔丝一生。晨曦映衬下农民聚餐、光线中漂浮的尘雾、乱风吹皱起荒山野草、红日从巨石阵升起,颇收油画与剪影之功效。波兰斯基挖掘原著主题的电影化实属完美,去掉了宗教环境和行刑场景,哈代点到为止之处都明确揭示。不明白安吉尔哪点好,草莓、学口哨、架马游林的性诱惑不及他过水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