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人和善,有大智慧,耐心,尊重人。通过劝说老婆运动改变了老婆和自己的生活状态,生活积极。值得信赖的(小李和同事,父亲)有智慧的人,不骄不躁。下定决心学体操就去做,而且向儿子取经。对待儿子有耐心,家庭氛围好。锻炼身体很重要。看到父亲偷偷学太极时没有出言打扰保护父亲自尊心让他有时间去培养爱好和信心。和小李的骄躁老李的固执形成对比。给大力士和老李票让他们找到合适的运动方式,由此可知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锻炼方式很重要。小说气象台的伏笔埋得好。
《大李小李和老李》2K修复版(沪语配音)去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 我觉得沪语版非常好 吴侬软语超好听 说方言的人物更加鲜活 使得故事更加立体 更加趋近于真实 让观众迅速破除观影屏障(虽然故事本身带有一定的虚假性)看到了和现在喜剧非常不同的在当时受到政治条件限制的喜剧作品 谢晋导演采用了上海滑稽戏的表现方式 演员表演的痕迹非常重 夸张的表演也是重要的喜剧因素 特别喜欢影片中所呈现的家庭关系 (包括夫妻关系 父子关系)以及邻里关系
作为一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片子 听完了老师的分享后收获最大的可能是了解了电影的创作背景 在1962年的中国 国际形势变化 中苏关系恶化 中外对外要还大量债款 对内有全国大饥荒 为了让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怀抱信心 改善当时整个低迷的社会氛围 中宣部给上海电影制片厂下达命令 让其拍摄喜剧作品 以求鼓舞人心 在当年上影厂拍摄的9部作品中 有4部喜剧 谢晋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营造了一个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担负起了改变人民心理的重任 通过作品唤醒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心
个人非常惊叹于电影片头和片尾的动画制作 1962年的动画真的太棒了 根本就不输米老鼠(指的是动画的动态感)不知道中国的动画到底是怎么变成现在的喜羊羊的 还有当时的电影制作 一个导演一个副导演一个美工一个剪辑一个摄影一个或几个编剧 真的是简简单单的团队 制作出的电影却非常完整精美 品质优良 而现在的电影一出字幕满屏都是人 然而作品质量却越来越差(此观点排除分工精致的电影大厂好莱坞)
石川老师讲到 电影拍摄之前 编剧开会讨论 这样以来剧本就会打磨的很完美 那个年代一部电影的成功其实并非导演一个人的成功 而是一代人的成功 也可以说是国营厂体制的成功 比如电影刚开始砸球的片段 夏衍在《写剧本的几个问题》中分析电影开头十分钟最重要 而这部电影开头便做到了主要人物不露痕迹一气呵成地挨个出场 这是编剧们集思广益的成果 而升降的拍摄方法 呈现了具有关联性的三层空间 即一个整体的空间
两段上下楼梯的拍摄打通了人物所处的空间 升降机导演要求做的 木篮子极其简陋 这是社会主义工人阶级生活的表现 门则消除了集体和个人的隔阂 开头分配馒头的细节也体现了按需分配制度的优良 电影中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石川老师真的很有南方人的气质 谈到现在年轻人的问题 过去的人们写剧本拍电影都是有感而发 是对生活和生命最真实的感受 而现在 能打动人的东西严重缺失 他曾见过年轻人网上扒上百个段子 剧本需要段子时就从文档里找 这是不对的却也是没有办法的 因为这个时代影视的生产已经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去体验生活了 大量的内容需要从网络获取 石川老师强调我们找灵感时要注重对于内心世界的挖掘 毕竟这才是最真的
最后说一下2K修复沪语版吧 这是谢晋导演一直以来的心愿 石川老师曾答应谢晋导演帮他完成 谁知拖了好几年 在谢晋导演逝世十周年的时候 石川导演终于行动了 修复资金得到了上海电影集团任总的帮助 他们在去年一年内修复了6部片子 包括修复了4K版《芙蓉镇》谢晋导演认为《大李老李和小李》汇聚了当时上海最好的一批滑稽演员 很遗憾没有留下他们最初的声音(方言) 黄佐临说“滑稽戏是世界上最好的喜剧” 滑稽戏来自草根来自市民 是真实的上海市井生活 滑稽戏也成为了上海本土重要的电影元素 甚至影响了中国电影喜剧精神
石川老师考虑到影片的发行 没有选择选择滑稽戏的演员进行配音 而是选择了全明星制 徐峥 郑恺 唐嫣等大腕零片酬参与配音 在配音导演乔峥老师的指导下还原了60年代的上海 方言亦涉及上海 苏北 宁波方言 真正做到了时代的还原
踏入影厅,一眼扫去,怎么多是老人家?坐定抬头,望见银幕上的大标题,明白了。我们这些由影迷组织通知自购票的却是入了人家的夕阳红专场,顿时感觉自己的腿脚也不灵便起来,有点哆嗦了呢。 听完了一位居委阿姨样的领导的映前讲话,还额外听了段戏,提前体验下退休生活。 沪语开场,心中一声“嗲”!从来看得都是普通话版本,这经2K修复后带1962年原配沪语音轨的版本颇为珍贵,原版沪语音轨的版本远比普通话版本有更浓的生活气息,亲切得很。这种能在影院观赏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也确实不枉我这特意请的半天休假。 其中有两小段有些遗憾,也带来了困惑,这两段都是音轨正常,但画面却使用了重复片段来填充。一段是在小李在电话中误把老李当大李之后衔接的是小李和老李的面对面谈话,此时沪语音轨继续,但画面却又重复了之前老李的电话画面;第二段是在体育宫,弹钢琴时的画面,却穿插了之前老李看乒乓球时的画面。是这两段原始拷贝有胶片损失,因而采用了重复素材填充,还是沪语音轨与普通话音轨有别,所以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因为记不清普通话版本这两处是怎么样的了,无法比对,也只能猜测了。
CCTV6时代,爸妈津津乐道的喜剧。/// 20180809@小西天2厅2排 时隔二十年在帝都和小李(妹妹)重看,老版沪语无字幕+画面修复。除去扮演大力士的关宏达或因东北人故会冒出几句普通话,都是非常道地舒服的老话,一“笃定”一连词“么”均色艺(当然受官宣题材限制,口白并没有特别活泼)。今天回头看这片,仍是十七年时期不可多得的喜剧成就——移风易俗如春风化雨,集体主义弊端也藏头去尾鼓励多元取向。片头片尾动画部分上美厂烹小鲜游刃有余,上滑则贡献了一批“流量明星”,回来查各位主创下落真是悲从中来(大李死于文革后批判四人帮发言,大力士文革初期跳楼自尽,理发师文彬彬死于文革,体操姑娘尤嘉文革后移居香港)。
还算有喜感,希望以后多多分享优秀的国产片
在老电影里把propaganda融合的最妙的一部喜剧。笑死人了
这种从精神到体魄的强调有渡荒的原因,但依然可以窥见某种独有的气象,以体育锻炼为引展现了从国企到乡村的方方面面。
@ BTV卡酷 今年某地的高考作文题真的不是取材这里咩。。。看到被关冷库就想到了 囧 好吧 我的关注点很奇怪
竟然是谢晋的。
原来以前我的发型跟书店营业员姑娘一模一样。。。怪不得那么多老爷爷老太太都喜欢……
跟谢晋比,冯小刚就是说相声的。关宏达这样的角儿如今哪儿找去啊?谢晋那就是好莱坞传人。
哈哈太有趣了!妙趣横生,诙谐滑稽,这格调当真令人朝气蓬勃,这配乐加分不少。当年的浦江新村是现在的浦江镇吧,当时的民风那么淳朴,当时的条件真的不好反倒是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了希望。7.6
在电影学院蹭课看的。。
晚清十大武林高手之一,与黄飞鸿、霍元甲齐名的“千斤神力王”王子平,受谢晋之邀,欣然出镜,于此片中客串一位太极拳老师。据十大高手生平事迹改编的电影,多不胜数。能一睹真人风采的,唯此一部,虽然只是区区几个镜头而已。
那时候人可爱, 嘴一翘就笑。
我就记得那个甩辫子了 哈哈哈哈
好玩儿
好怀念那个时代国人那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感觉。这让我不禁想,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件事情发生,现在的中国该会有多好。这部电影现在看来可能有点俗套,但是它记录下了当时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这些是非常珍贵的。
镜头、剪辑、表演、叙事,无不达到精良水准,细节处处彰显解放初期上海不落俗套的雅致;看这样的片,觉得生活真美好。
胶片放映,谢晋难得的喜剧片,沪语版,有些句子没听明白。@资料馆
3.5 沪语修复版首映。好看当然是相当好看的,但就是....正能量之上海六十年代风土人情画、正能量之广播体操宣传片、正能量之平实有趣庶民剧。总结起来,就是一出“社会主义喜剧”吧。电影出生的时间节点值得琢磨——1962,这种多灾多难之年,在电影里却也全是“正确”、没有“错误”。就连不想做两节广播操、不想跟上运动潮,都是不存在的。
1962年原班人马原始沪语音轨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