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再过十年,《五月之后》能否像《戏梦巴黎》一样,晋升为文艺青年入门的必修级电影……青春片向来具有有惊人的杀伤力,有时候,观众甚至不在意它到底讲了什么。只要触碰到某个时间事件,他们的审美标准线就会突然失灵,方寸大乱。 同是讲述五月风暴,同是那段只有烈火没有结果的激荡青春,《戏梦巴黎》似乎更加有戏味。三人大被同眠、携手穿越卢浮宫,很多段落已经成为经典。《五月之后》则不然,影片非常的自我,个人而私密,不太照顾观众感受。故事上又是松垮的散点铺排,没有聚焦在某一段关系或者某一起事件上。它的镜头也落在同一个时间段,差不多的地方,看下来却有一种脱焦和虚焦的错觉。相比参与到运动当中的特吕弗和戈达尔,阿萨亚斯是晚辈小辈。他固然算是一名亲历者,但他那会还是一名中学生。五月风暴的种种感受,哪怕挥之不去,也要慢慢总结反省,等到中老年以后才完成酿造。 所以看完《五月之后》,若要详细复述电影,那居然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五月之后》像清澈的流水,你看得见它在流动,也感觉到它带走了什么东西,但是,又说不出来所以然。第一时间能想起来的恐怕只有充沛的自然光线,篝火和绿树,燃烧瓶和风,或者还能闻到似有若无的荷尔蒙味道,就像每个人都在谈论的革命理想,但又描摹不出个具体形状。这些成群结伴的年轻人,他们被告知有大概方向,却不知道具体路线和终点。如果引用某部电影的经典台词,那是因为,“我们在一起”。 或许,青春貌美的年轻人们也让观众深刻,片中的男女主角无一例外显得好看(外来的美国人可能是例外)。然而,被前女友认可的画作恐怕是主人公最想铭记的瞬间——那仿佛是在说明,这段青春被世人涂抹装饰,这些都无关紧要,他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心上人的感受和认同,似乎有了这个首肯,这段迷幻又美好的青春就无怨无悔了。话说回来,青春不就是这般幻灭的东西,意义不只是革命与理想。世间的轰轰烈烈,最后不免复归平静,陪伴你的人也会远走,留下来的只有记忆和过程本身。 以今时今日的眼光来看,法国年轻人热爱艺术,音乐绘画样样精通,谈谈情做做爱可以,但想要闹革命,实现共产主义,那只能说是难当大任,吃不了苦头。《五月之后》并没有用理性眼光去看待和批判,它已认定主人公不是附和的同流者,更不会是充满远见的引领者,他更像一名注视者。在这种潮流当中,他必然会败下阵来。只是,在心灰意冷的失败之后,电影没有显得灰色黯淡,他投入到另一个造梦的地方,怪兽电影的摄影棚制片厂,继续下一段的人生历程。 就像同类题材的日本青春片《昔日的我》,主人公们总是相信,他们真的可以改变世界。多年以后回想,天真幼稚傻。当年却愿意冲锋街头,反抗体制,头破血流。巧合在于,这些电影里的主人公都是文弱纤细的年轻人,相由心生,内心刚硬还是脆弱,一看便知。当初闹革命的未必没有魁梧健壮肌肉男,只是,跟电影主题一比,他们的存在就好像跟梦想的破灭格格不入。 年轻人们总抛出宏大的理想,最后却落入了俗世圈套的牵绊。当年随波逐流的菜鸟,终于也变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并且像过去他们所经历的那样,老一代被更新锐的年青一代所批评和质疑。也难怪某香港导演让几个成功学受益者自言自语道,他们没能改变世界,但他们做到了不被这个世界改变。光是这样一句不痛不痒的话,就让很多人痴迷不已。【名牌】
1970年代初期,各种各样的思潮撞击着这个脆弱的年代。而影片的主人翁吉尔斯就生活在这一片慌乱和杂乱之中。在不同思潮的影响下,吉尔斯积极参与着各种政治运动,他热爱摄影和绘画。虽然他的朋友指责他,说他政治形态不够坚决,但是吉尔斯还是我行我素地艰难的活着。可是,在一系列关于爱情、政治方向、意识形态的挫折和选择之后,吉尔斯和他的那群朋友不得不做出果断的选择,他们要在乱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新年第一部电影:
五月之后(Something in the Air),一部后青春期电影。出色的摄影和场景调度,电影里的画很带感。令人叫绝的70年代音乐,迅速抓了电影原声唱片下来听。可见导演很有美感和音乐鉴赏品位。
前半场组织比较混乱,洋洋洒洒铺了大量五月革命的戏,演员盲目的对口号,烧房子,脱衣服。导演想交代的太多,直接拍成了个人回忆纪录片形态。人物成了大时代背景下的人肉道具板。电影不是个大箩筐,2个小时什么素材都能装下。
中场开始渐入佳境。Lola Créton在房间里寻找男主直到最后跳楼伴着Why Are We Sleeping配乐一系列镜头用直觉表述了人物内心和年代感。运用了电影艺术最强有力的表达工具,没有一句台词,几分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直击观众感官,令人拍案叫绝。相比之下之前一小时的大串哲学告白都是废话。此后导演抓住了主要矛盾,拍出了多场类似的精彩戏。最后一场男主走进电影屏幕的告別戲,Decadence这首歌响起时,美感让人汗毛悚立。
当导演把几个主人公的内心放在音乐和画面背景下表达的时候,意境跃然纸上。人物的选择和时代密不可分,而那个时代最感性的记录,就是那些任何时候不褪色的艺术作品。除此之外的文本表达都是舍本求末。有讽刺意义的是这片子竟然拿的是金狮最佳剧本。
我能看到告别理想主义的迷茫。成长吧,我们有一天会在某个地方相遇。
With a love a madness for Shelley
Chatterton Rimbaud
and the needy-yap of my youth
has gone from ear to ear
I HATE OLD POETMEN!
Especially old poetmen who retract
who consult other old poetmen
who speak their youth in whispers,
saying.--I did those then
but what was then
that was then--
O I would quiet old men
say to them:--I am your friend
what you once were, thru me
you'll be again--
Then at night in the confidence of their homomes
rip out their apology-tongues
and steal their poems.
------
這是電影裡 Laure 送給 Gilles 的詩,出自美國詩人 Gregory Corso 1958年出版的詩集 Gasoline. Laure 自殺之後,Gilles 從詩集中把這一頁撕下來燒掉,作為對 Laure 的紀念。
在那個鏡頭中,攝像機無意間拍到一隻甲蟲爬上樹幹。Laure 仿佛在這隻甲蟲裡重生,正應了詩中的那句 “thru me / you'll be again.” 樹上是塗鴉和刀刃刻下的痕跡,而甲蟲在藝術和暴力之間和之外攀爬。那個鏡頭很美。
可是在阳光下你的背影竟是我最后的记忆
每个像我一样有浓厚革命情结的人大概都应该看看《五月之后》,它重点不在于那场迷狂,而是理想与现实的分歧,革命平息之后何去何从,信仰崩塌之后如何往下活。法国的五月风暴,每个亲历过的导演回顾那段青春,尽是骄傲与无奈杂糅的泪水。这才是致青春的姿态啊,站在阳光里回看阴影。
革命搭台,小清新唱戏,讲的却是“自、私”的故事(前重看《杀人回忆》)
最喜欢的六七十年代的青年群体电影,连怀念都太奢侈,只好羡慕谁年少无知。
哇,革命搭起戏台,时代的小情歌奏响,但依旧是小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故事很简单,但不愧是银狮剧本奖,开阖小而跨度大,能利用的人和事都比较流畅。但是实在是太冗长了,叙事节奏腻歪啊腻歪。最大亮点是男主太帅了,孱弱之美。
communism movement是被他们给玷污了的。
电影只看了四十分钟 剩余时间想到的都是自己 结束的时候想通了很多事情 意义重大
60年代,全世界的青年都在革命,全世界的青年都在迷幻,全世界的青年都在flower children,呼吸一口巴黎激进的空气,就站在了理想主义的门前,那是只有青春独享的特权;光线太美了,怎么拍都好看;男主怎么这么像路易·加瑞尔啊,太心水了。
女孩漂亮,音乐好听,题材又是让人心动的六十年代和五月风暴。只是无论怎样,这一切更像是一座被华丽和虚浮堆砌的空中楼阁。至少,我们的青春和那些左派学生手里扔出的燃烧瓶相比,更像是一个被喝光被丢弃被踩的滋滋作响的易拉罐……
逝,燃烧瓶的气味,青春的篝火,昔日的我忘不了的前任,五月的绿树和五月的风。我们提及空中之物时,指向其实是自身的感觉。一直在脑子里盘旋的东西突然曝形于外,且形体超大,无所不在。人们利用空气来表达个人感觉,这样说的是自己却不必提到自己。
自传式的六八后的回忆;主角们扮嫩也还算不错,流亡与自我审判导致分化,兜兜转转分离相遇,荷尔蒙味道渐渐在变淡,然后有人继续革命,有人继续热爱电影.
五月之后就是六月了。
五月风暴后有关信仰的一次(或多次)无关痛痒的探寻。年岁和青春好像手中扔出的燃烧瓶,轰轰烈烈的爆炸之后,是只剩下灰烬的消逝。爱情和友谊则是天天贩卖的报纸,百家争鸣,一法郎一份,隔夜作废。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自由,在记忆的幌子下,再美的坍塌都是虚无。顺便说一句,演员不会演戏太做作。
一群人坐在草地上的时候,弹吉他唱歌的哥们就是Johnny Flynn,用的还是录《Water》的那把吉他。
艺术面对时代事件时陷入无止尽的忧郁和伤感,与必须拿出与之匹配的严肃叙事范式,会是政治运动后的症候群吗?至少阿萨亚斯以他特有的轻logic重感觉的惯性柔化了此种意识形态的僵硬。他承认政治、艺术很可能不过是理想主义青年们在时代激情下共有的注脚而非其它,但他也不吝对这段蒙上玫瑰色雾纱的青春以最真诚的赞赏,尽管人物在片尾无一走向了必然的虚无与沉寂,但他们身上的时代精神为他们保留了存在的更多可能。
不太记得说了什么了………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自传性质的电影,阿萨耶斯在五月风暴之后和自己的朋友们各奔东西的故事,平淡的伤感。其实何止70年代,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路这么多,最亲密的朋友也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啊。摄影和调度都一流的漂亮,还是胶片的哦(有几处还有刺啦一道划痕。。
很多时候提到“五月风暴”,都是一群年轻人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到了这部奥利维耶·阿萨亚斯自传性的电影中,展示的却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在冲动盲目的政治运动中自毁前程,你渐渐看着自己曾经信仰的世界变得比以前更糟糕,一切好像以失败告终了,但导演似乎依旧无悔于自己的青春。★★★★
影片带有浓郁的法国浪漫主义色彩。
Récit d’apprentissage existentiel construit autour des convergences et divergences des idéaux. La quête individuelle de son rapport au monde n’aboutit qu’à un désenchantement.Pointilliste, Assayas peint cette jeunesse mouvementée post 68 avec une fluidité flottan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