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通通的人会常受到周遭的不待见,和有没有主动say hi没关系;普普通通的人可以同情一条狗没人照顾而强出头,但也需要一杯whisky壮壮胆;普普通通的人可以摆上花瓶插朵花,用fresh bagel招待初次来家的女友,也能看穿被陷害后依然打扮整齐等待警察人赃俱获;普普通通的人可以认栽服刑临获自由时开怀笑,也不能容忍感情被欺骗从而不计后果地报复;普普通通的人可以干着普通的工作,怀有不太切实际的理想;普普通通的人可以不用因为别人爱自己而负担,也可以千帆过尽去接受。Koistinen对人无戒心,会在艰难处提醒自己不服输有理想,那些暴力创伤在观众不见的地方发生了,隔夜便会愈合如初,Koistinen即是这般普普通通。
你是否经历过,工作兢兢业业,但就是被工友看不起,被同事孤立,被老板逼着离职?
你是否经历过,努力融入人群,可一次次的勇敢搭讪换来的却是冷漠与暴力?
你是否经历过,很想做个善良的人做件好事,但最后被暴力的痛扁一顿?
你是否经历过,当你以为踩了狗屎运遇到了爱情,没成想却是个利益骗局?
在经历过种种之后,你依然对未来拥有信心,就像个打不死的小强,努力的向上生长,即便一次又一次的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生活是那么的艰辛与痛苦,以为跨过一个坎就是阳光,可是高山之后是另一个黑夜。
考斯迪南就是真么一个糟心的保安,同事喝酒不叫他,在酒吧搭讪姑娘被呵斥,好心提醒却被恶霸痛扁一顿,努力迎合却被女友送进监狱。即便生活再怎么糟心,他依然有着梦想,开公司,然而申请贷款却被嘲笑低学历没有价值。一次次的冷漠与嘲笑都没有打到他,甚至被陷害坐牢,出狱后他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美好的愿望,然而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没成想碰到那个陷害他的女人和她的老相好,最终不仅失去了工作,还被打的半死。这生活,到底还让不让人活了?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人的生活就是越过越难呢?难道真的没有任何出路吗?就像电影中的考斯迪南。
在面对同事的冷言冷语,他是否可以置若罔闻像阿Q一样呢?
面对恶势力是否可以像普罗大众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少不受挨打?
面对欺骗他的女友,他明明可以举报,可他选择了沉默,他明明看到了女友陷害他的赃物?
其实有一个善良的姑娘默默的关注着他,他喝醉的时候送他回家,他坐牢的时候写信慰问他,他挨打的时候会去帮助他,为什么他就是视而不见呢?
后来仔细想了一想,如果他都能趋利避害、做最优的选择,他就不会是活在社会底层的那一个。没有超强的社交能力,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没有优越的学历背景,一个苦命的打工仔。就如电影里那个黑帮老大所说,“他忠诚的像条狗,一个情感丰富的傻瓜”,如果自己都任人宰割,没人救的了自己。社会是残酷的,如果等着它给你善意,这真的是天上的月亮,可望不可即。很多时候,明明自己稍微变一下选择就可以躲过灾祸,但就是那么一根筋飞蛾扑火,最后不是浴火重生,而是粉身碎骨。
这是在芬兰,一个社会福利优越、风景美如画、政府廉洁的国度,尚且活着这么悲催的底层人物,理想国度到底在何方?理想国度就在脚下。
阿基的作品总是那么直面的揭露社会底层人物的不堪与悲催,我想他的作品意义在于,当你看完以后千万不要陷在绝望里,而是要更勇敢面对人生。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想的地方,如果有,那一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高福利高待遇,不管在哪里,都是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人占有,想要分一杯羹,就要努力往上爬,不然像考斯迪南那样怀揣的美好梦想得到的不过是银行老板的一顿奚落与嘲讽。
男主本来是个平凡的保安,被其他同事嘲笑为“娘娘腔”,有着想凭个人努力奋斗,改变处境的“梦想”,自学企业课程,想开保安公司,认为自己目前贫困的生活都只是暂时的。开烤肠店,同为无产者的女性好友,比他更清醒,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他是又去喝酒了(才会这样说)。男主气得烤肠都扔了。她说的是对的。在阶级固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底层人想“翻身”是很艰难的。当他拿自己的中专文凭去申请贷款,却被骂作废物。
这个无产者女性才是真正爱他、关怀他的,在他最艰难时(失恋、被审判、被打),都是她在身边并帮助。他在狱中,还给他写信。但男主一直都没意识到珍惜这份爱,却轻易迷恋并上了小资女性的当,被骗被利用,“帮”资产阶级男性盗窃珠宝店,被弄丢了工作,被害得坐了牢。男主其实心里知道一切,但因为他“忠诚、感情丰富”,更因为他知道这个女性也是被人摆布的客体,所以并不愿意揭穿和告发骗他的小资女性(以及后面的幕后黑手)。
狱中出来,他还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还想开一家修车厂。住在夜间收容所里,新找了份洗碗的工作,结果遇见那个害他的男人和之前的小资“女友”,又再次害他丢掉工作(因为被举报犯过盗窃罪。)
他只算主体的账,拿刀刺那个策划了一切的男人,却被狠狠打了一顿。他已经被欺负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还好那个无产者女性来到他身边,或许她的真情就是薄暮之光吧。这次男主终于接受她的爱,也把手放在她的手上。
小人物的故事
一部郭利斯马基电影(最后一部?)
阿基的芬兰三部曲喜欢另两部多过这部
(补)空镜越看越孤独!刺杀那一段特别绝望。
微弱、冰凉、冷酷,构图、色彩完美,太喜欢这些面无表演的演员
7.1;試圖用超寫實來瓦解一種景觀
EE-D9★★★★☆(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06年戛纳竞赛单元)看的第四部 考里斯马基..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芬兰导演的作品
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2.5,对布列松的拙劣模仿。布列松极简主义之下是让情感浓缩于一个锚定点上以达到快速的涌动,且会运用剪辑,声音,转场来完成画面的延续。本片的极简充其量只是一种“拼贴”,导演几乎无连续性意识,而且废镜过多,这样的模仿实在是露怯。
寂寞的失败者,难以抗拒的命运。处处阿基的调调(港口,工厂,城市的拍法;内景的色彩和用光;演员的表演方式,特写的用法,音乐……)。阿基片里各种演员直视镜头绝对是从小津那儿学来的。
几乎从头惨到底的一部阿基(除了片尾的“诺基亚开机画面”)。1.孤独、善良而又倔强的男主角几乎全然平静、冷淡、沉默,始终压抑着心底的悲愤与无奈(唯有在监狱户外沐浴着春色时才流露出笑容),犹如逆来顺受悉数承接苦难的容器,又似布列松“人偶/模特”理论的具象化。2.本片亦是阿基吸收融汇小津安二郎与布列松风格的典型例证,一如不断复现的固定机位空镜(区隔场景、舒缓节奏并酿出诗意)、精简或省略的动作与不少肢体特写(盗窃珠宝场景尤为明显),但阿基的沉缓、延宕又迥异于布列松的干脆快狠,人物每次结束动作出画后,摄影机往往仍旧停驻在原地,迟一两拍才剪辑,转场则多用黑屏淡出,凝滞郁结感由此透现出来。3.配色大美,无处不在的红。4.又见两次画外被揍。5.影院里的痴望。6.浓烈的摇滚与悲凉衬景的歌词。7.狱外的秋冬春。(8.5/10)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狗惨遭暴打。
一声长叹。平凡的人,只能永远把艰辛的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只能“心平气静”地继续生存。因为薄暮之光是还活着的证据。 t44a00f435
电影中的文学性
道地的大师作品 感动不了现在的我 开场酒鬼随口评价众文豪的话 很牛逼
阿基的电影不论是什么时候拍的,人物、环境、汽车、房屋都像是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几台笔电,以为眼睛花了呢。这部电影叫薄暮之光,可就算那一点点爱情带来的希望,都是冰冰冷的。男主角飞蛾扑火般地爱上陪酒女,明知没有结果却还是硬着头皮走下去。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成功将来。一个痴情且残忍的故事
四星导演考里斯马基,冰冷的温情。
不是我的菜。感觉表演好做作
当一个男人的生活中开始出现一女人的时候,他会在桌子上摆一枝花。
有一些勇往直前的推镜很好玩,频繁的fade确实让这个简单的失败者故事看下来相当心累。想起了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但无论怎样,北欧底层人士还是过着很有品啊,全程自带KTV点唱功放。小黑和大狗,直接挪到了《勒阿弗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