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ie Kaufman的剧本,请任何一位导演来拍,导演的风格最终都只会淹没在他强大的个人风格里,服从他的风格,最终都只能拍出一部完全属于Charlie Kaufman的片子。
其作品中布满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尤其是空间隐喻,在《傀儡人生》中,是一个怪异建筑中的七楼半,是一个通往某人大脑的窄门与密道,是拉着蓝色幕布的木偶戏小舞台。而在《纽约提喻》中,则是永远都在着火冒烟的房子、是微缩于庞大布景棚之内的复制的纽约城。看Charlie Kaufman的片子,就是对这些隐喻进行拆解的有趣过程,于是随手做了些笔记,保存当时脑子里的一些想法。
※※※※※※※※※※
1.七楼半,每个人只能在其中腆胸屈背、低头哈腰,而无法直立行走的这一空间,多像是我们的生存困境,不上不下的楼层(阶层)、屈膝的尴尬、难以直身前行的窘迫,多像做人。
2.麦克辛这个诡异善变的女子,代表着欲望的面貌,每个人都受其蛊惑,而无所不用其极地对之展开追求。哪怕这个求索的过程中,会迷失了心窍,丢掉了真正的自我,变成了别人也在所不惜。——片中表现为克雷格及洛蒂对麦克辛的爱情和渴求。
※从约翰马可维奇的立场来解读※
3. 当他人的意志贯穿你的大脑,你就会变成受他人操纵的傀儡。而意识上的操控,抽象意义上的操控,远比现实中的命令和强迫更可怕。因为前者让你主动按他人意志行动。
4.你迷失本心,做出连自己也费解的事情。因为你被他者、被非我的意志控制了。
5.当你进入了那个通往你自己的黑洞,你会看到的是无数个自己,他们有的狰狞、有的丑陋、有的风骚、有的造作、但他们都是你。你除了自己再也看不到其它。这暗示着一种对自我的过度注视,既极端自恋。——当马可维奇爬入通往自己大脑的小门后,他所见所闻全都是马可维奇。变了性的大胸女人马可维奇,侏儒马可维奇,改换职业做了侍者的马可维奇,甚至菜单上的菜式也尽叫马可维奇,他开口发声,吐出的音节是“马可维奇”,风骚歌手马可维奇躺在钢琴上口中唱着马可维奇,无数个马可维奇聚集一堂,他陷在了马可维奇,亦既是他自己的包围中。所谓自我,有时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
※从克雷格的立场来解读※
6.你妄图进入他人的身体、他人的大脑、控制他人的思想、干涉和分享他人的生活与体验,就必须以放弃和泯灭自己为代价。
7.如果你一直寄生在他人的肉体内、生活里,你便只能通过他人之眼来看世界。
8. 有时你以为你能够、并且是在操控一具傀儡,殊不知自己所有的表达,都必须依赖这具玩偶之躯才能得以完成。你以为自己主宰着工具,实际上却依附于工具、受限于工具。当你操控木偶时,你要变成木偶,融入木偶,你和木偶等身大——克雷格操纵马可维奇进行的木偶表演。
9.有时你想成功、拥有财富、地位、权力、名气、娇妻、奢华生活、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必须泯灭真实的自我,变成他人。——当麦克辛被那群老者劫持,威胁克雷格退出马可维奇的躯体时,克雷格说:离开了他,我就什么都没了。
※※※※※※※※※※
10.所谓多重人格,就是有太多个他者同时混居于你的脑。于是你的潜意识里,就存在有若干个子人格,他们有时彼此相亲相爱,有时却也为着争取对你的占领和主宰权,互相残杀争斗。
11.你复杂混乱的人格会传承,你的软弱、鄙俗的欲念会传承,钻入下一代的思想、操控下一代的躯体。且对于欲望的追逐代代相延永无穷尽——最后,被一群老者附体的马可维奇又选择了新的寄体,进入了他女儿艾米莉的大脑,他们阴魂不散,将在这里得到永生。
12.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马克维奇,既一个他者的傀儡。无人能排除这种可能。无人能确知和断言自己大脑后方是不是开着一扇神秘的小门,供他人鱼贯出入,任他们霸占着我们的思想,指导着我们的所为。
自己以前写的,文章部分链接不能复制过来,请看原文05/02/19
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把Kaufman的电影能找到的都看了(除了01年的 Human Nature )。虽然有EMULE的帮助,但是显然他的电影并没有那么受欢迎,因为每次都要排1000多的队,也辛苦了我电脑。
Kaufamn 的电影属于典型的知识分子型的那种,据说很像Woddy Allan,但是我没看过他的,所以不好比。所谓的“知识分子式”的,说的是里面虽然没有很深奥的对话,但是多数人肯定看了一半就不愿看下去,因为每个字都懂,但是就是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如果就把它当作喜剧来看,似乎又没有那么爆笑,说文艺片吧,片片又有那么许多神经兮兮的演员,还偏偏全都是大牌,你说这叫什么呢?
从99年的 Being John Malkovich (变脑),到02年的 Adaptation.(改编剧本/兰花贼) ,然后是03年的 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神经杀手/危险思想自白) 和去年的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王牌冤家/暖暖内含光/无暇心灵的永恒阳光) ——甚至名字都是越来越长!虽然四部电影各自所表述的东西并不同,但是有一个主题是共通的,就是焦虑。在这些电影中,你无时无刻都可以感受到作为编剧的他在写下那些对话时刻的窃笑,又或是某种对自己的嘲讽。从《变脑》中对于操纵和被操纵的恐惧,到《兰花贼》中现实和幻想的混淆,然后是《自白》中坚持艺术还是走向通俗的摇摆,然后《王牌冤家》中理想爱情和现实的苦恼。这可以看作是一种作者对自身焦虑的发泄,只是换了不同的花样。
除了最后一部影片以外,Kaufman的电影总是借着一个好像很浅显的故事,然后你看着看着发现它逐渐不是那么回事情了。他既懂得用通俗的手法来娱乐大众,到最后也不忘记摆你一道,原来我要说的你都没看懂呢!事实上,比如根据 黃香瑤,她认为Kaufman始终徘徊在着条道路的两边,他知道自己如果做一个很俗套的好莱坞编剧肯定会大卖,但是又不断地考问自己,我真地要这样吗?这一点在《兰花贼》中又过很明显地显露,凯奇所分别扮演地双胞胎,弟弟是个没什么脑子的人,一心想要写出个大HIT的关于连环杀人的剧本,哥哥是个饱有学问的成名编剧,正在为改编剧本而发愁。当弟弟问哥哥对他的剧本有什么看法的时候,哥哥随口说出了一些最俗套的桥段,没想到,竟然真的把着卖出了几百万!这既是对好莱坞的那种知识分子式的嘲弄,也是对自身处境所开的玩笑。到了《自白》中, Sam Rockwell 所扮演的电视制作人,既想继续做他那毫无营养的电视节目,但是在 George Clooney 的劝说下又挣扎在“Do the right thing”的感召之下。他总是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就是想得太多,来回摇摆,于是图增烦恼,但是也笑料百出。Kaufman很善于开自己的玩笑 ——同样也是知识分子式的。那种隐藏在文字之下一点点的玩笑,稍微一发现,然你回味无穷。
他的电影还然人看不懂的一点是,他老是喜欢改编人家的东西,然后把内容掏空,又把自己的喜好全部塞进去,让你觉得似是而非。就好像改编自《The Orchid Thief》的《兰花贼》,就是描述他自己在改编这个剧本的过程中,发现根本就没有办法把这样的小说变成一个剧情片,于是,他把自己写进了故事里。《自白》则是改编自一部荒诞的自传,正好适合他把危险的杀手工作作为艰难的艺术之路的暗喻。这些如果不是看了几遍电影,或者有了解背景材料,有多少人会知道呢?——但这恰恰又是吸引人的地方。好像所有的影迷都又考据癖,喜欢一遍又一遍地看一部影片,而你每看一遍他的电影,会发现从剧情的一开始,他就给你铺下了一层又一层的迷网,要一点点剥开,才会发现他真正想要表达的。然受这时候他就说“看懂啦?那你现在就跟我一样喽”在那些看起来毫不相干,零落不全的细节之下,其实是他早就不安和恐慌。但是又都是通过荒诞的喜剧所表现出来。这恐怕就是我所讲的知识分子气了。
这恐怕就是一个天才的命运了,他聪明,有才华,但是又不断怀疑自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每当他又一次地审视自己地时候,却给观众留下了一部部地佳作。我想Kaufman地观众肯定大都是有学识地知识分子,要不也是大学生,否则很难相信有人会愿意挖那么深来理解他地电影。他的影片表现了深深埋藏在这些人心中的焦虑和彷徨,之所以你会笑,是因为你和他一样。
地址是:
http://makzhou.blogbus.com/logs/2005/02/1023494.html 当你进入一个新的公司工作,因周围陌生人的目光而焦虑时。你就想象自己只是寄居在别人的脑子里。而你所寄居的那个人是在这个公司里工作了很久,社交娴熟,人见人爱。你只是寄居在他身上,跟着他一起轻松自如的微笑。
当你和女朋友约会,不知怎么讨得女孩子的芳心时。你就想象一个调情高手寄居在你的脑子里,通过你的眼睛放电,帮你搞定约会。
有点儿像多重人格,当原本的主人格因痛苦和紧张不愿面对的时候,其他的人格就跑出来帮他。于是,I am变成了We are。
其实这样也不赖。只要你别太入戏,忘了自己原本是谁。
英文名叫<Being John Malkovich>,嗯,就是我很喜欢的神经兮兮的约翰·马尔科维奇。他是现实中的演员,同时从演员表来看,他在本片中饰演一个叫John Malkovich的演员,而不是如片中也出现了的肖恩·潘和布拉德·皮特一样,演的是‘Himself’。
约翰·马尔科维奇让人过瘾之处就是神经质的表情和语气,例如《阅后即焚》里的"What the holy fuck is going on?"以及本片中的"The insanity is over."言语无法形容,看看电影就明白了。这部电影还是挺好玩的。
不过他不是本片的主角,只是一个线索或者载体,从而表达了许多暗示和隐喻。本片的主角是约翰·库萨克和卡梅隆·迪亚兹所饰演的一对迷失自我的夫妻。丈夫克雷格是一个痴迷的木偶操纵演员,妻子洛蒂是一个神经不正常,对动物如同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的女人,因此这个家庭常有夫妻黑猩猩同床睡,夫妻蜥蜴同桌用餐的情景。经济不景气,丈夫没有工作,迫于压力来到了一座大厦的7楼半的小公司做档案员。这个在楼层之间的空间,在其中甚至腰都直不起来。这似乎暗示了你就算有才华,没有包装,没有名利基础,没有机遇,谁也不会眷顾你,你只能过着不上不下,直不起腰的生活。
即便是这样一个小人物,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企图和欲念。他和女同事玛馨第一次见面,就对她产生了企图,甚至发觉对自己的妻子从未有过这样的冲动。而玛馨若即若离的反应,更让他神魂颠倒。一个偶然的机会,克雷格发现档案柜后面有一个狭小的入口,钻入其中竟然能进入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的脑中,见他所见,思他所想,体验他的一起感知15分钟,随后掉落在新泽西高速路边的水沟里。他把这个惊人的发现告诉了洛蒂和玛馨,玛馨想到了商机--体验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15分钟,门票200美元;而洛蒂则沉迷其中完全不能自拔,她发现成为一个男人是如此的美妙,她希望自己永远能在约翰·马尔科维奇体内。
玛馨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勾引约翰·马尔科维奇,与之在洛蒂在其体内的时候幽会,情不自禁的,洛蒂竟然爱上了玛馨,不顾自己的性别和躯体,不顾自己的身份,完全迷失了自己。
发现这一荒谬绝伦的红杏出墙的丈夫克雷格怒不可遏,在一次本该是她们幽会的时间闯入马尔科维奇的大脑和玛馨云雨了一番,并且发现了长期呆在马尔科维奇体内的办法---如同他最拿手的木偶戏一样,和这个躯体成为朋友,而不是尝试征服他。逐渐的,他发觉可以利用马尔科维奇已有的名声和社会地位,因此“约翰·马尔科维奇”突然高调宣布息影,进军木偶界,用克雷格的木偶特长让木偶戏和约翰·马尔科维奇都大红大紫,各大媒体纷纷评价“约翰·马尔科维奇是20世纪最伟大的演员”。而洞悉一切的玛馨则顺水推舟,成为了马尔科维奇夫人,被媒体誉为“最伟大演员背后的神秘女性”。种种荒谬的戏份不断上演,象征着人生充满了偶然和荒唐。
而在马尔科维奇体内的克雷格,早已分不清自己是克雷格还是马尔科维奇。究竟马尔科维奇是他的傀儡,还是他已成为马尔科维奇的傀儡?当一些寄居在别人体内的死灵以玛馨的性命威胁克雷格迅速离开马尔科维奇的身体的时候,他喊出了心声和事实:“离开了他,我就什么都没有了!”这象征着,为了名利,我们常常泯灭自己而变成别人,否则我们将一无所有。
克雷格是爱玛馨的,为了她,他离开了马尔科维奇的身体。然而玛馨却和克雷格的妻子洛蒂远走高飞了---玛馨怀的孩子是洛蒂在马尔科维奇体内时种下的种。留下克雷格一无所有。
这主要的四个人物中,玛馨是最为现实和明智的,她通过奇异事件发现商机,而不是自己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同时事事留条后路,预见大势所趋便顺水推舟;洛蒂是一个歇斯底里的瘾君子,她沉迷于变成男人,并且疯狂的爱上了另一个女人,为此不惜一切,这给她带来了诸多不幸,不过最后命运还是眷顾了她;克雷格则企图通过操控他人来满足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和目的,最后迷失了自己,成为别人的傀儡,竹篮打水一场空;而马尔科维奇则是最倒霉的一个,感官和意念被别人入侵和控制,这远比外在的命令和强迫可怕,这象征着别人的意志贯穿你的大脑的时候,你将成为傀儡--在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
而当马尔科维奇钻入这个小门进入自己的大脑的时候,所见到的一切都是马尔科维奇---大胸女郎、酒吧服务生、街边路人、镜子里的自己,而所有人说的每个词都是 'Malkovich',所有的文字都是'Malkovich’,这大概象征着每个人内心深处实际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吧。只是有的人学会了体谅和妥协,有的人没有而已。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太先锋了,无论是场设还是世界观。“套娃”式世界中“我”的意识,喻体本体论,人灵肉间的剥离和情感断层,控制与反控制,身份质疑,简直什么凡世间的作用力都有了。然而如同所有考夫曼作品一样,它的缺点也很明显:编剧立场在影像建立上过于留痕,故事功能性有所丧失。
好本子,影片布满丰富的隐喻和意象。好奇心、偷窥欲已满足XD,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了通往某人大脑的秘道,你会怎样?想起红辣椒中梦境场景,想起博尔赫斯环形废墟。可能是今天太热了,没有被电影气氛整个包围,不过仍然推荐感受一下此片,推荐语是马科维奇,马尔科维!奇马尔科?维奇马,尔科维!
其实挺好看的,想法也好,就是越往后导演越不知道该抓什么主题了。尤其是结尾,算是有些失望
1.看过的最爆笑的电影之一,幽默指数满分。2.想象力已然突破天际,如果有"生命中绝不可错过的电影",本片肯定当之无愧。3.尽管查理·考夫曼(编剧)脑洞大开到几乎难以收尾,但本片内涵的多义性足以弥补这个缺点,关于自我的本质、精神与肉体、人格与潜意识、社会规训与压迫......4.细节到位。(9.5/10)
如果七楼半的低头哈腰是人生常态,那它与自我觉醒的煎熬之间的那扇小门,究竟是捷径,还是毁灭之路。
半小时的地方才看懂……查理·考夫曼真是天才编剧!
考夫曼电影长片编剧处女作,充满恶趣味的神剧本,只能想到马尔科维奇自己进入自己大脑的那个情节,往后就放弃猜情节专心看片片了。精彩段落除了上面这个还有两个妹子在马尔科维奇不同层面的潜意识的追逐戏([盗梦空间]果断是从这儿来的)。设定不甚圆不过没关系,考夫曼就是牛逼。
木偶在聚光灯下跳起名为自由的舞蹈,命运在云端之上奏起名为轮回的乐章。孤独和欲望在虚无的两端相互试探,天真与狂野和在真实的尽头彼此凝望。如果全部的喜怒哀乐都是廉价的身不由己,如果所有的爱恨悲欢都是约定的无可奈何,那隐秘的丝线就悬挂在眼前,我已耗尽所有的热情去分辨,却只抓住一捧破碎的阳光。真不愧是天才编剧查理考夫曼,如果本片是1,那么穆赫兰道就是0,林奇试图在千丝万缕的破碎中传递一种完整,而查理考夫曼恰恰相反,他用一种完整表达无所不在的破碎。从肉体支配,到意识入侵,再到灵魂寄生,这是一种无孔不入的,超越轮回的“意识宿命论”,从玄学上讲,是一生万物,从哲学上讲,你就是我,我们互相操纵,彼此吸引,共同孕育,最后化成彼此潜意识里的某个念头,这是多么疯狂而荒谬的事情!如此牛逼的剧本再过多少年也不会被遗忘。
电影的魅力几乎都来自于诡异惊人的剧本,轻微的实验性质和不出彩的导演技术都是电影的跛脚点。影片在一些时刻令人抓狂,让观众感觉有人可以进入自己的大脑。它暗含着一个强大的哲学问题,我们的意识究竟源于自己还是仅为一群外来意识的集合,这个问题掩盖了所有角色。
木偶师操纵木偶一样操控着马尔科维奇的意识,攫取名利成就,在取代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自我……如果世界上存在某个秘密通道通往查理·考夫曼的大脑,花光运气也要爬进去一探究竟,各种颠覆眼界的奇思妙想肯定不负众望。好在我们不用真的爬,因为他还有电影。
哲学的魅力在于开放的不确定性 一旦把它定义了便显得廉价。像这电影 前大部分都在探讨人与人的联系 从一个洞口可以进入另一个人那么你是自己还是进入的那个人?结合男主的扯线木偶整个设定就很有趣了 但是老板解释自己是多重性命后开始主题就散了 加上蹩脚的三角恋就更迷了 哲学啊 还是纯粹点好。
真是奇妙的观影体验。。怪异又科幻,有趣又烧脑,是一种看完想领悟出什么但是又无从想起的感觉
刚开始觉得节奏很好,思路很清晰,越往后,越觉得导演什么都想交代,最后一锅端,大杂烩,没了。亮点就在于营造一个奇幻的方式,让人去窥视人。满足自己的私欲。
你永远不是你自己,所谓“自己”,是一个伪命题。
囧。。。伕妻愛上同一個女人。。。還搶。。。
查理·考夫曼无疑是一个天才编剧,他将无数隐喻灌注在了这部黑色喜剧中,并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呈现了出来。操纵与被操纵这组贯穿影片始终的关系极为精准地暗示了现实中人们的处境,包括那个极为促狭的七楼半也都是对憋屈人生的真实写照,其中最令人叫绝的无疑是马尔科维奇的自我窥视,妙到不寒而栗。
每个人的脑袋里都住了很多人
好哲学,还是我想深了?
肉身借你,表情抒爱,长命百岁。存在主义是一件虚幻的事情,我是谁?躲在我眼神后面的是谁?我又是寄生在谁的神经中枢?又或者,这根本不配称为傀儡的人生,因为我根本就是人生的傀儡。
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Malkov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