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有点儿像是一个看透了人生的人写的/拍摄的电影故事。 我也不觉得我就完全看懂了,只能写一下我现阶段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所有人的演技非常自然,完全不像演的。 老师傅不用说,真的太真实了,除了歌声太年轻了。 黄磊和许晴都在说普通话的阶段,声音很好听,好没有北京话的那种贫腔,那眼神和动作都无比青涩,自然。 黄河边的老版和老板娘有点儿演,别的人也都演得很好,包括秀儿的哥哥。 这个故事有不同(时代)的人对人生的感悟和信仰呢。 瞎子师傅对师傅的话深信不疑,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弹断1000根琴弦,就为了看到这世界一眼,但这也成就了他成为了技艺高超的艺术家,有被村里人誉为了“神神”,化解村子里的各种矛盾。 他也是因为这一信念支撑了一辈子,让他的生命有了意义,也可以为了弹断1000根弦不断的练习,苦练。
而石头,虽然也是瞎子,可是遇到了心仪的女孩儿就可以把师傅的话抛在脑后了,因此也放弃了琴技,整部电影里也没看到他有多么努力,练过几回琴,基本上都是在和秀儿在一起谈情说爱。 老一辈的师傅说女人不如琴,女人会背叛你,但琴不会,其实也是怕徒弟为了女人就不练琴了吧。 直到秀儿和师傅死去,他也不相信自己师傅的话了,说明时代已经不同,老的思想要被放弃了,过去那种为了技艺苦练一辈子的精神也越来越少了,越来越难得了。
电影也讲述了人生的不公,石头问“怎么咱们是瞎子? 怎么瞎的是咱们俩? 想想也确实可怜。 要不是石头是瞎子,秀儿的哥哥也未必会反对他和秀儿谈恋爱了吧? 黄河边的老板说的“人生就像一场戏,有的演得好,有的演得不好......不看完怎么知道是好是坏”不就是很真实的吗? 我们都是人生的玩家而已。 瞎子师傅离开酒馆的时候的那句高喊:“客来客往”,也如人生一般,我们就像这个世界中的过客,而我们生命里的人也就是我们一生中的过客,都会有一天离开我们,我们自己也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人也总会经历死亡。
这部电影里的歌词,很多都是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比如孙家和李家在打架时,师傅唱的大意是,人本来应该友爱,互相帮助,可是却在打来打去,无谓争执。 而他虽然是个瞎子,却比那些“看得见” 的人们都看得清楚人生。 村民们虽然誉他为“神神”,他却和黄河老板说:“我不是神神,我只是一个瞎子”,表示他也并不是神 并不完美,也有七情六欲。 他对黄河老板娘有欲望,也对看见有执着和欲望。
陈凯歌拍的荒芜的山脉,黄色的土地,正片蔚蓝的天空,这些镜头画面感很壮阔,人显得十分渺小,也给了我们一种大自然的震撼。 颜色通过瞎子的想象也很绚丽,层次感很强。 有一些镜头,比如石头找秀儿,还有师傅幻想酒馆老板娘,我认为都是他们的想象,描写他们的心理活动,挺有意思的。
而且虽然我看到这部电影就知道它是悲剧了,也知道师傅即将要死去,可是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还是驱使我看下去,给我一种想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的欲望,这点就很成功了。 我也并没有觉得故事情节很慢,比起其他一些艺术电影来说,这已经很好了。
最后,师傅去世时的场面很让人感动。 而石头有被大家被迫当上新一代的神神,注定着历史在重演,生命在继续。 它不会再有老一辈那样的纯粹和执着,但是人们还是向往着公平,向往着一个人给他们段案子,制止一些荒唐的斗殴而争吵。 我不知道这里是不是想说人们还是会维持一些传统,传统不会完全断掉,虽然它已经改变(或被毁灭 - 文革),而且宗教和信仰这种东西是人们渴望和需要的, 因为人都是需要心里安慰的,也是人创造的。
这部电影适合在不同的年龄段多看几次,肯定就会有不同的感悟了。 我二十几岁的时候看过一次,真的没看懂,觉得挺枯燥的。 而现在我30岁了再看,就可以理解一些了,虽然可能也不完全对,也没能都感悟,但至少还是有些思想上的启迪的。 而且这里面的歌曲,不少也很不错。 只是老爷子在打群架那里唱的歌词听不清,要不是有英文字幕,真的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不过英文字幕也不是直接翻译的,所以还是不确定中文是什么,这里有点儿缺陷,还有声音真的不像一位60几岁的老人。
一个传奇化的故事,被叫做“神神”的老瞎子,能止纷争,度世人,但还是没有挣脱“瞎”的执念,最终因一张白纸被拉下神坛,郁郁之时却被面馆老板指点迷津,仿佛老瞎子命中该有此劫,面馆老板是他宿命中该遇之人,黄河边上的面馆,光头的造型,平实而又意味深长的话语,增强了老板的神秘感和故事的传奇性,老瞎子悟了吗?没有! 酒肉穿肠后,他并没有寻求超越,超越生命,超越现实,妥协于人生如戏的无奈之中,用玉皇大帝和其孩子的神话劝说自己,瞎并不是自己的错,然而神在哪?路在哪?瞎子不知道,影片也没有答案,留下的只有矛盾与荒谬,最后石头最后走出山村去寻找自己的路,他能找到吗?他能超越吗?我们不知道
坦白来讲,能静坐下来,忍耐看完如此沉闷的一部片子,尤其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世,已实属不易。对于我这种胸无点墨的人来说,如果试图去解读或者参透其中的内涵更是难上加难。才华与学识兼具的导演,在我泱泱大国,陈凯歌算是不可多得的一个,虽然电影理解起来稍显晦涩,但是其中透露出的孤傲和不流于俗的文人品格显露无疑。
在我的印象中,第五代导演拍起文艺片来,影像和意蕴压倒了故事本身,以至于人物的刻画不是通过讲故事的手段去达成,而更多是用诗学特性的语言去营造。这样一来,在那个陈凯歌踌躇满志的年代,去驾驭这种片子,是很任性的一件事,任由手中的颜料在画布上恣意挥毫泼墨,尽情发挥。当然了,这种曲高和寡的美学风格很接近艺术片的范畴,不然也不会毫无缘由地入围第41届的戛纳,至于为什么没有拿下金棕榈,只能怪其时运不济,竞争对手太强大,比如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等,当然这些都不重要。
《边走边唱》的故事改编自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故事发生在中国某偏远山村,一个盲童跟随师傅学琴,师傅告诉他有一道药方可以治愈他的双眼,令他重见天日。但是这道药方必须在他弹断一千根琴弦后才能从琴匣中取出,否则没有效用。盲童等师傅死后,踏遍穷山恶水,唱尽千古苍凉,在岁月的磨砺下,弹断一根又一根的琴弦,六十年后,少年变成老人,被村民尊称为神神,除了化解村民的各种纠纷,还收养了一个盲徒弟石头,黄磊扮演的石头与许晴扮演的兰秀开启了一段炽烈的爱情,遭村民痛殴,兰秀愤然自杀,了结自己的生命。神神凭借着自己数十年所秉持的坚定信念,终于弹断了千根弦,从琴匣取出药方去镇上买药,结果发现是白纸一张,六十年的坚守轰然坍圮,油枯灯尽,两脚一蹬,了断红尘,石头则被村民奉为新的神神。
故事本不俗套,而且颇有金基德《春夏秋冬又一春》里轮回的意味,但是当故事的背景被安置在一个广袤无垠,浑厚苍凉、风尘弥漫的荒漠里,人物的命运已然幻化成广阔苍穹下颓败萧索的浊浪和微尘,淹没在遥远的天际。开篇灌注整个屏幕的一股悲怆的幽蓝,昭示出浓烈的精神意象,盲童反复吟诵着“千弦断、琴匣开、琴匣开、买药来,买得药,看世界,天下白”,这是从已经亡故的师傅那里传来的告诫,这番能让他重见光明的规训将贯彻他的一生,成为他活下去的信念,并且将它传递给下一个无法触摸光明的盲徒石头。
总体来讲,《边走边唱》是一部容易看懂却难以领会的电影,隐隐浮现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微乎其微的哲学叩问。我特别痴迷这种需要深度思考的电影,尽最大努力去解析其中暗含的因果和玄机,每当看到别人洋洋洒洒就挥就出一片让人艳羡的评论时,我只能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所以说容易看懂,是因为故事本身很浅显,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冲突,但是影片的气质和抒情手法很难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去概括。在看西方的这种闷片时,影像风格大多是很容易提炼、比较和概括的,因为欧洲的文艺电影即使千变万化,也是在一个成熟的电影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到了东方的语境里,如果老天爷没赏饭吃,就得靠祖师爷了,毫不避讳地说,陈凯歌如果是在古代,一定是诗人,诗人有其自身的品格,才艺可以有高低,但是文人清高的品性是共通的,不能说他是自视甚高,但一定是恃才傲物的。
在开篇的构图和色调中,已经颇具大师的风格,大面积的蔚蓝,营造出孤寂的气氛,这片蓝的寓意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从后文石头的口中既已言明。
石头:“师父,星星们是什么?”
师父:“是什么?是天上的瀑布。”
石头:“那一颗星星呢?”
师父:“一颗星,那是块不落地的石头。”
这段师徒二人关于星辰的对白是给石头这个承接前后的人物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和一个寓言故事一样,在灵魂上给其一个寓所,但是蓝色象征着希望和星辰大海,同时又深不可测,唯有弹断琴弦一千根才能解开其中的奥秘。蓝色的中寂寥的两个黑色身影,象征这这一老一少两个盲人的世界。头顶几缕微弱的亮光,与之后石头的诘问,海为什么是蓝的,光为什么是白的也是不谋而合的。
像这种高超精妙的色调和影调是充斥着整个影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陈凯歌是做到了“诗言志”这一文人的使命。还有一些镜头也是神来之笔,比如李家家族和孙家在荒原上大战那一场,导演并没有将镜头对准激烈的杀戮,而是将镜头拉远,将老人孱弱的身影搁在画面中间,这场恩怨的化解全靠这个眼盲的老人,这个有着先知的盲人去结束愚昧未开化的村民之间的纷争。如果把这部电影看成一幅画,它肯定是一幅油画,虽然是东方的故事,它没有留白的地方,广阔的天际下,苍凉雄厚的土地上滋养和哺育着充满野性的人,奔流不息滔滔不绝的黄河水谱写着时间的流逝,天地间虚无缥缈,混沌未开。
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但同时土地也成为了人们精神的禁锢。黄河流淌着千年的传统和文化,如同神神指间拨弄的班卓琴,六十年如一日倾其一生去弹唱。与神神的坚守相比,石头则冲破禁欲的枷锁,当师傅告诉他:咱有钱呢,琴不比女人好,琴弦子断了就是断了,它不哄你呀,你师父说了,咱的命就在这琴弦子上面。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和兰秀在麦垛上面上演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神神邂逅黄河岸边娇艳的面摊老板娘的方式,只能在幻境中进行,尽管师徒二人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对黑暗世界以外的幻想,但都难逃相同的宿命。
兰秀的死在镜子中完成,对她来说是永久的解脱,但是对石头来说是照在心间的悲怆之殇。一代琴师最后的绝唱在村民团簇的火把中落幕,流浪歌者的陨灭随琴声一道响彻在寥寥无云的苍穹之中,老者至死都未能见到一天光明,但是他还得把艺术脚夫在焦渴的荒芜之地求取水源的意念传承给年轻的盲人,村民们不能没有盲人的引领,盲人黑暗的世界离不开那道孤寂的光亮,这片土地也不能没有上古的神话和盲者神邸。
神神:“你打哪儿来呀?”
女子:“记不得了。”
神神:“你来到黄河岸上……多少年了?”
女子:“也数不清了。”
神神:“我打这岸边过多少回了?流水一般多。”
犹然雾气般凝滞的气氛,哀恸沉默的氛围,诗意的镜头语言和意蕴丰厚的视觉造型,早就冲淡了故事的框架,游离在电影之外。从边走边唱里,看到了一丝《雾中风景》的影子,有诗意的影像,也看到了《第七封印》的舞台感,但如果没有过硬的功力,电影就流于形式了,成了没有灵与肉只有情怀的一具空壳。不过尽管如此,现在看来它依旧超越了很多同类别的电影。
才知道《命若琴弦》拍过电影,故事是我很喜欢的作品,黄磊老师好年轻啊。
人生是一場無意義的過程,充滿了荒誕。我們都是瞎子,在現實中盲目地抱定某個理想色彩的幻夢,執著地去實現,結果發現,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徒勞,生活充滿了無意義的喧囂與躁動,而終極指向則是死亡。从黃土地到孩子王再到這部,陳凱歌的電影都在關注與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帶有深沉的反思與人文關懷。
剪辑毁片,死就是换个地方好好活着,属于史铁生的轮回,此片可与《黄土地》《孩子王》并称陈凯歌“天望三部曲”。
沉重深厚的意象和诗性的语言压倒了电影本身,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陈凯歌更像是一个不流于俗且孤芳自赏的文人。
画质不太好,影响电影质量,喜欢史铁生原著。
肯定要看见的那个世界,就是想看的那个?是又怎么着?不是又怎么着?怕不是?!那也想看!能看见山啊,河啊,能让太阳照花了眼,打个响喷嚏,能看见魂灵似的跟你说了一辈子话的人们,吃个大枣,脆脆的,能带着颜色吃,像从头活一遍一样。值!……"
一次诗意的影像尝试,一则精致的寓言小品,像是在高原烈日的直射下浅埋于黄土之中的一枚残缺的瓷片,沧桑并着静谧。影片脱胎于史铁生的散文,还是能看出导演在影像转化上的卓越想象力的。现在的环境已经不具备再拍出这样的电影的条件了,无论对于陈凯歌还是对于市场需求都是如此。
整体格调和视听风格的把控很好,然而叙事上偏于务虚,带有神秘主义倾向,都是云里雾里的意向,想表达的思想太过隐晦,非常个人化。选角上值得一夸,黄磊和许晴在当时真似金童玉女。截止1991年,陈凯歌是唯一两次入围戛纳金棕榈提名的少壮派华人导演(此前只有李翰祥在60年代三次获提名),从而被选中执导《霸王别姬》,诗意的表达结合历史的厚重,都是时代的选择。
徐枫曾经说,陈凯歌是一个内心非常骄傲、非常自我的人,他拍出的东西永远比常人高出一等,要想让陈凯歌取得成功,一定不能让他拍他想拍的东西。说得太对头了!这么说来,其实徐枫的<霸王别姬>害了凯歌,让他在自我和商业中间摇摆不定,到现在都走不出这个怪圈。不想拍的片子观众爱看,想拍的片子观
“那也想看 能看见山 河 能让太阳照花了眼 打个响喷嚏 能看见魂灵似的 跟你说了一辈子话的人 吃个大枣 脆脆的 能带着颜色吃 像从头活一遍一样 值 可还有什么呢 就这些了 没别的了 盼的 可比这多多了”
陈凯歌选的剧本一直都非常凸显他个人的浪漫主义审美和人文情怀。这一部《边走边唱》延续了《孩子王》的纯粹与执着。盲人琴师运用技艺抚平战斗和仇恨,而一旦远离冲突又席卷而来,仿佛是想平行对应盲人师傅死前嘱咐徒弟一定要弹断一千根弦一样的循环。在结尾,石头拿出了师傅放在琴中的信纸,放入了兰秀的画,意味着新的人生展开,一条不同的路不同于师傅的选择出现了。而师傅在得知自己一生都在一张白纸的指令下有所期盼时,他还是明白了自己的先师为何要他弹断一千根弦了吧,那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依旧说的是黄土地上某一类人的结局。片中歌曲的选择和琴声运用的多少,感觉有些冲突。
这部电影属于那种我喜欢的类型,但略微沉闷了。因为晦涩,所以解读空间很大,往小了解读是个人的人生观,往大了解读是民族文化的特性。Anyway,现在这种类型的电影真的好少,拍出来注定亏本,不能上也没市场。
刘仲元演出了实在的沧桑,瞎眼弹琴,歌声悲苦,为了弹断那千根弦,耗尽一生,等来的不是一朝看见,而是一片空白,这便是戏,如戏的人生,总爱开着玩笑挖苦的人生,为何偏偏瞎的是他们,影片的取景洽和故事的深沉,瞿小松的曲陈凯歌的词,配合无间。
还是命若琴弦的老题材,还是没有逃出陈氏电影的“酸”~
可看性来讲,肯定不好看,但还是看下去,因为想看看编导最后给你的答案是啥,这也算悬念的一种吧。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到这一部基本就终结了吧,气象是挺开阔的,象征意味琢磨起来也有意思,没什么故事看起来很干巴也毋庸置疑,总的来说,陈凯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基本在《孩子王》就到头了,别的都不行
人间不干净,所以神要封眼。延续了《黄土地》的生命主题与意象美学,一则宏大的社会寓言,用讲究造型仪式感的形式美包装,真相与谎言、神圣与世俗、先知与愚昧、信仰与磨难等二元碰撞出火花来。可阐释性丰富,都逃不过那浓浓的悲悯与苍凉。。
你可以说,人间所有的欲望都是那弹断一千根琴弦之后取出来的其实并不真正存在的药方,你可以说,任何欲望都只是虚设的目的,但果真是这样吗?老师傅的徒弟便是一个反例,他从来不相信这样的故事。尽管他也是瞎子,但他知道,他要的就在眼前,于是他不断伸手,他不必等待那第1000根琴弦断折。因为他知道,欲望就是欲望,无比真实,它不用虚设,而老师傅这样活一辈子,从没有正视过,追逐过,又真的算活过吗?但是,如果你又说,活着就是痛苦,我也不能反驳。其实像这样的自言自语啊,真够无聊的,到头来,我什么也不知道。生活诸多苦难,我好累。黄土满地,大风起兮,沙尘遮脸,突然间,我觉得我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我照样是什么也看不见。同时,我感觉我失去了很多欲望,又或者说,我已经被沉重的欲望折断了。呵,原来我是那根断了的弦。
陈凯歌依然不变的是隐喻性的电影语言,叙述了一个有关于盲人对世界的信念与执着。说是盲,却也不盲。神神师傅给他留下了希望,这个希望是一道光,让他好好活了一辈子,没有杂思,没有贪欲,活得纯粹而执着,纵然最后一张白纸,显得这一生不免愚笨。石头是神神的反面,他没有师傅留给他的信念,他充满着怀疑、焦虑,对命运的哀怨与不能成为常人的痛苦,最终他把那张白纸丢了,他将永远痛苦下去。显然,石头是流俗的。身而为人,许多人都有原罪,可是自我救赎的方子或许就是那一张白纸。人之所以高级,是因为人会思考,而人要比庸众更高级,他要有信仰。那张白纸是信仰,石头没有,因此,他只是个俗人,成为不了神神。满纸辛酸泪,陈凯歌导演不过是讲了希望二字。就如肖申克的救赎,希望是最美的,虽然有时候它是个谎言,可人类的文明不就是谎言缔造吗?
改编自《命若琴弦》陈氏悲凉的雄壮,这片黄土地孕育了太多的故事。。
陈凯歌的"表现主义"?不喜欢两点:老瞎子的说书似乎是迎合国际口味,改成流行男声唱法,丢了传统韵味;剪辑突兀,在虚与实之间乱了节奏。喜欢两点:刘仲元的表演以及陈对原著故事新的挖掘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