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刻骨铭心的爱 ——《卡萨布兰卡》影评(二)
电影《卡萨布兰卡》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成为电影史上少见的“完美巨片”,一部永垂不朽的名作。
1941年的卡萨布兰卡——北非摩洛哥一个港口城市。在纳粹的铁蹄之下,要从欧洲逃往美国,必须绕道卡萨布兰卡。里克咖啡屋的老板里克是位神秘的男子。一日,捷克反纳粹领袖维克多拉斯洛和妻子伊尔莎来到里克咖啡屋,希望通过里克获得通行证。里克发现伊尔莎正是自己的昔日恋人,过去的误解解开后,伊尔莎徘徊在丈夫与情人间,而仍深爱着她的里克,却决定护送伊尔莎和她的丈夫离开萨布兰卡。在机场,里克开枪射杀了打电话阻止飞机起飞的德军少校后,目送着心爱的女人离开…开片解说词;“在卡萨布兰卡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做交易。”人们在里克咖啡屋探听消息、等候班机、暗藏赌场、黑市买卖、甚至还有法国革命领袖……融汇着危险的异国情调的血色浪漫中,男女主人公在乱世重逢,亨佛莱•鲍嘉饰演的里克具有硬汉式的沧桑感,英格丽•褒曼饰演的伊尔莎在沉默压抑中表现出优雅娇柔,各自都有着身不由己的无奈和矛盾,里克和伊尔莎演绎的那段爱情,已经成为荧屏内外永恒的经典。尽管深爱着伊尔莎,里克最终还是让她和另一个男人走了。而那个男人是“法国地下党”,里克帮助他们逃离了法西斯“魔爪”,并不是出于爱国主义者的需要,而是他为了爱他的女人所做出的最大的奉献,他不忍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左右为难,所以以这种牺牲精神成全女友的责任,可以说这表现出里克崇高伟大的爱情意义,影片也正是以这样的结局升华了主题。正是里克的放弃,使他们的爱如此经典,就像台词:“我们永远拥有巴黎”。不言而喻,战争本身是令人诅咒的,它永远都不会成为经典,只有爱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也不只是拥有,有时也意味着放弃,放弃尽管痛苦,但却显示人性复杂真实的情感。
2 ) 你看明白了经典老片的一切,你就明白了今天的好电影该怎么做
无论是从演员的技巧还是从这个故事的结构和画面的穿插还有内在的表达.CASABLANCA 这电影并不难看懂,却很难学会.在如今画面特效穿插往来,表演气息过于凝重,审美日趋疲劳的影视行业.这种懂得自己的位置的电影 似乎是看不到的.比如前阵子有人重新拍了回上海滩.这次重拍 ,无疑再次证明了一件事情,即:经典的不可重复性.从老片子 和经典的片子让你学习的不是他的技术或者内在表达和什么电影结构.而是要让现在的电影明白,你自己 做的也只能是你自己,你只有把自己做好 才能做得优秀 这样一个简单却很难让所有人明白的道理.
比起<飘>那样的老电影来说,CASABLANCA的名气虽然很大 但是算不上这类电影的代表作,可是从它给我们现代人审美如今的地位感觉和视觉效果 让我们在观看它的时候多的更是许多欣赏感觉.
电影的配乐贯穿的主题,两种元素--爱情与战争---的简单融合,不娇柔不做作,似乎这电影如今在说话,他在说:我就是我,我就是这样的感觉.这种电影本身散发的表情 竟然如此生动可爱.
最后我说:
对于CASABLANCA 我绝对不说是什么你必须去看的电影,也可能不会让你有那种经过洗礼的感受,但是这部电影,它可以完全的向你展现一个基础,什么叫电影.
3 ) 瞬间成就永恒
男人的爱是深沉的爱。特别是当一个男人为所爱的人牺牲了前途,生命和幸福的时候,这种爱就成了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千百年来震颤人心,回味无穷。Rick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他似乎像许多借战争投机发财的人一样,只关心自己的生意和情感;他不像革命烈士一样,愿意义无反顾地撇开自己的家庭和爱情,无私地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战斗中,他乃是像个普通人一样,先顾到自己的利益,先为自己的情感着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展现了英雄的一面,战火纷飞中的铁汉柔情,为了所爱的人和正义的事业,甘愿放弃个人的追求和私欲,这岂不是更令人感佩?是的,Rick和Ilsa最终没有在一起,但是在最终的别离之际,二人爱情短暂交融的一瞬间成就了永恒,就是这种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的爱情才打动人心,就是这种残缺美才荡气回肠!Rick最终的抉择不仅攀登到了爱情的最高峰,更是给当时饱受战火蹂躏的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人性自由的胜利,也使美国人借此向全世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本片的主题本身就是人类电影史上的经典。
所有在卡萨布兰卡的人都喜欢Rick,但是所有人又都不了解他。卡萨布兰卡是个鱼龙混杂之所,上到社会名流,下到流氓小偷,有军政要员,也有私奔平民,有纳粹秘密警察,也有地下革命者,更有大把像Louis警官这样依赖自己的经济和政治资本牟利的人,而Rick和他们都不一样。革命党人瞧不起Rick,因为他丝毫不庇护革命者,任凭Louis和德国人在酒吧里抓人,真是个不敢表态的懦夫;服务生和Sam都信任Rick,他们觉得这位好老板是自己在这个乱世中可以依靠的人,只要他们彼此扶持就能苟且避过这个战乱的时代;在蓝鹦鹉的老板法拉利,和纳粹军官的眼中Rick是个和他们一样精明的乱世投机商,只要价钱合适,没有做不成的生意。说来说去,只有Louis似乎最了解Rick,他断言Rick是个外表愤世嫉俗,其实内心感性的人。其实他们都错了。
Rick是个外表圆滑,内心坚强的男人。他虽然表面上置身军政事外,实际上私下里是支持革命事业的。他曾经资助过北非和西班牙的反抗武装,对于自己的员工参与地下革命也表示默许。这些甚至让革命党人在最危急的关头转向他求救。然而Rick并不是这么简单。面对厄加特的请求,他做了一半,隐匿了通行证,却没有保住厄加特的性命,对于这种贩卖人口的谋杀犯,Rick不会因为他参与革命就对他另眼相看,相反他从心里藐视这种不择手段的人。像伊娃一样,很多女性都为他着迷,认为他厌倦了动荡的战争年代,只求享受短暂的浪漫,然而她们也错了,Rick没有拜倒在伊娃的石榴裙下,他也不允许酒吧的伙计乱来,他是一个在乱世中规规矩矩做生意的人。然而即便是面对法拉利的高价聘请,他仍然不放自己的老友Sam;面对Louis无耻的白吃白喝,他也并不在意;一个寻常少女的恳求,又让他放弃了原则,偷偷的输钱给她们,解了燃眉之急。他是乱世中的理性主义者,一本正经的做生意,不屑于无法无天的放纵;在他理性的外表下也有火一样的自由和感性,他急人之难,为了爱情甘冒风险,牺牲一切;然而他的热情也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为了他所爱的人和正义的事业,最终他选择放弃了自己的私欲,他身上人性的光辉甚至感染了Louis警官。所以在影片的结尾,Louis并没有逮捕Rick,还扔掉了印有投降政府的酒瓶,这些都暗示着警官深深地被Rick的人格魅力征服了。
Rick和Ilsa之间是真正的爱情。从巴黎到卡萨布兰卡,他们情投意合,彼此惦念,然而就像Rick自嘲的一句台词一样,“命运总是适时地出现了”,造化弄人,影片的大部分时间给我们展示的是二人争吵的场景,爱之深,恨之切,越是如此,我们越能感受到两人相爱的真挚。Ilsa对于Laszlo是一个少女对于英雄的爱,是一个社会赋予的爱情,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所有人都受到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感召,所以也不难理解Ilsa和Laszlo的婚姻。Laszlo完美的做了一个丈夫的工作,即便是身处险境,仍然屡屡顾念妻子,他毫无疑问是个英雄,他为了正义的事业甘愿献身,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权利,为了革命他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可以放下妻子家人,甚至不去追究自己的妻子和Rick之间究竟有些什么。就连Rick也深深地被这种精神所打动。相比之下,Rick和Ilsa的爱情则更单纯,他们在卡萨布兰卡的初次相逢就彼此流露出了遮掩不住的爱意。尽管Ilsa在社会伦理的影响下选择了Laszlo,但是当她正视自己的内心,她只能放下手中的枪,承认自己对Rick的爱,并答应他一起离开卡萨布兰卡。
这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宝贵的人文主义的胜利,然而经典就在于,它并没有停在这里。一个普通女孩的问题,让Rick改变了自己的最终抉择。“如果一个女孩为了将来的幸福,背着她的丈夫做了不好的事,她的丈夫会原谅她么?” 命运啊命运,Ilsa先是Laszlo的妻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Ilsa和Rick远走高飞,那么Laszlo会怎么想Ilsa?Ilsa会满意她的选择么?你希望Ilsa此后的一生都活在挥之不去的自责中么?可怜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女人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Rick必须要替她做这个选择。让她除了爱情一无所有,还是拥有一切,保有一段爱情的记忆呢?Rick做出了对Ilsa最好的选择,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一部经典伟大的电影在于它能让所有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被其中的美而感动。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影片无论是从台词,演员的表演,电影语言的应用,剧本情节的设计都堪称完美,所有展现出来的元素都分毫不差地为影片的中心服务,所以给观众的感觉就是看的舒服。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前期中立,末期参战的做法让其在国际社会舆论中一直饱受争议。然而借助本片,美国向全世界表白了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和立场,更重要的是他提出适应新时代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更是为饱经战火的人民指明了方向。并且这么丰富的内容都包含在了100min左右的电影里,这是否让现在动辄2,3个小时的电影汗颜呢?
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却处处打破了爱情电影的常规。男女主人公没有很多甜蜜的镜头,最终的结局也没有走到一起。他们相处的时间甚至很短暂,然而就是这种近在咫尺与远在天涯的微妙,瞬间与永恒的和谐把爱情升华到了另一个境界。就是这种老套的剧情不厌其烦地上演,甚至连2016年大热的《爱乐之城》也为之致敬;就是这种老套的剧情承载了千百年来人类对爱情的憧憬;就是这种老套的剧情每每震颤人心,让人感动。我们都生活在物欲横流,鱼龙混杂的卡萨布兰卡,而这老套的剧情也不时地上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趣的是,每次的瞬间都让我们的心为之一动,就是这些美好的瞬间照亮了我们的一生,就是这些美好的瞬间诠释了人类最美的情感,也就是这些美好的瞬间吸引着我们去追求人类永恒的主题。
4 ) 刻骨铭心的爱 ——《卡萨布兰卡》影评(一)
《电影的力量》一书写到:女人常常反感看见过度暴力,而男人厌恶看到情感泛滥那些多愁善感的东西。那些对男人和女人有同等吸引力的电影则将情感和暴力结合起来,克服了男女各自的抵触心理……爱情和暴力都包含一种失去禁制的“释放”,“我控制不了自己”常被用来做爱和暴力的辩词。”电影《卡萨布兰卡》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幕战争与爱情的经典故事。《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拍摄于1942年,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白热化阶段,是好莱坞在二战期间拍摄的最卖座影片之一。在1944年第16届奥斯卡电影节上,《卡萨布兰卡》获得三项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得到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音乐奖提名。《卡萨布兰卡》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成为电影史上少见的“完美巨片”,一部永垂不朽的名作。
5 ) 永志不忘,卡萨布兰卡
这不是什么影评,算是一点回忆吧
记忆就像哈哈镜,随时光流逝扭转变形。我们赋予纷杂的生活片段以情节性,使其显得更顺理成章或更突兀尖锐。我们用一次次回忆改写自己的历史,比起迷茫的未来,过去似乎更有可塑性。我们可以回忆一个虚构的吻,一丝不曾存在的暧昧情愫,并且像第一次回忆一样,感觉到颤动的汗毛轻触着皮肤,太阳穴紧张地嗡嗡胀开,柔丝般的气味顺着躁动的血浸到各个指尖中去。回忆像云一样轻浮,像潮起潮落滚动的细沙,映出辣辣的阳光,晒得皮肤上的角质层噼啪爆响。
从何时起,《卡萨布兰卡》变成我记忆的一部分,已经不重要了。像《戏梦巴黎》里的三个少年,生活在电影与现实混合的世界里,熟悉的台词或场景突然闯入我正在进行的生活,打开个缺口让时间停止,就像薄棉手套悄悄落在旧式样的皮鞋边上,细尘飘飘浮起在空气里,悠悠然不急着落下,我也就不急着捡起来。有时我等着白兰度像《码头风云》里那样,把它拾起来戴在手上;有时我移开目光,眯着眼学伊斯特伍德把烟屁股塞在嘴角。像李小龙似的用大拇指指腹扫过鼻头,幻想哪天轻抬起一个女孩的脸蛋,用《卡萨布兰卡》里鲍嘉的口气,微倾着头说:“here's looking at you , kid。”
第一次看《卡萨布兰卡》,是看的VCD,自己在家看的。中途还去姥姥家吃了顿午饭。那时我是个“激进的民族主义者”,看到酒吧里群声高唱《马赛曲》时激动的痛哭流涕。那时我心目中的爱情,还是《神雕侠侣》里“十六年后 再续前缘”不切实际的等待,不能理解伊尔莎为何在巴黎突然弃里克而去,留下站台上哭泣的信纸,雨中穿风衣的男人。“我记得每一个细节。德国人穿的衣服是灰色的,你穿的是蓝色。”——她走后,里克的巴黎是灰色的。
我们可以推算出伊尔莎离开里克有多久:德军进入巴黎是在1940年6月14日。从这一天的La Belle Aurore(美丽的晨昏)起,直到那个卡萨布兰卡的夜晚。
——“在卡萨布兰卡现在是1941年12月,在美国这是什么时候,山姆?”
——“我,我的手表停了。”
——“把敢打赌全纽约人都睡了,我打赌全美国人都睡着了。全世界那么多城镇那么多酒吧,他就进了我这一家。”
全美国都睡了,肯定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之前。伊尔莎在卡萨布兰卡呆了两天三夜,假定她12月4日走进里克酒店,那两人共分开了538天。这538天里,里克都是如何度过的。是在窗前抽烟烟灰遮住月光,还是等探照灯扫过酒杯映出悲伤扭曲的脸?
——“别去打扰他了,伊尔莎小姐。你给他带来坏运气。”
——“弹一次,山姆。看在往日的情分上。”
——“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小姐。”
——“弹吧,山姆。弹《时光流转》。”
——“哦,我不记得了。小姐,我有些生锈了。”
——“我哼给你听。”
从影片33分钟这一刻开始,《时光流转》的旋律一次次在片中出现。“you'll always remember this , a kiss is just a kiss ,a sigh is just a sigh ....”伊尔莎目光慢慢低垂,似乎回想起那段故事。这时里克推门而入,听到这首歌露出惊讶的表情。我们听到这段音乐当然不会惊讶,它后来成了环球影业所有电影的开场音乐,后来伍迪艾伦拍了部喜剧《再弹一遍,山姆》“弹吧,山姆,弹。如果她能忍受得了,我也能。”
里克当然能忍受。他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对伊尔莎说过一次“我爱你”,而拉斯路说过两次“我非常爱你”。因为里克没有必要说。拉斯路要说,他觉得有些东西要离他而去了,或者原本就不在他这边。他想用这几个字留下伊尔莎。“况且一个男人能在他妻子面前扮演英雄的机会并不多。”里克呢?他对伊尔莎说了四次“永志不忘”,两次在巴黎,两次在卡萨布兰卡。
——“我没有力气再挣扎了。我离开过你一次,再也没有勇气作第二次了。你必须为我们考虑,为我们所有的人。”
——“好吧,我会的。那这样吧,永志不忘。”
——“ 我真希望我从没如此的爱过你。”
我已经能背下这部电影里的大段台词,但每次看时,依然能获得密密麻麻的感动点,被它打得落花流水。其实我没资格写什么评论,因为没有什么可评论的,当这部电影走入生活的时候,一切似乎都是自然的,雨中里克的风衣为什么立刻就干了,最后通行证为什么没检查就直接让飞机起飞了,这些问题有什么意义呢。
1941年的12月,曼施坦因的坦克开进苏联,沙漠之狐还在北非耀武扬威,伦敦上空鹰隼激烈缠斗,日本鲸吞东南亚,正觊觎美国。“在这疯狂的世界里,三个小人物的事情太算不了什么了”。而我宁愿相信,在这昏暗的地球上,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一个酒馆里正发生着“太算不了什么”的事情,一架飞机这天晚上要在夜色中出发。
——“可我们怎么办?”
——“我们永远拥有巴黎,在你来卡萨布兰卡之前我们曾一度失去它,不过昨晚我们重新找回了。”
——“可昨晚我说我再也不会离开你。”
——“你永远不会。我也有工作要做,我要去的地方你不能跟来,我要做的事情你也没法参与。伊尔莎,清高我并不在行,不过要明白: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三个小人物的事情太算不了什么了。总有一天你会知道的。
嗨。
永志不忘(here's looking at you , kid。)”
永志不忘。就是常常记起。还好,我的这段记忆刻在碟片上,不像其他的回忆。任时光流转,它永远不会变。我可以想象,也许伊尔莎的飞机还在大西洋上空游弋的时候,山本五十六的战列舰正朝珍珠港进发,美国将在沉睡中惊醒过来;里克也许后来会回到美国,在一个不知是什么的地方再次遇见伊尔莎。也说不定。毕竟“we'll always have Paris”,毕竟美国后来的历史里一直有他们的影子:30年后,《play it again,sam(呆头鹅)》上映,嬉皮清新的装扮吸引了两代人。同样的70年代,有个叫Bertie Higgins的美国人写了首歌《casablanca》,唱红几个大洲。歌词里写道:“我爱上你时是看《卡萨布兰卡》/当时在汽车影院我们坐在后面/可口可乐和爆米花赛过香槟和鱼子酱/我们相爱在夏日里漫长的夜晚/我想你爱上我时也是看《卡萨布兰卡》/恍惚身临其境牵着手,如在里克酒店。”到了1989年,这个动乱的年份,哈利和萨莉为“《卡萨布兰卡》里伊尔莎该跟谁走”而争论不休,然后红了拥有调皮曲线嘴唇的美国甜心。这一年,在地球的另一半,泉城济南,我出生了。
这是我的《卡萨布兰卡》的一些事情,但永远不是全部。在斯万那边可以独立成章,但追忆似水年华才刚刚开始。
6 ) 我不确定,但我在看你
就象毛尖说的,“褒曼看着鲍嘉”这个动作,篡夺了这部电影的最初意图——向战争致敬,并把它带入了现代经典的范畴。
英格丽•褒曼在她的自传《我的故事》里说:“我们每天都是临时凑集起来研究对白。他们每天给我们一些台词,我们则试图了解其意义。谁也不知道剧情如何发展、怎样结束,也就无法掌握所演角色的性格…… 我一直想知道我爱上了谁,是保罗•亨莱德扮演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领袖维克多•拉兹洛,还是亨佛莱•鲍嘉扮演的酒吧老板里克。”而因为拍片过程中的不断磨擦,剧本的不断修改,导演迈克尔•柯蒂斯也不确定这个故事到底要如何发展,所以他含含混混地跟英格丽•褒曼说:“你到底是爱谁我也不太清楚…… 介于两者之间吧。”褒曼因此完全无所适从,她说:“我不敢用含情脉脉的眼光打量拉兹洛,因为接下来我就得用一种不包含爱情的目光望着里克。”
然而,正是褒曼举棋不定的眼神和鲍嘉颓唐热烈的注视成全了这部影片。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不确定的看——对界限模糊的爱的演绎,成就了经典。
人的目光和视野往往具有极大的选择性。当你不在意某个人时,你根本意识不到这个人的存在,即使擦肩而过也很可能视若无睹。而当你开始看到他,仿佛迷雾瞬间散去,才发现,他其实一直都在那里。
而即使看到,也不能直截了当,象直射的阳光在人身上烧出洞来。要又远又近,象雾里看花,似有若无。无心才能掌握节奏和美感,不确定才能有无限的可能。褒曼不知道自己该爱谁,所以她的看游移暧昧、曲曲折折,每一个转弯都能够折射出一种可能。内心指向全不明确的看,被添附的魅力和效果不可言说——对电影的各种解释,对爱的各种期许——看不清便达不到彼岸的惆怅。
So,here's looking at you,kid.
道德主義者期望女主死在巴黎,浪漫主義者期望男主死在結局。
世界上有那么多女人那么多酒馆,但她偏偏走进我的这家。
“But it doesn’t take much to see that the problems of three little people don’t amount to a hill of beans in this crazy world.”
We'll always have Paris.
从此里克和雷诺探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其实这是一部给片
小时候看《卡萨布兰卡》没看出什么不和谐来,最近重温,却发现结局实在太基了:永失所爱的Rick和被Rick大义感化的Leno探长双双亡命天涯鸾凤和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实在是……喵啊!我现在看什么都不正常了!
1942年二战打得正High时拍这样的片子实属不易,但我完全看不出来经典在哪....没啥感觉就是。女主劈腿再唯美,也改变不了劈腿的事实,导致我对美丽的褒曼好感骤减。男二维克多,我要劝他一句:搞地下革命这行的人,是不能结婚的,三天两头传死讯,要么就进集中营,叫老婆情何以堪?
看不出为何经典?
对白经典。卡萨布兰卡开创了黑色电影的先河,其中许多经典镜头体现了导演超强的功力。
很多人知道卡萨布兰卡,但却很少人知道那是种花的名字,它是世上最美的百合花,西班牙语意为-白房子 ,花语是永不磨灭的爱情。而在希腊神话中,那是悲剧之花。传说中,遇见卡萨布兰卡的情侣无不以死亡告终。
婚外恋神马的,最讨厌了
某彈幕:「女人又不是梨子,你倆讓來讓去的有問過她的意思嗎!」重看經典的我一臉懵逼。
“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若干年后重温已经少了许多感动,但字字珠玑的台词仍是经典。永远记得那首好听的《As Time Goes By》,也记得英格丽·褒曼有那么一对迷人的双眼,即便是黑白电影也掩盖不住特有的光辉。★★★★
与同名歌曲无关
没啥感觉的公认好片。
从没觉得马赛曲可以好听到这种程度。故事发展到最终,褒曼到底爱谁已经不重要了。Rick并不需要禁锢住她以证实她口口声声的爱。他是一个披着中立外衣的好人。好到帮助一对做困兽犹斗的夫妻,帮助更弱的国家。甚至成全心爱女子的爱情,还要给自己找个借口,不愿受愧。也是一种风骨,酷酷的,喜欢。
其实我越看越喜欢警长肿么办……英格丽·褒曼那令人出戏的柔光近景和特写啊……尼玛还有个镜头是她柔光鲍嘉硬光,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欲笑翻成泣的结局,警长是电影史上最可爱的坏人~
here's looking at you, k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