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介绍:张罗平,美术专业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毕业,2001年成为职业摄影师,开始了⾃已永⽆⽌尽的影像追求之路。多次为国内顶级时尚杂志拍摄⼤片,与众多明星合作拍摄,作品风格极具特⾊。2018年10月19日,执导的电影《向阳的日子》上映。
获奖情况:奥本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儿童故事片 、印度Jagran电影节闭幕式影片、孟加拉达卡国际电影节亚洲竞赛单元、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摄影提名。
注:笔记为关键词,仅有少量原话,其余为我本人编写。本文不具有专业性质,仅供参考。
┈┄┄正文┈┄┄
在视觉方面,刘靓老师注意到了很多画面具有油画的风格。金黄的原野、湛蓝的天空、灰白的羊群,配上十分舒服的构图,看了让人有一股写生的冲动。这也许与张罗平导演美术专业出生有关。同时,片中对农村风貌的呈现,少了贫穷破败的景象,而多了山水田园的意境。中国的农村,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农村,比片中所呈现的落后得多。对此,张导的解释是:“既然其他导演都比较写实,那我就负责农村美的部分吧。”他平时的习惯就是只注意事物美好的部分,所以电影里也想展现美好。此外,张导还谈到说,他曾经把一幅很满意的油画作品给朋友欣赏,事后马上给自己的作品泼了墨。他这么做就是为了朋友能记住那张画所展现的美,而这也是他在《向阳的日子》里设置父亲最终死亡的原因。
声音方面,刘靓老师称赞影片的音响十分用心――诸如打雷时是现有闪电后有雷声的细节也被照顾到了――并且音乐的运用也很有特色。对此,张导说自己对声音其实比对画面更敏感,接着谦虚地称影片还是有许多不如意的音响处理。
到了观众互动环节,在场的观众踊跃提问,张罗平导演也一一作了详细的回答,以下为一些(不完整)本人记录的问答内容。(根据关键词整理补充)
Q:听说您曾经是摄影师,后来毅然辞职成为了导演。我想请问您对“当今大学生毕业后如何找准自己的方向”这个问题的看法。
A: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做都还没做的事情给吓到了。“现在是春天,不应该冬眠”,大胆地选择自己的方向吧,其实能做好的。
Q: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向阳跑回家时画面突然变红,有猫出现;接着有一个镜头是向阳躺在干旱的土地上。请问这两个镜头是什么意思?
A:这有点带浪漫魔幻主义的色彩,你看,向阳是担心父亲会出事的嘛,然后那个画面就是向阳做的梦,他其实已经回家了。然后猫是要吃鱼的,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父亲在影片里炸了好多次鱼,是不是有点破坏生态平衡了呢?所以龙王爷要惩罚他们,就让天地烧灼,土地就会干旱。
Q:影片中父亲死了,是不是向阳因此就会绝望了呢?
A:父亲虽然死了,并且没能盖成新房子,但是房子已经在向阳心里盖起来了。你说是心里有了新房重要,还是实际盖了新房重要?
Q:为什么片中人物不说方言,而是说普通话?
A:演员都学方言会比较难,而且当年有一个南下的打工潮嘛。还有一个是我喜欢展现美好。
Q:父亲死了以后,向阳的反应不应该是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吗?为什么不追着父亲的尸体再多看他一眼?
A:其实向阳当时应该是懵圈的,一下子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哭反而不自然了。然后向阳其实对于家里其他的亲人,都不如对父亲那么亲近,所以他要找一个安全的无人的角落去梳理情绪。
Q:请问这部片子拍摄花了多久?中途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A:花了38天;有困难也忘记了,只记得美好的部分。
Q:影片里有很多的景深镜头,请问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A:你有点过度解读了。感觉这么拍好看,所以我就拍了。拍片子要感性一点。
Q:我注意到影片里有一个色调由明到暗的变化,请问是表达了什么?
A:就像是一天一样,由亮到黑,这反映了向阳的心情。其实世间的一切都归为白与黑,就像太极八卦图一样,向阳的世界是黑里一点白,所以白才显得额外珍贵。
Q:请问影片里的一些具有较强对比的调色效果,和您学过的油画有关吗?
A:其实这些色彩自然界里就有的。这样一家人就住在这么美的地方,颇有一种诗与远方的情怀在里头。
(部分资料来源:搜狗词条、微信公众号狮山电影馆)
导演是摄影师出身,每个画面构思都很美!从片子看不出来取材地是在内蒙古,画面很辽阔!因为小演员的家乡就在这儿。扮演父子的演员表达也算到位,从故事框架来说,真的撑不起来剧情。总体又很割裂,在最幸福的时候,也要时刻担心害怕失去。有些隐喻就靠观众猜,悲剧比喜剧深刻,但表达太多反而适得其反。
此文系#茅山娱乐#原创,禁止未经授权的转载,欢迎订阅及分享!
2004年江苏卫视曾播出一部由《亮剑》原作者都梁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刘烨、孙俪、连奕名、林好等领衔主演的年代剧,尽管原作者指责剧情违背原著主题,但这部剧还是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目前这部剧在豆瓣上获得8.7的高分,这部剧的名称叫《血色浪漫》。
在这部剧中,刘烨在剧中扮演的钟跃民是一个追逐女孩的高手,周晓白、秦岭、何眉、高玥,都被他的个性魅力所吸引而爱上了他,而这4个女孩中只有秦岭让“刘烨”难以忘怀,剧中扮演秦岭的是时年仅17岁的女演员王力可,不得不说17岁的她表演的非常好,和26岁的影帝刘烨飙起戏来,丝毫不弱。
17岁出道就和刘烨、孙俪 、陈宝国等演员同台演出,王力可的起点不可谓不高,之后这些年,她一直搭档斯琴高娃、刘蓓、牛莉、杨童舒、吴京安、何政军、于荣光、童蕾、成泰燊、王志文、赵立新、俞飞鸿等影视圈实力派前辈演员合作过多部作品,她也是圈内出了名的小字辈拼命三娘,曾因一年出演五、六部影视作品。
日前(10月19)上映了一部由她主演的文艺片《向阳的日子》,影片小男孩向阳在奶奶去世后回到父亲的身边生活,性子“倔强”的向阳无法融入父亲新组建的家庭中,与继母(王力可饰)“水火”不容,因而与父亲展开了一段特殊的父子情。
这部片打着目前国产片中并不多见的涉及父爱故事的影片,显然并不太受市场欢迎,上映首日票房遇冷,仅有3.2万的票房收入,如今上映3天了,累计票房才10.4万。
据说执导本片是位跨界导演,原来是位时尚摄影师,借用豆瓣上一位网友的话,或许能解读票房为何这么差?该网友表示“导演用这部电影强力证明了他还是乖乖当个摄影师比较好。因为除了画面之外,一无是处。逻辑和人物动机莫名其妙,父子俩穿的比城里人都潮,还装什么村里人?故事乱七八糟,美术莫名其妙,演员尴尬无比。有零星就好了喔”。
你怎么看时尚摄影师跨界当导演,拍的电影票房遇冷,首映仅有3.2的票房收入?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本文首发于【茅山娱乐】百家号
周六下午深圳南山书城的点映活动,被一个朋友拉到一个观影群里,说导演也会来一起面对面探讨电影,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去看了。
电影一开始,就被它浓浓的暖色调画面感染了。电影里的农村(导演说是内蒙取的景)视野广阔、画面干净、色彩浓艳,温暖。这让我一时间忘记了去捕捉剧情本身,而沉醉在了一帧又一帧的唯美画面里。直到电影开始了接近半个小时后,我才意识到,这部电影其实不打算有任何剧情起伏了,它铁了心就是想讲一下父子陪伴的日常、乡村的那些琐事、乡野那些美如画的风景。
认清了这个事实后,我打算好好静下心来感受这些日常,而不是焦躁地等待情节反转。
电影里的向阳一岁没了妈,全靠爸爸张恒远的陪伴。电影里那些童年的趣事,炸鱼、学单车、爬上屋顶看雏鸟...都是我曾经最难忘的童年经历,只不过这些都是跟小伙伴一起经历的,而不是爸爸。小时候的爸爸忙于做生意,陪伴的时间非常少。
张恒远跟向阳这种亦父亦友的关系真是让人羡慕。我曾经最向往的父子关系就是如此,像朋友一样的陪伴,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卸掉父子间的长幼之序。这种关系最健康,最经得起考验。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之道还是尊重平等,才能赢得彼此的信任。
我看到一半时,在群里说了一句“这简直是一部 vlog(视频日志)”。确实太日常了,如果像平时看商业片那样,买了一桶爆米花进来看的,估计情绪会爆炸,会焦躁地玩手机,甚至看不下去想走。但由于有一定的心理建设进场的,有预期这是小众一点的文艺片、而且是导演来现场的点映,所以我还是很耐心地看下去了。事实上,看到向阳那些似曾相识的童年琐事,还有美如画的乡村风景画面,我是越看越享受。张罗平导演也说,大家习惯了商业大片的快节奏,我想拍一部让大家慢下来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非常简单,向阳的成长日常,爸爸的陪伴,前面很甜蜜,很美好,直到爸爸的突然离世,一切戛然而止。把美好的东西毁灭在你面前,让你更加珍惜那些美好的回忆。导演说,如果这部电影不是这样的结局,那就太腻了,甜蜜得腻歪了。只有当美好被毁灭时,美好才显得那么美好,如红楼梦一样,大观园的一幕幕才成其为梦,而不是甜蜜的日常。
美好的回忆往往留下来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而不是那些具体的人和事。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特色,用唯美的画面来营造气氛,把观众带入一种情绪,让观众带着这些情绪离场,而不是具体的剧情。很多年以后,我们想起这部电影,也许画面感还很清晰,当时的观影情绪也还在,但是剧情却忘了,这不重要,本身就没有剧情。哈哈。
我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导演说故事的本领很差。
导演的想法是:不需要太大的故事框架,仅仅是一些日常生活也可以成为电影。
并无异议,但是关于日常小电影的一些操作也可以多参考一点别人的剪辑。
就我观影三天后仍然觉得很是不对的几个点来说吧:
①三块钱。他爸爸发现三块钱的时候,没有任何预兆,冲进来就问谁拿我钱了!!! 我们从影片知道、背景钱的衡量是1毛2可以买块肉,但是和三块钱相比,在裤子里面还有另外好几张更大额的纸币这样,是不是可以有个镜头说的是他爸爸在花钱的时候想到他好像还有三块钱的巨款遗丢。(同时我认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1毛2也可以买块这么大一坨肉的时候,怎么起码也要5毛以上啊...这一点,由于影片也没有交代到更具体的年代背景,观众很缺乏代入感。)
②鞋子。爸爸给儿子买了鞋之后,儿子马上练自行车是穿的新鞋,但是后来跟儿子爬上楼顶那一个镜头他穿的旧鞋。在后来很长日子里他穿的也还是旧鞋,直到他坐上离家的车,才舍得换上新鞋找爸爸。 1是我认为说明儿子的鞋子其实没旧到导演用背景音乐这么悲怆的镜头去描写“儿子你好苦啊你的鞋这么旧了竟然还在穿”好像另外两个孩子的鞋很了不起只有他受欺负没鞋穿一样的一些观感展现。 2他儿子在车上穿上新鞋的时候、鞋新的痕迹太大,鞋底没有任何的泥垢,道具完全没用过,没有时间的痕迹、太新了,而且还是特写。这是真的在表明儿子真的很舍不得穿吗?还是洗得很干净?然而很宝贝的镜头或者勤洗的镜头都没有,还很新的话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处理了。 3他都没穿过拖鞋出境、晚上睡觉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鞋放外面呢..........
③鱼。鱼那段拍得不明就里、猫的出现、干涸的场景、迷雾的场景、还有鱼对他说“放了我吧。” 都给观众造成很大的错觉。那几段场景构图是好看、然而实际对剧情对整体构造并没有什么作用,干涸的场景既不是要表明吃了鱼之后地方会干旱的预言、猫的出现也对鱼没有任何伤害。这一多出来的部分除了让我单纯很难受以外、对画面的美一点也欣赏不起来。(好像还有另外的场景说明、然而我也忘记了)
我觉得从这段之后的剩余片段很大程度上是评分不能再高的原因了。 那场雨本身很大,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很大、足以支持塌方于是想要造新房的剧情推展。并且以前也不是没炸过鱼没捞到过这么大的没吃过、但是只有这次抓了这条、然后吃的时候给特写显得是很稀有的丰盛晚餐。所以这条鱼是不是可以去暗喻一些什么东西,所以才塌方啊怎么样的。
或者爸爸很多次侥幸没死、跟“龙王爷”的关系设定已经建立起来了、如果把那天抓到的鱼就是神仙来设定的话会怎么样呢、后来观众期待的爸爸/儿子其中一人出事的场景没出现..也不是说非得按照观众的想法,要的就是出乎意外的效果嘛是不是?
我们可以理解导演觉得日常不就这点破事、死不了的还没到死的时候的想法,那么最结尾他爸爸死的时候能不能给个死的缘因...能不能去考查一下一般在矿场会因为什么死掉然后再给个镜头交代...比如跌落啊比如啥的.....
④最后那几块钱的交代。他后妈叫某叔叔去学校跟老师说了什么、老师是不是应该在全班同学面前有个表态。他后妈在他爸走了之后对他也挺好的,但是这件事情上她不维护
⑤他爸爸、身为三娃爸应有的操作。他也会去找工作的时候说:“家里娃多、想多挣点。”但是他对也是自己生的其他两个孩子缺乏一些表面关注,完全是一点交流都没有,不要因为主角光环太大就缺少对另外两个小孩子的戏份关注啊,这个父亲形象并不鲜明。他死了我最后一点都不惋惜。
并且也可以看见其实另外两个小孩也是知道这个偏爱现象的、他哥哥去偷钱可以说是一种报复心态。他后妈最后对他也挺包容、怎么就不能大家都包容一点。要不就一狠狠到底,塑造一个毒后妈形象之类的。唉总之看得我简直是不明白一些前因后果、大家的关系相互没有很大的联系,想好时好、不喜便坏。
⑥孩子离家出走之后后妈没想过去找吗?这一部分是转拍儿子的公路片吗??
⑦自行车坏掉那个笑点卡得有一点奇怪 。
⑧前妻死因我竟然是在剧情梗概中知道的。啊?片中有写吗?
⑨中间那段两人关系紧密玩耍的镜头很像菊次郎的夏天,其实还蛮好玩。但导演BGM操纵能力不行...
更多的已忘记or下次有空查看盲写的笔记本再来补充。
就摄影来说、导演确实未来可期、请前期准备再充足一点。
希望加油。
影片《向阳的日子》,主要讲述张向阳在1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父亲再娶,继母不愿意养他,所以他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因为奶奶去世,他被父亲带回了家,受到继母的不喜和刁难,弟妹和他也多有争执,唯有父亲默默的对他更多关照,给了他更多的爱和阳光。但是,最后父亲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放弃了自己油画的工作,去煤矿挖煤意外身故。影片整体的基调是深沉的,主要是想表达:心若向阳,无谓悲伤,因为我们生活在黑暗中,所以我们内心更需要阳光。
进入放映场,大屏幕显示的是茂林古木下,一束光打在孩子身上,暖黄色的基调,给我一种儿童喜剧片的感觉,结合官方简介“父子奇葩相处笑料不断”,我觉得这会是一部诙谐幽默的家庭伦理片。但实际上开篇,是黑白基调的丧葬场面,让我内心感觉深沉。画面很明显能看到纪实摄影师惯用的元素,黑白,广角,低机位,每一个画面构图都很摄影。若说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画面,或许和导演出身摄影师有关,正好我也喜欢摄影,所以我看到画面构图,都是摄影人常用的,三分构图法,九宫格构图法,空间构图法,还有前景虚化,高低机位的变化。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拍摄上,特别注重用光:正光,逆光,侧逆光,轮廓光等等,很多的画面很美,也有些画面刻意营造得深沉,在图像的表达上,导演用上了自己的摄影功底,看得出来很用心。
电影画面很摄影,故事情节在我看来,略显得单薄。人物形象塑造不够鲜明,没有哪个人物,有让人记忆深刻的特点,整体的感觉,是平淡,或者这是导演有意为之,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原本就是平淡无奇的。电影情节只有父子关系的互动是完整的,其他的比如夫妻关系,继母与继子关系,兄妹关系,师生关系等等都交代的不完整,整体给我感觉不流畅。这种不流畅还在于影片特意设计了几个打破平衡的情节,比如前一刻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在河里捉鱼,孩子们都准备回家了,忽然一声炸响,原来是父亲在炸鱼。这种在毫无预兆的平静中忽然爆炸的画面有好几个,导演见面会的时候我提出来,导演说,这是有意为之:就好比我们在听一首舒缓的音乐,听着听着就容易睡着,这种时候需要外力刺激,来打断我们想要睡眠的错觉。所以他在电影中间加了几个爆炸的画面,就是故意来打破了这种平静,同时,也是对人物情节的一种隐喻和推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会有波澜和意外。除了声音,导演还用色彩的冲突变化,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变化。在思想的表达上,导演也非常用心。
电影的最后,是深沉的。父亲外出打工前偷偷留了一笔钱给张向阳,他的钱却被弟弟拿走了,之后被污蔑是小偷,受到大家的排挤。张向阳逃离了这个家,去城里寻找父亲,最后找到煤矿,工友告诉他父亲回家了。等他到家了,却看到大家围着父亲的尸体,悲痛的哭泣,他流着泪,一个人蜷缩在废墟里,影片至此截然而止。有人把这部电影当成了亲子教育片,在现场向导演提出亲子教育的问题。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一部亲子教育片,关于教育,影片的交代是缺失的。虽然电影的名字叫《向阳的日子》,也用了大片的向日葵影射,但实际上这部片子一点也不阳光,它拍摄的是阳光下的阴暗面,导演在情节处理上用了很多隐喻(这些是见面会上观众和导演互动解答的),借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
新导演的新电影,明天正式公映,今天抢先看了。总体来说,在画面的拍摄上非常用心,也发挥出摄影师的优势,在情节的设计和推动上,还不够成熟(这点导演说明他是拍摄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而不是为了取悦观众刻意塑造人物形象)。每个人都会有第一次,新导演的新电影,拍摄非常用心,但因为整体的基调在我看来太过深沉,所以内心是抗拒的。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还是非常希望,能看到摄影师出身的导演,首映成功,以后拍出更多更好的电影。
还行,摄影不错。
影评画面年代感很有特色 我还佩服这个伟大的父亲 他和印象里的父亲不一样 和孩子能打成一片 教他各种技能 没想到影片最后突然来个猝不及防地结局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毕竟最好的爱是陪伴 父亲给了他全部的爱 影片最后是一株昂扬的向日葵 迎着太阳 自由生长 以后的生活之路还是充满阳光
摄影转行做导演拍出来的画面确实很好看 但其它方面都太弱了
镜头语言特别好,剧情残念,所有flag都等于领便当。导演喜欢用洒落这个意向出现了很多次,飞扬的总会落下。画面的冷暖与情境交织,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导演既然美术出身,也玩摄影,有能力用画面表达东西,且在作品中展现出了诸如超现实、象征、隐喻的优秀表达,不如就往形式主义的路上走,然后换一个好编剧。当然了,如果形式玩的够好,编剧也不需要了。
父子相处、融入新家庭中,语言、对话少而简练,更多表现了明亮的、梦幻般的田园景色,给了80年代,也给了乡村一个有质感的色彩。叙事上,真实乡村里的生活,当是平淡、庸常、琐碎,这也是我经验过的乡下生活。
画面很美,配乐不错,道具出戏,剧情硬伤,这不是一句浪漫和喜欢幻想就能解释的
除了摄影以外所有地方都有毛病,不想一一列举,然而就算是摄影,我也不觉得是这是电影摄影。
摄影是好的。可是好摄影的片子多的去;诚意也是有的。可是哪个导演处女作能缺乏诚意?故事很简单 但能把简单故事讲好 可能导演要走的路还很长。看出一些似曾相识的大师作品的影子。灯光 美术 服装总觉得不对路或太刻意。一些台词也很尴尬和牵强。说故事还是要考虑与之设定相符的环境和背景啊。
摄影不错,除此之外emmmm
摄影真美!景色宜人!爷俩在房顶还来了段长镜头!小演员表现不错,整部戏下来没喊一声爸~吴超和王力可演的也挺好,代入感挺强的.之前以为会很《菊次郎的夏天》,结果并不是,最后向阳的花向日葵低头了,相信会更快的成长起来吧!
城里人到乡下体验一下生活,然后拍了一部父子情的乡村采风片。
感谢毒舌影迷会~电影画面拍得不错,光影确实好看。但是故事内容让我觉得很碎片化,后母的前期形象让我觉得不适,因为这世上的后母不一定都是对其他孩子薄情的,虽然后期有变化,但是不希望大银幕塑造太多“坏后母”的形象。有些衣服、被单太新了,感觉出戏,看完不太明白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画面太美,后妈真实。
导演用这部电影强力证明了他还是乖乖当个摄影师比较好。因为除了画面之外,一无是处。逻辑和人物动机莫名其妙,父子俩穿的比城里人都潮,还装什么村里人?故事乱七八糟,美术莫名其妙,演员尴尬无比。有零星就好了喔
画面好看。
摄影很美,跟导演出身不无关系;故事很空,所谓父爱也只是一味迁就或一路陪玩,感觉更像是一个儿童的“苦难”史;细节用功不深,可能有创作者关于儿时的记忆(爆米花、爬山虎、掏鸟窝等),但屡屡出现穿越时代的道具时不时地打破这种努力营造的年代感,进而削弱了观众对影片真实性的认同感。片尾曲《孩子不要悲伤》(莫西子诗)(p.s.隔离No.69)
单就摄影而言,本片自然堪称美轮美奂,无论是用光、用色还是画面都颇具艺术美感。然而问题在于,这样充满艺术性的画面,放置在影片故事的发生时期与发生地点上,就显得非常的格格不入。导演也非常努力地在服装、道具和场景上,试图还原过往乡村的景象,然而几位主演在气质上,却是彻头彻尾的都市范儿,越是试图模范农民,展现出的,却越是多少带有后现代气息的喜感。明显脱离乡村生活实际的对白,加上普通话的言说方式,都让导演越想展现现实,就离现实越远。当然,导演在意象和氛围营造方面的功力,之于诗意影像表达的潜力,还是清晰可见。如果能跟好的编剧合作,如果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则导演未来的作品,仍然可期。
不看简介的话还以为是台湾的文艺片,本片的摄影很用心,构图很讲究,把中国的乡村拍得太美了!故事中所表达的父爱很深情,以悲剧收尾留给了观众思考的空间。
#SIFF21 @SFC三厅,画面确实不错,自然清新。然而故事节奏和视角也确实拖了后腿,主题也因此被淡化,很多地方能处理得更好,BGM有点过。但比起大多数院线国产,美术出身的导演态度是认真的,剧本完成得不比业内编剧出身的差,期待进步。